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重点)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一、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二、阅读文章,整体把握:

(一).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二).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三).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集体展开讨论。

1.我提出的问题: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①.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②.“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研读课文第5—25段,注重自己的体验: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三)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四、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五、练习

必做:《练闯考》P28 T3,T6-12

选作:《名校联盟》P21 T7,8

《练习册》P28T11-18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初中丁志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童话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精妙的方法。 3、正确理解爱情,做一个真正的人。 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主要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7792705.html,/view/39195.htm 2、重点字词: 一抔黄土(póu)一幢(zhuàng)忐忑(tǎn tè)繁衍(yǎn )曙光(shǔ)怒不可遏(è)伫立(zhù)麦穗(suì)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忐忑:心神不定。 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伫立:长时间站着。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诗词: 爱情,是人类神圣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古代神话中有众多的爱情传说,现实社会中也有传颂至今的真爱故事,文人墨客们更是写了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歌颂爱情。请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播放幻灯片,大屏幕显示)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7792705.html,/u27/v_NTIyNjk4NTc.html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今天我们学习的《致女儿的信》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关于爱情的一封信,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二、整体感知,讲故事: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中讲述的故事。(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理清层次:(幻灯片展示) 1—4段,交待女儿的问题,表明我的态度。 5—24段,引用祖母的故事,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25段,告诉女儿如何对待爱情。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给女儿的信学案新版语文版

15.《给女儿的信》导学案 教师寄语: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了解书信常识。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讨论法;圈点标注法;点拨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2.写作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8.*美丽的颜色 国学名句:天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掌握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文中引用居里夫人言行的作用。 3、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领略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引用居里夫人言行的作用。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微.妙()简陋.()骤.雨()窒.息()轮廓.()炽.热()吹xū()zào热()lì()青yíng()光du?()步精疲力jié()和颜yuè()色 答案:wēi l?u zh?u zhìku?chì嘘燥沥荧踱竭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 ..得像温室。 (2)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 ..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3)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 ..。 (4)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 ..过! 答案:(1)空气湿度小而温度高。(2)温度极高,极热。(3)呼吸困难甚至停止。(4)对人或事过分吹捧。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居里夫人,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本文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 答案:《居里夫人传》波兰镭艾芙.居里 合作探究 4.“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句话中的“快乐”指什么? 答案:“快乐”指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的时间提取“镭”。 5.文章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话,找出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例如第五自然段的“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做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更容易展示出她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实行文更加生动。 6.“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皮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表现了居里夫妇怎样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流渡中学严庄坤 一、教材分析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可当今青少年往往泛爱成灾,成了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理智的看待爱情呢?请让我们来学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二、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讨论、研讨、搜集资料和相关的阅读促进理解与体悟。 六、教具教时: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阅读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林觉民的《与妻书》;回顾我们所讲过的李商隐、纳兰容若等的爱情故事等。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李莫愁问“敢问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随”?同学们,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家,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一年后”,“五十年后”,“三年后”人物的眼神的,这美和力量分别指什么? (3)你认为作者最终告诉女儿爱情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老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理解,并培养正确爱情观: (1)播放有关的婚礼影象片段后讨论: 在教堂教父会对结婚的双方问类似这样的话:“无论对方是健康或残疾,无论对方年轻或苍老,无论对方富裕或贫穷,你都愿意嫁给对方(娶对方)为妻(为

人教版 9上 : 全册学案精品: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致女儿的信》 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 ) 2、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化为乌有:

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1、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 2、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3、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 4、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三、练习反馈 跑过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

致女儿的信教师导案

武当中学教师备课活页导学案教师导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主备人:成菲使用人:成菲 教研组长签名:教务主任签名: 教学目标 1、继续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导入: 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回答。 2、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寓言) 三、品读探究 学生领读寓言部分,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 (三次、美和力量) 1、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 2、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男女相爱的真挚情感)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2)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3、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变了没有?(还是美) (1)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 (1)解释“无与伦比”,思考: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2)那么这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什么呢?(忠诚)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

