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实施,特别是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形式上来看,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场面都是热热闹闹。但透过现象的背后,不难发现过浓的作秀成份,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是在演戏,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内化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重建师生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仅仅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表面化展现的一种形式。课堂的教学气氛,有很多教师只能追求场面的热闹,而没有顾及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依然落后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是学校的软环境,这里所谈的软环境,主要是制度环境。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现行学校的管理评价制度体系,几乎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校现已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集体舆论,都是为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与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很难相适应,其至出现冲突。现行的中考体制,考题大多被吹棒为“考能力”的题,但这种“能力题”是考生按常态的教学难以解答,必须经过“题海战术”的磨练才能拿到高分。实验题也被称为考考生实验操作的的考题,其实“纸上谈兵”才是拿高分的捷径。考分几乎成为学生升学、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这种观念层的改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磨合,这要成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优先考虑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硬环境,硬环境是指办好学校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支撑去空谈新课标的实施,有如建空中楼阁。特别是化学学科,它的知识体系要经过实验的论证、分析和归纳,而所有这一切,靠的就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现实中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物质设备。随着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日趋严重,城村差距不断扩大,落后学校办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象我们这类学校,连新课标要求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仍不具备。

(三)教师角色转换难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对新的课程改革,其作用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角色转变的成败,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最终走向。然而,在传统模式上培养成长起来的教师队伍,无论是教育观念层,或者教育行为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是大相径庭。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实现新课程中教师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行为根深蒂固、相沿成习,形成短期难以根除的痼疾。这种角色行为的转变

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项相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已经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但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教师新课标培训体系,明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参加的一些培训学习,都是一些零敲碎打、只接触毛皮、没有内涵的活动,教师难以感悟新课改精神的内核。要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广泛认同,实行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及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化,确实任重而道远。

二、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

要改变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教学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构建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习惯形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注意解决好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科专业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块基石,是教师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标志,体现教师对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体系非常深刻的理解,对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准确把握,对各分科内容的衔接与联系的精熟程度,对高考动态、考纲考题的研究了解。但这些远不是能力要求的全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了技术的支撑,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现代物理教学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运用成为评价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又一重要的标志,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也成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从学科的特点来看,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思想的形成,化学知识的掌握,要体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照本宣科、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必将化学教学导入歧途,现在中考出题的特点,就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大量的题目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貌似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通过化学知识得到满意的解释。因此,作为化学教师,除了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功底外,要注意跟踪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追踪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尽可能做到博览群书,注意生活经验的积淀,典型事例的存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常教常新,创设化学情景才能生动有趣,便于问题化解于无形。

(二)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就是因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差异,扬已之长,因学生年龄特点,智力发展阶段,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如初中二年级的《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教师选择探究教学法,布置

学生上课前预习课文,准备物理实验用具,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展示自己实验成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能力得到了锻炼。高二级的《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一课,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当今世界能源的使用与开发现状,调查了解本地区工业发展、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污染的情况,并通过小组广泛的讨论、分析,形成文本提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整改建议。这种通过对教学过程重视,来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环境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以充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经验及情绪状态为前提,以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接受为前提。教师把精力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法。主体性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法入手。学生主体性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学校多方面的支持,而最有效的支持来自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中发生的,改变以往信息交流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协商争论,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教学关系

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教师的重要的职责,就是给予学生的一种启迪,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努力,力途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不是把问题首先展示给学生,而是把设置问题的场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挖掘。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对新课标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它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的储备。而对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物理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问题场景创设精巧与呈现的恰当,让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去感受物理的奇妙与魅力,启发性关键是对学生灵感的点拔,达到一种顿悟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是出于学科的特点的考量,化学是一门实验探究性的学科,其概念、基本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实验的论证和推理,课堂的开放性是出于化学思想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一种理论的指引,我们学科组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创新,演示实验的改造与创新,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信息技术与资源的使用,学校基本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自身能力的约束,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甚至有时仅仅是一种摆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1)丰富教学内容,开阔知识视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的现状,仍然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一本教案受用终身”的“全教本主义”的教师大有其人。教材仅仅是教学知识的一个框架体系,它的内容靠的是教师从生活体验中积累、收集、剪栽与重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创建问题情景时使用的素材或角度要新颖,能引人入胜,能总揽全课,能顺其自然地突现问题要点,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所有这一切,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实现信息的整合来达到。(2)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感染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课的作用非常突出。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微观世界的分子的运动,或缓慢的反映过程要在短时间里的呈现,或转瞬即逝的现象要在课堂上展示其发展过程,通过媒体,形象生动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甚至分析试题时,对复杂的化学情景,通过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化学的过程的理解,从而解决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对化学产生的畏难情绪。但多媒体对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制作质量,对教师课件的制作能力不高,而一般中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匮乏,质量低下,难以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的现象亟待解决。

