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

的要求也是类似的。这是中国将自己归入“第三世界”阵营的一个根本原因。

其次,中国改革开放后,加大了与国际体系结合的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外交政策亦开始进行重大的调整。邓小平的“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的思想,为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参与国际体系铺平了道路,其中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虽不居于核心地位,但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这个角度来衡量,将发展中国家视为中国在新时期对外战略的基础是符合逻辑的,这不但因为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成员,而且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也仍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体诉求者。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自然是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

再者,“三个世界”结构的消失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影响体现在各个层面上。例如,中国因改革开放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逐步上升,但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地位在后冷战时期却呈下降趋势,这客观上可能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在国际舞台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也同样在上升,这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及其前身的历次会议,以及中国在其他国际机构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冲突中都可以看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冷战的结束为中国进一步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新的条件: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需要在国际体系中寻求新的定位,而这个定位也需要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实现。

最后,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石之一,同样也是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原料、资本、市场、人力资源等各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来自发达国家,但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走向世界,以及资本积累的加速而导致的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

综上所述,“三个世界”理论与“战略基础论”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前者因冷战结束而失去作为理论框架的意义,但“第三世界”作为一种身份认同仍被广泛使用,亦显示了当今世界体系对雅尔塔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而这种变动的国际体系正是中国制定对外战略的前提,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仍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促进了新时期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战略的形成。

二、和平发展时代的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战略

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始于国际压力或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纠正错误路线的努力结果,但作为执政党,这种努力对中国如何看世界,在观念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从中国面临的客观环境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对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另一方面,中国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改善于中国不利的国际因素,包括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苏联调整关系。“不存在世界大战危险”的结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做出的。从这个结论中自然可以导出,中国的战略重点不再是应对战争,而是创造可以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这与中国国内的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是一致的。

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为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的进程铺平了道路。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的外交政策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建立了快速反应和逐步调整的双轨机制。在战略上,中国在两大集团对峙尚处于高峰时就已经放弃了以意识形态画线的外交方针,这不但意味着中国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输出到他国,或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手段影响他国的政策抉择,而且也不以他国的意识形态或价值体系来决定中国对外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将以国家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而决定,在处理与他国的关系中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努力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与世界和平。这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冷战时期,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国际舞台上影响扩大。然而,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方面,应当说出现了一定的游离,或者说与冷战时期相比,中国的外交重点有所转移,这是由国际环境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后冷战时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被逐渐边缘化。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几乎都来自发达国家和周边地区;又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本身的分化和变化,使世界的力量对比产生了趋势性的转移。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全球化的大赢家;其次是前苏联集团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下降,或者成为西方联盟中无足轻重的成员,或者受制于国内的纷乱;再者是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和国内动荡,特别是南部非洲国家,虽拥有丰富的资源矿藏,但在西方跨国资本大规模转移运动中,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机遇,反而日益被边缘化;最后是东亚地区的急剧变化,促使世界经济和政治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些变化促使中国调整对外战略,包括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政策。

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后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战略。这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战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白皮书针对新时期中非关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但也引起了西方大国的忧虑。白皮书强调了“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形势下中非传统友好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制订对非洲政策文件,旨在宣示中国对非政策的目标及措施,规划今后一段时期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推动中非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和互利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这个宣示把发展中国家视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战略的一个出发点,即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中国不但要巩固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而且要根据形势发展的特点将合作推向新的层面。

中国与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层面包括一些与以前不相同的方面。首先,与以前相比,中国的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这使中国对非洲的(也包括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都可以有较大的提升。其二,在国际体系的范畴内,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对双方来说都仍然是必要的,并且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看,将更加以互利合作的方式进行。其三,经济上,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并非如过去那样主要由中国提供援助,尽管这仍然是中非政府间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走向世界,非洲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中国与非洲展开互惠合作的重要方面。换言之,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中国对非洲的需要将在各方面日益体现出来,这将促使中国更为重视非洲,在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的同时,为自身的发展寻找新的平台。这在中国与非洲国家近年来的交流合作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2006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首脑会议”便是对新形势下中非合作的一次总结,45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出席此次会议,显示了中非对新型合作关系的空前重视。最后,谋求中非合作对双方来说都不存在针对任何第三方的问题。无论对中国还是对非洲国家来说,都不存在通过与对方的合作来与哪一方对抗,或对哪一方做预防性的措施。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是真诚的,中国从非洲得到的利益是基于互惠的原则,因而是合理的,这种合乎国际关系原则的合作并不需要得到第三方的批准,也不是针对第三方的,更不含有当年西方殖民主义争夺非洲时所产生的势力范围问题。

