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手术治疗和其疗效比较

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手术治疗和其疗效比较

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手术治疗和其疗效比较
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手术治疗和其疗效比较

骨科常用的名词术语及体征

骨科常用的名词术语及体征 高尔夫球肘(Golfer's elbow) 即肱骨内上髁炎,是由于肘部过度活动引起肘部屈肌附着处疼痛。 Cobb角 Cobb角是用来测量脊柱弯曲的度数。根据X线片确立中立椎体后从弯曲的上、下两端椎各画一条平行于椎体终板的直线, 再各画一条垂直于以上两条直线的第二条直线, 此后两条直线的夹角即为Cobb角的测量值。 DDD(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等 手内肌阳性手(intrinsic-plus hand) 手内肌挛缩或作用增强表现,鹅颈畸形,掌指关节屈曲,近指间关节过伸,远指间关节屈曲或过伸,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脑瘫或者臂丛神经损伤。 手内肌阴性征(intrinsic-minus hand) 尺神经损伤时出现手内肌麻痹的表现,爪形手,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手指不能内收外展。 肩关节不稳定(shoulder instability,SI) 肩关节不稳定指创伤或非创伤引起的向前方、前下、下方、后下、后方及前上方单向或多向脱位、半脱位。手的功能位 腕背屈20-35,拇指外展、对掌,其他手指略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半屈曲,而远侧指间关节微屈曲,相当于握小球的体位。是手能够发挥最大功能的位置。 Ankylosing Spondylitis(强直性脊柱炎) 是脊柱的慢性炎症,侵及骶髂关节、关节突、附近韧带和近躯干的大关节,导致纤维性和骨性强直和畸形。属于血清阴性反应的结缔组织疾病。 Apley grind test (Apley 研磨试验) 病人俯卧位,膝关节屈曲90度,检查者将小腿用力下压,并且作内旋和外旋运动,使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发生摩擦,若外旋产生疼痛,提示为内侧半月板损伤。此后将小腿上提,并作内旋和外旋运动,如外旋时引起疼痛,提示为内侧副韧带损伤。 Brown-Sequard syndrome (脊髓半切征) 指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Codman triangle (comdan 三角) 恶性骨肿瘤顶起骨膜,在骨膜下产生新骨,这种X线片上见到的三角形骨膜反应阴影称为comdan 三角。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 是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受压所引起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正中神经受压,患手3个半指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严重时手指活动障碍,鱼际肌萎缩。病因有腕横韧带增厚、局部骨折脱位、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腱鞘囊肿等。 异位骨化(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 是指发生于肌肉或结缔组织中的非典型骨形成的现象,它可发生于脊髓、大腿、肘关节损伤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骨科损伤控制学(Damage control of orthopaedics, DCO) 此概念提出于1993年,旨在针对于损伤的稳定和控制,减少外科手术操作的额外负担,避免患者因为“二次打击”引起身体情况的恶化。骨科损伤控制学强调使用微创手术操作理念,例如外固定支架固定,有限切开内固定等。另外,骨科损伤控制学关注于出血的控制,软组织损伤的处理,骨折的临时固定,从而避免对于患者造成额外的损伤。 Bohler角

臀肌挛缩症(glutealmusclescontracture,GMC)讲解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s contracture,GM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内收、内旋功能障碍,从而表现出特有步态和体征的临床症候群。1969年Valderrama首次报告,国内由马承宣等在1978年首次较系统地报道,其病理改变为部分臀部肌肉组织发生纤维瘢痕化,伸缩功能障碍。近些年来,该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对其病因和诊断的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 1病因 1.1肌肉注射学说 很多研究表明臀肌挛缩症的发生与患儿臀部肌肉注射有关,所注射的药物主要是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和解热镇痛药等。药物注入臀肌后,沿着肌束纤维,顺着肌间隔方向扩散,反复药物刺激和针头穿刺损伤可使局部形成硬块,即为肌纤维组织炎表现。Richard J〔1〕与Sheridan GW〔2〕认为儿童臀肌软组织菲薄,当大量注射或小容量多次注射后,

由于药物吸收缓慢,加上药物反应性炎症水肿,致使臀部肌间隙内压力增高,肌肉压迫性缺血或化学性肌炎导致纤维化。其中2%苯甲醇做溶媒的青霉素钾盐是最危险的致病因素。2%苯甲醇青霉素对肌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局部可造成强烈的溶血反应,所释放的代谢产物如5羟色胺、组织胺等,可对组织代谢旺盛、异物反应强烈的儿童臀肌造成不可逆转的肌纤维损害,使肌肉组织肿胀、变性,日久发生纤维化及瘢痕挛缩。研究表明用75%酒精浸泡的注射器臀部注射,因混有酒精可影响横纹肌的能量代谢和损伤神经纤维,从而引起臀肌筋膜挛缩。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注射液中含有颗粒物、进针深度和注射手法不合适等也可以造成挛缩发生。 1.2先天性与遗传性因素 先天性臀肌挛缩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郑稼等〔3〕认为本病是先天性因素造成肌肉发育不良或发育不全所致。Peiro A〔4〕认为本病与先天性肌性斜颈、三角肌、股四头肌挛缩一样,是先天性因素引起的肌肉发育障碍性疾病。国内兰志辉报告了8例患者,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姜洪和〔5〕报道38例均无肌肉注射史,而且都在出生后1岁左右发生挛缩,其中1

