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第十章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生物科学研究在广度和尝试上飞速发展,导致传统的学科界限日

趋模糊,并不断衍生和分化出新的学科。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 munoendocrinology)的形成和建立即是如此。此学科横跨神经、免疫

和内分泌等三大系统,集中探讨系统间的多重往返联系及其生理或病

理意义,着重研究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因素。本章拟简述神经免

疫内分泌学的历史发展,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网络的理论基础和实验

依据,神经免疫内分泌相关疾病实例,以及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

前景。

第一节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有关神经系统和或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感性认识

由来已久。古希腊医生Galen曾注意到忧郁的妇女较乐观的女生易罹患

癌症。祖国医学对七性(喜、怒、衷、思、悲、恐、惊)致病也早有

直觉和经验性的描述,提示情绪因素至少可部分地影响机体的抗病能

力特别是免疫力,从而加速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西方医学的许

多早期观察均说明应激性刺激可导致疾病或促进发病。直至1919年,I shigami的工作才为以上的经验积累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他发现在

慢性结核病患者,情感挫折可明显削弱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咸噬能力,

并提出情绪性应激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后,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M etalnikov等于1924年证明,经典式条件反射可改变免疫反应,说明免

疫系统亦接受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有力影响。这一事实得到反复证实,并已成为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重要研究领域。1936年,Selye分析了一系列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发现诸如缺氧、

冷冻、感染、失血、中毒和情绪紧张等均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肥大,胸

腺萎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减少等变化,他将这群征候称为“应激”(sterss),并确定这些变化系由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由

此证明了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嗣后,不断有报道描述神经

精神因素及内分泌因素对免疫功能、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影响。本世

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中枢毁损方法在神经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发

现某些中枢神经核团或区域参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如可改变外

周血中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及循环血中抗体深度等。1972年苏联学地得K orneva等发现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脑内某些区域神经元放电发生改变。瑞士学者Besedovsky等实验也得到类似结果。与此相近,神经内

分泌学也因下丘脑促垂体激素释放或释放抑制激激素如促甲状腺素释

放激素(thyrotropin-erleasing hormone,TRH)、促黄体生成素释放

激素(luteinzing-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LHRH)、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分离、纯化和鉴定,进一步证明应激是一典型

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而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自然应是神经内分泌系

统的调控结果。然而,这一时期与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工作

总体处于低潮,因免疫学家们更关注的是免疫系统的内部调节和机制,且许多免疫现象和过程可在离体条件下重现,故主观上忽视了神经和

内分泌系统在免疫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另一方面,神经生理学家和神

经生物学家们也仅关注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及突触传递等课题而无暇

它顾,同时在客观上也受技术条件及各学科发展深度的限制。

进入八十年代后,由于技术方法的进步和新的学说和理论的问世,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间的关系探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神经免疫

内分泌学渐趋成形,这主要基于下述事实:

(1)众多的神经递质、神经肽及激素于在体和离体条件下可影响

免疫细胞及免疫应答的各环节。

(2)免疫细胞上及胞内有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或激素的受体的表达。

(3)免疫细胞可合成某引起神经肽或激素。

(4)神经细胞及内分泌细胞均可合成及分泌免疫分子(如细胞因子等),且细胞因子对内分泌影响亦极为广泛。

(5)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间存在双向往返的反馈联系。

(6)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

围绕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间交互影响,还有众多名词术语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反映,如神经免疫学(neuroimmunology),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行为免疫学(behavioral immunolog y),免疫精神病学(immunopsychiatry),神经免疫发生(neuroimmu nogene-sis),神经免疫调节(neuroimmunomodulation)等,Blalock 提出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因精神心理活动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主功能,精神疾患的发生有深刻的神经内分泌基础,且以上各术语的共同基础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即为“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neuroimmunoendocrine network)。

迄今,已有几部神经免疫内分泌学专著问世,已举办了数届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相关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儿种国际性杂志如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Brain Behav Imm等,每年有众多论文发表,并散见于各相关领域。此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广泛开展,较知名的研究者有Ader,Blalock,Shar p,Dinarello,Fontana,Besedovsky,Berczi等。我国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较有系统性的工作始于八十年代中期,

