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敦煌艺术论文

敦煌艺术论文

敦煌艺术论文
敦煌艺术论文

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

摘要:现代工笔重彩画是由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发展而来,它与敦煌壁画一脉相承,并从敦煌壁画中汲取了色彩的营养,使的重彩画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在学习重彩画的同时,应当吸取敦煌壁画之精华,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敦煌壁画矿物色工笔重彩现代工笔重彩画

正文:通过对敦煌壁画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学习,使我了解到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敦煌壁画的色彩对它的影响。

一、敦煌壁画之色彩

敦煌石窟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为一体,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特别是其中保存的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壁画,反映了我国几千年间绘画与艺术的发展进程,突出的显示出色彩的高度感染力与表现力,其色彩的丰富性,色调的多样性无不显示出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带来这巨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也在其所用的颜料——矿物颜料。敦煌石窟堪称我国绘画颜料标本的宝库,其中保存着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颜料标本,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矿物色应用及颜料制造的辉煌成就。根据国内外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颜料的分析可知,敦煌石窟中所用的颜料有3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天然矿物,少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化学颜色。从壁画的用色角度来说,敦煌壁画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主要是十六国时期;中期为隋唐、五代时期;晚期为宋元直到明清时期。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书画的基础理论、各主要石窟的开凿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开来,所以当时的美术向后世展示了全面的文化特质。这一时期壁画的颜料主要为土红、朱砂、青金石、石青、铜绿(氯化铜、氯铜矿)、石绿、高岭土等。这个时期的色彩观念与古时一脉相承,浓重鲜明的色彩是民族形式的一大特征。早期壁画在其特性上显现出生动稚拙的特质,在色彩的表现上,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用色较少,而且不喜调和,色调浓烈而沉着,趣味质朴,为西域风格;在绘画观念上敦煌早期壁画已开始理性地探究色与线、色与色之间的关系。绘画具有了自觉性,为隋唐画的发展铺设了宏阔的舞台。

敦煌中期壁画为隋唐时期的壁画。其艺术不仅承袭了北魏时期的优良传统,并且融合了中原文化。使原来的“西域画风”相对淡化,中原文人画风逐渐有所显露。唐时期的许多精美壁画,线与色的结合更显成熟,这充分显示了两种画风自融合起的稚拙状态发展到鼎盛期的成熟状态。在色彩应用上,不仅使用单色而且复色的应用也很多,而且还出现人造的红色。隋唐时代的艺术辉煌,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色彩优势早已领先于世界的“强项”优势地位,这个时期的壁画将中国审美意味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不论是在绘画审美还是绘画技法上都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敦煌晚期壁画经历朝更替之后,壁画进一步中原化,线与墨的应用与功能被强化,色彩逐渐转为柔和。除了在西夏与元代的洞窟壁画中我们还能看到的赋色厚重、色彩与线描并重、具有浓厚的神秘气氛的深受藏密艺术画风,其余都是以线描为主,色彩为辅的中原汉民族绘画传统发展下来的画风。

明清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很少人光颐敦煌,只有当地人以礼佛之名义维护着敦煌,壁画也一度遭到了遗忘和破坏,它被广大中国人民暂时遗弃了。直到外国的文化侵略者“发现”了敦煌,他们揭取了壁画,带走了文书与卷轴,这时的中国人民才对敦煌的存在苏醒了。20世纪初,敦煌终于等来了它的新世纪的守护者。

二、中国工笔重彩画

中国自古就有“丹青”之说,古人谓之:“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逐渐,“丹青”成为了

中国画的代名词,同时也揭示了颜料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同时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炼煎并为重采。”这是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重彩”一词。工笔重彩画,是岩画壁画类向纸、绢转变的一种形式,只是在依托材料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技法及颜色则是一脉相承的。岩画可以说是人类最开始使用矿物颜色的表现形式,如我国的花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等,一般大部分都为赤铁矿、方解石、高岭土、石英。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是今天可见到的最早而且保存较完好的重彩画,在呈棕色的绢底上平涂以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并用金粉、白粉点缀,画面极具装饰意味。魏晋时期我们所能见到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女史箴图》颜色也是艳丽沉稳。唐人绚烂夺目的重彩画,如周畴、张萱的《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都是中国“丹青”的杰出代表之作。尽管宋元以后,由于各种经济、政治的原因,重彩画失去了以往的重要地位,但其发展的脉络在根本上从来未曾中断过。如宋代的小品,元代的永乐宫壁画,明代的法海寺壁画,这些都更加说明矿物色为中国应用的历史传承性。明清后特别是清代,西方艺术的传人也推动着颜料技术的改变,清代除有少数的画家还应用矿物色外,其余的都使用植物色或化学颜色。矿物色的研制传统也渐渐消失了,同时伴随着中国画坛对工笔重彩绘画的忽视,直到近现代,历史的车轮又将重彩画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随着上世纪初敦煌壁画的重新面世,矿物色应用的传统又被重新发现和认识,而且有一部分留习的艺术家在看到日本当代有中国古代遗留的颜料研制技法及绘画风格,便将这种绘画方式重新引入回国。

