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质工程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质工程学的全部内容。

水质工程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生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BOD :在水温为20°C 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生活

活动,将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2、用强氧化剂(我国法定用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CO2和H2O 所消耗的氧量,用CODcr 表示,一般写为COD 。

3、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4、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化学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或完全的恢复原状

5、水环境容量: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接纳的最大允许污染物的负荷量,又称为水体纳污能力。5、表面负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用q

表示(m/s,m/h,).表面负荷的数值等于颗粒沉速。q 的范围:初沉池1.5~3。0,二沉池生物膜法1。0~2。0,活性污泥法1.0~1。5

。6、

钟式沉砂池:利用机械力控制水流流态与流速,利用驱动装置通过转动轴带动转盘叶片旋转,依靠向心力使重的砂沉入池底部。由吸砂泵通过排砂管装置将沉淀于池底的沉砂吸排出池外,并使用机物随水流带走。

7、活性污泥:向生活污水中注入空气进行曝气,每天保留沉淀物,更换新鲜污水。这样,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在污水中即将形成一种呈黄褐色的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它易于沉淀与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8、污泥沉降比SV ,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 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9、污泥容积指数SVI 。物理意义是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 静沉后每g 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 计。公式SVI=SV/MLSS

10、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又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MLSS=Ma+Me+Mi+Mii 11、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表示混合液活性污泥中的有机性固体物质的部分的浓度。MLVSS= Ma+Me+Mi ,(其中,活性污泥起作用的是Ma ) 12、BOD —污泥负荷,所表示的是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 )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1d )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BOD )。, [kgBOD/(kgMLSS·d)],其中Q —污水流量/d,— 原污水中有机污染物BOD 的浓度mg/L,V-曝气池容积,X —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 浓度,mg/L 。13、负荷值—容积负荷: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1天)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

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BOD ).,kgBOD/(曝气池·d ),

13、氧转移效率 (EA ):通过鼓风曝气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14、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为mgO2/(gMLVSS·h)或mgO2/(gMLSS·h )16、污泥龄: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VX )与每日排放污泥之比,称为污泥龄,即

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又称为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 (d) 17、剩余污泥量:Xr 值是从二次沉淀池底部流出,回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剩余污泥浓度也同此值。它是活性污泥特性和二次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函数,可以通过下式求其近似值:

18、污泥解体:当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等为污泥解体象。

18、污泥膨胀: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量在99%左右。当污水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 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异变。19、污泥上浮:污泥(脱氮)上浮是由于曝气池内污泥泥龄过长,硝化进程较高,但却没有很好的反硝化,因而污泥在二沉池底部产生反硝化,硝酸盐成为电子受体被还原,产生的氮气附于污泥上,从而使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另,曝气池内曝气过度,使污泥搅拌过于激烈,生成大量小气泡附聚于絮凝体上,或流入大量脂肪和油类时,也可能引起污泥上浮20、同步驯化法:为缩短培养和驯化时间,把培养和驯化这两个阶段合并进行,即在培养开始就加入少量工业废水,并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增加比重,使活性污泥在增长过程中,逐渐适应工业废水并具有处理它的能力。21、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

32/(.)m mh 0u 32/(.)m mh 32/(.)m mh 32/(.)m mh s

N a S Q S F N M

X V ==3m a S 3m

v N 3m a v QS N V =3m v s

N NX =c θc

θc W r V X V X X Q X θ==∆6

m ax 10()r X SV I =

水力流态上不同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污水渗入其中得到净化。

22、双膜理论:在曝气过程中,氧分子通过气、液界面由气相转移到液相,在界面的两侧存在着气膜和夜膜.气体分子通过气膜和液膜的传递理论,为污水生物处理科技界所接受的是刘易斯和怀特曼于1923年建立的双膜理论21、生物膜:污水与滤料或某种载体流动接触,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后者的表面将会为一种膜状污泥所覆盖,这种膜状污泥叫生物膜。21、生物膜法:生物膜法处理废水就是使废水与生物膜接触,进行固、液相的物质交换,利用膜内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使废水获得净化,同时,生物膜内的微生物不断生长与繁殖。22、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较原始的间歇砂和接触滤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22、生物转盘:一种好氧处理污水的生物反应器,由许多平行排列浸没在氧化槽中的塑料圆盘(盘片)所组成,圆盘表面生长有生物群落,转动的转盘周而复始地吸附和生物氧化有机污染物,使污水得到净化.23、生物转盘容积面积比(G):又称液量面积比,是接触氧化槽的实际容积 V(m3)与转盘盘片全部表面积 A(m2)之比,G=(V/A)*1000 (L/m2)。当 G 值低于 5 时,BOD 去除率即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对城市污水,G 值以介于 5 至 9 之间为宜.24、稳定塘:是人工适当修正或人工修建的设有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污水在池塘内流动缓慢,贮存时间较长,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污水中存活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包括水生植物在内的多种生物的综合作用,使有机污染物的易降解。26、生物接触氧化:在池内充填一定密度的填料,从池下通入空气进行曝气,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广泛接触,在微生物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污水的有机物得以去除,污水得到净化27、污水土地处理:污水有节制的投配到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吸附、过滤与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使污水可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得以降解净化,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水分得以再利用,促进绿色植物增长并获得增产.28、挥发性固体和灰分:挥发性固体, 即 VSS,通常用于表示污泥中的有机物的量;灰分表示无机物含量.29、两相消化:根据消化机理,把第一、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分别在两个消化池中进行的消化称之为两相消化。两级消化:一级加热、搅拌、集气;二级不加热不搅拌排上清液的消化方式。30污泥的厌氧消化:在无氧的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使污泥得到稳定.31离心设备的分离因素α:表示颗粒所受离心力与重力之比,α=Fc/Fg=ω2r/g32、化学沉淀是向水中投加某种化学剂,使它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物,降低污水中溶解物质的浓度。分为石灰法、氢氧化物法、硫化物法、钡盐法

填空

1活性污泥法有多种处理系统,如传统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性污泥法、分段

进水活性污泥法、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2活性污泥法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如下,BOD5:N:P=100:5:1。

3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分为适应期、对数增殖期、稳定期、内源呼吸期。4活性污泥系统中,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出现,数量和种类在一定程度上能预示和指示出水水质,常称为指示性微生物。5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污泥膨胀、污泥解体、污泥腐化、污泥上浮、泡沫问题、异常生物相。6对硝化反应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溶解氧、碱度和pH、C/N比和有毒物质.7对生物脱氮反应的反硝化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 6 个温度、溶解氧、碱度和pH、C/N比、碳源有机物和有毒物质。8活性污泥由四部分物质组成: Ma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e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i由原污水挟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Mii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9生物滤池有多种工艺形式,如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10生物膜法有多种处理系统,如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流化床法。11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由:进水配水系统;反应区(污泥床区;污泥悬浮层区);三相分离器(沉淀区、回流缝和气封).12厌氧处理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小,BOD5 :N :P=200:5:1。15根据不同的废水水质,UASB反应器的构造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16常见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工艺有以下几种: 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处理、地下渗滤.18在稳定塘自然生物处理中,根据塘水中的微生物的优势群体类型和塘水中的溶解氧情况,分为好氧、缺氧、兼性、曝气塘。19污泥处理的目的是使污泥减量、稳定、无害化和综合利用.20污泥中所含水分大致分为4类:颗粒间的空隙水、毛细水、污泥颗粒吸附水、颗粒内部水.21泥浓

