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应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肝功能损害者应保肝治疗,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心、肝、肾、脑功能衰竭者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卧床休息和就地治疗,减少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二)抗菌治疗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钟~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症状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伴有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休克、体温骤降等,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偶可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应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伴用镇静降温、抗休克等治疗。(三)后发症治疗一般多采取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 1.葡萄膜炎扩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每日数次,如虹膜粘连不能使瞳孔充分扩大,可再用10%新福林溶液滴眼,1%新福林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阿托品、4%可卡因、0.1%肾上腺素各0.1ml)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最大限度,尽量使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拉开。扩瞳后每日以1%阿托品点眼1~3次,至痊愈后2周。眼部热敷,每日2~4次,每次20分钟。局部用可的松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可用1%~2%狄奥宁滴眼,内服水杨酸钠;对后部的葡萄膜炎可用烟酸、妥拉苏林、654-2、碳酸氢钠静滴以及维生素B1、B2等。治疗均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 2.脑内闭塞性动脉炎多采取大剂量青霉素G、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氢溴酸樟柳碱(AT-3)、氨茶碱、理疗及针灸等疗法。争取迟早治疗,否则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医学教育网搜集)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应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肝功能损害者应保肝治疗,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心、肝、肾、脑功能衰竭者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卧床休息和就地治疗,减少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二)抗菌治疗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钟~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症状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伴有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休克、体温骤降等,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偶可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应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伴用镇静降温、抗休克等治疗。(三)后发症治疗一般多采取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 1.葡萄膜炎扩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每日数次,如虹膜粘连不能使瞳孔充分扩大,可再用10%新福林溶液滴眼,1%新福林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阿托品、4%可卡因、0.1%肾上腺素各0.1ml)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最大限度,尽量使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拉开。扩瞳后每日以1%阿托品点眼1~3次,至痊愈后2周。眼部热敷,每日2~4次,每次20分钟。局部用可的松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可用1%~2%狄奥宁滴眼,内服水杨酸钠;对后部的葡萄膜炎可用烟酸、妥拉苏林、654-2、碳酸氢钠静滴以及维生素B1、B2等。治疗均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 2.脑内闭塞性动脉炎多采取大剂量青霉素G、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氢溴酸樟柳碱(AT-3)、氨茶碱、理疗及针灸等疗法。争取迟早治疗,否则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医学教育网搜集)

