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键入文字]

《利维坦》读书笔记

奥克肖特说,在以英文写成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利维坦》是最伟大的杰作,也许是唯一的杰作。当霍布斯在思考他“伟大的利维坦”的时候,正是英国清教革命方兴未艾,英王与国会的纷争导致了英国处于内战状态。霍布斯有感于战争之中的生灵涂炭,生命与财产不得保全,于是构想了利维坦这一学说。与古代理想国不同的是,利维坦并非一个追求至善的国度,它并不要求为其所统治的臣民有一个终极善的目标,相反,人们构建出利维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维护世俗秩序,更多的就不再强求。

有人评论道,“利维坦是脱离最坏政治场域的政治设计,而不是走向历史终结的政治框架。”我们可以说利维坦是绝对主义政权,但不能将之等同于极权主义。恰相反,一切导向极权主义的左派学说里常见的末世论与阴谋论图景,我们并不能在利维坦的文本里发现。霍布斯创制的是一个保护生民不受彼此侵害的机器神,而非极权主义念念不忘的乌托邦愿景,为了一个至善的目标而要求所有人为之奋斗的大同社会。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互相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而这样订立的契约就叫做社会契约,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就是主权者,而像这样通过社会契约而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组成了国家。霍布斯的主要政治理想都在这一章节得以呈现。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完全呈现出其在思想史的地位与贡献。首先,霍布斯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从他的哲学体系来看,他是一个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者。而在认识论上,霍布斯的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为知识的来源,对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次,霍布斯根本否认神的存在,彻底揭示宗教的实质,摧毁以旧约和新约作为真理的信仰,从而摇撼了整个封建制度的一大精神支柱,而这也是其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重要建树;第三,从政治理论上看,霍布斯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利维坦》甚至可以同古代亚氏的《政治学》遥相匹比。如果说古代的政治学始终同伦理道德糅合在一起,那霍布斯的政治理论则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真正做到了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代表早期新兴的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发言。

而有一点在书中很值得注意。霍布斯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政治设计将带来很多弊端,并且在《利维坦》中有意识地为其辩护,认为就算可能存在这种种缺陷,也比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自然状态要好。这是因为霍布斯从来都是从“避免自然状态”这个出发点讨论问题,而不是相反地用“促进和平”这个出发点。这也直接导致了霍布斯没有想到过促进公意的出现而是将利维坦的单一人格归为主权代表者的单一人格。

很显然,利维坦是个人造巨兽。这种巨型的政治人造物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从本质上说,利维坦重新扬起了哲学的政治性,继承了西方的“哲学的国”的传统。哲学的国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世俗的国还是不完美的。哲学的国就如苏格拉底所提到的“牛氓”,时刻刺激着“世俗的国”。这样看来,利维坦是一个针对这特定时代的乌托邦。虽然它并不完美,也早已过时,但是利维坦的种种特点与现实对比,不得不激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和焦虑。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 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 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 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 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 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 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 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 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

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 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 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 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 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 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 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 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 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 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 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 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 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