较系统从事此领域研究的北京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零散的工作遍及许多省市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相信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能引起文学注意并取得发展。

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精神神经免疫学逐渐成为神经科学的 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神经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领域。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在免疫系统的发生和发展中起 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细胞因子、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免疫系统。例如,研究表明,人体免疫系统中一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影响抗体的生成和释放。 此外,神经系统还可以通过直接调节某些免疫细胞膜上的感受器来影响免疫细 胞的功能。这些调节作用可能会对许多情况下的免疫反应产生影响,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等。 二、神经内分泌 神经内分泌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上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许多免疫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各种激素,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这些激素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而对免疫反应产生影响。 三、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免疫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心 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人们的情绪、压力、社会支持和教育水平都可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

影响主要通过下调或上调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产生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影响多种细胞和免疫系统中的各种激素水平,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神经免疫调节的应用 神经免疫调节研究目前主要面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免疫介导疾病,例如类 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乙肝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自身免疫过程有关。神经免疫调节技术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的活动,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例如,一些新型的生物疗法和药物已经成功地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此外,一些心理行为干预和精神药物也被证明可以对神经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减轻患者的心理紧张状态,减轻慢性疼痛、降低血压、呼吸等症状,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在某些情况下,神经免疫调节技术也可以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自身对抗肿瘤细胞的侵袭。 总体来说,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活动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方面的研究依然亟需不断地深入探索和研究。未来的研究工作应当优先关注精神和神经方面的因素,以促进人类健康。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第十章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生物科学研究在广度和尝试上飞速发展,导致传统的学科界限日 趋模糊,并不断衍生和分化出新的学科。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 munoendocrinology)的形成和建立即是如此。此学科横跨神经、免疫 和内分泌等三大系统,集中探讨系统间的多重往返联系及其生理或病 理意义,着重研究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因素。本章拟简述神经免 疫内分泌学的历史发展,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网络的理论基础和实验 依据,神经免疫内分泌相关疾病实例,以及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 前景。 第一节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有关神经系统和或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感性认识 由来已久。古希腊医生Galen曾注意到忧郁的妇女较乐观的女生易罹患 癌症。祖国医学对七性(喜、怒、衷、思、悲、恐、惊)致病也早有 直觉和经验性的描述,提示情绪因素至少可部分地影响机体的抗病能 力特别是免疫力,从而加速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西方医学的许 多早期观察均说明应激性刺激可导致疾病或促进发病。直至1919年,I shigami的工作才为以上的经验积累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他发现在 慢性结核病患者,情感挫折可明显削弱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咸噬能力, 并提出情绪性应激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后,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M etalnikov等于1924年证明,经典式条件反射可改变免疫反应,说明免 疫系统亦接受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有力影响。这一事实得到反复证实,并已成为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重要研究领域。1936年,Selye分析了一系列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发现诸如缺氧、

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研究

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研 究 近年来,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门话题。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它们通过分泌激素和神经介质来调节身体的各项功能,并相互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功能。 神经免疫系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组成。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组织,它负责传递神经冲动以控制身体中的函数和行为。免疫系统则是由各种免疫细胞、分子和器官组成,它们共同协作以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攻击。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和分泌激素的神经元组成。内分泌腺负责分泌 多种激素,在身体内控制各种生理过程。而内分泌神经元则通过分泌神经激素来传递信号。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神经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参与调节各种生理过程,并影响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可以保持身体的稳态。然而,当这些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出现异常时,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已经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例如,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抗炎反应并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动。同时,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也可以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

