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六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六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六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学期教学内容安排

什锦小杂豆,做成大产业

学习目标(主要备写知识与技能)

1.了解榆林豆类名称、种类。

2.使学生了解豆类的作用、用途。

3.培养学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你见过或吃过那些豆类?(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板书课题:什锦小杂豆,做成大产业

【导学释题】

一、小问题大智慧

榆林人民钟爱豆类作物,除了一年四季的饮食有杂豆,生活起居也都离不开杂豆。在你的生活中,都有那些豆子,发挥着那些作用?

1. 师生带着上面问题共同学习课本1-2页。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二、了解全市种植面积较大的杂豆(绿豆、红小豆、黑豆、芸豆、豇豆、扁豆、豌豆,其中绿豆种植面积最大。)

三、学习我国安全食品的结构图,和同学讨论一下,榆林出产的小杂豆分别属于其中那个级别,我们还能采取什么措施改进现状呢?(学生看图并回答问题)

四、我的小调查

搜集你生活中所有能见到的小杂豆,写下它们的名字,然后通过查资料或者请教长辈等方式,写下他们加工能做成那些东西,那些是你见过的,那些没有见过。

小杂豆调查表

沙柳变身摇钱树

学习目标(主要备写知识与技能)

1.认识治沙的主要树种---沙柳。

2.使学生了解沙柳的作用、用途。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每到春天,我们这里倍受风沙的侵扰,飞沙走砾中,榆林人找到了一种固沙树种---沙柳,今天我们来认识它的习性及价值。

教师板书课题:沙柳变身摇钱树

【导学释题】

一、小问题大智慧

沙柳有哪些特性?它为什么能固沙?你见过用沙柳编织的东西吗?

1. 师生带着上面问题共同学习课本16-17页。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二、了解影响榆林环境的毛乌素沙漠的治沙树种沙柳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了解榆林柳编,看图学习,试着自己编一编。

四、我的小调查

1.找一找用沙柳制造的纸,对比一下它和用其它原料制造的同种类型的纸在手感、外观等方面的区别。

2.通过查资料或者走访等方式,了解沙柳还能从哪些方面为人们带来经济效益。

大漠碧州金鸡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金鸡沙地理位置,知道金鸡沙对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有着重要的作用。

2、了解金鸡沙名字的来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金鸡沙地理位置,知道金鸡沙对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金鸡沙名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你了解金鸡沙地处哪里?(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欣赏沙漠,河流和绿洲融于一体的金鸡沙景观。)

二、分小组交流,说说金鸡沙对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有着怎样的作用。

三、说一说:作为一名榆林人,你知道金鸡沙是怎么得名的吗?是什么特点让金鸡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到此休闲旅游呢?

四、欣赏靖边八景。

波罗古镇的红色记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横山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关于波罗古镇红色记忆的一些知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横山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关于波罗古镇红色记忆的一些知识。

教学过程

一、横山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如

今的波罗古镇又是什么样子?我们要怎样保护这片有着无数红色记忆的土地?

1."横山起义"在波罗

2.习仲勋、胡锦铎与横山起义

3.横山起义助解放

说一说:你知道横山起义纪念碑背面的诗句"功垂千秋毛胡习"

中的"毛胡习"分别指的是哪三个人吗?

二、我的小调查

波罗古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在这里一定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请同学们查一查资料,了解发生在波罗古镇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三、说一说:作为一名榆林人,你知道金鸡沙是怎么得名的吗?是

什么特点让金鸡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到此休闲旅游呢?

