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

2007年陶渊明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公开发表的陶渊明研究论文有近250篇,数量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幅(按2005年160余篇,2006年190余篇)。现就笔者所见,将2007年的陶渊明研究论文分类综述如下:

一、思想研究

陶渊明的思想一向是争论的焦点。张二平《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孟国中《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二期)都旨在说明虽然生活在玄学大盛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第五期)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谢淑芳《20世纪大陆研究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成果概述》(《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细致梳理了20世纪大陆专家对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成果,得出研究者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交友往来(主要与慧远等佛教徒)、诗文中所用词汇等角度来阐发其与佛教的关系的结果,提出如果从宏观的时代特色与微观的生活氛围两个角度,多侧面地考察渊明的个性、性情、思想、交友、作品风格、语言等因素,或许能从中得出他与佛教关系的比较确切的答案。张学君《向死而生: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它的情感分量,让我们知道他的平淡下面还涌动着一种焦虑。诗人虽然是避世的,但却不是厌世的,他的所有举动都不过因为对现世人生的热爱和留恋。对着死亡的冰冷感受生命的热情,这就形成了他那执著而温厚的悲悯情怀。

陶渊明追求的就是真、适意的存在,本身就符合美的本质。他的美学思想长久以来也颇受关注。魏耕原《外淡而内奇:陶诗的审美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指出陶诗平淡的外表,或者说特意淡化的外在却包裹着让人惊奇的内在。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透过淡化的表层,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

憎的碰撞,感知到内心的激荡与不平。潘多灵《对痛苦的审美与超越: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世界文学评论》第一期)指出:在仕与隐的选择中,在对正义的张扬和对节操的坚守过程中,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在无摆脱的悲剧命运面前,走出了一条对痛苦的审美与超越之路。张海燕《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谈起——再论陶渊明的审美超越》(《名作欣赏》第二期)指出诗歌创作是陶渊明本真的生存方式的一种体现,正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悲喜人生和苦乐年华进行深层体验的基础上,诗人才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平庸,超越了穷达生死的羁绊,真正做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廖志斌《陶渊明宦途十三载思想变化浅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第六期)通过对陶渊明的士大夫情结与特立独行个性的斗争、家计营生与违心宦途的矛盾、复国振兴的失落与宦途黑暗的厌倦方面分析,阐述了陶渊明由立志报国到归隐田园的思想矛盾斗争过程,揭示陶渊明人生追求转折的根本原因。裴登峰《陶渊明“质性自然”的内涵》(《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影响陶渊明人生道路与艺术境界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的外因,还有“质性自然”的个性、求“静”的心态、性情之“趣”、生活之“娱”,其中“真”为最根本特性。另外,谭忠国《论陶渊明与他人的和谐》(《怀化学院学报》第十期)分与古圣贤先辈的神交及同时代亲友的和睦相处两个方面,来说陶渊明与他人的和谐。吕艳《陶渊明晚年诸子不立的憾恨》(《枣庄学院学报》第三期)指出陶渊明身后的失望、苍凉除了自己怀抱理想而无良辰佳时外,还应有五子的懒惰丧志、平庸无为的憾恨。

二、生平、故里考证与作品

由于陶渊明作品文本中多有异文,因此引起不同的推测。顾农《从两首诗看陶渊明的生年》(《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指出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和《游斜川》两首诗看,陶渊明的生年当如传统的说法在兴宁三年(365)。

关于陶渊明故里争夺向来也是很激烈的。德安县吴山乡灵龟石发现一块墓碑,上刻“故陶潜公之墓”字样。2006年,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对此进行了考察。欧阳春、李宁宁《靖节祠、明碑与德安的“陶渊明故里”》(《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认为德安灵龟石作为“陶渊明的柴桑故里”极有可能。因为它是九江地区明清时期陶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而明清陶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元时期,文物的发生又可以上溯到东晋时期,并且这一带关于陶氏的传说最为集中。王贤淼、吴国富《陶潜墓、牛眠地与渊明故里》(《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从地形、考古瓷片等方面也支持了德安县吴山乡灵龟石是陶渊明故里的说法。邓小军《陶渊明<饮酒>

诗作年考》(《晋阳学刊》第五期)提出《饮酒》作于刘宋。《饮酒》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感,言新朝也会灭亡,当作于入宋。

