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摘要:社会舆论,林林总总。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电视新闻形象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并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媒介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媒体除了发布新闻、提供信息服务外,同样应该及时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

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在再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实况音响虽然直接再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2、评论和报道同步进行

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的经过,边进行分析与评论。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推导结论。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传播与时间同步的线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的采访让过程说话。这一过程可以是历史性的事件变化过程的顺叙,如《焦点访谈》节目《收棉时节再访黄梅》中,记者采访到棉纺厂违规收棉,村里欺骗记者

曾组织农民向棉花收购点交棉、记者回来后棉纺厂继续收棉的全过程,这是最常见的;也可以是记者的采访调查过程或采用记者再现事实发展变化的倒叙方式。在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中,还可以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或偷拍手段获得公开采访无法得到的节目素材。可以说,调查性新闻评论的成功,不仅需要记者的知识和良好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智慧、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评论过程中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相结合

从而达到说服力、感染力的统一,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图像、音响这些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手段,更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并由情感因素去带动认识和行为因素,使观众接受评论信息。电视新闻评论中这种情感诉求带来的感染力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评论对象(问题、现象、新闻事实及其形象)的确凿可信性,乃至强大的震撼力。2.画面形象本身(如新闻场面、行为、动作、语言、环境、细节、光线、气氛等)的动情性和感染力。3.贴近观众、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带来的亲近性和感染力,而这种亲近性使得栏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4.采访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的责任心、正义感、情感态度,乃至人格力量对观众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5.当事人、责任人接受采访时的复杂心态和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对观众也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4、传播者论点和受众认识高度融合

吸引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论证过程,实现论证的群体性,使新闻评论的论点和结论更具交流感和客观性,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过程也是一个依托新闻事实(论据)进行归纳、推理从而形成论点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的进行,不是由传播主体单独完成的,而是由传播者组织有代表性的各阶层人物共同参与完成的。受众参与论证,主要由节目主持人或记者通过提问、交谈来实现。在记者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阶层人士,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相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热心观众从提供事实依据、证实事实,到发表见解,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各自视点参与评论。在这种论证过程中,各阶层人士相互交流、对话,相互支持或补充,甚至出现不同见解的冲突、碰磕。这种论证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在较高的层面上达到了主体观点和客观认识的高度融合。这种论证的群体性和广泛参与性,加上传播的主客体双方形成平等、沟通的心理机制,使受众更自然、愉快地接受传者的论点。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

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和论说语言的评论。符号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报纸文字、图片、广播语音的特点,只有把听觉上的声、和视觉上的流动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优势。实际上,电视新闻评论画面与声音结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要想使画面贴近声音,采编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节目报道中,很善于捕捉细节,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景深的运用,以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例如一则揭露执法办案人员在办案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表面上看去似乎镇定自若,但镜头摇到他的手上时,观众可以看到他的手正在不停地颤抖。这一个细节,就真实地反映出他作贼心虚的内心世界。这一个画面抵得上许许多多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使观众直截了当地明白了画面所表达的内涵,细节最能够体现事件的实质,揭示事件意义,也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部分。因此,抓住细节,以小见大,是电视评论常用的手法。这也是电视画

面的优势所在。

1.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

电视评论可以听,可以看;既作用于人的听觉,又作用于人的视觉,双通道地传递信息。视与听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对外界的感受,6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类的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比通过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环境。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 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 30%,边看边听,耳目并用,就能记住 50%。当然记忆的持久性有长有短,而人对于记忆本身是有选择性的,情况比较复杂。但耳目并用的记忆效果比之于单用耳朵或单用眼睛的效果要好,这是确定无疑的。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定无疑的。因此,电视评论在写作和制作中,就可以既发挥广播评论的长处,又可以运用图像语言,同时辅之以文字解释,以提高收视效率。

2.声画并茂,形象逼真

电视评论透过电视荧屏,为人们提供了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观察世界的窗口”。可看可听、真切具体、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综合传播,既顺应人的生理特点,又可使电视评论比之于广播评论,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感觉更真实、更亲近,且有具体的美感。它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强。当然,电视传播有它不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它所反映的表面性。电视所拍摄的画面往往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与物的外貌和外观,而人物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容易用画面来表现。又如它反映的不可再现性,这与广播的稍纵即逝有点类似,不少重要场景,时过境迁,电视就无法到现场拍摄,这些对于电视评论来说确实带来不利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表现方法的改进、形式的变化,扬长避短,弱点是慢慢可以克服的。

3.渗透力大,受众面广

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与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的观众和听众,除了自觉地收听电视评论节目以外,更多的情况是处在不自觉收听之中。电视频道的多选择性、声画并茂的荧屏美感,客观上促使广大电视受众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无意识”地收听收看了电视评论内容。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这种优势,是任何报刊评论、广播评论都是难望其项背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趋势

