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娱乐性大众文化批判

娱乐性大众文化批判

娱乐性大众文化批判
娱乐性大众文化批判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逐渐发展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而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特征更是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的人迫切需要一种娱乐范式的解脱,但事实却是不但没有解脱,反而加深了异化的程度,走向了虚无。本文是对娱乐性大众文化的批判,首先指出了这种文化以经济利益至上,随后阐释了这种娱乐性消解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和加深了对人的异化。最后给全文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如何消除文化的异化,就是扬弃异化,恢复文化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大众文化;娱乐性;教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75-02

一、追求经济利益至上

现在的一些大众文化,无疑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切东西都变成了物,变成了可出售的商品,连文化领域也不能幸免,无形的文化被变成了有形的文化商品,只要是有市场有需求的,就会批量的生产,体现出了拜物教的特征。《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这样说的:“娱乐制造商知道,即使消费者心烦意乱,仍然会消费他们的产品,因为每一个产品都是巨大的经济机器的模型,这些经济机器无论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闲置的时候,都会像作品那样,为大众提供有力的支持。”

[1](p.142)

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工业化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上的,它的传播需要借助于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也恰恰是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有了经济利益。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得以批量生产,文化的工业体系为这种批量生产提供了保障和动力,传播媒介又为这些产品迅速的传播和广告宣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娱乐性的大众文化的经济利益具有自我扩张性,它会不断地向着利益的最大化发展。一项大众文化在一种媒介上的利益可以延伸到其他媒介中,使得其他媒介也获得利益。例如,一本小说出版后得到了畅销,那么在出版和书籍领域中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于是,电影行业也想在其中获得经济利益,那么它就可以把小说拍成电影,这样在电影领域也有了经济利益。如此一来,电视行业还可以把它变为电视剧,那么电视领域也有了经济利益。我们可以看到,起初在书籍这种媒介中的经济利益延伸到了电影中,后来又扩大到了电视中,使得多种媒介都获得了这种经济利益。

娱乐性大众文化是在人们工作之余提供给人们的,其目的也在于更好的使人工作,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当人们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身体和心灵自然都是疲惫的,此时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出现无疑为疲惫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感情寄托和宣泄的方式,娱乐性很好的放松了人们的身心,使他们有对未来满怀希望,充满力量,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第二天新的工作中去,这样也就达到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使人继续为利益的最大化操劳着。

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娱乐性大众文化导致的危害就是无底限的文化泛滥。文化自身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既包含积极的方面,也包含消极的方面。我们应该做的是倡导积极向上的、好的、优秀的文化,但因为娱乐性的大众文化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就会使得我们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使得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甚至是消极的文化比积极的文化更受欢迎,各种低俗、消极的文化充斥我们身边,危害我们的身心。而且当我们面临文化选择的时候,又往往会因为猎奇或辨别能力不高等因素选择了负面的文化。

二、消解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长期实践的成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化。文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又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一定的特殊性,不同地方的文化必然是不同的,虽然也有共性的地方,但还是特殊性多一些,这些特殊性就表现为“文化符号”。文化发展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传承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地用文化教化身边人及后辈,这样才能使文化不至于“断层”,也可以增强自身的力量。

我们借助大众文化,可以很好地去教化大众。通过有趣的小说,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的文学特征和一定阶段社会的风土人情;通过科学杂志,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科技成就;通过报纸,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通过电影,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历史建筑……总之,大众文化可以很好的为我们展示出我们长久以来的文明成果,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化大众的重要方式。

在大众文化发达的今天,文化也本应该继续承担这种教化的功能,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小的代价获得汇聚了全部人类文明的文化精髓。但是,娱乐性的大众文化消解了这一功能,使得娱乐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主题,人们只需要在这中哈哈一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增长知识,更别提人类文明的传承了。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大众文化,时刻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娱乐性。哗众取宠的喜剧电影取代了蕴含深刻道理的电影、逗笑的相声取代了表演技艺的相声、电视里疯癫的画面取代了镇静思考的画面。我们现代人从文化中也就仅仅要求得到一点娱乐性了,而文化创作者们为了迎合这次要的需要,极力创作出只有娱乐没有内涵的产品。一言以蔽之,就是大众文化中的娱乐取代了教化。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一是现代人普遍活在一种重压、焦虑、空虚的心理状态下,在工作之余人们想有一些轻松的活动,放松自己的身心,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二是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一天中要接收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相对而言娱乐性的信息接收起来要轻松一点,人不可能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状态之中。

