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配穴方法参考

配穴方法参考 配穴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的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疗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配穴方法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穴,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穴、太渊穴。

配穴方法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穴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 配穴方法3.同名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矛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穴配足阳明经的内庭穴;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穴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穴等。 配穴方法4.上下配穴法

本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穴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内庭穴,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穴配长强穴。此外,八脉交去穴配合,如内关穴配公;孙穴,外关穴配临泣穴,后溪穴配申脉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属于本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配穴方法5.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取穴方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穴、梁门穴,后取胃俞穴、胃仓穴;哮喘前取天突穴、膻中穴,后取肺俞穴、定喘穴等。 配穴方法6.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穴、内关穴,胃痛取双侧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

腹针通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

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2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 (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咳嗽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1.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 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杼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

精选-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寸的概念: (1)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第一关节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节横纹处为准,四脂衡量作为3寸 合谷:伸臂、附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耳聋、耳鸣、眼病、面瘫、痛经、手指肌肉瘫痪等。 后溪:轻捏拳,在第五掌纹指关节的手掌横纹尽头凸起的地方。 主治:腰、颈扭伤,腰眼痛、头颈颤动、面肌抽搐、耳聋。 内关:在腕关节掌侧,腕纹正中上二寸(约二横纹)二经之间,与外相对。 主治: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心悸、心绞痛、胸闷、肘臂、手指麻木、疟疾。 外关:在腕关节背侧,腕横纹正中二寸(约二横纹)两骨之间,与内关相对。 主治: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耳聋、臂侧外痛,上肢麻痹。 支沟:外关上一寸 主治:习惯性便秘、胸肌痛、肩臂痛。 曲池:肘弯曲成60°角,虎口向上。本穴在肘横纹尽头靠近桡骨边缘处。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痛上肢瘫痪、发热、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 少海:屈时,举臂,在肘内侧横纹尽头处取穴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大陵:伸臂,仰掌,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 主治: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心悸。 神门:伸臂,仰掌,前肩及小指外旋,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出现凹陷处取穴。 主治:失眠、心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 腰痛点:手背、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腰痛点掌骨之间,左右共四穴。 主治:腰扭伤。

针灸时的选穴原则及方法

业务学习 时间:2015.6.11 地点:护士站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主讲:魏娟内容:针灸治疗作用及治疗原则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对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证实了针灸具有上述治疗作用,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认识。 一.治疗作 1.疏通经络是指针灸通过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 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灸方法的作用.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调和阴阳是指针灸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 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运用针灸方法调节阴阳偏胜偏衰,可以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3.扶正祛邪是指针灸可扶助正气而祛除病邪,扶正祛邪既是疾 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疾病发生. 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扶正祛邪是依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通过相应的腧穴配伍和针灸方法来实现,针灸相关的经络,穴位。通过补虚泻实,既可以调和人体自身气血,又可以祛除侵入的病邪。 二.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溫寒,标本缓急,三因制宜。 1.补虚泻实是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 基本原则。临床上,补虚泻实是通过腧穴的选择和配伍,针灸补泻手法的不同等实现的,不同的针灸用具也有一定的偏补偏泻的作用,有其特殊的含义。

A 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是指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同义者还有‘虚则实之’。针刺治疗虚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补法等来实现。‘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指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B 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实则泻之’,是指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菀陈则除之’,属于‘实则泻之’的范畴,是实证泻法的一种。 C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 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于本经自病者,治疗应取本经穴。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当针下得气后,一般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2.清热溫寒是指治疗热证用清法,溫寒是指治疗寒证用溫法。 A 热则疾之‘疾’与‘急’想通,有快速针刺之义。‘热则疾 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 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因为病性属热,故只针不灸,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B 寒则留之‘留’有留针之义。指出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 深刺而久留,以达溫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 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 得复,寒邪乃散。 3.治标治本‘标’‘本’是相对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具有丰 富的内涵,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从正邪双方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而 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看,旧病.原发病为 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抓主要矛盾。 A 治病必求于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然后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 过若干症状表现出来,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 B 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本在一般情况下,治病求本是一个根 本法则,但在紧急某些情况下,应按‘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 本;的原则,先制标病,后治本病。 C 标本同治当标病和本病处于倶重或倶缓的状态时,单纯的扶 正或祛邪都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