当代重彩画有着一个宽阔的胸怀,它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勾线、造型、装饰性等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明显特征,又接受当代艺术中一切优秀的法则,色彩丰富,表现手法宽泛,所以以其强烈的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强烈的时代气息,抒发了画者的心声,也表达了与欣赏者的同一境界。同时优秀的重彩艺术家先驱,如蒋彩萍、张小琴、张晓鹭、唐秀玲、唐勇力等都在重彩绘画领域不断探索的同时指导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重彩艺术家,使得现代重彩在中国显现出了极大的繁荣状态。当然没有矿物颜料就没有重彩画,重彩画现在的复兴并繁荣,矿物颜料的普遍使用也是势必所然。

三、敦煌壁画对当代重彩画的影响

敦煌壁画就是在外来的佛教思想、绘画方法的基础上揉入了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绘画技法而创造出的有中国韵味的本土丹青之作。敦煌壁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杰出之作,在中国画的色彩领域和绘画材料、技法以及构图、线条等方面给予中国绘画的启示是相当多的。中原绘画同敦煌绘画的沟通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受到中国张大千和常书鸿先生的影响,一些艺术家开始前往敦煌临摹学习。到80年代已经有大批的艺术家通过临摹、研究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改革开放后有的美院开始开始设置有关敦煌的课程,各大美院也在教学上开始了敦煌之路。现在中国美院、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广州美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在工笔课程以及综合材料等的教学中都是以临摹、研究敦煌壁画为起点进行教学的。

现代重彩画家更是从敦煌壁画中受益匪浅。敦煌壁画对重彩的影响,除了在线条、构图等方面,最重要的是矿物色的应用。首先是在画材即矿物色的研制上。矿物色是敦煌壁画表现形式的承载物,也同样是工笔重彩的主要画材。敦煌在矿物色的使用上仅在色相上就达几十种,在技法上更是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多种绘画技法。现代矿物色是在古代矿物色的基础上发展、丰富而来的。主要为矿物色的色相充实以及细致的分号,还有人工合成矿物色的开发以及土色的大量运用,最后还有一些闪光色及云母、金属箔的拓展。并将这些材料应用到画面中,形成独特的效果。如蒋彩萍先生擅于研究云母在敦煌壁画中的应用并将云母色运用在画面的背景中,体现出精致、细腻、朦胧之感。这些新研制出的颜料更大的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使现代工笔重彩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巨大冲击力。

其次是敦煌壁画中厚重、沧桑之美感、矿物石色应用之美感、底色基调对画面之美的衬

托作用、现各色块显现出的色彩重叠之美感带给工笔重彩艺术家无限的灵感源泉,体验着东方色彩艺术的魅力,以至他们对敦煌壁画一遍遍临摹、研究,最后达到创作的高峰。他们在临摹中研习了矿物色的性能、设色方法,了解敦煌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在研究中不断发现偶然、总结经验,最后再创作中形成自己独居特色的工笔重彩艺术风格。如当代重彩画家唐勇力,将壁画中剥落的自然效果,创造出自己的一种技法—一脱落法,并将佛像及佛画应用到了画面中,营造出古与今之间的迷茫气氛。

因此,我们在学习重彩画的同时,应该吸取敦煌壁画之精华,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不断推动中国重彩画的发展,使之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周大正人民美术出版社

《敦煌石窟艺术概论》郑炳林沙武田甘肃文化出版社

《工笔重彩画》张萍山东美术出版社

《现代工笔重彩画技法》唐薇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艺术考察

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外出考察总结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班级:11绘画二班 姓名:董晓莎 学号:110608035 考察路线:襄阳、十堰、重庆、成都、广元 指导老师:张亚林 考察时间:2014年5月12——5月21

前言 走进五月,载着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和老师同学开始为期不多的十天旅行,我们从安阳出发一路途径襄阳十堰重庆成都广元有山川河流大自然的风貌有地方的风土人情。在学习考察中,我深深地感到,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在我们步入他乡当地感受到的名胜古迹、文化气息、城市风貌、居民的举止言行、待客方式、当地饮食、不同时期的雕刻艺术,道教佛教的精神等无不在影响着我们触动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前人的智慧自醒当下的我们。 目录 一、艺术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二、艺术考察地区情况简介 三、艺术考察的主要任务 四、艺术考察感想 五、总结

