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方程》视频课,收益良多,感触颇深。这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刘老师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教学开始刘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方程有什么问题,实际实在摸底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着课件展示天平,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发现方程

教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关系?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刘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00、2y=5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00、2y=5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做几道判断题,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刘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方程建立的过程;通过老师给出实物图让学生编写方程、再互相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在概念

建立后,让所有学生都掌握编写方程的要点,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学生自主编方程,体现了不同人学习数学的不同感悟。

总之,为了使学生获取“ 方程的意义”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负数》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负数》评课 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生活中的负数”一课很好的结合了“生活”,教师用心寻找数学原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用心去学,用心去想,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数学源于生活,学在身边。 课始,执教老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 让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正负的概念,接着很顺利的将问题抛出:盈利次用什么表示?引导真实而具体,学生非常感兴趣了,消除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闪烁出很多思维的火花。 二、数学重于思考,从身边学。 整节课执教教师都是围绕“生活中的负数”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认识负数的大小及表示方式是通过出示温度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等活动来进行的,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负数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感受与理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三、数学需要尊重,从我做起。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P62、P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数量关系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探讨交流,培养学生抽象、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进一步探究方程知识的乐趣和欲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幼儿园时的生活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玩跷跷板时是怎样的情景?(当两边的距离相等,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师:出示天平图片,引入30+20=50 师:像30+20=50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你能试着说出几个等式 吗?(强调“互相等于”,动作演示左边等于右边,右边等于左边) 师:今天,我们将给同学来学习方程,学好方程至关重要,所以,这节课非常重要,我相信大家会认真学习,积极投入的。 师:来看我们今天的课题“方程”,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觉得 这节课要研究关于方程的什么知识?(得出重点研究什么是方程,怎么列方程) 二、探究研讨,以书为本 1、读书本例题四幅连环画,领悟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玩了跷跷板,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教学教案. 类似的物体吗? 师:是的,利用跷跷板的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你知道天平是用来称量什么物体的吗?其实天平也可以称很重的物体。请看大屏(课件出示各 种天平)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就是这种在实验室中用的托盘天平(课件出示托盘天平)师:在学习方程时,编写教材的老师特别编写了一组连环画,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有关联的。(让学生生说每幅画的意义) 师:下面我们来称量这个水杯的重量(课件演示:先出示一个托盘天平,然后再出示一个水杯)。我应该把水杯放在哪?(课件演示:把水杯放在左盘,而且天平左高右低)然后呢?(在右盘放砝码)老师在右盘放了100克砝码,你发现了什么?(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了什么?(一个杯子重100克)师:那么一杯水重多少千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往杯子里倒水),你发现了什么?(天平不平衡了)这说明了什么?(杯子和水的重量大于100克)如果老师要想称量这杯水的重量怎么办?(接着放砝码)请大家观察(课件演示又拿来100克放在右盘中),这时你发现了什么?(天平还是不平衡)哪边高?哪边低?这说明了什么?(杯子+水〉200克)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板书:X + 100> 200) 师:如果想继续称量怎么办?(接着放砝码)好,请同学们接着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又拿来100克,放在右盘中)你发现了什么?(天平左高右低了)这说明了什么?(杯子+水V 300克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现象吗?(板书:X +100V300) 师:通过刚才两次称量,你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的质量大于200克,小于300克)你能猜猜杯子和水的质量是多少吗?那么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得接着称量。谁能说一说应该怎样继续称量?(拿走100克,换上一个小一些的砝码)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看见了什么?(课件演示:拿走100克,拿来50克)这时 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吗?(X + 100= 250)2、认识方程,完善课题 师:像X + 100= 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 师:我们该给这个课题取个名字,引出课题: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师:认识不等式X + 100V 300,区分方程与不等式