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现场性越强,真实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抓现场,对电视评论来说至关重要。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里的“生活时空”中报道了北京最大的家具城失火的新闻。记者与消防车同时到达火灾现场,对火灾情况、灭火情况、灭火后现场的情况作了完整、连贯的报道。记者在现场进行解说和采访,画面冲击力很大,现场感很强,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1、注重评论的多角度多方位

电视评论所传播的意见是一些立体化的、多方位、参与式的整合后的观点,它的论据与论点,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无论来源还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这也是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社会现象已经由过去较为简单化而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人们的思想也更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使得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本身就相对复杂,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更是多种多样。而许多观点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观点的交叉融合成为重要的特征,而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则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又使得这些观点的论争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感。由于广大群众对观点争鸣具有天生的偏好(曾经风靡一时的争鸣以及目前报刊上流行的时评言论便是证

明),而这种形式可以使百姓观点得以尽情发挥,形成争论的局面,可以有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论争,由专家评说。这种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

而这种评论的关键是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有电视评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有专家见解,发表时评、解疑释惑。有群众声音,发表观点,表达心声。有主持人穿针引线,画龙点睛。使观点交锋更为热烈,而不是“每人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主持人从中调节”式的。

需要界定的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在节目中发表个人观点的人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电视新闻信息采集过程中,出现在镜头里、对新闻事实直接发表观点的人,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知情人、乐于发表观点的群众,他们对于新闻事件表达直观而浅显的观点;另外一种是因新闻采集的需要,记者对相关专家的采访,以及在演播室环境中主持人邀请嘉宾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直接发表观点的访谈类节目,专家和嘉宾提供对新闻事件和某一社会现象深层次的解读。

1998年2月美英联军对伊拉克“沙漠惊雷”行动期间,中央电视台邀请军事战略专家张召忠直接参与新闻评述,这是我国内地第一次有关战争题材的综合评论性电视直播。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以及“神五”报道中,中央一、四、九套节目、凤凰卫视普遍采用了“新闻报道+专家点评”的新闻报道模式,由相关专家评论新闻事件的性质、国际影响,以及对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普通人作为嘉宾走上电视,直接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成为电视新闻评论中一个有益的趋势,这表现出电视评论在“精英论坛”的强大话语权之外,开始注重民间,关注民间杰出分子的声音。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评论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包括:对新闻事实做出点评,在演播室访谈节目中对嘉宾的言论做出适当的引导。在一些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中,主持人因为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和维护群众利益、说出群众心声的勇气,被冠以“平民主播”的称号。

2、以“平视”的视角,突出“人文关怀”的特色

平视与“俯视”、“仰视”不同,“俯视”是宏观观点的播发,站在一定高度上,进行宣讲和立论;“仰视”是站在下级的角度上,聆听、接受与领会;而平视是不论对方的地位与角色,传播者始终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交流、探询和对话。

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除了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一事一议型的节目以外,多采用的就是以“平视”的角度,将人际交流按照电视的特性引入到节目中,不论是主持人、嘉宾还是现场的观众以及场外的参与者,始终都在进行的是交流与对话。甚至是一些庆典和直播节目,都采用这种形式体现出平等的特点。例如凤凰卫视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直播;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四套同时直播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采用了谈话节目的形式出现的,整个过程营造一个“观摩现场旁观评论”的氛围,由主持人担当谈话的中心组织者,引发嘉宾积极的谈话状态,尽可能地将话题深入,并通过联线、热线、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增加观众评论。紧紧追随事件发展,直播过程中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嘉宾妙语连珠,观众集思广益,时间性、故事性、悬念性强,互动性强,牢牢吸引着观众。

3、当代电视形式的新闻评论增加了媒体互动这一特性

许多老百姓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接受观点,他们有在公共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看法的欲望,而网络除了可以传播现有媒体能够传播的所有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信息外,恰恰又可以满足这部分老百姓的要求。同时还引进了观众热线电话打到现场发表评论、发手机短信和观众投票等互动形式,这是电视评论超越自我,迎接新媒介挑战的有益尝试。

详述了电视新闻述评的表现方法。论证了电视的声画语言是一种“短路符号系统”,能够以直观形象产生一种不言而喻的论证力量,让观众在看到事实的同时,

也看到问题的结论,这种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镜头的蒙太奇效果。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认知事物都是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由于电视是一种过程性的传播媒介,对电视的理性认识也必然呈现一定的渐进理性和层次性,因此在述评中就要构建引导观众逐渐接近理性认识的有效手段。

