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

第一章主要概括的介绍生命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第二章则深入分子水平对细胞进行阐述。第一节介绍的是组成细胞分子的最基本元素和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本节学习的内容比较的简单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在于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三个实验,着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实验的具体方法。

2. 学生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掌握

(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2. 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说出生物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其中的差异,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命的差异,并能够说出其中的生物学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 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四、教学策略

1.思路设计

导入:地壳元素与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

具体介绍元素

(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

本元素的原因)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

(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

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

并进行学生实验

2.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教材16页),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

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

生命特有的;

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

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

<1>组成细胞的元素

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

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回答:“分别是氧和碳……”作为学生可能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所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这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氢和氧。”这样的进一步引导,可以再问一次:“那么鲜重干重元素含量差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回答:“组成细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应该是C。”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最多的是C,C具备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为基本元素。”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碳元素的相关化学知识。”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学生回忆旧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碳元素电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对稳定,不易在普通条件下发生反应,故而是组成生命各种化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说C是细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细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2>细胞中的化合物

在黑板列出表格,让同学自己填空,表格设置如下: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回忆旧知,来完成填空,并牢固记忆六大类物质。列出六大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组分的比重并提出问题:“细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么?推测一下其对于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物质该怎样被鉴定呢?”学生不一定能够答好以上提出的问题,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来要做的三个实验。\

<3> 实验

借助刚刚的问题引入实验,直接阐述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应注意的是在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强调,并列出其配方,供学

生区分清楚。在阐述过具体实验步骤之后,教师做一遍演示实验,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始做实验。实验的流程主要如下: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制备生物组织样液????→?过滤取材研磨、 取样??????→?组织样液注入试管取ml 2 注入试剂

????????→?刚配好的斐林试剂向试卷注入ml 1加热??????????→?mim ℃265~50的大烧杯中加热放入盛有观察

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 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注入待测组织样液????????→?ml 21液支试管注入待测组织样取

注入试剂A (0.1g/mlNaOH )→注入试剂B(0.01g/mlCuSO4)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注入待组织样液????????→?缓样液取一支试管注入待测缓

注入试剂???????→?滴碘液向观察试管内注入2观察

并列出实验结果表格:

项目

还原糖 非还原性糖 脂肪 蛋白质 结果(颜色)

3.板书设计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2.基本元素:C

卤族元素教案

卤素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注意:①氯气使人中毒的症状是: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的氯气会中毒死亡。 ②在实验室里闻氯气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采用正确的闻气味方法,即用于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在实验室中闻其他气体的气味时,也应采用这种方法。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应 2NaCl(产生白烟)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如:①2Na+Cl2 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非金属反应 如:①H2+Cl2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H2+Cl2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 ②2P+3Cl22PCl3(氯气不足;产生白雾)2P+5Cl2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2+H2O = HCl+HClO (4)与碱反应 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 Ca(ClO)2+CO2+H2O = CaCO3↓+2HClO(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青浦高级中学王凤英 2008年5月 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这类知识常常被学生看作“易懂、难记”,只能死记硬背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情景中的某些问题,引导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创设情景理论指导知识网络 提高科学素质是科学教育的宗旨。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分支担负着培养科学家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双重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中学阶段的化学是从具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在熟悉具体物质和他们已有日常体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学习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中学化学从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渐深入到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这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科学抽象...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By 峰言蜂语发表于 2006-8-28 14:51:00 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专设“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来界定核心内容。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析: 以《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为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不再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2.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随意扩展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元素(重点、难点)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 量,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 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物质、元 素与微粒间的关系 2.元素符号(重点)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 正确书写,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 3.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 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 他的信息,了解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 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本专题的教学分为3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复习通过复习掌握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网无机推断,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训练增强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解题能力。络联系,第一课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教材分析1本节重点复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资料在考情分析基础上,给出知识 网络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知识压缩的网络化,熟练掌握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重点内容的回忆,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归纳得出结论。通过练习,注重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同时,也为后面复习无机推断做了知识上 的铺垫,更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2.学情分析 本课题知识内容不十分难,较易掌握,但拓展的无机推断是学生感觉困难的一个课题。所以就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课题的引入、复习、结论、练习巩固都鼓励学生参与,可轻松复习并应用知识。 3.考情分析 本课时复习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经常出现在推断题中。 二、命题新动向:①将推断、计算、实验各题型融于一体,再糅合典型非金属 元素; ②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图象问题、数形结合问题是高考命题的新主题。 三、教学目标 常考知识点: 1.非金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 2. 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 3. 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4.培养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图表法、分组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设计)见下表(