一、艺术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提高专业技能,了解地方本土的风土人情,为毕业创作搜集必要的素材,并且对户外的风景能够更好的描绘与自然色彩的了解,使我们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强,同时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专业学习以及毕业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意义:通过此次考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我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 二、艺术考察情况简介 1.考察路线 从安阳出发历经九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襄阳,到达襄阳古城墙。接下来去的地方也是我们此次出行的主打地区四川,途径武当山,四川历史悠久,重山环绕,气候湿润我们参观了四川美术学院——大足石刻——峨眉山——四川博物馆——宽窄巷子——青城山——锦里——广元——皇泽寺。 2.考察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 襄阳:襄阳古城墙位于现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屡经整修,城墙初为土墙。宋时改建为砖墙,城门也由单一直出直进式改成屯兵式瓮城门。明初,湖广行省平章邓愈对古城进行扩建和维修时,为加强防御能力,使城北与汉水紧连,因而在东北角筑新城。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体现了明代的汉族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2001年6月25日,襄阳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说到重庆给人的印象,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锅啊,美女,山城什么的,但是如果我说重庆有一种美食比火锅还出名,排在火锅之前的就是重庆小面。小面是重庆人和川东人对面条的称呼。狭义的小面是指仅以葱蒜酱醋辣椒调味的面条,而在老重庆的话语体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酱,排骨等豪华浇头的面条也称作小面。不像其他地区吃面条时讲究的面条筋斗,汤头鲜浓,重庆人对小面优劣的评价的标准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灵魂所在。 重庆人对重庆小面的热爱不亚于火锅,清早起来,街边的面摊格外红火,尽管堂子装修的不好,甚至没有堂子——美女在这个时候也从不顾及自己的淑女形

敦煌艺术论文

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 摘要:现代工笔重彩画是由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发展而来,它与敦煌壁画一脉相承,并从敦煌壁画中汲取了色彩的营养,使的重彩画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在学习重彩画的同时,应当吸取敦煌壁画之精华,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敦煌壁画矿物色工笔重彩现代工笔重彩画 正文:通过对敦煌壁画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学习,使我了解到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敦煌壁画的色彩对它的影响。 一、敦煌壁画之色彩 敦煌石窟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为一体,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特别是其中保存的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壁画,反映了我国几千年间绘画与艺术的发展进程,突出的显示出色彩的高度感染力与表现力,其色彩的丰富性,色调的多样性无不显示出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带来这巨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也在其所用的颜料——矿物颜料。敦煌石窟堪称我国绘画颜料标本的宝库,其中保存着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颜料标本,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矿物色应用及颜料制造的辉煌成就。根据国内外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颜料的分析可知,敦煌石窟中所用的颜料有3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天然矿物,少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化学颜色。从壁画的用色角度来说,敦煌壁画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主要是十六国时期;中期为隋唐、五代时期;晚期为宋元直到明清时期。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书画的基础理论、各主要石窟的开凿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开来,所以当时的美术向后世展示了全面的文化特质。这一时期壁画的颜料主要为土红、朱砂、青金石、石青、铜绿(氯化铜、氯铜矿)、石绿、高岭土等。这个时期的色彩观念与古时一脉相承,浓重鲜明的色彩是民族形式的一大特征。早期壁画在其特性上显现出生动稚拙的特质,在色彩的表现上,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用色较少,而且不喜调和,色调浓烈而沉着,趣味质朴,为西域风格;在绘画观念上敦煌早期壁画已开始理性地探究色与线、色与色之间的关系。绘画具有了自觉性,为隋唐画的发展铺设了宏阔的舞台。 敦煌中期壁画为隋唐时期的壁画。其艺术不仅承袭了北魏时期的优良传统,并且融合了中原文化。使原来的“西域画风”相对淡化,中原文人画风逐渐有所显露。唐时期的许多精美壁画,线与色的结合更显成熟,这充分显示了两种画风自融合起的稚拙状态发展到鼎盛期的成熟状态。在色彩应用上,不仅使用单色而且复色的应用也很多,而且还出现人造的红色。隋唐时代的艺术辉煌,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色彩优势早已领先于世界的“强项”优势地位,这个时期的壁画将中国审美意味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不论是在绘画审美还是绘画技法上都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敦煌晚期壁画经历朝更替之后,壁画进一步中原化,线与墨的应用与功能被强化,色彩逐渐转为柔和。除了在西夏与元代的洞窟壁画中我们还能看到的赋色厚重、色彩与线描并重、具有浓厚的神秘气氛的深受藏密艺术画风,其余都是以线描为主,色彩为辅的中原汉民族绘画传统发展下来的画风。 明清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很少人光颐敦煌,只有当地人以礼佛之名义维护着敦煌,壁画也一度遭到了遗忘和破坏,它被广大中国人民暂时遗弃了。直到外国的文化侵略者“发现”了敦煌,他们揭取了壁画,带走了文书与卷轴,这时的中国人民才对敦煌的存在苏醒了。20世纪初,敦煌终于等来了它的新世纪的守护者。 二、中国工笔重彩画 中国自古就有“丹青”之说,古人谓之:“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逐渐,“丹青”成为了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

