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理应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分歧,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这样合作、谅解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而且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也会得到和谐发展,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学生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和睦相处,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有些家长只想为学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过分娇庞,有求必应。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有些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学生因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表现为能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学生。家庭中能互相爱护、关心、随和谅解,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自尊、自立,对别人热情友好。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心理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一些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单亲家庭不断出现。首当其冲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更使学生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学生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从而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都严重影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一节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个体生活在社会关系和网络中,社会网络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心理健康研究的先驱、精神病学家格林布拉特(M.Greenblatt)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社会网络相关,当个体缺乏社会网络时,他的不健康水平会上升;而较广泛的、支持性的社会关系会使个体保持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李维、张诗忠《心理健康百科全书·妇女家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家庭作为个体的主要社会网络,是个体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因素。组成个体心理健康的良好情绪情感、健全的人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方面所需的基本能力,如个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人际沟通能力、价值观念倾向等特征都是个体自降生那一时刻起就逐渐形成,并最终将个体塑造成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的个体。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的初始环境,是学生获得早期生活经验、形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其他影响因素所不能替代的。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在经济依托、生存依托的基础上进行的。家庭的所有因素都会给个体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如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家长的人格特征等都可能影响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等也都或多或少强调了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从本能、无意识角度探讨和描述人的内心欲望、动机等意识活动,认为个体童年时欲望的挫折导致焦虑,在无意识中受挫的欲望会以症状、情结等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该理论强调在家庭中,学生早期的生理习惯(如吸吮、排泄等)的养成、对父亲或母亲角色的认同等经验会进入学生潜意识,影响个体成年期的人格、行为习惯,甚至导致某些神经症。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则从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讨论了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自我发展理论。这个理论将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两个对立的相互斗争的心理社会任务。例如,乳儿期要解决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的危机,婴儿期要解决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的危机,幼儿期解决主动感对罪疚感的危机等。如果学生解决了冲突或危机,完成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就能够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不好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可见,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学生在与社会环境,尤其家庭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出积极的个性品质,完善自我。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都遵循刺激—反应的模式,个体的学习就是在成长环境中不断习得对特定的刺激作出特定的反应的过程。例如,新生儿与生俱来的只是吃奶等本能反应,后来逐渐对母亲的喂奶姿势、亲热和抚摸产生了微笑、追随等反应,这些反应得到母亲的赞许和更多的亲热或抚摸(称为强化),因而保留下来并更多地出现。母子之间这种互动反应的彼此强化,使婴儿和母亲都得到心理的满足。如果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的情感氛围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能以积极刺激的形式出现,学生相应也会作出积极的反应,获得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品质。相反,若家庭中的各种刺激对学生发展而言是消极的,那么,学生会表现出消极的反应,习得不良行为,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有研究发现,在肯定、鼓励声中长大的孩子特别有自信,有向上的动机;从充满爱的环境中走来的孩子会有爱别人的能力;在否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会了自卑和放弃;在惩罚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压抑、说谎、退缩、逃避和暴力;适当的挫折可以让孩子学会坚强;一味地娇惯就是培养孩子的无能、软弱和依赖。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潜力,同时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适应能力还要取决于他置身其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已经具备了简单的社会关系,能够起到对孩子进行初步社会化的作用,是一个最佳的育苗场所。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受他人尊重及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安全和归属的需要一般是在家庭中获得满足的,在这些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个体就有了向高一层次需要发展的动机。

近年欧洲新兴的派遣理论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一条忠诚纽带是派遣的基本要素。父母在哺养儿女的过程中,强化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忠诚纽带。由于父母和子女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忠诚孝顺关系,自然父母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使命交给子女,形成一种派遣驱力,由子女来满足父母未能实现的愿望。而家庭的意识形态、权利斗争、疗病经验、教育方式、感

情关系、交流的动力模式对个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甚至命运有重大影响。正如家庭雕塑疗法的创始人沃伯(Wober)所言:如果一个家庭中有酗酒的人,某一后代会是酒鬼;上代有自杀的人,某一后代也会自杀;一个人会有高于父辈的成就,但不可能有高于父辈的健康水平。

二、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变化的速度自20世纪以来极快。这使得连续几代学生都是在与他们父母的学生时期极不相同的环境中成长的。这里将从家庭背景、家庭组成的规模和家庭类型的变化几个方面来探讨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首先表现在地理位置,在我国最重要的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在结构特点、文化观念、经济状况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学生出生在什么家庭里,不仅受到来自家庭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与家庭相关的一些社会资源的影响。这使得农村和城市家庭的孩子由于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而有不同的发展道路,甚至经历不同的命运。

家庭背景的影响还通过家庭的流动表现出来。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剧,父母因为工作的调动或者其他原因而搬家是常有的事情。伴随这样的迁移,产生了对社会适应技能的需要。对学生来说,经常迁移的困难包括结交新朋友的问题、对新学校的适应等,这些都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来说,迁移可能意味着破坏已建立的友谊,其中有些可能包括很强的情感联系。经常迁移也影响到家庭,家庭与他们居住的社区难以形成稳定的联系。这些就可能使学生,特别是青少年觉得被疏远,并可能增加犯罪和其他青少年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家庭组成

