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国时期中国各县人口(写穿越的有福喽)

民国时期中国各县人口(写穿越的有福喽)

民国时期中国各县人口(写穿越的有福喽)
民国时期中国各县人口(写穿越的有福喽)

焕庸著《人口地理文集·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论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原文载《地理学报》1935年二卷二期)一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江苏省(据江苏省政府调查,见《中国经济周刊》24卷20期)

县名人口县名人口县名人口

溧阳321,941 川沙130,272 东台1,193,265

丹阳460,002 上海114,750 淮阴426,765

句容244,770 宝山162,006 淮安730,754

金坛243,840 嘉定244,551 泗县523,602

镇江523,300 青浦266,892 宿迁670,941

宜兴496,431 南通1,358,461 宝应428,792

溧水170,196 崇明406,366 东海372,739

高淳219,219 启东355,590 涟水547,375

扬中154,516 海门608,167 灌云581,835

无锡899,291 如皋1,428,304 沭阳550,760

武进842,769 靖江347,832 赣榆399,326

江阴716,955 江都1,159,434 铜山986,536

常熟859,328 泰兴901,208 沛县346,592

太仓298,897 泰县1,053,161 丰县304,480

昆山235,387 江浦123,848 砀山292,354

吴县907,590 六合357,221 萧县509,644

吴江432,372 仪征209,429 邳县584,904

松江389,719 高邮627,778 睢县547,848

金山154,425 盐城1,038,853 江宁490,222

奉贤200,371 阜宁1,001,909

南汇482,107 兴化560,187

总计:32,169,679。

全省原列数为34,395,791人,内青浦县原列2,493,004人,兹据《江苏省统计大纲·初稿》所载数校改。

浙江省(各县查报数,见《内政调查统计表》第四期)

县名人口县名人口县名人口

杭县326,653 平湖230,000 象山210,887

海宁357,448 桐乡161,039 南田22,198

富阳205,336 吴兴667,493 定海395,337

余杭130,479 长兴255,621 绍兴1,212,568

临安82,574 德清179,753 萧山453,087

于潜58,791 武康52,698 诸暨521,982

新登98,645 安吉92,656 余姚592,676

昌化77,115 孝丰100,923 上虞304,492

嘉善200,393 鄞县720,130 嵊县440,681

嘉兴417,162 慈溪278,460 新昌230,403

海盐162,738 奉化228,961 临海445,746

崇德208,698 镇海354,807 黄岩364,339

天台255,866 武义97,367 遂昌123,184

仙居194,230 浦江317,394 龙泉141,182

宁海414,148 汤溪131,346 庆元115,491

温岭450,394 建德121,035 云和70,500

衢县302,430 淳安210,584 宣平96,230

龙游161,626 桐庐114,354 景宁142,040

江山311,535 遂安133,861 瑞安536,742

常山149,952 寿昌66,770 乐清327,159

开化134,137 分水40,000 平阳616,960

金华259,949 永嘉683,765 泰顺175,850

兰溪265,276 丽水119,600 玉环179,659

东阳567,886 青田232,410 杭州市553,478*

义乌311,012 缙云173,230

永康279,476 松阳124,004

总计:20,545,641

*杭州市人口数原表缺,兹据《统计月报》26号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数补列。附注:据二十一年浙江民政厅调查,连杭州市之全省人口总共20,331,737人。

安徽省(据安徽省民政厅调查,见《安徽省民政公报》四卷四期)

县名人口县名人口县名人口

太湖423,543 凤台495,313 亳县538,202

怀宁653,281 怀远488,105 太和587,689

桐城944,452 凤阳443,780 贵池279,705

潜山379,276 定远335,521 青阳142,357

宿松355,881 滁县160,082 太平75,451

望江237,156 天长208,366 石埭49,162

芜湖344,117 来安113,371 东流107,923

当涂307,430 全椒196,497 至德111,411

繁昌215,375 含山218,594 宣城486,152

南陵249,725 和县296,380 郎溪137,631

铜陵165,038 嘉山102,368 广德183,270

无为725,424 泗县547,668 宁国143,428

庐江560,716 盱眙253,195 泾县218,127

巢县363,354 五河123,659 旌德56,070

六安682,839 灵璧520,279 休宁175,161

合肥1,274,352 宿县966,632 婺源180,919

舒城492,161 蒙城436,447 祁门92,001

霍山198,635 阜阳1,804,640 歙县288,524

寿县699,360 颍上347,843 黟县61,842

霍丘433,915 涡阳574,234 绩溪92,175

总计:22,346,204。

附注

1.立煌县总计原缺。

2.英山县曾划归湖北省管理,人口数见湖北省。

3.婺源县现划归江西省管辖。

4.阜阳县现分设临泉县。

江西省(见《经济旬刊》一卷十七期)