缩的目的在于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体积,以利于后续处理与利用。22降低污泥含水率的方法主要有浓缩法、自然干化法、机械脱水法、干燥、焚化法.23污泥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初沉污泥、剩余污泥、腐殖污泥、消化污泥(熟污泥)、化学污泥。按成分不同分污泥和沉渣24水体自净按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生物化学净化作用25氮的存在形式:含氮有机物,无机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26按栅条的净间距可分为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40mm)细格栅(3~10mm)27污水物理处理方法与设备: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28沉淀4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29向心辐流式沉淀池:流入槽、导流絮凝区、沉淀区、流出槽、污泥区30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微生物生理活动的因素):营养物质平衡、溶解氧含量、PH值、水温、有毒物质31生物滤池类型: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32生物转盘:盘片、转轴和驱动装置、接触反应槽33、曝气池从混合液流动形态方面: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循环混合式34污水处理基本方法,按作用原理分: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35、污水处理原则:1.革新工艺、减少排污量2.考虑回收利用 3.从全局出发,对污水妥善处理 4.采取先进技术,经济合理35、均和调节:水质均和、水量调节、水质水量均和调节36生物滤池滤料要求: 1质坚、高强、耐腐蚀、抗冰冻2较高的比表面积3较大的空隙率4就地取材,便于加工、运输

问答题

1、生化需氧量代表了第一类有机物即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数量,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降解分为两个阶段:

碳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优点:较精准的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需数小时,且不受水质的限制。缺点:不能像BOD那样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的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

此外,污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所以COD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2、氧垂曲线方程的工程意义:(1)用于分析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动态,推求河流的自净过程以及其环境容量,进而确定可排入河流的有机物的最大限量。(2)推算确定最大缺氧点即氧垂点位置以及到达时间,依次制定河流水体防护措施.

1、什么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的原因是什么?控制方法答: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异变,这就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所引起,也有由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的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控制方法:一类是临时控制措施,另一类是工艺运行调节控制措施,第三类是环境调控控制法.(2)污泥解体(3)污泥腐化(4) 污泥上浮:缺氧状态下,污泥反消化产生的气体促使污泥上浮(5) 泡沫:化学泡沫和生物泡沫(6)异常生物相

2、稳定塘的分类、优缺点?答:根据塘水中微生物优势群体类型和塘水的溶解氧工况来划分:好氧、兼性、厌氧、曝气。稳定塘的优点:(1)基建投资低当有旧河道、沼泽地、谷地可利用作为稳定塘时,稳定塘系统的基建投资低;(2)运行管理简单经济,稳定塘运行管理简单,动力消耗低,运行费用较低,约为传统二级处理厂的1/3~1/5;(3)可进行综合利用实现污水资源化,如将稳定塘出水用于农业灌溉,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养殖水生动物和植物,组成多级食物链的复合生态系统。稳定塘的缺点:(1)占地面积大,没有空闲余地时不宜采用;(2)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如季节、气温、光照、降雨等自然因素都影响稳定塘的处理效果;(3)设计运行不当时,可能形成二次污染如污染地下水、产生臭气和滋生蚊蝇等

3、氮危害、存在形式、二级处理局限性?怎样处磷、限制因素、生物处磷?答:氮污染的危害(1)富营

养化—-N、P引起,藻类问题(滇池,太湖);(2)提高制水成本——应用水,污水消毒时,增加投氯量;(3)污水回用填塞管道-—NH3-N可促进设备中微生物的繁殖;(4)农业灌溉-—TN不大于1mg/l,否则对农作物有影响。氮的存在形式(1)有机氮(2)氨态氮(NH3—N、NH4+—N)(3) NO2—N、NO3-N(4)N2。二级处理技术的局限性,合成代谢对氮磷的去处率低,水中氮磷过剩。除磷:1、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1)P>0.5mg/l,促进富营养化(2)P〈0。5mg/l,能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3)P低于0。05mg/l时,藻类几乎停止生长。磷的存在形式,有机磷酸盐、磷酸盐、聚磷酸盐。去除方法:化学除磷法-——--混凝沉淀和晶析法除磷。生物除磷法——设想是由Greenburyg于1955年提出的,60年代人们对上述方法广泛应用。生物除磷——就是利用聚磷菌一类的的微生物,能够过量的,在数量上超过其生理需要,从外部摄取磷,并将磷以聚合形式贮藏在菌体内,形成高磷污泥,排出系统外,达到从废水中除磷的效果.

4、油答:1、含油污水的产生:来源为石油开采炼制、石油化工、钢铁、焦化、煤气发生站、机械加工等工业企业。由于机械剪切,水力冲刷,表面杂质,跑冒滴漏。 2.特征及污染程度(1)特征:污水中的油比重小于1,可以自然上浮水面。可浮油-污水在静置或流动时,借助油珠与水比重差上浮至水面分离,含量70-85%,直径>60-100μ(微米),易浮于水面,形成油膜或油层。乳化油-呈乳化状态浮于水中,不能上浮,含量15-20%,直径 5-18μ,油珠成为稳定的乳化液。溶解油-溶解于污水中,一般污水中5-15mg/L。(2)污染程度:①形成一层分子膜,污染水质②水中溶解氧O2含量下降③生成CO2、形成H2CO3、PH↓、浊度↑(微生物降解油时产生)④不能灌溉,农业灌溉要求含油量≯50ppm ⑤不能生物处理,生物处理要求含油量30-50ppm。

5、乳化油:1.乳化油的产生,油水强烈搅拌产生机械剪切力,油珠变小,粘附一些亲水物质,形成双电层稳定态。 2.乳化油性质①微小性,乳化油粒径微小,具有布朗运动,静电斥力,微粒表面水化作用。

②亲水性,乳化油属于疏水物质,但表面粘附亲水物质而呈现亲水性,稳定存在于污水中。③带电性,乳化油直径 1-10微米,ζ电位 40-100毫伏,带负电,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在静电斥力作用下不会聚合,稳定存在污水中3、去除方法(1)气浮法(2)粗粒化法附聚法

5、中和答: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称为中和反应。1.酸性污水的中和剂:苏打 NaCO3和苛性钠NaOH、石灰 Ca(OH)2、石灰石 CaCO3、白云石 CaCO3+MgCO3 2.碱性污水的中和剂-硫酸、盐酸、烟道气(含CO2,SO2).中和方法分类1.酸碱污水相互中和法2.药剂中和法3.过滤中和法:不适于中和浓度高的酸性废水。对硫酸废水,因中和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在滤料表面形成覆盖层,阻碍滤料和酸的接触反应。因此极限浓度应根据实验决定,如无实验资料时,采用石灰石时为2g/L,白云石为5g/L。对硝酸及盐酸废水,因浓度过高,滤料消耗快,给处理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极限浓度可采用20g/L.另外,废水中铁盐,泥沙及惰性物质的含量亦不能过高。否则会使滤池堵塞。

6、溶度积常数LMmNn的影响因素: 1)同名离子效应-当沉淀溶解平衡后,如果向溶液中加入含有某一离子的试剂,则沉淀溶解度减少向沉淀方向移动→ 2)盐效应-在有强电解质存在状况下,溶解度随强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反应向溶解方向转移←. 3)酸效应-溶液的PH值可影响沉淀物的溶解度,称为酸效应。 4)络合效应-若溶液中存在可能与离子生成可溶性络合物的络合剂,则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沉淀溶解,甚至不发生沉淀。应用:如果污水中含有大量的Mn+离子,要降低浓度,可向污水中投入化学物质,提高污水中Nm-浓度,使离子积大于溶度积 L,结果MmNn从污水中沉淀折出,降低 Mm+浓度。

7、电解答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电化学反应过程。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氧化剂作用)。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还原剂作用).能使电解正常进行时所需的最小外加电压叫分解电压E。浓差极化:由于电解时离子的扩散运动不能立即完成,靠近电极表面溶液薄层内的离子浓度与溶液内部的离子浓度不同,结果产生一种浓差电池,其电位差也同外加电压方向相反。浓差极化可以采用加强搅拌的方法使之减少.极板钝化:在电解中,阳极区的H+不断在阴极形成H2(氢气泡),阳极的OH—离子浓度增加,引起OH-在阳极极板放出电子产生O2,结果在阳极极板的表面生成铁的氧化物,形成了一层不溶解的钝化膜。减少铁阳极钝化的方法:(1)定期用钢丝刷清洗极板。(劳动强度大)(2)投加食盐:由NaCl生成的Cl-能起到活化剂的作用。NaCl中的Cl—吸附在钝化膜表面,取代钝化膜中的氧离子,结果生成可溶性铁的氯化物而导致钝化膜的溶解。(3)定期倒换阴、阳极,利用电解时阴极产生H2的撕裂和还原作用,将极板上的钝化膜除掉。