三、面向未来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国际体系演变的最重要的力量。在未来中国对外战略中,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将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

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地位,也改变了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从1985

年起,中国开始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进入新世纪之初,完成了这个进程,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并迅速成长为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国家之一。同时,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表明,中国对国际体系的观念是有重大变化的。从邓小平“不存在世界大战危险”的论断到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念,无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后将促进和平、谋求发展作为外交战略的核心。虽然中国仍然认为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是不合理的,但以对抗性手段谋求颠覆国际体系显然早已不是一个选择。这里涉及一个观念上的定义问题,即构成国际体系的规则、机构和机制,虽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以挑战现行体系主导国家的方式谋求改变不合理秩序,将破坏世界的基本稳定,同时也有损于中国的发展利益。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的基调是合作。

第二,发展中国家整体上在现行国际体系中仍然处于弱势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虽有部分国家抓住了机遇,取得经济发展的一定成就,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仍不容乐观。例如,联合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列的最不发达国家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对这种现象当然可以有多种解释,西方盛行的新自由主义观念倾向于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如政治非民主化、市场经济改革滞后等等;而一些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则被用以证明推行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结合更紧密的必要性。同时,研究发展问题的不同学派则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将世界视为“核心”与“边缘”的体系论者认为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已经决定了处于“边缘”的国家,也就是今天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发展的。③无论理论上对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作何种解释,不争的事实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是不满的,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从“77国集团”这样的经济联盟到“不结盟运动”这样的政治协作,以强化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与西方发达国家抗争,但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尽管这些组织也发挥了作用,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特别是在发展问题上,使发达国家在道义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过,这些都没有实质性地动摇现行国际体系,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体系仍然是不满的,希望改变现行体系的愿望是迫切的。

第三,鉴于上述分析,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看似不利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则不然。中国要融入的国际体系,尽管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但在中国看来,这个体系也是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也就是说,即使发展中国家是处于边缘化的状况,但并不是在体系之外的。中国融入体系,并非是仅仅和西方发达国家合作,而且也要和被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合作,后者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中国企业的走出国门,已经越来越被中国所认识并得到重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由于中国在新时期加大对非洲外交的力度,“中非论坛”北京首脑会议成为世界的焦点。经济上,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正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改变了过去单纯的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模式,中非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大量企业进入非洲,同时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能源和原料合作,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自联合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后,据统计,中国已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000余个项目,对44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减免了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④这当然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单向援助,而是在新时期,中国根据自身条件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富有进取心的行动,旨在推动联合国主张的发展计划,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向新的方向发展。

第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但这并不表示中国将与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挑战现行体系或谋求彻底颠覆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成长是促使国际体系朝着新的方向演进的主要力量。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致力

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体系的范畴内将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政治立场,继续发扬“老朋友”的传统。至于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应该被理解为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基于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以非对抗的方式处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以国家总是按照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这一点考量,可以有把握地预测,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千差万别,对国际体系的态度也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改变,因此并不存在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挑战国际体系的问题。

最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大国在未来将以何种方式合作以及如何处理互相之间的问题。这是由国际体系的权力政治性质所决定的,即国际体系是由大国来定义的。在这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大国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八国集团”与“五国集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某些积极的迹象: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发展中大国兴起在国际体系中的意义和前景。发展中大国正在以各自的方式提升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并在与发达国家的平等对话中谋求协调与合作。中国不是发展中大国的领袖,但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力量的增长确实是居于前列的,因此中国的行为和政策又具有相当关键的意义。虽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国家利益不同,追求的国家目标也不一样,互相之间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包括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相互竞争的因素等等,但中国愿意加强与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深度合作,其意图是明确无误的。所谓“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的古老智慧在评估中国与发展中大国关系的前景时仍然是有巨大现实意义的。

综上所述,面向未来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将继续遵循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不同的层面为中国的对外战略服务,包括建设稳定和平的周边环境,着力加强与中国有着传统友谊且盛产能源和原材料的非洲及拉美国家的关系,以及在国际体系的大范畴内寻求与新兴的发展中大国的合作。当然,中国在构筑面向未来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最需要考量的是国家利益,但由于国际体系的制约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对国家利益的评估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衡量,并且需要建立起战略性的视野。也正由此,中国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把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定义为中国外交战略的基础,而没有良好的基础,中国的外交战略将是不可持续的。

