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2015/10/15 9:44:00 陕西统计局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9.1∶52.3∶38.6。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业占比提升的特点。

一、工业、建筑业增长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二五”以来,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十一五”末5446.1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9500亿元,增加了4053.9亿元,年均增长12.4%,是增长较快时期之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1.8%,在GDP年均增长11 %速度下,贡献8个百分点。其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558.97亿元,增加到2014年7993.39亿元,增加了1.75倍,占GDP比重也由45%上升到45.2%。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

献率54.9%,在同期GDP年均增长11.9%中贡献6.53个百分点。其三,建筑业发展相对加快,成为继工业后凸显出的又一大亮点。特别是2013、2014年建筑业增长速度分别达13%和11.8%,首次超过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为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提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扩大新的服务领域、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我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建设科教型、文化型的西部强省的战略,加大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3688.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7000亿元,总量翻了近一番。比重由36.4%上升到38.6%,年均增长10.2%,虽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但二者增速差距在逐渐缩小,服务业较快的发展,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信息、金融、文化、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新的力量。“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与其相关的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居民服务等服务业增势强劲,极大推动了第三产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2014年与“十一五”末相比,这些行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5%提高到30%,每年提升1%,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撑力量。

需求结构改善投资拉动依然为主

一、需求结构改善,投资拉动依然为主。“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与“十一五”时期相比,速度回落。在工、农业生产增幅回落的情况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仍然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资本形成总额看,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达到1.29万亿元,年均增长12.6%,占同期GDP的比重从67.5%上升到6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2%,在同期GDP年均增速11.9%中资本形成总额贡献8.6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

二、消费增长平稳,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提高。“十二五”期间,由于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有效的带动和促进了消费总量的扩大,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活力。2014年,全社会最终消费7816.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9.2%,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为39.8%,在同期GDP年均增速11.9%中,贡献4.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总量5584.3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7.4%,年均增速12%,占最终消费的比重达到71.4%。

三、流入大于流出,净流入的经济结构未有改观。最终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流出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十二五”时期,我省的投资和消费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对地区外的需求和依赖逐年扩大,流进的货物和服务超过流出,是我省长期以来未曾改观的状况。2014年,我省净流入达到2108.2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1.9%,比“十一五”末下降1.4百分点。

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稳步发展

区域经济稳步、协调的向前发展,有力的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增长,对搞活全省经济一盘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十二五”以来,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省一

样,增速逐年有所回落,但各区域充分发挥以自身优势,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区域经济应对挑战,稳步发展。“十二五”时期,我省三大区域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发展战略,经济实力稳步增强。但由于我省陕北地区产业单一,产业链短,受外部煤炭、能源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减缓的影响,工业增速大幅回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2014年,关中地区实现GDP为1.11万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4713.67亿元。陕南地区实现GDP为2267.26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1144.6亿元。陕北地区“十二五”时期受影响最大,2014年实现GDP 4306.7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1664.58亿元。与全省同期年均增速相比,关中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陕南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陕北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

二、各区域在全省经济中所占份额有所变化。2014年,各区域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关中62.7 %、陕南12.9%、陕北24.4 %。关中仍然是全省第一大经济体。但与2010年相比,各区域所占份额发生了变化,关中地区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陕南上升1.8个百分点,陕北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

三、区域经济对全省经济贡献率有新变化。“十二五”以来,三大区域在稳步发展、实力提高的同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发生了变化。关中 2011--2014年,GDP年均增长速度12.4%;陕南年均增长速度13.7%,陕北年均增长速度10.3%。关中对全省贡献率从63%上升到65.3%,上升了2.3个百分点;陕南对全省贡献率从11.5%上升到12.9%,上升了1.4

个百分点;陕北对全省贡献率从25.5%下降到21.8%,下降了3.7个百分点。在同期全省增速11.9 %中,关中7.8个百分点,陕北2.6个百分点,陕南1.5个百分点。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地资14.2 姚鹏 20141541039 一、“十二五”中国工业的发展 1.重化工业进一步深化。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重化工业的总量和在工业中的比重都得到了快速增长。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38.6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5%,较“十五”末增加 2.9个百分点。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搭建了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部分行业突然投资过度、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加重等许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问题。因此,平衡处理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将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迈进,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城市化加速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预计重化工业化步伐还将加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然可能继续上升。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持续推进,预计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增加速度将有所放缓,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十二五”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将是转变发展方式,集中表现为深化发展。 2. 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速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整、优化和提高,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是发展数字化、精密化、集成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快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四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集群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要打造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国际化程度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管理先进的产业集群区。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2015/10/15 9:44:00 陕西统计局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9.1∶52.3∶38.6。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业占比提升的特点。 一、工业、建筑业增长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二五”以来,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十一五”末5446.1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9500亿元,增加了4053.9亿元,年均增长12.4%,是增长较快时期之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1.8%,在GDP年均增长11 %速度下,贡献8个百分点。其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558.97亿元,增加到2014年7993.39亿元,增加了1.75倍,占GDP比重也由45%上升到45.2%。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1、“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3、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4、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5、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6、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9、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10、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1、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12、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13、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14、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15、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16、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提供思路指南和行动纲领。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定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是1953—1957年的“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 五年规划与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普通百姓的就业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五年规划,既是报效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部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十二五成就及原因

“十二五”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重大成就及原因 摘要:“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五年。特别是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克难攻坚,砥砺前行,有力实施宏观调控,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原因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 ,不仅高于同期世界 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继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2014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62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33.6% ,年均实际增长7.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 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 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629 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33.6%,年均实际增长7.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 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 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现代产业体系是保证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新旧动力有序转换,长期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十二五成就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宁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三五”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1.94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70亿元,超“十二五”规划目标(65亿元)5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超“十二五”规划目标(15%)1.9个百分点。2014年人均GDP达到20063元,预计到“十二五”末达到22668元,是2010年的2.19倍,年均增长17%。从经济总量看,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几年,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十二五”时期宁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工业经济强劲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预计“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64.2亿元,是2010年(20.2亿元)的3.18倍,年均增长26%,可以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工业率先实现翻番,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0亿元”的目标。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三)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财政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2014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86亿元、1.73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3%和18.5%。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已经提前1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中“地方财政收入”翻番的目标。 (四)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消费需求趋旺,同时,灾后重建加快了城乡居民住房装修和家庭设备更新换代步伐,有力促进了消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提供思路指南和行动纲领。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定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是1953—1957年的“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 五年规划与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普通百姓的就业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五年规划,既是报效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部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十二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适应引领新常态转型升级新发展-“十二 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5-11-17 统计报告[2015]第058期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两个跨越”的重要阶段,是顺利完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五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四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在全国“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四川经济增速放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省委、省政府精准发力,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四川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11年,四川跻身全国“两万亿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1026.7亿元,2014年GDP总量28536.7亿元,“十二五”前4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前10年(“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之和。2015年,四川省经济总量有望超过3万亿,用4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2011-20 14年,四川GDP年均实际增长11.5%,增速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

人均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四川省人均GDP超过两万元,达到21182元,2013年超过三万元,2014年达35128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实际增长1 1.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从2010年的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9.3%提高到2014年的75.3%,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尽管结构性减税力度逐年加大,但伴随着四川省经济的平稳发展,财政收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61.7亿元,2011年超过两千亿元,2014年突破三千亿元,达到3061.1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8.3%,增速比全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