备战高考化学 卤素及其化合物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

备战高考化学卤素及其化合物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 一、卤素及其化合物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在下列各变化中,反应①为常温下的反应,A、C、D均含氯元素,且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C与D之间,E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F为淡黄色粉末,G为常见的无色气体。 回答下列问题: (1)A、G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F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应②中,每生成2.24 L气体G(标准状况)时,消耗F ___________g。 【答案】Cl2 O2 2Na2O2 +2H2O= 4NaOH + O2 Cl2+2NaOH=NaCl+NaClO+H2O 15.6 【解析】 【分析】 E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推测E为水,F为淡黄色粉末,推测为过氧化钠,由图中关系可推知:A:Cl2;B:NaOH;C:NaCl;D:NaClO;E:H2O;F:Na2O2;G:O2。 在结合反应①②的情况,即可推断反应①为:Cl2+2NaOH=NaClO+NaCl+H2O,反应②为 2Na2O2+2H2O=4NaOH+O2↑,据此解答。 【详解】 由图中关系可推知:A:Cl2;B:NaOH;C:NaCl;D:NaClO;E:H2O;F:Na2O2;G: O2。 (1)A、G的化学式分别为Cl2、O2。 故答案为Cl2;O2; (2)F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2H2O= 4NaOH + O2, 故答案为2Na2O2 +2H2O= 4NaOH + O2; (3)A和B反应的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Cl2+2NaOH=NaCl+NaClO+H2O; (4)在反应2Na2O2 +2H2O= 4NaOH + O2↑,每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氧气22.4L,消耗的 Na2O22mol.即156g。现在产生了2.24 L气体G(标准状况),则消耗Na2O2质量为15.6g, 故答案为15.6。 2.常见物质A~K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D、E、H为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要调节机制之一,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但长期以来,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不能有效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少、慢、差、费”现象,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实事,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全部忘光,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连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也远没有形成。教师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有效教学,而教学的有效取决于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教学规划、课堂管理能力,还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用、师生关系的营造、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培养等因此。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1]元素化合物部分[2]教学中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状况,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呢?下面从教学策略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的一些探索。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必修一有关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

主要是一些认知性学习目标,且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是了解和认识一些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基于此,教师不应盲目拔高教学目标,更不应“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化学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按原来的课程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合理、清晰且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下表是笔者所设置的部分章节教学目标: 表1 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章节的教学目标 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学生能说出金属钠、铝等金属的典型物理性质,如硬度和密度等;②学生能说出金属钠、铝、镁、铁等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以及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③学生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描述金属钠、镁、铁粉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以及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与综合形成有关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④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写出铝与强碱溶液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⑤学生基本掌握将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①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常见金属氧化物进行分类;并知道Al2O3是一种两性氧化物,能写出Al2O3与强酸、强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案复习课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2、通过复习金属金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引入铝及含铝化合物的性质。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铝单质 ⒈物理性质 银白色轻金属。有延性和展性。商品常制成棒状、片状、箔状、粉状、带状和丝状。相对密度2.70。熔点660℃。沸点2327℃。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仅次于金和铜。 ⒉化学性质 在潮湿空气中能形成一层防止金属腐蚀的氧化膜。铝粉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能猛烈燃烧,并发出眩目的白色火焰。易溶于稀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溶液,不溶于水。 ⑴与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2Al+6H+=2Al3++3H2↑ 2Al+6H2SO4(浓)===Al2(SO4)3+3SO2+6H2O (Al,Fe在冷,浓的H2SO4,HNO3中钝化) Al+4HNO3(稀)===Al(NO3)3+NO↑+2H2O Al+4H++NO3–=Al3++NO↑+2H2O ⑵与碱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⑶与盐反应 2Al+3Cu2+===3Cu+2Al3+ ⑷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4Al+3MnO22Al2O3+3Mn 2Al+Cr2O3Al2O3+2Cr 2Al+Fe2O3Al2O3+2Fe 2Al+3FeO Al2O3+3Fe 铝热反应常用于焊接铁轨和冶炼金属 ⑸与非金属反应 2Al+3Cl22AlCl3 4Al+3O2===2Al2O3 (常温生成致密氧化膜而钝化,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四节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2. 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二、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 如水是构成的,汞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数,钠原子和钠离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元素:具有相同(即)的一类原子总称。 (二)、温故知新: 1、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⑵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两个元素。 ⑶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⑷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⑸一个水分子是由2 个氢原子和1 个氧原子构成的 2、填上合适的元素:

⑴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⑵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⑶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⑷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3、联系生活:小华用凉开水养鱼,不久鱼全死了,下列哪个是合理的解释 A、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元素 B、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原子 C、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水分子 D、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气 4、5 题见课件。 (三)、自主学习与探究: 阅读课本46-47 页,完成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二。 知识点一:元素的种类 1. 稀有气体: 2. 金属元素: 3. 非金属元素:. 知识点二:元素的表示---国际通用(元素符号) 1. 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 2. 元素符号的读法: 3 .元素符号的书写: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 4.元素符号的意义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案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教、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氮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命题热点 1.以不同价态的氮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2.以NO、NO2的制备考查HNO3的性质。 3.以氨和铵盐的相互转化考查NH3、NH 4+的检验及NH3的实验室制法等。 全局性掌控 本节重要知识有N2、NO、NO2、NH3、HNO3、铵盐的性质及用途,NH3的制法,NH的检验等,主要考查硝酸的强氧化性,如离子共存,氨气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及相关探究性实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相关计算,大气污染等.硝酸的强氧化性一直是高考的热点,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也经常出现,预测2013年的高考中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仍会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判断正误,启迪思维 1.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Fe(OH)2+2H+==Fe2++2H2O(2010·四川卷T9-B项) 2.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2010·山东卷T13-C项) 3.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Fe2+、NO 、SO42+、Na+(2010·江苏卷T6-A项) 4.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2010·上海卷T4-D项) 5.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2010·全国卷ⅠT7-D项) 氮族元素概述 氮族元素包括五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族。 一、氮的单质及其氧化物 (一)氮气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和两种形态存在,游离态的氮均以形式存在,N2占空气体积的左右。

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由于氮气分子中的N≡N键很牢固,断裂需很多能量,所以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氮的固定 (1)氮的固定的定义 (2)氮的固定种类 氮的固定分和两种。自然固氮又有和两种。 雷电固氮的化学方程式为(汽车引擎中也有此反应发生,因此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会污染大气)。 目前工业上人工固氮的方法主要是合成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N2加热时可以和镁反应: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有多种:,其中和分别为和的酸酐,而中学化学重点研究的是NO和NO2两种氧化物。 2.NO和NO2的性质 二、氨 1.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液态氨称为液氨,常用做制冷剂)。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700体积的NH3,其水溶液称为氨水。 2.分子结构 电子式为结构式分子空间构型 3.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水溶液显 性,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2)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NH3+H2O NH3·H2O NH4++OH-,氨水呈碱性。 液氨氨水物质成分