关于作品的意象、意境方面:徐宝余《陶渊明斜川之游释证》(《文学遗》第二期)提出后世作家在精神上与渊明达成共鸣的同时,“斜川游”也在相继仰慕、模仿中逐渐生成了相对稳固而又十分特殊的意蕴,它汇入到绵延已久的文化传统中,构成了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部分。何梅琴《诗歌·陶渊明·酒》(《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指出陶渊明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高原《“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第三期) 通过《饮酒》之五,指出诗人着意表现出了一种无所利念、无所欠缺的圆满浑然的人生境界,也彰显出一个悠然、恬适的陶渊明。李丽君、刘勉《陶渊明诗歌与菊花意象源流论》(《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中纵览诗歌菊花意象之流变,可以揭示陶渊明诗歌菊花意象大凡有三类:食菊,突出菊花的药用价值:防病保健,延年益寿;赏菊,强调菊花的观赏价值及其风骨:傲睨风霜,卓尔不群;赞菊,彰显菊花的精神价值:随性适意,心与自然泯一。陈春平《陶渊明诗鸟意象探微》(《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四期)指出陶渊明通过飞鸟、羁鸟和归鸟这三类鸟意象的文学发展轨迹生动地演绎了陶渊明一生从猛志出仕到官场困惑最终归耕田园的生命历程。韦巍《玄学生活化与陶诗的意境》(《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指出陶渊明的诗吸收了时代的精华又超越了时代,它能将玄理与生活中的审美意象融合,使哲理有了依凭的对象,借运转不息的自然道出人生的思考,揭示短暂与永恒、动与静这亘古不变的宇宙之理。

另外,对作品的分析还有:王永华、罗伯东《<陶渊明全集>重言现象的语法分析》分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方面,深入分析了<陶渊明全集>重言现象的语法。李开明《论陶渊明诗歌的四时景物描写》(《南华大学学报》第三期)指出各类不同的景物描写都饱含着作者的忧与喜、恨与爱。诗人通过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郭景华《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女性价值追求——论陶渊明诗文中的女性形象》(《兰州学刊》第十期)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郭景华《陶渊明的孤独及诗与酒及女人之关系——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赏析》(《名作欣赏》第十三期)

指出陶渊明的这篇疏文,要害就在“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这几句话上。结合其他诗中的女子形象,提出妻子的不理解,儿子们的不学,才是造成渊明内心极度孤独感的直接动因的论断。阮忠《陶渊明散文的性情本色及艺术风貌》(《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陶的散文最根本的审美品质是“真淳”,这与他在崇尚个性自由时受孔子安贫乐道和庄子顺应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相关联。

三、源渊、影响及接受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对陶渊明有着深刻的影响。谭忠国《接受、互动与自我化——论陶渊明与古贤先辈的和谐》(《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认为陶渊明批判地吸收古贤先辈的思想和处世方式,他所选择的处世和生活方式,既现实又崇高,既利己又利人。他的“自我化”是类型化和个性化的高度统一。赵新华《<诗经>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二期),杨迎春《一脉相通的爱国情结——屈原陶渊明比较分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三期),吴国富《<史记>与陶渊明的政治思想》(《南昌大学学报》第二期),熊泽文《论墨子、陶渊明、曹雪芹的“乌托邦”情怀》(《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六期)等文分别就影响陶渊明创作及思想的几位前贤做出了研究探讨。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深远和巨大,但后世对其接受也有一个过程。本年度论文正充分体现出后世对陶的接受的特点。沈有珠《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贵阳学院学报》第一期)指出陶渊明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的过程,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边利丰《萧统——陶渊明经典的“第一读者”》(《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萧统作为陶渊明的“第一读者”,以选文的方式确认了陶渊明作品“文”的属性,并通过选文的价值判断行为确立了陶渊明的文学经典地位;萧统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与《陶渊明传》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陶渊明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阐释。杨满仁《“《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考》(《九江学院学报》第五期)针对“《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一说作了考辨。在关于《隐秀》篇阙文问题未有绝对定论前,不必断然认定“不言陶”之说。同时“不言陶”并不代表刘勰轻视陶的文学成就,而其原因有二:世近易明,无劳甄序;世极迍邅,遗落草泽。邱晓《王维诗歌对<桃花源记>的接受与改造》(《九江学院学

报》第四期)指出王维的诗歌从语言词汇、意象意境、叙述结构等各方面对《桃花源记》作了全面的接受;同时又对《桃花源记》作了巧妙的改造:将《桃花源记》所隐含的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寓意暗暗地置换成了佛家尤其是禅宗的“悟道”过程,体现了一个大诗人应有的个性和创造力。吴侃民、周莹《论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四期)认为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因与陶渊明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相似的人生经历,杜甫接受了陶渊明,并在诗歌创作中刻意学陶,形成了自己柔美的风格。在陶诗的传承过程中,杜甫有着重要的意义。

葛伟《论陶渊明对林逋的影响》(《黄山学院学报》第二期),葛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社会科学论坛》第八期),吴国富《从白鹿洞学规看朱熹对陶渊明的尊重》(《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孙先英《从<文章正宗>看真德秀的陶诗观》(《九江学院学报》第五期)唐月琴《论李清照对陶渊明的接受》(《湖南社会科学》第一期)等文章分别就宋代文学家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接受做出了自己探讨。张永蕾《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浙江社会科学》第四期)经典化的陶渊明是他的读者塑造出来的。陶渊明的隐士身份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定论,影响了后世读者对陶渊明的接受。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使陶渊明日益显扬,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和审美趣味,使陶渊明成为经典诗人高文《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社会科学辑刊》第四期)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演变为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面,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元代文人的“后陶渊明情结”密切相关。李剑锋《元代屈、陶并称与是陶非屈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指出将屈原与陶渊明频繁地放在一起赞叹和评论,是元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现象之一。在并称时,元人普遍表现了是陶非屈、颂陶嘲屈的态度,流露出愤世、自嘲的时代心态。屈原与陶渊明之所以在元代普遍并称与陶渊明接受史发展的高潮到来、儒释道文化日益融合、元代士人的特殊遭遇密不可分。钱少武《试论陶渊明对京派作家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第三期)指出在现代文学众多流派中,京派作家所受陶渊明的影响是最多的。在京派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及艺术追求等方面,都可见到陶渊明的影子。京派文人通过对陶渊明独特的生命理想和艺术追求的吸纳和化用,撑起了现代文学世界中一片魅力独具的艺术天空。