注释:

①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对外政策部分将中国致力于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列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六大重要原则之一,排序则在第三,与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外交指导方针是一致的,即“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和平入驻我西藏地区后,根据现在公布的历史文献,曾在印度内阁引起激烈辩论,甚至有主张出兵西藏和中国一战的,以及随后双方交换的外交照会都显示,双方利益的分歧是决定性的。见Patel's Correspondence, Prime Minister Nehru's Note on November 7,1950, New Delhi, 1995。

③例如“世界体系论”的奠基人、美国学者华勒斯坦就认为,所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本来就是误导的概念,因为它们传达的意思是,发达国家是已经完成发展的国家,因而是其他国家应该效仿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在发展的,最终是走向发达的,这掩盖了资本控制资源和市场的要害。

④王毅:“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求是》,2007年第23期。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摘要:“科学春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专有属语,相伴着一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和书写中国历史的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想活跃、为中外历史学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与机会。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是科学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定会使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竞相发展的时代,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的强力角逐,日渐异化为科技实力的比拼,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又助推了国际社会竞争,而中国科技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突飞猛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结出的震撼世界科坛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竞争格局,但与此同在的科技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视,正构成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潜危。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互动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承载了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需求的任务、特别是将中国的救亡作为主要课题而在上个世纪诞生的,正如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①所以,尽管在那之后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始终影响着近代史的研究。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与向现代化目标的长征的时候,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开始了向新时期的迈进。可以说, 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政治转轨的变革中,应对时代的思潮而出现的,这一发展当然还要继续下去。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思想文化及学术领域受“左”倾教条主义的消极影响,过分强调政治立场的思想方法被注入学术研究,存在以政治或直接以阶级斗争覆盖一切的倾向,用生吞活剥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政治理论描述历史,取代具体的历史研究,学术研究被局限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许多研究领域被视为“禁区”,因此难以用比较宽阔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重大突破的科技理论引领科技新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将科技作为推

当前大国关系的新特点及趋势性影响

大国关系历来是牵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大国关系经历新一轮深刻调整。各主要大国因应全球战略环境深刻变化,着眼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纷纷推进对外战略调整,在政治上分化重组、经济上融合竞争、文化上交流交锋,形成既竞争制约又合作协调的大国关系态势,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和地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的大国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体稳定”保持。大国关系基本保持稳定,更富弹性.大国关系的战略矛盾不会因为相互间有合作而消失,也不会因相互间的斗争改变彼此合作的基本态势,但合作中竞争的一面在加剧,借重中牵制的一面在发展。 二、“逐利竞争”激烈。各大国更加重视经济外交,特别是围绕着战略资源、能源产地、能源通道的竞争加剧.俄乌天然气之争;俄反制美欧“颜色革命”;伊朗重炼浓缩铀;中东海湾伊斯兰极端化;等都揭示出政治外交后面的经济因素日益复杂。 三、“因时谋势”多变。各国的战略重点和关切并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利益需求组成不同的集团,中美印、中美日、美欧俄、中美俄等多组战略三角关系复杂互动。美欧与俄结构性矛盾的一面渐趋明朗,俄对美欧关系处于守势。美欧关系走出伊战阴影,重趋协调与合作;美俄关系复杂面凸现;欧俄关系热度下降,战略互信下降。同时,中美在合作中摩擦增多;中俄相互战略需求增强;中欧关系稳步发展,但也面临新问题。 四、“新老互动”明显。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影响扩大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国关系和世界力量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美重塑其全球同盟体系,加强对中、俄、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关注。中国实力增强,牵动国家关系新变化,主要大国对中国的战略或策略侧重增加。 五、“区域合作”活跃。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区域合作进入加速发展新时期。东亚成为大国竞争及新一轮区域合作发展的重点,美日俄欧对亚洲区域合作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及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备受重视。各大国通过扩大地区融合,加强利益捆绑。 六、“多边协调”日强。热点问题继续牵动大国关系,大国日益重视多边机制在解决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两核一线”热点问题的解决上,各主要大国更加注重外交和软实力的作用,协调与合作不断增加,手法也更趋灵活务实。协调、妥协、合作,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主要趋势。 当前的大国关系也产生了以下两个趋势性影响: 1、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 “多极”指的是世界上同时并存的3个或3个以上的这种力量。“多极化”则是用来描述国际格局从单极或两极向多极演化的态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经历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短暂出现的单极主导或“一超多强”格局之后,当前正朝多极方向加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实力开始相对下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尼克松和基辛格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说,即美国、苏联、中国、西欧、日本五个力量中心,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进入80年代,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著作《大国的兴衰》中指出,欧洲和日本已在经济上对美国构成了严重挑战。但从综合实力上看,当时美苏仍是两大主要力量,中国、西欧和日本虽实力上升,但与美苏相比,综合国力相距尚远,不能成为一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群体崛起,新兴大国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世界多极化进程明显提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进一步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进程,突出表现在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从经济上看,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其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已从2008 的31.8%下降到2013年的22.7%。美国国债从2008的10万亿美元蹿升至如今的1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7%,相当于美国财政收入的7倍。从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刚经历过十年文革,而十年文革遗留下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拨乱反正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其中,有很多地方具有很大的转变。 转变一: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 很长一个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只讲阶级,不准讲“人”。由此出发,导致忽视甚至否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人应有的尊严与权利,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等等。这种轻视“人”的思想,在“文革”中造成严重恶果,对人的轻视和蔑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轻视人,蔑视人,摧残人,是“左”的突出表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国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社会基本人群的农民,他们没有起码的做人的权利。马克思说:“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1页)马克思讲的是德国的封建社会,但这个原则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也是这样。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对“人”的问题的一次深刻教育,使人们懂得了要尊重人的权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各种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也是对人的权利问题的生动教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以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了 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