消解了教化功能的娱乐性大众文化,就会很容易给人造成误导。人们长期的处在这种娱乐性之中,慢慢地就被渗透进了这种娱乐性带来的庸俗和消遣,逐渐会丧失自己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容易走上歧路。另一方面,没有了教化功能,也会造成人的无知。众多的人类文明成果无法通过文化这个载体传播给人们,而人们大多数的时间又都用来谋生存,真正能够学习的机会并不多,这样也就错失了一个学习和传播文化的绝好方式。最极端的情况,文化没有了教化功能,也许会造成我们文化传承的断裂,娱乐性会趁机占领文化的制高点,从而统治文化,改造文化。三、加深了人的异化程度

大众文化本有的操作性和统治性在无限娱乐的环境下进一步加强了对人的异化。

首先,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由,艺术应当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艺术的创作体现的就是人的自由本质。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艺术作品都被需求化、标准化和量产化了。艺术的创作不再是自由的发挥,而变成了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大众需要的标准,可批量重复生产的商品。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个性成为了一种虚假的个性,这种个性不再是独创的、不可复制的了。这种虚假便是现实经济制度对艺术创作者的异化和操纵。

其次,这种异化还表现在娱乐性大众文化对人的不可选择性。大众文化是由特定的人群创造和传播的,他们决定了大多数的人能够看到什么样的节目和产品,换句话说,人们看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提供文化产品的人。虽然现实中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产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凭我们的喜好去选择的,但是这种选择是有限的,你无法选择你希望但却不存在的文化产品,这其实是他人操控之下的有限的自由。《启蒙辩证法》是这样论述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民主的听众,都可以独自自主地收到电台发出的同样地节目。但是答辩的仪器尚未开拓出来,私人没有发射的电气设备和自由。群众被局限在由上面特意组织的‘业余爱好者’的人为约束的范围内。但是每一个自发地收听公共广播节目的公众,都会受到麦克风,以及各式各样电台设备中传播出来的有才干的人、竞赛者和选拔出来的专业人员的控制,受他们的影响。”[1](p.136)更要紧的是,这种情况我们无法反抗。

最后,这种异化也体现在娱乐性对人的思想的异化上。《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也表述道:“商业和娱乐之间原本就有的亲和性,却表明了娱乐的特殊意涵:即防范社会。快乐意味着点头称是。”[1](p.161)大众文化通过这种娱乐性,给了人们情感上的寄托,放松了人们平日里紧张的神经,但是这样也会麻痹人,使人满足于现状,美化现实,甚至把娱乐性描述的虚幻的、美好的世界当做了现实的世界,消除了人们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从而达到控制人和统治人的目的。另外,这种思想上的异化也会造成人的无知化和庸俗化,只满足于低级的情感、欲望上的满足,不会再去追求信仰、价值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使人没有力量去挑战和破坏社会秩序,也因此达到对人的控制和统治。