此外,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还涉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哮喘等,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功能还与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自闭症等有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神经系统药物也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多巴 胺拮抗剂可以抑制外周免疫细胞的功能,使人们更容易感染病原体。这提示我们,使用神经系统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其对神经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之,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是身体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和神经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通过相互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和抗炎能力。然而,当这些系统受到干扰或功能紊乱时,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调节系统,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概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概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1 佘锐萍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病理教研室,北京,100094) 摘要:本文系统概述了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概念的形成, DNES的组成及其细胞结构 和功能特点和DNES细胞的鉴定方法,并简要概述了DNES与疾病及免疫的关系。指出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的角度来揭示DNES与消化道疾病及其黏膜免疫的关系将是研究胃肠道疾病发病机理的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DNES; APUD;脑肠肽;黏膜免疫; 传统的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只是指由少数内分泌腺体组成,它们的产物直接分泌入血液,这些腺体有时称为无导管腺(ductless glands)。现在关于内分泌系统的概念认为它是一个很复杂的,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的系统,它们分泌许多种激素和胺类产物。内分泌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包括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ispersed or 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ES)和非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大多数的内分泌细胞、组织和器官属于DNES;一些分泌甾醇类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细胞如肾上腺皮质细胞和甲状腺滤泡上皮等属于非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1]。 一、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概念的提出 二十世纪初英国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1902),给狗小肠灌注0.4%盐酸后,制备小肠组织浸出物,再将浸出物注射于动物血液,发现被注射动物的胰液分泌异常亢进,由此发现促胰液素(secretin),首次提出了体液中的化学信息学说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激素”(hormone)这一概念,创立了内分泌学说,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一个世纪以来,内分泌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传统的内分泌学蓬勃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研究的主要有甲状腺,肾上腺及性腺等。上世纪50~60年代发现下丘脑释放激素,开创了神经内分泌学的新阶段,不仅打破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可逾越的概念,而且对内分泌的认识也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1,2]。 上世纪60年代末,英国学者Pearse[3]首先将某些具有共性的内分泌细胞包括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胞总称为“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系统”(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system),简称APUD系统。当初是指散布于体内的一类产生胺类激素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一个共同的生物化学特点,即都能摄取胺的前体物质,并使其脱羧,转变为胺类产物。30多年来,对这一系统的研究进展迅速,认识不断深入,不仅对其组成细胞由最初发现的6种增加到了50多种,而且也证明该系统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发现此细胞系统不仅产生胺,许多细胞象神经细胞一样还产生肽。日本学者藤田(1973)将这些内分泌细胞称为副神经元(paraneuron)。近20年来,胃肠胰内分泌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发现许多过去认为只存在于胃肠道(包括胰腺)的激素也存在于脑内,原先认为只存在于脑内的一些肽类也出现在胃肠道内[4]。人们把这些双重分布的肽类称为脑肠肽[5](brain-gut peptide)。第一个被证实的双重分布的脑肠肽是P物质(1931年)。后来发现的有神经降压素、生长激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等[6]。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产生肽类和胺类的APUD细胞与神经细胞在形态,生理和生化等方面有极大的相似性,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助项目(NO:39200092;39870584) 作者简介:佘锐萍(1957—)女,博士,教授。湖北襄阳人,主要研究方向:黏膜免疫细胞及分子病理学。 E—mail: Sherp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9490425.html,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疾病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疾病 柳巨雄 吉林大学 1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免疫调节(neuroimmunomodulation)是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以及整体水平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双向性信息传递和相互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机体在不同条件下稳态的维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影响免疫功能,一条是通过神经释放递质 来发挥作用,另一条是通过改变内分泌的活动间接影响免疫功能。 1.1.1 免疫细胞上的神经递质及内分泌激素受体 目前已经证明免疫细胞上有多种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受体。它们包括类固醇受体、儿茶酚胺受体、组胺受体、阿片受体、胰岛素受体、胰高血糖素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受体、生长激素受体、催乳素受体、生长抑素受体、P物质受体、升压素受体、胆囊收缩素受体、降钙素受体等等。绝大多数神经递质及内分泌激素受体都可以在免疫细胞上找到;所有的免疫细胞上都有不同的神经递质及内分泌激素受体。 免疫细胞上的这些受体,成为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作用于免疫系统细胞的物质基础。

1.1.2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神经肽、激素和递质可通过免疫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调节免疫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神经肽、激素和递质信息分子对免疫的调控 -:抑制免疫;+:增强免疫 此外,许多研究表明,阿片肽在免疫功能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主要有μ、δ和κ受体,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与这三类受体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阿片肽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显得比较复杂,可以表现为增强免疫或抑制免疫。阿片肽的发现人之一J.Hughes 认为,阿片肽的主要功能是机体在应激条件下,在更高的水平上作复杂的调节,以使机体保持稳态。 1.1.3植物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人及动物的淋巴器官都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的末

