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病脉证、病机与预后(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百合病救治法(2)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正治法(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外治法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百合病

含义虚热浮游百脉以精神恍惚、饮食和行动失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因用百合为主药可治疗本病,故名。

病因病机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忧思过度,情志郁结化火。导致心肺阴虚。

主证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失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治则滋养心肺,清热安神

分类证治分

症状治法方剂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滋养心肺

养阴清热

百合地黄汤

百合病发汗后者(发热、口渴)(津伤)补虚清热

养阴润燥

百合知母汤

百合病下之后者(噫气、小便不利)(阴虚

内热、胃气伤)

养阴清热

利尿降逆

滑石代赭汤百合病吐之后者(虚烦失眠)(阴伤)养阴除烦百合鸡子汤

证治变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伤津轻证)清热养阴润躁百合洗方(宜内服

外洗并用)百合病,渴不瘥者(内热津伤重证)清热生津止渴瓜蒌牡蛎散

百合病变发热者(热盛)养阴清热利小便百合滑石散

狐蜮病

含义由湿热虫毒所致,以咽喉及前后二阴的溃烂为特征的疾患。病因病

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蕴结而成。

主证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

证治分类症状治法方剂

蚀于上部蚀于上部咽喉、声喝清热化湿,安中解毒甘草泻心汤

蚀于下部蚀于下部前阴者杀虫解毒化湿苦参汤洗之(外用)蚀于肛蚀于肛杀虫解毒燥湿雄黄熏之(外用)成脓“病者脉数,无热~

脓已成也”

渗湿清热,活血排脓赤小豆当归散

阴阳毒

含义以皮肤发斑、咽痛为主证的一种疾患病因病机感染疫毒,侵入血分

主证皮肤发斑、咽痛

证治分类症状治法方剂

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解毒清热

活血化瘀

升麻鳖甲汤

阴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同上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预后