家庭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的多少或家庭规模的大小上,还表现在家庭类型上,如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区分。

目前,家庭的大小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两种主要影响的结果。

第一,我们变成了核心家庭(包括父母及其子女)的国家,而不是大家庭(与其他亲戚一起居住的家庭)的国家。

第二,核心家庭的大小在缩小,因为父母生育的孩子越来越少。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正在淡化,致使家庭的规模不断变小。

今天的学生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与大家庭的成员,比如(外)祖父母、叔伯、舅母、舅舅以及(表)兄弟姐妹有较强的联系,一般只与父母保持有意义的家庭联系。因此,今天的学生大多数失去了拥有各种成年期角色的隔代榜样的好处。米德认为这种情况产生了各代之间理解的缺乏,因为各代之间的联系减少了。在大家庭中,学生有可以学习的成人社会行为、日常礼貌和角色的榜样,有成人各代之间交往(比如父母和祖父母的交往)的榜样。这些榜样可能会促进社会技能的学习,促进隔代的理解。在今天的多数家庭中,这些好处都已失去。

(三)家庭类型

目前,核心家庭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但是新的非主流家庭在不断增加,这将对学生社会化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模式,是人类长期发展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顺应了自然的法则。传统家庭为男女的性生活提供了最健康的、安全和自由的空间,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环境,至今仍是最主流的家庭状态。但是,新型的非主流家庭模式不断增加。(1)单身家庭。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结果,因为福利和保障使人们不再担心生活的经济来源问题和养老等问题,家庭的经济功能、“扶老携幼”的传承功能减弱。(2)单亲家庭。

由于离异和单身成年人收养孩子而产生了大量单亲家庭。(3)丁克家庭(DINK,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指那些“双收入且无子女”的家庭。很多夫妻双方文化程度都很高,并且不愿意生养孩子,愿意过两人世界。这样的家庭在京、津、沪、穗等大城市有60余万个。

由于很多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还有很多学生同一个继父或继母一起生活,这必然与完整家庭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父母对子女关心的减少或不正常,父母离异带来的阴影,继父母的嫌弃与责罚等,都会导致社会性发展不良问题,从而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物质环境

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由父母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的。家庭物质环境对学生社会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是通过父母在这种物质环境和社会地位中,对学生的期望和教养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不同社会地位的父母都会形成对学生不同的期望和反应。社会地位是由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财富的积累和职业决定的。一般来说,物质条件优越、社会地位更高的父母会伴随有以下几种情况:(1)父母会鼓励学生,并且花更多时间帮助学生的学业活动,对学生抱有更高的学业期望;(2)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更好,成就动机更强,自尊更高。

(二)家庭心理环境

学生在家庭获得的最初的经验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关爱感等。研究表明,家庭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学生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欢乐、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健康的家庭里,父母双方彼此相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还要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学生营造爱的氛围,其核心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我们的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和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溺爱型。现在很多家庭是“四二一”结构,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个人,父母两个人,再加一个孩子。孩子是全家的中心和焦点,大人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呵护、无节制地满足、无原则地让步。溺爱型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教育方式最终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缺乏坚强意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学习上,总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强,如果竞争不过别人,就嫉妒别人。

(2)专制型。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中心,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而在专制型家庭里却相反,家长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用权利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

自主性较差,有些孩子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毫无主见,有些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更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听话,一到学校就欺负别人,违反纪律。

(3)放任型。无论是溺爱型家庭还是专制型家庭,都还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和教育的方式走向了极端。还有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称为放任型家庭。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就不用教育他。还有些家长只顾自己忙工作或贪图个人享乐,而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的结果是复杂的。对于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放任”就意味着自由宽松的环境,孩子反而能健康成长。但大多数情况下,放任的孩子表现出冷酷、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与行为问题。

(4)民主型。上述三种家庭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民主型家庭是积极向上的,家长尊重孩子,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孩子大多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心理学专家王极盛教授曾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高考状元的家庭都属于充满温暖与理解的民主型家庭。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

从总体上看,我国民主型家庭所占比例较高,但是各种类型的家庭有较大的交叉。例如,在民主型家庭中,也可能存在着溺爱、过分保护、粗暴专制等成分,各种不良教育方式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效果。

(四)父母期望

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来说,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家长盲目攀比,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四、家庭功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要满足家庭成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适应并促进家庭成员的发育和发展,应付和处理各种家庭突发事件等。麦克麦斯特(McMaster)提出了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认为健康的家庭要实现其基本功能,须具备下面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每个家庭都需要有解决所面临的各种物质和情感问题的能力。能否意识到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否按照合适的方式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都体现了家庭的问题解决能力。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家庭能较准确地意识到问题的实质,全家一起讨论,设想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调整努力的方向;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家庭却很少遵循上述步骤去努

力,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

具体而言,解决问题通常需要六个步骤。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比如,家长接到教师的电话反映孩子最近经常上学迟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六个步骤如下。

第一,要明确问题是什么。教师反映的情况属实吗?原因在哪里?

