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集团理论问题

企业集团理论问题

企业集团理论问题
企业集团理论问题

企业集团理论问题(案例分析题的理论要点):

1.简述企业集团的概念及特征。

2.简述企业集团产生的理论解释。

3.简述相关多元化企业集团协同效应及经营管理优势的主要表现。

4.在企业集团组建中,母公司所需的组建优势有哪些?

5.简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特点。

6.简述企业集团的基本组织结构及其新发展。

7.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简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及其主要内容。

9.企业集团战略有哪些层次?

10.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概念及含义。

11.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制定的依据。

12.简述企业集团投资战略的类型。

13.简述企业集团融资战略的类型及特点。

14.企业集团并购有哪些主要过程。

15.简述并购中审慎性调查的概念及作用。

16.简述企业集团并购审慎性调查中财务风险的核心问题。

17.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种类有哪些?

18.简述融资战略的概念及企业集团融资战略包括的内容。

19.简述融资渠道的概念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20.简述企业集团融资决策权的配置原则。

21.简述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

22.简述预算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3.简述企业集团的预算构成。

24.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有哪些要点?

25.简述企业集团整体与分部财务管理分析的特征。

26.利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管理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27.导致公司价值增加的核心变量有哪些?

28.简述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的含义及特点。

29简述.企业集团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

30.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是应注意哪些问题?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期末综合练习题(10秋)

中央电大石瑞芹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的在括号内划“×”)

1.以目前对企业集团的认识,协同运营应成为维系企业集团的纽带。()

2.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及其企业间并购重组等做大企业属于内源性发展。()

3.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单一企业组织向企业集团化演进,既是内源性发展的产物,但更是并购性增长的结果。()

4.“先有子公司、后有母公司”是中国国有企业集团产生的主要特征。()

5.交易成本是把货物和服务从一个经营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所发生的成本。()

6. 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族群,协同运营是维系其生成与发展的纽带纽带。( )

7.企业集团是由母公司、子公司和其他成员企业等法人组成的企业群体。所以,“企业集团”

本身也具有法人资格。()

8.从母公司的角度,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的优势之一是具有高杠杆性。()

9.企业集团是一个多级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本身具有法人地位。()

10.提高母公司的未来融资能力,既是母公司成立集团初衷,也是母公司有能力吸引其他企业并入集团的前提,这两者互为因果。()

11.在企业集团的组建中,管理优势则是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保障。()

12.产业型企业集团在选择成员企业时,主要依据母公司战略定位、产业布局等因素。()

13. 从财务管控角度,集团总部与集团下属单位之间不存在“上--下”级间的财务管理互动关系。()

14.从企业集团发展历程看,U型组织结构主要适合于处于初创期、规模较大或业务繁多的企业集团。()

15.在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的选择中,影响集团组织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公司环境与公司战略。()

16.企业集团最大优势体现在涉及的经营领域比较繁多、复杂。()

17.企业集团事业部本身并不具备法人资格。()

18.一般认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按其集权化的程度可分为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分权制式财务管理体制和混合制式财务管理体制。()

19.在集团治理框架中,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20. 集团内部纵向财务组织体系,是为落实集团内部各级组织的财务管理责任,而对其各级次财务组织或机构的一种细划与设计。()

21.“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追随战略”,也就是说,影响集团组织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公司环境与公司战略。()

22.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下,集团大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下沉在子公司或事业部。()

23.集团的经营者(含总会计师)可以在股东大会授权之下行使决策权。()

24.总部财务组织是代表母公司管理集团某一产业或某一市场区域业务的中间组织。()

25.事业部财务机构是强化事业部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部门,具有双重身份。()

26.混合型财务总监制的核心定位在决策、管理,而不在于代表总部对子公司进行监督。()

27.企业集团战略是实现企业集团目标的根本。()

28.可持续增长率表明,任何企业的发展速度都不是任意而定。集团发展速度受制于现有资产的周转能力。()

29.企业集团财务能力越强,财务战略导向就可能越激进;财务能力弱,财务战略就越可能稳健保守。()

30.融资方式大体分为“股权融资”和“内源融资”两类。()

31.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之间存在“天然”互补性,经营上的高风险性也要求财务上的高杠杆化。()

32.并购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并购投资方向及产业领域。()

33.集团扩张速度可分为超常增长、适度平衡增长、低速增长等三种不同类型。()

34.集团的业务经营环境属于集团财务战略制定依据的内部因素。()

35.对于产业型企业集团而言,资产剥离或子公司出售的动机与集团战略、产业布局等的调整无关。()

36.西方企业集团管理中,一般认为出售资产或子公司的动因是相同的。()

37.固定资产折旧,一般认为属于外源性融资。()

38.在企业集团管控模式中,最集权、组织与管理成本最昂贵的是战略规划型。()

39.折旧是企业集团内部集中融资的唯一来源。()

40.利润留存资本成本情况有显性的支付成本,但无有机会成本。()

41.通常意义上,投资方向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业务方向,二是地域方向。但从集团战略看,投资方向主要针对地域方向选择而言。( )

42.任何一个集团的投资战略及业务方向选择,都是企业集团战略规划的核心。()43.从企业集团战略管理角度,任何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都集中于集团总部。( ) 44.企业集团投资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合理分配投资决策权。()

45.在投资项目的决策分析过程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困难的环节之一就是评估项目的现金流量。()

46.通过审慎性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购风险,但并不能消除风险。()

47.并购中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方法中的市盈率法,一般适合于主并或目标公司为上市公司的情况。()

48.对于巨额并购的交易,现金支付的比率一般都比较高。( )

49.管理层收购中多采用杠杆收购方式。()

50.并购支付方式各有优劣,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必须审慎地考虑并购价格及不同的支付方式对未来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影响。()

51.企业集团外部融资需要量完全等同于集团下属各单一企业外部融资需要量的简单加总。()

52.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其目的都是实现资本在社会上合理流动和配置。()53.企业集团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融资决策权配置。()

54.企业集团成立的财务公司,其服务对象既可以为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服务,也可以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

55.股利政策属于集团重大财务决策,因此,股利类型、分配比率、支付方式等财务决策权都应高度集中于集团总部。()

56.企业集团融资战略的核心是要在追求可持续增长的理念下,明确企业融资可以容忍的负债规模,以避免因过度使用杠杆而导致企业集团整体偿债能力下降。()

57.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互保业务必须由总部统一审批。()

58.融资是为了投资,没有投资需求也就无须融资。因此,企业集团融资规划应与集团总体投资需求相匹配。()

59.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中的总部财务统收统支模式,有利于调动成员企业开源节流的积极性。()

60.集团成立财务公司的目的在于为集团资金管理、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提供有效平台,因此,财务公司注册资本金只能从成员单位中募集。()

61.整体上市就是集团公司将其全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62.对企业集团来说,获得商业银行的集团统一授信有利于成员企业借助集团资信取得银行授信支持,提高融资能力。()

63.与单一企业组织相比,集团预算管理的构成更为复杂、战略导向与总部主导更为明显。()

64.企业集团预算不包括集团下属成员单位预算。( )

65.集团选择“做大”、“做强”路径时,会直接影响预算指标的选择。“做大”导向下,预算指标会侧重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息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等指标。( )

66.集团预算工作组成员一般由总部经营团队、集团总部相关职能机构负责人及下属主要子公司总经理等组成。作为常设机构,工作组应该单独设立。( )

67.集团总部在集团预算管理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拥有集团预算决策权。()

68.如果集团下属子公司属于集团总部全资控股,则总部有权直接下达预算目标。()69.确定并下发企业集团预算编制大纲是集团预算编制的起点与核心。()