小学数学公开课《简易方程》听课感想笔记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简易方程》听课感想 笔记评课稿 听课记录教学过程: 一、观察天平放砝码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1、用式子表示这个现象———100=50×2 2、一端是200克的砝码,另一端是一瓶水——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办法使天平再次平衡——用算式表示这个现象——X+50=200 3、幻灯出示:用算式老表示 X+20=504a=180180÷a=4 二、理解方程的含义 1、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 2、理解什么是方程? 3、方程具备什么条件? 4、练习 下面算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4+3X=1061+X7-X>317-8=9 1)找等式 2)找方程 18÷X=28X=04×3=12这些方程你是从哪边找的? 4、揭示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5、自己列举方程 三、解方程 1、指导看书 2、交流讨论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3、选择上面其中一个方程进行解方程 4、指导检验: 怎样检验这个解是正确的?需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指导看书——尝试检验—相互交流使检验更加规范化 四、练习 1、找出方程的正确解(方法可以多样) 2、判断 3、拓展 图书馆袁老师整理图书,书柜上层有图书240本,下层有图书180本,请你想一个办法使上下两层相等,并用方程表示出来。 教学评议: 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在与让学生掌握几个概念——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而学起来显得较为抽象,困难。方老师在教学中,

注重从浅显的实物入手——引入天平,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物体,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引出等式这一概念,而后再引出方程。使学生明白方程首先是等式,同时又必须含有未知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教学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时,方老师注重让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方程的解是指一个未知数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此外,在具体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我突出两点教学: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据;其二是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以后解稍复杂的方程便水到渠成。 在练习之后指导学生看书,检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老师却通过让学生看书,尝试,发现问题,而且这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的课堂是新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觉得老师在这里按排学生自学,再进行纠正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检验,教师起到了很好的“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今天,观了老师执教的《自行车里的数学》一堂课,我感触颇深。总的说来,王老师的这这一堂课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引领人。”一节课下来,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现就本节课谈一点自己粗浅 的看法。 其次,在讲授新知这一环节,王老师把握住了这一教学重点。她先引导学生说出自行车是怎样转动的,这就是按照《课标》的要求:“要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解 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在逐步的引导中,老师总结出了一个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方便,这就为后面的练习奠定了 基础。 然后,通过新知识的讲授后,王老师马上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练习这一环节,王老师照顾了全体学生,先进行简单的练习,再逐 此文转自步推进,进行稍微复杂一些的练习。练习时,王老师还是 以学生为主,先让学生自主练习,再汇报交流。在探究问题时,她 还适时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 王老师不仅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还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课堂上她能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的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 对学生有些不太准确的回答也能及时给予纠正。由于老师对学生的 重视,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层层的练习中学到了新知识,并把它们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这就印证《课标》中提出的:“生活 中有数学,数学中也有生活”的原则。从王老师的这一堂课,我学 到了很多,为我今后的教学获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听了贺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等量关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基础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少这样的训练。贺老师在开始时进行了充足的等量关系训练有助于后面的教学顺利开展,并且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在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读懂题目,找出关键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再根据这句话引导学生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不知道就可以设它为x,直接列出方程,这样问题就很快解决了。接下来的练习中,贺老师都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相等关系,注重训练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这样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在学生学会找准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贺老师的练习设计依托教材,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变式,有思维含量,有层次。让学生比较、交流与思考,发现题目的差别,找出题目中的共同点,找到解题的共同处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方程》视频课,收益良多,感触颇深。这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刘老师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教学开始刘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方程有什么问题,实际实在摸底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着课件展示天平,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发现方程 教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关系?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刘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00、2y=5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00、2y=5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做几道判断题,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刘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方程建立的过程;通过老师给出实物图让学生编写方程、再互相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在概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郑晓娜 我听了黄超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的这堂课,总体感觉好比是一节随堂课,然而却是非常的扎实、有效。下面我从三点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感想。 一、有效处理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黄老师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黄老师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上课伊始,教师给出汽车实际长度375厘米,模型长度为15厘米,要求学生写出汽车模型与实际长度的比并求出比值。接着,教师又给出汽车实际高度为150厘米,模型高度为6厘米,再次要求学生写出模型与实长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师: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黄教师马上给出六组让学生辨别是否可以组成比例。辨别了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中,黄老师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辨一辨、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比例在数学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二、有效课堂教学