犬的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犬对本病也很易感,世界各国都有发生。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由于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犬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启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钩端螺旋体的菌型不下数十种。我国已从犬中分离出8个型。犬型最常见,其次为黄疸出血型及波摩那型。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感染,而且可以长期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成为主要的贮存宿主。如鼠类感染后,大多是健康带菌者,带菌时间长,并可通过尿液向外排菌,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家畜中,猪、犬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带菌的动物,可随尿排菌,污染水源、土壤。当犬接触这些染菌的水、土壤或尿后,就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及消化道感染。通过性交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因公犬有用鼻和舌嗅舔自己或母犬生殖器的习惯。[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病的发生多与接触病犬或带菌鼠的尿有密切关系。通常公犬发病较多,幼龄犬比老龄犬发病多,常散发。 (2)临床特征,病犬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特征:其一,由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病犬,开始高热,但第二天就下降至常温或以下。不久在眼结膜和口腔粘膜上出现黄疸。病犬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呕吐,精神沉郁,四肢(尤其后肢)乏力。尿量减少,呈黄红色,大便中有时混有血液。其二,由犬型钩端螺旋体引起的病犬,黄疽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呕吐,排带血的粪便,腹痛,口腔恶臭,粘膜发生溃疡,舌部坏死,溃烂,腰部触压时敏感,多尿,尿内含有大量蛋白质、胆色素,病大多因尿毒症而死亡。 (3)剖检特征:通常以黄疽、各脏器的出血、消化道粘膜的坏死为特征,腹水增多,且常混有血液,肠粘膜有小出血点,肝肿大,胆囊充满带有血液的胆汁。根据以上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要靠病原学检验和血清学检查。 [防治措施] 第一,避免犬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饲料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可用2~5%漂白粉溶液,或2%氢氧化钠,或3%来苏儿消毒。 第二,驱鼠、灭鼠。 第三,严禁饲喂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第四,对较大的犬群每年进行1次检疫,发现病犬及可疑感染犬,应及时隔离。青霉素、链霉素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早期应用,效果更好。但必须连续治疗3~5天,才能起到消除肾脏内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第五,采取药物预防。目前,我国尚无犬用钩端螺旋体菌苗,国内外有与其他疫苗结合的多联苗,可给犬预防接种,但菌苗必须包括当地主要流行菌型。如无菌苗,可在流行期间采用药物预防,即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土霉素0.75~1.5克)或四环素(按1~1.5毫克/千克体重),连喂7天,可控制犬的感染。 第六,饲养病犬的人员,不要再与健犬接触。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临床上起病急骤,发热呈稽留热,颜面充血,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PLT)减少。 (2)尿常规检查:有轻度蛋白尿,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管型。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血清免疫学检查:在病后7~8天,做血清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核试验、ELISA 等,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早期诊断价值最大。 钩端螺旋体病检查项: 1. 白细胞(WBC或LEU) 2. 白细胞分类(DC) 3.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4. 血沉(ESR) 5. 血小板(PLT) 6. 尿蛋白(PR0) 7. 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1印tos江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最适pH值为7.2一7.4,孵育温度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 即 被杀灭。 全世界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18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有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的 钩体,根据实际情况暂规定13个血清群14个血清型为国内通用标准菌株。其中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长江流域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除西藏、内蒙、西北高原外均已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华南各省多见。好发季节为7~9月。青壮年农民多见,农村儿童亦不少见,男性占80%以上。主要流行形式有雨水型、稻田型和洪水型。降雨连绵,村庄内外积水,带菌 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可引起雨水型;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 而感染,可引起稻田型;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猪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 流行,可引起洪水型。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分布广、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易成为雨水型或洪水型的传染源。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 肤侵入机体。如土壤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与疫水接触时间长、次数多,获得 感染的机会多。进食被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的食物,钩体也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强的同型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 的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员及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发 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的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散 布全身,在侵入局部无炎症反应。钩体在血和组织中大量繁殖,播散成为钩体败血症。钩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一)消灭和管理传染源开展灭鼠保粮灭鼠防病群众运动。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进行检查治疗,并对排泄物如尿、痰和病人的血、脑脊液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水源和食物,防止鼠和病畜尿污染。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 收割水稻前放干田水,或放农药处理;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加强个人防护、皮肤涂布防护药。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四)药物预防疫区居民、部队及参加收割、防洪、排涝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尽可能提前1个月接种与本地区流行菌型相同的钩体多价菌苗。每年2次,间隔7天。剂量成人第1次1ml,第二次2ml。全程注射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1年左右。以后每年仍需同样注射。有心、肾疾患、结核病及发热患者不予注射。 保健品查询 钩端螺旋体病中医治疗方法 1.清热解毒贯穿始终 本病有时令外邪所引起, 毒从邪来, 热由毒生,热毒为患, 为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不论卫分之解表, 或气分之清气, 或营血之清营凉血, 均应以解毒为主。常用银翘解毒散、清瘟败毒饮或黄连解毒汤与犀角地黄汤合方加减, 清热解毒为主,往往多能奏效。 2.顾护阴津 本病系湿热之证, 往往伤阴耗液而致阴津受损,阳络无所顾护, 外溢而出血。因而治疗上除有热解毒外, 养阴、凉血、止血不可忽视,可在清热、解毒、凉血方中加入养阴之品, 如犀角地黄汤加用大剂生脉散或增液汤, 再加侧柏叶、白茅根、鲜藕节、三七等凉血止血活血之品, 则解郁热,凉血解毒固脱止血之力更彰。 3.利湿除黄,醒脑开窍

钩端螺旋体病 教案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 专业:护理学科:传染病护理学班级2011级护理5-6班授课时间:5月20、22日 时春红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 教学重点: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 教学内容: 一、案例导入 患者男,18岁,因发热、乏力、少尿、双小腿酸痛1周入院。体温最高39.5℃。发病第 6 天出现黑便,伴呕吐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发病前2 d有在山塘游泳史。查体:T 37℃,P 90 次/min,BP 13/10 kPa,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双侧结膜充血较明显, 心肺腹无异常体征。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腓肠肌压痛明显,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二、概念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世界范围内流行。在我国多发生在夏秋季水稻收割期及暴雨、洪水泛滥后,俗称"打谷黄"、"稻温病"。典型临床特点:早期呈钩体败血症症表现;中期是各器官损害和 功能紊乱;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出现后发症。轻症象感冒;重症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 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三、病原学 菌体纤细,有12-18个螺旋,两端有钩,C或S型,由外膜、鞭毛、菌体组成,成旋转运动, 穿透力强,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着色难。在水和湿土中可活1-3月,干燥及寒冷易死亡,对 一般消毒剂敏感。钩体抗原结构复杂,据此可分为许多群,我国常见的有: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七日热群、犬群、澳洲群、秋季热群等。其中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我国长江流域稻田钩 体的主要病原体。雨水洪水泛滥引起的钩体主要是波摩那群。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1早期(钩体败血症期):侵入体内经小血管或淋巴管至血循环到全身,钩体繁殖、裂解死亡,造成菌血症和毒血症。 第 1 页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2~20天,一般7~12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Edward和Domm将钩体病分为第一期(即败血症期)、第二期(即免疫反应期)。国内曹氏将本病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种分期对指导临床实践、特别