70.资本预算分配方法中的直接分配资本额度方法,集团总部(母公司)扮演资本直接提供者的角色,直接拨付资本进行项目直接投资。( )

71.公司战略是预算管理的前提、依据,预算管理是落实公司战略的工具、手段。()72.企业集团总部有权对母公司绝对控股的子公司下达预算目标。( )

73.企业集团预算考核只考评预算目标执行质量。( )

74.财务报表分析是单纯的财务数据分析,它不应被当作一种“数字游戏”。()

75.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分析是集团整体分析与分部分析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76.盈利水平反映公司管理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公司满足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等)利益诉求的程度。()

77.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段的财务状况,如资产总额及其资本来源(负债和股东权益),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等。()

78.营业利润反映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间的经营性收益,它是企业利润的根本来源。()79.企业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部分构成。()

80. “资产”是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所拥有、控制的完整资产,具有不可分割性。()81.“负债”是公司将在履行的责任与权利。()

82.“投入资本总额”是指某一时点对企业资产具有利益索取权的各类投资者(如债权人和股东)为企业所提供的资本总额。()

83.“资本结构”是负债与资产额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大体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84.营业利润它反映了企业在一个时点上的经营性收益,它是企业利润的根本来源。()8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它是指由于管理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变化额。()86.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股本及债务规模、构成变化的项活动,如吸收投资和取得借款收到现金、偿还债务本息等支出现金、分配股利等。()

87.短期偿债能力通常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结构相关。()

88.财务业绩指标主要包括三方面,即顾客、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

89.贡献毛益是销售收入减去所有变动费用后的净额,也称边际贡献。()

90.利用贡献毛益法对分部及非独立法人单位进行财务业绩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91.经济增加值的核心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92.经营业绩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经营与管理活动产生结果的客观、综合反映。()93.管理激励,即通过管理业绩评价,将业绩评价结果与薪酬计划挂钩,从而激励管理者。()

94.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债务总额。()

95.财务业绩指标是指除财务业绩以外的、反映企业运营、管理效果及财务业绩形成过程的指标。()

96.业绩评价是财务业绩评价与非财务业绩评价两者的结合。( )

97.投入资本总额,它是指投资者(包括有息负债的债权人和股东)投入企业的资本总额,计算上它与“投入资本报酬率”所确定的口径不一样。()

98.根据国资委相关规则,国有企业平均资本成本率统一为6.5%。()

99.利用EV A进行评价,其核心是确定△EV A是否小于零,也就是“当年EV A-上年EV A”是否小于零,小于零则表明公司在创造价值,反之则相反。()

100.从集团管理角度,母公司自身业绩评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集团总部作为战略管理中心、管理控制中心等,接受集团股东对其集团整体业绩的全面评价。()

、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是()。

A.一个单一结构的经济组织

B.总公司与各个分公司的联合

C.多级法人结构的联合体

D.若干个法人联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2. 某一行业(或企业)的不良业绩及风险能被其他行业(或企业)的良好业绩所抵消,使得企业集团总体业绩处于平稳状态,从而规避风险。这一属性符合企业集团产生理论解释的()。

A.交易成本理论

B. 范围经济理论

C. 规模经济理论

D. 资产组合与风险分散理论

3. 当投资企业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地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但低于50%的表决权资本时,会计意义的控制权为()。

A.控制

B. 重大影响

C.共同控制

D.无重大影响

4. 会计意义上的控制权划分的主要目的在于()。

A.编制集团合并报表

B.明确控制权的控制力

C.确定控制权的影响力

D.确定集团管理控制范围

5.在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中,母公司首先是一个()。

A. 金融决策中心

B.收益实现中心

C.业绩评价中心

D.资本投资中心

6.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特别强调母公司的()。

A.会计功能

B.财务功能

C.管理功能

D.经营功能

7.横向一体化企业集团的主要动因是()。

A. 谋求生产稳定

B. 谋求经营稳定

C. 谋取规模优势

D.节约交易成本

8. 在企业集团组建中,()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

A.资本优势

B. 管理优势

C.政策优势

D. 资源优势

9. 对于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母公司选择何种企业进入企业集团,投资的根本是潜在成员企业的()。

A.融资筹资能力

B.业务互补情况

C.财务业绩表现

D.资源优化配置

10.依照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的定位,()功能是企业集团管理的核心。

A.财务控制与管理

B. 战略决策和管理

C.资本运营和产权管理

D. 人力资源管理

11.在集团治理框架中,最高权力机关是()。

A.董事会

B. 集团股东大会

C.经理层

D. 职工代表大会

12.在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下,集团大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下沉在()。

A.企业

B.集团财务部

C.车间

D.子公司或事业部

13.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有()的优点。

A.强化管理

B.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子公司追求自身利益

C. 有效集中资源进行集团内部整合

D.使总部财务集中精力于战略规划与重大财务决策

14.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组织中,()是维系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运行的组织保障。

A.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B.财务管理责任体系

C.财务人员管理体系

D.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15.下列体系不属于企业集团应构建体系的是()。

A.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B.财务管理责任体系

C.财务人员培训体系

D. 财务人员管理体系

16.()是强化事业部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部门,具有双重身份。

A.总部财务机构

B. 事业部财务机构

C.子公司财务部

D. 孙公司财务部

17.集监督权、执行权和决策权于一身的财务总监委派制是()。

A.监控型财务总监制

B.决策型财务总监制

C.管理型财务总监制

D.混合型财务总监制

18.在分析企业集团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设定企业集团发展目标并规划其实现路径的总称是()。

A.企业集团战略

B.企业集团战略管理

C.企业集团目标规划

D.企业集团经营定位

19. 相对单一组织内各部门间的职能管理,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最大特点就是强调()。

A.资源利用

B.部门协调

C.整合管理

D.风险管理

20. 企业集团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会随环境因素的重大改变而进行战略调整,表明其具有()的特点。

A. 动态性

B.统一性

C. 全局性

D.高层导向型

21.下列战略,不包括在企业集团战略所分级次中的是()。

A. 集团整体战略

B.生产战略

C. 经营单位级战略

D.职能战略

22.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含义,不包括下列()项内容。

A.集团财务理念与财务文化

B.企业日常财务工作

C.子公司(或事业部)财务战略

D.集团总部财务战略

23.()也称为积极型投资战略,是一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式增长策略。

A. 收缩型投资战略

B. 调整型投资战略

C. 扩张型投资战略

D. 稳固发展型投资战略

24.将拟出售的资产或子公司出售给同行业的其它公司的投资战略属于()。

A.积极型投资战略

B. 扩张型投资战略

C.收缩型投资战略

D.稳固发展型投资战略

25.低杠杆化、杠杆结构长期化的融资战略属于()。

A.保守型融资战略

B.长期型融资战略

C.激进型融资战略

D.中庸型融资战略

26.在下列融资方式中,资本成本高,对公司控制权及经营权产生影响,有用途限制的是()。

A.银行贷款

B.公司债券

C.利润留存

D.股票发行

27.下列内容中,()是银行贷款融资所具有的特性。

A.手续复杂、时间长

B.属于股权融资

C.资本成本高

D.资本成本低

28.集团投资战略有两层涵义,一是从导向层面理解,二是从操作层面理解。下列内容从导向层面理解的是()。

A.企业集团增长速度

B.企业集团投资规模

C.项目新建或外部并购

D.企业集团投资项目财务决策标准

29.()经常被用于项目初选及财务评价。

A.市盈率法

B.回收期法

C.内含报酬率法

D.净现值法

30.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财务评价”不涉及的内容是()。

A. 项目市场预测

B.项目融资方案

C. 项目投资估算

D.现金流预测

31.在投资项目的决策分析过程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困难的环节之一就是评估项目的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是指()。

