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图1阿拉伊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收稿日期:2008-12-01;修订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郇玉龙,男,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546)8793985,通讯地址:(257022)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210号物探研究院区域勘探研究室。

油气地球物理

2009年1月

PETROLEUM GEOPHYSICS

第7卷第1期

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南部,长约250km ,宽约25~40km ,面积约

6000km 2,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盆地(图1)。与其较邻近的含油气盆地有东侧的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南侧的阿富汗—塔里克盆地(主体位于塔吉克斯坦),北侧的费尔干纳盆地(跨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阿拉伊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夹持于帕米尔—昆仑山与南天山褶皱带之间,由于

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覆的影响而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区油气勘探始于1928年,前苏联对其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与油气勘探工作,盆内及周缘地区完成1∶20万的地质调查;1984—1989年在盆地中部

累计完成二维地震562km ;

1987—1991年钻探参数井阿参1井。后因前苏联解体而中断勘探。2003年,

我国胜利油田获阿拉伊盆地的勘探许可,已在盆地

内完成重力勘探1720km 2、

三维地震220km 2、二维地震748.4km ,为深入评价该盆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

郇玉龙1,2)刘国宏1)刘志勇1)张桂霞1

1)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

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油气地质条件与相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相似,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

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生油岩;含油气层系;勘探前景;阿拉伊盆地;中亚地区

图2阿拉伊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阿拉伊盆地与我国喀什地区相邻,有利于我国对其进行勘探开发和工程项目的国际合作。同时该

盆地与中国西部诸盆地的构造演化背景相似,在研究上可相互借鉴,实现双赢。

1地质构造特征及单元划分

1.1地质特征

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的北缘[1],是特提斯北缘盆地群中的一个小型中—新生代盆地,晚三叠世—古近纪,曾与费尔干纳盆地、阿富汗—塔吉克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基本连通,中新世以后逐渐成为现今独立的周缘前陆盆地[2]。

阿拉伊盆地经过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和海西运动发育成稳定的古生代地块。后由于中—新生代的印支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盆地内盖层褶皱断裂活动受基底断裂和区域构造活动控制,经历了复杂的构造隆起、拉张热沉降和挤压造山等地质演化

过程,形成了上中下3个不同的地层结构。

下部为褶皱造山条件下形成的强烈变质的古生代地层,构成盆地的基底;中部为角度不整合于基底之上的中生界和古近系,为断陷—拗陷阶段沉积的盆地盖层;上部为新近系和第四系,为再生前陆阶段形成的碎屑岩和磨拉石建造。

盆地的基底在南部山前边缘出露,为古生界海相—海陆交互相建造和前古生界变质岩系组成,呈块状结构。二叠系为河流相、湖相、沼泽相泥页岩、砂岩及含煤沉积。

三叠纪由于大陆剧烈的拱起,沉积间断。侏罗系为湖沼相与河流相沉积,地层厚度0~1000m 。白垩系为陆相、潟湖相和海相沉积,不整合在侏罗系或古生界上。下白垩统为红色泥岩和砂岩,自下而上粒度变细,总体上为退积型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反映同期活动由强变弱、湖盆扩张、湖面水体上升;上白垩统为碳酸盐岩、石膏和灰色粘土,局部多层膏岩沉积,表现海侵的特征。中生代阿拉伊地区广泛遭受海侵,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两次规模较大的海侵形成了阿拉伊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古近系主要以盆缘三角洲相—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泥质沉积为主,沉积中心位于盆地的中部一带,最大厚度为3000m 。新近系为坳陷沉积,南厚北薄,在盆地的北部及西部有尖灭剥蚀,地层厚度0~2000m 。第四系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部一带。

1.2构造特征及单元划分

中—新生代,受印度板块碰撞的影响,阿拉伊盆地成为强烈的挤压区,形成了一近东西向展布的狭长型盆地,呈现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主要断层横

贯东西,控制本区中—新生界的分布和构造形态,自南向北依次为外阿拉伊、

南天山、杰凯里克斯柯以及哥史卡苏伊断层(图2),它们均为逆断层。其中外阿拉伊断层是控制盆地含油区域的南界断层;哥史卡

苏伊断层则是北界断层。

盆地中深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

根据地震剖面特征、断层的平面组合形态,结合基底结构、地层空间展布等特征,将盆地内部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北部山前带、南部冲断带以及中部凹陷带(图2),各构造带均呈东西向展布,被南天山和杰凯里克斯柯两条大断裂所分割。