第二,围绕问题组织家人进行讨论和交流。问题的关键人物是孩子,要向孩子了解情况。第三,设想解决问题的可能做法。经过讨论,了解了问题的真相,原来是孩子的自行车老坏,路上耽误了时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修理自行车,买新车,改乘公共汽车等。第四,挑选最佳方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可能方案中选择最有效、最可行的。经过比较发现,修理自行车是最经济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五,执行最佳方案。经过讨论后,决定由爸爸去给孩子修自行车。

第六,考察所选方法和执行的效果。事实证明,修车后孩子不再迟到了,问题得以解决。

或许完成上述步骤也不一定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只要沿着这些步骤不断进行讨论、思考、尝试、评价和调整,终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部分或完全解决各个具体问题。(二)良好的沟通能力

家庭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必须以家庭成员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比如,在解决孩子迟到的问题时,有的家庭缺乏必要的沟通,家长一上来就痛斥孩子,孩子不敢和家长说明问题的真相,就不可能解决问题。可见,在家庭沟通中,孩子能否和父母平等对话,孩子的发言和想法是否得到尊重是非常关键的。研究也表明,家庭成员之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切入话题有较好的技巧性,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父母不愿听取孩子发表意见,对孩子缺少了解,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爱好和交友情况,父母也很少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孩子,致使亲子之间缺少交流,也缺乏沟通的技巧,妨碍了学生社交技能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导致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合理的家庭角色分工

它指家庭是否建立了完成一系列家庭功能的行为角色模式,如提供生活来源、支持个人发展、管理家庭等。衡量角色分工的质量,要看任务分工是否明确和公平,家庭成员是否认真地完成了任务。传统家庭的角色分工方式是:夫主外,挣钱;妇主内,做家务、教子;孩子只管学习。现在的双职工家庭,大多数是父母都在外挣钱养家,家务“谁赶上谁做”。无论如何,合理的家庭角色分工,应该能保证家庭的基本物质生活,保证夫妻间和谐的精神生活,保证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环境。但是,有些家庭父母工作均很忙或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代管,“隔代抚养”造成了一些问题,如溺爱孩子、无法辅导孩子功课等。另外,单亲家庭在实现家庭功能上有更大的压力。在许多家庭里孩子从来不做家务或参加劳动,这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四)温馨的情感关系

能否对特定刺激作出合适的情感反应,体现了家庭成员的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反应既体现在对他人的反应敏感性上,也体现在反应方式的恰当性上。比如当家庭成员发现别人不高兴时,或“不理睬”,或“大惊小怪”,而很少同情和安慰。许多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挫折,如考试不好、上课听不懂,回到家里不仅得不到理解、鼓励和支持,反而遭受痛斥,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此外,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对对方的活动、爱好和其他事情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家庭成员的投入程度,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亲密程度。家庭成员要有亲密的情感关系,但是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这样才有利于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

(五)对家庭成员的行为控制宽严适度

家庭对孩子的行为方式过分地控制,或者放任自流,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有个母亲因为孩子把母亲让买雪糕的钱挪用买了彩笔而对孩子大加斥责,并体罚孩子,要求

孩子绝对服从父母。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孩子就遭到如此粗暴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惩罚,后来这个孩子每遭受惩罚就尿裤子。这一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控制欲望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当然,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给予必要的指导,孩子也容易走上歧途。

总之,较好的家庭物质环境、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生活内容、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合理的期望以及良好的家庭功能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注重亲子沟通;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同时,注重家长个人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竞争也日趋激烈。在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国,就业竞争更是不在话下。劳动力与岗位呈现粥多僧少的局面。就业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尤其是近日来,“富士康”跳楼事件已经将这一恶性的状态推到了风口浪尖的田地,减压已不可避免地被提上社会平台,这将是缓解矛盾所亟待采取的主要办法。当代在校大学生也深深地体会到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学业的压力也使他们喘不过气。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一二级考试,学分考试…所有的一切使得大学生活充满压抑感。再一个,友情,爱情,生活方面的烦恼也是他们众多压力的来源。 活动目的与意义: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减轻大学生心理承受的过重压力。为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境地,理性地对待所面临的压力与挫折等心理问题,以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并解决困扰他们的难题。让大学成为他们心中快乐的圣地,让大学生活成为他们脑海里美好的回忆。健康的心理是维持大学生继续热情学习的动力,也是他们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战胜困难的必要条件!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安排: 2010年6月5日——6月6日 地点:xx大学西校园6B小广场,第二教学楼 三,活动开展形式: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影片放映,讲座,心健知识有奖竞答 四,活动开展: 6月5日:上午在西校园6B小广场展览心理健康知识 下午在第二教学楼201教室播放影片《大学生心理健康》6月6日:上午在西校园6B小广场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奖竞答活动 下午在第二教学楼201教室心理教授讲座 准备阶段: (1)通过上网寻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减压方面的资料,以简洁,轻松的方式,以手工或电子版的形式,张贴在展览板上。其中辅以简单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学到有益的知识。展览中包括对心理现象的诠释及对心理案例的剖析与解决方法,案例后注以专家寄语。(2)影视作品由主办单位向学校心健工作室的教授和老师咨询,请教,最终确定影片内容。(3)有奖竞答活动中,由工作人员上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咨询心健老师,找些有关心健问题,减压方法之类的问题。礼品有餐巾纸,小挂钩,小卡片等之类;现场布置有横幅,彩球等简单的装饰。(4)讲座则请来学校心健工作室的权威教授来演讲关于如何处理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感情,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举办阶段: 此次活动组织人员由社会工作协会操办,人员数量有限,所以应该合理配置。 展览由于需要现场指导不多,所以只需在此安排4,5个工作人员维持现场便可。在放映影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目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在有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是那样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大学生活紧张活泼,有些同学却兴趣索然,萎靡不振。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一部分同学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轻生。从近段时间以来的大学生自杀在寝室几天都无人知晓到寝室投毒事件,这一切都让我们对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担忧。因此我们开展了这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的现状。 二、调研方法:问卷调研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研的形式,在三峡学院的老校区,面向全校同学进行调查,采用不记名形式调查,发放150份,实收145份。对此我们分板块进行了分析。