A.现金流入量

B.现金流入量

C.净现金流量

D.增量现金流量

32.()是审慎性调查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风险。

A.税务风险

B.财务风险

C.法律风险

D.劳资关系风险

33.并购中,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中实际使用的是目标公司的()。

A.整体价值

B.股权价值

C.账面价值

D.债务价值

34.并购支付方式中,()是一种最简捷、最迅速的方式,且最为那些现金拮据的目标公司所欢迎。

A.股票对价方式

B. 杠杆收购方式

C. 现金支付方式

D.卖方融资方式

35.并购支付方式中,()可能会稀释企业集团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与每股收益水平。

A.股票对价方式

B.现金支付方式

C.杠杆收购方式

D.卖方融资方式

36.并购支付方式中,()通常用于目标公司获利不佳,急于脱手的情况下。

A.股票对价方式

B.现金支付方式

C.杠杆收购方式

D.卖方融资方式

37.并购支付方式中,()可以使企业集团获得税收递延支付的好处。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未来债务的承诺,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企业集团有着良好的资本结构和风险承荷能力。

A.股票对价方式

B.卖方融资方式

C.杠杆收购方式

D.现金支付方式

38.财务上假定,满足资金缺口的筹资方式依次是()。

A.内部留存、借款和增资

B.内部留存、增资和借款

C.增资、借款和内部留存

D.借款、内部留存和增资

39.下列属于内源融资方式的是()。

A. 发行股票

B. 从银行借款

C.发行债券

D. 计提折旧

40.设立财务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最低为()亿元人民币。

A.1

B.2

C.3

D.4

41.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应当具备条件之一,申请前一年,按规定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资产总额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率不低于()。

A. 20%

B. 30%

C. 40%

D. 50%

42.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应当具备条件之一,申请前一年,按规定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资产总额不低于人民币()亿元。

A.20

B.30

C.40

D.50

43.在企业集团股利分配决策权限的界定中,()负有拟定集团整体股利政策的职责。

A.母公司财务部

B.母公司股东大会

C.母公司董事会

D.母公司结算中心

44.短期融资券的期限最长不超过()天。发行融资券的企业可在上述最长期限内自主确定每期融资券的期限。

A. 30

B. 60

C. 90

D. 365

45.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应当具备条件之一,母公司成立()年以上并且具有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经验。

A.1

B.2

C.3

D.4

46.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应当具备条件之一,申请前一年,按规定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资产总额不低于人民币()亿元。

A.20

B.30

C.40

D.50

47.在企业集团股利分配决策权限的界定中,()负责审批股利政策。

A. 母公司财务部

B. 母公司结算中心

C. 母公司董事会

D. 母公司股东大会

48.下列内容中,()不属于预算管理的环节。

A.预算编制

B.预算执行

C.预算组织

D.预算调整

49.预算管理强调过程控制,同时重视结果考核,这就是预算管理的()。

A.全程性

B.全员性

C.全面性

D.机制性

50.企业集团选择“做大”、“做强”路径时,会直接影响预算指标的选择。“做强”导向下,预算指标会侧重()。

A.场占有率

B.营业收入

C.营业收入增长率

D.利润总额

51.预算控制边界和控制力度上的差异化,体现了集团预算管理的()特征。

A.战略性

B.全员性

C.机制性

D.全程性

52.如果集团下属公司属于集团总部的(),则总部有权直接下达预算目标。

A.绝对控股子公司

B.参股公司

C.相对控股子公司

D.全资子公司

53.()属于预算监控指标中的非财务性关键业绩。

A.收入

B.产品产量

C.利润

D.资产周转率

54.()属于预算监控指标中的财务性关键业绩指标指标。

A.市场份额

B.产品产量

C.产品质量

D.资产周转率

55.企业集团预算考核原则中的()原则,是指对下属成员单位的预算考核,不仅要考核其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视其对集团总体预算目标甚至于集团战略的“贡献”程度,进行综合考核。

A.公平公正原则

B. 例外原则

C.总体优化原则

D. 可控性原则

56.通过预算指标,明确集团内部各责任主体的财务责任;通过有效激励,促使各责任主体努力履行其责任,这些均表明预算管理具有()特征。

A.全程性

B.全员性

C. 机制性

D.战略性

57.企业集团选择“做大”、“做强”路径时,会直接影响预算指标的选择。“做大”导向下,预算指标会侧重()。

A.息税前利润

B.营业收入

C.净资产收益率

D.利润总额

58.下列财务指标,不属于反映偿债能力的是()。

A.流动比率

B.速动比率

C.资产负债率

D.应收账款周转率

59.利润表是反映公司在某一时期内()基本报表

A.经营成果

B. 财务状况

C.现金流量

D.资产情况

60.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流入与流出的报表。

A.资产与负债

B.现金与银行存款

C.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D.现金等价物

61.资产负债表一般由左(资产)右(负债和股东权益)两方构成,其逻辑关系是()。

A.收入-费用=利润

B.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C.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

D.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62.利润表是反映公司在某一时期内经营成果的基本报表。利润表的编制逻辑是()。

A.利润=营业收入—费用

B.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C.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

D.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63.净利润是利润总额扣减按所得税法计算的()后的利润净额。

A.销售费用

B.管理费用

D.营业费用 D.所得税费用

64.流动比率是( )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A.流动资产

B.固定资产

C.速动资产

D.无形资产

65.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它是企业()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A.负债总额

B.流动负债总额

C.非流动负债总额

D.流动资产总额

66.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净资产(账面值)的比率,反映了()的收益能力。

A.债权人

B.股东

C.企业

D.集团

67.基于战略管理过程的集团管理报告体系,应在报告内容体现:战略及预算目标;();差异分析;未来管理举措等四项内容。

A.实际业绩

B.经营业绩

C.集团业绩

D.总体业绩

68.从业绩计量范围上可分为()和非财务业绩。

A.经营业绩

B.管理业绩

C.财务业绩

D.当期业绩

69.从业绩可控性程度可分为()与管理业绩。

A.财务业绩

B.非财务业绩

C.任期业绩

D.经营业绩

70.在下列范畴中,企业集团整体的非财务业绩涉及( )方面内容。

A.偿债能力

B.战略管理

C.营运能力

D.盈利能力

71.盈利能力,它是指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活动取得()的能力。

A.盈利

B.偿债

C.利润

D.收益

72.集团层面的业绩评价包括:母公司自身业绩评价和()。

A.总公司业绩评价

B.分公司业绩评价

C.子公司业绩评价

D.集团整体业绩评价

73.企业集团整体财务业绩,主要以财务指标方式来反映企业集团盈利能力、资产运营与周转、()和经营增长等方面业绩。

A.债务风险

B.经营风险

C.财务风险

D.管理风险

74.财务业绩是指以()所表达的业绩,涉及对包括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财务指标的评价。

A.非财务数据

B.员工学习业绩

C.财务数据

D. 管理业绩

75.外部评价标准是指从企业外部取得的标准,包括()、同行业领先企业或排名前5家企业的平均标准、资本市场标准(如资本市场期望收益率)等。

A.年度预算目标

B.行业平均标准

C.企业历史数据

D.企业财务数据

三、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当前,企业集团组建与运行的主要方式有()。

A.联盟

B.并购

C. 重组

D.投资

E.协作

2. 在企业集团的存在与发展中,主流的解释性理论有()。

A. 交易成本理论

B. 规模经济理论

C. 范围经济理论

D. 角色缺失理论

E. 资产组合与风险分散理论

3.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内众多企业之一,常被称为()。

A.协作企业

B.集团总部

C.参股企业

D.母公司

E.控股公司

4. 下列比例是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的持股比例。如果在任何成员企业里,拥有30%的股权即可成为第一大股东,那么,与集团公司可以母子关系相称的有()。