评《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评《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尽管桑斯坦(Cass R.Sunstein)本人被定义为自由主义的左派,然而阅读其著作,最好不要时时把这个想法挂在脑边。正如桑斯坦在探讨最近几十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风格的时候所总结的,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需要更多关注的是特定的事实和细节,而对个人的价值倾向和学术立场,则要尽量保持一种自我克制和冷静。况且所谓的学术派系,往往是一种印象式的结论,具体的论证过程,则往往会突破个人的学术立场。这也就像最高法院法官在判决时候的表象,以主张原旨解释出名的斯卡利亚大法官在某个特定的案件中,会选择采用历史解释方法,而政治立场保守的法官,也可能会同意自由派法官对某个具体结论的论证。 桑斯坦这本和著名政治学者霍尔姆斯(Stephen Holmes)合作的小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也维持了桑斯坦一贯的风格,不预先设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而让一个经过冷静分析而展现出来的事实说话。因此,该书也同时引起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不满和批评。就我个人对桑斯坦的了解而言,桑斯坦并不是一个以抽象思辨能力见长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以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见长,具备极强的常识感的法学家。所以若说桑斯坦有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未必是他的结论,而是他对事实的敏感和他论证的方式和技巧。 正如作者在致谢中所提示的,刺激作者思考的是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各国在保护公民个人权利方面和构建市场经济方面的各种失败的记录。霍尔姆斯曾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东欧宪政研究中心“主任和《东欧宪政评论》的主编。俄罗斯宪政改革经验使得霍尔姆斯再次强烈体验到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阐述的道理,就是若是没有一个公共权力来维持和平、稳定和公正的社会秩序,那么极端的自由将走向其反面,变得没有任何自由。在这种状况中,不但自由的市场无法建立,经济无法发展,而且人与人之间将处于一种弱肉强食的状况之中,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的状况。而《权利的成本》一书实际上则是从财政的角度,在20世纪末的语境之下,重申了霍布斯所揭示的这个道理。从一个软弱的政府无法保护权利,无法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自然地推论出了权利也是需要成本的。从这个角度,作者强烈质疑了伯林所做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的划分,而强调任何自由权利,都是需要国家来进行界定和保护,从而都是积极自由。而强调国家的重要性,若是从财政的角度来看的话,则无疑就是强调了税收的重要性。 然而,这并不是一本研究税法的专著,所以作者并没有对各种税收原则,以及对诸如累进税制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作者的目的无非是想指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无论是消极权利还是积极权利,都是需要政府花费巨大的开支来维持的。因为权利是有成本的,所以权利就不是无限制的,至少要受到成本的限制。而政府的财政开支是有限的,所以何种权利可以得到优先保护,就涉及了利益分配的问题。而利益分配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民主过程,也是一个政治的过程。因此,任何的权利,都是一种政治权利。而恰恰也是因为强调了共同体在保护权利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权利就必须受到限制,就必须强调权利享有者对共同体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在美国,权利已经走得太远。权利的享有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享受权利,就必须对共同体承担责任。例如,作为消极自由的传统的财产权,在作者看来,并不能仅仅从自身中寻找到合法性的基础,而有其政治哲学方面的含义。而保护财产权的最有效的方法,则是使得没有财产权的人,能够不至于因为绝望而铤而走险,也能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合法公平手段获得财产权。即使财产权是天赋人权,若没有稳定的社会状况,这种权利也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在这个意义上,霍尔姆斯和桑斯坦为福利国家政策做了一个辩护。而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第三章统治的类型 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 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 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 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这些统治就是以服务为基本的理念,不以利益为基

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考研复习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23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 ,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P 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 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背离。从统计结构来看,CPI 主要是固定的一篮子商品,而GDP 平减指数主要是根据当年生产情况来确定。 在第二部分,曼昆讨论了美元价格比较和真实、名义利率。因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0年前的人民币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民币,这就需用一定换算公式来进行比较:当今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物价水平/当今的物价水平)。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总体上讲,这一篇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数字,一个是反映生产水平的GDP ,一个是反映物价水平的CPI ,这也是构成宏观经济运行检测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第九篇中介绍了长期中经济真实情况。在第二十五章里,作者论述了GDP 增长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按照a%的速度增长,那么在(70/a )年份时就可以实现翻番。国与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增长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率是决定增长率非常重要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