县名人口县名人口县名人口

南昌548,959 安福204,533 大庾108,437

新建395,993 遂川283,850 瑞金278,137

丰城485,630 万安146,990 石城182,330

进贤214,752 永新253,930 九江325,937

南城154,846 宁冈94,580 德安70,025

黎川113,949 莲花125,880 瑞昌186,452

南丰132,392 清江244,851 湖口119,412

广昌117,463 新淦213,560 彭泽117,281

资溪32,586 新喻269,973 星子90,457

临川437,243 峡江123,994 都昌292,369

金溪108,799 吉安459,244 永修121,594

崇仁209,482 分宜181,000 安义114,185

宜黄172,699 萍乡396,980 鄱阳487,487

乐安188,460 万载286,022 余干250,315

东乡152,063 高安395,277 乐平271,569

余江149,711 上高195,589 浮梁377,059

横峰33,283 宜丰280,504 德兴111,674

宜春384,700 赣县433,540 万年169,175

泰和189,631 雩都246,590 奉新181,563

吉水182,360 信丰217,500 靖安93,453

永平195,380 兴国182,340 武宁226,159

上饶340,290 会昌251,406 修水325,870

玉山232,550 安远175,720 铜鼓128,230

弋阳225,840 寻邬184,850 南康325,872

贵溪220,766 龙南153,420 上犹201,518

铅山187,147 定南66,430 崇义108,951

广丰254,921 虔南85,830 宁都322,480

总计:17,569,210。

附注

1.光泽县人口数见福建省。

2.婺源县人口数见安徽省。

3.原注:本总计为二十年(1931)数,系参考《民政季刊》及其他估计数字而编制,原刊并附载二十二年(1933)各县编组保甲后报告数,但尚报未齐。

民国时期四川各县的人口数据

时期, 四川, 民国, 人口, 数据

摘自胡焕庸著《人口地理文集·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论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原文载《地理学报》1935年二卷二期)一文,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四川省

(据1925年《邮政统计》)

县名人口县名人口县名人口

成都 425,215 南川 338,811 青神 120,041

华阳 190,363 江北 753,381 邛崃 375,590

简阳 815,225 武胜 281,200 大邑 287,849

广汉 236,489 奉节 515,000 蒲江 120,426

崇庆 353,399 巫山 280,000 梓潼 178,192

什邡 178,138 云阳 482,135 罗江 125,878

双流 108,456 渠县 644,505 懋功 54,020

新都 154,736 达县 739,680 松潘 40,811

温江 204,867 巫溪 164,843 理番 29,159

灌县 490,533 开县 876,800 茂县 43,255

金堂 578,737 开江 292,185 江津 128,290

郫县 186,483 万县 756,566 长寿 199,820

新繁 80,287 大竹 613,980 永川 380,174

彭县 278,688 宣汉 764,200 荣昌1,402,300

崇宁 65,131 万源 205,240 綦江 430,000

新津 156,521 城口 134,222 石柱 280,000

平武 128,121 忠县 732,585 秀山 324,814

江油 372,048 丰都 390,142 黔江 361,402

北川 119,329 垫江 400,000 彭水 402,300

彰明 130,330 梁山 471,863 雅安 138,729

巴县 974,365 酉阳 534,837 泸县1,830,000

汶川 24,619 宜宾 694,583 天全 175,553

绵县 331,916 会理 303,975 庆符 149,763

德阳 159,965 乐山 376,893 纳溪 72,847

安县 190,878 峨嵋 160,287 江安 330,522

绵竹 162,445 洪雅 255,982 资中 729,859

合川1,405,863 夹江 150,450 仁寿 890,824

铜梁 589,845 荣县 634,050 资阳 617,501

大足 40,794 威远 415,186 井研 167,914

壁山 369,468 眉山 365,400 内江 487,649

涪陵 804,600 丹棱 85,731 彭山 120,328

古宋 86,216 广安 186,450 马边 51,827

古蔺 287,000 三台1,054,654 南充 349,520

阆中 359,766 射洪 444,777 潼南* 485,387

中江 717,264 盐亭 229,104 遂宁 600,149

西充 278,461 名山 138,333 蓬溪 360,125

营山 471,088 荥经 94,355 乐至 329,770

南江 212,500 芦山 42,076 安岳 734,928

邻水 277,813 汉源 107,098 富顺 936,069

岳池 400,000 西昌 409,211 南溪 312,270

苍溪 224,722 冕宁 102,066 长宁 199,044

南部 612,553 盐源 178,810 高县 289,890

广元 338,772 昭觉 107,439 均连 62,521

昭化 98,528 盐边 57,433 珙县 114,208

通江 245,690 越西 107,439 兴文 111,391

仪陇 316,745 峨边 54,041 隆昌 350,765

巴中 713,452 犍为 502,806 合江 370,000

剑阁 261,601 雷波 74,392 叙永 132,500

蓬安 892,141 屏山 254,604

总计:52,548,993。

*潼南县人口数原缺,兹据《中华归主》(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补

列。

附注:

1.成都现分设成都市。

2.宝兴县就穆坪土司辖地析置,人口数原缺。

3.宁南县就会理县境析置。

4.金汤设治局就上鱼通地析置,人口数原缺

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缘起_2090

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女子高等 教育的缘起 一、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在今日看来已是不足为奇,但在近代以前这却被视为禁律。传统儒道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大多不能接受学堂教育。直到近代,在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终于冲出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共存在了60多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简单来说经历了以宗教教育为中心和本土化的两大历史阶段。宗教中心阶段(1905-1926)的教会女子大学特别强调服务传教事业,突出神学教育。一方面是通过宗教课程灌输宗教内容《圣经》;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之外的各种宗教活动以示强化。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中国教会女子大学逐渐进入了本土世俗化的教育阶段(1927-1952)。此时的教会女子大学面临着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和本土国立大学的挑战,不得不重新定位。他们纷纷改革宗教课程,同时选举中国人做校长,改选校董会。到1929年时,大部分教会女大都已经脱离完全的宗教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与宗教课程并列而设,课程内容的科学化色彩日渐浓厚。

二、作为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破土动力的教会女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会担负着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重任。直到五四运动后,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伦理道德在中国遍地开花。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社会实现了“男女同校”的巨变。同时,国人面对本国女子教育被教会女子大学独揽的局面,决心成立自己的女子高校。国立第一所女子大学即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于1919年正式成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会女子大学所宣扬的女教思想促成了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问世。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不少是女权主义者,她们开办女子大学的主观希冀就是保障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具体来说,传教士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有三方面: (一)男女平等角度 上帝造人,男女并重。男女在天资上并无二异,女性亦可与男子一样接受教育。“人有读书之父,固可因父而开知识,如有读书之母,更可因母而益聪明,况引孩提入学问之途,莫善于母”,狄考文认为女性仁慈、耐心,很适合担任教师,启蒙幼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中国梦”及实现路径

“中国梦”及实现路径 一、【时事回顾】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顺利闭幕。全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大会期间,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选举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选举周强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曹建明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同时,选出了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根据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了国家军委副主席、委员。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 这些人选,由中共中央建议,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表决通过,作为主席团提名,提请各代表团酝酿协商。同时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民主协商会,就建议名单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分析】 十二届全国人大完成了各项议程顺利闭幕,体现了人代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的可靠制度保证。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各项决议草案,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直接行使最高监督权和最高决定权。表决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颖, Liu Ying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1988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 3.宁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1990 4.杜元栽抗战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 197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94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 7.《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1981 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 1990 9.朱家骅先生言论集 1977 10.国联教考察团.国立编译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 1932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200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各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三种社会制度。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三种类型。 3.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系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心有责任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院(校)系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体育的发展做出智力支持;体育院(校)系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6.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布局不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存在差距;(3)办学定位表述不全、不清,定位不切实际,具有盲目性,存在攀比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相类似,特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5)因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办学规格不高。(7)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实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确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适度超前性原则、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行业特殊性原则。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各院校(系)之间的差距。初步建成以体育大学为龙头、省属体育学院为骨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补充的,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系框架。建立起适应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9.实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2)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3)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4)加强管理 ,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5)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6)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

论中华民国 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综合班 陈国刚 1004012007

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摘要 探究民国的早期教育的方针对现在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民国的早期教育 方针是最先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育方针。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此,我们将深入探究其 教育方针与政策,他们过去的理论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这不是一个政府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爱国的救亡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革命迅速在全国蔓延,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给予了教育大力的支持,任命了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在碑亭巷设立办事8关。有蔡元培构建中国教育的蓝图。 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确立了民国的教育方针。为此,蔡元培为了宣传他的教育方针于1912年2月在《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处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上进