A.A5% B.B10%

C.C35% D.D51%

E.E100%

5. 从母公司角度,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A. 税负负担减轻

B.资本控制资源能力的放大

C. 收益相对较高

D.分红收益存在波动性

E. 风险分散

6. 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的劣势主要表现在()。

A.税负较重

B.高杠杆性

C.风险分散

D.“金字塔”风险

E.收益相对降低

7.与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相比,产业型企业集团母公司不仅关注对下属成员单位的股权投资及其收益实现,而且更为关注(),以谋求产业竞争优势。

A. 企业集团整体战略

B.资本控制资源能力

C. 产业布局及整合

D. 内部运营与管理协调

E.财务杠杆风险作用

8. 相关多元化企业集团的“相关性”是谋求这类集团竞争优势的根本,主要表现为()等方面。

A.规模效应

B.优势转换

C.降低成本

D.共享品牌

E.垄断利润

9.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包括()。

A. 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导向

B. 多级理财主体及财务职能的分化与拓展

C. 财务管理理念的战略化

D. 总部管理模式的集中化倾向

E. 集团财务的管理关系“超越”法律关系

10.一般认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按其集权化的程度包括有()等类型。

A.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

B.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

C.统一式财务管理体制

D.合一式财务管理体制

D.混合制式财务管理体制

11.企业集团H型组织结构,有()等优点。

A.总部管理费用较低

B.可弥补亏损子公司损失

C.总部风险分散

D.总部可自由运营子公司

E.便于实施分权管理

12.影响企业集团组织结构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有( )。

A. 投资风险

B.税务

C. 公司环境

D.公司战略

E. 法律法规

13. 企业集团最大优势体现在( )。

A.资源整合

B.节约成本

C.内部交易

D. 管理协同

E.税收筹划

14.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不足之处有()。

A.总部不能统一决策B、存在决策风险

C.资源利用协同性较差D、降低应变能力

E.不利于发挥下属成员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15.企业集团分权式财务管理的优点主要有()。

A. 能有效集中资源进行集团内部整合

B. 有利于发挥总部财务决策和管控能力

C. 具有较强的市场应对能力和管理弹性

D. 有利于调动下属成员单位的管理积极性

E. 使总部财务集中精力于战略规划与重大财务决策

16. 企业集团总会计师作为企业集团经营团队的重要成员,受国资委或集团董事会的直接聘任,履行( )等职责。

A. 日常的技术操作

B. 财务管理与监督

C. 财会内控机制建设

D. 企业会计基础管理

E. 重大财务事项监管

17. 企业集团战略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等阶段。

A.战略规划

B.战略分析

C.战略整合

D.战略选择与评价

E.战略实施与控制

18.企业集团战略可分的级次包括有()。

A.集团整体战略

B.经营单位级战略

C.职能战略

D.基层战略

E.行业战略

19.相对单一组织内各部门间的职能管理,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整合管理,它具有()特征。

A.全局性

B.战略性

C.高层导向

D.动态性

E.机制性

20.从投资方向及集团增长速度角度,企业集团投资战略大体包括的类型()。

A.扩张型投资战略

B.收缩型投资战略

C.地域型投资战略

D.政策型投资战略

E.稳固发展型投资战略

21.根据集团战略及相应组织架构,企业集团管控主要有()基本模式。

A.战略规划型

B.战略控制型

C.战略决策型

D.财务控制型

E.财务评价型

22.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主要包括()等方面。

A.生产战略

B. 投资战略

C.经营战略

D.融资战略

E.市场战略

23.企业集团收缩型投资战略通常以()等为主要实现形式。

A.资产剥离

B.股份回购

C.企业破产

D.子公司出售

E.多元化转为专业化

24.集团投资战略有两层涵义,一是从导向层面理解,二是从操作层面理解。下列内容从导向层面理解的是()。

A.企业集团投资规模

B.企业集团投资项目财务决策标准

C.集团资本支出预算

D.企业集团投资方向

E.企业集团增长速度

25. 专业化投资战略的优点主要有()。

A.有利于在集中的专业做精做细

B.容易抓住较好的投资机会

C.有利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新

D.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E.投资风险较小

26.多元化投资战略的优点主要有()。

A.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

B.有利于降低组织与管理成本

C.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D.有利于企业集团内部协作,提高效率

E.有利于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27.审慎性调查可以发现并购交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如()等。

A.税务风险

B.财务方面的风险

C.法律风险

D.人力资本风险

E.劳资关系风险

28.财务风险是审慎性调查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风险。财务风险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包括()。

A.资产质量风险

B.资产的权属风险

C.债务风险

D.净资产的权益风险

E.财务收支虚假风险

29.并购中,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模式中的非现金流量折现模式包括()。

A.市盈率法

B.市场比较法

C.现金流量折现法

D.账面资产净值法

E.清算价值法

30.并购中,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模式中市场比较法的第一步是选择可比公司。可比公司一般要求满足()等条件。

A.行业相同

B.规模相近

C.财务杠杆相当

D.经营风险类似

E.具有活跃交易

katpang(395531197) 15:37:17

31.关系到企业集团融资这样重大决策事项时,应遵循()等基本原则。

A. 统一规划

B. 分层监督

C. 集中控制

D. 重点决策

E. 授权管理

32.授权管理是指总部对成员企业融资决策与具体融资过程等,根据三权分离的风险控制原则,明确不同管理主体的权责。其中的“三权”指的是()。

A.所有权

B.决策权

C.控制权

D.执行权

E.监督权

33.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有多种,主要包括()。

A.总部财务统收统支模式

B.总部结算中心模式

C. 内部银行模式

D.总部财务备用金拨付模式

E. 财务公司模式

34.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包括()。

A.预算控制

B.资产负债率控制

C.担保控制

D.表外融资控制

E.财务公司风险控制

35.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水平的高低除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环境因素外,更取决于()等各方面。