同年还有数量可观的硕博论文发表,如:《黄文焕<陶诗析义>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陕西师范大学);《南宋陶渊明批评》(内蒙古师范大

学);《论郝经的慕陶情结》(山西大学);《陈与义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清远平淡诗风的形成》(重庆师范大学)。

四、比较研究

对陶渊明与古今中外相关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仍然是重点。先看与中国作家的比较,唐前仍以陶谢比较研究为热。游芳《陶谢诗歌差异探微》(《龙岩学院学报》第一期),黄华南《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语言艺术比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杨菲、杨琴《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之比较》、桑小琴《陶渊明、谢灵运诗歌之异同》两篇发表在《文学教育》两期的论文等都对陶谢的诗风异同做出了阐释。另,程丽芳《左思《娇女诗》与陶渊明《责子诗》探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五期)就左思的《娇女诗》与陶渊明的《责子诗》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予以论述。唐以后作家与陶渊明的比较研究则更多集中在风格及意象比较上。严秀女《储光羲与陶渊明田园诗之比较》(《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一期),甘益慧、白香《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长沙大学学报》第四期),雷文学《王维、陶渊明隐逸后诗风的不同走向》(《求索》第八期),赵梦陶《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比较》(《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第十二期),张忠云《陶渊明与李白诗文中生命意识的飞扬》(《安顺学院学报》第四期),李振中《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文学教育(下) 》第一期)赵春阳《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写作思想辨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三期)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李彩云《陶渊明、苏轼旷达之比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一期)认为陶渊明和苏轼的诗文中都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然而二人的“旷达”却同中有异。康丽云《陶渊明田园诗与辛弃疾农村词的异同》(《农业考古》第六期)认为就农村题材作品而言,其主要异同表现为:都具有隐居农村的生活经历,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有所不同;都讴歌了农村的美丽风光,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程度有所不同;都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但他们与农村生活的融合程度有所不同。于东新《“同而不同”辨——陶渊明《饮酒》与苏轼《和饮酒》之比较》(《名作欣赏》第二十一期)认为可以从二人的饮酒诗中窥见出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张建伟《论李俊民与陶渊明之归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五期)认为李俊民主要推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不是陶的不书刘宋年号、不与新朝合作的政治态度。和李俊民同时的南宋文人多赞颂陶渊明的忠贞,李俊民等金代文人则认为保存文化的意义远远大于效忠于一姓一朝。高文《刘因和陶诗及其隐逸文化人格探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八期)认

为76首和陶诗,凸显刘因强烈的“后陶渊明情结”,蕴涵着深刻的隐逸文化要义及审美内涵,并构筑起刘因清高傲岸的隐逸文化人格风范。刘因对陶诗风格的承传与实践,和谐的伦理道德观,及其刻意从内心回避政治的隐逸姿态,在元代政治文化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是世界文化名人,而对他与外国文学家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他风格类似的作家身上。郭文正《南山中的一朵浮云——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二期)许原雪《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爱情诗赋的比较》(《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二期)李艾红《自然诗人陶渊明、华兹华斯比较谈》(《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第二期)曾燕波《自然:中西文人的心灵家园——以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为例》(《求索》第七期)等文文以中西方文人的代表性诗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为例,揭示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心灵家园。认为陶渊明是自然的,超脱的隐居者,华兹华斯则是自然的执着的崇拜者,两位诗人在同一对象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但同时也演绎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心态以及不同的心性,而此不同取决于中西不同的哲学观。黄佳慧《柏拉图的“理想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比较研究》(《云梦学刊》增刊)从作者的个人背景、所处的时代特征、前人思想的熏陶、写作目的、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点、写作的体裁与风格,以及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分析。王娜《陶渊明与泰戈尔诗中鸟的意象之异同》(《世界文学评论》第二期)阐述了陶渊明与泰戈尔笔下的鸟的意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各有特色。周蓉《从栖居到逍遥——试比较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五期)认为还乡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文章从"还乡之原因"、"还乡之进程"及具体诗歌文本的解析,来阐述两者之间"栖居"与"逍遥"所对应的人生艺术境界。李雁劫《两位“诗意的栖居“者——陶渊明和梭罗比较研究》(《时代文学》第三期)李洁《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 》(《兰州学刊》第十二期)认为梭罗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论者结合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比较论述二者"隐逸"情怀的异同,探寻中美异质文化思想会通中所具有的精神启示。另,兰州大学王永霞硕士也发表了《在自然沉思中相遇——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观比较》的毕业论文。