新闻评论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所担负的任务和它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党的新闻媒体评论的基本任务和作用,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重要问题的分析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动员和组织群众为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何勇:《由事物的逻辑到理性的逻辑——对电视新闻述评的思考》,《现代传播》1998年3月。

2.朱羽君:《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南方电视学刊》1999年4月。

3.王晴川、海贝、黄泓一:《论电视新闻报道的几个问题》,《新闻大学》2000年秋。

4.陈旭东:《论电视深度报道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新闻大学》1999年夏。

5.张静民、郑晓蕾:《〈新闻调查〉选题艺术论》,《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4月。

6.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7.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8.刘京林、罗观星:《传播?媒介与心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章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二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 三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 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 四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起作用在于: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 六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政论性的核心) 七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⑴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 ⑵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⑶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 ⑷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启发 人们作“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⑴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的反映 ⑵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和讯博客纪文波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评论:指出客观事实发表意见、提出看法、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它是一种政论性的文体。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按体裁可分为:社评、述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杂文等。 按媒介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 按对象分:时政、经济、法制等 1、新闻评论学的内容:它是一门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新闻评论的特性、功能、运用,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发展,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种评论体裁的不同特点等。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团结人民,引导舆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评论相对于事实报导的优势: A、更为深刻。信息的层次深、说道理有智慧,反映的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规律、原则。 B、更为明确。评论的意见直接明了,直抒胸臆,态度明朗 C、独特。追求个性化,包含个人的感情、见解、看法,有个人特点,不求同,但求异,提供个人独特的视角。 D、概括性强。作为一种意见信息,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观点比较抽象,具宏观性。 4、评论与报导的关系(二者是新闻宣传的两种基本手段。报道是主体、基础,评论是旗帜、灵魂。) 区别: 报导 内容:客观事实的真相,强调受众对事实的理解、认知 方式:通过记叙讲清事实,用细节表达情感、意见 目的:传播信息、满足未知 情感:中立、客观,将意见和观点隐藏于报导之中 思想:平和、稳定、含蓄的 深度:表层事实 评论 内容:基于事实的分析、评价、议论,强调对事实背后的原理、规律的发掘 方式:摆事实、讲道理,采用概念、判断等逻辑方式,形成意见 目的:使新闻的内在思想得以引申、升华、引导YU论,弄清本质 情感:干脆、直接、酣畅淋漓 思想:立意高、视角奇、观点新 深度:触及思想、制度本质 联系:A、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强调、深化普及 B、作为新闻体裁,二者都要求客观、公允、有的放夭 C、二者都是新闻媒体宣传报导的主要形式 D、都必须讲求新闻性、真实性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摘要:社会舆论,林林总总。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电视新闻形象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并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媒介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媒体除了发布新闻、提供信息服务外,同样应该及时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 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在再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实况音响虽然直接再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2、评论和报道同步进行 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的经过,边进行分析与评论。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推导结论。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传播与时间同步的线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的采访让过程说话。这一过程可以是历史性的事件变化过程的顺叙,如《焦点访谈》节目《收棉时节再访黄梅》中,记者采访到棉纺厂违规收棉,村里欺骗记者