A. 集团所属的行业特征

B. 集团成长速度

C. 集团盈利水平

D. 资产负债间的结构匹配程度

E. 集团经营风险

36.短期融资券筹资的缺点是()。

A. 节省财务成本

B. 筹资金额较大

C. 发行期限短

D. 筹资风险大

E. 融资成本较低

37.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风险大体来自于()。

A. 战略风险

B. 信用风险

C. 法律风险

D. 市场风险

E. 操作风险

38.预算管理的环节一般包括()。

A. 预算决策

B. 预算执行

C. 预算编制

D. 预算调整

E. 预算考核

39.预算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A. 战略性

B. 全面性

C. 机制性

D. 全程性

E. 全员性

E. 重点管理

40.企业集团预算中的经营预算包括()等内容。

A. 资本支出预算

B. 财务预算

C. 业务收支预算

D. 费用预算

E. 利润预算

41.预算监控指标中的财务性关键业绩指标有()。

A. 收入

B. 产品产量

C. 产品单位成本

D. 资产周转率

E. 市场份额2.预算监控指标中的非财务性关键业绩指标有()。

A. 收入

B. 产品产量

C. 产品质量

D. 市场份额

E. 资产周转率

43.全面预算中的财务预算包括()等内容。

A. 费用预算

B. 现金流预算

C. 资产负债表预算

D. 资本支出预算

E. 利润表预算

44.集团下属成员单位预算的内容包括()。

A.业务经营预算

B.资本支出预算

C.母公司的收益预算

D.现金流预算

E.财务报表预算

45.集团多级法人制要求建立多级预算管理组织。多级预算管理组织包括()。A. 股东大会 B. 董事会

C. 预算委员会

D. 预算工作组

E. 各责任中心

46.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分析至少包括( )等大类。

A.集团局部财务管理分析

B.集团整体财务管理分析

C.集团总体财务管理分析

D.集团分部财务管理分析

E.集团财务过程管理分析

47.通过公司价值计量模式可以看出,导致公司价值增加的核心变量主要有()。

A.自由现金流量

B.净利润

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D.产品折旧

E.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48.反映资产使用效率的财务指标()。

A.流动比率

B.周转率

C.资产周转率

D.应收账款周转率

E.资产负债率

49.盈利能力分析可以从()等维度进行。

A.分配方式与利润的关系

B.成本控制与利润的关系

C.权益投资与利润的关系

D.资产利用与利润的关系

E.规模增长及其与利润的关系

50.任何财务管理分析都是对信息的剖析与再利用。而信息归纳起来主要有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大类。下列信息属于内部信息的有()。

A. 集团战略

B. 财务报表及附注

C. 行业报告

D. 公司预算

E. 管理报告

51.在会计上,现金流量表要反映出企业( )的现金流量。

A.财务活动

B.投资活动

C.筹资活动

D.分配活动

E.经营活动

52.从价值驱动因素角度,通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分析,主要关注的问题有()。

A.现有资产效率

B.是否存在闲置资产或产能剩余资产

C.总资产结构是否合理

D.融资投资是否合理

E.现有设备、生产线的产出质量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53.与单一企业组织相比,企业集团业绩评价具有()等特点。

A.多层级性

B.复杂性

C.简单性

D. 战略导向性

E.方便性

54.一般认为,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维度主要包括()等方面。

A.科研能力

B.营运能力

C.盈利能力

D.员工成长能力

E.偿债能力

55.集团股东对企业集团整体业绩评价主要包括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两方面。下列指标属于财务业绩的有()。

A.偿债风险指标

B.经营与增长指标

C.盈利能力指标

D.行业影响评价指标

E.资产运营能力指标

56.下列指标中,属于反映盈利能力指标的有()。

A.总资产周转率

B.资产负债率

C.利润总额

D.净资产收益率

E.经济增加值

57.偿债能力可以分为()等大类。

A. 短期偿债能力

B. 固定偿债能力

C.长期偿债能力

D.机动偿债能力

E.可变偿债能力

58.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概括性指标有()。

A.客户满意度

B.员工满意度

C.人均产出效率

D.员工人均培训时间

E.收入增长情况

59.企业集团业绩评价工具主要有()等。

A.多棱角业绩评价

B.360度评价

C.客户满意度

D.经济增加值(EV A)

E.平衡计分卡(BSC)

60.集团战略与分部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A.整体、分部业绩与评价指标

B.分权下的分部业绩与评价指标

C.集权下的分部业绩与评价指标

D.一体化战略、分部业绩与评价指标

E.多元化战略、分部业绩与评价指标

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

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 徐加根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内容摘要:对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本文主要侧重于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两个角度对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并且阐述了中国的学者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的有利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利益集团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 关键字:利益集团理论 多元主义 政治学 经济学 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本文侧重于从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进行梳理。因为政治学和经济学对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比较完整和系统,法学和社会学比较侧重对与公平正义有关的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有关的社会阶层的研究,直接针对利益集团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一、政治学角度的利益集团理论 政治学研究的是在制度均衡状态下的利益集团,假定政府的角色是在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在美国,利益集团的发展较早,并迅速发展成熟,因此关于利益集团的政治理论内容丰富。这些理论反映了理论家们对利益集团政治的不同看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政治生活的现实。 1、早期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詹姆斯·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早在美国制定宪法的时候,他就认识到派别或利益集团的存在,给政府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公平的影响”。他以个人的利益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得出利益集团的活动是“美国政治发展之动力”的结论。他认为美国是建立在利益集团基础上的社会,政策的制定是利益集团竞争的结果,多数利益集团可能会在获得权力后损害少数利益集团的权利。 利益 集 团 理 论 利益集团 政治学理论 利益集团 经济学理论 1、早期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2、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3、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4、多元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5、后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1、古典经济学关于利益集团的观点 2.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利益集团3. 政府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 4、政治企业家理论 5、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集团理论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现下,团队建设的问题已是一个被无数人研究过的问题。有关团队建设的阶段,著名管理学家布鲁斯·塔克曼有关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的观点被有人奉为规范的团队建设 的五个阶段理论。现小编与您分享如下。 这五个阶段分别为:组建期、激荡期、规范期、执行期和休整期。布鲁斯·塔克曼认为这五个阶段是所有团队建设所必须的、不可逾越的,团队在成长、迎接挑战、处理问题、发现方案、规划、处置结果等一系列经历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上述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加入新团队的经历和感受。激动、困惑、矜持、观望是团队形成期成员的主要特点。组建期的团队缺乏清晰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与标准不明确,缺乏顺畅的工作流程,成员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个人的角色定位不明确,部分成员还可能表现出不稳定、忧虑等特征。 组建期的主要工作是明确方向、确定职责、制定规范与

标准、进行员工培训。团队负责人一定要向团队说明工作目标、工作范围、质量标准及进度计划,并根据工作目标要求对团队成员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团队负责人要让成员参与探讨工作计划,主动和他们进行平等而真诚的交流,消除团队成员的困惑与忧虑,确保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信的工作关系,设想出成功的美好前景并达成共识,以激励团队成员。 第二阶段:激荡期 团队经过组建阶段以后,团队获得发展信心,但同时也形成了各种观念激励竞争、碰撞的局面,出现人际冲突与分化。团队成员面对其他成员的观点、见解,更想要展现个人性格特征,对于团队目标、期望、角色以及责任的不满和挫折感被表露出来。团队成员间、团队和环境间、新旧观念间会出现矛盾,甚至负责人的权威都面临挑战,团队组建初期确立的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作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解决冲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动荡期首要的是如何安抚人心。首先要认识并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比方说某一派或某一个人力量绝对强大,那么作为领导者要适时的化解这些权威和权利,绝对不允许以一个人的权利打压其他人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团队成员就有争议的问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1938) --------------------------------------------------------- ?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是西万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O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他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巴纳德在漫长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并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写出了许多重要着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着作。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体。 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对是否参与某一协作系统作出选择,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包括目标、愿望和推动力,组织则通过其影

第八讲:利益集团

第八讲: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政治 (一)利益集团的类型;(二)利益集团的模型;(三)利益集团政治运作的模式 二、结论 一、利益集团政治 某种程度上就像政党一样,现代社会中的利益集团是政府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主要桥梁之一。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认为,利益集团与政党都是议会民主下的产物,其代表的是一个现代社会中社会分歧复杂化的现状。如果说政党只是通过建立对自己支持的联盟和努力扩大号召以赢得选举作为自己的目的,那么,利益集团则是按照其所代表的民众的期望,从而清晰和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 利益集团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很难加以准确地说出。早在1787年,英国就已经存在了以反对贩卖奴隶为目的的“废奴协会”(Abolition Society);而1839年英国出现的“反谷类法联盟”(Anti-Corn Law League)则被认为是向政府施压的利益团体活动的先师;到了托克维尔于1830年访问美国的时候,在他的《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显示,利益团体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中强有力的工具;其后比较著名的是1866年法国成立的女权社

