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绪论

重点:美学学科的建立

人物:鲍姆嘉通(德国)时间:1750年

行为:发表《感性学》,将感性视为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加以研究,美学学科从此开始确立。感性学(Aesthetik)也因此被译为“美学”

美的本质

1、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解。

儒家:以仁为美

仁的含义(1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最高的德行境界

2万物生息、变化且富于生息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

;孔子:里仁为美(仁为真善美的共同本体,因此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荀子:“全”“粹”与“伪饰”之美

道家:以道为美

道的含义;老子:“玄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涤除玄

鉴”;庄子:“游”,“心斋”、“坐忘”

玄学或禅宗美学:“空无之美”

美是幻相的空灵本体,也是佛性[空]的自我表现。

苏格拉底(美是效用,A 美善一体,在于功用。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的。B形式美也在于有用。C人之美在于合乎社会目的性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

a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美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匀称的、确定性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事物的体积安排表现出来。

b 美的本体是善,最高的美是神的善,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的生长形式显现出来。

c 美的对象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名解】①“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提出的观点,认为对美的本质的判定很难,人们说出的美大多是美的对象或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

②“美在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表明,任何事物只要分享了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美的。因此,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后来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自主运行的绝对精神。

——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美的三个标准是完整、符合比例、色彩鲜明。)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美是快感,但美作为一种区别事物要为它进行界定。区别事物的美与不美,并不凭借知性将想象联系到客体,而是凭借想象力联系到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美是普遍、共通性的趣味: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黑格尔、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本质就是生活。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活着,都喜欢生活。所以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充分显现生活的都是美。反之,不利于生活的就是丑。)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以后:尼采(美即一种权力意志的升华。美是权力意志在人身上彰显的

丰盈的生命力。当这种生命力体现为幻觉的外观—强力的形象或以强烈欲求----爱与死投射到对象上,即生成审美对象。人自觉实现权力意志中神圣使命而升华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就获得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海德格尔、杜夫海纳等

3、当代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四派美学: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

仪)、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准(朱光潜)

2、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认为美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蔡仪美学发展为反映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

3、20世纪90年代,后实践美学认为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实克服异

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体间性活动,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新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世界的美,人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在于创造。

4、世纪之交到现在,日常生活美学主张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生活的快

乐享受,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4、人类的社会实践特性及其对审美意识与美的产生的贡献。

人类的社会实践特性

自由(合规律、合目的)、自觉(按照规律创造)

自由: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没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多领域多方面的。美是自由的形象(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掌握事物自身必然性尺度,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如:孔子:“七十从心而欲(合目的性),不逾矩(和必然性)。”(2)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美与功利相伴相随“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美要求在功利性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从而超功利性。“子曰:君子不器。”(3)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离不开社会,真正的美也离不开社会,个人拥有不可重复的,独特的个性,真正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自觉:恩格斯:“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把自己与世界区分,有自我意识,人要显示自我的存在,人把世界对象化显示自己的力量、愿望等。它也是一种按照规律创造的特性。

审美意识的产生

审美意识初期的致用原则,例如“羊大为美”。[“羊大”说突出了美的

最初的两个特征,一是作为原始仪式(古时祭祀用猪羊)的神性,

二是作为生活饮食的“滋味”。二者都是以致用为原则的,说明了美

的实践性特征。]

审美意识的实践原则,即自由自觉原则——美是世界的美,人的美,

美是自由的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创造性行为,能够依

据实践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来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或在审美中直

观自身的本质力量。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审美意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首先表现在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其次,是审美感

受的细致和深入。

美感

重点内容

1、美感的性质(否定了实体性、有用性和欲望性的快感;是对情感、生命和存在的

体验。

2、美感的特征(直觉性:形象的直观性和瞬间生成性;愉悦性:知、情、意三种心

意能力的谐和运动,情理交融、情中寓理的愉悦;超越性:超功利性,走向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

瞬间的直觉性:审美对象刹那间呈现,一触即觉,当下生成并运动,但不会转瞬即逝。在感性直观中直接感受审美对象,情感凝于其中。如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自由的创造性:对于形象的自由创造,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自觉地去感受、评价此形象,知、情、意三种心意能力的谐和运动,以获得情理交融、情中寓理的愉悦。

超越性:摆脱了人对认识的局限,超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认识了完全的自我,能够弥合感性和理性的分列,走向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

3、审美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自由的“存在-情感”关系,特征:

实践性——逻辑起点;先在性——决定了审美发生;生成性——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并根据实践的历史发生变化;感性自由——通过感觉器官与现实建立的自由关系、人对现实的一种感情关系、整体、全面的现实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周围世界的自由情感交往关系,将孔阳先生认为美是自由,审美关系是一切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其主要特征有一下三点:

审美关系的逻辑起点是实践:一切关系,都以人的需要为轴心,以人的实践为动力;

审美关系的先在性:人之所以有并且能欣赏美,就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决定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审美关系的生成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人与现实之间才会形成特定的审美关系,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大千世界的美的东西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4、审美心胸与审美距离(距离说);审美移情(移情说)

审美移情: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将自身的感觉、情感、意志思想等生命活力注入到对象的感性形式之中,使之富于生命情感,并在与之情感共鸣中获得美感。其特征有生命情感注入,物我同一,审美三元同时涌现等,其目的是肯定自我,获得愉悦。

审美距离:距离说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极其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取得的,也是通过人摆脱了自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朱光潜将其进一步阐释为:审美距离是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导致实用功利,距离太过又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不即不离是一种审美态度,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美的范畴

1、优美(特征:①优美侧重表现一种细小轻柔的静态美;

②优美展示的是主客体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统一的和谐美;

③优美引起的是心旷神怡、温柔轻快地愉悦感)

2、崇高特征:①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

②崇高的表现形式往往突破常规,呈现为一种不同寻常的粗狂严峻,奇崛

刚毅的美;

③崇高激发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西方崇高论述:郎吉努斯(第一个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论崇高》公元一

世纪----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所具有的五因素:庄严伟大的

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修辞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辞、庄严而

生动的布局。

柏克(第一次阐释了崇高和美的区别)把崇高和恐怖联系起来,因

恐惧产生崇高

康德《判断力批判》1790从哲学高度界定美和崇高,把崇高分为数

字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黑格尔《美学》1835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崇高的本质

席勒等人的理解)

3、悲剧(美学范畴的含义:悲剧作为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

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

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

美对象。如现实生活中革命先烈的牺牲,艺术作品中窦娥冤)

4、喜剧性或喜剧美(含义: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是在倒错、自相矛盾、悖理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可笑性是喜

剧的重要特征,喜剧使人在笑声中得到美得感受。如卓别林、小丑

等形象

本质与特征:①喜剧嘲笑的对象主要是有别于恶的“丑”,美对丑的蔑

视与嘲笑,显现乐观与超越现实精神中,预示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②内容与形式的相悖性,如幽默外丑内美,滑稽外美内丑

③喜剧给人的是“笑”的审美效果,喜剧使人轻松愉快,

且“寓庄于谐”表现深邃的社会思想。)

5、丑(性质与特征:性质:丑是主体把握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丑是优美的对应的

美学范畴

特征:①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

意义的东西。

②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是丑并不等于恶。

③形式丑,丑一般表现为比例不适宜,如不匀称、不规则和行

为上的奇特怪异与恐怖等)

美的类型

1、自然美发现历程:致用(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美。如原始壁画和岩刻,陶

器花纹及一些日用装饰。符合杜威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具有连续性

的观点。)、

比德(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孔子乐水乐

山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屈原的离骚和曹植的美女篇)、

“畅神”(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畅神的自然审

美观兴起于魏晋,如宗炳的《画山水序》澄怀观道);

欣赏方式:三种契合,①感官愉悦的契合;②在自然对象的表现力

和澄怀味像的知觉力相互感应中寻求自然现象与情趣的契合关系;

③在发现自然和宇宙生命力的基础上寻求人和宇宙的契合关系)

2、社会美(含义:指存在于生活世界中并经过审美转化生成的审美对象。它是对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的审美解读,表现人类的情感、理想和意志,呈现着人类生命意义和价值。

特征:

⑴意义与价值特征

1具有明确而实在的存在价值取向:真与善、即合乎存在逻辑与人性逻辑。

2实践性、直接现实性与社会功利性的情感评价。

3受到历史与时代的审美经验制约,呈现出趣味标准的相对稳定性—缓慢更新。

⑵再现的形式特征

1生活世界的感性形式直观与综合:劳作和嬉戏,闲谈与约会等行为形式;幽默、智慧等精神形式

2以审美形态出现的形式:崇高、优美或者悲与喜、丑与荒诞等

人体美(社会美而非自然美)