是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钩体血症期)多在起病后3天内,本期突出的表现是:1.发热多数病人起病急骤,伴畏寒及寒战。体温短期内可高达39℃左右。常见弛张热,有时也可稽留热,少数间歇热。 2.头痛较为突出,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或颈肌、腰背肌、大腿肌及胸腹肌等部位常见。 3.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较明显,有时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血,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二是充血持续,在退热后仍持续存在。 5.腓肠肌压痛,双侧偶也可单侧,程度不一。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痛剧烈,不能走路,拒按。 6.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多见于腹股沟,腋窝淋巴结。多为黄豆或蚕豆大小,压痛,但无充血发炎,亦不化脓。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本期还可同时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呆,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部分病人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极少数病人有中毒精神症状。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约在起病后3~14日,此期患者经过了早期的感染中毒败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皮肤粘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

12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观察与护理.docx

12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观察与护理 12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观察与护理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观察并发症护理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 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早 期的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及功能紊乱、以及病程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性 并发症,重症患者可发生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1]。临 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等, 由于钩端螺旋体毒力的大小及侵入数量不同,人体免疫力和反应性不同,因而临床表现较 复杂,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同一型钩端螺旋体可以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 钩端螺旋体又可以引起极为相似的临床症候群。轻者如一般感冒,3~5天体温自动下降恢复正常,重者出现明显或严重的败血症候群、肺大出血型和黄疸出血型等。细致的护理有 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及治疗。我院于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钩端螺旋体病患 者12例,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4~67岁;其中农民10例,无业人员2例,全部病 例均有野外工作史或活动史;住院天数1~35天。本组中有10例出现并发症,确诊后经 抗菌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治愈6例,好转4例,死亡2例,死亡率16.7%。从资料看,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青壮年患者居多。在死亡的2例中,黄疸出血型1例,肺大 出血型1例。 观察与护理 1.心理护理 因起病急,对本病认识不足,环境、人员陌生,或因误诊而致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等 均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恐惧或孤独心理,我们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耐心解释和精 心护理,帮助患者认识本病,了解每项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大 部分患者刚入院时由于不了解本病,认为感染传染病,会传染别人,担心别人会另眼对待,顾虑重重。因此,在入院宣教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认真讲解本病的发病原因、传播方式、 预后等,解释本病在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患病者无需特殊隔离,解除患者和家属思想顾虑。特别应告之家属,亲人焦虑、紧张的情绪可影响患者,在患者面前应注意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并给患者以支持和鼓励。 2.发热的观察及护理 本组12例均出现发热,体温多稽留于39℃,有明显的头痛和肌肉痛,尤以腓肠肌及腰背 肌明显。患者全身软弱无力,行走困难,因此必须重视发热的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钩端螺旋体病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钩体病 2.赫氏反应 二、填空题 1. 和是钩体病的主要传染病。 2.钩体病的流行类型主要是、和三种。 三、选择题 1.钩端曼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 A、鼠、猪 B、鼠、牛 C、猪、牛 D、猪、羊 E、以上都不是 2.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是()C A、1~3月 B、3~6月 C、6~10月 D、10~12月 E、2~5月 3.钩端螺旋体可自病人的()B A、粪便排出 B、尿液排出 C、飞沫排出 D、鼻咽部分泌物排出 E、呕吐物排出 4.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基础是()E A、肺毛细血管出血 B、急性肝功能不全 C、急性肾功能不全 D、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E、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5.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是()C A、长期持续高热 B、发热、咳嗽、吐白色粘痰 C、发热、头痛、结合膜充血、腓肠肌痛 D、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E、发热、咳嗽 6.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A A、流感伤寒型 B、肺大出血型 C、黄疸出血型 D、脑膜脑炎型 E、混合型 7.钩端螺旋体病在病程缓解的第3~4天后,可能出现再次发热(后发热)是因为()E A、再燃 B、复发 C、先后两批病原体侵入 D、青霉素治疗后反应 E、迟发型变态反应