8、气浮答:定义:将空气通入水中,并以微小气泡析出,使水中固体杂质粘附气泡一同上浮至水面分离.气浮条件:去除比重近于1,直径≤60μ悬浮物(大于60μ的可下沉).①气粒吸附-属物理吸附。②吸附对象-吸附疏水性物质。③表面活性剂—可以疏水-亲水相互转移。气浮三种方法:电解气浮法、散气气浮法、溶气气浮法。电解气浮法定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用不溶性阳极和阴极直接电解废水,正负两极产生的氢和氧的微气泡,将废水中呈颗粒状的污染物带至水面已经行固液分离的一种技术。溶气气浮分为加压溶气气浮和溶气真空气浮。加压溶气气浮定义;空气在一定压力下,溶解于水中,并达到过饱和状态,然后突然减压,溶解于水中的空气以微小形状从水中折出,进行气浮。其基本工艺流程;全溶气流程、部分溶气流程、回流加压溶气流程。

9、气泡稳定性答1)加入表面活性剂使气泡壁变厚,防止破碎。(外包一层水摸)2)加入表面活性剂使液体表面蒸发量减少,浮渣稳定。(吸附水膜变厚,减少蒸发量)3)根据气泡与内压的关系式:当气泡内压一定时,水的表面张力越大,气泡直径越大;当气量一定时,气泡直径↑,表面积↓,不易吸附。气泡大小应一致,否则小气泡内压大,大气泡内压小,小气泡易进入大气泡合并.4)气泡越小越密集,效果越好. 10、吸附答;定义:在相界面上,物质的浓度自动发生累积或浓集的现象称为吸附。吸附就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物质,使废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固体表面而去除的方法。原因: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离子吸附。吸附平衡: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则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吸附剂表面上的浓度都不改变而达到平衡,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吸附量q=v(C0-c)/w.费兰德利希公式q = K C1/n.吸附速度是指单位重量的吸附剂在单位时间内所吸附的物质量。影响吸附因素:1.吸附剂的性质,一般是极性分子吸附剂易吸附极性分子吸附质,非极性分子吸附剂易于吸附非极性吸附质.(处理污水是常用非极性吸附剂-活性炭) 2.吸附质的性质,吸附质的溶解度,表面自由能,极性,吸附质分子的大小,吸附质的浓度有关 3.废水的pH值,废水的pH值影响吸附剂及吸附质的性质。4.共存物质,物理吸附时吸附剂可吸附多种吸附质。一般共存多种吸附质时,吸附剂对某种吸附质的吸附能力比只含该种吸附质时的吸附能力差. 5.温度,因为物理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少,反之吸附量增加。 6.接触时间,在进行吸附时,应保证吸附质与吸附剂有一定的接触时间,使吸附接近平衡,充分利用吸附能力.

11、膜分离技术答:定义:利用隔膜是溶剂(通常是水)铜溶质或微粒分离的方法。特点:1在膜分离过程

中,不发生相变化,能量的转化效率高.2一般不需要投加其它物质,这可以节省原材料和化学药品。3膜分离过程中,分离和浓缩同时进行,这样能回收有价值的物质。4根据膜的选择透过性和膜孔径的大小,可将不同粒径的物质分开,这使物质得到纯化而又不改变其原有属性。5膜分离过程,不会破坏对热敏感和对热不稳定的物质,可在常温下得到分离。6膜分离法适应性强,操作及维护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12混凝剂与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混凝剂-Al2(SO4)3,FeCl3,Fe2(SO4)3,可吸附水中固体使其凝聚,压缩双电层,ξ↓,相互聚合,生成一些大的絮凝体。 2)表面活性剂-两亲分子,①对亲水性物质有利,对疏水性物质不利。②投量↑,气液界面张力↓,泡沫稳定.③投量↑,ζ↑,疏水杂质严重乳化,影响吸附. ④投量↓,↑,使气固吸附牢固。

13、膜污染预防与清理膜污染的预防①预处理法:②开发抗污染的膜:③加大供给液的流速.污染膜的常用清洗方法①采用增大流速、逆洗、脉冲流动,超声波清洗等机械方法。②添加酸、碱、酶(蛋白酶)、螯合剂或表面活性剂等起溶解作用的物质③添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和次氯酸盐等起氧化作用的物质。④添加磷酸盐和聚磷酸盐等起渗透作用的物质⑤改变离子强度、pH值和ξ电位等起切断离子结合作用的方法。

14、深度处理1、深度处理——是进一步去除常规二级处理所不能完全去除污水中杂质的净化过程2 、深度处理目的:水资源短缺、污水回用3、深度处理对象:脱色除臭、COD BOD SS、营养型无机盐、重金属、细菌、病菌4、深度处理水用途;排放、回用、回灌地下 5、污水深度处理单元技术的确定原则(1)处理水的用途;(2)原水水质、各级处理后水质;(3)单元工艺可行性与整体流程的适应性;

(4)运行控制难以程度、设备国产化程度、废弃物处置方法;(5)工程投资与运行成本。

15、活性炭吸附1、活性炭吸附——由煤或木等材料经一次炭化制成,高温下,用CO使其活化,使炭形成多孔结构。2、活性炭技术指标碘值、亚甲兰值、糖蜜值3、活性炭孔的分布大孔(100—1000nm)、过渡孔(100-2nm)、微孔〈2nm〉

16双膜理论的基本点归纳:答:1在气液两相接触的界面两侧存在着处于处于层流状态的气膜和液膜,在其外侧则分别为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两个主体均处于紊流状态。气体分子以分子扩散方式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与液膜而进入液相主体2由于气、液两相的主体均处于紊流状态,其中物质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不存在浓度差,也不存在传质阻力,气体分子从气体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阻力仅存在于气液两层层流膜中。3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在液膜中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它们是氧转移的推动力4氧难溶于水,因此,氧转移决定性的阻力又集中在液膜上,因此,氧分子通过液膜是氧转移过程的控制步骤,通过液膜的转移速度是氧转移过程的控制速度

17、稳定塘有哪几方面的净化作用?影响稳定塘净化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答:(1)净化作用:稀释作用;沉淀和絮凝作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浮游微生物的作用;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作用。(2)影响稳定塘净化过程的因素:温度、光照、混合、营养物质、有毒物质、蒸发量和降雨量

18、污泥浓缩 初沉池污泥含水率:95-97% 剩余污泥含水率:达99%以上 浓缩池的目的:减容 污泥的水分:颗粒间隙水70% ,毛细水(颗粒间毛细内的水) 20%,污泥颗粒吸附水和颗粒内部水10% 降低含水率的方法浓缩法:降低污泥中的间隙水(浓缩是为了减容),脱水和自然干化法:脱去毛细水。干

燥与焚烧法:吸附水和内部水

19说明什么是活性污泥,其组成和评价指标有哪些?答: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黄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组成: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②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③由原污水夹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Mi);④由污水夹入的无机物质(Mii)。评价指标:(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也称为污泥浓度;(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3)污泥沉降比(SV);(4)污泥体积指数(SVI);(5)泥龄(θc).