先天性小指弯曲 kirners deformity(kirner畸形)

先天性小指弯曲Kirner's deformity(Kirner畸形) 先天性小指弯曲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小指最常见,其次为中指近指间关节屈曲挛缩。如发生在拇指,畸形位于掌指关节,称之为扣拇手(thumb -clutched hand)或先天性钩手(congenital clasped hand),中文也称为拇指内收屈曲挛缩。1927年,Kirner最先报道了一种小指末节骨屈曲畸形的病例,故称为Kirner畸形。【同义名】屈曲指(campylodactyly);钩状小指(crooked little finger);下垂指(dropped finger);钩形指(doingtcrochu);远端指节异常;对称性小指末节弯曲(家族性);Kirner综合征。【病因】目前尚不明。但多数学者认 为与遗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种畸形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常可合并其他畸形综合征,如Freeman—Sheldon 综合征、眼牙指综合征、口指面综合征。病人小指指浅屈肌异常,无肌腹或发育不良,蚓状肌止点异常、近指间关节背侧伸肌腱发育缺陷、掌侧皮肤短缩、皮下组织存在纤维层等,都是造成畸形的原因。【临床表现】多数患儿幼年发现无痛性软组织肿胀,生长期明显加重,病程缓慢进展。逐渐表现为两侧指末节比其他四肢末节明显变细,并向掌侧桡侧屈曲。除以上变化外,无任何其他不适。X线表现为小指末节骨密度增高,变细,并向掌侧桡侧弯曲,可出现关节半脱位、脱位。可以合并其他畸形表现。Kirner曾报道双侧小指屈曲伴

有末节指骨外翻畸形,同时合并有其他骨骼肌肉畸形的病例。【诊断】由于本病具有独特症状和X线表现,一般不难诊断。多在进行其他疾病检查时偶尔发现。临床上应与多发 关节挛缩、掌腱膜挛缩、尺神经麻痹、蜘蛛指挛缩症、桡侧轴旁半肢伴发的近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等鉴别。【治疗】早期 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牵引、按摩、弹性夹板固定。但多数报道非手术治疗仅极少数患儿畸形得到改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畸形复发者,可手术矫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包括指浅屈肌腱切断、关节囊松解、软组织松解植皮、指浅屈肌腱移位等手术方法。

掌腱膜挛缩症的治疗体会(附6例报告)

掌腱膜挛缩症的治疗体会(附6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12-05T14:42:59.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侯培利 [导读] 掌腱膜挛缩症是由于掌腱膜的增生和挛缩引起的远端手掌和手指的屈曲畸形,又称Dupuytren挛缩。 侯培利(郯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山东郯城 276111) 【中图分类号】R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108-02 掌腱膜挛缩症是由于掌腱膜的增生和挛缩引起的远端手掌和手指的屈曲畸形,又称Dupuytren挛缩。此病在欧美多见,国内少见,我院自1996年至今共收治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6年至今,共收治6例掌腱膜挛缩病人,其中男4人,女2人。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平均43岁。5例是农民,1例学生。右手5例,左手1例。病变部位:环指3例中指2里,小指1例。病程3个月-3年。治愈5例,一例功能改善效果不明显。 临床表现 纵行纤维条索2条,手指屈曲挛缩3例,手掌皮下结节1例,伴有手指麻木1例。3例手掌有外伤史,余均无外伤史或家族史。1例有20年糖尿病史。1例误诊为尺神经损伤,1例误诊为狭窄性腱鞘炎,均经手术证实为掌腱膜挛缩症。本组6例病人均采取手术治疗,5例实行掌腱膜部分切除,1例为全部切除。随访时间:3个月~15年,痊愈4例,好转2例。 讨论 病因: 病因不明,但其发病与种族,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有关。欧洲高加索白人患此病较多,亚洲人较少,黑人罕见,男性多于女性,约为4:1。多发生在中年或老年,平均年龄在50-60岁以上。遗传遗传因素明显。本病可能与全身素质有关,某些疾病如痛风、风湿病、癫痫、糖尿病、肝病以及大量饮酒者,常伴有掌腱膜挛缩。半数患者常为双侧性,个别病例同时有蟅腱膜挛缩或阴茎海绵体筋膜挛缩。Dupuytren认为本病由外伤引起。但Noble提出生化平衡失调可能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病理: 镜下观察,病变处皮肤角化层显著,棘状细胞层变薄,真皮乳突消失。早期结缔组织中有圆形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晚期只有致密的瘢痕组织,脂肪及皮肤的深层组织被挤压渐消失。Bazin的研究表明,在挛缩掌腱膜中含有增多的Ⅲ型胶原。 临床表现: 发病早期,常在换纸掌指关节平面掌侧皮肤出现小结节,皮肤增厚,皮下逐渐形成挛缩带,远侧掌横纹附近产生皮肤皱裿,并呈现月牙状凹陷。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掌指关节和进侧指间关节屈曲挛缩,而远侧指间关节很少受累。病变皮肤失去原有的弹性,变得粗厚硬韧,与深面之挛缩的掌腱膜紧密粘连。最常受累的手指是环指,其次是小指,再次是中指,示指受累较少,拇指更少。约半数为双侧患者,病程进展大多数缓慢,少数发展较快。McIndoe将本病分四期:Ⅰ期仅有掌腱膜结节而无手指挛缩,功能正常。Ⅱ期1指或数指有小挛缩,或可触到条束而无真正的挛缩,手掌皮肤有小凹形成。Ⅲ期多个手指挛缩,皮肤广泛受累,但指关节仍正常。Ⅳ期受累手指关节已有继发性改变,手内肌受累而使手指末节指骨背伸障碍,若纤维变性向四周扩散,可使手指外斜,产生冻结指,此期功能常不能恢复。本组按此分期:Ⅰ期1例,Ⅱ期、Ⅲ期各2例,Ⅳ期一例。本组治疗失败者属Ⅳ期。 诊断 本病诊断不难,但应与一般瘢痕挛缩、屈腱短缩、手部先天性挛缩、痉挛性挛缩、植入性表皮样囊肿等鉴别。 治疗: (一)保守治疗:对Ⅰ期患者可先期给予物理疗法、激素局部注射,有时可使早期结节消失。 (二)手术治疗: 1.掌腱膜皮下切断术,适用于掌腱膜索条状挛缩,。本法操作简单,但术后复发率高;且因皮下分离广泛易引起术后血肿、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不宜采用。 2.掌腱膜部分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掌腱膜索条状挛缩并以累及手指、近侧指间关节有挛缩者,或老年患者。本组6例患者均采取此法,最初4例中有2例(Ⅲ期患者)术后3年复发,与术后感染及病变严重、手术松解不彻底有关。总结经验,最近2例患者在切除掌腱膜后掌横纹处的切口不鏠,开放,其它伤口均一期缝合,切口以凡士林纱布覆盖后加压包扎,术后隔日换药,鼓励患者作伸屈手指活动,术后3-4周伤口均愈合良好,1年后复查掌部皮肤柔软、无结节手指功能正常。应用手掌开放技术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的方法。值得借鉴。 3.掌腱膜全切除术,适用病变范围较大,功能障碍明显的年轻患者。切除所有挛缩的掌腱膜和正常的掌腱膜,包括手掌部的腱膜和延伸致手指部的腱膜以及向掌深面发出的筋膜隔。本组患者均未采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等.主编.《实用骨科学》掌腱膜挛缩症,人民军医出版社. [2]王树寰,等.北京积水潭医院.《受外科学》,掌腱膜挛缩症.