小结

通过对2007年陶渊明研究的论文整理可以发现,从作者来看,多为中青年研究者,且有许多是刚进入研究界的博士、硕士,他们的论文往往就陶渊明研究的某个细微处深入挖掘,成为研究界一支新兴力量。虽然本年度研究作品数量增多,但研究者的视野和角度还需继续提高,尤其是年轻学者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本年度8月13日至8月17日,由九江学院主办,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及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召开。可见九江学院仍是陶渊明研究的重镇。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 2007年陶渊明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公开发表的陶渊明研究论文有近250篇,数量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幅(按2005年160余篇,2006年190余篇)。现就笔者所见,将2007年的陶渊明研究论文分类综述如下: 一、思想研究 陶渊明的思想一向是争论的焦点。张二平《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孟国中《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二期)都旨在说明虽然生活在玄学大盛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第五期)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谢淑芳《20世纪大陆研究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成果概述》(《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细致梳理了20世纪大陆专家对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成果,得出研究者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交友往来(主要与慧远等佛教徒)、诗文中所用词汇等角度来阐发其与佛教的关系的结果,提出如果从宏观的时代特色与微观的生活氛围两个角度,多侧面地考察渊明的个性、性情、思想、交友、作品风格、语言等因素,或许能从中得出他与佛教关系的比较确切的答案。张学君《向死而生: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它的情感分量,让我们知道他的平淡下面还涌动着一种焦虑。诗人虽然是避世的,但却不是厌世的,他的所有举动都不过因为对现世人生的热爱和留恋。对着死亡的冰冷感受生命的热情,这就形成了他那执著而温厚的悲悯情怀。 陶渊明追求的就是真、适意的存在,本身就符合美的本质。他的美学思想长久以来也颇受关注。魏耕原《外淡而内奇:陶诗的审美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指出陶诗平淡的外表,或者说特意淡化的外在却包裹着让人惊奇的内在。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透过淡化的表层,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

[总结范本]护士个人综述总结范文3篇

护士个人综述总结范文3篇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为本次工作做一个总结,护士个人的综述总结范文 护士个人综述总结范文篇一: 时光荏苒,xx年已经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年里,我做为一名责任护士,在护士长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切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一年来的总体工作,有心酸、有委屈、也有成就: 一、深入学习、提升素质,扎实练好基本功 加强自身职业观道德观的培育。在工作中我时时刻刻告诉自己要坚持高度负责、热情服务的方针,切实做到病人在与不在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本着为病人高度负责的心态,加强四自修养,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发挥做为一名责任护士的主动精神,在自己内心深处用职业道德标准反省、告诫和激励自己,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注重护士职业形象,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工作中注意文明礼貌服务,坚持文明用语,工作时仪表端庄、着装整洁、发不过肩、不浓妆艳抹、不穿高跟鞋、礼貌待患、态度和蔼、语言规范。业务知识方面,平时坚持学习、注重学习业务基础知识和本科室相关专业知识,如《护士三基三严》、《护理基础知识》等,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自身素质及应急能力。一年来,在护士长耐心细致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下,本人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为明年护师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1 页共8 页

二、耐心细致、热情服务,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以热心、细心、耐心为工作准则,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了xx年的本职工作。 认真做好实习护生的带教工作,教育他们工作中需要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头脑清晰以及科室相关的专业知识。我做到放手不放眼,亲自示范操作,直到同学弄懂弄通为止,获得同学们的好评。 工作态度端正,医者父母心,本人以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的疾苦为己任。工作中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尽快的康复,于是每次当我进入病房时,我都利用有限的时间不遗余力的鼓励他们,耐心的帮他们了解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默默地祈祷他们早日康复。对自己所负责的患者真正做到热心、细心、耐心。在工作中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患者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回顾xx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作风有些急燥等。在新的一年,我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再接再励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及科室领导和护士长所交付的其它工作,认真学习,严格要求,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而不懈努力。 护士个人综述总结范文篇二: 作为一名医院护士长,我学践科学发展观,用发展观指导工作,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努力在管理与服务上下功夫、加强安全护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年来工作得到病人的肯定与好评,现将20**年护士长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高温缓蚀剂综述1