行系统的探讨,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再后来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的在《东方杂志》上进行发表,为的是征求各位学者的意见,。 蔡元培针对的是清朝末年的教育方针,那是的教育的宗旨是“忠君””尊孔“,他就很果断的宣布:“忠君与当前的共和体是不相符合的,尊孔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信教也是相违背”要予以取消,对“尚公”、”尚武“、”尚实“三项主义加以改造。使其符合当前的资产民族阶级的需求重新表述为公民道德教育,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曾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就是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主张。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 2003-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如〃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报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全景及未来趋势报告》 从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 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从死亡率看〃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建国以后开始逐渐下降〃1949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 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 (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3)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 1915年,袁世凯政府以《特定教育纲要》和《颁定教育要旨》作为总的方针政策,修改或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令,为封建儒学文化的重回课堂开道,社会上一时出现尊孔读经的高潮。但随着帝制的破产和袁世凯的病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封建教育回潮势头受到遏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1.学制的形成过程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在综合各个方案以及专家的意见后,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高低在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科学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清朝建立后,教育制度更多地沿袭明朝,以教化和育才为两大宗旨。学校是育才的基础,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入仕做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教化和育才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化的目的是利用汉文化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育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统治汉人的官员。因此,清初迫切需要充实官员队伍,教育第一宗旨是培养官员即育才优先教化。 清朝后期以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20世纪初,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赴日留学高潮;由于国内形势巨变,旧有的科举制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政府被迫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中国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与现在学校课程相比较,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为培养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科技和新思想,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我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民国时期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振兴国家,曾经出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爱国思潮与实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事关一个民族兴亡的千秋大业,我们必须从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反观当今的教育制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民国时期教育的灵魂。少年强则国强,唯有将教育发展壮大,才能使国家繁荣兴盛。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的待遇情况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的待遇情况 民国时期,为推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国历届政府都推行了教授高薪制度。 1917年5月,北洋政府颁布《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将国立大学教员分为4等,每等又分6级,共24级。其中,正教授月薪300~400元,本科教授月薪180~280元,预科教授月薪140~240元,助教月薪50~120元。当然,各校在实行过程中又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了不同的标准,但浮动不大。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对教师薪俸的等级规定和发放形式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教师薪俸额保持增长的趋势。1927年9月,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教授月薪400~600元,副教授260~400元,讲师月薪160~260元,助教月薪100~160元。1929年12月制订的《国立中央大学教员薪俸现行标准》就遵照了这一规定,稍有不同的是将助教月薪最低定为90元,但同时规定助教可每年加薪10元。如清华大学,在1928~1936年期间,教授月薪300~400元,高的可达500元;专任讲师128~160元;教员120~200元,助教90~140元。资料显示,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因此,教授们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抗战期间,物价飞涨,高校教师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多数教授生活困难。但国民政府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为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薪金、平价供应及实物补贴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 总之,在整个民国时期,高校教授虽然说在不同时期待遇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来说,教授们的薪金待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尤其是1927年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间,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物价平稳,教育经费相对充足,这一时期大学教授们的生活状况非常优裕,如不少教授出门有车、家有佣人、居处有独家院落,在生活必要开支外仍剩有不少闲钱。 民国高校教师高薪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民国时期之所以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教授高薪制度,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民初之际,有识之士愈发重视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素质的作用。尤其是一批从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精英,他们看到了西方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不管是民初的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都予以高度的重视。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 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 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 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甲午战后,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蔚然成风, 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再加上进入 20 世纪后,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相继实行学制改革, 大量新式中小学纷纷设立,教会学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为了在教学质量上超过公立中学以吸引生源, 同时为教会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教会中学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走向普及, 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尽管新教各差会之间兴办教育事业有时也相互合作、协调, 但并无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会学校, 因而各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据广州岭南大学的缪秋笙统计, 当时全国的教会中学有六种, 英华式的中学仍实行中学、西学分班教学, 英文程度很高, 如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苏州桃坞中学、上海中西女中等; 两级中学中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 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则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教会大学的附中在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公布了施行二胎政策,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少了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一起来了解吧。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 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 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比较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比较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具有中国血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奖者。一位留美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发表这样疑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到了美国都那么出人头地?“我相信十年内会有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比较有希望的两个人是简悦盛和徐立之。二十年内,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杨振宁昨天在交通大学演讲中表示。 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很多但杰出人才很少。华人得诺贝尔奖很多了,但是没有一个是产自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或者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但是最后是成长于西方的教育体系之下,这到底是为什么? 以美国教育为例, 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把握和继续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发展个性特长 美国小学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教学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把握。每堂课上教师一般讲得很少,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主动灵活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有时3~5个学生围成一桌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美国的教学非常崇尚合作学习。刚开始是为了方便黑人、白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而产生的,实践后发现好处不少,现在更为普及。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假如简单地分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会导致有人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必须想办法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为此教师事先都会帮助分工或者分组,而且是煞费苦心,多种策略划分。例如:按学生的能力、相互关系、心理条件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等等。分完组后,每组各有任务,同时组内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独立或合作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评分时,既重视对小组成员的打分,更重视对整组配合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学校天天下午三点半放学,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自由发展。在那里,学生轻松自然,每张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笑脸。在美国,教科书不需要带回家去。学校还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时间量不等。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天天的作业纸上还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轻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息。对于学生作业评价,只要能做出来的就是好的。