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机构或评论者、评论集体对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明确表示意见和态度,对事态的演变、发展进行分析、评述,是电视机构的政治旗帜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 二、电视新闻评论分类 早期电视新闻评论从 1950 年起便出现了沿袭报纸和广播评论方法的“电视短评”、“编后语”、“编者的话”等。我国电视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有电视特色的新闻评论节目,目前常见的形态有以下几种: 1、电视谈话电视谈话是由新闻节目主持人邀请嘉宾和观众,就观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在节目中参与讨论的人尽可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明自己对问题的态度和认识。这种节目形式能够反映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是最广泛的社会讨论,具有强烈的参与感。2000 年 7 月央视推出《对话》,半年后《对话》成为很有影响力的节目。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谈话节目还有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等。 2、电视论坛电视论坛是由主持人针对当前某一重大新闻或者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问题邀请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发表意见或进行讨论。参与电视论坛评论的嘉宾都是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其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富有权威性、客观性、前瞻性,因而比一般电视谈话节目更具权威性,具有极强的启迪、沟通和引导的作用。譬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央视各频道采用电视论坛的形式,纷纷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军事问题专家对战争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央视新闻频道成立以后,还设立了专门的《央视论坛》,由此可见电视论坛也是打造品牌节目频道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3、主持人评论主持人评论是由电视新闻主持人就某一社会问题或者社会想象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评论形式。一般由主持人参与策划、写作、播出的全过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展开分析,并以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方式出现,以自己良好的新闻素质和个人魅力去洞察新闻的意义,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一丹话题》是我国最早的主持人评论节目,后来《东方时空》中的《面对面》也属于这一形态。 4、电视短评电视短评是新闻报道前后配发的编者按语,包括编后语、编前语、编辑点评等等。典型的如一些法制节目后的评论多属于此,运用得当,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短评要求紧扣事实,把火力集中于一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道出新闻事实蕴涵的意义,所谓“评其一点,不及其余”。 5、电视新闻述评电视新闻述评是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评论形式。述评以对事实的报道为基础,力求透过纷繁复杂的事态表象,通过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述评,形式上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视听冲击力,达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和,在内容上则讲求引导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另外,从功能上分,电视新闻评论分为提示性评论、倡导性评论、批评性评论。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要想做好电视新闻评论就要先了解什么是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在我国,有很多渠道或方式去做电视新闻评论,而对电视新闻进行评论的最大的平台就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那什么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呢?传统意义上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一种节目形态;就目前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最终以传播新近发生的意见性信息为目的一种电视传播手段。因此,以这种传播手段为核心的电视节目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分类略有不同;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第一种,主评型;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电子媒介,必将要发挥它的传播符号优势。因此,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对话式新闻评论、家常式新闻评论和沙龙式新闻评论。他们分别对应的电视节目是:《时事开讲》、《锵锵三人行》和《实话实说》。 第二种就是述评结合型,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百分比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比例接近1:1,另一类比例接近1:4。笔者将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接近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接近1:4、且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所划分的两大类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时效性、审美性以及受众参与性等方面都具备各自的特点。主持人和嘉宾(或新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已经走出了《焦点访谈》类评论节目“主持人核心式”的一元化模式,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嘉宾核心式”、“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等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形态也是与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相互对应的。主评型和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因为传播信息比例和节目形态的差异,以致受众参与性在节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当新闻评论节目的早期形态言论性短评和政论片出现后,有学者归结了“以言论为主的电视评论节目在接受学上的效果越来越弱化”这样的结论,同时将原因定为“节目对事实的转述及其结论,使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内在要求基本不能实现。”这种情形在《时事开讲》、《实话实说》等一系列言论节目成功后很难再坚持。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其接受效果并没有弱化,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要求也得以实现。受众的“参与性评论”已经不是《焦点访谈》制片人赵微所说的“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而是受众具备了真正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在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随时听到受众的声音,无论是在现场,还

新闻评论知识要点

新闻评论知识要点 一、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4.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二、如何根据所给材料以某种角度写新闻评论? 一段先简要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二段分析这种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原因,即为什么; 三段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分析事件的内在层次和背后反映的社会意义,即是什么样; 最后提出解决建议和意见,提出畅想,即怎么样。 (写简单的新闻评论的格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新闻事件;第二部分:说明事态发展情况;第三部分:具体说明社会反映。) 三、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策划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策划 ——西北师大校园浴室启用智能卡计费记者:3月初,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站发布公告,校内的洗浴系统将启用智能卡计费,学生持卡洗浴,每分钟0.2元。公告一出,立即引起热议很多学生认为收费过高,但校方表示,这是为节约用水而采取的举措。为此,高校的水电浪费现象再度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同期声:网站公布,为了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适应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校园)学校对校本部浴室(浴室)进行了IC卡智能管理系统改造。(IC卡机)洗浴时,将校园卡插入浴室内的读卡器,按“开始”即可取水,按“停止”断水。取水时计费,断水时不计费。洗浴完毕后将卡拔下,自动断水。(浴室)费用由原来的定额澡票管理改为使用IC卡智能控制管理,按实际用水量计费,经学校研究,计费标准为每分钟0.20元。(蓝底白字) 同期声:目前大学校园已成为社会上的节约盲区,(食堂)除最为严重的水电浪费外,一次性餐具(筷子)、纸张、粮食(食堂)等物品也存在巨量浪费的现象。 同期声:一位学生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一所拥有两万名在校学生的学校,(校园)一间寝室里两个照明灯共80瓦,(灯管)早上8时到下午4时,如果这些不需照明的时段依旧开灯,(台灯)每天就要耗电0.64度;(学生看书)一台电脑的功率最低为250瓦,(电脑)每天开机3小时,耗电0.75度。(用电脑)全校3000多间寝室,(蓝天公寓)按学生每年在校读书9个月算,(学生自习室看书)一年下来就得浪费近百万度电。 同期声:在用水方面,(水表)浪费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滴水龙头)后勤服务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校园)一座教学楼一年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300吨,