20、生物转盘原理:生物转盘由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以及驱动装置所组成。传动装置驱动转盘以较低的线速度在反应槽内转动,转盘交替的和空气与污水接触一段时间后,转盘上附着一层栖息着大量微生物的生物膜,微生物种属逐渐稳定,新陈代谢功能也逐步发挥出来,达到稳定的程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膜所吸附降解。转盘转动离开污水与空气接触,生物膜上的固着水层从空气中吸收氧,传递到生物膜和污水中,使溶解氧含量达到一定浓度,甚至饱和。特征:①微生物浓度高;②生物相分级,对有机污染物降解非常有利;③污泥龄长,有硝化反硝化功能;④耐冲击负荷;⑤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的食物链较长;⑥不需要曝气,污泥也无需回流,节能;⑦不存在产生污泥膨胀的麻烦,便于维护管理;⑧不产生池蝇,不出现泡沫产生噪音,不存在二次污染现象;⑨是完全混合型的。缺点:受气候影响较大,顶部需要覆盖,有时需要保暖;所需的场地面积一般较大,建设投资较高

水质工程学

1.水中杂质按其尺寸分为几类、各自特点 a.悬浮物:尺寸较大,易于在水中下沉或上浮,使水浑浊。 b.胶体:尺寸较小,在水中长期静置也难下沉,一般带负电荷,少量带正电荷。 c.溶解杂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溶解物是指水中所含的无机低分子和离子。它们与水构成均相体系,外观透明,属于真溶液。但有的使水产生色、臭、味。有机溶解物主要来源于水源污染,也有天然存在,使水产生色臭,产味。 2.水处理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A澄清和消毒B除臭、除味C除铁锰D软化E淡化和除盐F水的冷却G水的腐蚀和结垢控制H水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 3.三中理想反应器(CMB、CSTR、PF)定义、特点 CMB :完全混合间歇式反应器 定义:反应物投入反应器后,通过搅拌使容器内物质均匀混合,同时进行反应,直至反应物打到预要求时,停止操作,排出反应物。特点:整个反应器是一个封闭系统,在反应过程中,不存在由物质迁移而导致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CSTR:完全混合连续式反应器 定义:当反应物投入反应器后,经搅拌立即与反应器内的料液打到完全均匀混合,特点:新的反应物连续输入,反应产物连续输出。 PF:推流型反应器 定义:反应器内的物料仅以相同流速平行流动而无狂三作用,物料浓度在垂直于液流方向完全均匀,沿液流方向发生变化。特点:唯一的质量传递就是平行流动的主动传递 4.名词解释:主流传递、分子扩散传递、紊流扩散传递 主流传递:物质随水流主体而移动。分子扩散传递:在静止或作层流运动的液体中,如果物料组分分布不均匀,即存在浓度梯度的话,由于分子无规律运动,高浓度区内组分向低浓度区迁移,最终趋于均匀分布状态,使浓度梯度消失。紊流扩散传递:在紊流状态下,液体质点不仅具有随水流前进的运动,还具有上下左右的脉动,且伴随涡旋。 5.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 6.胶体稳定性: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7.胶体动力学稳定:颗粒布朗运动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 8.聚集稳定性:胶体粒子间不能相互聚集的特性。 9.ζ电位:胶体滑动面上(或称胶粒表面)的电位即为ζ电位。 10.异向絮凝:由布朗运动所造成的颗粒碰撞聚集。 11.同向絮凝:由流体运动所造成的颗粒碰撞聚集。 12.什么是胶体稳定性: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导致胶体稳定的原因有:胶体的稳定性关键在于聚集稳定性。对于憎水胶体而言,聚集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胶体颗粒表面的动电位,即ζ电位。对于亲水胶体而言,聚集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 13.常用无机盐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投入过多时,为什么混凝效果反而不好? 当混凝剂投加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长生“胶体保护”作用,是脱稳胶粒电荷变号或使胶粒被包卷二重新稳定。 14、简述DLVO理论:当两个胶粒相互接近以至双电层发生重叠时,便产生静电斥力。静电斥力与胶粒表面间距有关,用排斥势能E R表示,则E R随x增大而按指数关系减小,然而相互接近的两胶粒之间除了静电斥力外还存在范德华力。此同样与胶粒间距有关,用吸引势能E A表示。球形颗粒的E A与x成反比,将排斥势能E R和吸引势能E A相加即为总是能E。相互接近的两胶粒能否凝聚,决定于总势能。 15、叙述混凝机理:(1)电性中和:在水中投加电解质(对负离子而言,混凝剂应是正电荷离子或聚合离子),从而降低消除胶粒ζ电位。(2)压缩胶体双电层:为保持胶体电中性所要求的扩散层厚度,从而使胶体滑动面上的ζ电位降至一定程度,是E max=0,胶粒便凝聚,是将胶体失去稳定性。(3)吸附架桥:高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质工程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质工程学的全部内容。

水质工程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生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BOD :在水温为20°C 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生活 活动,将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2、用强氧化剂(我国法定用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CO2和H2O 所消耗的氧量,用CODcr 表示,一般写为COD 。 3、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4、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化学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或完全的恢复原状 5、水环境容量: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接纳的最大允许污染物的负荷量,又称为水体纳污能力。5、表面负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用q 表示(m/s,m/h,).表面负荷的数值等于颗粒沉速。q 的范围:初沉池1.5~3。0,二沉池生物膜法1。0~2。0,活性污泥法1.0~1。5 。6、 钟式沉砂池:利用机械力控制水流流态与流速,利用驱动装置通过转动轴带动转盘叶片旋转,依靠向心力使重的砂沉入池底部。由吸砂泵通过排砂管装置将沉淀于池底的沉砂吸排出池外,并使用机物随水流带走。 7、活性污泥:向生活污水中注入空气进行曝气,每天保留沉淀物,更换新鲜污水。这样,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在污水中即将形成一种呈黄褐色的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它易于沉淀与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8、污泥沉降比SV ,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 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9、污泥容积指数SVI 。物理意义是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 静沉后每g 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 计。公式SVI=SV/MLSS 10、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又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MLSS=Ma+Me+Mi+Mii 11、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表示混合液活性污泥中的有机性固体物质的部分的浓度。MLVSS= Ma+Me+Mi ,(其中,活性污泥起作用的是Ma ) 12、BOD —污泥负荷,所表示的是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 )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1d )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BOD )。, [kgBOD/(kgMLSS·d)],其中Q —污水流量/d,— 原污水中有机污染物BOD 的浓度mg/L,V-曝气池容积,X —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 浓度,mg/L 。13、负荷值—容积负荷: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1天)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 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BOD ).,kgBOD/(曝气池·d ), 13、氧转移效率 (EA ):通过鼓风曝气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14、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为mgO2/(gMLVSS·h)或mgO2/(gMLSS·h )16、污泥龄: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VX )与每日排放污泥之比,称为污泥龄,即 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又称为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 (d) 17、剩余污泥量:Xr 值是从二次沉淀池底部流出,回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剩余污泥浓度也同此值。它是活性污泥特性和二次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函数,可以通过下式求其近似值: 18、污泥解体:当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等为污泥解体象。 18、污泥膨胀: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量在99%左右。当污水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 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异变。19、污泥上浮:污泥(脱氮)上浮是由于曝气池内污泥泥龄过长,硝化进程较高,但却没有很好的反硝化,因而污泥在二沉池底部产生反硝化,硝酸盐成为电子受体被还原,产生的氮气附于污泥上,从而使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另,曝气池内曝气过度,使污泥搅拌过于激烈,生成大量小气泡附聚于絮凝体上,或流入大量脂肪和油类时,也可能引起污泥上浮20、同步驯化法:为缩短培养和驯化时间,把培养和驯化这两个阶段合并进行,即在培养开始就加入少量工业废水,并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增加比重,使活性污泥在增长过程中,逐渐适应工业废水并具有处理它的能力。21、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 32/(.)m mh 0u 32/(.)m mh 32/(.)m mh 32/(.)m mh s N a S Q S F N M X V ==3m a S 3m v N 3m a v QS N V =3m v s N NX =c θc θc W r V X V X X Q X θ==∆6 m ax 10()r X SV I =