1发展

古希腊:表现的人体是神的身体例如断臂维纳斯。

将人体神性话,人神同形同性,表现出人体的自然的美。因为古希腊是人类童年时代,感性理性处于原始统一的状态,很和谐。

中世纪:提倡人体禁欲化。人生而有罪,放纵感性欲望而走向堕落。

近现代:人体世俗化,隔断身体与神圣之剑的联系,张扬感性欲望,于是反禁忌。同时,人有理性,确定不同于动物的尊严与个性,于是确立禁忌。产生了一种人体色性美的文化。后现代:提倡人体动物化,人生而有欲,追求身体感官的刺激与快乐。

2 社会学意义

1萨德主义对于人体美的践踏

萨德的色情主义强调残酷与暴力之快乐,这种快感是理性律令之光,身体不再具有任何精神意蕴,道德装饰碎了一地,唯留施虐者和受虐者在暴力快感中的呻吟声。这是彻底恶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3、形式美(含义:事物的外在的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

构成要素:1色彩:视觉感觉到不同的光的波长

2形体:点、线、面、体

3声音:由于物体的震动而产生

组合规律:1 整齐一律,一致,重复,统一秩序,单调,呆板

2 平衡对称,等量等形,给人冷静深沉的美感

3比例协调,例如黄金分割律

4对比调和,所谓对比即在统一中趋向差异,所谓调和即在差异中趋向统一

5 节奏韵律

所谓节奏即有规律的反复,有秩序的连续,在声音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所谓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富于一定得情调和色彩。

6和谐:多样统一也是最高级的一点。)

4、艺术美(性质与特征:艺术美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

1 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如文学作品中形式和内容表现

主题一样,都为主旨服务。

2具有普遍性,现实生活中美往往存在于一时一地,受到时空的限

制,不能被更多的人欣赏,而艺术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比现实

美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3 具有客观性、再现性、形象性,艺术美根源存在于客观现实中,

艺术美创作必须借助物质手段如笔纸,艺术家创作必须通过物质媒

介如线条色彩

4具有主观性、表现性、情感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渗透着艺术家对

生活的认识、评价,融合了艺术家的感情。

5具有创造性,既表现在艺术家对生活有着独特的发现,又表现在

艺术家对艺术美有着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例如:夕阳就像一个守

财奴,正在藏起它最后的黄金----泰戈尔)

6具有永久性,艺术美能突破时空限制,具有永恒的魅力,保存美好的一切,让人获得精神不朽。

【名解】

美感:快感是美感的重要组成,是无功利的、无利害的、无实用性的快感或精神愉悦,其深度取决于体验的深度,体验是情感、生命、存在的体验。

审美移情: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将自身的感觉、情感、意志思想等生命活力注入到对象的感性形式之中,使之富于生命情感,并在与之情感共鸣中获得美感。其特征有生命情感注入,物我同一,审美三元同时涌现等,其目的是肯定自我,获得愉悦。

审美距离:距离说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极其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取得的,也是通过人摆脱了自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朱光潜将其进一步阐释为:审美距离是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导致实用功利,距离太过又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不即不离是一种审美态度,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审美态度:又叫审美心胸,就是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是一种在想象上用以静观一个对象的态度,即在静观对象上贯注愉快的情感,为了一种特殊的满足。静观不是静止或迟钝,而是始终含有创造因素。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态度,是说人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中国美学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如宗炳所说“澄怀观道”强调人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保持空明心境,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

童心说:是中国美学中关于审美心胸的观点,“童心”是明代李贽和袁宏道等人提出的概念,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或“赤子之心”,他们认为有“童心”对世界才可能有真实的感受,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能得到“趣”,即美感。

澄怀味象:是魏晋南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其是对老子美学“涤除玄鉴”的重大发展。“澄怀”即是“涤除”,也就是虚境空明的心境,这种审美心胸是实现审美关照的必要条件。“味”是指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是审美的“味”,“象”是指能引起欣赏者审美愉悦的审美形象,“澄怀味象”就是要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自然本身得到审美享受。(1.自然审美对象具有非审美的吸引性:我们被拉向自然对象,受自然对象的包围与

吸引,因而审美意向不那么纯粹,它更指向自然,它针对的对象属于自然。2.对自然对象需要采取澄怀味象的精神关照:以空明纯净的胸怀欣赏山水形象并体味它们的灵趣,力求将万趣与神志结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这是宗炳《画山水序》在老子的涤除玄鉴说基础上发展的。3.澄怀味象的本质是基于自身存在体验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心灵契合: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谋的灵境。)