主校区有13座教学楼,就有3900吨水被浪费掉;宿舍楼一年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800吨,主校区有29座宿舍楼,一年浪费量是23200吨。(蓝底白字)如果按一吨水3元钱来算,一年一所高校浪费的水费将高达数十万元。(高校校园) 记者:在各大高校生活,用水不愁是很多学生的感触,正因为如此,水资源的浪费在高校也相当可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如何节约成本、节约资源越来越为各高校的后勤管理者所重视,“多用水多收费、少用水少收费”的智能卡洗浴方式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开始实行或者试行。 同期声:据悉,我校实行智能卡洗浴后,(浴室)学生洗浴时间大大缩短,(脸盆里洗澡用品)男生从30分钟减为10分钟,(球场,操场)女生洗浴时间由50分钟减至15分钟。(看书女生)特别是洗浴和经济挂了钩,(IC卡机)多用水多收费、少用水少收费,(卡内金额)同学们将会意识到,节水就是省钱。(学生)而对学校来说,节水的作用也十分显著。(西门) 采访:浴室管理人,学生用水时间减少 同期声:今年三月初,学校改变了过去一人一票洗澡不限时、不限水的洗澡方式,(浴室)从节约用水的角度开始采用智能型洗浴控水系统,(计费系统)根据成本核算,每分钟定价0.2元。(拍的纸上的画面) 采访:浴室办公室负责人 对智能卡洗浴的节水作用,也有很多学生持有异议。(校园)在我校,校园的智能卡洗浴和公寓一票制的浴室是并存的。(浴室)很多学生是从经济、舒适的角度而不是节水的角度出发选择浴室。(浴室门口) 采访:学生 同期声: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为了节约洗澡费用,(IC卡机)学生们也有很多变通的办法,这些却也与节水无关(校园)。夏天,很多男生们直接在宿舍

新闻评论写作复习重点

上编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选择】 1、新闻评论最早出现于报刊。 2、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可以说是有形的意见。 3、新闻评论作为政论性的载体,其首要的特征是新闻性。 4、新闻评论学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之外,还具有政治性。 5、新闻评论说理分析的切入点主要有理论捆、政治、政策、思想。 [简答] 1、新闻评论主要有那些体裁? 新闻评论的体裁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 2、新闻评论的特点有那些? 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有: (1)新闻性 它有表现为: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发表意见;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具体表现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 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面向广大群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3、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 (1)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却中的态度。 (4)深化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择] 1、新闻评论写作过程的第一道程序是选题和立论。“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对评论写作而言,讲的就 是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 2、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选择和确定论题。 3、立论要做到新颖的前提是准确。 4、新闻评论若能及时地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其立论就有前瞻性。 5、引语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作用主要是充当论据。 6、立论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 7、立论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预见性。 [简答]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比较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比较分析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我国电视最为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电视新闻评论主体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动者和实施者。电视节目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而电视节目的新闻话语是将视听元素相结合,从而分析现象,发表见解。不同的新闻评论节目由于自身各项条件的不同,在新闻话语方面也相应具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的比较分析,对其新闻话语运用的异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关键洞察力深度国际新闻话语题材视听元素 一、基本理论与方法 1、新闻话语 梵?迪克从话语分析的维度研究新闻话语。他认为作为 一种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的报道。他还认为:“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乃至和他们原先的认知系统合为一体,新闻内容本身就要进一步的组织,如果新闻命题要被接受为是真实的或者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来增加他们的真实性或可能性。”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具有我们所定义的话语的

所有特征:首先,新闻话语无论在语义还是语用上都是非常连贯的;其次该种话语是一种交际形式,而这种交际形式是发生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 2、样本选择 (1)《关键洞察力》。2013年3月6日起,每周三21:20黄金档,全国首档以分析焦点新闻人物微表情为线索,深度解析国际时事的先锋新闻节目《关键洞察力》在深圳卫视开播。节目首度将微表情概念引入新闻栏目,以微表情切入,以人物关系串联新闻事件、探究新闻真相,让老百姓看懂时事新闻不再是难题。主持人为臧雅菲。 (2)《深度国际》。《深度国际》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新闻纪实栏目。内容打造新闻纵深影响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紧跟时事,深度解析,时长45分钟。对国际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对国际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国际新闻事件、对未来世界格局有影响的事件、涉及中国或与中国关联的国际事件,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以此表达中国立场、中国声音。 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电视国际新闻评论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探究两档节目在新闻话语方面的异同点。在资料收集和采信方面,本文搜寻了2014年8月15日――2014年12月15日《关键洞察力》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