(一)关于消费观 1.您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A.大一 B. 大二 C.大三 D.大四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能够看出,这次调研对象各年级按一定比例进行调研,这样更能体现这次调研的客观性。从而使调研更加准确、更有成效。 2.请问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分析与总结:这次调研对象男女比例各为50%,这样更能反映这次调研的客观性更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从而使调研更有效。 3、您每月的生活费是: A、500元以下 B、500元至1000元 C、1000元至1500元 D、1500元以上分析与总结:80%以上的调查学生的生活费都在500-1000元间,可见除去生活必须品的购买与饮食之外,没有太多的余钱。 4、您的消费主要在于: A、学习 B、饮食 C、化妆品/游戏 D、服装 E、恋爱 F、旅游 分析与总结:对于女生来说45%用于饮食,化妆、服装占35%,恋爱,旅游占15%,最后剩下5%的用于学习:对男生而言10%-20%左右的用于恋爱,游戏上占15%,剩余的用于饮食与服装。由此可见男女的消费观不一样。 (二)关于人际关系 1、你所打算结识人交朋友的动机是: A、我认为朋友能使我生活愉快。 B、朋友们喜欢我。 C、能帮助我解决问

谈谈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

谈谈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 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就是说,爱情在谈恋爱的阶段是很甜蜜的,但是一进入婚姻,有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进入了婚姻以后,爱情就变淡了,或者变味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把他们的爱情引入到婚姻当中?或者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到婚姻当中以后,这个爱情都将消失不复存在。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人,在他们已经结婚了很多年,爱情一点也不变色。那么一批人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另外一批人终生相伴,白头偕老。这两者的差别是怎么出现的?我想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一块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很需要研究一下,在夫妻关系当中,在婚姻家庭当中,有哪些因素造成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家庭瓦解?有哪些因素使得家庭出现危机最后破 裂? 首先我先讲讲如果一个婚姻是美满的话,那么它应该具有哪些要素呢?那么实际上我们在研究一对夫妻,他们在一起建立的这个婚姻和这个家庭,它是不是美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那么有这么三点我们觉得很重要: 有没有基础? 互动的情况怎么样? 这两个人投入这个家庭里的精力是不是均等? 比如有一个人又洗衣服又做饭,又擦地又打扫卫生,出去干活还挣钱最多。另外一个人对家庭的贡献本身就不大,收入可能还不如每天又洗衣服又做饭的那一位,但是回到家里不是抽烟就是喝茶看电视。闲着没事嗑瓜子,嗑瓜子还把瓜子皮洒得到处都是,这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什么?就在这一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各自的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那么我们不能管这样的婚姻叫美满的婚姻。当然有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的现象,那就存在着更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夫妻双方沟通交流不够,那么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沟通和交流导致问题的呢? 如果一个家庭里头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是什么原因让那个付出的老付出?收获的老收获呢?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去观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建立家庭的夫妻双方心理是不是健康,可能是婚姻美满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所以我们就想,今天的讲座里头就探讨一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婚姻家庭生活有什么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想从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人格各个方面来衡量,看看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在这个人的这样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会对家庭造成些什么影响。 那么,心理健康和婚姻家庭之间的美满幸福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几种关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呢?心理健康和美满婚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第一,比如说一个人他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就容易把自己和爱人的关系搞好。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叫做理性思维和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什么叫理性思维?我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认识问题的态度是合乎理性的,是合乎世界本来的道理的。那么合乎理性的思维相对应的就是非理性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满脑子的非理性思维,那么这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就不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应该是充满了理性思维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讲解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健康从心开始 一、活动背景: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对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以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借此开开学之处,我院特举办这次大学生心里健康活动,来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为同学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活动目的: 围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健康从心开始”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发大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关注心灵成长,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困惑,并主动探求解决途径,健康快乐成长。 三、活动意义: 1、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和谐美好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意识到校园生活 的丰富多彩,并且学会珍惜,减少不和谐因素。 2、为学生以后学习甚至工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帮助。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同身 受,使自己精神层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人更加开朗自信。 四、活动时间:2016年5月25日 五、活动地点:待定 六、活动对象:全体学院学生 七、活动流程: 1、在学校橱窗及宿舍区张贴有关心理知识的展示,同时宣传本次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3、通知各班班长及心理委员,让他们通知本班参与活动的同学于活动日到现场参加活动; 4、在参与同学到达现场前对现场进行布置; 5、在现场放有一纸盒,让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将此写在纸条上,并附上联系方式,待过后统一查看并逐一通过联系方式进行解决; 八、游戏规则: 扮时钟游戏: 1、在白板或墙壁上画一个大的时钟模型,分别将时钟的刻度标识出来; 2、找三个人分别扮演时钟的秒针、分针和时针,手上拿着三种长度不一的棍子或其他道具(代表时钟的指针)在时钟前面站成一纵列(注意是背向白板或墙壁,扮演者看不到时钟模型); 3、主持人任意说出一个时刻,比如现在是3小时45分15秒,要三个分别扮演的人迅速的将代表指针的道具指向正确的位置,指示错误或指示慢的人受罚 4、可重复玩多次,亦可有一人同时扮演时钟的分针和时针,训练表演者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 5、最后胜出的一组同学将获得奖品,奖品待定 九、活动经费:各种道具+奖品费用

