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钩端螺旋体病的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的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的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的护理

(Leptospirosis)

学习哥标

*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护理。

*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与预防。

* 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内家提要

1.概述6.实验室

检查

2.病原学7.诊断

4 ?发病机理9 ?预后

5?临床表现10.护理

概述

定义: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传染源:鼠及猪类,属人畜共患病(anthropozoonosis)或称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 focus diseases)0

临床特点: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出

常见死因: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

心肌炎、溶血等。

病原学

螺旋钩体(简称钩体)非常纤细,螺旋盘绕细致,规则而紧密,长约6?20um有42/8个螺旋,直径0」O2um,在靠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常弯曲或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应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肝功能损害者应保肝治疗,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心、肝、肾、脑功能衰竭者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卧床休息和就地治疗,减少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二)抗菌治疗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钟~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症状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伴有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休克、体温骤降等,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偶可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应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伴用镇静降温、抗休克等治疗。(三)后发症治疗一般多采取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 1.葡萄膜炎扩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每日数次,如虹膜粘连不能使瞳孔充分扩大,可再用10%新福林溶液滴眼,1%新福林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阿托品、4%可卡因、0.1%肾上腺素各0.1ml)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最大限度,尽量使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拉开。扩瞳后每日以1%阿托品点眼1~3次,至痊愈后2周。眼部热敷,每日2~4次,每次20分钟。局部用可的松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可用1%~2%狄奥宁滴眼,内服水杨酸钠;对后部的葡萄膜炎可用烟酸、妥拉苏林、654-2、碳酸氢钠静滴以及维生素B1、B2等。治疗均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 2.脑内闭塞性动脉炎多采取大剂量青霉素G、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氢溴酸樟柳碱(AT-3)、氨茶碱、理疗及针灸等疗法。争取迟早治疗,否则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医学教育网搜集)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犬的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犬对本病也很易感,世界各国都有发生。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由于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犬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启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钩端螺旋体的菌型不下数十种。我国已从犬中分离出8个型。犬型最常见,其次为黄疸出血型及波摩那型。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感染,而且可以长期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成为主要的贮存宿主。如鼠类感染后,大多是健康带菌者,带菌时间长,并可通过尿液向外排菌,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家畜中,猪、犬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带菌的动物,可随尿排菌,污染水源、土壤。当犬接触这些染菌的水、土壤或尿后,就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及消化道感染。通过性交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因公犬有用鼻和舌嗅舔自己或母犬生殖器的习惯。[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病的发生多与接触病犬或带菌鼠的尿有密切关系。通常公犬发病较多,幼龄犬比老龄犬发病多,常散发。 (2)临床特征,病犬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特征:其一,由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病犬,开始高热,但第二天就下降至常温或以下。不久在眼结膜和口腔粘膜上出现黄疸。病犬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呕吐,精神沉郁,四肢(尤其后肢)乏力。尿量减少,呈黄红色,大便中有时混有血液。其二,由犬型钩端螺旋体引起的病犬,黄疽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呕吐,排带血的粪便,腹痛,口腔恶臭,粘膜发生溃疡,舌部坏死,溃烂,腰部触压时敏感,多尿,尿内含有大量蛋白质、胆色素,病大多因尿毒症而死亡。 (3)剖检特征:通常以黄疽、各脏器的出血、消化道粘膜的坏死为特征,腹水增多,且常混有血液,肠粘膜有小出血点,肝肿大,胆囊充满带有血液的胆汁。根据以上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要靠病原学检验和血清学检查。 [防治措施] 第一,避免犬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饲料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可用2~5%漂白粉溶液,或2%氢氧化钠,或3%来苏儿消毒。 第二,驱鼠、灭鼠。 第三,严禁饲喂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第四,对较大的犬群每年进行1次检疫,发现病犬及可疑感染犬,应及时隔离。青霉素、链霉素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早期应用,效果更好。但必须连续治疗3~5天,才能起到消除肾脏内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第五,采取药物预防。目前,我国尚无犬用钩端螺旋体菌苗,国内外有与其他疫苗结合的多联苗,可给犬预防接种,但菌苗必须包括当地主要流行菌型。如无菌苗,可在流行期间采用药物预防,即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土霉素0.75~1.5克)或四环素(按1~1.5毫克/千克体重),连喂7天,可控制犬的感染。 第六,饲养病犬的人员,不要再与健犬接触。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知识培训资料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知识培训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救援应急方案》 5、《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7、《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8、《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五章医疗救治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临床上起病急骤,发热呈稽留热,颜面充血,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PLT)减少。 (2)尿常规检查:有轻度蛋白尿,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管型。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血清免疫学检查:在病后7~8天,做血清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核试验、ELISA 等,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早期诊断价值最大。 钩端螺旋体病检查项: 1. 白细胞(WBC或LEU) 2. 白细胞分类(DC) 3.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4. 血沉(ESR) 5. 血小板(PLT) 6. 尿蛋白(PR0) 7. 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1印tos江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最适pH值为7.2一7.4,孵育温度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 即 被杀灭。 全世界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18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有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的 钩体,根据实际情况暂规定13个血清群14个血清型为国内通用标准菌株。其中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长江流域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除西藏、内蒙、西北高原外均已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华南各省多见。好发季节为7~9月。青壮年农民多见,农村儿童亦不少见,男性占80%以上。主要流行形式有雨水型、稻田型和洪水型。降雨连绵,村庄内外积水,带菌 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可引起雨水型;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 而感染,可引起稻田型;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猪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 流行,可引起洪水型。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分布广、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易成为雨水型或洪水型的传染源。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 肤侵入机体。如土壤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与疫水接触时间长、次数多,获得 感染的机会多。进食被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的食物,钩体也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强的同型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 的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员及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发 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的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散 布全身,在侵入局部无炎症反应。钩体在血和组织中大量繁殖,播散成为钩体败血症。钩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急性传染病。 重点 病原治疗的药物及其注意事项 一、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菌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革兰氏染色阴性,为微需氧菌。生长缓慢,培养基上1周才生长。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3个月。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人。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夏秋季(6~10月)为流行高峰。农民、渔民、屠宰工等易感。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后发症】 后发热:热退3~4日后再次发热,T38℃左右,1~3日自愈。无钩体血症,不需抗生素治疗。 反应性脑膜炎:在后发热同时或稍后出现脑膜炎症状及体征,但检查无异常,预后好。 眼后发症: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巩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玻璃体混浊。 闭塞性脑动脉炎:因反应性动脉炎导致脑缺血而出现偏瘫、失语,可短暂反复发作。多数l~2个月后恢复正常 【例题】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A.长期持续高热 B.发热、咳嗽、咯白色粘痰 C.发热、头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 D.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E.发热、咳嗽 【正确答案】C 【例题】急性肾功不全是哪型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死亡原因 A.单纯型(流感伤寒型) B.肺出血型 C.黄疸出血型 D.胸膜炎型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例题】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单纯型(流感伤寒型) B.肺出血型 C.黄疸出血型 D.胸膜炎型 E.脑膜炎型 【正确答案】A 【例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的并发症 A.后发热 B.虹膜睫状体炎 C.闭塞性脑动脉炎 D.反应性脑膜炎 E.肾损害 【正确答案】E 五、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尿常规可有轻度蛋白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管型。 3.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显凝试验或凝溶试验)最常用。一周出现阳性,效价≥1:400阳性,不能作为早期诊断。 4.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可用于早期诊断。 5.血培养生长缓慢,1周才生长。 6.核酸检测:DNA 7.胸部X线:肺出血型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散性点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阴影。 六、诊断及确诊依据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1: 400以上有诊断价值 七、病原治疗 1.首选青霉素,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6小时一次,连用5 ~7日。为避免赫氏反应,青霉素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2.庆大霉素8万U肌注,每8小时l次。疗程5~7天。 3.四环素0.5g日4次口服,疗程5~7天。 【赫氏反应诊断】