8.钩端螺旋体病的神经系统后发症中最为多见且严重的是()B A、反应性脑膜炎 B、闭塞性脑动泳炎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 E、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9.男性36岁,发热3天,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用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3h后寒颤,热度更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应首先考虑()D A、过敏性休克 B、并发肺炎 C、合并败血症 D、赫氏反应 E、并发肺炎和心肌炎 四、简答题 1.钩端螺旋体病有哪几型?各型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2.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有哪些?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二、钩端螺旋体病的并发症*三、钩端螺旋体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钩端螺旋体病吃什么好2. 钩端螺旋体病不能吃什么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潜伏期2~28天,一般是10天左右。 1、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伴畏寒及寒战,少数患者于发热前一两天可能有软弱,乏力,发热多为稽留型,部分患者为弛张热,体温39℃上下,热程7天左右,亦可达10天,脉搏常增速。 2、头痛,身痛:头痛有时很突出,直至恢复期仍诉头昏,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明显,有些患者颈部,膝,大腿,以至胸,腹,腰背肌 都痛。 3、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有时行动困难或不能站立和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血:在发病早期出现,以后迅速加重,重者全结膜除角膜周边外,均明显充血,整个结膜呈红色或粉红色,小血管交织成细网状,有时有结膜下出血;但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充 血在热退后仍持续存在。 5、腓肠肌痛,压痛:在发病第1天即可出现,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痛剧烈,犹如刀割,不能走路,轻压即痛,甚至拒按。 6、淋巴结肿大:一般自发病第2天即可出现,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其次是腋窝淋巴群,一般为黄豆或蚕豆大,个别如鸽蛋大,

表面多隆起,质软,有压痛,但无红肿,亦不化脓。 钩端螺旋体病的并发症眼部的并发症以葡萄膜炎为主,其中多为前部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常出现玻璃体混浊,虹膜表面有白色沉着物。其次为视网膜及视神经等改变,还有一些患者并有巩膜、瞳孔、眼肌的改变。多数在病期2~8周内出现。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也有少数迁延时间较长或复发的。 从患者的前房液及实验动物的眼组织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的事实说明,眼部病变的发病很可能由于病原体本身及其毒素直接引起,同时也应考虑到并存过敏反应的可能。 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表现为晚期脑病。患者在急性期后可出现持续性头痛、头昏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在病后2~5月出现中枢性肢体瘫痪及运动性语言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精神症状。目前认为,晚期脑病并发症可能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而造成脑组织供血障碍所致。 钩端螺旋体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1、钩端螺旋体病吃什么好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

