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的概念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2、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3、极震区和震中距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4、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5、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二、关于我国地震的简单介绍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1、情况简介在20 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 次8.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 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 年以来,100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 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 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统计数字表明,中

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不到百分之二十,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 以上。当然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国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容易倒塌,容易坏;第三与中国的地震活动强烈且频繁有密切关系。据统计,20 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的54%,超过1/2。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洪涝),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地震大的多。2、中国大陆地震分布区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 级地震曾发生过5 次;7-7.9 级地震曾发生过 18 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 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 次;7-7.9 级地震发生过78 次。均居全国之首。四川龙门山地震带: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绵延200 多千米。海拔1000~1500 米。龙门山最高峰海拔2345 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 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 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 4984 米,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3、我国对地震的认识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三、有关地震的防范措施1、自救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从而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2、学校避震(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2)不要回到教室去。(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4)千万不要跳楼,也不要站在窗前,更不要到阳台上去。3、家庭避震地震来临时,家庭成员避震,应掌握三条原则:(1)因地制宜,正确抉择。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2)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3)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

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四、我国防震减灾的现状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建设正逐步完善着。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以便随时了解灾害动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们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防震减灾工作的进行。1、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全国每年投入到防震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2、管理缺乏综合协调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3、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我国防震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震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4、防震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5、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震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国防震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防震减灾并不是某些社会团队、政府组织的事,而应该是我们全体公民共同的大事,它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例如:1、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震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2、政府与社会团体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震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震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3、广大的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

4、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保护环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以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它说来也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很可能会遇到危险。而当灾难来临时,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尽管个人的也许有限,也许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地球的明天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地震论文

工程地质分析论文 题目:“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姓名:陈富伟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093541 学号:09354101 指导老师:余修日 日期:2011/11/11

目录 0 引言 (1) 1 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常见结构型式及其破坏分析 (2) 1.1 砖混结构 (2) 1.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 2 建筑结构的主要安全隐患 (4) 2.1建筑特点 (4) 2.2结构形式的安全隐患 (4) 2.3无圈梁一构造柱体系 (5) 3 小结 (5) 参考文献: (6)

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陈富伟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09354101)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严重破坏或完全坍塌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砖混结构缺乏必要的整体连接措施;建筑体型不对称加剧了地震中建筑的倾倒。建议高烈度地区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应重视剪力墙的设置,砌体结构的窗间墙采用组合砌体: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方案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重视对建筑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分析5.12汶川地震中建筑的破坏特征,研究其破坏特征与结构型式、结构构造特点之问的关系,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从震害中提炼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措施。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建筑工程破坏研究经验教训 0 引言 根据有关资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一次千年不遇的特地震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此次地震震级8级,震源浅10km 左右,烈度高达1l度,断层带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为中心,向东北方向一直延续至广元市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一带,向西南方向一直延续至成都市都江堰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结课论文 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131 学号: 6001113005 姓名:李享 2015年 6月 14 日

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概述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 学号:1104050712 日期:2013年4月19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的概念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2、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3、极震区和震中距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4、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5、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二、关于我国地震的简单介绍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1、情况简介在20 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 次8.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 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 年以来,100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 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 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统计数字表明,中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 (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 (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 (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 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占全 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 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二)按震源深度划分: 浅源地震 (<70 km); 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大于300 km) (三)按震级划分: 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大地震、巨大地震。 (四)按震中距划分: 地方震(<100 km)、近震(100-1000 km)、远震(>1000km)、极远震(>11000km)。 (五)按主震前后划分: 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 地震引发的灾害粗略地可分为两类: 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性的地面振动摇晃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引发地震的构造应力也会使自然地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加重了破坏。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 earthquake )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

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 以上的浅源地震(0 千米~60 千米),全部的中源(60 千米~300 千米)和深源地震(>300 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自然灾害论文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关于地震研究方面的论文

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 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 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 1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地震工程论文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课程名称:工程结构抗震 课题名称:基于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与分析组号: 11 作者:韩广晖 11125603 赵祎 11125632 所在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桥梁结构 完成时间: 2011年10月29日 地震灾害调查与分析 ——基于汶川地震 摘要:汶川地震中出现的问题急需建筑行业人员反思,从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本文从几个较具体方面分析地震中出现的问题,并把地震中的实际现象与理论分析相对比,完善规范和施工方法等。 关键词:地震概况、抗震概念设计(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底框结构、构造柱圈梁设置、防震缝问题)、抗震构造措施(预制RC空心板与楼面大梁的连接问题、强柱弱梁问题)、震前加固效果 正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损坏。据不完全统计500多万间房屋倒塌,2000多万间房屋损毁,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前车之鉴,值得我们从事结构专业的人认真研究和反思。 一、地震概况 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纬度:30.9865°N 经度:103.364°E 深度:14km 震级:里氏震级8.0级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 地震类型:汶川大地震为构造地震。 震源深度: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 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震源深 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二、抗震概念设计 1、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底框结构 (1)来源与定义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 在地震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增强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因为每一场地震都会带来许多灾难,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1. 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 3. 选材过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4. 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5.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语文作文评语大全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初中作文资源请搜索初中作文频道与你分享! 6. 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7. 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8. …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9.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