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改革开放即将四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摘要: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 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关键字:改革开放,中国,意义,评价。 正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由此引起的议论和争论在所难免。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应当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塑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反贫困中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改革开放对现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国际地位提升。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七八年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起一个带头作用,为促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公平、崭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努力。 第二,经济大革命。 一是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GDP 初步核实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与德国2006年的2.30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GDP仅一步之遥。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中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GDP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三是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经济开始趋向协调发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农业,经济,政治,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依然高居世界第一;同年,我国以58786亿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的提高,远远不是改革开放前在联合国有名无实的常任理事国能够比拟的。 其实说到变化,说再多的GDP,再高的排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都不如说些衣食住行,说些老百姓身边的,老百姓最关注的来得实在。 就拿我们家乡说吧,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很多人家都是自己用布料剪裁衣服,缝制鞋子,甚至有些当时不太富裕的人家里的小一点的孩子都是穿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再修剪做成的衣服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购买衣服是都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都已经走进了普通人家。人们对衣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听父辈讲,现在很常见的大米白面在他们小时候很少迟到,除了逢年过节平常很多时候都吃粗粮的。直到现在我家还留有那个时代的特色—粮票。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人们的追求,大家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往往是一个家庭两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并且居住面积不是很大,房屋的性能也不是很好。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了很多,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房屋的耐久性能,抗震性能都提高了很多,大大的增加了使用价值。 改革开放前,孩子们上学都要走很远,路远一点的就要很早起床。人们出行都有很大不便,当时公共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甚至还有马车,牛车等畜力工具。改革开放后,公共汽车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大部分角落,特别是前几年开始的“村村通”工程,更是大大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家已经拥有了汽车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