北部山前带断层表现为挤压性质,倾角上陡下缓,主断层面倾向为近南北向,向北由于断层和褶皱幅度减小,对上覆地层沉积相带和厚度的控制也随之减弱。由于受阿尔卑斯构造运动的影响,古近系遭受一定程度的抬升、剥蚀,形成自南向北抬升的斜坡带。

南部冲断带

中—新生代在南部基本为稳定沉

积,沉积物厚达6000m 以上,时代从老到新,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转移。断面均具有上陡下缓特征,上陡部位断层面倾角一般40°~70°;下缓部位具收敛合并趋势,断面倾角多小于20°,有的近于水平。断层

向上延伸可切穿古近系,较少切入新近系。推测在大型逆掩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断层转折褶皱和三角带。

中部凹陷带呈带状分布,整体表现为一山间向斜。地层发育较全,中—新生界厚度大,中生界顶最深处达7000m ,是新生界沉积时期盆地的沉降中心。受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凹陷带中央表现为凹凸相间的格局,形成穹隆、背斜、断鼻和断块构造。构造两

郇玉龙: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第7卷第1期·35·

图3阿拉伊盆地地质发育剖面示意图

侧为大的生烃凹陷,是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指向区,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2沉积与构造演化

阿拉伊盆地的现今构造格局与特提斯构造带的

形成与演化密不可分[2]。盆地的基底由强烈褶皱的古生代地层组成,寒武、奥陶、二叠纪地层出露较少,古

生代其他地层在盆地边缘大面积出露。晚古生代大规模海侵—海退,沉积了巨厚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同时多次的造山运动使其复杂化。随着晚古生代末期构造运动的结束,该区进入了稳定构造阶段,形成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根据沉积充填过程和构造特征,中生代以来可划分为5个演化阶段(图3)。

陆表海沉积期(图3a )中生代早期,在古特提斯

洋闭合过程中,残余洋盆中的海水自西向东间歇性

侵入。

早—中侏罗世,沉积了滨海相的暗色泥岩与煤系间互的地层层序;晚侏罗世开始,随着新特提斯洋的形成,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盆地内大面积沉积了稳定的海相地层。

类前陆盆地发育期(图3b )

白垩纪的沉积范

围进一步扩大,至始新世末期,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

陆碰撞影响,海水自西向东侵入,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以灰绿及紫红色泥岩、膏泥岩、灰色碳酸盐岩及白色石膏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期间多次海侵、海退,形成海湾泻湖相的盐类沉积,沉积中心位于盆地南部。山间盆地发育期(图3c )

古新世—渐新世早期,新特提斯洋关闭并褶皱上升,阿拉伯板块与欧亚

大陆碰撞,中亚造山作用构造带(即Sengor 所称的基墨里造山带)形成[3]。受碰撞挤压应力作用影响,阿拉伊盆地南北两侧隆起造山,盆地逐渐结束海相沉积,以山间拗陷为主。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表现为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特点。浅海环境高水位时沉积了碳酸盐岩,滨浅—半深海发育碎屑岩沉积,低水位时期,封闭泻湖环境普遍存在于盆地中,形成了相应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和蒸发岩沉积。

盆地拗陷期(图3d )

渐新世末—中新世早期,

印度板块持续与欧亚大陆碰撞,中亚地区东南部的帕米尔地区向北突刺[1](图1),阿拉伊盆地强烈构造变形,南部冲断作用强烈,沿外阿拉伊逆掩断层(位于图3d 以南)向盆地中部推覆,致使阿拉伊盆地抬升并遭受剥蚀。此时海水完全退出,形成稳定的陆相沉积,岩性以暗色砂泥岩及杂色砂泥岩为主,沉积中心位于南部山前,南厚北薄,厚度变化0~2000m 。

盆地定型期(图3e )新近纪末,阿拉伊盆地四周山体快速隆升,以山麓洪积—河流—冲积平原—沼泽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砂岩、粉砂岩含暗色泥岩夹层,盆地内沉积了一套大于800m 的陆相粗碎屑沉积。现代地貌呈现为南侧外阿拉伊山脉和北侧阿拉伊山脉的隆起以及中间阿拉伊盆地的坳陷(图2)。