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10.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11. 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12.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13. 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14. 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5.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6. 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7. 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8. 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9. 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20. 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推荐1. 作者对…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富有新意 2. 全文语言朴实结构自然…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浅谈地震灾害对输油管道的影响

浅谈地震灾害对输油管道的影响 李东凯(长庆输油气分公司惠安堡维抢修队) 摘要地震波影响的区域要比永久性地土移动所发生的区域广,破坏管道系统薄弱部分的可能性大,但是永久性地土移动比地震波产生的后果要严重的多,由地震引起的大规模永久性土地移动,如地表断裂、沙土液化、塌方等对输油管道的损坏尤为严重。宁夏处于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的北缘,历史上曾出现过里氏8.0级以上地震两次并多次出现里氏7.0级以上的地震,属于地震多发区域。从管道损伤的角度来评价损坏的原因,对于规定地震危险等级和工程设施的定点都很重要。列举1987年厄瓜多尔发生的地震对石油设施的影响以及从这次地震中得到的教训。 主题词地震灾害输油管道影响 一、地震的危害性 地震波影响的区域要比永久性地土移动所发生的区域广,破坏管道系统薄弱部分的可能性大,但是永久性地土移动比地震波产生的后果要严重的多,它往往造成严重的灾难性破坏。在地震时,永久性的土地移动对地下管道和其他管道造成的最大扭曲,可以看作是地震中最严重的破坏形式。地震波对地下管道产生拉伸作用,但是由此动力激发的惯性效应极小,对管材的屈服点或断裂界限值的构成只占很小的比例。一些遭受腐蚀或焊接质量差的薄弱管段收到过地震波得破坏,而按照当代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建设的连续环缝焊接钢管在发生地震中几乎没有受到破坏。 大规模永久性土地移动,如地表断裂、土壤液化、滑坡对管道的损坏最为严重。 1.地表断裂 地表断裂是最显著的一种地动形式,主要原因是因为地表断裂活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一直是许多图表和报告的主题。其实地表断裂很少发生,地震等级不到里氏6级,不会产生地表断裂现象,地表断裂位移大到足以使管道损坏,一般地震等级必须要达到6-6.5级。 2.土壤液化 通常,对于地下管道,土壤发生液化诱发的地土移动对管道危害最大。流滑事故指完全液化的沙土位移,通常发生在坡度大于5度得疏松的、饱和沙土中。侧向扩展指由于下层沙土液化致使表面的土体产生水平运动。最大的位移通常为若干英尺,有时还可以出现在倾斜度0.5-1.0的缓坡上。沿着侧向扩展的边缘,地土的变形形式趋向于在法线方向和平移断层处反叠。