“五日可治”――早期邪毒未盛,正气未衰,易治。

“七日不可治”――日久毒盛正虚,难治。

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

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 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 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乂伤寒, 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本条讲太阳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阳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阳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 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卫阳郁闭则营阴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金匮要略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一)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一) 3.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 4.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二) 5.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6.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7.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十六)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3.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十一)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二) 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十三) 6.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十五) 7.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十) 8.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十一) 9.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二十二) 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二十三)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十四)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五) 2.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九) 3.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十) 4.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十一) 5.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十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一)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病脉证、病机与预后(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百合病救治法(2)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正治法(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外治法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百合病 含义虚热浮游百脉以精神恍惚、饮食和行动失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因用百合为主药可治疗本病,故名。 病因病机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忧思过度,情志郁结化火。导致心肺阴虚。 主证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失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治则滋养心肺,清热安神 分类证治分 类 症状治法方剂 本 证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滋养心肺 养阴清热 百合地黄汤 误 治 证 百合病发汗后者(发热、口渴)(津伤)补虚清热 养阴润燥 百合知母汤 百合病下之后者(噫气、小便不利)(阴虚 内热、胃气伤) 养阴清热 利尿降逆 滑石代赭汤百合病吐之后者(虚烦失眠)(阴伤)养阴除烦百合鸡子汤 证治变 证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伤津轻证)清热养阴润躁百合洗方(宜内服 外洗并用)百合病,渴不瘥者(内热津伤重证)清热生津止渴瓜蒌牡蛎散 百合病变发热者(热盛)养阴清热利小便百合滑石散 狐蜮病 含义由湿热虫毒所致,以咽喉及前后二阴的溃烂为特征的疾患。病因病 机 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蕴结而成。 主证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 证治分类症状治法方剂 蚀于上部蚀于上部咽喉、声喝清热化湿,安中解毒甘草泻心汤 蚀于下部蚀于下部前阴者杀虫解毒化湿苦参汤洗之(外用)蚀于肛蚀于肛杀虫解毒燥湿雄黄熏之(外用)成脓“病者脉数,无热~ 脓已成也” 渗湿清热,活血排脓赤小豆当归散 阴阳毒 含义以皮肤发斑、咽痛为主证的一种疾患病因病机感染疫毒,侵入血分 主证皮肤发斑、咽痛 证治分类症状治法方剂 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解毒清热 活血化瘀 升麻鳖甲汤 阴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同上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预后 “五日可治”――早期邪毒未盛,正气未衰,易治。 “七日不可治”――日久毒盛正虚,难治。 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 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知母四两黄连三两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黄连三两黄芩四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黄芩三两地黄四两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 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病人腰以下肿用利小便法治疗,体现了《内经》中的何种治则() A.开鬼门 B.洁净府 C.去菀陈莝 D.上病下取 E.治病求本 2.防已黄芪汤可治水气病,其证型为() A.风水挟热 B.皮水挟热 C.风水表虚 D.皮水郁表 E.皮水阳郁 3.先月经闭止,后出现水肿,此属下列何病() A.气分病 B.血分病 C.水分病 D.月经病 E.水气病 4.治水气病,防己茯苓汤的作用是() A.固表疏风,利水除湿 B.发越阳气,散水清热 C.发汗行水,兼清内热 D.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E.清化湿热,渗利小便 5.发热,胸满,四肢头面浮肿.汗出色黄,其脉沉迟者,为() A.风水 B.黄汗 C.正水 D.石水 E.皮水 6.证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 A.皮水 B.正水 C.风水 D.石水 E.黄汗 7.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宜选() A.越婢汤 B.越婢加术汤 C.防己黄芪汤 D.防己茯苓汤 E.越婢加半夏汤 8.黄某某,女,50岁,1973年4月10日初诊,心下坚满如盘大已十年,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及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予枳术汤治疗后病瘥,服枳术汤后,判断临床疗效的主要指征是() A.矢气频作 B.大便通 C.小便利 D.腹中软 E.如虫行皮中 9.李某,男,6岁。全身浮肿已有10天,先自足跗部开始,面目及全身逐渐浮肿,腹皮膨胀如鼓,四肢水气聂聂动,色明亮,皮光滑,按之凹陷,阴囊肿大如柑,水液淋漓渗出,溲短气喘脉浮弱。治宜() A.防己黄芪汤 B.小青龙汤 C.十枣汤 D.防己茯苓汤 E.半夏麻黄丸 10.周某,女,48岁,务农,1979年6月出诊。去年深秋,劳动结束后,在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为凹陷性,四肢无力,两腿发凉怕冷,上身出汗,下身无汗。汗发黄,内衣汗浸后呈黄色,腰部经常窜痛,烦躁,下午低热,小便不利。检查肝脾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血尿常规化验正常,黄疸指数4,脉沉紧,舌苔薄白。治宜() A.防己黄芪汤 B.半夏麻黄汤 C.芪芍桂酒汤 D.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E.茵陈五苓散(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血分 B.气分 C.水气 D.水分 E.崩漏 1.先停经,后病水属于何证() 2.先病水,后停经属于何证() A.水气 B.水分 C.血分 D.气分 E.消渴 3.先停经,后病水属于何证() 4.先病水,后停经属于何证()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肾气丸 D.栝楼瞿麦丸 E.百合滑石散 5.“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治用() 6.“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治用()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具有因势利导治疗思想的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二留饮、伏饮 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

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第9条:“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这应该是悬饮的留饮,“胁下痛”,刚才已经讲过了,是胸胁的疼痛。现在说这种疼痛,又“痛引缺盆”,“缺盆”在哪里?锁骨下的那个窝,如果按照十二经的循行部位来说,它应该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和胸胁的悬饮有什么关系呢?肝、胆相表里的问题,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我们已经说了,它布两胁,络胸,实际上也是络胆,然后循胸胁,再上心,所以,它这个循行部位,就是肝、胆相表里的话,它接近于这个部位。我觉得,张仲景的时代,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 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