总之,娱乐性大众文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逐渐物化为了市场所需要的、可批量生产的商品,不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了,只追求经济利益,不注意文化作品的质量,造成了文化的泛滥和垃圾文化的产生;消解了文化教化的功能,使人失去了思考和辨别能力,给人以误导,不能继续承担传承文明的作用,只是简单地给大家一乐,使人变得平庸、无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进一步操纵人和统治人,使人丧失了自由的本性,造成了个性的虚假,不能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加深了人们深层次的异化。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 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具有自始自终、毫不妥协的严厉批判态度,在《美学理论》一书中他对自己的美学一般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表述,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艺术已经呈现商品化趋势,并提出了新的审美形式和“反艺术”,强调了艺术的功能和自律性。其中,使用“文化工业” 取代了“大众文化”一词,更加表明了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美学理论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对当代文化的深入批判。其中,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相比,具有自始自终、毫不妥协的严厉批判态度,对比于本雅明、马尔库塞对待大众文化的乐观态度,更能显示出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独特认识及批判。 一、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 进入20世纪之后,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最早关注大众文化,并对大众文化进行文化哲学分析,提出了一套完整深入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家,就是阿多诺。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根源于他对文化的关注,他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不是指物质和制度层面的文化,而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气质层面的文化。1936年,阿多诺写了《论爵士乐》一书,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相信只有哲学的反思才能认识艺术的真理和真理性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 1970年发表的《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美学批判学说的一个集合。实际上对美学和艺术的思考一直是阿多诺理智生活的中心,他早期对大众文化和音乐社会学的开创性研究成为批判理论的一个闪光的 亮点,但直到《美学理论》,他才决心对自己的美学的一般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表述。这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和其以前的作品一脉相承,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把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诸如广告、电视、报刊、杂志等作为分析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齐一化、伪个性化与欺骗性为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求为其主要欺骗手段,最终达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和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批评和指责声中发展、壮大,在传统美学难以对其正确解释的尴尬中游走、突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文化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这三大推动力量,以不可抵挡之势,全面渗入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大众文化的弊端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批判,其中最为激进激烈的批判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最初是针对“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而提出的。1936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一词,1937年马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又对这一概念做了专门论述。马库塞指出:“所谓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的时代文化,……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维护一个普遍强制的、永远更为美好和有价值的、必须无条件肯定的世界”。作为自由资产阶级时代的肯定的文化,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仅凭借个人内心活动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实现。在他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社会功能既能充当现实的装饰品,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引导人们同现存相调和;又可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们的反叛欲望。因为它是理想主义的,幸福的享受只允许存在于理想化的精神形式之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會批判理论闻名于世,本文从对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先后使用过的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三个概念的理解入手,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进行考察和评价,分析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众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业 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曾先后使用过三个概念: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1936年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马尔库塞则于1937年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对这一概念作了专门的论述;“大众文化”是1942年在霍克海默与卢旺塔尔的通信中提出的;1944年,霍克海默又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一)肯定的文化 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致力于批判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极权主义,其中以分析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起源和社会心理基础为主要工作。“肯定的文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马尔库塞说:“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所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通过每个个体的‘内心’得到实现”。可以看出,这种资产阶级时代产生的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它可以凭借人的内心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以实现,从而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以平息人们的反叛意识。他还指出:“在新社会……它们是革命的;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的大众,愈发效力于纯为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它们隐藏着对个性身心的残害”。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则退化为一种使人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面文化。 (二)大众文化 20世纪40年代初,社会研究所转移到美国,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认识到,美国是另一种极权主义的典型,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缓和的、更具欺骗性的统治方式,是通过在文化领域建立强制统一的行为的思想控制模式来实现的。日渐发达的美国大众文化便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所谓大众