指掌侧推进皮瓣治疗手指屈曲挛缩畸(一)

指掌侧推进皮瓣治疗手指屈曲挛缩畸(一) 摘要:目的介绍指掌侧推进皮瓣治疗手指屈曲挛缩畸形的新术式。方法临床应用该方法10例15指,均在患指及其近侧手掌设计皮瓣,皮瓣在近侧于掌部位形成V-Y推进成形,手掌皮瓣可随手指伸直推进到指掌侧,血管神经挛缩轻者通过自身牵伸延长增加长度,重者通过切断桥接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解决其短缩问题。该组畸形重者远、近指间关节均属屈曲接近90°、皮肤近端推进距离最长达3cm。结果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患指均可充分伸直,患指被动屈伸活功好,经康复锻炼或二次手术松解主动活动均恢复满意,指掌侧皮肤质地好,患指皮肤感觉正常。结论该术式方法简单,效果可靠,对于手掌及指掌侧皮肤无瘢痕区或瘢痕区较轻的手指屈曲挛缩畸形是一个良好选择。 关键词指屈曲挛缩外科皮瓣 手指屈曲畸形在临床上较常见,原因大多为指掌侧的创伤、烧伤、伤后固定不当、感染等引起瘢痕挛缩所致,其手术矫正伸直后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上修复缺损的方法很多,如植皮、局部成形、局部或远位带蒂皮瓣及游离皮瓣等,各有其局限性及适应症。我们自2005年2月应用了一种新手术方法——指掌侧推进皮瓣法,皮瓣近侧在手掌部位形成V-Y推进皮形,将手掌皮肤推进到指掌侧,筛单有效地解决了指掌侧皮肤软组织不足的问题,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组10例15指,男6例8指,女4例7指。年龄12-50岁。示指5指,中指3指,环指4指,小指3指。指掌侧创伤或感染挛缩6例8指,烧伤瘢痕挛缩3例5指,掌腱膜挛缩症1例2指。病程最短1年,最长9年。患指各关节均呈不同程度屈曲挛缩畸形,以近侧指间关节为主,被动伸指(MP+PIP+DIP)-180°-120°,患指掌侧皮肤基本正常8指,轻微瘢痕化7指,掌侧皮肤长度较健侧短缺1-3cm。X 线检查骨关节发育均无明显畸形。1.2手术方法 1.2.1皮瓣设计及切取测量患肢及对应健指掌侧皮肤长度,在患指及其近侧手掌设计皮瓣。取中近节指侧方正中直切口或锯齿形切 口,通过指蹼向近侧延长,手掌部皮瓣宽度应和指掌侧皮瓣宽度一致,皮瓣近侧至指端长度同健指掌侧长度,皮瓣继续向近侧延续为三角瓣,其尖端呈30°-45°角,根据手纹方向可适当偏斜。切开皮肤,锐性分离皮下组织,双极电凝仔细止血,自双侧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背侧,屈肌腱鞘表面解剖入路,游离时将双侧固有血管神经一均包含在皮瓣内,同皮瓣一并掀起,指背神经及较大的神经关节支作干支分离后保留,背侧动脉分支向远侧游离保留或结扎,必要时可在显微镜下解剖操作。近侧均解剖至指掌侧总神经及掌线弓。最终将包含双侧固有血管神经束的皮瓣自近侧至远侧指间关节全部掀起。 1.2.2屈肌腱及滑车的处理解剖松解浅深屈肌腱以利伸直关节,肌腱及滑车缺损者一期重建。有2例滑车缺损者重建了两个滑车,在近节指骨中远平面,近侧滑车最远部,一在中节指骨中央,为防止弓弦状