3油气地质特征

3.1烃源岩

古生代—新生代古近纪,自西向东的多次海侵活动,使盆地内发育了巨厚的海陆交互沉积岩系,主

(剖面位置见图2中的A —A ')

油气地球物理2009年1月

·36·

①石伯仲.吉尔吉斯斯坦阿拉伊盆地地质研究报告.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工益集团公司,2003

表1阿拉伊盆地烃源岩基本地化特征简表(部分数据源引自资料①)

要有浅海相礁灰岩,泻湖相膏岩,湖泊三角洲以及河流相砂、

泥岩等交互沉积,形成了以菌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的有机质生源,为油气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生烃母质。对阿拉伊盆地周围地层岩石样品的分析①表

明,该区烃源岩为古近系、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

石灰岩和泥灰岩,有机碳含量一般都大于2%,具有高有机碳、高氯仿沥青“A ”的特点,有机地化指标较好,生烃能力较强(表1)。

地层

岩性沉积环境

有机碳(%)沥青“A ”(%)有机质类型

地层厚度(m )

烃源岩厚度(m )

古近系

灰岩

海相、泻湖相

2.95~14.59

0.05773

腐泥型

1020

150

泥灰岩 3.80.07161白垩系

泥岩

海相

1.52~6.47

0.23042

腐殖型—腐泥型

600~1580

100~300

泥灰岩13.10~18.56

0.06432侏罗系

泥岩

含煤系地层

海陆过渡相

3.0345.08

0.4984

3.804

腐殖型

120

20~100

3.2储盖组合

受三叠纪中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晚白垩世新特提

斯洋壳仰冲的影响[4],

阿拉伊盆地长期处于由局限海到开阔海,再由开阔海到局限海的旋回演化状态,经历了古生代—新生代三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沉积了3个海相碳酸岩—石灰岩—湖相膏泥岩沉积旋回。盆地内主要发育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

储层,并在纵向上构成了3套主要的储盖组合:

①侏罗系砂岩为储层,上部泥岩和石灰岩为盖层;②白垩系中—上部碳酸盐岩为储层,上部膏岩为盖层;③古近系中部碳酸盐岩为储层,古近系上部及新近系膏岩为盖层。中生代以来的大规模海侵—海退,促使各套储盖组合内部还大量发育各种自储自盖式组合。

3.3圈闭类型

阿拉伊盆地处于帕米尔构造和南天山褶皱系统的交汇处(图1),在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和上覆地层不均衡重力的作用下,盆地内部地层发生拱张而形成了具有规律性排列的正向构造。由于断层的持续活动,多数已经形成的正向构造又被切割而复杂化,形成了背斜、断鼻及断块构造。其中南部冲断带主要发育与逆掩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中部凹陷带发育与构造隆起相关的背斜、断块圈闭;北部山前带发育与地层剥蚀相关的地层及复合圈闭。与中部凹陷带内的隆起有关的背斜、断块类圈闭以及受南北向挤压影响而形成的与逆冲断层有关的构造圈闭是勘探的有利目标。

4含油气性评价

阿拉伊盆地与费尔干纳盆地的南部相邻,在中新世以前两盆地相连,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1~2]。在费尔干纳南部侏罗系以上地层共发现有23套含油层系[5]。结合费尔干纳盆地的油气分布情况[5~6],阿拉伊盆地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可划分出3个含油气层系:①上白垩统碳酸盐岩—碎屑岩;②始新统—渐新统海湖相—海相含石膏沉积;③渐新统—中新统红色陆相沉积和上新统磨拉石沉积。

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分布于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4套含油气层系中[7],主要储集层为古近系的砂岩和碳酸岩盐储集层,其中始新统阿拉伊层(R 2an )与图尔盖斯坦层(R 2tc )为区域性含油层,物性最好,孔隙度分别为6%~30%和12%~18%,渗透率分别为(51~611.6)×10-3μm 2和(51~153)×10-3μm 2,储层单层有效厚度平均5~27m 。这两个储集层集中了费尔干纳盆地主要的石油可采储量和预测储量。