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中 国 林 业 教 育 第30卷 第6期  Forestry Education in China 2012年11月 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雷志松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摘 要:中华林学会是一个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林学学术研究团体,它将“研究林学”列为学会的第一职志,对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中华林学会会员多数受过近代教育且有留学经历,这使得学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较为开阔的眼界。中华林学会有众多会员担任过当时中国许多大学的森林(林学)系主任,在传授林学思想和培养林业人才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中华林学会会员在探索本土化的高等林学学科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林学教育和林学学科的构建、林业科学研究的拓展及当时中国农村的改造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林学会与今天的中国林学会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华林学会具有传承关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华林学会;高等林学学科 民国以降,一批在国外专攻林学的学者,如凌道扬、姚传法、陈嵘、梁希、李寅恭等,回国从事林业教育科研工作,为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随着专攻林学的学者陆续增多,“集合同志,振兴森林”[1]的时机日渐成熟,专业林业学术团体也应运而生。1917年春,凌道扬等人组织成立中华森林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学术团体,将林学研究从农学研究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传统林学向近代林学过渡的重要标志。中华森林会“在推动林业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生产,普及林业科学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2],但因时局变迁,中华森林会成立后不久学术活动即陷于停顿。 1928年8月,为恢复林业学术团体活动,中国林学界同仁凌道扬、陈嵘、梁希、姚传法等人在对中华森林会进行改组的基础上,在南京举行中华林学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林学会章程》。中华林学会成立后,国内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加入学会。从中华林学会会刊《林学》刊载的学会会员录的情况看,中华林学会成立初期会员数为89人;到1930年2月,达到109人;到1930年4月,达到113人;到1936年7月,仍为109人。中华林学会在中国大陆存续的20余年(1928—1949)中,会员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学会成立初期时的水平。 一、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的中国高等林业院校 从1936年公布的1934年度全国各类学术团体的情况看,中华林学会是当时中国4个农林团体之一[3]。作为一个林学研究团体,会员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对于学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会员特别是核心成员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限于篇幅,下面笔者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者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林业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中国林学会编著的《中国林学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百度百科中相关人名条目,仅将中华林学会成立初期(1928年8月—1929年12月)的核心成员(理事会理事长和理事)的学缘状况进行了统计,见表1。 表1 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的学缘状况姓名学会中任职学缘状况 姚传法理事长美国,耶鲁大学,林学 陈 嵘理事 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 凌道扬理事 美国,耶鲁大学,林学 梁 希理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 黄希周理事 日本,鹿儿岛大学,林科 陈雪尘理事 中国,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学 陈 植理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 邵 均理事 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 康 瀚理事 中国,金陵大学,林科 吴桓如理事 日本,学校不详,林科 李寅恭理事 英国,阿伯丁大学,农林科 发展近代中国林学学科和引进西方现代高等林学学科是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的宏愿。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11位组成人员中,全部受过近代教育且全部专攻林学,其中9人在国外获得各种学位。这使得学会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使学会具有较为开阔的眼界。他们把西方现代大学理念和高等林学学科体系导入中国,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改造,组建中国高等林业院校,探讨教学理论、编写新教材、创设学术期刊、出版学术论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为我 63

[经典收藏]蔡元培与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3、蔡元培与国民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二、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实行的法令 1912年1月3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成立。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样,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小学学习年限从清末“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可以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中学为普通学校教育,不分文理科,中学与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中小学要重视手工与美术科目,高小以上的体操课应重视兵式体操。2月,蔡元培提出教育方针,4月,他对此进行了论述。着重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他主张中华民国的教育应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并重的方针。因蔡元培是将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 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中学学制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本科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类,各3年。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1913年(农历癸丑年)8月,教育部将《壬子学制》颁布一年来新颁布的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全国各地。 《壬子癸丑学制》的纵向方面明确地规定了教育的阶段,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阶段,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为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儿童6岁入学,男女同校。高等小学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阶段一级,为中学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国民为宗旨,专门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高等教育一级,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工、农七科。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预科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设置。大学为研究学术设大学院,不定年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