关于手的资料

关于手的资料 手:最早的象形文字""中特别突出掌纹,因而写作""后来人们根据实际特点突出了手指的形态,写作""。最后又突出了其中竖写的一笔""而成了今天我们所用的表示五指长短不一的"手"字。正如谚语所言"十指之中,有长有短"。另外"手"还是十分有用的字根。"手"的变种"才"和""是十分常见的形旁。 手是人最灵巧的器官之一,有着丰富的神经和感受器。 直立行走将人手从爬行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更多地操作工具。甚至制造工具。 这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指纹||指(趾)甲||指骨 手掌 (一)表面解剖 1.三条腕横纹腕近侧纹平尺骨头;腕中纹不恒定,约平尺、桡骨茎突;腕远侧纹相当腕中关节线,适平屈肌支持带的近侧缘,其中点正对掌长肌腱隆起,是正中神经人掌处。 2.三条腱隆起当用力握拳、屈腕时,腕前可见三条纵行肌腱隆起。掌长肌腱居腕前中线,其深面有正中神经,其桡侧为桡侧腕屈肌腱;该腱与桡骨茎突之间有桡动脉,是常用诊脉的部位;尺侧腕屈肌腱居最内侧,其末端止于豌豆骨。 3.三条掌纹鱼际纹斜行干鱼际尺侧,其深面有正中神经通过。掌中纹斜行,型式不一,其桡侧端与鱼际纹重叠;该纹与掌中线的交

点,标志掌浅弓的顶点。掌远纹横行,适对第3~5掌指关节的连线。少数人,此线与掌中纹连成一线,称“通贯手”。(二)浅层结构1.皮肤与浅筋膜腕前区皮肤及浅筋膜薄而松弛,有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掌支,以及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掌部皮肤厚而坚韧,角化层较厚,无毛囊及皮脂腺,但汗腺丰富。浅筋膜在鱼际和小鱼际处较薄,但掌。已处致密,由纤维隔将皮肤与掌腱膜紧密相连,分隔皮下组织成无数小叶,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穿行其间。 2.浅血管、淋巴管及皮神经浅动脉分支细小,数目多,且无静脉伴行。浅静脉及浅淋巴管多吻合成网。尺神经掌支、正中神经掌支和桡神经浅支分别分布于掌内侧1/3、外侧2/3和鱼际外侧部皮肤,彼此间分布互有重叠。 3.掌短肌位于小鱼际近侧部的浅筋膜内,属退化的皮肌,受尺神经浅支支配。具有固定浅筋膜、保护深面尺神经血管的作用。(三)深层结构 1.筋膜与肌肉(1)腕部深筋膜:为前臂深筋膜在腕前区的延续,并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 1)屈肌支持带:是腕前深筋膜增厚形成的扁带,厚而坚韧。桡侧附着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的结节;尺侧附着手豌豆骨和钩骨钩;近侧续前臂深筋膜;远侧连掌腱膜。其近侧缘位于腕远侧横纹深方。它与腕骨沟共同构成腕管。掌长肌腱、尺神经和尺动脉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入掌;指浅、深屈肌腱及其滑膜鞘,拇长屈肌腱及其滑膜鞘和正中神经均经其深面入掌;桡侧腕屈肌腱穿过屈肌支持带在大多角骨附近