高三一轮复习《氯及化合物》教学案

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 知识梳理 一、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氯气呈色有气味,毒,密度比空气易液化,能溶于水的气体。 2.氯气的化学性质(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是强氧化剂。) (1)与金属的反应(写出钠、铁、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室温下干躁Cl2与Fe不反应,所以液氯可以贮存在钢瓶中) (2)与H2的反应 氯气能在氢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色火焰。氯气和氢气混合光照或点燃,能发生。化学方程式为 (3)与水的反应Cl + H2O ,离子方程式为。 【氯水】新制的氯水是黄绿色的液体,久置的氯水是无色。氯水具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 ①写出氯水中存在的平衡 。 ②氯水中存在的粒子 .., 其中使氯水呈黄绿色的是;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以及能杀菌消毒的是,该粒子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③氯水的保存。 (4)与碱的反应Cl2 + NaOH =(常用与吸收多余的Cl2 )。 Cl2 + Ca(OH)2 =(工业制漂白精) 【思考题】漂白液和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NaClO和Ca(ClO)2,它们能给水消毒的化学方程式为, 暴露在空气中变质也是如此。 (5)与还原性物质的反应Cl2 + FeCl2 = Cl2 + H2S (HBr HI) = Cl2 + Na2SO3 = Cl2 + FeBr2= (6)与有机物的反应Cl2 + CH4 → Cl2 + C2H4 → 3.氯气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MnO2 + 4HCl(浓) MnCl2+Cl2↑+2H2O。 离子方程式是: 【讨论】说出C、D、E、F四个装置各起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4.氯气工业制法(用方程式表示) 。 二、氯离子的检验 方法:向待测溶液中滴加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离子方程式是。 【实验探究】某溶液中含有SO42-和Cl-两种阴离子,试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这两种离子。 三、卤族元素 (一)卤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包括等元素。(二)相似性 1.最外层都是个电子,常见的负化合价为价。氯、溴、碘的正化合价为+1、+2、+3、+5、+7价。 2. 卤素都是活泼的,具有较强的性。与水、碱溶液反应时,除氟气外均可发生卤素的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3.卤化氢为气体,溶与水,在潮湿空气中形成,水溶液都是挥发性的酸。 4. 卤素单质都有颜色。卤化银见光分解。 (三)特性 1.Br2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易挥发,蒸气有毒。保存液溴采用水封法。 2.I2单质易升华,淀粉遇I2变蓝;AgI可用与人工降雨,碘盐可防止甲状腺肿。 3.HClO4是常见含氧酸中最强酸,而HClO是氯的含氧酸中氧化性最强的酸。 4.F2、HF均腐蚀玻璃。AgF易溶与水。 5.F2不能把氯、溴、碘从氢化物或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发生2F2 + 2H2O = 4HF + O2 常见考点 考点1 物质的化学性质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纸上称量 B.用10ml量筒量取8.58ml蒸馏水 C.制取氯气时,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D.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 2KClO3 + H2C2O4 + H2SO4 = 2ClO2+ K2SO4 + 2 CO2+ 2 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 ClO2是氧化产物 C. 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 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3. 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 与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 :5 B. 11:3 C. 3:1 D. 4:1 4、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RO3n- + 6I-+ 6H+=R-+3I2+3H2O (1)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2)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考点2 离子反应 1.(09年广东化学·1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盐酸中滴加氨水:H++OH-=H2O B.Fe(OH)3溶于氢碘酸:Fe(OH)3+3H+=Fe3++3H2O C.铜溶于稀硝酸:3Cu+8H++2NO3-=3Cu2++2NO↑+4H2O D.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S2O32-+2Cl2+3H2O=2SO32-+4Cl-+6H+ 2.(09年江苏化学·9)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A.向碘水中滴加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可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 B.向SO2水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BaSO3难溶于盐酸 C.向0.1mol·L-1FeSO4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褪色,说明Fe2+具有氧化性D.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mol·L-1 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说明AgCl的K sp比AgI的K sp大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开始具体介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一章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从构成常见的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后续介绍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成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金属阳离子的性质与金属单质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原子核外电子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有力证据。大多数金属阳离子核外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所以金属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不涉及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少数有变价的元素(如Fe)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节着重介绍了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氢氧化铝)、铁的重要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亚铁盐、铁盐),铜的化合物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出现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较多,如Na2CO3、NaHCO3的性质,Fe3+的检验等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 二、新课程标准 1、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2、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学 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通过比较、归纳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4、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 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接触中也已有较多了解,现在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化合物的新知识容易接受。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元素化合物,对氧化还原知识尚不能熟练运用,对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不熟悉,加上实验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可能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探究实验会遇到困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掌握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高中化学专题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教案

专题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专题要点】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在高考题中主要以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设计的实验、推断、计算的形式出现.在解这类题目时,除了掌握必要的有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推理、实验和分析能力。涉及到的考点有: 1.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2.钠为代表的碱金属化合物性质及应用 3.镁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4.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5.金属活动性关系与氧化还原知识和离子反应知识的联系应用 6.常见的金属的性质与电解质溶液.电解理论的综合应用 7.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背景的综合计算 8.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背景的实验试题 【考纲要求】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⑴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⑵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⑶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了解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反应原理及有关化学反应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⑴能依据所提供的资料或信息,获取并归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具备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基本思路。 ⑶尝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理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 【教法指引】 1.利用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来解决涉及金属知识的习题,