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

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和免 疫调节 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其功能不仅限于传递神经信号,还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了神经系统与免疫 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神经系统免疫学 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一、神经系统免疫反应 神经系统对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感染或损伤发生时, 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这些信号物质 可以刺激神经元的活动,引发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一方面,神经系 统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来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的程度,从而 对感染或损伤做出更精确的应答。另一方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调 节血管通透性、改变免疫细胞的迁移速度等方式,影响免疫细胞在炎 症部位的积聚和活动,从而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 二、神经系统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 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来控制 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神经 系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参与免疫调节:一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如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二是通过神经-免疫 细胞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如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三、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意义 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调节网络,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的特点和调节机制,可以发现新的免疫调节靶点,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此外,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还有助于加深对神经系统功能的理解,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了神经系统与免疫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神经系统在免疫反应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其意义在于深化对机体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细节,为免疫相关疾病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第二节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一、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特性和共性比较 高等动物的机体是由诸多系统的机组合而成的结构和功能性整体。这些系统可粗略分为二类:一类主要执行着机体的营养、代谢及生死 等基本生功能,包括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等系统;而广 泛分布的神经、免疫及内分泌三大系统则起着调节上述各系统的活动,参与机体防御及控制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等重要作用,从而构成另一类 枢纽性系统。此三大系统除各具有独特而经典的内容外,尚有下述方 面可资相互比较。 1.三大系统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以种系发生的观点而言,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区分和定义是局限于多细胞生物的。然而这 三大系统共同的基本功能,即信息的传递和感受,却可在原核生物中 有雏形体现,例如,Stock等的工作表明,大肠杆菌细胞膜上有膜受体 蛋白质构成的化学感觉系统,经4个蛋白质成份而将相关信息传入胞内,并借助这些蛋白的磷酸第过程,完成信息的储存记忆和对其的反应, 如细菌的化学趋化等过程。阿米巴滋养体的吞噬活动,既是其摄食方式,亦可视为非特异性免疫的较早范例。此外,单细胞生物如梨形四 膜虫,粗糙链孢霉菌及烟曲霉菌中均含有胰岛素样物质,但其功能意 义尚不清楚。一般变为,神经元最先在二胚层动物水螅的胚层间出现。这些事实提示,三大系统的种系进化可能是不同步的。自个体发生的 角度而论,末受精鸡卵内即含有胰岛素,而爪蟾卵母细胞中除含有胰 岛素及其mRNA外,尚有TGF-β及FGF的mRNA表达,编码TGF-α、TGF-β 及PDGF的mRNA亦可在小鼠胚泡中检测出,且着床前的小鼠胚胎中还有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免疫学通过实验研究的突破和理论进展,尤其是80年代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引发了对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纷纷兴起,研究所获得的丰硕成果也带来了许多边缘学科的产生,以现代免疫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神经免疫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就是其中部分。并成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概念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munoendocrinology】此学科横跨神经、免疫和内分泌三大系统,集中探讨系统间的多重往返联系及其生理或病理意义,着重研究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因素。本学科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著名学者Schally和Guillemin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从几百万个动物下丘脑中成功地分离、纯化了第一个下丘脑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找到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一获 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辉煌成果标志着“神经内分泌学”【neuroendocrinology】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存有共同的化学信息分子(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不仅具有多种神经肽和激素的受体,它本身还能合成多种神经肽和内分泌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既存在细胞因子的受体又能合成细胞因子。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既有局部作用,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由此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1982年,Blalock将其命名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在现代内分泌学的理论体系中,“内分泌”概念应包括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等方式;而激素的内涵亦大为增加,诸如局部激素、循环激素、神经激素等,而许多免疫因子如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等均符合激素的标准;严格地讲,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既与内分泌系统有种种区别,又有诸多共性,这也是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基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借助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或组织液而进行和实现的生理过程,而神经内分泌调控也最终由循环血液或组织液完成,故在此交汇路途上难免发生交叉性影响和作用。所以神经内分泌或免疫内分泌联系在活体内必将受到免疫或神经源性因素的影响。已研究的神经免疫学领域和内容,绝大多数发现有内分泌因素或成份的参与。 二、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和有关受体 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具有神经支配是久已周知的事实,神经纤维对淋巴组织和器官的影响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1,血流调控;2,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移行和再循环;3,细胞因子或其它免疫因子的生成和分泌;4,免疫应的强弱及维持的时间等。骨髓、脾、淋巴结及淋巴管等初、次级免疫器官都受传入和传出神经支配。支配骨髓的是脊神经中的内脏神经纤维,包括有髓和无髓纤维,其中有P物质肽能神经纤维;支配脾脏的有神经肽Y、甲硫氨酸脑啡肽、缩胆囊素和神经降压素及VIP免疫阳性肽能神经纤维,并发现脾脏被膜和小梁部位的血管有NPY与NA共存纤维。另外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末梢可与脾淋巴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在淋巴结的包膜下及包膜内,可见乙酰胆硷能神经纤维。在淋巴结的门部、被膜下、皮质与髓质交界及髓质和副皮质区有SP、VIP、NPY、CGRP(降钙素基因调节肽)等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还支配淋巴管,并有区域性特点。另外,肠壁粘膜下层的淋巴小结或Peyer氏结与粘膜免疫密切相关,并受SP肽能神经纤维的支配。SP肽能神经纤维还存在于肠绒毛中央乳糜管周围,后者还有ACh能神经纤维分布。