在阿拉伊盆地中,阿拉伊层为具有溶孔、溶洞的石灰岩—牡蛎壳层,厚43m ;图尔盖斯坦层为泥岩、石灰岩、白云岩互层,厚160m 。两者地层特征与费尔干纳南部地层相同,具有较大的油气潜力。阿参1井在钻井过程中见到多处气测异常或含油气显示(表2),推测可能含有多套含油层系。钻至4478m 时发生井喷,日产液600m 3,在最初5个小时内出原油和气,折合日产油150m 3,后由于卡钻和井壁塌陷原因停钻。该井目前钻至古近系,但古生界勘探潜力不

郇玉龙: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第7卷第1期·37·

序号地层测试井段厚度测试情况1图尔盖斯坦层(R 2tc )2815~2860m 45气测异常2阿拉伊层(R 2an )

3730~3760m 30气测显示高压33800~3810m 10气测显示高压4布哈尔层(R 1bh )

4226~4233m 7含油气显示54241~4249m 8含油气显示64282~4292m 10含油气显示7

4309~4313m

4

含油气显示

容忽视。结合最新地震资料分析,阿参1井处于盆地中部凹陷带阿奇克塔什构造(图2)的低部位,面积17km 2,井喷时油水同出,可能处于含油气构造的油水过渡带上,油气藏类型为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

目前,在阿拉伊盆地中部凹陷带已发现8个构造圈闭,总面积约81.5km 2,是主要的油气运移聚集

区带。参考邻区费尔干纳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料,估算阿拉伊盆地油气资源量为(21~40)×108t [8]。

表2阿参1井测试异常情况统计表

5结论

综上所述,阿拉伊盆地经过成盆期后受内外地

质动力作用的多期改造,原始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具有海陆交互、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坳转换的性质,构造演化过程复杂,勘探难度大,资源探明程度低,但油气地质意义丰富。盆地的地层层序较

全,沉积厚度大;

有3套成藏组合,主要分布于上白垩统—古近系,油气藏形成条件较为有利;资源量规模

较大,圈闭发育。目前的区域勘探程度低,

但已见工业油气流,具有较为乐观的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1]

贾承造,杨树锋等.特提斯北缘盆地群构造地质与天然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社,2001:107~136[2]

童晓光,肖坤叶.吉尔吉斯阿莱依盆地含油气远景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30(5):119~122[3]甘克文.特提斯域的演化和油气分布.海相油气地质,

2000,5(3~4):21~29[4]

丘东洲.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2):1~8[5]

朱毅秀,刘洛夫,林畅松.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兰州大学学报,2005,41(1):25~31[6]

安作相,胡征钦.中亚含油气地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228~239[7]

孙永祥.有关天山山系山间盆地的含油气性.石油地质信息,1994,15(1):13~14[8]

丁丽荣.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海洋石油,2006,26(4):29~33

The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al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bearing conditions of Alay Basin in Central Area

HUAN Yu-long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gli Oilfield Branch Co.,Dongying 257022,China)

Abstract:Alay Basin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fringe of Tethy structural belt,an intermontane basin developed on the base-ment of Paleozoic,close to the Tarim Basin in China.During Mesozoic-Cenozoic,the basin mainly underwent the epicon-tinental deposit phase,pseudo-foreland basin phase ,inter-montane basin development phase,depression phase and fixed shape phase.It i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ental-oceanic interaction,various depositions,multistage superposition and fault-depression conversion.Its geologic condition for oil and gas is similar to that of Filgarna Basin.It has better source-reservoir-caprock match,the mai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re Paleogene black shale,Cretaceous limestone and the coal-bearing of lower-middle Jurassic,the major reservoirs are profitable crack reservoir of carbonate rock and sand-shale formation,the regional cap rocks are shale and gypsolyte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to the Pliocene,the regional cap rocks are shale and gypsolyte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to the Pliocene,well developed fold structures are mainly anticlines,fault blocks and fault noses,which all have the potential of ex-ploration prospect.