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榆林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特色。

2、学生能够感受到雕刻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榆林的石雕、木雕、砖雕工艺的特点,了解这些雕刻对建筑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二、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你觉得榆林凭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质的山石资源和精湛的技术力量,打造出了什么工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插图)

1、榆林绥德的石雕,被誉为“陕北一绝”的白云山木雕,因其雕刻手法精细,线条工艺流畅而闻名。

绥德石雕的分类,按照用途可分为七大类:与人民生活最为贴近的石宅居、石器具等石文化大观等等。

绥德石雕的艺术特色:创作方法上随意、大胆、粗犷、泼辣、大气磅礴。

2、榆林佳县庙宇木雕,按表现形式分类,有圆雕、浮雕和透雕。圆雕又称为立雕,可四面观赏。代表作品有五龙宫的龙柱、正殿的40件銮驾、藏经阁36天正元帅等,浮雕是利用压缩形体厚度的办法,把物象组织在较薄的体积上,只能从一个面去欣赏。

3、榆林砖雕,俗称刻砖,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和花卉

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建筑构件的榆林砖雕,主要以坚固和能经受日晒雨淋为主要制作目的,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技艺精湛。

二、分小组交流

1、说说自己见到过的石雕都有哪些类型,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

2、如果你有机会去佳县的白云山游玩,你能分辨书佳县庙宇木雕各用了怎样的雕刻技法吗?你的分辨依据是什么?

三、议一议

课本第68页的问题

四、做一做

课本第70页

清涧石板美名传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涧石板构成、用途、艺术价值。

2、通过了解清涧石板以后对此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榆林清涧石板的用途、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榆林哪里的石板最有特色?(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板书课题:清涧石板美名传

【导学释题】

一、清涧人的石板情节

清涧石材因资源丰富、采取方便、价格低廉、经久耐用而被广泛用于窑房、桥梁、围墙等建筑上。

清涧人在哪些地方运用石板?

1. 师生带着上面问题共同学习课本74-78页。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二、了解清涧的石板文化

清涧的石板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可见一斑。形成了四个重要的文化经典板块,是哪四个板块?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并参照课本中的插图。

指名学生汇报

小组讨论并完成课本中第81页的试身手,石板文化还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三、石板和艺术生活

清涧石板文化艺术品有哪些?(学生看图并回答问题)

欣赏用石板制作的中华象棋。

学生自己试身手,设计一副图来宣传清涧石板。

学生展示汇报并说明自己设计的意图。

四、总结

神奇的二郎山

二郎山,俗称“西山”,据《神木县志》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巡行驻跸,观其状似笔架,赐名“笔架山”。因山上庙宇林立,以二郎庙为最,故名。二郎山庙始建年代无载,现存重修诸神殿梁上题记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修。

二郎山庙呈南北走向,整个建筑分布在前后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主体建筑依次有地藏洞、八仙洞、浩然亭、二郎庙、圣母殿、三教殿、倒座观音堂、山神庙等。庙群现存明清壁画18幅,明清及民国年间碑石60余通,明代及清嘉庆元年(1796)摩崖题刻4方。

地藏洞石窟,明代建设,坐北向南,面阔2.3米,进深7.8米,高3.45米。窟顶藻井浅浮雕龙凤花卉等。门壁东、西两侧有明代立粉壁画“看经诵文积善图”与“判官贪淫酒色图”,宽 1.77米,高1.45米。

八仙洞,明代建设,坐北向南,位于地藏洞上方半山腰处,利用自然山洞凿而成,通面阔3间8.9米,通进深4米。门楣上方建有雨檐,外有平台和栏墙。

浩然亭石窟,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石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8米,进深3.0米,高2.2米。四壁凿嵌有抒发抗日报国的诗文碑,亭额为抗日名将何柱国所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

二郎庙,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4),坐北面南,通面阔3间8.0米,通进深4.3米,廊深1.65米,占地28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殿、耳房、东西庑殿、大门、钟鼓楼等组成。正殿三架梁带

前廊,硬山顶,东、西墙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所绘传统工笔画“矣云轶事图”,正壁有14小幅国事“山水图”。大门外为明代砖雕照壁,悬山顶,檐下砖雕斗拱,壁高4.2米,宽2.95米,厚0.58米,壁芯减地浅浮雕,正面雕刻“虎啸图”,背面雕刻“九龙戏水图”,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圣母殿,始建于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台上,硬山式砖木结构,通面阔3间6.1米,通进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楼为明崇祯元年(1628)所建,二柱1间,面宽1.46米,高约