浅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长辈、亲人,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地位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尽其应有的责任,发挥特有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比过去频繁,威胁着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突出。所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心理素质而言,提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要求,在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成长以及发展尤其重要。父母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必需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科学的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可分为四个层面,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这样的立体教育网中,总体的教育目标是统一的,然而,各个层面的教育目的又有所区别: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智商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主要是对公民德商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自我教育主要是指个人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特别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对其终身施教的地方。“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每一位家长从孩子来到世界之后就一直对他们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当然,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时至今日,心理健康已成为作为健康人必备的条件之一。而根据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即使是 社会适应良好,因而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大学生处于一个心理逐渐成熟逐渐从单一的环境走向多元环境的转折时期,因此研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对其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而众多,在这里之所以选择家庭因素是基于家庭在个人发展中的根源性和基础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直接影响了作为子女的大学生所得到的关爱的程 度和发展的方向。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及子女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构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关系里,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母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这三个关系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整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发展,促使家庭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但是,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

对家庭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极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 1.1单亲家庭(离异,丧亲) 所谓的单亲家庭即是指父母离异,或丧失单亲等原因子女只和父母中一方生活的家庭。对于离婚而言,在离婚之前子女已受到了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影响。离婚产生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子女的行为和情感。[1]研究表明,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的子女常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攻击行为,易激怒,人际关系减少,孤独以及社会退缩。部分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并呈现出人际交往困难的情况。另一个产生单亲家庭的原因即是父母丧亡,这也是巨大的家庭结构的改变。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早已被证实。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居丧期间引起的负面效应持续存在,若在青春期丧失和自己同性别的至亲,容易出现延迟性心理反应,尤其以抑郁症较为明显和持久。另外丧亡者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不同其影响所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也不同。 1.2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 研究发现[2](主要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16PF 人格测试”结果),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会呈现出很明显的差异。[3]王光炎等(2005)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九个维度独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策划书(完整版)

策划编号:YT-FS-2596-50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策 划书(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策划书(完整 版) 备注:该策划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 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活动主题:我爱我——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 二、活动目的: 围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以“给力心灵,团结互助,共同成长”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发大学生关注心灵,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困惑,并主动探求解决途径,健康成长。 三、活动主办: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 四、活动承办:院系心理健康部,心理成长协会 五、活动时间:xx年5月3日(5月3日—31日)

六、活动范围: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一)宣传篇 1、横幅宣传:出一条横幅(一式两份),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 承办单位:院宣传部、院心理健康部 横幅内容: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湖铁职院第八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宣(暂定)横幅位置:南院悬挂于j1教学楼前,东院悬挂于篮球场 2、板报宣传:出一期板报,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内容、时间安排等。 承办单位:六系心理健康部 活动要求:六系各出一期板报 板报摆放:南院篮球场、东院教学楼前 3、报纸宣传:出一期报纸(>特刊),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内容、具体活动安排等。 承办单位:大学生心理成长协会《心之桥》编辑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与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与家 活动设计: 1、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矛盾的存在,家庭也不例外。通过填写“家庭写真”问卷和小记者的采访,使学生了解自 己的家庭,认识到家庭矛盾的存在是难免的,是很普遍的。 2、通过情境设置与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一些影响家庭和谐、引起家庭冲 突的原因,并学会解决家庭矛盾。 3、通过共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家是爱的港湾,只要对家人充满爱心,任何 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 4、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日趋增多,家庭问题也不断涌现。相当一部分家长日夜操劳,给儿女吃好的,穿好的,过份溺爱孩子,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就行。不少学生在家里除了学习之外,对家务事不屑一顾,连“举手之劳”都没干过,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通过短剧表 演,启发学生体验学生父母的辛劳和苦心,向父母奉献爱心。 辅导目的: 1、了解自己的家庭,认识自己与家的关系。 2、认识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 3、学会解决家庭矛盾。