(Society for W omen’s Righ ts),其目的是推动全球妇女普遍选举权为目标;到了19世纪末,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与成熟,大量有关农民和商业利益的利益团体相继出现。不过,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团体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压力政治与抗议政治浪潮下,其某种程度上是政党政治衰落的结果,以及现代社会中社会运动已经越来越被视为动员和代表机制一部分的原因。(一)利益集团的类型: 一般人们将利益集团分为社群型集团(communal groups)、制度型集团(institional groups)以及社团型集团(associational groups)三个类型。 1、社群型集团:所谓社群型集团指的是集团的成员是基于一种身份的特征,而不是经过筛选的程序,其被框在社会传统脉络之中。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家庭、部落、世袭的社会阶级以及族群集团。此类集团一般根植于共享共同的文化遗产、传统的情感联系与忠诚之上。据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类型的利益集团经常是政治事务上的主角。例如在非洲,长久以来,族群、部落与血缘一直是利益表达的最重要的基础。不过在许多发达国家,这种集团也大量存在,例如,遍布西方的天主教团体的势力还有继续增强的趋势。 2、制度型集团:制度型集团被认为是政府机制的一部分,其试图在政府内部透过政府的力量发挥其影响力。例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以及国家军队就是制度型集团的最明显的例子。不过,

组织成长理论

第一章组织成长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但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 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 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飞翔变得十分吃力! 老鹰只有两种选择: 1、等死; 2、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然后,它要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再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得力的三十年岁月!

组织成长理论 不管医院还是企业,亦或其他社会团体,都是以某种组织形态而存在,这些组织存在的形式就是由若干人按照一定的制度框架而运行;这个组织运行效率如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群人的所有行为是否高效;第二,这群人所制定的制度以及这群人所依存的背景制度是否是高效。这两个方面又互相影响,最终决定该组织运行的效率。 2007年10月27日,华为公司爆出“辞职门”事件,引起外界的极大反响,有些人认为此次“集体辞职运动”是华为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的省钱举措;而有些人认为此次华为花费10亿巨资鼓励辞职是为了打破长期存在的工号文化和解决企业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员工重新竞争上岗,来激活老员工的工作热情,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经常说的一个词“沉淀”。在他看来,组织时间久了,老员工收益不错、地位稳固就会渐渐地沉淀下去,成为一团不再运动的固体:拿着高工资、不干活。因此他爱“搞运动”,任正非认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 不管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不可避免的是每个组织都要必需面对组织成长问题;前文《鹰的故事》描述的是鹰为了获得30年翱翔天空的自由,经历炼狱般的痛苦,终于重回天空的怀抱,实施上,每个组织也像生命个体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在无奈与寂寥地死去,还是在痛苦挣扎中重生,再次赢得辉煌?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在中国,有关企业存继周期尚无如此明确的统计,但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连续进行的5次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表明,1993年以前私营企业平均存继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科学投资》采访调查和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大体也就在3-4年之间。中国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大概为10万家,倒闭数大约只有我国倒闭数的1/10,若考虑到两个国家在企业总数上的差别,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加惊人。

变分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变分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从变分法出发,简述了变分原理的建立和发展;并就变分原理在各个学科的应用予以列举,为变分原理的初学者作以引导。 [关键字] 变分法;变分原理;发展历程;应用。 引言 变分原理愈来愈引起重视。固体力学变分原理的发展最为成熟,流体力学变分原理近年来也获得突破, 电磁学、传热学等领域变分原理在不断应用和发展。这是因为变分原理与有限元结合起来使古典的变分原理焕发青春[1]。本文就变分原理的发展历程和变分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予以概括, 以形成一个了解变分原理的脉络,为更好的应用变分原理打下基础。 1.变分原理发展简史 年份历史事件 1696年约翰·伯努利提出最速曲线问题开始出现 1733年欧拉首先详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 他的《变分原理》(Elementa Calculi Variationum)寄予了这门科学这个名字。 1786年拉格朗日确定了变分法, 但在对极大和极小的区别不完全令人满意。 1810~1831年Vincenzo Brunacci, Carl Friedrich Gauss, Simeon Poisson,Mikhail Ostrogradsky和Carl Jacobi对于这两者的区别都曾做出过贡献。 1842年柯西Cauchy浓缩和修改了变分法,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理论。 1849~1885年Strauch, Jellett, Otto Hesse, Alfred Clebsch和Carll写了一些其他有价值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1872年Weierstrass系统建立了实分析和复分析的基础,基本上完成了分析的算术化。他关于这个理论的著名教材是划时代的, 并且他可能是第一个将变分法置于一个稳固而不容置疑的基础上的。 1900年希尔伯特(Hilbert)发表的第20和23个数学问题促进了变分思想更深远的发展。 20世纪初David Hilbert, Emmy Noether, Leonida Tonelli, Henri Lebesgue和Jacques Hadamard 等人做出重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Marston Morse 将变分法应用在Morse理论中。

企业组织发展解析与未来发展

组织发展解析与未来发展 目录 一、组织能活多久? (1) 二、OC/OD/LD/TD名词解释 (2) 三、组织发展学的发展? (3) 四、组织发展学实践和评估 (3) 五、组织发展五阶段理论 (3)

一、组织能活多久? 关于OD,我们很清楚两点,第一,我们都生活在组织里,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第二,组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的铁律就是会死亡,好像谁也无法逃脱。生存于组织当中,我们最先要考虑的就是,从办这个组织从成长到消亡的过程,这个组织能活多久? 美国芝加哥校长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6200年前,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的事情的组织,也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组织。为什么会只有像学校、宗教这类公共组织能够活这么长久,这是我们做人力资源需要思考的问题。 那企业寿命能够存活多久呢?我们看一组关于企业的寿命统计,40%的新建公司全球活不过10年,一般的公司寿命也就7-8岁,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也就40-50年。财富杂志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995年公布的五百强企业,四十二年后,也就是到了1997年,有70%的企业被淘汰出局。1970年快升财富全球五百强的跨国公司也只有三分之一,二年后也消声灭迹。研究显示,全球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司的平均寿命也只有10-12年,短寿几乎成了企业的一个普遍性的宿命。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企业处在一个成长期,有人统计中国企业平均寿命这个周期则更短。有人说三到五年,有人说七年,不管如何,都是短于西方国家的企业寿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有的企业生存长有的生存短?甚至说所有的企业都是在短命中消亡呢?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那也有例外,琼斯这个蓝筹股公司就曾经出现做一个统计,里面有些奇迹般的公司群落,将近60%的公司大概17家公司寿命过百年,将近25个公司达到150年,平均寿命达到了105岁,寿命最长的大家都会用他们的产品。杜邦公司达到了206年,寿命最短的微软和英特尔也有30岁以上。 我们看到企业短命也好,长寿也好,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尤其是核心问题,这些组织长期生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这是组织发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 他们生存的基因是什么?他们生存的环境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长命,或者为什么有些巨大的公司如此短命?特别是在今天我们有一个名词叫VUCA,这是一个新名词,这样一个变革不确定的时代,更对组织发展带来了及其关注的有兴趣的内容和关注的动力。我们在做人力资源当中,我们经常在网站上看到很多招聘的广告,有OD 的,有LD的,有TD的,有OC的,名词让我们眼花缭乱。很多公司在描写,所谓的TD即人才发展,所谓的LD就是学习发展,OC是组织变革,但这些企业在描述这些岗位职责的时候呢,几乎差异不大。