11神经免疫调节解读

第11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动物机体不仅从内、外界环境接受刺激引起其生命活动的变化,而且还不断受到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的侵袭,因此体内形成了多种因素-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侵袭,以确保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和种族的延续。在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这一章的学习将带你步入这个殿堂。 本章提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动物机体三大感受和调节系统,三个系统通过共同的生物信息分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共同维持动物机体的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神经递质样物质、激素和细胞因子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和免疫条件反射时可以产生某些调节物质在神经、免疫系统之间起到中间介导和桥梁作用,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对它们自身的功能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使机体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态。 (光盘资料11-1动物机体内的免疫系统) 过去认为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处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之下,神经内分泌系统(neuroendocrine system)共同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近些年来发现,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也是机体内的一个重要感受和调节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双向互相调节的联系,提出了神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这一概念。大量研究资料证实,一方面免疫系统及其产物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另一方面某些神经内分泌激素和激素受体已被包括在免疫系统的内源性成分内,它也可以影响和调节免疫功能,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环路。目前,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 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 神经免疫学(Neuroimmnunology)、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Neuroimmnunoendocrinology)等。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说,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紧密联系,密切配合: 那么,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学问题。这个问题不只是关系到生理学,而且与心理学、医学有关,这也是心身医学的基本问题。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呢?

先来考察一个实验: 小鼠被多次注射抑制淋巴细胞活动的化学药物。在每一次注射时都让这些小鼠嗅到樟脑的气味,樟脑原本对免疫系统没有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只让小鼠嗅到樟脑气味,不注射抑制淋巴细胞活动的化学药物,再检查小鼠淋巴细胞的机能。研究者发现樟脑气味已经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如同抑制淋巴细胞活动的化学药物一样。这是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条件刺激是樟脑气味,非条件刺激是抑制淋巴细胞活动的化学药物。虽然目前对这种条件反射的路径还很不清楚,但用无关动因可以建立抑制免疫活动的条件反射,说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与免疫系统的密切关系。 现在知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这三个系统有几方面的关系: (1)有共同的信号分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可分泌激素,非免疫细胞可产生白细胞细胞因子。例如,白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受体在多种组织上发现。脑中的神经元有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受体;天然杀伤细胞有阿片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看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具有化学信号分子和它们的受体。 (2)激素和神经肽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多年来已经知道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过冷、过热、中毒、感染、创伤、发热、缺氧、疼痛、疲劳、恐惧等)都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引起血液