(完整版)水质工程学(Ⅰ)例题、思考题、习题参考答案

水质工程学 (Ⅰ) 例题、思考题、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水质与水质标准 1.水中杂质按尺寸大小可分为几类?了解各类杂质主要来源、特点及一般去除方法。 水中杂质按尺寸大小分为悬浮物、胶体、溶解物三类。 悬浮物: 尺寸较大(1?m-1mm),可下沉或上浮(大颗粒的泥砂、矿碴下沉,大而轻的有机物上浮)。 主要是泥砂类无机物质和动植物生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或死亡后的腐败产物等有机物。 这类杂质由于尺寸较大,在水中不稳定,常常悬浮于水流中。 当水静置时,相对密度小的会上浮与水面,相对密度大的会下沉,因此容易去除。 胶体: 尺寸很小(10nm-100nm),具有稳定性,长时静置不沉。 主要是粘土、细菌和病毒、腐殖质和蛋白质等。胶体通常带负电荷,少量的带正电荷的金属氧化物胶体。 一般可通过加入混凝剂进去去除。 溶解物: 主要是呈真溶液状态的离子和分子,如Ca2+、Mg2+、Cl-等离子,HCO

3-、SO 42-等酸根,O 2、CO 2、H 2S、SO 2、NH 3等溶解气体分子。 溶解物与水成均相,透明。但可能产生色、臭、味。 是某些工业用水的去除对象,需要特殊处理。有毒有害的无机溶解物和有机溶解物也是生活饮用水的去除对象。 2.各种典型水质特点。(数值可不记) 江河水:易受自然条件影响,浊度高于地下水。江河水年内浊度变化大。含盐量较低,一般在70~900mg/L之间。硬度较低,通常在50~400mg/L(以CaCO 3计)之间。江河水易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色、臭、味变化较大,水温不稳定。 湖泊及水库水:主要由河水补给,水质类似河水,但其流动性较小,浊度较低;湖水含藻类较多,易产生色、臭、味。湖水容易受污染。含盐量和硬度比河水高。湖泊、水库水的富营养化已成为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海水:海水含盐量高,在7.5~43.0g/L之间,以氯化物含量最高,约占83.7%,硫化物次之,再次为碳酸盐,其它盐类含量极少。海水须淡化后才可饮用。 地下水:悬浮物、胶体杂质在土壤渗流中已大部分被去除,水质清澈,不易受外界污染和气温变化的影响,温度与水质都比较稳定,一般宜作生活饮用

水质工程学

1/工业给水处理的目的?软化、除盐、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和水质稳定处理。 2、工业给水的水源有哪些?(1)地下水(2)地面水(3)自来水(4)污废水 3、淤塞密度指数SDI与浊度的区别?与浊度相比,SDI是从不同角度来表示水质,比浊度更准确、可靠。浊度对于不感光的一些胶体测不出来,而SDI 用微孔膜孔径0.45 μm,凡大于0.45 μm的胶体、细菌与其它微粒皆截留在膜面上,重现性好,并可靠。 4、、预处理的目的:避免机械杂质、胶体、二氧化硅、微生物、有机物和氧化物(余氯)等对后续处理装置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 5、水的软化的目的:软化的目的就是去除水中钙、镁、铁、锰、铝等易形成难溶盐类的金属阳离子,其中主要是钙镁硬度。消除不良影响,满足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要求 6、软化有哪些方法?1.药剂软化法(沉淀软化法):基于溶度积原理,加入某些药剂,把水中钙、镁离子转变成难溶化合物使之沉淀析出。2.离子交换法:利用某些离子交换剂所具有的阳离子(H+、Na+ )与水中Ca2+、Mg2+进行交换反应达到软化的目的。 3.电渗析法:基于电渗析原理,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离子的迁移,在进行水的局部除盐的同时达到软化的目的。 4.纳滤法:同ED和RO一样,在进行水的局部除盐的同时达到软化的目的,纳滤对二价离子去除滤高达90%以上,而对一价离子的去除率只有40%-80%。 5.掩蔽剂法:利用络合物的掩蔽性去除水中硬度或利用络合物的掩蔽性使络合物中的离子失去原离子反应性的方法,如加阻垢剂。(并不一定真正去除) 7、各药剂软化的适用条件?1.石灰软化法。:(1)Hc 占大部分的原水;(2)预处理——钠离子交换2. 石灰—苏打法:适用于硬度大于碱度的水3.石灰—石膏软化:(1)适用于碱度大于硬度的负硬水 8、药剂软化主意事项1.药剂(石灰)投加量要适当,计算完后还要在生产实践中调试;2.充分考虑设备的选型、设计,这是石灰软化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设备不当直接影响正常运行的效果。三 9、与顺流再生相比,逆流再生为何能使离子交换出水水质显著提高? 对于顺流再生树脂层上层再生程度高,而越是下部,再生程度越差,通常,即使再生剂耗量2-3倍于理论值,而再生效果仍不理想;软化时出水剩余硬度较高,到后期,由于下部再生不好,出水剩余硬度提前超标,导致交换器过早失效,降低了设备工作效率而对于逆流再生,再生液向上流,水流向下流。再 生时,再生液首先接触饱和程度低的底层树脂,然 后再生饱和程度较高的中、上层树脂,这样再生液 被充分利用,再生剂用量显著降低,并能保证底层 树脂得到充分再生,软化时,处理水在经过相当软 化后又与这一底层树脂接触,进行充分交换,从而 提高了出水水质。 10、实现逆流再生的关键是什么?再生和交换时树 脂层不发生乱层是保证逆流再生效果的关键。 11、膜分离技术的特点有哪些a)膜分离过程不发 生相变,因此能量转化的效率高,;(b)膜分离过程 在常温下进行,因而特别适于对热敏性物料,(c) 装置简单,操作简单,控制、维修容易,且分离效 率高。与其它水处理方法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 适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等特点;(d)由于目前膜 的成本较高,所以膜分离法投资较高,有些膜对酸 或碱的耐受能力较差。总之,膜分离具有高效、 能耗低、常温运行、适应范围广、装置简单、单元 化设计的优点。 12、.电渗析除盐的原理:进入淡室的盐水,在两端 电极接通电源后,即开始了电渗析过程,水中阳离 子不断透过阳膜向阴极方向迁移,阴离子不断透过 阴膜向阳膜方向迁移,结果是,含盐水逐渐变成淡 化水。而进入浓室的含盐水,由于阳离子在向阴极 方向迁移中不能透过阴膜,阴离子在向阳极方向迁 移中不能透过阳膜,于是,含盐水却因不断增加由 邻近淡室迁移透过的离子而变成浓盐水这样,在电 渗析器中,组成了淡水和浓水两个系统。 13、离子交换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其所以具 有选择透过性主要是由于膜上孔隙和膜上离子基团 的静电作用。膜上孔隙的作用是,在膜的高分子键 之间有一足够大的孔隙,以容纳离子的进出和通过。 是离子通过膜的大门和通道。在水溶液中,膜上的 活性基因会发生解离作用,解离所产生的离子(或称 反离子)进入溶液。于是,在膜上就留下了带有一 定电荷的固定基团。存在于膜微孔中的带一定电荷 的固定基团,好比在一条狭长的通道中设立的一个 个关卡或“警卫”,以鉴别和选择通过的离子。在外 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势、电位差,使离子迁移, 在膜内扩散、传递。 14、.电渗析的浓差极化和极限电流的概念:稳定状 态时当i增大,c1降低,i达到等一数值时,c1→ 0,如果再提高i值,由于离子扩散不及,在膜界面 处引起水的离解,产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来传 递电流,这种现象称为浓差极化。此时的电流为极 限电流 15、.电去离子的原理和主要用途其作用原理分三部 分:(1) 电渗析过程: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水中电 解质通过离子交换膜进行选择性迁移,从而达到去 除离子的作用。(2) 离子交换过程:此过程靠离子 交换树脂对水中的电解质交换作用,达到去除水中 的离子。(3) 电化学再生过程:利用电渗析的极化 过程产生的H+ 和OH- 及树脂本身的水解作用对 树脂进行电化学再生。用途:主要应用于深度除盐, 替代离子交换混床制取高纯水。 16、电渗析技术的新发展:1、高温电渗析,70- 75℃2.填充床电渗析,电去离子(EDI),3.双极 膜电渗析(BPM) 17、.反渗透除盐的机理:当咸水一则施加的压力p 大于该溶液的渗透压π,可迫使渗透反向,实现反 渗透过程。此时,在高于渗透压的作用下,减水中 的纯水的化学位增高并超过纯水的化学位,水分子 从减水一则反向的通过膜透过到纯水一则。 18、反渗透系统的组成:反渗透系统的组成:膜元 件、压力容器、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压力管路、 本体框架、检测仪表、系统电器及控制、清洗系统。 通常还有必要的预处理系统。 19、反渗透级和段的概念,增加RO的级和段有何 作用:级:指膜组件的产品水再经下一组膜组件处 理。透过液产品水经n次膜组件处理,称为n级。 段:指膜组件的浓缩液(浓水)流到下一组膜组件处 理。流经n组膜组件,即称为n段。 20、反渗透浓差极化的概念反渗透过程,其中溶质 被具有高脱除系数的膜所截留,靠近膜表面边界层 中溶质浓度增加,而溶剂(水)的浓度降低;膜表 面相邻边界层中的阻力形成浓度梯度,即浓度极化 21、.影响反渗透系统运行的因素有哪些(1)原水 水质:pH值、含盐量(2)温度:当T小于20℃时, 温度升高1度,透水量约增加3%。(3)运行压力 (4)浓差极化(5)膜污染:表面结垢、金属污染、 污堵、胶体污染、微生物污染等。 22、.防止膜污染的方法有哪些:控制结垢的方法有: 控制回收率、预处理软化、加阻垢剂,保证浓水流 速。 23、.超滤的分离机理主要是什么:超滤通过膜表面 的微孔结构对物质进行选择性分离。当液体混合物 在一定压力下流经膜表面时,小分子溶质透过膜 (称为超滤液),而大分子物质则被截留,使原液 中大分子浓度逐渐提高(称为浓缩液),从而实现 大、小分子的分离、浓缩、净化的目的 24.超滤的浓差极化:在膜分离过程中,水连同小分 子透过膜,而大分子溶质则被膜阻挡并不断积累在 膜表面,使溶质在膜表面处的浓度Cm高于溶质在 主体溶液中的浓度Cb,从而在膜附近边界层内形成 浓度差Cm—Cb,并促使溶质从膜表面向着主体溶 液进行反向扩散,这种现象叫超滤的浓差极化