Key words:geological structure,tectonic evolution,source rock,oil and gas bearing series,exploration prospect,Alay Basin and central Asia

油气地球物理2009年1月

·38·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ISBN:9787562525356 作者: 周江羽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版次:初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 价:¥46.00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具体应用。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基本岩石学特点,陆相沉积体系,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过渡相沉积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和当前沉积学分支学科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内容丰富而全面,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是作者们在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基础上编著的。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矿产普查勘探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可供沉积学以及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三节 室内工作方法

第三章 碎屑岩的岩石学特点 第一节 碎屑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碎屑岩的水动力学及成因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指相标志 第四节 沉积构造 第五章 陆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冲积扇体系 第二节 河流体系 第三节 湖泊体系 第六章 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海岸体系 第二节 浅海体系 第三节 半深海—深海体系 第七章 过渡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滨岸三角洲体系 第二节 湖泊三角洲体系 第三节 扇三角洲体系 第四节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第五节 河口湾体系 第八章 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湖泊重力流体系 第四节 深海重力流体系 第九章 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模式 第十章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典型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 第三节 主要储集体类型和含油气性 第十一章 盆地构造—沉积响应与油气聚集关系第一节 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样式 第二节 盆地充填和演化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盆地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第四节 盆地类型与油气聚集模式 第十二章 沉积学的分支学科简介 第一节 储层沉积学 第二节 地震沉积学 第三节 板块构造沉积学

济南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济南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坐落在渤海以西的陆地,济南本身处于一个直径大约150公里的隐形盆地中心区,正圆形盆地中心区构造通常有大面积的花岗岩山根,这奠定了她地质稳定性偏高的基础。 而在其最靠近渤海海岸的东面,有一个小型盆地,缓冲着来自海洋气流对其岩层的正面冲击。 济南构造的活动性。 济南的中心区构造虽然比较稳定,但她有较大的裂带穿越,同时还被两个中等盆地的环边区裂带穿越中心区局部地区,它们在济南几乎挤在一起,削减济南中心构造地盆,形成了一个对冲的关系。 它们,一个是以临沂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石家庄为中心的盆地。 这两个盆地对济南来说,有利也有弊。 利者,它们可破坏穿越济南及其附近的有关较大裂带构造,缓冲其对济南的直接冲击。它们本身的裂带规模不大,不会对济南造成震级 6 级以上活动性的隐患。 弊者,任何一条裂带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传输流体影响济南,甚至可以在对冲部位交换这些影响。如果同时发生影响,还可以形成“共振”。 因此,济南难免常常被其扰动,在地质和气象方面都会有所反应。 总体来看,济南的构造具有震级 6级以下活动性基础。是一个适宜建设中等以上规模城市的地方。 但在具体布局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时候,最好能够规避一些具有隐型裂带的地方,和裂带流体进出口等敏感区域。 此外,其东南面郊区存在一些活动性比较高的岩层,它们是来自临沂盆地中心区的冲击波,在该盆地构造形成时、或大地震时冲击形成的。这一带如果规划和活动不当的话,比如,村庄不可以设置在岩层翻卷的山脚哦。这比较容易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有这样的情况,就要排查迁移啦! 济南岩层多为灰岩,这种岩石的特点是竖直多裂隙,而水平透水性差,加之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 南部山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后,流向市区,市区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等全群处多裂隙,由于地下水位差,便会形成泉水。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图1阿拉伊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收稿日期:2008-12-01;修订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郇玉龙,男,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546)8793985,通讯地址:(257022)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210号物探研究院区域勘探研究室。 油气地球物理 2009年1月 PETROLEUM GEOPHYSICS 第7卷第1期 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南部,长约250km ,宽约25~40km ,面积约 6000km 2,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盆地(图1)。与其较邻近的含油气盆地有东侧的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南侧的阿富汗—塔里克盆地(主体位于塔吉克斯坦),北侧的费尔干纳盆地(跨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阿拉伊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夹持于帕米尔—昆仑山与南天山褶皱带之间,由于 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覆的影响而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区油气勘探始于1928年,前苏联对其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与油气勘探工作,盆内及周缘地区完成1∶20万的地质调查;1984—1989年在盆地中部 累计完成二维地震562km ; 1987—1991年钻探参数井阿参1井。后因前苏联解体而中断勘探。2003年, 我国胜利油田获阿拉伊盆地的勘探许可,已在盆地 内完成重力勘探1720km 2、 三维地震220km 2、二维地震748.4km ,为深入评价该盆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 郇玉龙1,2)刘国宏1)刘志勇1)张桂霞1 ) 1)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 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油气地质条件与相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相似,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 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生油岩;含油气层系;勘探前景;阿拉伊盆地;中亚地区