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2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

艾灸五步配穴法

艾灸五步配穴法 刚开始学习艾灸的人,对于艾灸取穴配穴,问题多的也是什么病该怎么灸,书本或资料中或者专业性太强,不容易学,或者笼统的说什么病灸哪几个穴位,又远离了辨证施灸的基本原则,为了让大家在艾灸的过程有迹可循,现将介绍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取穴、配穴方法——五步配穴法,推荐给大家,只要大家能按这五个步骤去取穴、配穴,相信在大家进行艾灸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艾灸取穴基本法则是标本兼治,疾病的治疗,往往比较重视病症的减轻或治疗,而养生保健不只是要减轻病症,更重要的还要去除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消除病症为治标,去除疾病根源为治本,艾灸调理往往是标本兼治,调理过程中,治疗选穴要与养生保健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持久疗效。 五步配穴法就是在标本兼治的基本配穴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1、单一病症或有明显的病灶反应点的病症:主要选择阿是穴(也就是病灶的位置或对应的反应点),如局部的疼痛、局部的皮炎或湿疹、网球肘、关节炎等。 2、判断是否全身性疾病:如果是全身性的疾病,一般都会和提高机能的穴位搭配,如:大椎、曲池、气海、关元、足三里等,若和血液有关的疾病还需要加灸膈腧、血海等,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如荨麻疹,除了灸治疹子发作明显的局部阿是穴,还要配合大椎、曲池、膈腧、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等穴位。 3、判断是不是慢性病:慢性疾病由于病程较长,往往会造成身体元气受损,脏腑失调,所以往往加灸扶阳保元的关元和调理脏腑的足三里。 4、判断是不是跟脏腑有关的疾病:如果和脏腑有关,除了在相应脏腑的附近取穴,再搭配背上的相应俞穴,另外配合下肢的足三里。如胃炎,可以选取附近的上脘、中脘或下脘(根据病症反应的位置选取),再配上背后的胃俞穴,然后加上足三里。同样如果是肝病,就可以选择肝部附近的期门,加背上的肝腧,配合下肢的足三里。 5、有没有经验穴:如疝气用大墩,眼病加曲池;痔疮用孔;便秘泄泻取天枢;牙疼合谷;崩漏隐白;神经系统或下陷病症选百会等。 在用的时候排名靠前是不是有阿是穴,第二是不是是全身性的疾病,要提高机能。第三是必须有慢性疾病。第四有没有经验穴。第五判断看它跟哪个脏腑有关系,前面配一个穴位后面一个穴位,然后再配上足三里。

取穴原则

穴位治病取穴法则精选 作者:管理员添加时间:2013-11-24 21:24:07 浏览: (1)手三里:穴属手阳明大肠经。《针灸大成》:“手三里主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颌肿,累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遂。” 单穴应用:现代临证常用之治疗诸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扭伤,腿痛,三叉神经痛,鼻衄,退热,支气管哮喘,小儿重症肺炎,流行性腮腺炎,中风上肢麻木,呃逆等。 痹症方面:吾临证常习惯用之治疗诸如:落枕,腰扭伤(距脊柱后正中线0.5寸处之腰扭伤。《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可俯仰,手三里主之。”)及膝关节之“关节鼠”导致的病症。 (2)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针灸大成》:“曲池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提物不得,挽弱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瘈疭,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芥,妇人经脉不通。” 单穴应用:现代常用之治疗诸如:呃逆,预防痢疾,百日咳,高热,过敏性鼻炎,皮肤病,急性乳腺炎,网球肘,急性腰扭伤,胁肋痛,高血