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英译为POP MUSIC,意为时髦、现代、时尚的音乐。众所周知,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尤以欧美国家的流行音乐最发达。其范畴所指极其广泛,在器乐方面,它包括诙谐幽默的轻音乐、爵士乐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配乐等,特点为: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风格风趣轻盈,色彩丰富,织体简练,乐队编制规模一般不大;在声乐方面,曲调顺口,歌词生活化,语言浅显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演唱者在风格上自成一格,发声方法各不相同,不受所谓声乐规范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由不羁,自然亲切。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并被之接受。在此,我们主要谈谈声乐方面。 欧美流行音乐的种类及发展 欧美流行音乐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风格体系,而且具有其娱乐性和商业性,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Jazz)、乡村音乐、摇滚乐、Hip-Hop、R&B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 1、爵士乐 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其主要来源是布鲁斯——“蓝调”英文Blues的直译。蓝调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灵魂乐、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其中混合了在教会中类似朗诵形式的节奏及韵律,其原意是哀怨、忧郁的音乐,是从黑人的劳动号子演变而来,歌词内容以反映黑人的生活为主。每段歌词采用AAB的结构曲式,节奏常为慢4/4拍,音阶使用降三音和七音。并较多使用切分节奏。演唱非常自由,演唱者可以根据演唱内容模仿一些其它日常生活的声音来表现演唱者的情绪。伴奏乐器一般有吉它、班卓等,后来逐渐加入其他乐器。爵士乐自诞生以来,风格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发展又经历了农村布鲁斯、古典布鲁斯和城市布鲁斯等不同发展阶段。早期的爵士乐比较简单,后来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们的参与,使得专业音乐创作技巧与爵士乐的创作相融合,才逐渐发展成比较复杂的结构形式。尽管如此,以黑人音乐为基础的爵士乐特点依然存在——连续的切分节奏、特殊的乐器音色以及演奏法和表演上即兴性等。 2、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最早叫山区音乐,该音乐形式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方地区。它是英国移民流传下来的,自然也就带有许多英国民歌的风格。其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后来又受到其他民族音乐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再后来流行全美国,才被称作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形成的初期,其风格带有些许的乡土气息,歌词内容涉及家庭、恋爱、流浪、宗教等,其歌曲带有一定的叙述性和分节歌的形式,音乐伴奏常用小提琴、班卓或吉它等。 3、摇滚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声乐器的出现以及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流行音乐注入了丰实的乡村音乐和一些其它民间音乐的新鲜血液,促进了摇滚乐的发展。此时电影《一堆混乱的黑板》片中的主题歌《震动、嘎嘎作响的摇滚》迅速窜红,标志着后来风靡世界的摇滚乐产生。摇滚乐的主要音乐风格是黑人音乐与南方白人的乡村音乐的融合。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舞蹈节奏,由爵士鼓奏4/4拍中的第一和第三拍,其它乐器如电吉它等奏第二和第四拍组成。 4、Hip-Hop 流行音乐包括了所有民间音乐种类,发展风格也不受局限性,它是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思想,从科技、消费、文化等各个维度切入来批判现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批判理论,这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大众文化批判不仅仅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而且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审视当今的文化建设,才能在文化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大众文化特点的透视和分析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就如同中世纪的宗教、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自然科学一样,它以其自己的方式得到确立并深入人心。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高雅与后现代文化日益融合,成为西方社会的文化‘主导’”〔1〕81。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整体的透视和分析。 (一)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在传统社会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伊格尔顿就指出,在宗教正在失去它对劳动大众的控制时,文化曾经是作为一个代用品在场的。我们可想而知文化力量的

强大。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已经由原先作为高雅、追求真、善、美和激发人们欲望的精神物品转变为受市场所主导、被消费所控制的商品,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意味着教养,肩负着教育的作用,起着引导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伊格尔顿认为“,国家要繁荣,它就必须向其国民灌输适当类型的精神倾向;而这正是文化或教育的观念根据一种从席勒到马修?阿诺德的古老传统所预示的”〔1〕7。到了后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身份政治、市场文化和后现代的意识形态怀疑主义的攻击,文化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大众,从贵族式的“文明生活”变成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有的东西,文化曾经意味着巴赫和巴尔扎克,现在它已经扩展到海滨文化、警署文化、天空穿越文化等。文化也不仅限于少数的工艺作品,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二)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在后现代社会,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文化和工业、贸易、金钱紧密相联,大众文化就像生产汽车一样被制造出来。它的生产主要是关心什么可以出售,而不是什么有价值,更不管使用价值,只追求交换价值。更为可怕的是,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大众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文化成为商品生产的一部分。对此,伊格尔顿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宣称,如果艺术品是商品,那么商品也总是艺术品。‘艺术’和‘生活’的确近亲繁殖,即在一个密封的循环里,艺术向已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culture),“大众文化”(mass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后来,它则完全起着消极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或发达工业社会,肯定文化日益蜕变为单面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文化的成就本应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现在却异化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和奴役的工具。 20世纪40年代初,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主要成员移居美国之后,则把注意力从肯定文化的研究转移到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意义相近,但为什么用“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阿多诺在后来的《文化工业再考察》(1967)一文中作了说明: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一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觉地产生出来的文化问题。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格区分。阿多诺在这里讲得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选择“文化工业”这种表述而舍弃“大众文化”,主要原因是防止人们望文生义,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从人民大众出发,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明确说明“大众文化不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那么何谓“大众文化”?按照法兰克福