长江大学盆地构造分析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伸展盆地分类:根据伸展盆地的岩石圈或陆壳性质及演化阶段又可将伸展盆地划分为:大陆内部裂谷、陆间裂谷(原洋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间和孤后边缘海盆地、大洋盆地等基本类型。 2.伸展盆地:伸展盆地是由岩石圈受拉张作用而伸展、减薄而形成的裂陷或裂陷一拗陷盆地。 3. 挤压盆地:挤压盆地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陆一陆碰撞或陆一孤碰撞有关,通常包括海沟盆地、残留洋盆地、孤前盆地和前陆盆地等。 4.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系指介于造山带前缘及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状盆地,盆地横剖面为一不对称楔状。前陆盆地分为孤后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破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5.前渊:前渊是指紧邻前陆冲断带的覆水最深的前陆区,不能将覆水深的盆地与前陆盆地的巨厚地层混淆,因为巨厚的前陆地层是完全可以在缺乏覆水盆地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 6.走滑盆地及分类:因走滑断层的走滑作用而产生的盆地,总称为走滑盆地。这些盆地发生在走滑断层产生的局部拉张地区。走滑盆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转换拉张盆地、转换挤压盆地和拉分盆地。其中拉分盆地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7.拉分盆地及分类:拉分盆地产生在两个走滑断层雁列重叠部位的拉张区,其拉伸轴基本上平行主断层,这类盆地常为菱形断陷,发育成熟的盆地长宽比为3:1。断层的长度反映水平位移量,盆地边界有走滑断层和正断层,盆地中常有张性及张剪性断层,边缘可见雁列褶皱。拉分盆地依形态分舒缓S型及Z型。拉分盆地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沉降速率快、沉积速率大的特点,且热流值较高,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常构成小而肥的含油气盆地。 8. 裂谷形成的动力学模式:一类是要有热源,如地慢柱和上升热对流,由于热岩石圈变弱和变薄而产生应力或应力集中;另一类是归因于岩石圈的拉伸,引起热软流圈的被动上拱,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在板内形成张应力,或继承老地壳和岩石圈边界和构造产生先存应力的集中,或大洋裂谷作为一种迁移破裂传播到大陆内部去等,均可以导致岩石圈的拉伸。以上两类的主要差别在于热源和拉伸的关系上具有相反的因果关系。前者称为主动裂谷,而后者则称为被动裂谷。) 9.正花状构造:是在压剪性应力场下形成的。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背形构造,10.负花状构造:发育于张剪性应力场下,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向形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中国石油大学

版本一: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

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本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岩系则分布于此裂隙一 版本二: 第一节地层发展简史 实习区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典型区域,在二十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构造格局。在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有几个阶段:太古代结晶基地形成阶段;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盖层发育阶段;中生代燕山期挤压褶皱、断裂和岩浆作用阶段;以及新生代的差异隆升作用阶段。 一、太古代地层发展史 这一阶段地槽处于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后,地槽回返,产生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绥中花岗片麻岩岩,构成结晶基底。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含油气盆地分类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 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 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 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 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 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 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

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 (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 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 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 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 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 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 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 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 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 大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所处的位置有: 孤后(间)裂谷盆地 夭折谷或坳拉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英语分类词汇表

目录 总类。。。。。。。。。。。。。。。。。。。。。。。4 1.油气地质勘探总论。。。。。。。。。。。。7 2.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7 3.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11 4. 油气性质。。。。。。。。。。。。。。。。。。。。。14 5. 油气成因。。。。。。。。。。。。。。。。。。。。。15 6. 油气储集层。。。。。。。。。。。。。。。。。。。21 7.油气运移。。。。。。。。。。。。。。。。。。。。。。22 8.油气聚集。。。。。。。。。。。。。。。。。。。。。。25 9.油气地质勘探。。。。。。。。。。。。。。。。。。27 10.油气地球化学勘探。。。。。。。。。。。。。29 11.地震地层学。。。。。。。。。。。。。。。。。。。29 12.遥感地质。。。。。。。。。。。。。。。。。。。。。32 13.实验室分析。。。。。。。。。。。。。。。。。。。33 14.油气资源评价。。。。。。。。。。。。。。。。。34 15.地质年代。。。。。。。。。。。。。。。。。。。。。16补充 17岩性,岩石学