高温缓蚀剂综述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油田不断加大开采深度及大量高酸原油的进口,我国原油日益重质化、劣质化,其酸值不断提高,对原油加工设备的腐蚀越来越严重,腐蚀问题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对腐蚀损失做过相对系统的调查。各国的调查显示:腐蚀损失占到了各国国民经济总量的1%~5%,其中腐蚀损失的1/4是可以通过采取普遍使用耐蚀材料及采用适宜的防蚀的方法来加以避免。采用防腐蚀措施后,各国腐蚀损失从1979年占当年GNP的4.9%,降低到1999年的4.2%。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石油炼制过程中人们就已经对环烷酸造成的腐蚀有所认识,此后人们一直在努力去克服石油炼制过程中环烷酸的腐蚀问题。对于我国来说,胜利原油,辽河原油等都是高酸值的原油,在炼厂炼制原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环烷酸的腐蚀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球原油价格持续攀高,原油品质差价逐渐增大,由环烷酸腐蚀引起的炼厂设备腐蚀问题日趋严重。2004年8月5日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蒸馏车间二套减压蒸馏装置减压炉炉管四路炉出口管泄漏三路,均发生在每路炉出口的炉管弯头附近和直管段的任何部位,炉管弯头附近和直管段减薄穿孔,被迫临时停工抢修。2006年10月16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1号常减压蒸馏装置扩能改造后减压塔及内构件在高温环烷酸环境下减二、三、四线填料腐蚀严重,集油箱腐蚀减薄、油气管线切向进料口环形分布器入口处箱板冲蚀破损三处约2m2,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某企业3号常减压装置,2003年11月发现有一重油高温管线压力表接管焊缝泄漏,进一步扩大检查时发现大部分常压重油高温管线减薄非常严重。该管线从开工到出现泄漏仅运行18个月,年平均减薄3~5mm,常压炉辐射出口管线最薄处只有3mm。扬子石化公司加工酸值较高的鲁宁管输油,导致Cr5Mo炉管在环烷酸腐蚀下局部穿孔泄露而造成停车,给正常生产、安全生产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环烷酸腐蚀是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要真正的克服该技术难题必须通过研究环烷酸腐蚀的特征、机理、成膜特点、以及从理论上来解释环烷酸腐蚀的特征。通过不断的研究工作来认识环烷酸腐蚀的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

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姓名:蒋娜班级:09汉语言1A班学号:20091201479 序号:20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幼年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外祖父家里度过。这为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陶渊明一生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现今仅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体裁丰富,包括田园诗,咏史诗,赠答诗,咏怀诗,行役诗等,但成就卓越的还是田园诗,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这此种题材上建树最显著,故而陶渊明又被誉为“山水田园诗人”。 虽然陶渊明身世显赫,作品云集,但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也是众多,对世事看的相当透彻,因此,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年时,54岁的陶渊明决定从此隐居,这是他一生的分水岭和转折点,而陶渊明隐居的原因至今也是学术界们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我简单做了如下几点概述: 1、孤傲不群的个性 因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故而受魏晋玄风的熏陶,他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而陶渊明生性孤傲不群,喜爱追溯自然的性格从没消减,这是他晚年宁弃官,隐居山林的原因之一。 2、崇尚自然的性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所谓

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

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文集《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增刊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 魏正申 魏正申 1937年4月生,辽宁鞍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 学中文系。现任鞍山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 1961年开始在逯钦立教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从事陶学研究,现已出版陶渊明系列研究专著五种:《陶渊明探稿》(文津出版社1990年)、 《陶渊明集译注》(文津出版社1994年)、《陶渊明评传》(文津出版社 1996年)、《二十世纪陶学论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陶渊明及其研 究论》(文津出版社1999年)等,《陶渊明集索引》即将出版。另外,撰写有关陶渊明研究的论文数十篇。 二十世纪,陶渊明其人其作,不仅作为文学课题,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全世界学人研讨的对象。日本国陶渊明研究的辉煌成果引人瞩目,因而对日本陶学百年的历程加以梳理、评析,予以客观的历史定位,必将为加速未来的陶学进程大有裨益。 二十世纪上半叶:转型期的陶渊明研究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汉学家不断吸收西方近代文化,接受欧美文学及其评论方法,以新的西学眼光,对以经学为中心的传统的汉文学价值观加以审视,从而在东西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以崭新的学术观念关照陶渊明及其创作,探索论陶新途径,使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陶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首先,运用综合、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将陶渊明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进行研究。 从751年成书的《怀风藻》已收录陶诗看,《陶渊明集》早于奈良朝(710—785)时期,已在日本广播流传,陶诗成为日本诗人摹仿的样式。平安朝(794—1185),陶诗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更加深入,对陶渊明及其创作的评论开始起步。江户朝(1603—1867),出现了藤原惺窝、广濑淡窗等著名文艺评论家高度称扬陶诗的现象,评陶已有了初步进展,达到了一定水平。明治维新(1868)后,更出现了宫崎湖处子、夏目漱石为代表的一批取得论陶突出成绩的学者。综观二十世纪以前的日本陶学状况,多为趋同以经学为中心的传统汉文学价值和古老的注释式、诗话式、评点式或诗文选式等模式,明显地表现出泛论不详不明确、三言两语不深刻、形象描述欠确指、凭空评议欠论据等状况,使相当一些评陶之论随兴感发,有欠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_回顾与反思_束定芳