这节课,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学难点。黄老师突破难点教学中,不是通过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引起注意,而是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比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了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三、练习设计有效 黄老师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起到的很好的巩固作用。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材的不同规格的国旗主题图被嫌弃,那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得到挖掘与开发。另外,黄老师没有提到两个分数形式的比组成的比例。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集体评课

时间:2014年12月19日 地点:校办公室 主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集体评课 出席人:数学教研组成员 中心发言人:雷媚媚 记录人:雷媚媚 中心发言人: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八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内容见说课稿。 罗田园:听了雷老师上的这节课,我觉得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合理有序。在雷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不断探究中学习知识。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学习过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通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会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会找出等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这节课中,雷老师就较好地抓住了这个重点来组织学生学习。学习新知时,通过情境创设引出例题后,帮助学生理解;然后给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想一想、互相讨论中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很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再引导学生尝试根据各种等量关系列式解决问题。重点很明确。在雷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层层推进,条理也很清楚。 魏剑兵: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雷老师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缺乏丰富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师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雷老师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章会明:“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一节课,雷老师先是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在想一想、互相讨论中找出数量间

《简易方程》听课评课稿

《简易方程》听课评课稿 教学过程: 一、观察天平放砝码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1、用式子表示这个现象———100 =50×2 2、一端是200克的砝码,另一端是一瓶水——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办法使天平再次平衡——用算式表示这个现象——X+50=200 3、幻灯出示:用算式老表示 X+20=50 4a = 180 180÷a=4 二、理解方程的含义 1、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 2、理解什么是方程? 3、方程具备什么条件? 4、练习 下面算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4+3X=10 61+X 7-X>3 17-8 =9 1)找等式 2)找方程 18÷X=2 8X=0 4×3=12 这些方程你是从哪边找的? 4、揭示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5、自己列举方程

三、解方程 1、指导看书 2、交流讨论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3、选择上面其中一个方程进行解方程 4、指导检验: 怎样检验这个解是正确的?需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指导看书——尝试检验—相互交流使检验更加规范化 四、练习 1、找出方程的正确解(方法可以多样) 2、判断 3、拓展 图书馆袁老师整理图书,书柜上层有图书240本,下层有图书180本,请你想一个办法使上下两层相等,并用方程表示出来。 教学评议: 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在与让学生掌握几个概念——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而学起来显得较为抽象,困难。方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从浅显的实物入手——引入天平,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物体,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引出等式这一概念,而后再引出方程。使学生明白方程首先是等式,同时又必须含有未知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教学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时,方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篇一: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篇二: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一、优点: 第一,教师教态大方、自然;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P53-5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其特征是未知数参与运算。 2.能区分方程与非方程。 3.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实践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下面三题,请学生独立做在练习纸上,做完后口答校对。 (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 了a千米,还剩 125 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千米。 (3)十月份他们一共投报份。 【环节意图: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个量,是建构方程概念的重要基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意在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引入方程作准备。】 二、探索展开 1.揭示课题,并请学生说说什么是方程。生:我觉得方程就是其中有一个 未知数, 等号两边都是等量。 2.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第一组)。(1)呈现:五(1)班有男生 20 人,女生18

人。五(1)班共有多少人?

生:20+18=38(人)。 教师板书算式及等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 (2)呈现:五(1)班有男生 20 人,女生 a人。五(1)班共有38 人。 生:38-20=18(人)。 教师板书算式及等量关系: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呈现:五(1)班有男生 b 人,女生 18人。五(1)班共有38 人。 生:38-18=20(人)。 教师板书算式及等量关系:总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4)师小结并提出新的要求:刚才,我们用三个不同的等量关系写出了三个不同的算式。今天老师有新的要求,我把后两种等量关系擦掉(两个减法),你能不能把这两个题目也按第一个等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来写一个算式? 学生独立写,然后指名口答。 生:20+a=38(人)。 师追问:这里的a 表示什么? 生:a 表示女生人数。 师:这是一个未知数。 生:b+18=38(人)。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未知数。 师:第一题没有。 生:总人数都一样。 生:它们的等量关系都是一样的。 请学生齐读这三个算式共同的等量关系。 3.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第二组)。(1)呈现:一个长方形的长 是7 厘米,宽是5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生(:7+5)×2=24(厘米)。 教师板书算式及等量关系:(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2)呈现: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 厘米,宽是 x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 厘米。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y 厘米,宽是5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 厘米。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请你想一个等量关系,各写一个算式。 学生独立写,然后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了1:(7+x)×2=24(厘米)。 了2:(y+5)×2=24(厘米)。 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这两个算式的等量关系。