医学免疫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与展望

医学免疫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与展望近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免疫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免疫学作为 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与特性,其发展历程曲折 而又丰富多彩。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简述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免疫学的触发与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文明。人们早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就开始利用免疫现象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早期的疫苗接种是一 种基本的免疫原理的应用,其原理是通过给予人体微量的病原体,刺 激身体产生免疫反应,提高免疫力。然而,直到17世纪之后,人们才 开始逐渐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存在和属性。 19世纪初,免疫学开始独立于传统医学,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在这个阶段,医学免疫学重点关注细胞免疫学,即研究免疫系统 中的各种细胞类型及其相互作用。德国的保尔·埃尔利希和爱德华·芬克 尔斯坦是细胞免疫学的先驱者,他们提出了"免疫反应是基于细胞间相 互作用"的观点,奠定了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基础。 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基于抗体的研究引起了医学免疫学的第二次 革命。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呈尔里赫发现了抗体的结构特性和作用机制,这使得人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抗体的发 现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外,这一时期的 突破性发现还包括淋巴细胞及其分群的发现,为后续的免疫分子机制 提供了支持。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免疫遗传学和免疫工程学成为医学免疫学研究的新热点。免疫遗传学研究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个体对疾病易感性和免疫反应的差异性。而免疫工程学致力于开发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新型药物和疫苗。这两个新兴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免疫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 未来,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将进一步聚焦于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免疫。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研究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例如,免疫组库技术的发展为系统性研究免疫组库提供了新的方法,保护性免疫疫苗也将因此进入个体化和定制化时代。 此外,随着免疫疗法的不断发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内的免疫治疗在抗癌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免疫治疗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拓展免疫学的应用领域,同时也给免疫学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课题和挑战。 综上所述,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古代的试错探索、现代的细胞免疫学到基因工程时代的革命性突破。未来,免疫学的发展前景令人振奋,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免疫成为研究的重点。免疫学的不断进步将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带来新的突破与希望。

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神经内分泌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维持了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器官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多个方面,对于阐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神经内分泌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及其广泛,从神经内分泌激素的稳态调节到异常变化,包括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巨噬细胞等许多方面,还有其与各种疾病的关系。随着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神经内分泌学领域中有许多研究工作正在进行,旨在深入探究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生理和病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神经内分泌激素及其调节功能的研究 神经内分泌激素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物质,包括甲状腺激素、垂体前叶激素、垂体后叶激素和生长激素等。这些激素在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垂体前叶激素可以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状态;垂体后叶激素则可以调节机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分泌和调节是神经内分泌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不仅涉及到大脑和下丘脑等部位,还与身体的养分(例如饮食和能量消耗)有关。其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对于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维持了人体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例如,甲状腺激素 水平的异常可以导致甲亢或甲减等疾病;生长激素的过度分泌会导致巨人症或垂体功能减退症等;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可导致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瘤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因此,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前景 神经内分泌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未来将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分子和基因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新发现和新技术将为开发新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也强调不同患者、不同阶段对于治疗的适应性,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 神经内分泌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 相互作用。目前,随着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神经内分泌激素及其调节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与疾病的关系等是其重要研究内容。神经内分泌学的未来将更多地涉及基因和分子层面的研究,以及患者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论古典经络功能系统与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融通

论古典经络功能系统与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融通 【关键词】经络;经络功能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在近半个世纪中,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吸引了无数中外有关学者,研究的资料十分丰富,众说纷纭,从各种角度、各种层次,运用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瞩目的成果。而在这些众多的假说当中,以有关经络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的假说获得了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为阐述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奠定了基础。笔者就古典经络功能系统与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融通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1 古典经络的本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过程中,通过施用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方法,进行保健和治疗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们结合患者的感传现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依据当时的解剖生理知识,加之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影响,逐步上升为理论而产生了经络学说[1]。由于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加之受中国古代哲学思辩的影响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经络学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经络学说,否认经络的存在,因为经络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利用经络学说来诊断、治疗、推测疾病的预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从《黄帝内经》对经络形态的描绘中,笔者认为,古人将血管视为经络的解剖结构。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对经络描述:“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灵枢・经水》中则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记载。如指动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灵枢・动腧》亦云:“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这是在人体几处比较易于触知的大动脉,其所谓“气口”、“手太阴”则系中医诊脉之处,为桡动脉分布,足少阴则相当于内踝后动脉,足阳明是相当于足背动脉,足太阴相当外踝上动脉。 又如指静脉,《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凡诊络脉,脉色青”,“诸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可见,这里古人描绘的经脉指的是静脉,静脉与动脉不同,因它的分布较浅表,肉眼也可在体表看到纵横交叉的“青筋”,所以在针刺方法上有一种刺静脉出血法,即刺络或称“络刺”。《灵枢・官针》:“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杂病》:“……腰脊