2009年8月August 2009第32卷第3期Vol.32No.3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本文数据统计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唐树华、黄洁、田臻和唐晓磊等的帮助,特此致谢。1 该文章的英文原文“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于1985年载于Haiman 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 ,由 John Benjamins 出版公司出版。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20世 纪80年代末。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最初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回顾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要勾勒和分析,旨在对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如果把James H.Y.Tai (戴浩一)1988年由黄河翻译并发表于《国外语言学》上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1一文作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开端的话,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历经整整二十载。为呈现这期间的总体发展轮廓和趋势,我们对1988 年至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和引进、出版的主要著作做了统计(见下页图1和表1)。 其中论文数据来源于六种语言学类主要学术期刊:《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前五种是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当代语言学》则是一份侧重国外语言学成果引进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刊物。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二十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数量、范围、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在各刊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最初约十年的稳步增长及本世纪以来的全方位迅速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相关著作的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含“认知”或“语言”的书目查找,并手工缩小范围,同时利用上海外教社、北京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网站进行搜索和补充,统计结果见表1。 国内专著和引进著作呈现出与期刊论文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 ———回顾与反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提要: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概述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背景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解释的充分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9)03-0248-09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综述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综述 一、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意义 《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萧统称其为“古诗”。但从其内容、风格,联系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及有关史实,其作者由于时代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的作者为汉末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他们未能进人权力阶层,这对于那些极汲于功名的读书人而言,不舍为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极力谋求功名利禄,希望得到这些身外之物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可到头来所有的心血与努力竟是一场徒劳。汉末的这组诗歌,才真正标志着生命意识觉醒时代的到来,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才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才会在世世代代人心里产生深刻的回响。1 二、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汉末那个黑暗动乱的年代中,他们报国无门,进仕无路,备尝世态炎凉、知音难觅、分离隔绝之苦。在痛苦中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反思自我存在价值,以便在这种感性世界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他们开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中所流露出来的汉末下层文人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和追求,才使这组诗歌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不仅仅在于其艺术魅力的独特,更在于诗中所折射出的士人阶层对人生的思考。钟嵘将其誉为“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等等。一方面这既是中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而哲理性强。 不少论文偏重于对“感时伤志、相思离别在汉末那个黑暗动乱的年代中,他们报国无门,进仕无路,备尝世态炎凉、知音难觅、分离隔绝之苦。在痛苦中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反思自我存在价值,以便在这种感性世界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他们开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中所流露出来的汉末下层文人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和追求,才使这组诗歌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两大主题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运的把握、心理活动的推测、艺术特色的品评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陈陈相因的居多。能够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论文,没有满足于对诗中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诗歌格调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 1张艳艳.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7,(1):1.

工作年终总结工作概述

工作年终总结工作概述 到年底了,好好做;一次总结,是对过去的不足的弥补,对未来的计划,时间匆匆转走,现在的工作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是让人值得留恋的一段经历。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年终总结工作概述,方便大家学习。 年终总结工作概述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我特别注重自己的廉洁自律性,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病坚持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积极参与护理支部建设,发展更多的年轻党员梯队,其中以年轻的骨干为主,使护理支部呈现一派积极向上的朝气和活力。 20__年很快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院领导、护士长及科主任的正确领导下,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护理工作。在获得病员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得到各级领导、护士长的认可。较好的完成了20__年度的工作任务。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道德、政治品质方面: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护士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守医德规范,规范操作。 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了以下本职工作: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及医疗文书的整理工作。认真接待每一位病人,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经常换位思考别人的苦处。认真做好医疗文书的书写工作,医疗文书的书写需要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头脑清晰。我认真学习科室文件书写规范,认真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危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遵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规章制度,牢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护理部为了提高每位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水平,每月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对于自己的工作要高要求严标准。工作态度要端正,“医者父母心”,本人以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的疾苦为己任。我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尽快的康复,于是每次当我进入病房时,我都利用有限的时间不遗余力的鼓励他们,耐心的帮他们了解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看到病人康复时,觉得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环境友好型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环境友好型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高效环境友好型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缓蚀剂的发展趋势。从对环境友好型缓性剂制备方法的改进和开发该类缓蚀, 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指出运用绿色化学的思想研究和制备环况友好型缓饮是未来缓性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腐蚀环境友好缓蚀剂 Environmental Friendly Corrosion Inhibitors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Abstrac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 Efficient Environment Friendly Corrosion Inhibitors Research Progress,The Prospect Of New And High Efficient Environmental Friendly Corrosion Inhibitors Trend Of Development.Corrosion Inhibition From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Sexual Relief Agent Preparation Method Such,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dea Of Using Green Chemical Research And Preparation Ring In Friendly Slow Drink Is The Future Of Slow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Agent. Key Words: Corrsosion Environment Friendly Corrosion Inhibitors