同形同构说:阿斯海姆认为,宇宙作用于自然物的运动、色彩、形状等方面的力,与作用于人的情感心理的力相同。当对象的运动与形状和人的心理中力式样类似时,便引起了相应的情感活动,这就是同形同构。其本质在于洛式塔学派强调全境顿悟与完形,是一种类似于禅宗顿悟的直觉。

审美意境:意境是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此概念孕育于先秦到魏晋时期,大致形成于唐代,王昌龄和皎然将其明确提出。意境是指审美对象在想象空间内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意蕴无穷的表现特征,是中国诗画论的核心范畴。

审美意象:即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和语象,它以象征性形象和丰富的情感趣味为特征,以表达情感观念为目的,简称意象。其审美性质主要表现在负载情感与情趣的美感形象、哲理性观念的感性形式、审美创造的结果。

“羊大为美”。[“羊大”说突出了美的最初的两个特征,一是作为原始仪式(古时祭祀用猪羊)的神性,二是作为生活饮食的“滋味”。二者都是以致用为原则的,说明了美的实践性特征。] “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提出的观点,认为对美的本质的判定很难,人们说出的美大多是美的对象或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

“美在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表明,任何事物只要分享了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美的。因此,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后来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自主运行的绝对精神。

及所有含义概念型内容

204室荣誉出品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论述题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概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美学复习资料教学总结

Yvonne整理的美学资料(复习大纲+搜集理解) 一、题型 单项选择(15分)、多项选择(5分)、判断对错(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20分)、论述(30分) 二、复习范围 1、一些重要的审美范畴、名词术语的掌握 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优美、崇高、丑、悲剧、喜剧、美感、意境、传神 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 1、如何理解自由创造活动,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活动是人类的最珍贵的属性? 2、如何理解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3、美和丑的关系如何?如何辩证地理解美与丑? 4、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实践? 5、如何理解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6、美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7、如何认识美的本质? 8、如何结合石器和陶器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 9、如何认识艺术美,为何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论述。 10、如何认识形式美? 11、如何认识美与善的关系? 12、科学美的含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认识科技美? 13、如何理解艺术丑? 14、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15、悲剧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如何认识悲剧? 16、关于传神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17、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18、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19、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如何理解悲剧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 20、为什么说“寓庄于谐”是喜剧艺术的本质? 一、名词 1.社会美 百度: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在人的美中,内在美是更根本、更持久的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美的最高形态。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与那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何年何人的什么著作。 2.我国最早比较系统研究美学的是何人。 3.美学的学科性质。 4.西方开启美的形而上学思考的是何人。 5.西方美学史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6.黑格尔认为,美根源于什么。 7.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坚持什么样的观念。 8.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四个流派。 9.谈谈你对审美关系的认识。 10.审美经验与理性认识及其他感性认识相比有什么特 点。 11.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12.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哪四种境界。 13.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14.什么叫审美趣味。 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15.审美活动特殊性的表现。

16.什么叫审美体验。现代美学范畴,指人在对审美对象 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 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 审美体验的特征 1、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2、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 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3、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 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4、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 17.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 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8.简述审美发生论的几种学说。 19.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观点的是何人。 20.审美形态的特点。 21.什么叫自由人生境界。 22.美与功利、道德、实用、合适等关系问题。 23.艺术是否需要传达问题。 24.结合美、丑、悲剧、喜剧等相关美学知识,谈谈对现 代荒诞剧的认识。 25.物、美、艺术、审美意象的关系。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考试复习内容 一、名词解释: 1、“有意味的形式”: 这是英国美学家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来的观点,贝尔说:“线条和色彩的关系、组合,这些美学上打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2、移情作用: 现代德国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提出美学其实是心理学,美的产生,源自于人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对象中去:“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中去。” 3、绘画: 绘画就是使用身体的技巧,利用自然界中的颜料所呈现的图景。 4、音乐: 音乐是通过音符来表现人的情感,或模仿某种动作、声音的行为。 5、语言艺术: 指以文字语词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即通常所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 6、审美主体: 就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人,它是审美活动的实施者、体验者,与审美客体相对。 7、唯美主义: 是出现于十九世纪末期的一个文学新流派,他主要发生在英国和法国。在法国,以戈蒂耶为代表,在英国以王尔德为代表。唯美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为艺术而艺术”。 二、简答 1、美学的任务是什么? 了解美的本质和类型、自然和艺术中美的特征,认识审美的快感、审美体验的发生和作用。 2、审美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无功利性。即是指审美活动没有物质功利性。 第二,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指的是subjectivity,主体指的是审美的主体,subject,审美活动肯定带有主体的精神特点,这就是主体性。 第三、感性特征。审美活动的结果是美感,必须要有具体的形象来作材料。 3、西方美学家对于审美主体有哪些认识?请从艺术家角度举例说明。 艺术家是世界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纯粹形式的表现者。 艺术家是白日梦的掩饰者。 艺术家是死在文本中的人。 4、请以王尔德为例,简述唯美主义的美学思想。 第一,艺术有独立性、自足性。 第二,艺术要远离自然和生活。 第三,生活模仿艺术远超过艺术模仿自然。 第四,艺术是说谎。 5、语言艺术的特点。 1、语言艺术比日常的说话更富于形式性,有丰富的意蕴。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 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 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 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 自然美 (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 方法不一样。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 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 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 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 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 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 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 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 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 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 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6、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 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 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 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 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 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7、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 最具个 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 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8、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 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 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 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 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 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 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 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 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 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 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 9、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 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 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 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 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 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 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0、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二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 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②贯通性一一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 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 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 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 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 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③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 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 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 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 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 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 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 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 中。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 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 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 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 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 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 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 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 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 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 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 最高的生存状态。 12、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一一即不仅在某一种 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 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②统摄性一一即 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 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 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一一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 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 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 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 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②工具不仅包 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 言符号的能力;③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 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 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 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 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 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 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 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 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 里?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 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 不断演变。 15、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 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 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 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 具有逻辑性 16、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 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7、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 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 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 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 的尊严之美。