8《美丽的颜色》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 燥热窒息沥青吹嘘筋疲力竭 (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 铃()札()厉()愉()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 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 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 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 14 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

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 —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 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 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 部专著,600 多篇论文,约1200 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 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 《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8美丽的颜色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8美丽的颜色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感受科学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坚忍、忘我的人格魅力。 2.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把握本文作为传记的主要特点。 3.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品味语言中的情味。 一、导入新课 在《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中我们得知,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许多科学家穷尽一生也未必与该奖有缘,但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却在一生中两次获此殊荣。她是谁?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从中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文中哪几段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环境,请概括他们工作环境的特点。 明确:第1-6段记述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环境。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工作,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他们大部分的工作都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2.详细记述居里夫妇工作状态的是哪几段?请你说说他们提炼镭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第8-19段;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当发现分工工作效率更高之后,居里夫人做“男子的职务”,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她“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日复一日地做着提炼工作。 3.当居里夫人提炼出镭之后,居里夫妇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当镭被提炼出来后,这对为之付出无数心血的工作者却十分平静,他们只是静静地欣赏他们的科研产物,观赏它美丽的颜色。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在极度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努力,更需要这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集一切美好的品质于一身,居里夫人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请你细读文章,找到表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句段,探究居里夫人的精神品格。 明确:(1)对科学事业诚挚的热爱。“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其中的“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 (2)无惧一切困难,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3)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目标导学三:探究本文写作艺术,了解传记文学基本特征 1.文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居里夫人的话,请你说说这些引用的话有怎样的作用,它体现

《致女儿的信》学案.doc

1、下列加点字注咅正确的一组是(化为乌有wn B.涕泗ti (3) 一挤((6)繁衍( 代表作有 ) (2)宿愿( )(5)怒不可遏( )黄土 ) 等。本 )( 国《致女儿的信》预学+导学案 班级: _________ 互助对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10月23日 编号018 对手对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学使能力提升 展示让神采飞扬 学习方法:阅读课文,翻查各种参考资料,互助对互助学习或小组学习。 学习目标:扫清课文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评价:采用对手互评或教师点评。 A.界限jiG 暴殄天物tidn ? ? C.萌发m6n 繁文缱节m 忐,占、不安tdnte D.刹那cha 自怨自艾di —拆黄土 pou ? ? 繁衍生息y 如怒不可遏Q 2、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忐忑( )( (4)刹 ( )那间 3、 苏崔姆林斯基,是— 文选自 。 4、 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 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 )的人的吋候。 %1 我的( )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1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扌不黃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 5、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 千百万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忐忑: ? ? %1 上帝怒不可遏。怒不可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1 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繁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 女儿在收割麦子,孙儿们在草地上嬉戏。嬉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 经过预学,学习了知识,你会用吗? 一定行! 6、理解句子“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的深层含义。 7、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 想,这三者Z 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8、“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丽娅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预学案(独学或互助对互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先打好基础是过好学习的第一关!

学案的格式和要求

学案的格式和要求 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学案是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学生根据“学案”设计充分预习,带着问题到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做准备。由此可见学案有利于养成学习习惯,有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二、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 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 怎样学的问题。 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 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学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学生自学式。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式。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五、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目的: 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 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 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 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 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也就是说——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新人教版