3米,悬山顶,檐下石雕斗拱,额枋浮雕二龙戏珠,正面额题:“壁霞行宫”,北刻“圣母元君”。殿后为明代建筑诸神殿。

倒座观音堂,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战乱。清康熙十六年复修,坐南面北,砖木结构,正殿3间,通面阔3间8.0米,通进深3.5米,廊深1.5米,东西偏房各1间,配殿2间,为四合院式建筑,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

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道光年间(1821-1850)改为护国寺,民间二十三年(1935)重修为三教殿,位于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庙群,占地360.4平方米,正殿3间,为砖砌拱券式结构。殿东、西壁均有明代彩绘壁画,东壁为“东山全景图”,西壁为“西山全景图”。

山神庙,始建于明代,位于“二郎山”山脊最后,占地10.45平方米,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1间3.8米,进深2.75米,廊深2米,柱高2.2米。

圣母殿,始建于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台上,硬山式砖木结构,通面阔3间6.1米,通进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楼为明崇祯元年(1628)所建,二柱1间,面宽1.46米,高约

3米,悬山顶,檐下石雕斗拱,额枋浮雕二龙戏珠,正面额题:“壁霞行宫”,北刻“圣母元君”。殿后为明代建筑诸神殿。

倒座观音堂,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战乱。清康熙十六年复修,坐南面北,砖木结构,正殿3间,通面阔3间8.0米,通进深3.5米,廊深1.5米,东西偏房各1间,配殿2间,为四合院式建筑,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

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道光年间(1821-1850)改为护国寺,民间二十三年(1935)重修为三教殿,位于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庙群,占地360.4平方米,正殿3间,为砖砌拱券式结构。殿东、西壁均有明代彩绘壁画,东壁为“东山全景图”,西壁为“西山全景图”。

二郎山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神木县政府及各级文物部门非常重视二郎山文物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完善了水、电、路、通讯、文化墙、山体装饰、景区园林绿化、新建山门和长廊及平台管理所和茶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山神庙,始建于明代,位于“二郎山”山脊最后,占地10.45平方米,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1间3.8米,进深2.75米,廊深2米,柱高2.2米。

二郎山以其险峻雄奇和深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蜚声省内外,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郎山的一切宗教活动均由宗教人士管理,宗教氛围甚浓,历来是晋、陕、蒙等邻近省区游客览热点,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适逢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传统庙会,更是商贾云集,游人涌动,场面极为壮观。

二郎山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神木县政府及各级文物部门非常重视二郎山文物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完善了水、电、路、通讯、文化墙、山体装饰、景区园林绿化、新建山门和长廊及平台管理所和茶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定边县第二小学杨海莲 第一课淳朴的榆林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2.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你知道有哪些榆林人自己的节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插图:正在欣赏秧歌表演的榆林人,米脂婆姨扭秧歌。) 二、探索交流 1.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你们知道哪些?小组交流汇报。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

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全册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上册可 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多彩榆林 课程目标: 1、寻找能够代表榆林色彩的物品和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 和发展。 3、拓展讨论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 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和发 展。 教学难点 讨论拓展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建 设家乡的情感。 教具准备 榆林的实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级有关家乡的图

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榆林风光务图和物产图) 2、说说观后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多彩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红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红色榆林的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革命历史。 榆林是革命老区,1923年初,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传播到榆林;1924年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央党组织,1934年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2万多榆林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过渡:是啊,我们的家乡榆林如此美,我们能生活在这么一片富饶的土地上,让我们一起具体的认识我们的家乡吧。 三、学习了解黑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黑色榆林的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丰富的矿产资源。 榆林有54%的地哉域含煤,预测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居全世界七大煤田之首,榆林的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的特点,并且发热量高,是理想的环保用煤。 榆林还有黑色的金子一一石油,绿色的能源一一天然气,榆林石油储 量有3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四、阅读教材进步感受文本。