近代历史变革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 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 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 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 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 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 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 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也不是为辩护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的改革开放而纪念,而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灵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因此,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法宝。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正主义防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特点及趋势性影响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特点及趋势性影响 大国关系历来是牵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大国关系经历新一轮深刻调整。各主要大国应根据全球战略环境深刻变化,着眼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纷纷推进对外战略调整,在政治上分化重组、经济上融合竞争、文化上交流交锋,形成既竞争制约又合作协调的大国关系态势,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和地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二、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特点冷战结束以来,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导致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对大国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使大国互动出现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1. 大国更加倾向以和平手段谋取战略优势。与过去那种单向的、垂直的依赖关系不同,当今世界相互依存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特点,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呈现出一种双向的、平行的相互依存模式。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定意义上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冲突和对抗对任何大国的代价都将日益高昂,各大国都更加倾向以和平手段谋取战略优势。 2. 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全面合作可能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日趋严峻,不论一国国力如何强大,都难以单枪匹马进行应对,必须通过开展有效的全球治理才能共渡难关。各大国共同应对挑战的愿望上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思维方式也逐步由“零和”向互利共赢转变。总的看,当代大国关系正从一种利益相悖或相同的简单敌友关系逐渐向互利合作与利益竞争并存的关系深刻演变,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全面合作在今后一定时期可能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要方面。(二)大国关系结构出现三方面的新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21世纪头10年,新兴市场国家平均经济增速超过6%,其中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平均增长率超过8%,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6%的增长。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占据全球工业产值的52%、出口总值的48%和外汇储备的80%。二是越来越多的新兴大国在大国关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18、19世纪世界上崛起的西方列强,比如英国、法国等,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崛起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人口是上亿级的。而21世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规模是十几亿甚至几十亿人口,将给国际关系带来结构性的变化。近年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迅速成长为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市场国家机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影响。三是以欧美为中心的大国关系地缘重心面临调整。这次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不局限于某几个国家或某个地区,而是遍及亚洲、非洲、拉美各地。亚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据统计,到2050年,亚洲经济总量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大国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各大国争相加大关注和投入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非洲平均增长率在5%左右,不少都在7%-8%,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7个在非洲。各大国对非洲的投入也与日俱增。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趋势性影响 一)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 “五个力量中心说”美中日苏欧美苏仍是两大主要力量。 美国实力下降,多国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提出,五个力量中心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一超多强”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精心整理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 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也不是为辩护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的改革开放而纪念,而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灵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

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十七大总结这个解放思想的结果、思想解放的结晶、亦即总结这一条道路、这一个理论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

大国关系的重组教案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20世纪60、70年代后,美、日、欧相互关系调整的简要情况,知道中苏关系破裂的简要过程,知道美苏争霸在冷战时期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情况。理清大国关系重组的原因,理解大国关系重组对国际格局从两级向多级转型的重大影响。 技能: 用归纳法综合分析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欧、日、苏、中等大国在冷战期间关系重组以及两大阵营结构性变动对促使国际格局从两级向多级转型的影响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归纳法综合分析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冷战争霸期间的军备竞赛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 通过让学生了解冷战军备竞赛中核武器的问题,进一步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争霸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美、欧、日关系的变化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阵营,美国独大到70年代美、欧、日三足鼎立 变化原因: 美国: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在政治和外交上,美国对西欧、对日本不得不强调伙伴关系; 欧洲:随着西欧经济复兴,在政治和外交上,西欧通过联合不断增强独立意识。 67年西欧六国成立欧共体,英国于1973年加入 日本:6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在政治和外交上,日本力主推行“多变自主外交”政策,使美国对日本不得不强调伙伴关系。 二、中苏关系的破裂 56年起,中苏两党围绕着对斯大林的评价和对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路线的看法,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两国关系随之恶化。 重大事件:苏联撤走援华专家、中苏边界冲突。 影响:中苏关系破裂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中国开拓外交新空间,逐渐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意义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要总结宝贵经验、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价值就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认真总结。下面是zw23cn整理的改革开放的意义,供大家参考!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的意义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呈现出哪些特点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呈现出哪些特点 计132-1 张玉昊201358502150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基辛格将这种变化称作为“数百年来未有的大变局”,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认为“是地质板块式的变化”。世界迎来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大国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大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轴。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变化。世界已变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美国和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中国外贸出口需求萎缩,迫使已成为助推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调结构、转方式”。许多对人类安全和生存构成的威胁成为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需要国际社会合作解决。 二是合作和斗争同时存在于双边关系中。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谋求合作的势头越来越凸显,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等。但是,另一方面,大国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相互之间存在的分歧和由此引发的摩擦与斗争,在当前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斗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合作与斗争并重,合作掩盖不了斗争,斗争又保持适度,不致引发关系破裂,这是冷战后出现的大国博弈的新情况。 三是以议题为驱动的大国关系的各种组合方兴未艾。为了占据战略制高点,大国之间合纵连横,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竞相上演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牵制与反牵制、制衡与反制衡的大戏。一些大国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是合作伙伴,明天在另一个问题上又成为战略对手。无论是气候变化、反恐,还是伊核、朝核、叙利亚等问题,大国立场的变化或攻防角色的互换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应运而生的“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机制”、“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对话机制”、“美日+1”、“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大国关系的各种排列组合,无一不是在新形势下大国外交纵横捭阖的新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