第十讲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第十讲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一、生平概述 出生: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美国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期管理思想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求学: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但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 实践中的管理者与: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十年主要从事参谋工作,此后开始担任直线人员的领导职务,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漫长的管理工作经历使巴纳德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与此同时,巴纳德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他多遍阅读了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管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等人的原著。并将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组织问题的研究。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从这些知名管理学家著作中吸取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尤其是分析了现代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见教材P162-163)。 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巴纳德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例如: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代表性著作:巴纳德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其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一本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在这些著作中,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建立了一个有关组织的定义和概念的逻辑体系。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二、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巴纳德理论的总体特征是组织论的行政管理理论,即以组织为基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其理论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巴纳德开创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经西蒙、马奇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管理流派。 1.指出组织的本质是一个协作系统 在巴纳德之前,人们总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僵硬的结构,只注意到正式组织中的职责,分工和权力结构,因而比较机械、孤立。 而巴纳德认为,日常生活中政府机构、军队、企业、学校、医院等正式组织实体,都是

变分原理

§9 变分原理 9.1 弹性变形体的功能原理 学习要点: 本节讨论弹性体的功能原理。能量原理为弹性力学开拓了新的求解思路,使 得基本方程由数学上求解困难的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组。而功能关系是能量原理的基础。 首先建立静力可能的应力和几何可能的位移概念;静力可能的应力 和几何可能的位移可以是同一弹性体中的两种不同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状 .................... 态,二者彼此独立而且无任何关系。 ................ 建立弹性体的功能关系。功能关系可以描述为:对于弹性体,外力在任意一组几何可能的位移上所做的功,等于任意一组静力可能的应力在与上述几何可能的位移对应的应变分量上所做的功。 9.1.1 静力可能的应力: 假设弹性变形体的体积为V,包围此体积的表面积为S。 表面积为S 可以分为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表面积的位移给定,称为Su;另外一部分是表面积的面力给定,称为Sσ。 +Sσ 显然S=S u 假设有一组应力分量σij在弹性体内部满足平衡微分方程

在面力已知的边界Sσ,满足面力边界条件 这一组应力分量称为静力可能的应力。静力可能的应力未必是真实的应力, ................ 因为真实的应力还 ....................必须满足应力表达的变形协调方程 ...............,但是真实的应力分量必然 是静力可能的应力。 ......... 为了区别于真实的应力分量,我们用表示静力可能的应力分量。 9.1.2 几何可能的位移: 假设有一组位移分量u i和与其对应的应变分量εij,它们在弹性体内部满足几何方程 在位移已知的边界S u上,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这一组位移称为几何可能的位移。几何可能的位移未必是真实的位移,因 为真实的位移还必须在弹性体内部满足位移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 .... ......;在面力已知 的边界 ..................。但是,真实的位移必然是...S.σ.上,必须满足以位移表示的面力边界条件 几何可能的。 为了区别于真实的位移,用表示几何可能的位移。 几何可能的位移产生的应变分量记作。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此派以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为代表。泰勒一生发表许多管理论著,最有影响的是《科学管理原理)》。他提出许多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思想,这些思想是: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 (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泰勒以其毕生的精力,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泰勒提出的这些概念与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许多思想为以后的管理学派所采纳。科学管理的精神是永存的。 2、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学派是从宏观上探讨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法约尔。作为管理实践家和管理理论家,法约尔—生著述颇多,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著作和《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管理理论》等论文。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吸收科学管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 (1)实行专业分工。 (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7)理想的工作报酬。 (8)权力集中。 (9)等级链。

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 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 工作内容 组织管理的工作内容,概括地讲,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并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分类,按类别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第二,根据组织的特点、外部环境和目标需要划分工作部门,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第三,规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职务或职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力;第四,制订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中纵横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制度经济学,“道”是理想与“器”是体制;企业管理的政策制度化,才能实施可操作性管理。组织管理,应该使人们明确组织中有些什么工作,谁去做什么,工作者承担什么责任,具有什么权力,与组织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才能使组织协调地运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理论发展 组织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W·泰勒、法国的H·法约尔和德国的M·韦伯等人。这一阶段的前期,泰勒等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后期,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理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这一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的经济利益,他们提出科学管理方法以追求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合理化,因此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原则来指导和控制组织及成员的活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G·E·梅奥,F·赫茨伯格等人。他们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这一阶段的理论重点研究了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人的个性和需要等等。 C管理模式理论 所谓C管理模式,就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

奥尔森和他的利益集团理论

奥尔森和他的利益集团理论 (未发表,请勿转载) 一 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Yegor Gaidar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 Peter Murrell教授也感慨的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二 概言之,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65)可以说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奥尔森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国家的兴衰》(1982)则是他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来解释国家之繁荣与萧条历史现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了一些极有价值之概念或命题的内容,比如共容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s ),分利集团以及个人理性并非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等。《权力与繁荣》(2000)通过引入政府权力于经济增长分析之中,说明了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繁荣程度。[3]解答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概念就是“分利联盟”,也就是我们讲

(完整版)弹性力学第十一章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第十一章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知识点 静力可能的应力 弹性体的功能关系 功的互等定理 弹性体的总势能 虚应力 应变余能函数 应力变分方程 最小余能原理的近似解法扭转问题最小余能近似解有限元原理与变分原理有限元原理的基本概念有限元整体分析几何可能的位移 虚位移 虚功原理 最小势能原理 瑞利-里茨(Rayleigh-Ritz)法 伽辽金(Гапёркин)法 最小余能原理 平面问题最小余能近似解 基于最小势能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基于最小余能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有限元单元分析 一、内容介绍 由于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求解在数学上的困难,因此对于弹性力学问题,只能采用半逆解方法得到个别问题解答。一般问题的求解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开发弹性力学的数值或者近似解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变分原理就是一种最有成效的近似解法,就其本质而言,是把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的定解问题,转换为求解泛函的极值或者驻值问题,这样就将基本方程由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转换为线性代数方程组。变分原理不仅是弹性力学近似解法的基础,而且也是数值计算方法,例如有限元方法等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系统地介绍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并且应用变分原理求解弹

性力学问题。最后,将介绍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概念。 本章内容要求学习变分法数学基础知识,如果你没有学过上述课程,请学习附录3或者查阅参考资料。 二、重点 1、几何可能的位移和静力可能的应力; 2、弹性体的虚功原理; 3、 最小势能原理及其应用;4、最小余能原理及其应用;5、有限元原理 的基本概念。 §11.1 弹性变形体的功能原理 学习思路: 本节讨论弹性体的功能原理。能量原理为弹性力学开拓了新的求解思路,使得基本方程由数学上求解困难的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组。而功能关系是能量原理的基础。 首先建立静力可能的应力和几何可能的位移概念;静力可能的应力 和几何可能的位移可以是同一弹性体中的两种不同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二者彼此独立而且无任何关系。 建立弹性体的功能关系。功能关系可以描述为:对于弹性体,外力在任意一组几何可能的位移上所做的功,等于任意一组静力可能的应力在与上述几何可能的位移对应的应变分量上所做的功。 学习要点: 1、静力可能的应力; 2、几何可能的位移; 3、弹性体的功能关系; 4、真实应力和位移分量表达的功能关系。 1、静力可能的应力 假设弹性变形体的体积为V,包围此体积的表面积为S。表面积为S可以分为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表面积的位移给定,称为S u;另外一部分是表面积的面力给定,称为Sσ 。如图所示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 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目标。经理人员作为企业组织的领导核心,必须具有权威。要建立和维护一种既能树立上级权威,又能争取广大群众的客观权威,关键在于能否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系统。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接受命令的程度。巴纳德分析个人承认指令的权威性并乐于接受指令的四个条件:他能够并真正理解指令;他相信指令与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他认为指令与他的个人利益是不矛盾的;他在体力和精神上是能胜任的。 巴纳德在《组织与管理》一书中再次突出强调了经理人员在企业组织与管理中的重要领导作用,从五个方面精辟地论述了“领导的性质”这一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构成领导行为的四要素:确定目标,运用手段,控制组织,进行协调。2、领导人的条件:平时要冷静、审慎、深思熟虑、瞻前顾后、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紧急关头则要当机立断,刚柔相济,富有独创精神。3、领导人的品质:活力和忍耐力、当机立断、循循善诱、责任心以及智力。4、领导人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培训增强领导人一般性和专业性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平衡感和洞察力,积累经验。5、领导人的选拔:领导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授权机制--代表上级的官方授权(任命或免职),代表下级的非官方授权(接受或拒绝),后者即被领导者的拥护程度是领导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领导人选拔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其过去的工作表现。 巴纳德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因为要将传统的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就必须明确组织的目标、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组织的动力结构即激励机制,明确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三个方面是现代组织的柱石。 统的开发。尽管该公司在美国电信市场上的份额不大,但其却是欧洲大陆最大的海底光缆制造商,这使其依靠收取传输和服务费而获利颇丰。