三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1)

神木县第十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榆林、认识榆林,发现榆林之美。 2.了解陕北人传统服饰的特点及功能,观察榆林的各种树木,欣赏绥德石刻,收集榆林民间故事和榆林小曲等。 3.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榆林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科技、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4.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5.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

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6.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继续代的是三年级1、2班学生的《可爱的榆林》,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聪明可爱,课堂上表现的也很积极,和他们相处我也很开心。但是探明依赖性强,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差异。每个班都有个别学生存在先天智力障碍,自制力差,我将有针对性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帮助,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我的帮扶下发现榆林之美,热爱家乡,为孩子们一生了解家乡榆林奠定基础。 四、教学方法 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在课堂上注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用普通话说说,让学生呢个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重视学法指导提倡学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配额月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检测和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学中一个关键是充分了解学情,由实际调控教学内容,使全体学生能有效的进行学习。 2.检测内容注重基础,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评价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六、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1)

五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美丽的榆林。 2、了解榆林特产马铃薯,谈谈自己对它的认识。 3、对榆林金秋的了解。 4、认识榆林特产糜子,说说它能做成那些美食。

5、了解榆林的美景以及风俗。 6、说说毛主席在美丽榆林的故事。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有学生52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8人。通过几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地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家乡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艺术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地方课程浓厚、持久的兴趣,艺术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地方课程无所谓,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地方课程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艺术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11课,每课分3课时。 第一课大美的榆林四季-----------------------3课时 第二课马铃薯的新美食主义-------------------3课时 第三课金秋扬扬-----------------------------3课时 第四课糜子做成美味的糕---------------------3课时 第五课钟爱“桃花水”-----------------------3课时 第六课打起横山老腰鼓-----------------------3课时 第七课生活在变,“年”未变------------------3课时 第八课燕燕雀雀,捏面塑---------------------3课时 第九课毛主席在榆林的小故事-----------------3课时 第十课装饰剪纸—窗花-----------------------3课时 第十一课幸福榆林·不一样的校园生活-----------3课时 五、教学内容检测及评价

三下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 年级:三年级(下) 备课教师:张如梅 2015.3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

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 生:自由观看。 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绥德第一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年级四班级 3 课题1、多彩榆林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8月24日学 习目标1、了解榆林所处位置; 2、欣赏多彩榆林,感悟红色阵地; 重 点 难 点 红色榆林,文化韵味浓郁,让学生感悟红色革命阵地,深刻的了解榆林红色文化。课 前准备搜集榆林地图; 询问同学或长辈,有关榆林的红色故事。 学 法 指 导 观看图片,了解榆林。 导学过程 一、展示榆林地图 1、请同学在地图上找出榆林所在地; 2、想想榆林都包括哪些县; 3、你对榆林了解有多少。 二、革命圣地-——红色榆林 1、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说说红色榆林的红色标志是什么?(大红枣、红腰鼓) 2、老师讲述红色故事,学生注意倾听红色阵地,并说出榆林的红色阵地有哪些?(小河革命旧址、袁家沟、杨家沟、神权堡) 三、能源新都——黑色榆林 1、了解世界七大煤田(榆林神府煤田、俄罗斯的盾巴斯煤田和库兹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美国的波德河煤田和阿拉契亚煤田、波兰的西里西亚煤田。) 2、请同学们观看插图,看看煤田是什么样子,你见过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3、你知道榆林地区的能源有多少?(神府煤田、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榆林炼油厂、西气东输路线--天然气、锦界国华电厂。) 四、生态新都——绿色榆林 1、榆林绿色生态你了解有多少; 2、你看到榆林的生态怎么样,大胆的说一说。 3、小组之间讨论:你能为生态榆林做多少? 五、小结