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一进校就了解到大三下期会去敦煌考察,日子一天天临近,心情是越来越激动到了六月二十八号这天都是分分钟数着过的,同学们也都是如此,终于到了下午出发去火车站当天的阳光,温度也是很给力,那个热的,到了火车站分发车票,后车上车,火车开动,我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卧铺,一个班的同学都在一节车厢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从重庆出发途径四川西安天水西宁兰州一直到嘉峪关一路上领略到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草原牧场只能说太美了,一天一夜晚八点终于到达第一站嘉峪关,接待我们的是“飞天”导游,第二天旅途正式开始。 第一天到达嘉峪关,我们也正式踏上了“丝绸之路”,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繁华,来到嘉峪关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城市好安静马路好宽,人好少。后面才从导游哪里了解到他是1965年一城墙名命名修建起来的城市,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大多数市民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工人,我自己挺喜欢这座城市的安静没有大城市的喧嚣,这边要十点左右才天黑,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嘉峪关城墙,爬上城墙踏着几百年前城墙上的地砖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疆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再看着高高的城墙,明长城遗址感受“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下午两点集合前往下一站瓜州,素有瓜果之乡的瓜州自然是以瓜出名,西瓜,甜瓜,哈密瓜甜到心里去了,下午到达酒店就迫不及待的去卖瓜,五毛钱一斤,也是醉了,想想已经好多年没有买过一块钱一下的水果了,价格虽然便宜但瓜还是很不错的,吃了这边的驴肉黄面也很好吃,因为行程安排我们只在瓜州短暂的停留一个晚上, 吃完饭出发去榆林石窟,他是莫高窟的姐妹窟,始建于北魏以后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由于天气原因以及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很多经典的洞窟已经不对外开放了,一路上认真的听专业的讲解员耐心的简介石窟的来源,石窟艺术,画面内容,塑像造型,包括(弥勒净土变),(西方净土变)中丰富多彩的笔画,面貌各异的佛和菩萨画像,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花卉珍禽,涵盖人物,花鸟,山水对我们学习勾线填色以及画面的处理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盛唐的二十五窟,由南北壁的巨幅经变画,人物丰腴,充分体现了盛唐艺术的丰腴健康,绚烂至极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从画面结构,线条功力,还是石青石碌的运用,敷彩着色,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是美轮美奂,简直了,还有就是在来的路上祁连山脉的延续太壮观了,终于理解了北方山水中狂野,雄伟。 接下来就是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地,甘肃敦煌莫高窟,下午达到酒店一进市区导游就向我们介绍敦煌市区的布局,以及他的市标——飞天,在后面最后一天的参观中也见到了飞天的出处61窟。 一路上自己心里想像着莫高窟的样子,从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中去想象,然而等自己真正到那里四级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差太远了,进入景区要先去看大概二十分钟的电影,介绍敦煌壁画开凿的背景,还有三百六十度的数字电影,对洞窟的全方位了解,光看,真心觉得做得不错,高科技时代啊,我们能更直观的了解,赏析到那些不开放的洞窟,同是也保护了壁画,还为后世留下了高清资料。 没来敦煌之前对他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只是肤浅的从电视媒体,图片中,以及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以及老师的讲课中了解的,也只是皮毛,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研究过,这次真的是来对了,这次差不多看了三十个左右的洞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盛唐的146中菩萨手的画法,线条太精致了,还有237窟中的三兔莲花藻井,颜色艳而不俗,这三十多个洞窟中包括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的典型窟还有专业窟其中61窟中供养人曹元忠修建的,里面的人物的梅花妆,到今天日本人都还一直保持着你,还有就是洞窟过道中十二星座的起源,以前一直以为是西方的,没想到早在五代时期在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是微笑菩萨,真的是塑像功力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美术在中国盛行,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随着时代和社会崇尚的变异而具有变化,本文试以敦煌 莫高窟佛教壁画为例,浅析莫高窟佛教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 演变,从而重新品读敦煌。 关键词:莫高窟;佛教壁画;形象特征;影响因素;演变 一、前言 敦煌从西汉起即为东西方交流的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 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及时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经 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殿堂,敦煌佛教壁 画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主要方面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是中西绘画融 合的典范,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就这样凝固在石窟内的壁画上,并通 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创作,不断演绎着历史的变迁,书写了一 部敦煌壁画佛教形象演变的艺术史。 二、莫高窟佛教壁画不同时期的佛教形象特征 (一)第一时期——西域风情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由于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 较为低下,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普遍形象模糊。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佛像画则有了一定的改观,如佛像面相丰圆,神情庄重而恬淡,在衣冠服饰上,保留着西域和印度、波斯的样式,呈现出明显的西域风格。 (二)第二时期——秀骨清象