美学复习提纲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美国哲学家(鲍姆喜通)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 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人是(朗吉弩斯) 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表明(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5,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的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 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 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 二, 1,“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 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 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 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 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基本的原因。 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三. 1,审美趣味p95 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1、像是康德那样把审美趣味看做主体的鉴赏力或审美能力。2、把趣味与兴趣看做是相似的。 2,审美距离p307 所谓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3,审美体验p119 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4,有意味的形式p317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四 1,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p48-51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2010年自考文学类美学冲刺复习资料详解

2010年自考文学类美学冲刺复习资料详解汇总5 第五章艺术论(一) 1.简释: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形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娱乐说。 答:第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主要有游戏说(康德)、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第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主要有模仿说(柏、亚)、表现说(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和符号说(朗格)。 第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主要有载道说(韩、柳)、娱乐说(李渔、亚氏)。 2.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哪些联系? 答: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第一,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第二,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律等。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第三,意象世界层。属于核心层次。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第四,意境超验层。属于最高境界。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分为广义和狭义。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5.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等。“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2019美学期末复习 第一至三章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 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 8.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 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名词解释:趣味判断】 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0.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1.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2.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 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 14.《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 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5.* 16.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 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7.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 “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 18.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 仁、义、礼、智等。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 19.荀子: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 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 (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再次 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3)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20.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 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美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人物、作品及言论和著作 中: 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虚实有无的统一 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保持空明的心境。中国描述移情现象的第一人。(《庄子?秋水》) “物我同一”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道存在于万事万物 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政治家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现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美学散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美是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情景交融而创造的一个独特世界。“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谈美书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境界是直觉的产物,是每个人独特的创造。“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文艺心理学》:“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心理距离说”

自考美学知识点一

知识点美学史上的研究做题结果 1.“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语出() A.狄拉克 B.弗洛伊德 C.柏拉图 D.李泽厚 【答疑编号126,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2.美学家()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A.黑格尔 B.柏拉图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答疑编号127,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3.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的美学家是() A.维特根斯坦 B.荣格 C.杜威 D.黑格尔 【答疑编号125,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 知识点美学研究对象一做题结果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是() A.艺术美 B.生活美 C.科技美 D.自然美 【答疑编号129,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2.美学的对象是() A. 与对象毫无关系 B. 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 C. 完全由人决定单纯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D. “审美”现象和活动 【答疑编号128,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 知识点美学研究对象二做题结果 1.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的是() A.艺术美 B.生活美 C.科技美 D.自然美 【答疑编号132,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 2.提出“文学艺术作品在看来不是作家完成以后的那个现成的”书,而是“以审美的方式审美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家是() A.英伽登 B.费西纳 C.黑格尔 D.马克思 【答疑编号131,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 3.审美现象中广义的美包括() A.优美 B.荒诞 C.丑 D.悲剧 E.喜剧 【答疑编号133,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 知识点美学是人文学科做题结果 1.审美活动中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是() A.审美思想 B.审美意识

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谈美(背诵)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的论美的著作。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P16 (论述或简答) 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所以,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他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但是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的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第三,审美判断虽然是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认为带有普遍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