4、学会体谅父母,用行动表达爱心。 辅导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情境设置与角色扮演。 4、自我表述。辅导前准备: 1、通知学生收集有关描写“家”的语句,每个同学准备三句,越多越好。 2、挑选四个小记者,准备对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有关家庭冲突的采访。 3、准备三至四个贴近学生家庭生活的情境,让几个同学编排小品表演。 4、给每个同学准备一份“家庭写真”问卷。 辅导时间:二课时辅导场地:教室辅导步骤: (一)教师讲述:提到家,相信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倍感温馨。家到底是什么呢?现在的你也许这样认为:在家中得到满足和幸福的时候,家是乐园;每当与家人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家又成了牢笼。不管是乐园还是牢笼,家是我们一生都难以割舍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家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也许会找 到答案。 (二)每个同学写三句以上有关“家”的句子。 (三)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家庭写真”问卷,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使学生从了解家人的个性及贡献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

心理健康与调适第五讲和谐家庭与幸福婚姻

心理健康与调适第五讲和谐家庭与幸福婚姻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心理健康与调适第五讲和谐家庭与幸福婚姻今天我们讲心理健康与调适的第五章,幸福婚姻与和谐的家庭。在这章里面我们主要要讨论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婚姻与家庭的结构及其关系;第二个要讨论的问题是和谐家庭如何来进行有效的调控。 一、婚姻与家庭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的“系统” 先看第一个问题,关于婚姻与家庭。在这个问题里面,我们首先要去掌握和了解的一个概念是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的一个“系统”。一个家庭里面有若干个人,每一个人作为这一个个体而言,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且这一个“系统”是多因素的。 为什么说这一个人是多因素的呢因为每一个个体他都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是生活在有各种压力因素构成的“系统”中间的。所以,当这一些“系统”平衡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包括来自于这一个家庭本身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如果这一些系统处于不平衡或失平衡状态,那我们就不能感受到这个中间的幸福和快乐。 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一个个体本身它有更多的因素构成,如家庭里面的每一个个体的人格肯定都不一样,哪怕是同卵双生,这两个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看得出他们的性格,其中有一个小孩子更像妈妈,而其中有一个小孩子却更像他爸爸,尽管两个人从五官、长相、身高都非常像,有的甚至于爸爸妈妈都分不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但他们的人格结果一定是有区别的,有的甚至于会表现出区别的差异性很大。 再比如说每个人应对困难的方法都有各自的经验,你来应对这样的困难有你的那一套成熟的方法,我来应对这一套方法有我成熟的一套方法,而你的那一套方法跟我的那一套方法之间不一定有可比性,更不可能兼容。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29卷第1期Vo. l 29, No . 1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X i hua U nivers it y (Ph ilosophy&S ocialS ci en ces 2010年2月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9-12-07 :( 女, , 教育与心理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卢勤 (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106 摘要:本文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对整群抽取的成都市某大学2009级5090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经历重大童年创伤、是否留守、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气氛、不同的父母养育方式,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家庭背景, 并采取以下对策将学生的家庭因素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是大学新生建档中应纳入人口学资料并重视其重要的预警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团体心理咨询的作用; 三是主动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关键词:SCL –90; 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背景因素 中图分类号:R 395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0 01-0107-04 The E ffect of Fa m ily B ackground on College Students M entalH ealth LU Q in

(Psycholog icalH ealt h and Education Center, Chengdu Univers it y, Chengdu, S ic huan , 610106, China Abstrac t :T his paper st udies the e ffect of f am il y backg round on menta l hea lth of co lleg e graduates . T he da ta is collected fro m 5090 underg raduates in 2009appli ed SCL 90and se lf co m piled fa m ily backg round questi onnaire . T he resu lts s how t ha t the d ifference of m ental hea lth scores is sign ificant when m eas u ri ng on the sev en f am il y background d i m ensi ons , such as whether the st udent the on l y ch il d fa m il y or not , whether w ith expe rienced trau m a or not , t he fa m il y econo m ic situati on , fam il y structures , at m ospheres and parenti ng sty l es . Thus , t he educati on of co ll ege students m enta l health shou l d pay attenti on to the ir fam il y background . A nd the suggesti ons are as foll ow s :1 t o put t he de m ographic data form i nto students files for m en tal hea lt h a l ert ; 2 to br i ng t he tea m of psycho log ical counse ling i n t o full p l ay ; 3 to se t up a syste m for co mm un i ca tion bet ween co ll ege and st udents fa m ilies . K ey word s :sy m pto m check list 90; m ental health status ; fa m ily backg round factors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也将其作为一个热点来研究探讨。很多高校建立了多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如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学校学生处(心理中心院系班级宿舍等。建立校内多级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特别是在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只关注校内工作而忽视家庭因素的心理教育管理模式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比如, 家长对学校工作不配合, 家校态度不一, 很多家长认为孩 子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责任等[1]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三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三篇】 篇1 一、活动背景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群体,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更易发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我班决定开展心理活动,让更多同学受益与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更积极的生活。 二、活动名称和主题 班级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座谈会 三、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的宣传心理知识,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活动内容: 1、班上成员分为六组,每组由六人左右的同学组成。 2、由组织者准备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问题卡片,提问,小组自由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做回答。 3、各小组自由讨论自己平时生活学习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面对解决的。 4、最后组织者进行总结。 五、活动负责人与参与者 负责人:孙李娜