神经系统、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影响

神经系统、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影响(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转载】神经系统、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影响 一.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大量的临床资科和实验研究表明精神因素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住往有切身的体会,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悲伤等条件下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容易诱发很多疾病。在病人得知身患绝症时,精神打击导致疾病的急剧恶化,加速病人的死亡。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因性疾病病人有免疫功能异常。动物实验也有相当多的资科证明精神活动对免疫功能有影响,愉快的情绪能使免疫功能增强,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的增殖反应增强、NK细胞活性增强;恶劣的情绪可使免疫功能抑制。 1.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证明定位刺激或损毁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的研究发现,损毁脑干上部可使速发和迟发某些部位对免疫功能有影响。损毁脑干不同部过敏反应增强;而损毁脑干尾部则可抑制上述反应;损毁脑干中部特别是脑桥网状结构,可以降低由注射佐剂引发的关节炎。有关损毁下丘脑不同部位的研究较多。损毁双侧下丘脑前部可抑制脾脏和胸腺的功能,使T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增殖、NK细胞毒性、抗体产生和致死性的过敏反应均受到抑制,而垂体切

除则可消除上述变化。损毁下丘脑其它区域所得结果不完全一致,例如损毁下丘脑后部可抑制T、B淋巴细胞活性,但可使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增强。损毁海马或杏仁核对胸腺和脾脏的细胞数无影响,但可使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增强电刺激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可抑制周围血NK 细胞活性。损毁大脑皮层也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且存在不对称现象。切除左侧前额叶或顶叶皮层可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切除右侧前额叶或顶叶皮层可使免疫反应增强,切除左侧或右侧枕叶均对免疫反应无影响。2.外周神经对免疫系统的直接作用 免疫器官的神经支配被视为神经免疫调节的直接通道。形态学研究表明: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以及消化道淋巴组织都有植物神经的支配。实验证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上,疾病症状加重出现交感神经支配减少,且化学切除交感神经可使病情恶化。交感神经抑制免疫功能,而副交感神经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切除单侧交感神经,同侧颌下淋巴结的空斑形成细胞活性、迟发性超敏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均增强,而切除副交感神经可使空斑形成细胞活性降低。已有用化学药物通过交感神经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的研究。目前认为,支配免疫器官的神经末梢有多种类型,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A)、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缩胆囊素(CCK)、神经肽Y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从1928年XXX发现硬骨鱼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具有内 分泌细胞的特征,并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概念后,启发了有关领域研究的新思路。随后众多的研究逐渐证实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系紧密。近二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体,都通过类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这又使人们意识到机体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免疫系统。Besedovskyn于1977年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XXX)的概念。三个 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大部分在脑内发现的神经肽和激素同

时也存在于外周免疫细胞中,而且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再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存在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和内啡肽受体等,胸腺细胞也分布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催乳素等受体。利用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等技术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脑组织中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中枢神经系统也 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就存在一些细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 总之,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彼此之间通过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和协调。这种联系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 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激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免疫功能。大多数激素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减弱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抗体生成和吞噬功能,例如生长抑素、ACTH、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和 前列腺素等。但是,血液中少量的糖皮质激素却可以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和抗体合成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少数激素还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催产素、催乳素、甲状腺激素、b-内啡肽、TRH和TSH等,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