课 堂 延 伸 你能说说榆林还有哪些其他颜色呢? 板书设计多彩榆林红色榆林黑色榆林绿色榆林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年级四班级 3 课题2、美丽的秧歌场图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8月29日 学习目标1、简单的了解秧歌的悠久历史; 2、初步了解什么是秧歌场图; 3、观看插图,欣赏榆林秧歌的欣悦与激情; 4、秧歌场图与“方胜”“盘长”的简单概念。 重 点 难 点 方胜、盘长与秧歌场图的精彩瞬间。 课 前 准 备 搜集身边你说知道的秧歌场图。 学 法 指 导 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身边具有特色的民间风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导学过程 一、视频观看激烈、热闹的秧歌。 二、学习秧歌场图的概念。 秧歌场图:在伞头的带领下,秧歌队伍利用扭、摆、走、跳、转的形式走出各种图案,这种图案就叫秧歌场图。 三、什么是秧歌伞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秧歌队伍中的人员,发现那一个人是伞头?小组交流讨论,伞头的作用是什么? 四、秧歌中的吉祥 1、学生观察课本21页的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方胜、盘长、十二莲灯、双葫芦等图案都是象征着吉祥。) 2、学生阅读资料链接,了解方胜与盘长。 3、秧歌场图中的角子。

四年级可爱的榆林考试试卷

神木县第十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可爱的榆林考试试卷 一、填空。(20分) 1、榆林境内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___。 2、统万城在今天榆林的_______县。 3、___________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4、2007年,榆林______ 县举办了“首届国际荞麦节”。 5、南塔、北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黄土高原上沿着山坡开辟的,样子像楼梯的田地叫_______。 7、米脂古城街道上最具特色的是_________。 8、榆林的大型商场有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30分) 1、“一池清水,两条绿带”描写的是哪个河流的特色()。 A 榆溪河B尼罗河C长江D黄河 2、被称为“塞上小江南”的是() A延安B 西安C榆林D铜川 3、下列哪些不是榆林当地特色美食?() A洋芋擦擦B碗砣C羊杂碎D油泼面 4、下列哪项不适合做炕围子材质?() A布织炕围子B陶瓷炕围子C铁制炕围子D纸贴炕围子 5、下列哪种植物被称为“长寿植物”() A 土豆B荞麦C地瓜D豆角 6、泥塑发源于()

A陕西省榆林市佳县B陕西省渭南富平县C陕西宝鸡市凤翔县D陕西省咸阳礼泉县7、下列不属于榆林古城六楼骑街的是() A文昌阁B万佛楼C星明楼D牌楼 8、下列不属于手工织毯工具的是() A机梁B铁梳子C 铁钳子D织毯刀 9、下列旅游景点不属于榆林的是() A李自成行宫B凤凰古城C统万城D扶苏墓 10、下列那条河流被称为“塞上玉带”() A窟野河B无定河C榆溪河D秃尾河 三、多选题。(20分) 1、榆林的革命志士有() A李子洲B白明善C 张秀山D谢子长 2、府谷古城三绝是() A城墙B窑洞C孔庙D书院 3、世界三大梯田是指() A菲律宾巴纳韦梯田B云南哀牢山红河哈尼梯田 C 陕北黄图高原梯田D瑞士拉沃梯田 4、下列属于榆林的河流有() A榆溪河B 秃尾河C无定河D窟野河 5、下列属于榆林当地的泥塑有() A子洲泥塑B凤翔泥塑C定边张氏泥塑D万画泥塑 四、判断题。(10分)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

可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 生:自由观看。 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师:榆林的美景数不胜数,世界上的美景那就更多了,只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一起环游世界,欣赏各地的美景。 三、我会这样做

五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下教学计划

五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张虎诚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不开歌声的榆林,信天游、神木酒曲、清涧道情等,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达思想情怀的主要方式。 2、了解榆林的民歌——《赶牲灵》,感受民歌的意境美。 3、了解何为陕北说书,能欣赏陕北说书,并能说说它们在表演