疫苗学知识要点

疫苗绪论 疫苗(Vaccine)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学(Vaccinology) :一门关于疫苗理论、疫苗技术、疫苗研制流程、疫苗应用、疫苗市场及疫苗管理与法规的学科。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疫苗与药物的区别 使用的人群不同:一般药物主要用于患病人群,疫苗用于健康人 药物的性质:一般药物主要为中药、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药物,而疫苗均为生物药物。药物作用:一般药物主要减轻病痛,只有疫苗才能彻底控制和消灭疾病。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 疫苗的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其他成分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 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组分,是决定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物质。(疫苗效果)佐剂: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杀菌剂/防腐剂:用于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一般液体疫苗为避免在保存期间微量污染的细菌繁殖,均加入适宜的防腐剂。大多数的灭活疫苗都使用防腐剂,如硫柳汞、2—苯氧乙醇、氯仿等。 保护剂或稳定剂: 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疫苗中常加入适宜的稳定剂或保护剂,如冻干疫苗中常用的乳糖、明胶、山梨醇等。 灭活剂: 灭活病毒或细菌抗原的方法除了可用物理方法如加热、紫外线照射等之外,也常采用化学方法灭活。常用的化学灭活试剂有丙酮、酚、甲醛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因此在灭活抗原后必须及时从疫苗中除去,并经严格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在制备时还需使用缓冲液、盐类等非活性成分。缓冲液的种类、盐类的含量都可影响疫苗的效力、纯度和安全性,因此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疫苗的基本特点: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由疫苗的抗原所决定,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抗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机体的因素和疫苗的因素。 ■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疫苗本身的安全和接种的安全。大多数疫苗主要用于儿童和健康人群,因此其安全性要求极高。绝大多数国家以不允许因接种疫苗而发生的死亡率超过百万分之一作为安全标准之一。 稳定性 疫苗必须保持稳定,以保证经过一定时间的疫苗贮存和冷藏运输过程■后疫苗仍能保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