袁行霈的陶渊明研究

2010年1月第26卷第1期 唐都学刊 TangduJournal Jan.2010 V01.26No.1袁行霈的陶渊明研究 张保宁 (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在当代众多的陶渊明研究中,袁行霈先生可谓成果丰硕,自成一家。最突出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陶渊明做了较全面的评价,提出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哲人的观点;二是对陶诗思想内容的考察提出了五大主题说;三是对陶渊明生平系年及陶集校注的考证研究成果卓著;四是在陶诗源流问题上辨清了钟嵘《诗品》“源出于应璩”的疑案。袁先生的陶渊明研究特色鲜明,如扎实的考证功底和详实可信的资料积累,对文本的悉心研读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人品研究和作品研究结合、艺术鉴赏和哲学思考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等,这些都将对后学者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袁行霈;陶渊明研究;成果丰硕;特色鲜明;启迪后学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一0300(2009)03—0091一05 东晋诗人陶渊明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其独具特色的诗赋作品,自唐宋以来一直是诗人、论家模仿和评议的对象,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在当代众多的陶渊明研究中,袁行霈先生可谓成果丰硕,自成一家。本文试从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两个层面对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作以评述。 (一)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陶渊明做了较全面的评价 这方面的文章如《陶渊明的哲学思考》《陶渊明与魏晋风流》《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等。热爱陶诗者和研究陶渊明者皆知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其中根本的原因一般都归结到他的田园诗创作以及他的平淡自然的诗风上,却很少从哲学的层面来把握陶渊明。袁行霈先生在这方面却独具慧眼,他对陶渊明的研究坚持的原则之一便是“不仅将他作为一位诗人来研究,还将他作为一位哲人来研究”。[1】(哪’他在《陶渊明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总结前人的研究时说:“关于陶渊明的思想,前人早有所论述,但所论大抵限于其所受儒家或道家影响这个范围。”…(P”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1】(P”的观点。这个评价可谓肯綮之论。他认为真正把陶渊明当成具有独立思考的哲人看待而对其思想又有所阐发的,“五四”以来先有容肇祖,其《魏晋的自然主义》瞄’第七章专讲陶渊明,“但所论不详”,…∞’此后陈寅恪著有《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提出陶渊明是“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31对陈先生的这一评价,袁行霈先生喻之为“卓识高见”,但同时又认为陈先生的这篇论文“重点在说明陶渊明与魏晋清谈的关系,并非全面探讨陶渊明的哲学思考”。…㈣’为此,袁先生从陶渊明的宇宙人生观、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涉及的哲学范畴、陶渊明哲学思考的特点以及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陶渊明的哲学思考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自然”,二是“顺化”,三是“养真”。关于“自然”.他认为“陶渊明所谓‘自然’不是近代所谓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个来自老、庄、郭象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地生存 收稿日期:2009—1l一20 作者简介:张保宁(1957一),男,陕西渭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院教授。 ?9l?万方数据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戚戚:忧虑貌。汲汲:急于营求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不忧虑贫贱,不追求富贵。人首先要谋生,但不能为活着而生活。所以不该得来的富贵,不能热中于追求;置身于贫贱之中,也大可不必为此忧愁不休。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安于清贫的清高人格。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草木葱茏,欣欣向荣;清泉涓涓,蜿蜒而下。这两句描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所见到的山村景象。草、木、清泉,这些本是极常见到的景物,但由于作者心情愉快,热爱自然风光,因而这些十分普通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喜悦、明快之感。可用以描写山村风光。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 见晋·陶渊明《咏贫士》。沥:液体的点滴。这两句大意是:倾倒酒壶没有一滴剩酒,看看炉灶没有一丝炊烟。此名句以记实的写作手法,通过生活中典型而微小的细节表现诗人无衣无食,难以为生的贫士生活与尴尬,冷落的现实处境。两个细节,一个空倒酒,一个空看灶,通过一个“绝”字传神。无论是字面上的“绝”字,还是字里含的“空”字,都是表现这种家中景况的绝好形式。一“倾”一“窥”两个动作,写出人物穷窘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所以,我们说,陶诗看似随手拈来,淡而又淡,其实颇具匠心,意蕴极深。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见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生:指生计。归:归趋。道:常理。固:固然。端:开始。这两句大意是:人的生计归结于一种不变的道理,衣和食固然是这种常道的发端。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无衣无食,生且不能,何论其它!所以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民以衣食为本”,陶渊明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5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当我们在品读诗歌时,经常想要找出诗人写作的目的,想要知道他的思想,兴趣,一切的一切。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在诗人们当中,有太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这些对于学习诗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对比李白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的修辞特色。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常常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界的文化领袖。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向往自由、寻仙问道的同时又渴望济世救民。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入世”思想,但又不想被俗世所束缚。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转而热爱自然,远离政治争斗,创造了一大批光辉灿烂、传承千古的华美篇章。华兹华斯被称为“桂冠诗人。他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一颗自然纯朴、充满童真的心。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他便在自然和过去中寻找希望。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都写出了许多自然诗歌,但是方法各异。尽管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社会背景以及生存年代的差异性,两人不同的表现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对二者各自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他们的对比研究却鲜少见到。由着这种想法以及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本文诞生了。本文主要从修辞美学方面解释二者诗歌的特点,并总结出二者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通过对二者诗歌研究的综述,可以得知这两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中外诗坛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对中西自然诗歌发展的研究使大家能以开阔的眼界将二者的诗歌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来分析、研究它们在山水诗歌史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的诗歌修辞理论,虽然是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著作,但笔者希望它可以运用在外国诗歌中。分析部分主要是从字词、句子、篇章、修辞以及文体方面对诗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在表现他们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修辞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诗歌修辞美学效果的研究,可以发现李白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他们都热衷于使用自然、平实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自然中寻得栖息之所。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白更喜欢使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描述恢弘大气的场景,而华兹华斯则善于运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二者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社会背景所造成的。 华兹华斯与李白自然诗歌中修辞美学效果对比研究_朱凌奕 露茜”组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组诗具有浪漫