免疫细胞分泌研究进展

免疫细胞分泌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分泌活动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活动和信号转导过程,它是许多重要生命活动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内分泌激素分泌、蛋白质转运等的基础。故而有关细胞分泌活动的研究近年在国际上形成一个新的热点。有关免疫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机制研究的较少,将膜电容测量、电化学测量、光学测量、胞内信号分子光解等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物理方法引入免疫学领域,对研究免疫细胞的分泌调控和信号转导意义重大。细胞分泌活动是生物体信息传递和细胞功能的基本过程之一,如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分泌、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分泌等。细胞分泌活动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活动和信号转导过程,随着新技术尤其是细胞分泌检测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一过程正在被逐步揭示出来。目前对神经递质释放的研究已经很深入,而对免疫细胞分泌活动尤其是细胞因子分泌的动力学和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将膜电容测量、电化学测量、光学测量、细胞内信号分子光解等生物物理方法引入免疫学领域,可能为免疫细胞分泌的调控和信号转导研究提供大量有意义的数据,从而尽快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1 单细胞分泌实时测量的新方法 细胞分泌活动的传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ELISA、 RIA、 FACS等阶段性定量测定或冰冻蚀刻电镜技术、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等形态学研究方法,都属于非现场静态研究,并且是大量细胞共同3期娄雪林等: 免疫细胞分泌研究进展生理学报Acta Physiol. Sin.54卷测定。近年来,各种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细胞分泌机制的了解。下面就目前常用的三种细胞分泌实时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优缺点作简要介绍。 1.1 膜电容测量 近10年来,膜电容检测技术在研究细胞胞吐和胞饮机制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细胞分泌的最后一步是囊泡膜与胞浆膜融合的过程,当分泌发生时细胞膜的表面积会增加,而细胞膜的电容大小正比于细胞膜的表面积(~1 μF/cm2),因此细胞膜电容的增加就代表细胞分泌量。这种技术对囊泡分泌的时间分辨率极高(~ms),常用来研究分泌事件与离子通道活动以及细胞内第二信使的关系。最近出现的细胞贴附膜片电容技术,膜电容分辨率可达到0.1 fF,能检测到直径60 nm的小囊泡分泌[2]。这一方法为研究单个小囊泡的分泌活动如膜融合孔开闭动力学、膜融合事件的分子调控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由于胞吐后囊泡膜的回收会导致膜电容的减少,因此膜电容检测技术也能提供囊泡胞饮过程的信息。

内分泌医学史l生长激素的过去、现...

内分泌医学史l生长激素的过去、现... doi:10.1038/nrendo.2018.22;Published online 16 Mar 2018 核心要点 •生长激素(GH)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轴由中枢神经结构、调节和遗传系统,以及外周细胞内GH信号通路组成; •1985年重组人GH(rhGH)的引入结束了垂体衍生的人类生长激素(hGH)应用的局限性和风险,开启了广泛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GH缺乏症(GHD)是一种具有多种不同病因的综合征,与生长、身体组成和新陈代谢的改变有关; •在一些非GHD身材矮小的疾病中,rhGH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并被用作目前尚未知的、针对病理生理学治疗的替代治疗方法。 •目前创新的治疗方法涉及个性化常规rhGH、研发长效GH制剂、基因治疗的前景,以及GH-GH受体拮抗剂以及可能的新适应症续第1部分: •内分泌医学史 l 生长激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GH发现、纯化和合成(专业版)Nat.Rev.Endo-2018** 1884-1957年间GH-IGF轴相关重要发现的时间线

GH:生长激素;hGH:人类GH 1958年至今GH-IGF轴重要发现的时间线

CJD,Creutzfeldt-Jakob病(俗称疯牛病);GH,生长激素;GHBP,GH结合蛋白; GHD,GH缺乏症;GHR,GH受体;GHRH,GH释放激素;hGH:人GH;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IFGBP,IGF结合蛋白; pit-hGH,垂体hGH;rhGH,重组人GH;rhIGF1,重组人IFG1. 生长激素-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二部分 GH-IGF轴 GH-IGF轴 从GH合成(包括其解剖学和分子学基础)到其细胞和部分IGF介导的作用的级联简称为'GH-IGF轴';然而,在许多方面,它的作用是网络化的。本节简要概括不同水平的GH-IGF轴的各种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的作用和调节,实际上这些作用已经交织在一起。本文关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 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 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 (一)天花的危害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与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 1.人痘苗接种实践: 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与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与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 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与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 对痘苗保存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污秽则气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