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综合练习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风水2.皮水3.正水4.石水5.黄汗6.颈脉7.周痹 8.血分9.水分10.气分11.泄风12.痂癞13.风强 14.气强15.聂聂动16.心水17.肺水18.肝水19.脾水 20.肾水 二、填空 1.师曰:病有水,有水,有水,有石水,有黄汗。 2.风水,其脉,外证。 3.皮水,其脉,外证,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4.正水其脉,外证。 5.石水其脉,外证。 6.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腰以上肿, 乃愈。 7.风水,,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8.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者,

主之。 9.厥而皮水者,主之。 10.脉得诸沉,当责,身体肿重,者,死。1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主之。 12.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者,有水,可。13.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名曰血分。1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其气乃散。 15.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浮者为,无水虚胀者,为。 16.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脉浮者宜。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汗沾衣,,。 三、单项选择题 1.风水的病机为() A.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停水外溢B.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 C.脾阳不足,水湿泛滥D.肾阳不足,停水泛溢 E.水湿犯表,郁而化热 2.风水病,其肿势特点() A.由上而下B.由下而上C.由表及里D.由

里及表E.一身悉肿 3.皮水的病机是() 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脾肾阳虚,水湿泛滥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E.脾虚气滞 4.正水的病机应是() A.脾阳不足,水湿泛滥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水湿郁表化热 5.石水症见腹满不喘,脉自沉的机理是()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6.症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A.风水B.皮水C.正水D.石水E.黄汗7.症见一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脉浮或沉,此为() A.风水B.皮水C.正水D.石水E.黄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 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葛根四两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法。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

1-2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方---百合知母汤

1-2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方---百合知母汤 百合知母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百合25"~50g 知母15~20g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百合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200ml,煮取lOOml,去滓;别以泉水200ml煎知母,取lOOml,去滓;后合和,煎取150ml,分温再服。 注:原方煎法加泉水,用泉水者,更助益阳生津之力。但在 城市难寻,只可用自来水。当然有条件者,尽量从之。 (功效)养阴清热,润燥除烦. (主治)百合病误汗,汗后伤阴,以致口渴,烦躁不安,脉 微数。 注:百合病:病因病机一一由于肺经心经阴虚燥热,影响到 百脉平和,精神魂魄不定而引起。阴虚生内热,百脉不利,魄气 变幻,所以出现一系列异常现象;脉症一一除了表现的如寒无 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常默默等证候各异以外,