参与者:11级英语教育一班全体成员 六、活动时间 **年5月27日晚7:OO 七、活动地点 博学南楼教室401 一、活动开展原因: 大学是成才的地方,但这只是对少数充满自信的人来说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卑。 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人总会有失意的时候,因为佼佼者实在太多了,因此,难免会缺乏自信。 一个人,一量缺乏自信,就会背上思想包袱,就会附上心理阴影,对自己和未来感到一片茫然,缺乏理性认识,最终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基于以上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同学们开展一次增强自信心的讲座。 二、活动主题:扬起自信之帆,搏击人生风浪 三、活动目的: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建立自信信念,用自信的帆来战胜学习之海、生活之洋中所遭受的挫折。 四、活动内容: 做传钥匙游戏; 宣读10条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建议。 五、活动负责人:李文周(心理委员)、解佳龙(班长) 六、活动时间:3月17日晚上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摘要: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提供依据。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分析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可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充分体现了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措施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现在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而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庭因素及其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父母亲的教育思想,教育,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心理气氛等等均会影响个体,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级水平。发展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实施的早期教育及个体获得的早期经验队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因素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来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脊梁.。心理上正处于发育的过渡阶段。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却承受着着高于其他同龄人的压力打击。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焦点。然而,家庭方面的因素就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应重视大学生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志存高远。渴望知识。追求进步、满怀着踌躇之志,为着祖国和未来努力奋进着。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经济和科技分发展,社会一直在变化。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正处于心理转型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些大学生承受不住而走上极端道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困难直接撒手,毫无主张。有远大的学习目标,但是缺乏学习动力。有信心,但是没有恒心。没有紧迫感,适应能力极差。 (二)对大学适应能力差。一些大学生在高中时代,只顾读书,成为了学校的佼佼者,然而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就不存在了,因而心里会产生落差。再者生活上,离家在外,缺少了家人的呵护,心里少了一丝温暖。还有对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不习惯,而产生了压抑烦躁的心理。 (三)人际关系能力低下。一些大学生因未能良好地协调与舍友同学的人际关系,因而逐步被孤立成宅男。整天沉迷虚拟网络,使得心理走向自闭。 (四)恋爱与性心理困惑。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大学生对恋爱和性给于了更多的关注。然这这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人因感情破裂,产生报复心理。也有人因早婚早育,而荒废学业。或者是未婚先育,而背负法律责任。, (五)求职和就业的压力。在就业压力严峻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准备和面试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力不从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15篇(最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15篇 一、活动主题: 我爱我——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 二、活动目的: 围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以“给力心灵,团结互助,共同成长”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发大学生关注心灵,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困惑,并主动探求解决途径,健康成长。 三、活动主办: 学生工作处心理。 四、活动承办: 院系心理健康部,心理成长协会。 五、活动时间: 20xx年5月3日(5月3日—31日)。 六、活动范围: 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一)宣传篇 1、横幅宣传:出一条横幅(一式两份),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 (1)承办单位:院宣传部、院心理健康部。 (2)横幅内容: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湖铁职院第八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宣(暂定)。 (2)横幅位置:南院悬挂于j1教学楼前,东院悬挂于篮球场。 2、板报宣传:出一期板报,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内容、时间安排等。

(1)承办单位:六系心理健康部。 (2)活动要求:六系各出一期板报。 (3)板报摆放:南院篮球场、东院教学楼前。 3、报纸宣传:出一期报纸(心之桥特刊),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内容、具体活动安排等。 (1)承办单位:大学生心理成长协会《心之桥》编辑部。 (2)活动时间:5月份编辑、印刷完成。 4、海报宣传:各系各出3张海报,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 (1)承办单位:各系心理健康部。 (2)活动要求: ①正确悬挂于南院和东院篮球场上; ②纸张大小标准(与院宣传部统一标准) 5、广播宣传:宣传本届心理健康节各项活动安排,心理健康知识。 (1)承办单位:院心理健康部、院团委广播站。 (2)资料提供:院心理。 (3)注意事项:六系挂好海报后须通知院里进行拍照留影。 (二)活动篇 1、“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大学生征文征画比赛。 (1)活动对象:全院学生。 (2)活动时间:全院征文上交时间为5月9日——5月18日、优秀征文评展时间为5月26日。 (3)活动方式:以投稿形式讲叙大学生活中“团结互助,给力心灵,共同成长”的心情故事,再对参赛的作品进行评选,我们将对优秀作品选登到心理健康报中。

浅谈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浅谈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从精神分析与“家庭排列组合”角度 王宇“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吗?”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如此叛逆?” “到这个年龄,你是否也感受到父母当年是如此的辛劳?” 太阳照耀着我们,给我们以温暖和阳光,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家庭的角色。我们往往会痴迷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经常也会反思,这说明了人格的动力性。詹姆斯提出“研究异常是理解正常的最好方法”。那么家庭对我们个体心理健康会起什么作用呢? 不论是在子宫中还是出生后,发展中的个体都是个奇迹,人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家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会走路,到两岁左右开始学会说话。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行一些社会性游戏。当我们长大成人时,我们都会微笑或哭泣、爱或恨,有时也会思考某一天自己将面临死亡的事实。家庭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W.古德在其经典社会学著作《家庭》中称:在绝大多数部落社会,亲属关系模式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家庭只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小部分。不过,家庭在这种社会中仍处于关键地位,特别是将个人与其他社会机构联系起来。例如在家庭内部,儿童就开始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仅仅为了自身的需求;即使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社会中,人们有时过着隐