大学生与流行文化

流行音乐英译为POP MUSIC,意为时髦、现代、时尚的音乐。众所周知,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尤以欧美国家的流行音乐最发达。其范畴所指极其广泛,在器乐方面,它包括诙谐幽默的轻音乐、爵士乐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配乐等,特点为: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风格风趣轻盈,色彩丰富,织体简练,乐队编制规模一般不大;在声乐方面,曲调顺口,歌词生活化,语言浅显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演唱者在风格上自成一格,发声方法各不相同,不受所谓声乐规范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由不羁,自然亲切。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并被之接受。在此,我们主要谈谈声乐方面。 欧美流行音乐的种类及发展 欧美流行音乐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风格体系,而且具有其娱乐性和商业性,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Jazz)、乡村音乐、摇滚乐、Hip-Hop、R&B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1、爵士乐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其主要来源是布鲁斯——“蓝调”英文Blues的直译。蓝调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灵魂乐、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其中混合了在教会中类似朗诵形式的节奏及韵律,其原意是哀怨忧郁的音乐,是从黑人的劳动号子演变而来,歌词内容以反映黑人的生活为主。每段歌词采用AAB的结构曲式,节奏常为慢4/4拍,音阶使用降三音和七音。并较多使用切分节奏。演唱非常自由,演唱者可以根据演唱内容模仿一些其它日常生活的声音来表现演唱者的情绪。伴奏乐器一般有吉它、班卓等,后来逐渐加入其他乐器。爵士乐自诞生以来,风格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发展又经历了农村布鲁斯、古典布鲁斯和城市布鲁斯等不同发展阶段。早期的爵士乐比较简单,后来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们的参与,使得专业音乐创作技巧与爵士乐的创作相融合,才逐渐发展成比较复杂的结构形式。尽管如此,以黑人音乐为基础的爵士乐特点依然存在——连续的切分节奏、特殊的乐器音色以及演奏法和表演上即兴性等。2、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最早叫山区音乐,该音乐形式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方地区。它是英国移民流传下来的,自然也就带有许多英国民歌的风格。其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后来又受到其他民族音乐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 商品买卖 大众文化通论 关系的消费行为; 2. 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 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 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 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 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 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编辑本段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 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 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 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 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 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 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 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 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 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 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 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 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 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 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编辑本段 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 “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 culture)、“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 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 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2-0048-03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王小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收稿日期:2009-10-10 作者简介:王小岩(1972-),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流行音乐与一种新型文化――“大众文化”有着特别的缘分,被众多学者视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大众文化”是打开流行音乐之门的一把钥匙,不通过它,就不足以了解流行音乐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1.“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被文艺界奉为圭臬。它对大众就是“最广大的人民”、“革命的工农兵群体”①的解释,影响了国人对“大众”一词的认识。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毛泽东的特殊身份,这个解释带有特殊的国情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这个理解强调“大众”的一致性,与现今的“大众”的特征相距甚远。 “对‘大众’身份的追问,它应该属于‘公民’与‘消费者’范畴,它代表了最普通意义上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相对于阶级和革命而言,‘大众’是强调一种非意识形态的 公民身份,一种与市场化选择、消费选择相联系的个人身份,一种平等消费者的身份,一个社会流行中时尚者的身份……” ②大众是“一种新的人口结构,是一种松散的、流动的、非家族式、(非)亲缘式的集合体”。③

是私人领域的扩展、民间力量的壮大才使得“大众文化”得以出现甚至肆虐。“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其本质特征在于私人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与自律性,处于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之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私人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私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吁求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填补这一空白地带,这就使得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成为私人领域准意识形态的代言人。”④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⑤,具体到“中国的‘大众文化’”则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通俗性、趣味性和时尚性,这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方面都有反映。 2.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与流行音乐的通俗性 “大众”与“通俗”是两个不能类比的概念,即便在我国很多人眼中“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长相差不多,事实上它们也有着本质的取向区别,“通俗文化不具有真正的民间性、独立性。大众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大众意识,把自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及具体要求 一、参考选题(范围) 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 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 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 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 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 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流行音乐媒介浅析 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的特征 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 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比较 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 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 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 图像时代的文学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与艺术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 时尚与大众传媒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 化达成商业目的) 论时尚的基本特征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 二、具体要求 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4.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用学校统一方格稿纸、黑色或蓝色水笔誊写。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5.班级、姓名、学号置于题目下方。