北魏晚期与西魏,尤其是西魏,由于统治者阶层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中原地区道教神仙思想的流行,这一时期的形象 特征有所不同。造型上,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特别注重加 强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意趣,最终形成了面貌清癯、眉目阔朗、 潇洒飘逸的“秀骨清象”。画中的大部分形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如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面部以色块晕染双颊的中原汉式表现手法, 以及体态潇洒、运动感很强的飞天等。 北周时期,由于地方政权与西域交好,出现了一些新形象和新特点。如在造型方面,由中原式秀骨清象与西域式丰圆脸型相结合产 生了“面短而艳”的新形象;人物精神面貌方面,淳朴庄静与潇洒飘 逸相结合,产生了温婉娴雅、更富裕生活气息的新形象。 (三)第三时期——丰腴华贵 隋唐时期,由于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深入佛教,唐代的佛教作品中,一种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 恪尽职守的统治秩序表现在了莫高窟佛教壁画上。唐代前期壁画,“菩萨的面相有方额广颐型、条长丰满型,头束高窃,戴宝冠, “素面如玉”、“长眉入器”均有丰满莹润的风貌。更接近现实中 真实的美女。菩萨的姿态有多种:一种肢体修长亭亭玉立;另一种身 姿扭曲“一波三折”如“S”型;在开元天宝时期,还出现了“丰胶 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型。唐代后期的壁画,虽然出现了 许多优秀的的作品,但总体的趋势是江河日下。在佛像形象上,充 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结合,佛像面向多 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摒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 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 (四)第四时期——僵板世俗 唐以后,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政治与经济的衰落,佛像艺术开始由盛而衰,步入了衰微期。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 审美特征迈上了世俗化发展的历程。五代、两宋时期,佛像的面相 或方或圆,或长圆,两腮鼓出,眼凸起,从额头到鼻梁处一般凹陷 下去,呈一条明显的圆弧线,与当时现实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白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敦煌莫高窟第()窟壁画中,表现了张骞应征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的场景。A:320 B:323 C:328 D:275 答案: 323 2、西汉时期,对西汉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大月氏 B:大宛 C:匈奴 D:乌孙 答案: 匈奴 3、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有两个认识来源 A:托勒密的《地理志》 B: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 C: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 D: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答案: 托勒密的《地理志》,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4、连结东西方贸易的商道——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 A:对

答案: 错 5、西汉时,管辖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行政机构是()A:使者校尉 B:西域都护 C:河西四郡 D:西域长史 答案: 西域都护 第二章 1、()被余秋雨称作是“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A:蒋孝婉 B:王圆箓 C:汪宗翰 D:杨秀才 答案: 王圆箓 2、藏经洞原本是()的禅窟。 A:吴绪芝 B:杨休明 C:洪? D:乐僔 答案: 洪? 3、藏经洞的开凿并不是为了收藏佛经的。

B:错 答案: 对 4、藏经洞现在的编号是第()窟。 A:16 B:61 C:1 D:17 答案: 17 5、关于藏经洞的封闭原因,荣新江先生持避难说。他认为最有可能促成藏经洞封闭的事件是:()年,于阗王国被黒韩王朝所灭一事。 A:1035 B:1006 C:1004 D:1002 答案: 1006 第三章 1、斯坦因是法籍匈牙利人? A:对 B:错 答案:B 2、下面不属于斯坦因著述的是 A:《发现藏经洞》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5456440.html,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作者:高卫燕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9期 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教育界频频出现。我国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漸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认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如何回归学生,进而推动教学行为的变革。现结合《敦煌壁画》教学,对这一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略作以下探究。 自主先学,了解画面构图形式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设计为起点,在课前提供课堂协作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感受,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执教《敦煌壁画》一课中,笔者分别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敦煌壁画的类别及构图》《飞天的线条和色彩》等协作单,让学生通过观赏视频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通过比较鉴赏《九色鹿本生故事》《右肋降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反弹琵琶舞乐图》等壁画作品了解画面描述内容以及特有的构图形式;通过对《北魏飞天》《西夏武士(局部)》《明代人物(局部)》作品描摹,掌握敦煌壁画不同的线描形式及其线条特征。真正落实分阶段达成教学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习变得高效。 以境促学,感受莫高窟历史 美术教学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发展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恰如其分的场景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敦煌壁画的热情。 “敦煌莫高窟”这个名字对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到敦煌亲身体验者的则寥寥无几。笔者通过场景设置,以激起学生对艺术家们为什么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前赴后继地研究莫高窟产生探究的兴趣。提问不仅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更是为了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发展作铺垫。 此外,笔者在课前制作有关敦煌历史的微视频,精心整合的文稿、生动直观的图像、极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三者有机结合,努力以图设境,以境促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微视频由三个部分组成。