总类 油气地质勘探petroleum and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石油地球物理petroleum geophysics 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 钻井工程drilling engineering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oil-gas field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石油炼制petroleum processing 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 processing 海洋石油技术offshore oil technique 油气集输与储运工程oil and gas gathering-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石油钻采机械与设备petroleum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 油气藏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藏oil reservoir 气藏gas reservoir 商业油气藏(又称工业油气藏)commerci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气田oil-gas field 油田oil field 气田gas field 大油气田large oil-gas field 特大油气田(又称巨型油气田)giant oil-gas field 岩石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岩石物理学petrophysics 野外方法field method 野外装备field equipment 石油petroleum 天然石油natural oil 人造石油artificial oil 原油crude oil 原油性质oil property 石蜡基原油paraffin-base crude [oil] 环烷基原油(又称沥青基原油)naphthene- base crude [oil] 中间基原油(又称混合基原油)intermediate- base crude [oil] 芳香基原油aromatic- base crude [oil]

油气藏开发地质

油气藏开发地质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石油、天然气的概念 石油:地下天然产出的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沥青)的烃类混合物。 原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元素组成与化合物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依次为:碳、氢、硫、氮、氧、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构成石油的灰分),含量极微(万分之几),但可多至30余种,如:Fe、Ca、Mg、Si、Al、V、Ni……其中钒、镍含量及比值(V/ Ni)已用于石油成因及运移研究。 石油的化学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烃类和非烃两大类,其中烃类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石油非烃组成—S、N、 O化合物。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是由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演化而成,因此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标志化合物—“指纹”化合物。 3.石油的主要馏分和组分 馏分:根据沸点范围的不同切割而成的不同部分。 轻馏分:碳数低,分子量小的烷烃、环烷烃组成。 中馏分:中分子量和较高碳数的烷烃、环烷烃,含有一定数量的芳烃及少量含N、S、O化合物。 重馏分:大分子量和高碳数环烷烃、芳烃、环烷芳烃和含N、S、O化合物。 组分:对不同有机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而分离出来的产物。 油质:饱和烃+芳香烃,溶于有机溶剂,硅胶不吸附,荧光天蓝色。

胶质:芳香烃+非烃化合物,部分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含量与石油密度有关,荧光黄色、棕黄色、浅褐色。 沥青质:脆性固体物质,稠环芳烃+烷基侧链的高分子,少数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荧光呈褐色。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 4.天然气的主要赋存形态 气藏气(干气,贫气):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气顶气(湿气,富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溶解气(dissolved gas):地层条件下溶解在石油和水中的天然气。 凝析气(condensate gas):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形成凝析气。----湿气,采出过程中反凝析出凝析油。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水合物,高压、一定温度下:甲烷分子封闭在水分子所形成的固体晶格中----冰冻甲烷。 水溶气:天然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地层水大量存在,水溶气资源不可忽视。 5.干酪根的概念和化学分类 干酪根: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Ⅰ型干酪根:单细胞藻类(海藻)残体组成,富含脂类化合物,H/C高,O/C 低,含大量脂肪族烃结构(链式结构为主),少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生成液态石油潜力大,油页岩属此类。典型腐泥质类型(sapropelic)。最大转化率 80%。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2002年6月11日16:42:18 已访问次数:2 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5年01月18日1995年07月01日ICS分类号采标情况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未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1995-07-01 实施 xx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 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 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 2.1.2 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 次级构造单元 2.2.1 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斜坡

2.2.1.2 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 斜坡。 2.2.2 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 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凸起 b. 凹陷。 2.2.2.2 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 断阶带; b. 断鼻带; c. 断裂构造带; d. 单斜带; e. 次凹。 2.2.2.3 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背斜带(长填); b. 单斜带; c. 超覆带; d. 构造带(阶地); e. 凹陷 2.2.3 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 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 我国西部盆地受控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汇聚与拼接,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2.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特点 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这里的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基岩活动有关,因而多为压性盆地。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 图1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综合中国西部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图1)。得出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几点特征: (1)盆地的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密切相关。盆地的形态多不对称,发育了明显的山前坳陷,期沉积幅度可达万米,最厚达15000m(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地无明显的岩浆活动,中央往往发育有古老地块。 (2)盆地边界都受逆冲断层的控制。盆地的边缘常常发育数条你冲层,组成你冲断裂带,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模式、规模较大的断裂带。例如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图),他主要由超覆尖灭带、前缘断块带和前缘单斜带3个部分组成。(3)盆地的局部构造类型多种多样。这些构造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局部构造线的方向受邻近的造山带走向所控制,常有数个平行的构造带分布在盆地的边