姓埋名、四处漂移的生活,但绝大多数人仍然与其家庭成员交往;即使那些已经获得很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对父母的批评仍然会感到很介意。总之,社会是通过家庭来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反之,家庭也只有在广大社会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自19世纪以来,心理学得到迅猛发展。经典的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宁格创立的用于家庭治疗的“家庭系统排列”等,无一不阐释了家庭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决定性作用。在这里我们就简单从精神分析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来讨论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即人口结构和内在结构两部分。家庭的外部结构又称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的类型,可分为核心家庭、扩展家庭和其他类型家庭等。家庭的内在结构包括权力结构、角色、沟通类型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于1949年进一步提出了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如下: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含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又合称扩展家庭。此外,还有其他家庭,包括无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跨代或缺代以及由实体婚姻产生的其他多人共

浅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启示

浅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启示 发表时间:2019-04-04T10:48:52.42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作者:刘桢 [导读] 在我国高校中,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通过观察和总结,不难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关联性,这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武汉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56) 摘要:在我国高校中,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通过观察和总结,不难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关联性,这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历,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此文,想通过总结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给家长和学校提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当给予的教育方面的启示和经验,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好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启示 一、家庭环境的含义及分类 家庭环境,指的是一个人从小成长生活的环境,主要包含软环境、硬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一个人想要心理健康发展,很好地成长成才,以上四种环境必须相得益彰,很好地协调发展,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童年或青少年期间在心理方面的疾病。 (一)软环境 所谓软环境,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它包括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两种情况。家庭结构,通常指的是家庭是离异家庭、还是重组家庭,还是美满家庭。通常情况下,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心理成长压力较大,要么对孩子放养,要么过分严厉,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读大学时离开家庭后,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养方式,指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通常包括过分溺爱保护和过分苛责要求,这导致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极有可能给孩子从小心理上极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二)硬环境 所谓硬环境,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成员的结构、资源分配和生活方式,这通常关系着孩子的习惯养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比如,家庭成员的结构不合理,是留守儿童,从小只有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就极有可能引发自卑和心理问题;资源分配,也是一项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家庭富裕的家庭,比家庭贫困的家庭,出现孩子心理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也对孩子从小的教育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内环境 所谓内环境,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内部环境,包括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家庭结构是单亲还是离异、家庭的经济水平是否很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无法窥测的家庭内部信息,一般不容易为外部所知。 (四)外环境 所谓外环境,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的周围环境、家庭的外部人际关系、所生长的环境是农村还是都市等等外部因素。 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常来说,一个家庭的家庭结构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密切的关系。所谓家庭结构,与该家庭是否是单亲、离异家庭,是否是留守儿童家庭,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有关。根据以往在高校长期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来看,通常情况下一个大学生,单亲和离异家庭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有的同学表现得很明显,有的不明显,但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比双亲家庭或原生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重大得多,这往往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母爱或父爱的原因导致的。除了单亲和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十分明显,这些留守儿童在童年期间,通常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缺失了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关爱,也缺失了父母对于自己的教育,在极端缺失母爱或父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也是极易爆发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这部分学生通常会表现出自卑、敏感和不爱表达的情况。除了单亲、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外,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类的心理问题,与单亲、离异家庭或留守儿童不一样,它不是缺失父母的关爱,而是父母对于子女过于宠爱或期许太高引起的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围绕着孩子一个人转,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一个子女,过度地宠爱和期许,往往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而极端不适应群体生活或独立生活,这就导致了大一新生刚到大学的心理不适应,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总结来说,家庭结构的影响就是大学生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过度缺乏父爱或母爱,亦或是过度被父母宠爱,而没有同龄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导致的不能适应群体性生活的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往往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问题,这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我们总是讲,养儿养女不教,父母之过也,说的就是这个问题。良好的教养,可以培养优秀健康的大学生,低俗的教养,也会毁了一个大学生,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教育式的教养、过度保护溺爱式的教养、极端放养式的教养和民主协商式的教养四种情形。专制教育式的教养,通常都是家长说了算,极度低估孩子的能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很自卑或很叛逆,因为家里给予的压力过大,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就在于父母的专制教育,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从小缺乏交流沟通的机会或机制。过度保护溺爱式的教养,通常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中独苗当做宝贝一样对待。这种教养方式,因为父母家人对孩子的宠爱保护过多,往往让孩子从小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太少,经不起一点一点的挫折,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与外人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一旦步入大学或社会,极容易导致各种的不适应,容易引发宿舍矛盾和校园悲剧。这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就在于本以为过度宠爱和保护是对孩子好,哪知道是害了孩子,需要多让孩子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参与集体生活,在历练中打磨自己的性子。极端放养式的教养,通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