阿多诺大众文化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阿多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受到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要是从物质生领域或者经济领域来谈论商品拜物教的。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具有两面性两面,它在把人从政治强制的不平等关系中解放出来,让人获得了自由,的同时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异化之中,使人被物所统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从而导致了人的关系带上了物的色彩,金钱代替权力开始统治世界。阿多诺从中看到了大众文化产生的根源。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繁荣发展起来,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利益和价值的需要和追求,大众文化的生产已经搭上了现代科技手段和大众传媒的快车,通过大量复制和批量生产,以此传播毫无个性和虚假的文化产品。 阿多诺的思想也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卢卡奇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物化”思想。卢卡奇对物化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的扩散,使得人类社会陷入了“物化”的状态。这种“物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在劳动中与劳动及其劳动产品的对立,也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不能统治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反而与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分离,并且这些劳动和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和控制着人类自己。 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对资本主义文化的物化的研究深深影响了阿多诺,阿多诺通过对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下的大众文化就是物化的结果和产物,大众文化变成了商品,变成了与人对立的东西,变成了大众努力追求和崇拜的对象,在对大众文化的崇拜和追捧中,大众文化的物化也造成了劳动者的物化使劳动者成为原子,并逐渐丧失了主体性、否定性和批判性,他们生产出大众文化产品同时又使自身变成了与大众文化这一商品对立的主体,沉迷其中,从而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也使文化变成了标准化、平面化和伪个性化的文化。除了两个人以外,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经典形态,并且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论爵士乐》和《论音乐中的拜物教特性与听觉的退化》,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初步形成,在这两篇文章中阿多诺对音乐尤其是爵士乐进行了批判。20世纪30年代是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一步发展,《否定的辩证法》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置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批判,为他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提供了哲学依据。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工业。阿多诺认为,文化变成了商品,成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交换为原则,以赚钱为目的赤裸裸的商品,这种商品标准化、伪个性化以至于接受这种文化商品的大众也变得标准、毫无个性的个体。阿多诺世界中的大众文化不是文化,而是作为反文化而存在,它不是为了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培养个人的批判精神,也不能带给大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涉及很多方面,不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学视角和艺术学视角,批判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拜物性、技术化,更是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到了隐藏在大众文化表面性质背后的根源,看到了大众文化的作为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以及它的心理操纵功能。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文化领域的所作所为,通过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揭示大众文化本质,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利用大众文化操纵人们的意识行为、消解大众的反抗意识的险恶用心,从新的视角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市场营销-小米案例分析答案

小米案例分析 1.如何解读雷军进入智能手机“红海”的创业决策? 2010年,智能机市场诺基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相较于2009年,已经呈现出下降的颓势,新兴的Android和IOS凭借出色的用户体验和自身的优势,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内3G网络的建设以及智能机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智能机市场需求旺盛,高端市场上,苹果以其先进的技术及平台优势飞速崛起,三星紧随其后,也逐渐与其它品牌拉开差距,但在中低端市场上却显现出大混战的乱象,山寨机趁势而起,凭借着价格上的巨大优势,在市场也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手机领域一直被国外品牌压得喘不过气的国内品牌趁着手机市场智能化的浪潮迅猛发力,开始发挥出本土品牌的价格和心理优势。 雷军看准了智能机市场的潜力,同时捕捉到了中低端市场上的混乱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家具有突出性的公司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性价比。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又做过很多优秀互联网产品的天使投资的雷军敏锐的感受到了这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于是小米出现了。 根据2010年手机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的关注度比例可以明显看出2000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占据了总体关注度的三分之二,这也是雷军选择进入中低端市场的重要原因。 由2009-2010年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可以看出市场份额的迭代趋势,老牌巨头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开始被其它品牌所蚕食,在这个市场份额的动荡期趁势而入的小米可以更加轻松的占据一席之地。 2010 年6月各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由上表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方面,塞班系统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是从发展趋势而言,安卓和ios势头迅猛,出于对各平台的评估,且由于ios的封闭性,雷军最终选择了以安卓为基础开发出了miui系统,用以形成自己的生态闭环。 2.小米公司的研发与设计模式是如何颠覆传统做法的? 传统的产品研发与设计是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收集之后进行产品的研发,具有很