东方时空 引领纪实的美学风潮,开创新的电视文体 栏目日复一日的播出量要求节目操作的可重复性,要求节目流水性的操作,叙事方面要求共性的存在,必须具备无限可挖掘的选题空间.凡此种种决定了节目在制作方面无非是主题先行,编导往往先结构好节目框架,然后用摄像机采录被关注对象的一些相关素材,回来后填充,甚至先写好解说词,然后“缘木求鱼”进行音配画,制成呆板的专题节目。这类节目的电视语言充满了强烈的意念先行色彩和教化意味,解说词播报的腔调近乎美文的朗诵,虽然激情饱满,却做作十足,此种叙述方式造成了与观众远远隔离的欣赏情境,造成了观众的接受组碍。 《东方时空》在国内刮起了一次电视纪实风潮。《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生活空间》、《时空报道》(《焦点时刻》)还促进了中国电视栏目叙事文体的发展。虽然在此以前,有些地方电视台的某些栏目在电视语言的革新方面具有先锋意味,但当时的地方电视尚未上星,影响微弱。由于中央电视台无可替代的媒体霸主的地位,《东方时空》的创新举措无疑会给中国电视界带来不可替代的影响。 《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在中国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意义,使电视新闻不仅仅局限在《新闻联播》和

整点新闻的各种消息类新闻,更有了无论在容量和内涵上都更为深广的人物访谈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让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故事化,接近生活,贴近观众。 另一方面,《东方时空》也让电视语言的纪实风格在中国电视业中风行大江南北。在《东方时空》成型后的几个主板块中,《面对面》是主持人在演播室对一件新闻事件或现象的评论,而其他的几个板块都是摒弃了意念先行的专题片制作模式,在节目中让纪实风格的电视语言尽显人物和事件原生态的本真魅力。 《东方之子》作为一个典型的访谈节目,在国内也是开风气之先。节目的主体形式是记者与某知名人士或成功人士的采访交流,通过记者与他面对面的对话,让成功人士表述自己对某个事件或某个领域的独到见解,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激发出采访对象厚重的人生感悟,挖掘出精彩闪光的思想点,由此浓缩“人生精华”。记者在这里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单向的采访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对话,成为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对话者。 通过《东方之子》,人们读解到了一批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健儿、教练,乃至省长书记们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子栏目里,人们得到的是双方对话的原生态信息,解说词已经退到了次到地位,仅仅是为了被访对象的背景进行一些补充或作一些简明扼要的扣题发挥,升华对话内涵,对话之间插有的这些配有解说词的照片资料或

试析电视评论类节目的特点

试析电视评论类节目的特点 关键字:新闻评论电视焦点访谈 摘要: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负载媒介舆论功能的载体,一种受众实现媒体参与的有效途径,一种社会整合的力量和传媒科技发展的技术受益者而存在。中央电视台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新路子,并很快成为受众一致认可的名牌节目。因此,本文以《焦点访谈》栏目为例,来分析电视评论类节目的特点。 正文: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体与新闻评论体裁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电视传播手段.阐述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看法,藉此反映、影响、引导舆论,是电视传播的优势所在。 评论一直被认为是以文字符号为主要载体,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话语形式的文体。这种观点,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电视以画面为主要传播手段,在某些人看来,画面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浅层次的、客观的,只能纪录现场事件,传播事实性信息,电视与评论是“无缘”的。即使电视中出现了诸如主持人评论、编前和编后话等形式的评论,也被冠以“简单模仿报纸评论”的帽子,而为业内人士所不屑。《焦点访谈》的横空出世,为电视评论开启了一道智慧之门。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办的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模式”很快在各电视台得到推广,电视评论特别是电视述评大大提升了其在媒体中的地位,并逐渐摸索出一条特色之路。1996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由“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这一反评论概念、判断、推理的传统话语模式,寓“述”于“评”,以“述”释“理”,诠释出一种全新的说理理念。本文试图从解读《焦点访谈》入手,对电视评论类节目进行初步探讨。 1 选题原则 选题是电视新闻制作整个流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第一步的工作。《焦点访谈》的成功一半要依托在选题上,一些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这个环节。栏目选题通常考虑政治和业务因素。在政治层面的选题原则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这三点的重合意味着选题的十拿九稳,三者的错位意味着选题的先天不足。政治层面的原则决定着一个选题的做与不做。而业务层面的原则则决定了选题做得好与不好。业务层面的选题原则是:政策背景、事实呈现。一期节目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图解政策,而是在政策的背景下寻找生动的事实,用政策思考,用事实说话。另外还要考虑到效益原则即社会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视市场的竞争,许多地方台的这类栏目为追逐高收视率,正在弱化其社会功能,节目的价值标准变得模糊了。短时间看,通过离奇的题材,大量的抓拍、偷拍,以及另类的表现手法,收视率是上去了,但从长远计,却是舍本逐末,丢失了栏目的基本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初衷,节目形态可以改但是精神实质不能丢。很多东西是因为坚守了,才有特色,才有品质。 从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调查性报道。这类选题的节目由表及里不断追寻新闻事件的缘由,追踪