丝绸之路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 考察地点:陕西省博物院、须弥山石窟、雷台晋墓、武威博物馆、西夏博物馆、嘉峪关城关、悬臂长城、榆林石窟、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丹霞地貌、塔尔寺、白塔山公园、麦积山石窟、法门寺、青铜器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 考查重点:石窟寺、博物馆、佛寺建筑、青铜器、美术学院等人文景观 考察指导过程: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佛教石窟寺艺术与汉藏佛教寺院建筑艺术、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河西走廊历史、甘肃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陕西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青海历史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西周史与周原青铜器 考查作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饮食、建筑、服饰、风俗、旅游产品等,不仅拍照,还有部分手绘 行程路线: 起始站:洛阳→西安→固原→武威→嘉峪关→瓜州→敦煌→张掖→西

宁→兰州→天水→宝鸡→西安→洛阳

第一站:西安 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年多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我们参观的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内,陈列出华夏文明一路出现的历史,时光也跟随博物馆一步步的前进倒退了几千多年,现在回味一下历史的长河。 真的很难想象,以前的技术可以制作出 这么精巧细致的东西。古人能够依靠精细的 技术,专制的细心做到堪称完美,我们设计 中也是如此,不能缺少古人的细心,和有那 么两手的技术,古人也在设计理念上有很多 创新,使得博物馆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更像 是随时会有精细出现在你面前,这更是值得 我们艺术设计学习的地方。 第二站:固原 固原的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装。 这里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之后的第一座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 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 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

敦煌莫高窟美学论文

莫高窟的艺术 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2班韩磊 2008134144 敦煌是西部人的梦想,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家向往的地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西北距敦煌市区25公里。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佛龛碑》记载,乐 禅师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经过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遂成巨大的石窟群。南区近千米长的崖面上,洞窟鳞次栉比,密若蜂房,中部尤为集中,上下多达5列,已编号洞窟492个,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 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位列全国石窟之冠,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十六国晚期(北凉)的洞窟,继承和发展了河西走廊汉晋文化的传统,同时由于敦煌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显现出明显的西域艺术风格。西魏洞窟开始出现中原艺术新风。以中国神话为内容,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北魏时期璧画多以土红色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调热烈厚重。西魏以后则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色调趋于清新雅致。 隋代是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彩塑千姿百态,高达30多米的特大塑像出现;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壁画题材主要有5种:①佛像画。出现较多的单身佛像和菩萨像,如药师佛、卢舍那佛、观音、势至、地藏以及密教题材的菩萨像。②经变画。有阿弥陀、弥勒、东方药师、观无量寿、法华、宝雨、维摩诘、劳度叉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天清问、思益梵天清问、金光明、金刚、楞伽、密严、报父母恩重、降魔经变等20余种。隋和唐前期经变种类较少,场面宏大,构图谨严,内容精练,每一壁一铺,后期种类增多,

敦煌石窟论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生姓名:李钰城学号:20124196 学院:理 专业年级:测绘工程2012级3班 课程:华夏文明之旅 设计(论文)题目:我最感兴趣的洞窟--敦煌莫高窟 指导教师:刘艳 2013年12月

中文摘要 通过为期八周的选修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中国古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雕塑文化,彩塑文化以及舞蹈文化。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敦煌莫高窟。它留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从那里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它真是我国乃至是世界文化的宝库,令我不由升起了崇敬之情。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最喜欢的洞窟—敦煌莫高窟。 关键词壁画,雕塑,建筑 1.敦煌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常称其为“千佛洞”。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