犬钩端螺旋体病

犬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多种形式,主要有发热、黄疽、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豁膜坏死、水肿等特征。 【流行病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源和环境,可使家畜(牛、猪等)和人发病。各种犬对钩端螺旋体均易感,幼犬和体质弱的犬更易感染发病。据国外对健康犬的犬型钩端螺旋体血清抗体调查,某些地区阳性率达20%-8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公犬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母犬。 【临床症状】潜伏期5-11天。 1.急性出血型黄疽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体温40℃,绝食,肌肉震颤、触痛。继而出现呕吐,眼结膜、口腔赫膜充血、出血,口腔内发出与腐臭尿液相似的气味,但并不发生溃疡,呼吸急促,心律不齐,体表淋巴结肿胀,70%病犬出现黄疽和血便,尿液浑浊、色浓,呈豆油样,最后衰竭死亡,病程2-3天,个别的几小时死亡。 2.急牲肾炎型精神沉郁,厌食,体温升高,可见勃膜充血,部分可见口腔溃疡、出血,并有淡黄色或灰色痴屑,有尿臭气。肌肉疼痛,常呈坐姿,不愿活动,病重时出现呕吐,血便,无尿,臭尿和脱水。少数出现黄疽,触诊肠段,收缩如硬囊状。后期常出现虚脱,昏迷。病程约1周,最后多因尿毒症死亡。部分转为慢性,呈慢性肾炎症状。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急性、慢性均有肾炎症状,尿中蛋白质可达0.2%,尿沉渣中有肾上皮和肾管型。死亡率,流行初期高于流行后期,血中尿素量增加,预后不良。幼犬与老年犬易耐过,康复期长达2-3周,有时可遗留后肢麻痹、消化紊乱、慢性肾炎等。 【病理变化】可视勃膜黄疽样变化,胃、十二指肠、大肠、结肠勃膜肿胀,高度潮红,常呈黑红色,偶有出血;小肠和盲肠病变较轻。脾脏、淋巴结急性肿胀,肝脏肿胀,有时有棕黄色斑点和出血。脾脏出血表面有淡黄色的小病灶。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有的呈现肾小球或间质性肾炎变化。 【实验室诊断】发热期采血液,无热期或后期采尿液或脑脊髓液,尿液为常用,死后采取肝脏、肾脏(最好1小时内进行,最迟不超过3小时),制备液滴压片标本,置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当发现典型“O”“S”“C”等多种形态的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 用病犬血液或死犬肝脏、肾脏乳剂皮下或腹腔接种于仓鼠或豚鼠,逐日观察,测体温,潜伏期一般3-5天,先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1-2天出现黄疽,死前体温下降,应在死前扑杀进行剖检,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镜检,若能检出钩端螺旋体时即可确诊。 血清学检验,可采用微量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类症鉴别】 1.犬瘟热类似症状: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厌食,眼结膜充血,有时呕吐、腹泻。区别:钩端螺旋体表现肌肉疼痛,血尿、尿闭或尿呈豆油样(浓茶水样),急性淋巴结肿大,可视豁膜黄染。剖检可见豁膜潮红、出血,呈黑红色,肝脏肿大,有棕黄色斑点和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人畜共患病,热带和亚热带多见。我国各省市均有报道,以南方疫情严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为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包括23个血清群和至少218个血清型。钩端螺旋体血清型的繁多给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制备带来困难。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鼠和猪;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外来人员比疫区居民易感,患病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2~30d。该病病程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又称钩体血症期,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寒战、头痛以及腓肠肌等全身肌肉疼痛,典型体征为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中期又称免疫反应期或器官损害期,根据主要受损脏器不同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或脑膜脑炎型等。后期或称恢复期,患者在症状逐步缓解的同时,出现后发热及眼、神经系统后发症。从血、尿、脑脊液和组织标本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为诊断“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达16周且检出率低。一系列血清学检测方法可用作辅助诊断。 部分以安慰剂为对照的研究显示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的治疗不能缩短钩端螺旋体病病程或减轻该病症状,因此目前对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多数意见仍主张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病原治疗方案需根据钩端螺旋体病的严重程度选择:轻症患者可予以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或阿莫西林每次500mg、每6小时1次口服;中、重度感染应予以青霉素每次160万单位、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d。青霉素治疗初期可发生赫氏反应,系大量钩端螺旋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加重毒血症所致,应予警惕,一旦发生可予以糖皮质激素等处理。 药敏试验显示钩端螺旋体在体外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敏感,但尚缺乏临床资料。 钩端螺旋体病免疫力呈型特异性的特点使疫苗的开发、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目前主要采取药物预防。研究显示多西环素每周1次200mg口服对在丛林生活人群具有有效保护作用,因此该方案被广泛采纳。适用预防用药者包括:在疫区从事与疫水接触工作的人员,暴雨或洪灾后所有疫区人员,新进疫区的劳动者,接触钩端螺旋体的实验室人员等。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1.目前国内钩体病病原治疗首选 A.四环素 B.青霉素 C.氯霉素 D.头孢菌素 E.红霉素 答案:B ()2.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是 A.长期持续高热 B.发热、咳嗽、吐白色黏痰 C.发热、头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 D.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E.发热、咳嗽 答案:C ()3.钩体病感染中毒型的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发热、全身疼痛、乏力 B.浅表淋巴结肿大 C.虹膜睫状体炎 D.结膜炎 E.腓肠肌压痛明显 答案:C ()4.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 A.普通培养基 B.含胆汁培养基 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 D.柯氏培养基 E.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答案:D ()5.下列不属于钩体病的诊断依据的是 A.在流行区6-10个月,在近20天内曾接触过可能污染钩体的水 B.急起发热,全身疼痛,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其他原因者 C.血象中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 D.胸片、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漫性点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影 E.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 答案:C ()6.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发生Herxheimer反应的机制是 A.钩体死亡后毒素释放 B.青霉素变态反应 C.感染性休克 D.肾衰竭 E.肺出血 答案:A ()7.男,36岁,农民,因发热、周身酸痛、极度乏力3天,呼吸困难半天入院。查体:体温39.5℃,脉搏122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02/70 mmHg,急性重病容,结膜充血,双肺可闻及湿罗音,腓肠肌有压痛。血象:WBC 13×109/L,N 0.8,L 0.20。尿蛋白(+)。下列哪项措施不妥当 A.抽血培养 B.西地兰静推 C.异丙嗪镇静 D.氢化可的松静滴 E.大剂量青霉素 答案:E ()8.钩体病治疗措施中不妥当的是 A.抗生素治疗用至退热后3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