论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

论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仍是主要被报道的内容。时政新闻地位如此突出的原因与我国的实际政治经济情况密切相关。我国的新闻媒体仍隶属于国家管理的范围内,各级电视台报道的新闻内容,特别是政治要闻都要经过政府的宣传部门监管,由此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国家的党政工作紧密相连。 一、时政新闻的界定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近发生的有关时事、政治的新闻,旨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新闻联播》是报道时政新闻的一个典型范例,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在《新闻联播》中,时政新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会见、外交、会议、领导活动、宣传重点、公告等6 类。会见新闻,指领导人会见、接见国内知识分子、农民、工人等;外交新闻指,领导人出访、接见外宾,国外来访领导人等;会议则是围绕党政的各大重要会议,如政协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领导活动就是指领导人的考察、视察等活动;宣传重点则指国家政策在某一时间内的主要话题,如宣传“三个代表”思想时,对一些突出人物、现今事迹进行重点宣传。时政新闻在《新闻联播》中的占有重要的报道比例,以1999年和2000年11月的《新闻联播》为样本中可见,“时政新闻共有129 条, 占新闻总数的41.6 %;总时长210 分38 秒(12638 秒),占新闻总长度的52.3 %,即每天平均播出15 分02. 7 秒(902. 7 秒),超过节目一半的时间(1725. 3 秒);平均时长为1 分38 秒。时政新闻无论是播出条数还是播出时间, 都超过新闻联播三分之一的比例。”①由此可见,时政新闻一直都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而其报道内容也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式。 二、时政新闻的特点 由时政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时政新闻可以理解为时事政治类新闻的报道,这首先就要求新闻要具有时事的特性。时效性一直是新闻价值的重要要素之一,而时事与时效性有所区别,尽管也要求在报道时间上与事实发生的时间趋近,但适宜性和时机性都是 ①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笔者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最终以传播新近发生的意见性信息为目的一种电视传播手段。因此,以这种传播手段为核心的电视节目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传统意义上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一种节目形态有本质的区别。 编辑本段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1. 主评型 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 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电子媒介,必将要发挥它的传播符号优势。因此,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1)以《时事开讲》为代表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作为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凤凰卫视 的王牌节目,并引发了凤凰卫视评论节目带的成型。该节目采用了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扮演的却是“发球者”的角色,因此评论员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2)以《锵锵三人行》为代表的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私密空间家人、朋友闲聊的场景。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角色,主持人固然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3)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沙龙式新闻评论。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这些节目坚守了“每周一个话题,每题一个热点,每点一次舌战,每战一道火化”的理念。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这时扮演的是“裁判员”的角色,主持人的不参与是为了保持辩论

新闻评论写作

高校校报版面设计“美”的探析 于孟晨,汪湘 (西安邮电学院报刊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版面设计是报纸整体的结构骨架,美化版面是组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美的版面,使读者赏心悦目,从而吸引读者去阅读内容,并且更好地接受内容。反之,会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就产生不愉快甚至厌恶的情绪,从而不愿去读它,即使勉强去读,效果也大为减弱。因此,美并不是版面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构成一个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版面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校校报;版面设计;版面美化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版面设计是报纸整体的结构骨架,版面的精美是报纸办“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张报纸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文字和图片的精彩、优美高雅的版面设计可使报纸的视觉形象充满魅力。尤其高校校报版面小,读者对版面哪一部分都不会忽略,一条条装饰纹线,一幅幅图片和插图,一行行不同内容的文字,以无言的形式美,传达出一种精神和情感,达到愉悦读者心灵和美化版面的效果。版面设计在形式美上还具有供读者欣赏的功能,通过围、隔、空、叠等关系互相穿插,构出一个个可供欣赏的空间,编辑的风格也通过版面设计直接传递给读者。所以,很有必要对校报版面设计作一探讨。 1版面设计既要内容美,也要形式美 内容美是报纸版式设计的灵魂,是编辑理论水准、政策水平的反映。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机关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党政的总体工作目标和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作为校报编辑要以校报的总任务和特定任务为依据,凡是与当前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相联,师生员工普遍关心,具有指导意义的稿件都是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安排时应放在重要位臵。因此,编辑稿件时应精确及时、主次分明地选取见报稿件。与此同时,编辑人员还需反复琢磨,如一个结构巧妙的标题,一句意味深长的妙语,一段隽永的文字,一张好的图片,这些都能使读者击节称赏,玩味良久。再比如,花絮新闻常常撷取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是满足读者多方面信息需要、丰富版面、增强可读性的好形式,以此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稿,编辑根据稿件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正确恰当地安排它们在版面上的位臵,按稿件的新闻和宣传价值区分主次,排出先后顺序,使稿件在版面上的位臵“各得其所”,彼此又相互照应,互为补充,浑然一体。 所谓形式美,就版面设计的形式而言,是编辑遵循编辑学的一些基础理论,运用一定的编排技巧和手段进行的使版面以美制胜的创造性劳动。即版面要美,在端庄大方、多彩多姿中体现出清新、活泼、大方、气派的视觉效果。只有版面设计美,才能唤起读者阅读欲望,抒发读者美感情绪。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1和谐 报纸同一版面、对开版面,线条与线条、字号与字体的和谐,文章篇幅大小的和谐,色彩对比度的和谐。报纸多为黑白板,应注意黑白密度对比和谐,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和谐。 1.2标题醒目 标题在编辑刻意制作后,不同的版面要选择不同的字型和字号的字。只有标题醒目才能吸引人,要闻版要庄重醒目,综合新闻版要明快、清新,理论版要气