美术生外出考察报告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毕业考察报告 题目: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班级:专业:撰写时间: __ 艺术之美 _________ _____ 曹军 ___________ ___ 11427203 _________ ____ 设计2班 ________ ___环境艺术设计 _______ ___ 14年9月20日 ___ 2014年美术系考察报告 今年同往年一样,一年一次的艺术设计生的校外考察,作为一名学艺术学画画的学生来 说,艺术考察不光是一门课程,我觉得这更是一次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必不可少的经 历,多看多听多走走,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从知识,心灵上都会有和大的帮助和提升。 一考察目的: 通过考察的亲身经历,从自然中得到设计的启示,从都市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计 人员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要求,从而提高自身的设计修为,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二考察时 间和地点: 考察时间:2014年9月3日-------9月15日考察地点: 今年我们的行程是广东-------------广州。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设计含量高的地方。 第一站,深圳。 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的几大经济重点地区,刚到的深圳给我这个 学设计的重重一击啊,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楼没有一个是呆呆的立在哪里,几十层的高楼真可 谓是千姿百态啊,亭亭玉立在哪里,看上去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随行的途中我还了解到,深圳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设计之都”。 千姿百态的设计构成,设计元素,设计成分,构成了当今的璀璨夺目的“设计之都” --------深圳。当我们下车修正完后,我们融入到了设计之都之中,用眼,手,鼻子,身体 去感受深圳的设计之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相信不单单是我自己被震撼了,基本 上所有人都被震撼了。跟多的不是经济有多么好,生活水平有多么优越,是设计,是深圳处 处都可以见到的独具一格的设计,基本上每一个设计都是那么唯一,且恰到好处。城市中的 自然设计与现代的都市设计相结合,不能用完美来形容,但是也是非常融洽的了。虽然不能 说受益匪浅,但是我感觉给我的设计思想,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原来设计可以出现那么壮 观,那么璀璨,那么柔美的效果。让我对设计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这是初到深圳的感触,随着对城市的接触,对特色的观光,对一些艺术的产地的游赏, 给我又一个冲击的是画的美感享受。 我虽然是学设计的但是对画有着对特的喜爱,初站大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画师,和好多 的精美作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球,原来画还可以这么画着实让我开了眼界。 这个小小 的并不起眼的坐落于深圳的小村落,是一个艺术的聚集地,也是一个艺术的殿堂。 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画师,齐聚在在理,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生活,泼墨 挥毫。在这个小村落里慢慢的浏览一番你会发现,成千上万的艺术作品,简直就是一个个的 小展馆。这里还有来自许多国家有名的画家的作品,包括中国的许多国画画师的佳作,和许 多国际上知名油画家的作品: 无论是哪里的作品,还是哪里的气氛,都可以说是一个艺术的殿堂, 孕育艺术的好地方,篇二:外出考察报告 目录 上海、乌镇、苏州和杭州考察报告. 第一部分:实习概况

考察报告永乐宫壁画

关于永乐宫人物壁画的考察报告 细谈个人对永乐宫壁画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分析 大二工业班陈奕诺 1.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永乐宫内壁画从而可以达到提高个人对元代人物壁画的了解与深入分析以及提高自身对壁画造型色彩的研究兴趣。 2.考察地点介绍:(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同时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 永乐宫的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3.考察内容:主要是考察永乐宫内的人物壁画及了解壁画的搬迁史。 4.考察过程:全程由导游讲解参观了永乐宫各个大殿,观解壁画人物熟悉壁画所描述的内容并听解老师的分析。 5.考察具体分析: (1)壁画历史:(元代壁画元代壁画创作由于比较兴盛,分布范围也很广。它是在继承唐宋和辽金壁画传统基础上亦有新的变化,同时元代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社会,统治阶级需要利用宗教维护和巩固政权,对各种宗教采取利用和保护政策,因此各种宗教和教派都很活跃,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和佛教。最有代表性的元代壁画就是山西芮城县的全真教永乐宫壁画。这些壁画规模宏大,描绘人物众多、内容丰富、画工精细、异彩纷呈,宗教艺术在这些壁画上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2)壁画分析:龙虎殿是永乐宫的宫门,坐落于1.8米高的台基之上。殿内壁画分布在殿后东西两壁,现有壁画是元代所作。内容为神荼、郁垒、天丁、神将、城隍、土地,损坏较为严重。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壁画内容为《朝元图》——描绘道教诸神朝拜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盛大行列,共画天神289身。帝后主像高达3米多,玉女身高也在2米以上。朝拜队伍大体份四层排列,方向大致朝北拱笏、捧圭、拈花持葆,神情肃穆,场面十分壮观。画面整体布局是按照对称仪仗形式,以青龙、白虎为先锋,三十二天帝君为后卫,东部绘紫微、玉帝、后土领群神为左翼;西部画勾陈、木工、金母领群神为右翼;东极和南极领玄元十子为近侍;君以三清为中心,表达所谓“三清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的气派。八位帝、 后除在神龛东西外侧为立像外,其余六位都在宝 座上。两侧分别有玉女侍立,众神环绕周围,高 低错落有致。人物的神情面貌极富变化,有须发 猥立、横眉怒目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凝眸欲 语的玉女,有神态恭谨的仙侯,也有恂恂儒雅的 学士,有丰满俊朗的真人,也有状貌奇特的天神。 形象之间顾盼有神,表现出传统线描的高度成 就。线条圆浑有力、豪放洒脱,各种质地的服饰 器物、自然景物,特别是难以摹拟的云气,都得 到绝妙动人的表现。全图众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 进,腾云驾雾,浩浩汤汤,按层次展升,错综复