《利维坦》读书笔记

[键入文字] 《利维坦》读书笔记 奥克肖特说,在以英文写成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利维坦》是最伟大的杰作,也许是唯一的杰作。当霍布斯在思考他“伟大的利维坦”的时候,正是英国清教革命方兴未艾,英王与国会的纷争导致了英国处于内战状态。霍布斯有感于战争之中的生灵涂炭,生命与财产不得保全,于是构想了利维坦这一学说。与古代理想国不同的是,利维坦并非一个追求至善的国度,它并不要求为其所统治的臣民有一个终极善的目标,相反,人们构建出利维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维护世俗秩序,更多的就不再强求。 有人评论道,“利维坦是脱离最坏政治场域的政治设计,而不是走向历史终结的政治框架。”我们可以说利维坦是绝对主义政权,但不能将之等同于极权主义。恰相反,一切导向极权主义的左派学说里常见的末世论与阴谋论图景,我们并不能在利维坦的文本里发现。霍布斯创制的是一个保护生民不受彼此侵害的机器神,而非极权主义念念不忘的乌托邦愿景,为了一个至善的目标而要求所有人为之奋斗的大同社会。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互相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而这样订立的契约就叫做社会契约,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就是主权者,而像这样通过社会契约而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组成了国家。霍布斯的主要政治理想都在这一章节得以呈现。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完全呈现出其在思想史的地位与贡献。首先,霍布斯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从他的哲学体系来看,他是一个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者。而在认识论上,霍布斯的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为知识的来源,对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次,霍布斯根本否认神的存在,彻底揭示宗教的实质,摧毁以旧约和新约作为真理的信仰,从而摇撼了整个封建制度的一大精神支柱,而这也是其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重要建树;第三,从政治理论上看,霍布斯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利维坦》甚至可以同古代亚氏的《政治学》遥相匹比。如果说古代的政治学始终同伦理道德糅合在一起,那霍布斯的政治理论则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真正做到了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代表早期新兴的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发言。 而有一点在书中很值得注意。霍布斯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政治设计将带来很多弊端,并且在《利维坦》中有意识地为其辩护,认为就算可能存在这种种缺陷,也比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自然状态要好。这是因为霍布斯从来都是从“避免自然状态”这个出发点讨论问题,而不是相反地用“促进和平”这个出发点。这也直接导致了霍布斯没有想到过促进公意的出现而是将利维坦的单一人格归为主权代表者的单一人格。 很显然,利维坦是个人造巨兽。这种巨型的政治人造物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从本质上说,利维坦重新扬起了哲学的政治性,继承了西方的“哲学的国”的传统。哲学的国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世俗的国还是不完美的。哲学的国就如苏格拉底所提到的“牛氓”,时刻刺激着“世俗的国”。这样看来,利维坦是一个针对这特定时代的乌托邦。虽然它并不完美,也早已过时,但是利维坦的种种特点与现实对比,不得不激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和焦虑。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

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 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 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比较。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

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 P,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 P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物品 与劳 生产资料 物品和物品和劳动、生产投 工资、支出 投入与产出流向 收入 收入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 DP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 P,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 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 P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 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 sume 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 P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比较叛逆,看谁都不顺眼,任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一旦过了那段时间,人就正常了。可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人不太正常,一辈子都是叛逆 的命。更气人的是,这撮人不仅自己叛逆,还拉着别人一起干。不过颠覆世界的往往 就是这一小撮人。 《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就是一个被记录在案的叛逆者。但跟其他的叛逆者不一样,他不是那种呼风唤雨一句“兄弟们,跟(给)我上”的带头大哥,而是躲在小黑屋里暗自写书的那种人。这一写,写出了《利维坦》,颠覆了此前所有关于国家和人性的学说。 利维坦是一个大海怪的名字,在《圣经》里专门和上帝作对,在上帝无比崇高的中世纪,霍布斯用这个名字给自己的书命名也是够叛逆的。可更让你想象不到的是书里 利维坦指的不是什么怪物或者灾难,而是人类社会中的国家这一概念。霍布斯为什么 这样说?让我们一步步来看。 一、霍布斯的“人性论” 在17世纪的英国,人们认为国家的起源要不就是上帝,要不就是传统既有。霍布斯跳出来说,国家是人类想象中的意识集合体,跟什么上帝和传统没有关系,奠定国 家的基础就是人性。正是人性的本质才使得国家得以出现。 那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霍布斯说,人本质上是一种有欲望,并且追求欲望的 动物。这一论调并不新奇,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的“性恶论”还是西方的“原罪论”,都对人有过类似的定义。但霍布斯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指出了这一点,还 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并说,人真正的美德只有一个,就是怎么样最有效率地去追求、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更进一步,他认为人对欲望的追求永远也无法满足,人就是 这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想着怎么才能吃得更好的动物。