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对比评析(绝对独家!!)

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对比评析 【PK作品】 由东南卫视《海峡深呼吸》栏目播出的“打击‘酒驾’两岸如何互相借鉴”节目 由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的“醉驾,‘满月’入刑!”节目 【栏目概况】 《海峡深呼吸》是大陆第一档“两岸互看”、“两岸同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台湾电视媒体深度合作,主持人和特邀评论员将与北京、台北、香港等地演播室的嘉宾实时卫星连线,专访两岸高端人物,与网民进行实时视频互动,对新闻事件与社会文化现象深入点评,寓意“台海同呼吸,两岸共此时”,力图打造一档关于台海和两岸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评析】 一.从题材与主题上(或是从报道角度上) 由于我国从2011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酒驾入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有关“酒驾入刑”的最新消息。2011年5月22日东南卫视《海峡深呼吸》栏目、2011年5月26日央视《新闻1+1》栏目分别进行了报道,对我国出台的这一新规定展开评论分析。 《海峡深呼吸》栏目播出的“打击‘酒驾’两岸如何互相借鉴”节目,邀请了大陆的刑法专家陈浩然、台湾知名政论名嘴张友骅,围绕两岸如何打击酒驾这一角度展开热烈讨论。由于大陆酒驾入刑时间较台湾相对晚一些,所以此次节目对于两岸今后如何更加合理的打击酒驾具有借鉴意义。节目不仅分别介绍了大陆、台湾对于“酒驾”的处理方式,还简略探讨了大陆和台湾之间对于判定“酒驾”标准的差异、两岸和国际之间对于“酒驾”处理方式的不同。 《新闻1+1》栏目播出的“醉驾,‘满月’入刑!”节目,通过列举了各地法院对“酒驾”案件处理方式的不同,主要围绕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对于“醉驾入刑”标准不同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建议公检法三家提前统一入刑标准,今后能更合理准确的执法。

二、新闻评论的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理论文章以及深度报道的比较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联系和区别 反映内容:新闻报道:“知”“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感”“悟”对事实的观点看法 写作目的:新闻报道:传播信息,形成舆论。新闻评论:释疑解惑“说长道短”“一吐为快” 表达方式:新闻报道:记叙为主,讲清事实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等)新闻评论:议论为主,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写作要求:新闻报道:以“真实性”为原则,以讲清“五个W”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做到以理服人 地位:新闻报道:主角新闻评论:灵魂和旗帜 总之,新闻报道以摆事实为主,新闻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这一?报?一?导?,各司其职,构成新闻工作?摆事实、讲道理?的全过程。有?理?没?事?难以接受;有?事?没?理?看不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 理论文章指发表在学术版或理论版上研究当前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社会科学论文。 与新闻评论相比,它主要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或从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理论阐述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篇幅较长。 联系: 都属于议论文范畴,都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区别:新闻评论 1、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 2、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 3、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新闻评论比理论文章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就新闻现象提出问题,说明道理。它通过评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阐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通过评论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指导实际工作。理论文章: 主要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或从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理论阐述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篇幅较长。 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比较 什么是深度报道 《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深度报道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 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 时间:采访应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地点:不仅包括现场,还包括‘现场’延伸或涉及到的地方; 人物: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而且要采访其他有关人员; 事件:一方面对事实本身的情形,细节要尽可能做详细采访,对相关联的事实也应进行采访;深度报道: 把主要精力放在和上WHY和HOW上,说明来龙去脉,阐明本质意义,估计事件影响,揭示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