第一章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 一、概述 (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3.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传染期 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同时,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5.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相应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6.疾病的流行强度

兽医学复习重点

1、传染的概念、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促使家畜传染病流行的三个主要环节。 答: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2)具有对该传染病有感受性的动物 3)具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内的外界条件 传染的病的发展阶段: 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转归(恢复)期 三个主要环节: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扑灭措施。 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2、加强兽医卫生监督 3、搞好兽医卫生,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 4、预防接种 扑灭措施:1、查明和消灭传染来源疫情报告;早期诊断;隔离病畜;封锁疫区;消毒 2、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3、提高畜禽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3、结核病的特征、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特征、痘病的特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特征。结核病的特征:(由结核杆菌引起,慢性传染病。)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核结节。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特征:有支气管败血博代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鼻炎和鼻甲骨萎缩为特征。 痘病的特征: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和粘膜发生丘疹和水泡。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特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所致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慢性局灶性坏死性肺炎; 4、以奶牛场为例,结核病的主要防制措施。(详细参考P135) 诊断微生物学诊断结核菌素作变态反应 1)检疫无病畜群,每年定期的用结核菌素试验和临床检查进行检验。 2)隔离隔离和捕杀阳性病畜和病畜或用药物治疗。 3)消毒用有效氯为5%的漂白粉乳剂,20%的鲜石灰或15%石炭酸氢氧化钠合剂消毒。粪便发酵消毒。 4)培育健康犊牛犊牛出生后进行体表消毒,从并牛群隔离出来喂给健康牛初乳,断奶后8-6个月进行两次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的可进入健康牛群。 5、巴氏杆菌引起的疾病、猪繁殖障碍的疾病、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禽病毒性肿瘤传染病的种类。 巴氏杆菌引起的疾病:牛出血性败血症(牛巴氏杆菌病)、猪肺疫(“锁喉风”、“清水喉”、“箭喉”)、禽霍乱、禽出败 猪繁殖障碍的疾病:病毒病:猪呼吸和繁殖障碍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瘟、猪附红小体病、猪肠道病毒感染;细菌病: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病、衣原体;寄生虫:寄生虫:弓形虫病 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猪副伤寒、禽伤寒【鸡白痢(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 鸡伤寒(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鸡副伤寒(具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 6、大肠杆菌引起仔猪发生的几种疾病及其临诊特征。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一)消灭和管理传染源开展灭鼠保粮灭鼠防病群众运动。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进行检查治疗,并对排泄物如尿、痰和病人的血、脑脊液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水源和食物,防止鼠和病畜尿污染。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 收割水稻前放干田水,或放农药处理;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加强个人防护、皮肤涂布防护药。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四)药物预防疫区居民、部队及参加收割、防洪、排涝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尽可能提前1个月接种与本地区流行菌型相同的钩体多价菌苗。每年2次,间隔7天。剂量成人第1次1ml,第二次2ml。全程注射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1年左右。以后每年仍需同样注射。有心、肾疾患、结核病及发热患者不予注射。 保健品查询 钩端螺旋体病中医治疗方法 1.清热解毒贯穿始终 本病有时令外邪所引起, 毒从邪来, 热由毒生,热毒为患, 为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不论卫分之解表, 或气分之清气, 或营血之清营凉血, 均应以解毒为主。常用银翘解毒散、清瘟败毒饮或黄连解毒汤与犀角地黄汤合方加减, 清热解毒为主,往往多能奏效。 2.顾护阴津 本病系湿热之证, 往往伤阴耗液而致阴津受损,阳络无所顾护, 外溢而出血。因而治疗上除有热解毒外, 养阴、凉血、止血不可忽视,可在清热、解毒、凉血方中加入养阴之品, 如犀角地黄汤加用大剂生脉散或增液汤, 再加侧柏叶、白茅根、鲜藕节、三七等凉血止血活血之品, 则解郁热,凉血解毒固脱止血之力更彰。 3.利湿除黄,醒脑开窍