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证是它的主要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1.百合病误汗,若夜不能寐,加酸枣仁、合欢花;喜悲伤欲哭,加浮小麦、甘草、大枣;惊悸不宁,加龙骨、牡蛎;善太 息,加柴胡、白芍。[金匮要略方义] 2.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若兼气虚加太子参、西洋参、麦 门冬;阴虚较重者,加玄参、生地黄;心烦不安,加阿胶、鸡子 黄。[金匮要略方义] 3.外感余热未尽,舌津不足,口干饮少者与泻白散合方(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治之。 4。肺结核阴虚咯血,加白芨、仙鹤草、三七粉等。 5.百合知母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症见失眠,健 忘,多梦,心悸不安等属阴虚津亏,热扰心神。药用百合18,--.45g,知母6~12g,生地黄12---20g。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 煎服.结果疗效较好。[浙江中医杂志。1981,cll,:514] 6.百合病之命名:魏荔彤的解释是可取的,因为中医学多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 【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准此。(一) 【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二) 【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十四)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十六) 【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十七) 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 【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十四]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二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二]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十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十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二]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一、治疗原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1.什么是“温药和之”? 温补脾肾:补胃阳,燥脾土,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温而不燥:不可过于刚燥、温补,以免伤阴、热化; 温寓行消:温药和之:温药配合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刚柔并济)。 病痰饮者,當以温药和之。(15) 2.“温药和之”的机理 痰饮内因脾运失司,中阳素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 饮为阴邪,易伤阳气,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温运消饮; 魏荔彤的《本义》:“痰生于胃寒,饮存于脾湿,温药者,补胃阳,燥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 二、四饮分类及脉证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1) 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2) 痰饮:饮流胃肠(脾胃、肠间)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主症: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饮停胁下(肝肺) 病机:饮停胁下,气机升降失常 主症:咳唾引痛(胸胁痛) 溢饮:饮溢四肢(脾肺)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主症:身体疼痛沉重,当汗出而不汗出 支饮:饮停胸膈(心肺)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三、四饮证治 (一)痰饮 1.饮停心下证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病机:脾胃阳虚,痰饮中阻。 主症: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湯。 方解:茯苓消饮,桂枝温阳,白术甘草补脾 苓桂剂群:五苓散,苓桂甘枣汤等。 2.饮及脾肾证治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17)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 太陽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 太陽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涪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 本条是太陽病的辨证提纲。 太陽病就是太陽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陽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陽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头为诸陽之会,少陽并陽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陽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陽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陽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颈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太陽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陽被郁,尚未伸展,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陽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 太陽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 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 ②中风:伤风。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 太陽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一)A 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 1.诊断狐惑病的主要依据是() A.状如伤寒 B.默默欲眠C.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 D.目四眥黑E.恶闻食臭 2.百合病的主要病机是() A.肝郁化热 B.心脾血虚 C.心肾不交 D.脾肾阳虚 E.心肺阴虚内热 3.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是指() A.干血 B.近血 C.远血 D.地黄本色 E.蓄血 4.甘草泻心汤在《金匮》中治疗的病证是() A.百合病 B.狐蜮病 C.热盛吐衄 D.寒热错杂痞证 E.寒热错杂呕吐 5.百合病,发汗后治用() A.百合地黄汤 B.百合知母汤 C.滑石代赭汤 D.百合鸡子汤 E.百合甘草汤 6.百合病的病机是() A.肝气郁结 B.痰蒙清窍 C.心脾两虚 D.脉微而数 E.心肺阴虚内热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肺气血两虚 B.外邪袭表化热 C.肝肾阴虚火旺 D.心肺阴虚内热 E.胃热灼伤津液 8.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因端士职任兰台,久疏定省,兼闻稍有违和,虚火不时上升,自汗不止,心神恍惚,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自去岁迄今,历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烘热……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粥饮和服,聊藉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骎骎欲脱,惟倦极少寐,则汗不出而神思稍宁。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汗迥殊。直至仲春中澣,邀石顽诊之,其脉微数,而左尺与左寸倍于他部,气口按之,似有似无,诊后,疑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剧之由。该如何医治?() A.甘草泻心汤 B.百合地黄汤 C.升麻鳖甲汤 D.甘麦大枣汤 E.酸枣仁汤 (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百合地黄汤 B.百合知母汤 C.百合鸡子汤 D.百合滑石散 E.滑石代赭汤 1.百合病误下致逆而见呕吐、哕逆者宜选用何方治疗() 2.百合病误汗伤津致心烦、口干燥者宜选用何方治疗() 3.百合病误吐而致虚烦不眠、胃中嘈杂不安者宜选用何方治疗() 4.百合病未经汗、吐、下,病情如初者宜初选用何方治疗() A.病人喜悲伤欲哭,数欠伸,象如神灵所作 B.病人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色变化不定 C.病人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象如神灵所作,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D.病人有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目见异物,恶闻人声 5.百合病的主要证候是() 6.脏躁的主要证候是() A.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B.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C.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D.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E.痛而闭者 7.属于百合病的症状是()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概述 概念: 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 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 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 (一)分类及其主症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1) 1.风水脉证 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脏腑辨证:肺 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 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 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 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浮肿、腹大)。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 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 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 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 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 1.风气相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