形式、人数、乐器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4、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跑驴”。 5、了解陕北的庙会文化活动。 6、了解陕北的名人名事以及各种民俗活动。 7、了解榆林的标志性建筑以及榆林的制盐历史。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4、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6、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7、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意识。 8、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后附:教学进度

三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三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榆林、认识榆林,说说榆林人的性格特征。 2、了解榆林的四合院,在寻求古建筑保护与百姓生活的平衡点,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3、了解榆林因地制宜的窑洞,能谈谈自己对窑洞的认识。

4、认识“大漠明珠”红碱淖,使学生明白要保护自然资源。 5、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 6、通过认识榆林土豆,学习他们的土豆精神。 7、了解陕北的名人名事以及各种民俗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4、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6、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7、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意识。 8、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10课,每课分两课时。 第一课我家在榆林-----------------------2课时 第二课筑巢红碱淖的遗鸥 ----------------2课时 第三课千姿百态的窗棂图案 -------------2课时 第四课黄土高原上的彩花花 --------------2课时 第五课古老的摩崖石刻 --------------2课时 第六课枣香人家的红枣情-----------------2课时 第七课榆林人的唢呐音乐 ---------------2课时

三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1)

三(1)班地校课程教案 刘国清 《可爱的榆林》作为一门综合性地方课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确立课程目标。3—4年级,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榆林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教学要求及建议: 1、《可爱的榆林》课程由各年级品德教师担任。 2、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探究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与实践活动以谈、论、讲、做为主。 3、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行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尝试探究等,拓展课程的范围。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生:学生自由

发表意见。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生:自由观看。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师:榆林的美景数不胜数,世界上的美景那就更多了,只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一起环游世界,欣赏各地的美景。

可爱的榆林地方校本教材

第一课时我家在 备课人:宗鑫 一.课程目标: 1、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的为家乡现积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教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2.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三. 教具准备 的形象图片、中国地图、地图、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图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各处的风光图) 2、说说这些图片都是哪里?这里曾经给你留下那些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我家在》,一起去了解家乡的地理地貌及家乡引以自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 1、学生畅谈对家乡的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概况。(从地理位置、经济、交通、名胜古迹几方面进行总结。) 三、阅读教材进步感受文本。 1、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知识。 2、谈学习收获。 3、知道了家乡的地理概况,能说说和那些省相邻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四、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回去在家里将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父母交流。 3、搜集自己的信息,并找找自己所在的县区有

第二课时我家在 备课人:宗鑫 一、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1、请小导游简介地貌。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的一区十一县。 1、引语: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那你们知道的一区十一县都有哪些呢? 2、在地图上动手找找。 3、交流资料。说说自己家在哪个区县吗?在课本第3页用小旗子标画出来。 4、拓展学习:你知道你家的地址吗?在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用到自己的家庭住址? 三、我为家乡自豪谈谈家乡有名的历史古迹。 1、引语:市人杰地灵,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居多,属旅游宝地。能说说都有哪些历史古迹吗? 2、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3、多媒体出示图片:无定河湿地、道教圣地白云山、大漠明珠红碱淖、吴堡古城、自成行宫、统万城遗址、星明楼、镇北台、白玉山风光、鱼河峁、寺雄姿、家沟革命纪念馆。 4、说说家乡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美景令你自豪? 学生边述说,边记录完成第9页图表。

可爱的榆林地方校本教材汇总

第一课时我家在榆林 备课人:宗鑫 一.课程目标: 1、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的为家乡现积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教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2.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三. 教具准备 榆林的形象图片、中国地图、陕西地图、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图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榆林各处的风光图) 2、说说这些图片都是哪里?这里曾经给你留下那些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我家在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的地理地貌及家乡引以自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 1、学生畅谈对家乡榆林的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概况。(从地理位置、经济、交通、名胜古迹几方面进行总结。) 三、阅读教材进步感受文本。 1、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知识。 2、谈学习收获。 3、知道了家乡的地理概况,能说说榆林和那些省相邻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四、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回去在家里将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父母交流。 3、搜集自己的信息,并找找自己所在的县区有