臀肌挛缩术后锻炼

(1)锻炼时要注意腰背肌的力量,腰要直,走路时大腿用力带动小腿。以前驼背的人要注意挺胸,感觉到很舒展。可以定时叫人观察自己的姿态或是对镜练习。 (2)重视髋关节的整体功能,注意平衡,内外前后侧肌力兼顾。 (3)要有信心和耐心,别太着急,每天坚持锻炼一定能够成功!一般前面几天的锻炼会很痛苦,后面没那么痛,但贵在坚持。 (4)臀肌挛缩术后锻炼(下面是网上摘抄的内容,太经典了,大家可能看过。我把它打印下来了,每天照着练) 标准足量系统康复训练是治疗臀肌挛缩症(外八字、蛙形腿)及防止新的粘连和挛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所有动作象正常人一样自如即可停止针对性锻炼。 一、防止或改善挛缩的康复 目的:维持延长后的长度、改善皮肤挛缩和增加韧带柔韧性 1、并膝屈髋屈膝(或称下蹲)锻炼有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两种;被动屈髋屈膝适用于不能领会锻炼目的及方法、无法主动配合的6岁以下保守治疗患者和术后早期(有缝合的1周内,微创的12小时后)需要锻炼协助引流但因疼痛不能很好锻炼到位的患者。具体方法:双膝并拢固定后,操作者将患者双足抬起双足底与操作者胸部相接触,双手握住患者小腿踝上,双手及胸部缓慢用力并嘱患者深呼吸使髋膝充分屈曲,各组3-4个,保守治疗者复日6-8组,术后患者复日3-4组即可。被动锻炼痛若减轻后即进行主动锻。双膝并拢固定,双手抓住牢固支持物进行下蹲训练,要求次数同被动。 2、双下肢交叉重叠屈髋屈膝锻炼(坐着翘二郎腿),主被动操作要求与并膝锻炼时相同,但开始时间比并膝锻炼晚1-2天,且每次先练并膝再练交膝,以减少痛苦增加适应性。 3、全程翘二郎腿(又称魔鬼动作):双手扶牢(或拉牢)后翘着二郎腿单腿蹲下站起,每条腿5次,两腿交替一遍为一组。 4、抱膝触肩法:坐稳后双手抱右小腿膝关节去接近左肩,约接近越好直到接触;再双手抱左小腿膝关节去接近右肩,反复交替训练,抱膝过程中膝关节始终内收内旋。 二、防止积血残留 由于大转子区非微创手术的工作腔在切口的前后均有,所以要求患者仰卧位府卧复隔2小时交替一次,尤其早期锻炼每组后均应交换一次体位,间隔约15分钟。微创手术时由于工作腔位切口前方,所以无需俯卧位,只需按时进行锻炼,以增加工作腔压力挤出积血。 三、内收肌群康复 目的:增加内收肌和外展肌力 患者略弯腰,双手抓牢固定物,站立的下肢稍后移后需练下肢用力左右摆动,尤其内收摆动时要求摆的越高越好,切记摆动过程中躯干一定要中立稳定,不能发生旋转,摆动的下肢要求处于内旋位。一侧摆动10次后换另一下肢同样摆动,锻炼开始时间有缝合者宜在术后1周后,无逢合者宜在术后2天后,每日3-4组。 四、步态体姿的康复 目的:改变原先“外八字”和“蛙形腿”步态 昂首挺胸两眼看前方两米高处的标志物,向前一字步(即模特步)行走,摆动双上肢与步代协调,锻炼从术后第一天开始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至少200米,同时要求只要下床行走就必须用此步伐。术前有脊柱侧弯及髋倾斜的每日必须向凸侧作侧屈运动及双上肢悬吊下垂牵引,从术后第3天开始,每日3组侧屈10-20个,悬吊5-10分钟,悬吊时作深呼吸运动。 五、内旋前屈肌群康复 目的:增加内收肌和外展肌力 身体垂直站立臂部下垂屈肘向前平伸前臂及双手,下肢内旋位用力上抬大腿,要求抬大腿时膝自然屈曲,上抬大腿应尽量接触同侧手掌,有缝线者从术后第7-10天开始,无缝合者从术后第三天开始,每日3组,每组练至肌肉稍酸即可。 六、臀大肌的康复 目的:使臀部丰满以改变瘪臀和凹臀 双手抓牢固定物,受练下肢侧偏离固定物,后前后摆动下肢,每次后伸时用力抬越高越好;锻炼有缝合者从术后7-10天开始,无缝合者从术后第3天开始,每日不少于3组,每组练至肌肉稍酸为止,间隔至少2小时,让其恢复。

双侧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双侧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入院记录 吴胜波,男性,19岁,汉族,未婚,湖南省籍,家住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于2008年6月22日入院,2008年6月22日采集病史,本人陈述病史,可靠。 主诉:双髋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10余年。 现病史:患者儿时由于经常患疾病就诊于当地医院,肌注药物治疗,以后走路时父母发现患儿双侧髋部活动轻度受限,以屈髋时明显,当时未经诊治,近来父母发现患儿症状明显加重,站立时双侧臀部不适。故来我院求治,门诊以“双侧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收入院。患者自发病来精神好,饮食及二便正常,无游走性关节痛,无发热、盗汗等症状,睡眠尚可。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史,无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社会进行。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无放射性毒物接触史。未婚。家族史:父母体健,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5.2℃,脉搏74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00/6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周身浅表淋巴节未触及肿大。头部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

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腔通气好,无脓涕,副鼻窦无压痛。口腔粘膜无溃疡,伸舌居中,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颈部对称,未见颈静脉怒张,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双上肢及双膝、足无肿胀及关节运动异常,双髋检查见骨科情况。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骨科情况:双侧臀部对称,臀部肌肉轻度萎缩,双侧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可触及条索状挛缩带,无压痛及波动感。站立时双膝可自然并拢,下蹲时双膝关节出现“划圈征”,“蛙腿征”阳性,4字试验阴性,Ober’s征阳性。双髋部关节活动范围:120°-0°-10°。双膝、双踝运动正常,双下肢感觉正常。 化验及特殊检查 无。 最后诊断初步诊断 双侧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双侧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董桂贤 2008-6-22