8 美丽的颜色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居里和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简陋.(lòu) 骤.雨(zhòu)小心翼.翼(yì) B.猝.至(cù)窒.息(zhì) 吹嘘.(xū)筋.疲力尽(jīng) C.荧.光(yíng)轮廓.(kuò) 酸渍.(zì)来回踱.着(duó) D.燥.热(zhào)沥.青(lì) 搅.动(jiǎo) 嘎.嘎地响(gā)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 ..的一项是( ) A.典型幻稚仪器冻僵 B.炼制搅动沸腾熟悉 C.氛围咽喉沉淀神密 D.残渣领域笼罩清析 3.下列语句与原文不相符的一句是( ) A.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B.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C.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捧过。 D.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B.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C.“看哪……看哪!”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D.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5.填空。 《美丽的颜色》的作者是,国家,优秀的和作家。她的《》就是写的法国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 6.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致女儿的信 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课文标题】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本 【教学过程】 1、导入(开门见山,直接提问。大概1-2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爱情吗?”(点一两个同学谈谈看法,借以查看他们此时的爱情观正确与否。)“如果你们有情感上的困惑,会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吗,父母又是怎么和你们交流的呢?”(此情况下学生也许会小声议论,但基于大部分中国式家庭的教育,也许他们会回答“不会”。)“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跟大家差不多是同龄了,她就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了这个敏感的问题,那么,她的父亲是怎么回答的呢?真正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检查预习,认识作者,积累字词。(大概6分钟左右) ⑴.关于作者,你都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下?(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如不够全面加以补充,反之则略。)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家。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⑵.字词积累(板书生字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注音释义,同时请三个同学在黑板上做题,随后对正,巩固。)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幢zhuàng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3、师生共同用情读文,整体感知文意。(大概8分钟左右) ⑴“请同学们快速通读全文,然后与同桌交流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并给文章分段。” 大概三分钟后请一个同学来谈感受,根据回答适当点拨,明确两点:人类爱情的伟大;父亲教育方式的高超。 另请一位同学划分段落,视回答情况进行指正,补充: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简单板书) ⑵刚刚有同学降到自己很少和父母沟通情感问题,那么大家看看文中的父亲和我们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他是什么态度呢。请同学回答,并根据情况给予提示“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父亲的态度”,学生很容易找到第三段,表明了“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那又是用什么方式解答“我”的问题呢?很容易明确是讲故事的方式。这样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也便于女儿的理解、接受。 4、解读文意(爱情部分即文章主题5~25段)(大概18分钟左右) ⑴要求学生回顾故事部分并填表格(学生阅读时在黑板上画出表格)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范文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1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着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教师寄语: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无与伦比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二、理解探究 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2.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思索着离去”,上帝态度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3.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文中“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三、合作释疑 5.你怎样理解“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句话? 6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从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说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四、课内精读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怒不可遏()一抔()刹那()伫立() 2、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爱情有什么样的感受?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感受吗? 3、面对女儿的提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下个定义给出答案,而要讲这个故事呢? 4、分别找出上帝三次听天使解释后其神情态度的词语,说说这些变化的深长意味。

傅雷家书教师学案

总第课时 孙伯中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傅雷家书》教学案 课型:讲读主备人:朱国华主讲人: 《傅雷家书》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学习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2.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预习内容 一、查找傅雷、傅聪父子的资料,有条件可以欣赏傅聪的钢琴曲磁带。 二、注音:谀辞枘凿扶掖廓然无累 羲皇涕泗横流 三、解词 1、自知之明 2、重蹈覆辙 3、刻骨铭心 4、涕泗横流 四、读课文,标段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2、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正文) 1.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5. 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庸碌、凭吊、自知之明”等词的音形。◆说明两封家书的联系。 ◆正确理解“坚强”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在合作、交流中,赏析、探究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殷殷爱子情和浓浓爱国情。◆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傅雷家书〉两则》体现了作者殷殷的爱子情和浓浓的爱国情。学习本文,抓住书信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是如何表现“慈父情深、朋友情重、赤子情结”的;同时关于“坚强”、“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的议论这一难点,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引导学生一面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和忠告,一面感受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领悟。 三、学习对象分析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部分现代文的阅读知识。学习本文,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可以着力巩固和提高其概括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可以着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走进作品;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及其展示的平台,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五、教学过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写信》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 《写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3.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4.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教学重点】 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教学难点】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加QQ好友) 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写书信。 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写信) 例文导学 师: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一写清楚、写明白就行了。当然,写信和平时的作文是有所不同的。怎么不同呢?下面咱们一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例信全文(略) 阅读思考: 1.结合本文及以前接触过的书信,说说书信的基本格式。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问题? 3.谈谈这篇书信的语言特点。 合作交流:针对上面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部分省略。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板书:格式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三、要点点拨。 1.书信格式顺口溜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2.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