水质工程学

1.何谓同向絮凝和导向絮凝:由布朗运动所引起的颗粒碰撞聚焦称为“异向絮凝”,由水体运动所引起的颗粒碰撞聚焦称为“同向絮凝” 2.混凝控制指标有几种:通常在10~30s至多不超过2mm即可完成;搅拌强度按速度梯度计算G在700~1000s?1之内 3.什么叫助凝剂?常用助凝剂有哪几种?在什么情况下需投助凝剂? 答: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取得较好的混凝效果时,常常需要投加一些辅助药剂以提高混凝效果,这种药剂称为助凝剂。 常用的助凝剂有:骨胶、聚丙烯酰胺及其水解聚合物、活化硅酸、海藻酸钠等 4.影响混凝效果主要因素:水温、PH值、水中悬浮物 5.在絮凝过程中,控制G值和GT值的作用是什么?范围及原因。 答:可保证较好的絮凝效果,G:20~70s?1 GT:10000~100000s?1 6.影响平流式沉淀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短流影响②水流状态影响③絮凝作用影响 7.斜管沉淀池提高去除效果的原理,设计清水区、进水区高度有什么要求? 答:在沉淀池容积一定的条件下,池深越浅,沉淀面积越大,悬浮颗粒去除率越高,即为“浅池沉淀原理”. 斜管沉淀池清水区高度是保证均匀出水和斜管顶部免生青苔的必要高度,一般取1000~1500mm.清水集水槽根据清水区高度设计,其间距应满足斜管出口至两集水槽的夹角小于60°,可取集水槽间距等于1~1.2倍的清水区高度。 8.过滤过程中出现负水头过滤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 答:当滤层中截留了大量杂质后,空隙率减小,滤速增大,过滤水头损失增加,使得某一深度处的水头损失超过水深时,便出现了负水头现象。 避免发生负水头过滤的方法是增加砂面上水深,或者控制滤层水头损失不超过最大允许值,或者将滤后水出水口位置提高至滤层砂面以上。 9.滤料承托层的作用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可设计较小厚度? 答:①正常过滤时,承托层支承滤料并防止滤料从配水系统流失②在滤池冲洗时,承托层把配水系统各孔口射出水流的动能转成为了势能,平衡各点压力,起到均匀布水作用。 在单层、双层滤料滤池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时的情况下。 10.滤池单水流高速反冲洗的原理是什么?气水反冲洗原理是什么? 答:高速水流反冲洗原理:利用较大流速的水流反向冲洗滤层,使整个滤层处于膨胀状态,相互碰撞摩擦。同时在水流冲刷剪切力作用下,附着在滤料表层的污泥脱落,连同缝隙中的污泥一并排出池外。 气水反冲洗原理:在滤层结构不变或稍有松动条件下,利用高速气流扰动滤层,促使滤料互撞摩擦,以及气泡振动对滤料表面擦洗,使表层污泥脱落,然后利用低速水流促使污泥排出池外,即为气水反冲洗的基本原理。 11.什么是滤池强制滤速?普通快滤池分格的要求? 答:强制滤速指的是全部滤池中的一格或二格停止运行进行检修。冲洗或翻砂时其他滤池滤速。 一组滤池分格多少由过滤滤速和强制滤速的大小决定,和设计水量无关。但在设计时必须考虑过滤水量、允许停运的格数。 12.活性炭滤池的接触时间和泄漏时间指什么?两者有何关系? 答:接触时间:活性炭床容积除以流量,或是炭床厚度除以流速所得出的时间。 泄漏时间:流量一定时,从活性炭池开始进水到出水开始不符合水质要求时所经历的时间。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概述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概述 水质工程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专业领域,致力于研究水体的污染和治理问题。而课程设计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探究和设计方案的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本文将围绕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进行概述,介绍其目的、流程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希望能对相关学者和学生有所启发。 一、课程设计目的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学术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掌握水质工程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2.了解相关应用软件和测试设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4.帮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流程,提前为毕业后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设计流程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选题阶段

选题阶段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方向,以及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课题。 2.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设计思路:学生需要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了解 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和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向。 2)方案设计:学生需要结合研究思路和实际需求,详细 制定方案,包括研究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过程等。 3)方案评审:学生需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 方案进行评审和修改,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需要学生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相应的实验和测试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4.报告撰写阶段 在实验和测试工作完成后,学生需要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研究背景、设计思路、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报告需要遵循学术规范,清晰、准确地阐述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实践经验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水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然而,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和人口的急剧增加,许多地区的水源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由此,水质工程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应运而生。它关注的是水在自然和工业环境中的质量,以及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和工具来研究和改进水质。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水质工程学的掌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学校开始设立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本文将着重介绍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的设计思路、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为有意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设计思路 1.确定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确定课程的目标和意义是设计思路的核心。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例如: (1)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水质工程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水工程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需要学习者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基础理论。 (2)使学生具备水质改进技术的设计能力。通过完成各种实践项目,学生应能够准确地识别污染源,并选择最佳的水质治理技术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3)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相关工具。懂得使用计算机和模拟软件来模拟和优化水质工程学的设计。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应确定课程的意义,例如: (1)增加学生成为开展水质治理的人才基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项目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协作,培养相关技能。 (3)创造有实际意义的水质工程学项目,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水问题和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挫折,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2.教学内容 水质工程学的内容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背景和专业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例如: (1)水的生态学:包括淡水生态、流域生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 (2)水质污染与控制:包括水资源的污染来源和变化、各种水污染物的影响分析,以及水质治理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等。 (3)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包括城市供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