披头士音乐对欧美流行文化的影响

披头士音乐对欧美流行文化的影响 摘要:从成立到解散,披头士乐队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乐队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唱片销售纪录,而且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其艺术的本身。披头士乐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俨然成为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英国历史的一个商标。 正文: 1966年以前,摇滚乐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喧闹的音乐,具有较快的、强烈地4/4拍子,一般化的旋律、缺乏新意的歌词、三个和弦的和声;一首曲子的长度约2分半钟左右;结构简单,包含了很多重复。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时,这种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60年代末,任何摇滚乐队,只要它有足够的创造性,可以奏出任何声音,基本上没有限制。虽然,其他摇滚乐手也对此做出了贡献,但是,主要的贡献却来自披头士。 披头士乐队引领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为时尚流行的风向标,关于披头士乐队的任何东西全部都成为了最具文化内涵的商品,而披头士乐队曾经使用过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以惊人的天价来拍卖。披头士乐队除了不计其数的登上各种杂志的封面以外,还经常登上世界多个国家的邮票和明信片等纪念品,他们拥有不计其数的相关主题博物馆和纪录片,电影等相关文化资料储存组织。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拥有大量的披头士乐队成员的职业模仿者,以及专业组织和评判模仿大赛的机构和组织。披头士乐队以及披头士文化早已成为人类在20世纪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永远铭刻,他们作为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商标,从未受到任何的挑战。 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流行起了噪音爵士乐,只有十几岁的约翰·列侬就是当时追逐潮流的一个叛逆青年,他与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构成了Quarrymen乐队的核心稳定阵容。 乐队从最初的翻唱歌曲,到后来乐队成员自行创作,特别是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两个人相互合作创作了大量在日后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自己音乐风格的探索,从最初的噪音爵士乐,到逐渐从民谣,布鲁斯,R&B 音乐和摇滚音乐中汲取精华加以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开始尝试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并将其纳入乐队音乐的摸索。同是在这一年,披头士乐队的忠实歌迷,乐队前贝斯手苏茨里费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发奇想,让乐队的所有成员全部把头发剪成拖把头一样的发型,这一起怪诞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这一发型也成为了披头士乐队成名以后的商标之一,并且带动了后来的流行方向。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新)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 贺雪飞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时尚文化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产生及潮起潮落,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时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传播与普及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话语”特征,既具有与西方国家某种相似的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背景,又有这一特殊土壤所赋予的鲜明的文化烙印。 一、时尚文化的属性及释义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导的经济形式,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的崛起,即当代大众文化。在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它以强劲的生命力,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商业性,这是一种以市场为本位和导向的消费文化。它由文化制作商通过工业方式生产,由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承载、传递,并以现代商品形式流通,它是现代都市和大众消费社会流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和显示途径,时尚文化是其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为主导,这使大众文化必须认同大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及消费需求,而当追逐时尚、追求时髦不仅成为诸多大众的消费需要,甚至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乐趣乃至精神寄托时,大众文化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机制——时尚文化。在制作机理上,它追求时尚,制造和追逐潮流,社会文化生活中“热”什么,大众文化就以“时尚”、“潮流”的模式迅即进行商业化生产、商业化运作,由此大众文化往往转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去满足大众社会的需求。时尚化是大众文化逐利过程中重要的性质和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大众文化正在演变成一种时尚文化。 所谓时尚,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因此时尚也经常被称为流行。它具体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人众对特定的观念、行为、语言、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与追求,并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社会到处可见的现象。时尚可根据其流行范围、持续时间、追求者的投入程度分为三种形式,即时髦、时尚、时狂。时髦,或是一种在短时期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模式(俗称“阵热”),或是一种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尾随者不多的高雅行为(俗称“摩登”)。无论是阵热、还是摩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参与者的自我投入程度较低,所以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大众消遣”方式。时尚,追求时尚的人的身心投入程度高于时髦,它是一种“大众欣赏”方式。从持续时间和涉及的范围来看,时尚都要超过时髦。时狂,这是时尚的一种极端形式,即当时尚到了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时狂是一种“大众激奋”方式,此时参与者的身心投入达到了亢奋不已的地步,人们的情感在一段时间内被全副卷入,因此它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时尚,本质上都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时尚,时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内大众社会中许多人都在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新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它既是大众文化的表征,又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诸种特征,同时又以其独具个性的内涵丰富着社会文化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商业的角度看,大众文化转化成为时尚文化,实际上是大众文化为自己找到了获取利润的“卖点”,因为时尚意味着消费潮流,它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