敦煌学论文

历史上敦煌的交通地位变迁与敦煌兴衰 摘要:从历史上看,敦煌开始发展、逐渐繁荣达到鼎盛以及它逐渐走向衰落,都可以从敦煌的交通地位地理地位变化中找到线索。 本文通过敦煌的交通分析敦煌的兴衰变迁。 关键词:敦煌历史兴衰交通 敦煌地处欧亚大陆腹地,风沙肆虐,因此极端干燥、炎热和寒冷,但是又由于祁连雪山形成的党河等水源,在戈壁上形成了一片近百平方公里的绿洲。 1630年前的公元366年的一个黄昏,在敦煌的三危山对面的山崖上,游方的僧侣乐僔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由于佛教传入的契机,之后的1000多年间,由无数无名画匠和工匠在这里完成了世界上最大、最辉煌的佛教艺术宝藏——敦煌莫高窟。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走廊的早期民族是月氏人,而当时敦煌地区则是乌孙人和塞种胡等游牧民族。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敦煌郡、设阳关、玉门关。 公元304~439年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前秦建元二十一年迁百姓近两万户到敦煌,促进了敦煌开发。 南北朝至唐代,敦煌由于丝绸之路而文化繁盛,敦煌的佛教艺术不断发展,达到佛教艺术的顶峰。 元朝,由于海上交通发达和西向交通不再通过敦煌,敦煌在地理上失去了以往的优势。 公元1524年,明朝关闭嘉峪关,明朝初期已经成为牧区的敦煌,被彻底废弃,城市已经不存在。 19世纪末敦煌已经荒废,去的人寥寥无几,敦煌莫高窟已经成为牧羊人、游牧人偶尔去的地方,敦煌受到劫难最深的时刻,当时敦煌藏经洞经卷都被盗走,壁画、雕塑也被搬走。 以上即为敦煌简要的发展历史。从中不难看出,敦煌的兴衰与其交通地位地理地位息息相关。《汉书·西域传》中开篇就说:“敦煌列四郡,据两关。”说的就是敦煌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可以说,交通决定敦煌兴衰。以下主要就丝绸之路的兴起及衰落分析敦煌发展。 自丝绸之路兴起之时,骆驼就成为大漠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来来往往的驼队,也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尽管这些代步工具的速度非常缓慢,但是在过去的

《敦煌的艺术》见面课及答案

《敦煌的艺术》见面课及答案 见面课:敦煌史地与东西交通 1、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 A.东端 B.西端 正确答案:西端 2、敦煌地区青铜时代的四坝先民较多地受到()的影响。 A.西亚两河文明 B.南亚古印度文明 C.北非埃及文明 正确答案:西亚两河文明 3、汉代开郡,中原移民和月氏、匈奴遗绪融合并共同开发,使得当地既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基础,又具有与中、西亚密切联系的文化传统,形成这一地区()。 A.强悍的民风

B.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正确答案: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4、敦煌悬泉遗址出土“浮屠里”简,证明敦煌地区在()已出现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正确答案:公元1世纪 5、()世纪,敦煌居民已开始接受源自中亚粟特的翻领时装。 A.6世纪上半叶 B.7世纪下半叶 正确答案:6世纪上半叶 见面课:敦煌的《法华经》艺术 1、在现存三部汉译《法华经》中,《妙法莲华经》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它的译者是() A.西晋· 竺法护 B.后秦· 鸠摩罗什

C.隋?阇那崛多等 D.唐?义净 正确答案:后秦· 鸠摩罗什 2、《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之一是:() A.“不二法门” B.“众生皆有佛性” C.“莲华藏” D.“性空幻有” 正确答案:“众生皆有佛性” 3、在《法华经》艺术中,“二佛并坐” 说法图中描绘的“二佛”是() A.释迦牟尼佛、多宝佛 B.释迦牟尼佛、弥勒佛 C.多宝佛、阿弥陀佛 D.多宝佛、弥勒佛 正确答案:释迦牟尼佛、多宝佛

4、敦煌“法华经变”中的“火宅喻”和“良医喻”场景分别出自《法华经》的() A.《譬喻品》、《信解品》 B.《譬喻品》、《法师品》 C.《譬喻品》、《如来寿量品》 D.《法师品》、《安乐行品》 正确答案:《譬喻品》、《如来寿量品》 5、敦煌石窟法华经变艺术的主流形式为() A.“二佛教并坐”说法图 B.“二佛教并坐”说法图与其它图像的组合 C.连环画式经变画 D.单幅画式经变画 正确答案:单幅画式经变画 见面课: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敦煌石窟在哪些方面受到印度的影响? A.中心柱窟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