利益集团理论视野下的公共利益

利益集团理论视野下的公共利益 在社会世俗化、理性化不断推进,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从多元主义、法团主义的利益集团理论出发来诠释公共利益是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可行视角。面对我国利益团体发展的独特状况,需要学界发展出新的理论来予以解释。 标签:利益集团;公共利益;多元主义;法团主义 在社会利益格局日趋分化的今天,利益集团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已成为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利益集团对现代民主政治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公共利益是否会沦为利益集团间“谁的利益”之争?如何确立私利与公益间的有机联结?认真的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能够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公共利益与利益集团 公共利益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依然充满了歧见。黛博拉·斯通甚至认为“在什么是公共利益的问题上,永远不能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公共利益犹如一个空盒每个人都可以往其中注入自身的理解。”〔1〕 什么是“公共”?公共利益是多数人的利益、所有人的利益、公共机构的利益,还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今天作为规范的范畴,公共利益依然是“可以用于政治事务的最高道德标准”。〔2〕另一方面,在社会世俗化、理性化不断推进,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向具体个体的共同福利转变已无可避免。那么离开了道德诠释,公共利益究竟是否“真实”存在?或者公共利益与个体福利如何有效地关联?探讨个体权利、团体利益如何经过民主的程序上升为谋求社会整体福利的公共利益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在公共利益几乎被所有政治性利益团体作为其诉求正当化工具的今天,对利益集团扮演角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利益集团是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组织,它们自身并不图谋组织政府。”〔3〕一般而言,利益集团具备以下基本要素:首先,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与价值认同;其次,成员有组织地进行活动;最后,成员为共同的利益介入政治过程。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动态性使得政府已无法单独治理,政府与社会的许多组织形成了互动、依赖的政策网络。自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国家”角色的研究日益重视,对利益团体的认定有越来越广泛的趋势,利益团体的理论也发展出不少新的研究路径,例如铁三角理论、地下政府及网络分析模型等。但较传统的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模型多倾向于做静态的描述,缺乏对权力如何分配、动态的权力如何互动的有力分析,对于国家机关在决策情境中扮演的角色也缺乏明确的解释。因此本文仍沿袭传统的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理论对利益集团进行分析,探讨它们持何种个人的私利与公共利益相互关联、转换的观点。

西方行政学说之十: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十一、西方行政学说之十: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美国人,1886-1961 ; 实践中的管理者,自学成才的管理学家;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性著作: 1938 年〈经理人员的职能〉, 1948 年〈组织与管理〉, 二、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组织本质的思想: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1)通常意义上正式的组织实体,是由物质、技术、人和社会关系等组成的协作系统;(2)管理学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这个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而只研究其中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 (3)组织的特点: A.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B.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系统; C.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组织也要发生变化; D.组织是一个更大的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时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E.组织工作决不仅仅限于通常所谓的“组织内部”,“内部”协作关系与“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2、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三要素说) (1)明确的共同目标 A.有目标; B.目标为全体成员所理解和接受; C.对组织目标的理解有基于整体利益的客观理解与基于个人立场的主观理解; D.有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分; (2)协作的意愿; A.协作意愿:自我克制,交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 B.协作意愿对于达成组织目标至关重要; C.协作意愿因人因时而变化; D.协作意愿的强度取决于贡献与诱因之间的对比; E.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诱因,增加协作意愿; (3)良好的沟通 A. 信息交流: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 B. 信息交流是将组织共同目标与个人协作意愿联系起来的桥梁; C. 信息交流的原则: –固定化的、明确的、正式的交流渠道; –交流应尽可能直接短捷,减少中间层次; –不得跳越; –人员必须称职; –交流线路不断中断; –信息须有权威性;

2020电大 行政组织学 第二章 组织理论的发展 章节测验题目+答案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___ C.泰勒______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1911年,泰勒发表了在《____ B.《科学管理原理》________》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 B.法约尔_____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4.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____ D.《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5.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_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___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6.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____ A.“成熟与不成熟理论”_____理论。 7.___ A.西蒙_____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8.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__ B.需要层次____理论。 9.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__ D.动态平衡组织____理论。 10.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___ D.帕森斯______。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古典传统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____ ABC ____。A.泰勒B.法约尔C.韦伯D.梅奥 2.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__ BCD _____。 A.行政的权力B.理性——法律的权力C.传统的权力D.超凡的权力 3.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___ BC ____。 A.物质因素B.激励因素C.保健因素D.精神因素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如果有一天早晨醒来,微软被大火烧了个精光,给我20名最优秀的员工,一切马上就可以重新开始。——比尔·盖茨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产生发展 导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对组织活动有效管理的历史已超过6000年,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中国万里长城等古建筑奇迹的宏伟规模以及古希腊民主制度、古罗马法律体系、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完备运转,都是人类早期组织管理能力的生动证明。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古代的管理思想已相当丰富,但并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理论,属于经验管理阶段。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的历史并不长,它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组织行为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推动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组织管理实践的发展,为组织行为学的诞生注入了强有力的“助产剂”。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也进一步加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了产业部门的企业合并,出现了大型的联合企业和垄断组织。这就使得企业和组织的规模日益扩大,管理的过程日趋复杂,商品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从而导致对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管理实践的发展提出的上述问题,古典管理理论已无法回答和解决,必然要求产生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所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重视人的因素和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的组织行为学注入了强有力的“助产剂”,推动了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矛盾的激化 在严酷的组织管理下,工人们整天围着机器疲于奔命,感到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精力消耗在亿万次简单重复与枯燥的操作活动中,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日益激起工人的极大不满与强烈抵制。随着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加剧,工人也日益觉醒,开始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并组织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致使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这时,古典管理理论已不能满足资本家进行组织管理的需要。 3、社会学、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的渊源。 二战前,美国将心理学用于工业,一直称之为“工业心理学”。1892年,雨果·芒斯特伯格在哈佛大学创立了研究工业心理学的实验室,率先提出心理学能应用于工业以提高生产率。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继泰勒之后对工业生产中劳动者的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外,开辟了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人群关系理论”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从此,更多的管理者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的行为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不断取得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导致在一次跨学科的研究讨论会上,经过对这一学科问题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60年代中叶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该研究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