《认识方程》评课稿

《认识方程》评课稿 《认识方程》评课稿 《认识方程》评课稿1 今天听了涂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认识方程原来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但是涂老师把它放在四年级班级上。虽然是四年级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还学会判断,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模型。听完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涂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小A已知数”和“小b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涂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设计题组,小题体现大功效

涂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一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方程,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三、适时见针插缝,感受数学文化 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涂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认识方程》评课稿2

稍复杂的方程评课稿

个人收集整理-ZQ 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对这堂课地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在座地诸位及时批评指正. 一、很好地把握教材,课堂结构合理. 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地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这堂课中,郑老师紧紧抓住“如何列方程”和“如何解方程”这两个任务,自始至终以“列方程方法解决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教师按“知识回顾”、“合作探究”、“变式练习”、“总结思考”、“巩固应用”这个流程进行教学,这样地设计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因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以学生上节课学习地列、解最简单地方程这个内容作为本堂课地铺垫,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获取一系列地数学信息后,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主要侧重于探究列和解稍复杂地方程.这里,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让学生思考、分析、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每个教学环节目地明确、条理清楚,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堂课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地基础上进行教学地,教师通过大屏幕地展示,让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并在教师地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尝试、交流互动等活动,掌握列、解稍复杂地方程地思路和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地教学模式.从学生今后发展地角度来看,解方程是一项非常重要地技能.教师地做法值得借鉴,其基本过程是:观察图片→获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交流探索解决问题地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地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重、难点地处理恰到好处. 在处理本堂课地重、难点上,郑老师做地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 . 注重对数量关系地分析. 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数量关系式,让学生讲讲自己地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地方法.比如通过用画线段图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它实际上是找题目中相等地数量关系较为直观、较为实用地,而且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地方法.在列和解稍复杂地方程地过程中,教师还多次强调先把“”看成一个数(整体),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教给学生方法.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地教是为了明天地不需要教.应用题地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学生方法,启迪其思维,提高其解题地能力.在“总结思考”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以上地交流、操作、探索等等地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列和解方程地基本步骤,这是学生自己地劳动成果,他们会永远记住地,不是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质疑 对这堂课,我个人有两点不同地看法,与郑老师及在座各位商榷. . 思品教育渗透不到位.比如在观察大屏幕时,是否用一点点时间来激发学生建立起热爱体育运动地良好情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分组交流探讨时自主探究教学法地一种形式、手段,是一种在教师科学地、有机地指导下,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性学习地过程,其目地是使学生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在这堂课这个环节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真正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地看法.谢谢大家! 1 / 1

方程的意义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 这节课的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教起来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这节课围绕着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整节课下来不仅毫无乏味之感,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拓展。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张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尤其是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不等式,让学生感受等式的特点,在这过程当中,老师只充当导游的角色,不停的启发、诱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三个问题则“放”给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从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

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第三个环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性,通过几组富于变化的设计练习再次巩固了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各个环节处理都比较到位。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 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 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听了陈老师 和史老师的课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等量关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基础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这既是教 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少这样的训 练贺老师在开始时进行了充足的等量关系训练有助于后面的教学顺 利开展并且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 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 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 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在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读懂题目找出关键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再根据这句话引导学 生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不知道就可以设它为x直接列出方程这样问题就很快 解决了接下来的练习中贺老师都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相等关系注重训练学生学会抓住关 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这样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在学生学会找准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贺老师的练习设计依托教材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变式有思维含量有层次让学生比较、交流与思考发现题目的差别找出题目中的共同点找到解题的共同处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