水质工程学

第一章 1.天然水按水中的杂质可分为:溶解物(0.1-1nm)、胶体颗粒(1-100nm)、悬浮物(1nm-1mm)。 2.对水中的污染物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极污染物。 3.水质指标:①微生物指标(测游离性余氯)②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③毒理指标④放射性指标 第二章 1..水处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2.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混凝、沉淀和澄清、浮选、过滤、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中和、氧化与还原。 3.典型给水处理流程: 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饮用水 4.当水源受到有机污染的给水处理流程: 原水——预氧化——混凝——沉淀——过滤——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消毒——饮用水 第三章 1.凝聚和絮凝是指通过某种方法(投加化学药剂)使水中胶体粒子和微小悬浮物聚集的过程,统称为混凝。 2.胶体的稳定性:水中胶体粒子保持长期悬浮特性。

胶体的稳定性原因: ①动力稳定:布朗运动 ②带电稳定性:静电斥力 ③溶剂化作用稳定性:水化外膜 3.胶体颗粒仍是常规的水处理工艺的去除对象之一。 4. 5.凝聚机理:①电位中和作用(压缩双电层作用)②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卷扫作用 6.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①水温影响低温水不利于混凝原因?无机盐水解反应吸热?水温低,谁的粘度大,胶体颗粒运动阻力大?水温低,胶体颗粒布朗运动减弱 ②水的PH值 ③水的碱度

④水的浊度 ⑤水中有机污染物 ⑥混凝剂种类和数量 ⑦混凝剂投加方式 ?干投 ?湿投 ⑧水利条件 7.混凝剂 聚合硫酸铝(PAS)优点:运输方便,操作简单,混凝效果好 缺点:水温低是絮体较松散 聚合氯化铝(PAC)优点: ? 形成絮体快,絮体大而密实,沉降性能好 ?原水适应性好 ?PH值范围宽?液体对设备腐蚀性小,处理后碱度和PH变化小 三氯化铁优点:易于溶解,形成的絮体密实,沉降快,处理低温低浊水效果优于硫酸铝,适用范围广 缺点:易潮不易保管,腐蚀性强,色度高 聚丙烯酰胺(PAM)聚氧华乙烯(PEO) 8.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活化硅胶 9.混凝剂选用原则: ①混凝效果好②无毒害作用③货源充足④成本低⑤新型药剂 的卫生许可⑥借鉴已有经验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业科学,它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满足人类对水的商业、社会和环境需求。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认识水资源,以便为其他领域提供服务。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了解水的结构与性能,探索它们如何变化,并研究可能的未来发展。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水卫生条件及其水健康状况的估计,水环境污染的识别和控制,水处理技术,水污染预防技术,水和其它可恢复的资源的生态保护以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水污染控制、水处理技术、以及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旨在控制和减少水污染,以保护周围环境。它涉及研究和开发水污染控制技术,包括例如水污染的生物和物理稳定,以及水污染物的去除,如油污、汞、化学污染物,以及其它污染物。 水处理技术致力于利用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来改善水质,降低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水质的污染风险,以满足不同用途的水标准。它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如絮凝、浮选、沉淀、吸附、膜法,以及生物学过程,如生物微细悬浮物(BMP)及其他。 最后,环境工程是水质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如何适当地处理和分析水、空气、土壤和其他环境样品,来识别和控制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危害。它涉及研发和实施先进的传感器、检测系统、模

型和技术,以及监测、检测、分析、模拟和模型的环境污染物的运动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水质工程学,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科学学科,拥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改善世界水质,提高水质安全水平,保护水质,改善水质管理,提高利用水资源等以求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因此,水质工程学研究应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提出更新的理论和技术,为改善全球水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是一门涉及水的相关研究的学科。它是以环境水质营造、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科学,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水环境质量,满足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需求为目标。 水质工程学研究包括水质基础理论、水质分析技术、海水水质改良理论、水质污染控制理论、水环境生态工程理论、水质安全设施维护等方面。它是以环境安全为目的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水环境保护的领域。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重点是综合分析和研究环境水质危害因素及 其生态效应,研究不能源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原因,评价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措施。 水质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基于自然环境污染物的污染机理,主要以水质的综合控制为手段,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它关注污染危害因素、污染源及其综合处理、水质指标的测定及检测技术、水质的改善技术、水质的保护技术、水环境生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是建立完善水环境保护体系、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完善水环境质量管理的基础。它涉及政策性、经济性和技术性知识,是环境水质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涉及生态保护、过程控制、环境监测、水质改善等多领域,已经成为水质科学、污染控制、河流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管理等学科的基础性研究,为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水质工程学》还与水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建设、水质安全保障等技术活动紧密联系,是研究水质变化和污染控制的重要研究领域。它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是水质污染的防治控制,也可以是水质恢复和新型水质改良技术的研究。 水质工程学的发展,既有继承、创新又有发展,推动水质问题的解决。其重点是建立水质评价标准,构建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实施全面水质监测,加强水质污染防治,针对水质污染源及其排放特征,探讨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规律,推进水质恢复及改良技术,构建水质污染控制与恢复的综合战略,改善水环境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水质工程学的发展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实施水质标准和监管措施,研究建立有关水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政策、方案和法律。 总之,水质工程学是一门研究水环境质量保护、综合分析搞排污事件对水质的影响、监控水质的改善技术、实施水质标准的科学。它不仅能够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持,而且还可以为水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议。

水质工程学基础复习要点

水质易忘 1水体自静过程的两个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越高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 水中溶解氧DO,越高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少。 2消毒剂:氮气,过多会生成三卤甲烷。 二氧化氯,会产生氯酸盐。 臭氧消毒,水中不能有- Br 3 水源-曲水-一泵站-处理构筑物-调节-二泵站-管网 4 反应器:间歇式活塞式恒流搅拌式 容积除以流量得停留时间 5凝聚和絮凝 浊度:表征水中胶体物质含量,常将胶体颗粒的去除称为除浊。 G值:速度梯度1-S,先大后小 GT值:无因次数。5 410 10- 过程:(1) 混凝剂配制: 药剂溶解,溶解池,搅拌方式有水力搅拌,机械搅拌,压缩空气搅拌等 溶液稀释:也要搅拌设置

(2)混合设施: 水力混合,平流的穿孔板式混合池,竖流的涡流式混合池,来回流动的隔板式 水泵混合,混合后胶体脱稳。 管式混合,管道静态混合器,扩散混合器P83。 机械混合,混合池里装搅拌装置 (3)絮凝设施 常用机械絮凝池,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 4沉淀: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表面负荷:单位沉淀面积上承受的水流量 BL Q q = 流量计算:Q=BHV (水平) 污水:VMAX=0.3m/s.Vmin=0.15m/s 水中颗粒杂质在沉淀区中的总沉淀效率为: udP u p p ⎰+-=+= 011)1(2ηηη(完全加混合的) P 。为沉速小于U 。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 udP p ⎰ 0颗粒沉速为Uj 的颗粒所占百分数 斜板沉淀池雷诺数Re 较低,而弗罗德数较大。所以其水流中稳定性较好,这也有利于提高沉淀效率 机械搅拌澄清池: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研究的是水质污染的控制和处理技术。它研究的内容涉及水质分析、水质变化预测、水质污染源分析、水质污染处理技术、水质恢复技术、水质生态管理等。 水质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源于水文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也源于多学科的研究。水质工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综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水质工程关注的是如何对水质进行检测、监测和管理,以及如何开发有效的水质污染控制技术和水质恢复技术。水质工程通过利用自然和化学过程,采用机械和物理手段,以及开发新型的化学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提出并应用工程技术,以达到控制和恢复水质的目的。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领域还包括流域水质管理、水质污染控制与处理、水质恢复技术、水质生态系统模拟、水质污染生态效应评估以及水质安全等问题。研究发现,工程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水质污染,而且可以有效促进水质的恢复。 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展水质工程相关技术,以改善水质状况。这些技术包括水质分析和监测技术、水质处理技术(化学、物理、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等。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善水质,减少 水污染,恢复水质,降低水质污染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改善水质的技术体系要依靠综合的水资源管理,调整水利用模式,实施节水、节用措施。尤其在控制和处理农业污染源时,必须采取有