第二课时我家在榆林 备课人:宗鑫 一、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1、请小导游简介榆林地貌。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榆林的一区十一县。 1、引语: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那你们知道榆林的一区十一县都有哪些呢? 2、在陕西地图上动手找找。 3、交流资料。说说自己家在哪个区县吗?在课本第3页用小旗子标画出来。 4、拓展学习:你知道你家的地址吗?在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用到自己的家庭住址? 三、我为家乡自豪谈谈家乡有名的历史古迹。 1、引语:榆林市人杰地灵,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居多,属旅游 宝地。能说说榆林都有哪些历史古迹吗? 2、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3、多媒体出示图片:无定河湿地、道教圣地白云山、大漠明珠红碱淖、吴堡古城、李自成行宫、统万城遗址、星明楼、

三年级可爱的榆林教案

学期教学内容安排表第1---2周 第一课 我家在榆林(2课时) 第二课 筑巢红碱淖的遗鸥(2课时) 第3---4周 第三课 千姿百态的窗棂图案(2课时) 第四课 黄土高原上的彩花花(2课时) 第5---6周 第五课 古老的摩崖石刻(2课时) 第六课 枣乡人家的红枣情(2课时) 第8---9周 第七课 榆林人的唢呐音乐(2课时) 第八课 定边皮影道情曲(2课时) 第10---11周 第九课 杨家沟的红色记忆(2课时) 第十课 幸福榆林·广场上的笑脸(2课时)

第一课我家在榆林 课程目标: 1、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的为家乡现积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教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教具准备 榆林的形象图片、中国地图、陕西地图、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图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榆林各处的风光图) 2、说说这些图片都是哪里?这里曾经给你留下那些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我家在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的地理地貌及家乡引以自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 1、学生畅谈对家乡榆林的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概况。(从地理位置、经济、交通、名胜古迹几方面进行总结。)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 0.7℃,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为-24℃,年降水量412.4毫米。自然灾害多,有旱、霜、风、雹等。 河流:黄河沿榆林市东边直流而下,境内主要河流是黄河支流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和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等。长城以北有200多个内陆湖泊,其中最大的红碱淖海子面积6667公顷,储水6亿立方米,为陕西最大的内陆湖。 矿藏: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高岭土、铝土、石灰岩、石英砂等。全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8大类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6万亿元以上。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储量大,质量好,开发前景远大。 过渡:是啊,我们的家乡榆林如此美,我们能生活在这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总结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可爱的榆林》 教学总结 朱志华 本学年度,由我承担六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育教学工作,现对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首先,在这一学期教育教学任务中,我认真对待这门课程的教学,开学初时,对教材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读,并及时制定了教学进度计划。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我区的风土人情特点,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在教学中,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用本地或身边的地理概况、发展变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更热爱自己的家乡。用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 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迅速崛起。如何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有机结合,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我主要在课前安排学生先自己了解每课的知识,先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然后自己搜集自己所知道的资料,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展示出来。 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学习的积累,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积累经验的同时也不

断反思自己,寻找一些更适合学生,更适合地方教材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的素材与生活紧密联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体会家乡的美。 不管是什么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地方课程自然少不了,比如有一课是《千姿百态的窗棂图案》,讲的就是榆林传统的剪纸艺术,这就需要学生动手来剪,所以我安排学生每人剪几个图案,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出了自己各种各样的剪纸,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在课堂上开始表演。这一课下来,我觉得学生不仅对剪纸有了了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我们本地的传统手艺更加喜欢,相信他们能把这些很好的传承下去。 由于我们的地方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我也是刚刚接触,可以说是处于教学的探索期,自然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需要探究、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学生能在这门课程中感受到榆林的可爱和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及传承本土文化。 2016.12.28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案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淳朴的榆林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2、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你觉得榆林人的性格有哪些性格特质呢?