第九章 腕及手部检查

第九章腕及手部检查 第一节腕及手部的物理检查 一、问诊对腕、手部疼痛患者应注意询问以下几点:(1)问疼痛的部位。(2)腕、手部不适感出现的时间及加重时间,不适感是否为持续性。(3)加重疼痛的动作与姿势。(4)生活、工作及运动对腕、手的影响。(5)昼夜节律变化对不适感的影响。(6)有无其他疾病,如糖尿病、中风、痛风、关节炎及全身结缔组织病等。 (7)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可能引起手部的症状,因此还应注意询问整个上肢及颈部的情况。 二、视诊(一)肿胀 1.关节肿胀 (1)腕关节肿胀:表示病变侵及关节囊、滑膜或腕骨。常见原因及其特点是: 1)腕关节结核:多为单侧腕关节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以腕背最明显,晚期可产生窦道。 2)风湿性关节炎:多为数个关节同时受累,常是对称性,急性发作时其肿胀也呈梭形,多以腕背桡侧明显,晚期则发生关节畸形与强直。 3)腕关节损伤:关节呈弥漫性肿胀,受伤处常有明显压痛。 (2)鼻烟窝肿胀:鼻烟窝在腕部桡侧,窝底为舟骨。因此,若该处肿胀伴有明显压痛时,多为腕舟骨骨折。 (3)腕背正中肿胀:见于月骨缺血性坏死、软组织损伤、伸指肌腱腱鞘炎。 (4)腕背尺侧肿胀:见于腕尺侧副韧带损伤或三角软骨损伤。 (5)掌指关节肿胀:常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扭伤所致,少数为结核性病变。 (6)指间关节肿胀:常见于近侧指间关节,关节肿胀呈纺锤状,伴轻度屈曲。若肿胀仅限于1~2个关节,且关节两侧有压痛时,表示侧副韧带损伤或断裂;如为多个指间关节同时受累,常属类风湿性关节炎。 2.软组织肿胀有些疾病或损伤,主要累及腕和手部的软组织,常见的原因及 其肿胀特点如下: (1)创伤:腕与手部受外伤或手术后,腕部、手背及手指便会发生弥漫性肿胀,以手背肿胀最为明显,严重者表现为凹陷性水肿或血肿。 (2)手指腱滑囊结核:发生腱滑囊结核时,滑囊增厚并形成结核性肉芽组织和渗出液,使整个腱滑囊鞘明显肿胀。在掌面的滑囊结核,由于腕横韧带的约束,肿胀在手掌面和腕屈面最显著,形似“葫芦状”肿胀(图9 -1)。若在腕部肿胀处加压,则在手掌面肿胀部位感到波动感,反之亦然。在背面,由于受到腕背韧带和前臂深筋膜的约束,肿胀在腕背显著。由于滑囊内肌腱的粘连与坏死,手指屈伸运动常受限制,晚期还可产

单侧臀肌挛缩症的诊断与治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May 2011, V ol. 25, No.5·530· 单侧臀肌挛缩症的诊断与治疗 陈小亮唐学阳蒋欣王道喜彭明惺刘利君 【摘 要】目的探讨单侧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1990年1月-2009年9月,收治41例单侧臀肌挛缩症患者。男24例,女17例;年龄6~29岁,平均12岁。39例有明确反复臀肌注射史。左侧9例,右侧32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步态异常、跛行。检查示骨盆倾斜,下肢相对不等长,脐至内踝距离相差1.2~3.8 cm,平均 2.1 cm。骨盆X线片示股骨大粗隆突出,骨盆向患侧倾斜。CT检查示除骨盆倾斜外骨结构无异常,患侧臀肌变薄、萎缩。 采用经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挛缩松解术,术后行双下肢皮肤牵引及康复训练。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4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0年,平均随访5年。患者臀肌挛缩体征消失。术后1年34 例双下肢等长,5例遗留轻度骨盆倾斜,2 例骨盆倾斜较明显;根据刘国辉等疗效评定标准,获优33 例,良6 例,差2 例,优良率 95.12%。 结论单侧臀肌挛缩症致骨盆倾斜出现双下肢相对不等长,采用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挛缩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及康复训练可获满意疗效。 【关键词】单侧臀肌挛缩症下肢相对不等长臀肌挛缩松解术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CHEN Xiaoliang, TANG Xueyang, JIANG Xin, WANG Daoxi, PENG Mingxing, LIU Liju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Lijun, E-mail: LL1964@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17721979.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September 2009, 41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were treated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Among them, 24 were male and 17 were female with an age range from 6 to 29 years (mean, 12 years). Thirty-nine patients had a de? nite history of repeat intragluteal injection. The locations were the left side in 9 cases and the right side in 32 case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lameness and abnormal gait. The medical examination showed pelvic oblique and relative inequality of lower limbs with a mean difference of 2.1 cm (range, 1.2-3.8 cm) in the distance form navel to malleolus medials. The X-ray ? lms of pelvis showed outpouching trochanter of femur and pelvic oblique. The CT scans showed no abnormal ? nding except pelvic oblique and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The arc longitudinal incision was made into the posterolateral area nearby the greater trochanter and then lysis of the gluteal muscles was performed, followed by the skin traction of both legs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Results All incisions healed by ? rst intention. Forty-on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1-20 years (mean, 5 years), and the signs of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disappeared. After 1 year of operation, 34 patients had equal leg length, 5 patients had mild pelvic oblique, and 2 patients had obvious pelvic oblique. According to LIU Guohui et al. evaluation standard,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33 cases, good in 6 cases, and poor in 2 cases with an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95.12%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 Unilateral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leads to pelvic oblique and inequality of lower limbs, and it can be cured with the surgical release of the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by the arc longitudinal incision into the posterolateral area nearby the greater trochanter,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skin tra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Key words】Unilateral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Relative inequality of lower limbs Release of the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化,导致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和屈曲障碍的一种疾病[1]。主要临床症状为步态异常及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异常,治疗以消除上述症状为主要目的。临床一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成都,610041) 通讯作者:刘利君,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小儿矫形外科,E-mail: LL1964@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17721979.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1-4-2 16:56:56;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17721979.html,ki. net/kcms/detail/51.1372.R.20110402.1656.201105.49_013.html 旦确诊,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关于双侧臀肌挛缩症的报道较多,但对于单侧臀肌挛缩症并发骨盆倾斜报道较少;此病易引发双下肢相对不等长,但常被误诊为双下肢真性不等长甚至脊柱侧弯。现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9年9月我科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41例单侧臀肌挛缩症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臀肌挛缩常见问题需知