《方程的意义》评课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课改新思想 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 第二、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 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如宝库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减负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由简到难,做到灵活多样,这位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新的知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列方程的 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只能是一个吗?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四、我的几点建议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 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 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篇二:方程的意义听课评课记录听课评课记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绿色出行》评课稿

评《绿色出行》一课 今天,听了周玉琴老师主讲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综合与实践《绿色出行》这一课,收获很大,现将我的感受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周老师”基于教材通过“绿色出行”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资料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等活动,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应用这些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活动,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绿色出行的环保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搜集、整理和归纳信息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渗透环保教育。 在剖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清晰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汽车的行驶路程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亲密关系 难点:怎样实现绿色出行 三,教学教法方面 1,.着重理清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课前实践单,借用多媒体,创设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开展让学生调查、统计、设计等活

动,再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仔细琢磨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学会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近年来,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新闻媒体,已深刻地感触到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这些都为学习新知作好了一定的铺垫。当然在教学中也要充分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方法指导,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为了开出教学目标落实之花,结出重难点突破之果,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她以创设情境引课题、合作探究学新知、拓展延伸现实践、活动小结悟环保、实践操作显身手这5个环节来组装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第1环节的设计:创设情境引课题,在上课开始,她做了一个小采访反馈课前实践单:同学们,你们的家长一般选择哪种方式出行呢?这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展示,有的是用表格形式、也有的是以图示的形式整理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表扬(这精致的调查表偷偷告诉了老师你的用心、喜欢你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从不手软的态度......)。采访2:说说开车出行有什么好处?(舒适舒服、自由、有面子)过渡:那么让我们开着小轿车,一起去我们的首都——北京逛一逛吧。当她感受到这粗暴的场景已经带给了同学们不小的震撼,这似乎与想象中的美丽都市有所落差,及时引导学生谈谈现在的感想:通过这些图片所带来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汽车的不断增加排放出越来越多的尾气,环境被严重污染,人们健康受到威胁,地球不堪重负。接着她又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单,大胆交流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评课

《列方程解决问题》评课 钱春英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利用未知量参与的话就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式了,所以找等量关系是重点,那么这一个环节怎么铺垫?笔者考虑了一下,感到看图找等量关系是个很好的支架,因此请实习生上周在五(1)班跟着尝试了一下,学生反应良好。大致分以下三步操练: 第一步:看图列方程: 第二步: 第三步:看图说说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第一步、第二步的等量关系一目了然,第三步必须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这

是郑老师这节文字叙述的《列方程解决问题》课的先行。所以,以上三步应该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等量关系与方程》中教授,当然也可以放在本课的复习中。有了以上铺垫,本节课的新授点就是找出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和未知量,根据列方程的需要设定未知量x,即学着写设句。在这里要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的习惯和激起学生设未知数的心理需要,有了设定未知数的需要才去写设句,不是拿到题目就根据问题来写设句。笔者这样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与引入——找找等量关系,并说一说: “苹果和梨一共423千克 男生比女生少12人 百合花的支数是玫瑰花的3倍 再摘23朵桃花,桃花就和杜鹃花一样多了”学生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灵活地说出多个正确的等量关系。 第二部分探索与比较——例1:小亚买了7支铅笔,小巧也买了一些,她们一共买了21支,小巧买了多少支铅笔?学生默读题目后,课件飞入“x支”例1:小亚买了7支铅笔,小巧也买了一些,她们一共买了21支,小巧买了多少支铅笔? 师问:说说你找到的等量关系,相应的式子怎么列?板书出示一般情况下的三类: 小亚买+小巧买=一共一共-小亚买=小巧买一共-小巧买=小亚买 7 + x = 21 21 - 7 = x 21 - x = 7 说明第二种其实不需要未知量的参与,所以没有列出方程的必要,第一和第三就是符合要求的方程。再问:“x支”哪里来?题目中原先有吗?所以列方程解决问题前必须自己先设定一个未知量为x,教师顺次出示设句。接着解方程,写答句和检验方程的解,这样一个过程就自然而然完善了。例2的探索过程同上。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可以通过这一两个例题学会解一系列的问题,即基本思路不变,都是找出等量关系后根据需要写设句,依次列出方程,解方程,写答句,最后检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