钩端螺旋体病 教案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 专业:护理学科:传染病护理学班级2011级护理5-6班授课时间:5月20、22日 时春红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 教学重点: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 教学内容: 一、案例导入 患者男,18岁,因发热、乏力、少尿、双小腿酸痛1周入院。体温最高39.5℃。发病第 6 天出现黑便,伴呕吐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发病前2 d有在山塘游泳史。查体:T 37℃,P 90 次/min,BP 13/10 kPa,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双侧结膜充血较明显, 心肺腹无异常体征。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腓肠肌压痛明显,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二、概念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世界范围内流行。在我国多发生在夏秋季水稻收割期及暴雨、洪水泛滥后,俗称"打谷黄"、"稻温病"。典型临床特点:早期呈钩体败血症症表现;中期是各器官损害和 功能紊乱;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出现后发症。轻症象感冒;重症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 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三、病原学 菌体纤细,有12-18个螺旋,两端有钩,C或S型,由外膜、鞭毛、菌体组成,成旋转运动, 穿透力强,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着色难。在水和湿土中可活1-3月,干燥及寒冷易死亡,对 一般消毒剂敏感。钩体抗原结构复杂,据此可分为许多群,我国常见的有: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七日热群、犬群、澳洲群、秋季热群等。其中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我国长江流域稻田钩 体的主要病原体。雨水洪水泛滥引起的钩体主要是波摩那群。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1早期(钩体败血症期):侵入体内经小血管或淋巴管至血循环到全身,钩体繁殖、裂解死亡,造成菌血症和毒血症。 第 1 页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人畜共患病,热带和亚热带多见。我国各省市均有报道,以南方疫情严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为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包括23个血清群和至少218个血清型。钩端螺旋体血清型的繁多给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制备带来困难。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鼠和猪;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外来人员比疫区居民易感,患病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2~30d。该病病程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又称钩体血症期,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寒战、头痛以及腓肠肌等全身肌肉疼痛,典型体征为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中期又称免疫反应期或器官损害期,根据主要受损脏器不同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或脑膜脑炎型等。后期或称恢复期,患者在症状逐步缓解的同时,出现后发热及眼、神经系统后发症。从血、尿、脑脊液和组织标本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为诊断“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达16周且检出率低。一系列血清学检测方法可用作辅助诊断。 部分以安慰剂为对照的研究显示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的治疗不能缩短钩端螺旋体病病程或减轻该病症状,因此目前对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多数意见仍主张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病原治疗方案需根据钩端螺旋体病的严重程度选择:轻症患者可予以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或阿莫西林每次500mg、每6小时1次口服;中、重度感染应予以青霉素每次160万单位、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d。青霉素治疗初期可发生赫氏反应,系大量钩端螺旋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加重毒血症所致,应予警惕,一旦发生可予以糖皮质激素等处理。 药敏试验显示钩端螺旋体在体外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敏感,但尚缺乏临床资料。 钩端螺旋体病免疫力呈型特异性的特点使疫苗的开发、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目前主要采取药物预防。研究显示多西环素每周1次200mg口服对在丛林生活人群具有有效保护作用,因此该方案被广泛采纳。适用预防用药者包括:在疫区从事与疫水接触工作的人员,暴雨或洪灾后所有疫区人员,新进疫区的劳动者,接触钩端螺旋体的实验室人员等。