一、臀肌挛缩症的网络咨询总结 由于中央10套《注射之患》、《蛙人的烦恼》、《蛙女变车模》节目的播出,咨询此病的患者非常多,通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总结,我们常见的咨询问答如下: 1、臀肌挛缩的定义? 2、臀肌挛缩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臀肌挛缩分型(了解一下) 4、臀肌挛缩症有哪些症状? 5、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6、臀肌挛缩症如果不治疗有什么危害? 7、治疗此病的费用大概多少? 8、症状严重或不严重,是否都能治疗,有没有后遗症? 9、术后多长时间可以恢复? 10、年龄有没有限制,多大年龄适合手术? 11、住院时间多久? 12、家属可以陪护吗,住哪里?如果自己一个人过来,怎么办? 13、术后就可以下地活动吗? 14、做手术有季节的影响吗?夏天好还是冬天好? 15、我院是如何治疗此病的? ……………………其他咨询就是医院的位置,医院的一些病房情况,预约等,都要给予详细解答。回答: 1、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 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 2、臀肌挛缩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并不完全清除,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免疫因 素。2)、疤痕体质。3)、先天性因素。在临床上大部分患者有注射青霉素史,青霉素里含有的苯甲醇成分,虽可缓解注射时的疼痛,但苯甲醇的副作用就易在臀部形成挛缩带,会牵拉同侧肢体,可引起上述的各种症状。 3、臀肌挛缩分度(了解一下) 通常按臀肌挛缩的程度和范围,分以下三型:

A型仅有髂胫束挛缩,此型症状:双膝并拢可以下蹲,但下蹲时臀部有弹响及条索状物滑动。此型又分为A1、A2两个亚型;A1型挛缩较轻,屈髋弹响后可交叉重叠双下肢(能翘二郎腿);A2型挛缩较重的,屈髋弹响仍不能交叉重叠双下肢(不能翘二郎腿)。 B型髂胫束,臀大肌前部纤维和腱板及浅深筋膜中有两种以上组织挛缩。此型症状:双膝并拢不能下蹲,必须双膝分开才可以下蹲,但蹲下后双膝可以并拢。下蹲时臀部有弹响及条索状物滑动。此型分为B1、B2、B3三个亚型;B1型:髂胫束与臀大肌前部纤维及腱板同时挛缩,屈髋所需外展角度小于10°;B2型:在B1型基础上,同时有浅筋膜挛缩,此型屈髋所需外展角度在10°~30°之间;B3型:在B2型基础上同时有臀大肌浅深两层深筋膜挛缩,此型屈髋所需外展角度大于30°。 C型除髂胫束,臀大肌前部纤维及腱板和浅深筋膜等浅层组织挛缩外,还有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中部纤维、梨状肌部分纤维及髋关节上部韧带等深层组织挛缩。此型症状:双膝必须分开才可以下蹲,且蹲下后双膝仍不可以并拢。此型分为C1、C2两个亚型; C1型(有学者称重度):挛缩组织之间无粘连或粘连较轻,屈髋时有索状物滑动及弹响,术中分离较容易;C2型(有学者称特重度):挛缩组织之间粘连严重,无论髋处于何位屈髋均无滑动及弹响,臀部呈板块状凹陷,术中分离较困难。 4、常见的症状为不能跷二郎腿或跷二郎腿费力、不能并腿下蹲或者下蹲费力、走路外八字、 跑步成跳跃式,臀部有凹陷等。表现有髋关节功能障碍 患者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 站立时下肢外旋位,不能完全靠拢。行走常有外八、摇摆步态,快步呈跳跃状态。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交腿试验)。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重者只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不能靠拢,足跟不着地,呈蛙式样。体检可发现臀部外上部有皮肤凹陷,髋内收时凹陷更明显,臀部可及紧缩感,下肢呈外展外旋位,髋内收、内旋受限,下肢中立位屈髋活动受限,必须患髋外展、外旋,使患侧髋向外划一半圆形方能再回入原矢状面完全屈曲。股骨大粗隆弹跳感。 5、主要依据临床检查,辅助检查有 1)X线表现多报道为正常。2)CT断层扫描显示 早期炎症病变可见密度减低区。3)B超检查能看到条索状挛缩带。 6、不治疗依据其轻重程度不同,由于畸形引起的腰、髋、膝、踝关节的负荷关系的改变, 而继发关节软骨的退变引起疼痛。骨盆的倾斜,在女性甚至会影响生育。