工作总结概述怎么写_工作总结范文5篇

工作总结概述怎么写_工作总结范文5篇 a;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工作总结概述怎么写,方便大家学习。 工作总结概述怎么写1 一年来,党支部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全所党员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中心、搞好配合、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扎实有效的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职工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党建工作 1、开展了争创“五好”支部活动:认真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推广“4+2”工作法,继续落实院关于争创“五好”支部活动的意见,坚持各项制度,认真填写党支部工作手册,真实反映党员活动的情景。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讲、树、促教育活动”中党员提出的意见和提议,党支部从自身分析原因,十分认真的查找不足和差距,争取经过实实在在地努力搞好支部工作。 2、坚持了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成员能带头参加院、所组织的职工政治学习,同时还参加院组织的中心组学习。所中心组学习6次,资料包括:科学发展观、创新文化建设、党务知识培训和到兰考焦裕

禄纪念园、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理解革命教育和廉政教育等。 3、坚持了支委会制度:凡涉及党建、人事、财务及全所发展的重大问题等都要召开支委会进行团体研究,共召开支委会6次,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2次。 4、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继续坚持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和民主测评制度,增强党员树立自我约束意识,在去年底全所职工对在职党员测评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先后组织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本职工作”、“焦裕禄在我身边”、“讲党性修养、做合格党员”等三项活动。经过活动的开展,全所党员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主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加深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解,继续巩固讲、树、促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大力宣扬表彰“五好”党员,激发全体党员为实现党的宗旨而努力工作的进取性。今年我所常高正同志被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5、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把入党进取分子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做到支部有安排,小组有分工。对确定为入党进取分子的同志,所支部指定支委成员作为培养联络人与其经常联系,及时帮忙。把好发展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共有一位预备党员转正,一名科研骨干入党,一名同志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6、加强党务工作的管理:按照省直工委和院党委对建立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对党支部的任务及职责、党支部工作有关制度、发展党员、党员管理、党费交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方面让党员进

【文献综述】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 一、引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主要活动在晋宋易代之际是毫无疑问的,其卒于元嘉四年也无异议。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宋书·隐逸传本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南史·隐逸传本传》佚名《莲社高贤传》所载均相同。但他生于何年,享年几岁,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其享年问题,史学界和文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陶生前好友颜延之只说“春秋若干,元嘉四年卒”,从而埋下悬念。宋代沈约虽明确说明陶渊明“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①,但因其书中所记人物享年多有可疑乃至错误之处,无法让研究陶学的学者们信服,关于陶潜的享年因而成为悬而未决的疑案。但作家诗人的生卒年代,历来是我们后人学者认识和了解诗人的第一个也是首要的问题,故笔者试做排比前说的工作,以期较前人有更简明全面的介绍,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便。针对陶潜的生卒年代问题,从现有的六种观点,本综述将之分开来做一个详细介绍,兹说明。 二、主题 1、五十一岁说:例如吴挚甫《古诗钞》,其在《古诗钞》卷二《饮酒》其十九注中云:“东坡以俨等疏为临终之作,疏云‘五年过五十’,尤为稿证”,知元嘉四年年过五十,据此提出“则寿当五十一”。“义熙元年年二十九,故诗云‘向立’,若已三十一,则不当云‘向’”。吴挚甫得出结论:颜延之《陶征士诔》“六十三”自有误,当做“五十年”乃合。另外,他还指出《怨诗楚调》中“僶俛六九年”,“六九”字亦误,当依别本作“五十年”。 2、五十二岁说:古直《陶靖节年谱》:“‘向立年’指陶渊明彭泽弃官之时,谓‘学仕’乃谦词,并非‘始仕’之意”②。古直根据宋传“弱年薄宦”谓陶渊明为州祭酒时应当在二十岁左右。古直从《祭从弟敬远文》、《归田园诗》、《归去来兮此序》、《饮酒诗》第十六十九、《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得出五十二岁说结论。 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29岁,初仕”判定陶渊明为 ○3 五十二岁说,后有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从其说。朱光潜《陶渊 ○4 明》:“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赵彩芬的《论庄子对苏轼谪居诗主题风格的促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对黄州时期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描述得更加具体,文章认为,“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 此外,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6期)、徐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09期)、高健龙《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08期)等众多论文也从不同方面对苏轼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关于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的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