深入理解金属单质(或原子)的还原性,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注意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掌握金属知识主线 2.理解联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利用电解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金属离子的有关知识,包括相关的计算、分析、归纳是高考的基础考查点。 3.金属与酸的相关计算,以及涉及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混合计算是高考经常考试的重点,尤其是联系新科技、新发现和社会相关的知识,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归纳。 【知识网络】 一、金属元素的通性 1、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⑴结构特点: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____,原子的半径(与同周期元素相比)___。 ⑵位置:金属元素集中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方,分布于______族和所有的_____族中,_____族是完全由金属元素构成的族。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⑴跟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程度;⑵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⑶置换反应;⑷原电池的正、负极;⑸电解时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 3、金属单质的性质: ⑴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在化学反应中都较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M-ne—=M n+。可以根据 ___________判断金属单质还原性的强弱。 ②金属单质跟酸反应的规律: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等)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与

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东方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 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 课题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授课时间: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知识点归纳] 一、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常温下,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能溶于水、比空气重、易液化的有毒气体。 2.化学性质: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应(与变价金属反应,均是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如:①2Na+Cl 2 2NaCl(产生白烟) 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③2Fe+3Cl 22FeCl 3 (产生棕色的烟) 注:常温下干燥的氯气或液氯不与铁反应,所以液氯通常储存在钢瓶中。(2)与非金属反应 如:①H 2+Cl 2 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H 2+Cl 2 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②2P+3Cl 22PCl 3 (氯气不足;产生白雾) 2P+5Cl 22PCl 5 (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 2+H 2 O HCl+HClO (4)与碱反应 ①Cl 2+2NaOH = NaCl+NaClO+H 2 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②2Cl 2+2Ca(OH) 2 = Ca(ClO) 2 +CaCl 2 +2H 2 O(用于制漂粉精)

通电 ③Ca(ClO)2+CO 2+H 2O = CaCO 3↓+2HClO (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反应 如:①2FeCl 2+Cl 2 = 2FeCl 3 ②2KI +Cl 2 = 2KCl + I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色,用于氯气的检验) ③SO 2+Cl 2+2H 2O = 2HCl + H 2SO 4 (6)与某些有机物反应 如:①CH 4+Cl 2 CH 3Cl + HCl (取代反应) ②CH 2=CH 2+Cl 2 → CH 2ClCH 2Cl (加成反应) 3.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氯气溶于水得黄绿色的溶液----氯水。在氯水中有少部分氯分子与水反应,大部分是以Cl 2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注意:(1)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H 2O 、Cl 2、HClO 、H +、Cl -、ClO -、OH -;久置 氯水则几乎是盐酸溶液 (2)HClO 的基本性质 ① 一元弱酸,比H 2CO 3弱 ② 不稳定,2HClO === 2HCl + O 2↑ ③ 强氧化性 ④ 漂白、杀菌能力,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 (3)几种漂白剂的比较 漂白剂 HClO Na 2O 2(H 2O 2) SO 2 活性炭 漂白原理 氧化漂白 氧化漂白 化合漂白 吸附漂白 品红溶液 褪色 褪色 褪色 褪色 紫色石蕊 先变红后褪色 褪色 只变红不褪色 褪色 稳定性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 4.氯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药品及原理:MnO 2 + 4HCl (浓) MnCl 2 + 2H 2O + Cl 2↑ 强调:MnO 2跟浓盐酸在共热的条件下才反应生成Cl 2,稀盐酸不与MnO 2反应。 仪器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 实验步骤:检密—装药—固定—加热—收集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净化装置: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用浓硫酸干燥 尾气处理:用碱液吸收 (2)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 2O 2NaOH + H 2↑ + Cl 2↑ 二、氯化氢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盐酸。 2.盐酸的化学性质: (挥发性强酸的通性) 3.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及反应原理: NaCl + H 2SO 4 === NaHSO 4 + HCl ↑ (不加热或微热) (2)装置: 与制氯气的装置相似 (3)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 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是否变红或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是否有白烟产生 加热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 化生学院09级生物科学专业曾碧红 09310406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本节内容是从分子的水平对细胞进行学习,它是后面学习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化学和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既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细胞进一步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七年级的生物课程中,已具备一定的细胞知识,但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所以本节内容可以与他们所学的化学内容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碳元素的说明,分析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通过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的重点我难点 1.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