臀肌挛缩的护理

臀肌挛缩的护理 发表时间:2009-12-15T11:06:37.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张烨 [导读] 专家认为开始肌注的年龄越小,发病机率越高,说明臀肌挛缩发病与婴幼儿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张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创伤一科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166-02 1 概述 臀肌挛缩症是因臀肌及其筋膜的纤维变性挛缩或瘢痕形成,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外八字”步态、“跳步症”、“蛙腿症”等症候群。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 常发生于儿童, 主要与婴儿期臀部反复注射药物有关, 故又称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2 病因 2.1先天因素原发性臀肌挛缩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些专家认为本病是先天性因素造成肌肉发育不良或发育不全所致。 2.2免疫因素专家认为开始肌注的年龄越小,发病机率越高,说明臀肌挛缩发病与婴幼儿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2.3遗传因素有报道部分臀肌挛缩症有家族史,认为可能是在某种环境因素作用下以不同方式进行遗传。 2.4注射因素大部分学者认为反复肌肉注射是引起臀肌挛缩的主要病因。 2.5瘢痕体质有学者认为臀肌挛缩症与瘢痕体质等有关。 2.6创伤因素臀部的外伤可致臀肌淤血、水肿,加上患儿伤后功能活动欠佳,从而造成局部瘢痕化,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 2.7手术因素主要为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并发臀肌挛缩症。 3 临床表现 可见皮肤凹陷成沟状, 臀部可触及条索状硬物, 有典型的外“八”字步态, 并膝不能, 下蹲呈蛙式蹲位, 跑跳受限, 划圈及交腿试验阳性, 髋关节屈伸有弹响。 4 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唯一的有效方法。全程的护理和功能锻炼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5 术前护理 5.1心理护理患儿对住院环境陌生, 对治疗护理过程恐惧, 因病产生自卑心理, 家属担心预后, 因此, 护理人员应以热情的态度对待患儿,多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告知手术目的和效果, 增强其对手术的了解和信心, 以取得合作。 5.2饮食合理膳食,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 增进营养。 5.3术前指导(1)训练床上排便, 并说明手术后排便的方法, 防止因排便不慎污染切口, 造成切口感染而影响疗效。做好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 向患者与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目的, 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2)禁食:术前8h禁食、禁饮。(3)术前用药:为缓解患者紧张心理, 术前肌肉注射镇静药。 5.4卧位术前3天开始训练床上俯卧位以适应术中和术后卧位。 6 术后护理 6.1病情观察对全麻患者应把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牙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硬膜外麻醉患者也应平卧,禁食、禁水6h。观察患儿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双下肢感觉运动、末梢血运恢复情况。 6.2心理护理因患儿对疼痛比成人更具有恐惧感,故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 让患儿及其家属知道术后医生、护士采取什么方法缓解疼痛和帮助顺利完成功能康复, 缓解患儿紧张心情, 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性, 从而很好地配合术后功能锻炼。 6.3饮食护理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6.4特殊体位术后用绷带或其他约束带绷拢双膝使双下肢成内收位, 并用软枕垫高双下肢, 使髋关节、膝关节呈屈曲位, 既利于臀肌的松弛也可减轻疼痛。术后仰卧4h 后更换体位。双侧臀肌挛缩症患儿仰卧与俯卧交替, 预防骶尾部压疮的发生。 6.5伤口护理由于臀肌挛缩松解手术创面大, 出血较多, 应重视伤口局部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渗血多时可用沙袋置于伤口处以压迫止血, 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 以防创面积血导致伤口感染。 6.6术后功能锻炼一般在术后3至5天即可开始练习下地走路, 在锻炼过程中, 除进行方法指导外, 还需要帮助患者克服怕疼的心理, 树立持之以恒的锻炼决心。具体如下:(1) 主动肌肉收缩运动;(2) 关节屈曲训练;(3) 步态训练;(4) 并膝下蹲训练;(5) 跷二郎腿;(6) 抱膝下蹲。 6.7疼痛护理术后用枕头将双下肢垫起使髋关节、膝关节呈屈曲位, 以减轻牵拉痛。术后6h 开始给予50~100mg 曲马多口服, 每6 小时1次, 持续1周, 确保患儿在不痛的情况下进行功能康复。 7 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拆线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抱膝下蹲训练, 指导患者术后1个月后进行跑步、跳绳、原地跳跃等运动, 并巩固步态训练、下蹲训练及坐位、卧位交腿练习, 这样能进一步协调髋关节的功能,促进恢复。由于后期巩固训练多在家里进行, 故应充分调动、发挥患者的自觉督促作用。告诉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疾病尽快恢复,利于巩固住院治疗及加强健康教育效果,从而进一步恢复健康, 应重点强调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让患者注意肢体功能进展情况, 及时反馈信息。 8 健康宣教 任何注射用药物都有刺激性,但由于药物分子结构及分子团大小不同,对人体组织的刺激程度也各异。因此,对儿童应尽量避免臀肌注射,尤其避免用苯甲醇做溶媒的药物注射。同时做好家长的宣教工作、儿童的普查工作,以减少本病的发病率,保护儿童的健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