爱弥儿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爱弥儿》 阅读书目:《爱弥儿》——卢梭写于1757年 阅读日期:2015年3月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阅读摘要与心得: 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版的《爱弥儿》,这本书一共分为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我重点看了上卷。 第一卷(0-2岁),卢梭论述了如何让两岁以前的婴儿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为以后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卷(2-12岁)卢梭认为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属于睡眠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因此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主张消极教育。 第三卷(12-15岁)卢梭认为12到15岁的的少年已经积累一些感官经验,所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提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这就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其中提到《鲁宾逊漂流记》,关

于生存教育的书。 第四卷(15-20岁)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各种欲念的萌发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主要阐述了女子教育和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的教育。 这次阅读主要对书中儿童时期的深刻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进行摘抄和总结,并做了以下笔记: 一、培养自然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即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在后篇“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自然人”伴随着整篇文章。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

社会治理文献读后感

第13篇: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孙晓莉2005)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所推行的社会治理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在政府部分职能和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以后所采取的公共管理方式, 也是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它反映了社会管理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的发展取向, 贯穿了公共责任的管理理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西方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实践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部分:社会治理问题的提出: 社会治理产生的原因: (1)公共支出的的持续膨胀带来的普遍的政府财政危机。 (解释:公共支出的膨胀导致纳税人难以持续支撑国家这个“利维坦”的巨大开支,政府需要将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生产或者提供任务转移出去。(数据来源于汉斯。克曼《福利国家的发展——公共部门管理比较分析:1965——1960)数据反映了各国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

(2)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解释:世界经济的整合趋势,跨国公司的快速增加,信息和通信的快速发展,这些国际化的趋势导致政府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越来越难,同时导致各国可以迅速地相互借鉴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并产生持续的放大效应。) (3)社会公众民主诉求的增强以及社会人口构成的变化如老龄化和移民增多等等。 (解释:社会公众要求更多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在影响公众的公共决策做出之前,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部分: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理念。 社会治理产生的目的:克服公共部门的无效性,减少垄断,缩减公共支出,降低补贴,增加收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近年来,各国国家都进行了公共服务转型,改革目标并没有实现,如劳动力下降,工资总额并未下降,失业状况的的恶化,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社会治理的概念:根据国际环境的发展和各国政府改革的效果,通过对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格局的分析与判断,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社会治理的内涵:第一;从哲学思想上来看,它突破了将政府看作是社会管理唯一主体的传统观点,呼吁社会各方参与,体现了共同参与,共同承担主任的改革取向。 第二:从行为准则来看,它摒弃了将效率视作政府主导行为的观点,最求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治理的目标:第一:参与性; 第二:协商性; 第三:责任性; 第四:透明性; 第五:回应性; 第六:有效性; 第七:公正性; 第八;包容性; 第三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和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 第一, 社会治理作为超越于新公共管理的一种理念, 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 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基本关系明确定位的前提下, 诞生出来的新的社会管理方式。 第二, 社会治理概念的产生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且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治理工具时, 也与新公共管理一样, 从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中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和发展,但不能把社会治理看作是纯粹为了实现管理主义的目的。 第三,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第四,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 社会管理从过去更多地强调政府的主导型角色和政府意志到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 其次, 从强调政府序列中的下端对上端负责到政府、市场化组织、公民社会整体对社会公众负责, 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 最后, 从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到“公正基础上的效率, 以公正促效率”, 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