缘。局部构造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状、短轴状和鼻状,剖面上多为梳状、箱状等。(图2) 图2 中国西部挤压性盆地剖面结构示意图 3.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 3.1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一第三系三个生储盖组合。三叠—侏罗系组合主要分布于库车断陷,其次分布于满加尔地区、是重要勘探目的层。已发现奇克里克油田、轮台油田。上白垩统—第三纪组合仅分布于西部坳陷区,已发现柯兑亚油田。 3.2 准噶尔盆地 储集体成带分布特征制约了油气藏的分布,例如滴西5井、滴西17井、滴西14井、滴西18井、滴西10井等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成串珠状展布,向东逐渐抬高,受控于滴南凸起的鼻状构造背景。C2b-C2b含油气系统以天然气聚集为特征,根据有效生烃区的分布,可以初步划分为6个次级含油气系统,西北缘含油气系统、乌伦古含油气系统、陆梁含油气系统、大井含油气系统、四棵树含油气系统、乌鲁木齐含油气系统、 3.3 柴达木盆地 目前发现的油田几乎都分布在较深湖相区及其邻近。在较深湖相区有利生油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

沉积学课后题答案

1.谈一谈您对雷诺数、佛罗德数、斯托克公式的理解。最好图解说明。雷诺数:是一个用来判别层流与紊流的准则。 雷诺数(Re)=惯性力/粘滞力=V2d2ρ Vdμ=Vdρ μ V---水的流速d---颗粒直径ρ---水的密度μ---动力粘滞系数 佛罗德数:佛罗德数可以将明渠水流的三种状态(急流,缓流,临界流)区分开。 Fr= V √Lg = 惯性力 重力 Fr>1,急流,超临界流,水浅流急 Fr=1,临界流 Fr<1,静流,缓流或临界以下的流动,水深流缓 斯托克公式:碎屑颗粒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主要与水的流动状态(是层流还紊流,是急流还缓流)关系密切,还与碎屑颗粒的本身特点(大小、相对密度和形状等)有关。 (1) 搬运方式

推移搬运( 滚动搬运、跳跃搬运)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 (2)机械沉积作用 处于搬运状态的碎屑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是当流水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碎屑的重力时,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 碎屑物质在静水中下沉情况可用斯托克实验公式表示: v=2 9×d1?d2 μ ×gr2(适用于粒径小于0.1mm的球形颗粒) v---颗粒下沉速度(cm/s) d1---颗粒密度 d2---水介质密度 g---重力加速度(980cm/s2) r---颗粒半径(cm) μ=水介质粘度 ①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速度与颗粒半径平方成正比; ②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速度与其相对密度成正比; ③斯托克公式是在假定颗粒为球形的情况下求得的,假如颗粒不是球形,其沉 速有所不同。实验证明,假设球形颗粒的沉速为100,则椭球形颗粒的沉速为84~61,立方体为74,长柱体为50,片状颗粒为80~ 38; ④斯托克公式只有在静水或层流条件下才适用。 2.什么是卡门涡街?有什么用处?图解说明。 当Re>40时,会出现“卡门涡街”。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接太平洋板块岛弧南接印度洋板块-印度次大陆。就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而言西北海西褶皱带、东北海西褶皱带、华北地台、扬子陆台扬子地块、华夏陆台华南地块及阿尔卑斯褶皱带青藏高原东中国海由新华夏隆起带与沉降带相间控制着陆、海地区。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形成喜玛拉雅山使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东部又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造就了中国东、西两大南北向强烈地震带。因此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国家。而日本处于西太平洋板块扩张挤压形成的岛弧更是一个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岛国。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附北川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3-1.北川县城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2008.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并持续了120秒左右最根本的强震动力来源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巨大的能量积累和释放。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十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龙门山断裂带由三条具有发生强烈地震能力的主干断裂所组成西边一条叫龙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