星巴克案例分析

星巴克创业案例分析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除咖啡外,星巴克亦有茶、馅皮饼及蛋糕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 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这是星巴克的价值主张。星巴克创造出的“咖啡之道”使每个光临的顾客都有独特的体验。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美国文化中比较细致、中产阶级的一面和特殊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展示了美国生活中轻松友好的一面。 星巴克的发展史 1971年星巴克在西雅图派克市场成立第一家店,开始经营咖啡豆和香料业务 1982年霍华德·舒尔兹先生加入星巴克,担任市场和零售营运总监 1983霍华德参观了意大利购买旅行,看到在西雅图类似的咖啡酒吧文化,想到将类似的咖啡店文化应用到美国的咖啡文化上。 1985年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酒吧 IL Giornale 1987年舒尔兹先生收购星巴克,斥资400万美元推动星巴克像意式咖啡馆转型,并完全以自己的理念经营自己的咖啡馆。 1992年星巴克在纽约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第一家北美洲外的星巴克在日本东京开业。 1999年时,星巴克以810万美元代价收购了泰舒茶(Tazo)品牌,2012年11月9日在西雅图开了首间Tazo茶店。 2011年11月星巴克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果汁制造商Evolution Fresh Inc。 2012年6月5日星巴克以1亿美元现金从投资集团Next World Group手中收购La Boulange Bakery品牌。 2012年11月14日星巴克以6.2亿美元现金收购高档茶叶集团Teavana。

浅谈广告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浅谈广告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即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流行文化与广告文化只相差“流行”二字,所谓流行,在心理学上解释为“以某种目的开始的社会活动,使社会集团的一部分在一定期间中能够一起行动的心理强制。”它代表了某种生活格式,是众多人相互影响、迅速普及的结果,它会引起众多人的注意、兴趣和模仿,影响到社会的各种人,使人们相互之间发生连锁的感染。所以,流行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思想、观念、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一种是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一种是被人们实践和追求,他们两者的关系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首先来谈一谈广告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共同点。 商业性。生活在时代尖端的我们,身边到处充斥着流行文化。事实上,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着商业的影响。人们运用商业手段来策划流行文化,从流行文化中获得商业价值和商业利益,同时商业也为流行文化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关注度。而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以盈利为目的。我们每天所接触流行文化都具有很浓的商业性,路易威登,阿玛尼等等,时尚需要金钱,而在除生存消费之外的消费类型,人们很大程度上都将金钱贡献给了流行文化,这和广告的目的是相似的。 价值观导向性。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流行文化的幕后策划与广告主们在其中加入了一定的价值导向,流行文化与文化中包含着多歧的欲望诉求、纷乱的社会情绪乃至多元的价值导向。而分析商业广告特别是房地产广告中所渗透的价值导向可能对社会公众产生的心理影响,即阶层区隔观念的浸润及对逃避现实、逃避公共领域倾向的某种诱导,对于信息时代的社会价值建设和人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思:房地产广告中的崇尚自然,远离尘嚣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居住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股市的虚假繁荣。 娱乐性。流行文化都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因此娱乐性的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而在流行文化中人们得到了充分的娱乐,流行文化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流行歌曲,综艺节目,电影及各种休闲文化,消费文化都带有娱乐性。广告为了抓住人们的购买心理,各类广告宣传中都不可或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其娱乐性,幽默和睿智使广告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 广告与流行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多重协奏是现代消费生活的一大表征。一方面,广告可以造成品牌时尚和消费品的流行;另一方面,流行反过来又导致人们对时尚商品的消费。凡是流行的商品,几乎都离不开广告的宣传,而塑造流行和时尚,又有助于广告传播获得最佳效果。流行使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虽然快速发展的现代传媒和商品生产加速了广告造成的消费流行的兴衰,使流行表现为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一定的时间内消失,但消费者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会使流行一个接一个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种流行的丧失,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另一种流行的滥觞。 当代流行文化在广告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流行歌曲、网络游戏、电影。 流行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信息的载体,承载着每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意蕴,这种具有时代烙印的传播符号通过词曲及表演者呈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