12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观察与护理.docx

12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观察与护理 12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观察与护理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观察并发症护理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 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早 期的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及功能紊乱、以及病程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性 并发症,重症患者可发生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1]。临 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等, 由于钩端螺旋体毒力的大小及侵入数量不同,人体免疫力和反应性不同,因而临床表现较 复杂,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同一型钩端螺旋体可以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 钩端螺旋体又可以引起极为相似的临床症候群。轻者如一般感冒,3~5天体温自动下降恢复正常,重者出现明显或严重的败血症候群、肺大出血型和黄疸出血型等。细致的护理有 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及治疗。我院于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钩端螺旋体病患 者12例,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4~67岁;其中农民10例,无业人员2例,全部病 例均有野外工作史或活动史;住院天数1~35天。本组中有10例出现并发症,确诊后经 抗菌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治愈6例,好转4例,死亡2例,死亡率16.7%。从资料看,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青壮年患者居多。在死亡的2例中,黄疸出血型1例,肺大 出血型1例。 观察与护理 1.心理护理 因起病急,对本病认识不足,环境、人员陌生,或因误诊而致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等 均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恐惧或孤独心理,我们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耐心解释和精 心护理,帮助患者认识本病,了解每项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大 部分患者刚入院时由于不了解本病,认为感染传染病,会传染别人,担心别人会另眼对待,顾虑重重。因此,在入院宣教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认真讲解本病的发病原因、传播方式、 预后等,解释本病在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患病者无需特殊隔离,解除患者和家属思想顾虑。特别应告之家属,亲人焦虑、紧张的情绪可影响患者,在患者面前应注意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并给患者以支持和鼓励。 2.发热的观察及护理 本组12例均出现发热,体温多稽留于39℃,有明显的头痛和肌肉痛,尤以腓肠肌及腰背 肌明显。患者全身软弱无力,行走困难,因此必须重视发热的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行分级管理,共同负责的原则 (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乙、丙类传染病局部小流行、局部小爆发,每起食物中毒30例以下,放射性一级事故,波及面及影响较小的中毒事件和其他较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区政府(管委)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二)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为较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组织、指导、协助、支持或直接参与。 1. 跨县区的疫情、中毒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辖区内鼠疫、霍乱疑似首发病例或首发疫情;

3. 辖区内发现疑似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或输入性疑似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病例; 4. 首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一个县区多乡镇多点爆发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并呈蔓延趋势; 5. 一个县区范围短期内乙、丙类传染病波及数个乡镇,出现多点爆发,发病率比常年上升数倍以上,或乙类传染病在多个村屯、单位发生爆发流行; 6. 每起食物中毒30~99例,其他急性中毒出现严重症状者3~9例,放射性二级事故; 7. 辖区内学校、幼儿园、旅游景区、涉外饭店、重要厂矿等场所发生重要传染病疫情或中毒事件或其他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 8. 辖区范围内发生不能确诊及病因不明的群体疾病。 (三)以县区为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由市政府迅速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并请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工作组给予指导、协助、支持和直接参与。 1. 发生鼠疫疫情,霍乱2例以上; 2. 在5天内发生病毒性肝炎50例,伤寒、副伤寒10例,痢疾100例,出血热5例,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登革热20例,炭疽10例,或引起2例以上死亡;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A1型题 1.引起钩体病的病原体属于:A.密螺旋体属B.疏螺旋体属C.寄生性钩端螺旋体D.腐生性钩端螺旋体E.双曲钩端螺旋体 2.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A.普通培养基B.含胆汁培养基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D.含兔血清培养基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 3.我国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4.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5.引起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型)B.黄疸出血群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6.引起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B.黄疸出血型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7.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A.大便B.小便C.飞沫D.呕吐物E.鼻咽分泌物 8.在水和湿土中,钩体可存活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1~3月D.4~5月E.半年以上 9.下列哪一种是钩体的运动器官:A.菌体B.轴丝C.鞭毛D.包膜E.伪足10.钩体显凝试验抗体效价的阳性值是:A.>1s100B.>1s200C.>1s300D.>1s400E.>1s80011.

采用柯氏培养基培养钩体的时间最短为:A.1周B.3天C.2周D.3周E.4周 12.钩体病的潜伏期为:A.2~3天B.4~6天C.7~14天D.15~20天E.21~25天 13.钩体致病的主要物质是:A.菌体B.钩体一端的钩C.轴丝D.毒素E.胞壁 14.传播钩体病的主要方式是:A.虫媒叮咬B.皮肤接触疫水C.食入污染食物D.呼吸道吸入病原体E.接触受感染的动物 15.关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B.黄疸出血群毒力强,主要储存宿主是猪C.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包括带菌动物和病人D.病人可获得对同型及异型钩体的免疫力E.黄疸出血群所致钩体病的临床分型多为感染中毒型 16.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A.钩体的毒力B.钩体的数量C.钩体的菌群D.机体的免疫力E.钩体的菌型和机体的免疫力17.钩体病病损的基本特点是:A.肺毛细血管出血B.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C.弥漫性血管溶血D.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E.全身性小血管中毒性损伤 18.钩体病病理改变的突出特点是:A.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B.肝细胞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C.肾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D.肺毛细血管出现微型缺口,红细胞溢入肺泡E.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与出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