压,青光眼降眼压,感冒等病证。但现在最多用于治疗皮肤病,退热等病证。 痹症方面:吾临证常用之治疗胁肋痛(酌配丘墟透照海)及胸椎下段脊柱痛(酌配水沟穴)等病证。 (3)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针灸大成》:“后溪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等。” 单穴应用:现代常用之治疗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胸胁屏伤,急性腰扭伤,急性胸、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手指挛急,小儿高热,癔病,面肌抽搐,荨麻疹,环口黄水疮,麦粒肿,急性结膜炎,面瘫,背寒肢冷等。 后溪穴是吾针灸临证用之最为频繁的穴位之一。在治疗痹证方面,余临证用之常有针入痛止之效也!如:后溪(双)+人中+绝骨(双)治疗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之腰痛;肩周炎之肩后痛;落枕之督脉、足太阳经型;颈椎病之督脉、太阳经型颈痛;肱骨内上髁炎之手太阳之经筋病(肘内锐骨痛)。 (4)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针灸大成》:“内关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一、针灸口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艾灸治疗以及选穴配穴原则详解

艾灸产生于远古时代,它可以通过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激发经气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现代人艾灸常常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不单单是坚持不到位或自身没有注意艾灸事项,更多的是不够专业不能正确的辩证以及选穴、配穴,今天艾蓬轩给大家详细介绍下艾灸的治疗以及取穴原则。希望所有认可和从事艾灸行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 艾灸治疗原则: 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俞、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一、艾灸施灸时的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2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殊作用,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鼻病取迎香,口取颊车、地仓,胃病取中脘、粱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近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处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给局部升温,能疏导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2、远部取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具体取穴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必要时还可加取内关(即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腑穴),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3、随症取穴

按摩一定要知配穴方法

按摩一定要知配穴方法 配穴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的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疗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配穴方法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穴,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穴、太渊穴。 配穴方法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 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穴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 配穴方法3.同名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矛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穴配足阳明经的内庭穴;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穴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穴等。 配穴方法4.上下配穴法 本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穴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内庭穴,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穴配长强穴。此外,八脉交去穴配合,如内关穴配公;孙穴,外关穴配临泣穴,后溪穴配申脉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属于本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配穴方法5.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取穴方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穴、梁门穴,后取胃俞穴、胃仓穴;哮喘前取天突穴、膻中穴,后取肺俞穴、定喘穴等。 配穴方法6.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穴、内关穴,胃痛取双侧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穴、地仓穴,配合右侧合谷穴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穴、曲鬓穴,配合右侧阳陵泉穴、侠溪穴等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 (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咳嗽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1.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 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杼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治则原旨,并将《内经》理论付诸于针灸配穴的实践。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从针灸的治疗效应来看,又主要

艾灸治疗以及选穴配穴原则详解

艾灸治疗以及选穴配穴原 则详解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艾灸产生于远古时代,它可以通过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激发经气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现代人艾灸常常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不单单是坚持不到位或自身没有注意艾灸事项,更多的是不够专业不能正确的辩证以及选穴、配穴,今天艾蓬轩给大家详细介绍下艾灸的治疗以及取穴原则。希望所有认可和从事艾灸行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 艾灸治疗原则: 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俞、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一、艾灸施灸时的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2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殊作用,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鼻病取迎香,口取颊车、地仓,胃病取中脘、粱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近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处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给局部升温,能疏导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2、远部取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具体取穴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必要时还可加取内关(即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腑穴),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3、随症取穴 亦名对症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及病因,如失眠、自汗、盗汗、虚脱、抽搐、昏迷,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冶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冶盗

动物针炙的穴位

动物针灸医学之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吴昆泰 台中市爱宝动物医院院长 前言 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一定的腧穴达到治疗目的的,取穴组方是辨证论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适当的选择腧穴并加以配伍,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也是取得临床效果的关键。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畜体有14个经络、136个穴位,另有众多的经外哈氏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祇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犬、猫全身划为十四经络共136穴位 十四经共136穴位 1.手太阴肺经有6个穴位 2.手阳明大肠经有6个穴位 3.足阳明胃经有14个穴位 4.足太阴脾经有7个穴位 5.手少阴心经有5个穴位 6.手太阳小肠经有7个穴位 7.足太阳膀胱经有30个穴位 8.足少阴肾经有4个穴位 9.手厥阴心包经有5个穴位 10.手少阳三焦经有9个穴位 11.足少阳胆经有17个穴位 12.足厥阴肝经有6个穴位 13.督脉有10个穴位 14.任脉有10个穴位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 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 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 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 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 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 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 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 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 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 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 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 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 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 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焦虑,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 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 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