效的技术措施,如污染研究、污染源治理、废水处理等。 水质工程学不仅涉及技术开发,也要涉及水质治理中的管理和法律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水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水利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便完善水质管理体系,推进水质改善工作,改善环境质量。 总之,水质工程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运用多种理论和技术,是一门综合、应用性非常强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是当今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工程解决方案。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简介 水质工程学是研究水源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并开发和应用相应技术来改善和保护水质的学科。它涵盖了水源管理、水质评估、水处理技术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水质工程学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介绍水质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水质工程师的职责和挑战。 基本概念 水质工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水质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水源的分类和特性、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基本的水质参数等。 水源可以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通常比较干净,但也受到工业活动和农业排放的影响。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体,常受到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污染物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 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包括化学品、石油产品、农药和工业废水等,它们会对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崩溃。 主要研究内容 水质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质评估、水处理技术和 环境保护等方面。 水质评估是指通过采集水样并进行实验室分析,评估水体 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水质状况。水质评估可以帮助确定水体的健康状况,为制定水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水处理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来去除水体 中的污染物。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反渗透等。水处理技术的目标是提供安全、清洁和可持续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环境保护是水质工程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它涉及到水源的 保护、水质的维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的措施包括限制和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宣传教育等。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概述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概述 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水质工程学的课程设计愈发重要。本文将就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的概述、课程内容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的概述 水质工程学旨在培养有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高层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水质控制和管理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通过水质工程学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掌握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水处理技术原理以及运行和维护要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兴趣,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水质工程学课程内容 1.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包括水污染源、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水处理技术原理等方面的内容。这项课程将介绍如何检测水的污染程度、各种污染源的种类和影响等问题。此外,还将介绍水质标准、水的污染物去除技术、水的再生利用以及智能水质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主要涵盖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包括水循环中的供水、处理和回收等方面的内容。此项课程将介绍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预测,以及现有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技术。 3.水处理技术 主要介绍水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包括滤波、吸附、膜分离、氧化还原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将同时讲授水处理工厂的建设和管理。 4.水环境调查 涉及水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现场采样、水质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5.生态学 涉及到各种水生生物和对水环境的影响,重点讲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本课程将有助于更好理解人类活动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更好的保护水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水质工程学师资队伍 1.教授 教授一般需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2.讲师

《水质工程学》主要内容与教学环节

《水质工程学》主要内容与教学环节 (一)《水质工程学》的重要性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市政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各类设计院所、自来水公司、环保公司等工作,毕业生应能从事与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相关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而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于《水质工程学》。因此,《水质工程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单位对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 (二)《水质工程学》主要教学内容 《水质工程学》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内容按处理对象主要包括城市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给水及污废水处理等;按处理原理包含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等,具体包括各种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城市给水处理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有解决城市给水处理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熟悉城市水厂的运行管理,重点掌握凝聚与絮凝、沉淀、过滤、吸附及消毒等水处理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设计计算。了解该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给水处理技术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污水处理部分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水的物理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以及污泥处理与处置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设计计算和运行管理技术,掌握污水处理的工程技术与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工业水处理部分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水的化学处理、离子交换及各种膜法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熟悉工业给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处理方法和设备运行管理,熟悉工业废水处理的排放标准;掌握工业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计算的基本概念;初步具备从事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的科研能力,并对该学科现状和发展动向具有初步的了解。 (三)《水质工程学》主要教学环节 《水质工程学》涉及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水质工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生产实习等四个方面。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只覆盖一到两个教学环节相比,《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过程涵盖了所有相关的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对保证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论教学为学生讲授水处理方面的相关原理,使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水质与水质标准、水处理方法与原则、凝聚和絮凝、沉淀、过滤、吸附、氧化还原与消毒、离子交换、膜滤技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污泥处理处置与应用、水的冷却、腐蚀与结垢、典型

水质工程学名词解释

水质工程学名词解释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活性污泥: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黄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2、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MLSS):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又称混合液污泥浓度。 3、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 (MLVSS):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 4、污泥沉降比 (SV):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 30min 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 %表示。又称 30min 沉降率 5、污泥容积指数(SVI):从曝气池出口取出的混合液,经过 30min 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 mL 计。简称污泥指数。 6、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 (SOUR):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为 mgO 2/(gMLVSS·h )或 mgO 2/(gMLSS·h ) 。 7、污泥龄: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其生长到排出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曝气池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8、污泥回流比:从二沉池返回到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 Q R 与污水流量 Q 之比。常用 %表示。 9、 AB 工艺: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即“预处理 ---初沉池 ---曝气池 ---二沉池”存在的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和脱氮除磷效率低及投资运行费用高等问题, 开发的新型污水生物处理工艺。 10、 SBR 工艺 :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 SBR 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 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 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 11、生物膜法 :它是一种活性污泥呈膜状生物污泥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其实质是使细菌和细菌类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殖, 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生物膜。 12、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 :单位面积的滤池或单位体积滤料每日处理的废水量, 表征滤池的接触时间的水流的冲刷能力。 13、生物滤池有机负荷:即指单位时间供给单位体积滤料的有机物量。 14、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是在无氧条件下, 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代谢作用达到有机废水或污泥处理的目的,并获取沼气过程的统称。 15、生物转盘 :是生物膜法的一种,特点是其载体是转盘, 微生物在转盘上生长繁殖形成生 物膜,并通过外力的驱动使转盘转动,实现好氧厌氧更换以及促进膜的脱落更新。 16、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是一种新型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它采用两个串联的反应器, 分别富集产酸发酵菌群和产甲烷菌群, 先后完成产酸发酵作用和产甲烷作用, 前者被称做产酸相,后者叫做产甲烷相。本质特征是实现相的分离。 17、氧化塘:又称稳定塘, 是人工适当修整或人工修建的设有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 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 1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有节制的投配到土地上,通过土壤 -植物系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吸附、过滤与进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使污水可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得以降解、净化,氮、磷等营养物质得以再利用,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获得增产。 20、污泥处理中的有机物负荷率 (S ) :是指消化池的单位容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接受的新鲜污泥中挥发性干污泥量。 21、污泥干燥 :是将脱水污泥通过处理,去除污泥中绝大部分毛细结合水、表面吸附水和内部结合水的方法。 22、氧转移效率 (EA) :通过鼓风曝气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 。又称氧的利用率。 23、污泥含水率 :污泥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污泥总重量之比的百分数称为污泥含水率。 24、氧化沟 :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态上不同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污水渗入其中得到净化。 25、 BOD (生物化学需氧量) :在水温为 20℃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将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陈伟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 (BOD5指的是 5天的生化需氧量) 26、 COD (化学需氧量) :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 CO2和 H2O 所消耗的氧量,即为化学需氧量。 27、 TOD (总需氧量) :有机物被氧化成 CO2, H2O,NO2和 SO2, 所消耗的氧量成为总需氧量。 28、 TOC (总有机碳) :把有机物所含的碳氧化成 CO2, 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器记录 CO2的数量并折算成含碳量即为总有机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