日本地震论文

“日本发生地震了啊",这是2011年3月份人们讨论最多的一件事,也是令世界为之震撼的一件事。特别在中国,这个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与日本有着说不清关系的国度,人们对待此事的认识和态度也大相径庭。 有的是那种围观型,对此事抱以庆幸的态度。有网友这样写到:百度“热烈庆祝日本地震” 结果2510000条。改成庆贺是680000条。去掉热烈是8480000条。 我们很容易知道这部分人的思想是仇日。仇恨从何而来?历史,没错。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日本暴行,让仇日的种子在我们心中埋下了深根。于是,我们便开始想要忘记历史,这段血腥的历史。一种理解为:如果“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记住历史,记住历史上的仇恨,然后最后是以牙还牙的对其报复,才能一雪前耻,才能扬眉吐气。即便不对其进行报复,也要永远藐视他,记恨他,甚至,如果条件允许,欺辱他也行。这就是有些人的想法,所以,当日本面临灾难,面临地震的时候,他们会幸灾乐祸。 然而,请到日语GOOGLE去搜一下,有多少条日语会写“热烈祝贺汶川地震”的?他们殊不知,在汶川地震中,日本救援队虔诚地向地震中死难的中国人默哀。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明白自重才能被尊重,所以请不要热烈庆祝日本地震。 从媒体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是在发生了地震的时候,他们也是秩序井然,甚至街道上面没有一片垃圾,交通也没有因为人群而堵塞。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学习的素养,不是么,我想,如果是在我们国家,街面上的混乱真是不堪一睹。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日本人那种团结,临危不乱的精神。或许有的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国家发生地震太频繁了,所以他们才会如此淡定。 我偶然进了日本的一个贴吧,当我国人与日本人互斥的帖子映入眼帘时,愤慨与羞愧所至,我的脸颊滚烫。其一是身为一名中国人,着实不能不为此辱动容,其二则是深为国人的低素质行为感到羞耻。作为国家尽心培育的大学生,我不能不放下繁多的学习任务,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发表我自己的观点。也许会有不尽的中国亲人骂我低气,我也不会因此改变我的态度——将被一些同胞们视为低气的态度。我有许多话想对日本人说。 首先,我深知没有资格代表全部中国人,所以仅代表我自己或一部分与我同道的人,就我国人在贵吧有表露鄙视、敌视并留下不和谐的污秽言语的行为方面,表示真挚的歉意。但也仅会就此方面表示由衷的歉意。才识尚浅,唯留下不成熟之句,示以友人。 恕不多说谦伪之话。与其说贵国人瞧不起中国,不如说是瞧不起中国人,更不如说是瞧不起当下中国人的素质;与其说贵国人瞧不起中国,不如说是瞧不起当下中国经济,进一步说是瞧不起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说贵国人瞧不起中国,不如说是瞧不起中国历史,就此来说是瞧不起中国沦受其辱的历史。 就我国人素质而言,我与贵国人的嘲讽态度实难苟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知当下国民素质急待提高。我眼中的国民素质,打个比方,恰似归南雁群。总体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避免不了些许因某些因素而脱群的国人。然这些所谓的因素都是什么呢?国人内部因素较多,但本文重在研讨我国人与贵国人的关系,所以暂不提及。国人内部矛盾,并非我有意包容,想必贵吧人多数身处中国,对国内敝事势必有耳闻,恕我不再重复。就实而论,并非我降责于贵国人,贵吧对我国人的侮辱着实应列入其中。关于国人的愤慨,我持以同等态度。但我国人的做法实为不德之举,我再次仅在此方面,仅代表我个人,予以道歉。做为中国人,即使中国人面临素质缺失的困境,我也不会予以鄙弃,我报以羞耻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

梁飘学号:3120104320 地学院地质学12-1班 浅谈地震灾害 摘要: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地震对人类,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的成因、类型、分布及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就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在地震的预测方面的努力表达了对未来可观前景的希冀。了解地震有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地震。 关键字:地震成因等级分布危害预防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0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有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374065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同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2013年4月22日20时30分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86人,5800余人受伤,累计造成152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2036次。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着实让人心痛。加强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二、地震的介绍 2.1 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

论文:地震知识和预防措施

附表一编号:_2_青少年发明创造、科学论文、科技制作申报登记表(个人项目)

地震知识和预防措施 龙泉三小4.2班 作者:郑玉洁 指导教师:李燕地震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可怕的,虽然我们人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许多自然灾害,但是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却依旧令我们难以忘却!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灰心,我们要相信自己,掌握一定的地震知识和一些预防措施,这样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地震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地震,它又是怎样才生的?我们常说的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地震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当然在地震研究上面我国也做出了杰出贡献。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就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1930年我国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成立。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我国频繁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地震工作者提供了较多的实验预报的实践机会。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9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中6.3、6.4级等地震,1998年11月云南丽江宁蒗县6.2级等4次5级以上地震,1999年12月29日辽宁岫岩棗海城5.6级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总体而言,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接着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发生后会造成哪些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会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是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会对生命财产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是非常惨痛的。 尽管如此,当地震发生时我们也一定不要惊慌失措。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地震发生时,在家中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论文

目录 一、摘要、关键词 (1) 二、地震定义 (2) 三、中国地震灾害及构造 (3) 四、中国防震减灾发展战略 (4) (1)坚持防御为主,综合防震减灾 (4) (2)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基础研究 (5) (3)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减灾 (5) 五、参考文献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摘要:近40年,中国共发生3次大地震,分别是唐山、澜沧(耿马)、汶川。共造成4万人死亡,受伤20万,经济损失百亿。地震 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尽的损失和伤痛。所以防震减灾对于现在 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地震损失防震减灾

在汉语词典中,有个词语是我们大家都不希望遇到的,那就是“天灾人祸”。何谓天灾呢?天灾实质就是那些自然界中的灾难。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会作用于我们人类社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灾害。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往往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勇敢的战胜它还是回避呢?我们同学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我们要想战胜这些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少,就必须要了解它,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来监测和预防。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对于自然灾害了解的是必须的、所以防灾减灾工程学大学任选课程中很重要的学科。地震,是我所认为的最大的灾难,我见过的地震虽然只有汶川大地震,虽然只在电视上看过,但那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动容,是什么力量摧毁了那么对房屋建筑,是什么力量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在学过防灾减灾工程学后,我了解到了地震的可怕性,也了解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一、地震定义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及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