你知道哪些榆林人自己的节日?这与榆林人的生活环境有哪些联系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插图:正在欣赏秧歌表演的榆林人,米脂婆姨扭秧歌。) 1、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龙抬头,早上吃龙眼窝窝,室食清明吃“摊黄”。北部各县用面捏成青蛙、蛇、鱼、雀等动物,寓意万物复苏。五月端五吃棕子,门前插艾叶、菖蒲避邪。 2、六月六,新麦登场,农家尝新。七月十五中元节,农人携瓜果上坟,五更在地里选择庄稼长得最好的地块悬黄白纸幡,预示丰收。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十一月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腊月初八,吃焖饭称为腊八粥。腊月二十三送灶君,旧时用糖粘灶君牌位,以盼望灶君大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过后,人们就开始筹备年货,忙碌地准备过年了。年三十除夕,早饭后祭祖上坟,回来后贴对联,挂红灯、垒火塔塔、点长夜灯、合家欢乐吃年夜饭守岁,给小孩枕下放压岁钱。 3、榆林人的性格如同毛乌素沙漠俯拾皆是的沙柳条,既能入得灶台,烧火做饭;深加工以后,又能编织成形状各异的筐,能盛五谷杂粮;还能作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供人品鉴。 4、榆林人的性格如同塞上随处可见的白杨和柳树,白杨是高大挺拔的卫士,柳树是温柔体贴的护士;白杨是豪情大气、刚直不阿的男人,柳树是柔韧缠绵、婉约细腻的女子。曲直相扶,刚柔相衬,粗犷相依细腻,峻傲相伴多情。 5、榆林人的性格融合了草原游牧文化和黄土农耕文化大包容的精气神:粗旷豪放、热情率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二、分小组交流,有关于榆林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1、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英贤辈出,人才济济。在历史上做

五年级可爱的榆林上册第三课说课稿

五年级可爱的榆林上册第三课《金秋扬场》说课稿 一、教材简要分析: 根据《陕西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审查通过(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府谷县在小学开设了《可爱的榆林》这门地方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信息搜集,制作,专题研究等方式了解府谷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内容,从而认识家乡,能进一步的形成热爱自己的家乡情感,才会去建设家乡,也就会自然的热爱祖国,这是情感的过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信息搜集,了解榆林人金秋扬场的场面。 二、学情分析 地方课程注重综合性,将各学科领域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并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有些学生根本不知扬场是什么,社会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少,但因为是身处府谷,有利于学生的调查和访问。基于上面的认识,我对教材作出了大胆的处理,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扬场的目的,扬场的过程,简要了解技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空洞的,说教的成分比较多,因此在设计本课的过程中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尽量能把教学内容跟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避免空洞无物,通过参观访问和调查访问了解其发展历史,让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感悟到金秋扬场悠久历史,为家乡的的独有的技术而感到自豪,从而进一步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参观或者调查了解家乡过去的扬场方式。(第一课时) 2.调查了解扬场的工具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信息搜集、等能力。(第一课时) 3.了解家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及工具的变化,感知社会进步给农业和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第二课时) 四、教法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和调查了解扬场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 五、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秋扬场的场地 3.了解金秋扬场的工具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学期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课程的目的所在。 教材内容分析 《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家乡的历史、文化、特产、以及家乡的非物质文化等等都了解的还不是很多,地方教材《可爱的榆林》的开设将满足孩子们这一方面的渴望,同时在教学中也解除了难题。面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依据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唤醒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责任感。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欣赏家乡民俗的同时,领会到家乡人团结一心、奋斗进取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榆林、认识榆林,说说榆林人红色革命事迹。 2.了解榆林的文化遗址,在寻求古建筑保护与百姓生活的平衡点,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3.了解榆林因地制宜的窑洞,能谈谈自己对窑洞的认识。 4.认识无定河,使学生明白要保护自然资源。 5.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天游。 6.通过认识和了解榆林的矿产资源。 7.了解陕北的名人名事以及各种民俗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