新课标实施的潮流不可逆转,在学科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而问题的根源有源于学科本身的原因,我们务必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但也不乏有教育体制性的原因。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看,是人文情怀的缺位,审视我们的德育工作体系,如何看待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支配,只能服从的弱势地位,缺乏师生平等对话的条件。因此,要克服机制性的障碍,包括我们现阶段的管理制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改,新理念,语文课文新教法

新课改,新理念,语文课文新教法 发表时间:2016-07-21T09:43:01.9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作者:王丽琴[导读] 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蓼兰中学266731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新课程下的课文阅读教学应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高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突破口的选择标准及着意点 课文教学好的突破口一般说来具有这样几个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新颖别致,富有艺术创造性;能“执一而驭万”,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能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训练其阅读能力。 根据上面的原则寻求突破口时,我们要特别着意课文这样几个地方:(1)学生阅读的忽略处。于“无疑处”生疑,最能引发学生去深究,从而思有所悟、究有所得。(2)文章阅读的生疑处。以疑促思,以问促学,相机诱导,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愿学、乐学。(3)体现文章个性的精彩处。课文无非是例子,例子者当有个性特色,笔力雄健处及构思精妙处,个性全出。(4)能带动全篇的关键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直奔重点,化难为易,“牵一发而动全身”,省时又省力。 二、突破口的常见类型 突破口可大可小,其常见类型有下面几种: 1.从题目突破。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根据题目暗示,可设计几个问题,长文短教。(1)题目是什么短语?它告诉我们课文主要写些什么?(2)根据课文题目,课文可分几部分?找出文章起止段及过渡语句。(3)对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生活的描写各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从文中划出有关感受语句。④作者为什么要详尽描述百草园生活?说出它的目的。⑤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2.从结构突破。教学《海通精神》,根据一事一议、先叙后议的结构,可以设计五个问题教学。(1)文中哪部分为叙事?叙了一件什么事?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何特点?(2)文中哪部分为议论?议论的内容是什么?议论的中心是什么?(3)叙和议的联系点是什么?请找出文中原句。(4)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试归纳“一事一议”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3.从线索突破。教散文抓线索易突破重难点,如教郑振铎的《海燕》一文,可抓住“乡愁”这条线索,设计三个问题:(1)文中几处抒写乡愁?请划出相关语句。(2)每处乡愁是缘何而发?乡愁跟海燕有什么联系?(3)为什么写海燕前要描述家乡春天的小燕子?这跟乡愁又有什么联系? 4.从情节突破。教小说、戏剧等课文,从情节突破较为便捷,指导学生编写情节提纲,能迅速把握文章的重点所在。例如教学《陈毅市长》,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陈毅市长为何事而夜访齐仰之?(2)概述陈毅市长和齐仰之两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解决的过程,并据此划出文章段落。(3)陈毅市长怎样围绕“化学”这个话题激发齐仰之的爱国热情?从中表现出陈毅市长怎样的性格特征?(4)举例说说文中人物对话富有个性化的特点,试概括齐仰之的性格特征。 5.从人物突破。教《故乡》一文,可抓住闰土这个人物,设计四个问题:(1)此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一个?(2)文章中几次写到闰土的形象?(3)少年闰土从外貌到思想精神上与中年闰土有哪些显蓍不同?(4)当年的小英雄二十年后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木偶人? 6.从关键词句突破。教师要善于发现体现文章中心、人格中心、作者独特感受的关键词句,将它拈出来,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难忘寄园情》一文结尾句是:“记下这段回忆,权作献在先生灵前的一瓣心香吧!”便可抓住“这段回忆”这一词组,设计下列问题进行教学:(1)这段回忆具体由哪些事组成?每件事表达了什么意思?(2)五十多年前的这些小事,作者为什么记忆犹新?(3)既然是回忆老师钱先生,为何用《难忘寄园情》作题目,而不用《回忆我的老师》作题目?(4)课文开头和结尾不是写回忆往事,能否将它们省略掉?如不能,请说出理由。 7.从重点语段突破。《晋祠》第一段是一个总起段,根据这段在文中的地位和与下文的联系,可以设计两个问题来教学:(1)山西晋祠是以什么而著名的?(2)这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和以下几段的关系是什么?诸如总结段、过渡段等均可以以它们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能防止平均用力,而把力量集中在刀刃上。 三、突破口的设计技巧 1.探求因果。即从揭示文章因果关系的文眼入手,探求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中因果关系的安排,由此带动学生对全文的研究理解。 2.检索证据。作为教材的课文,一般都文质皆备,对此教师不必“面面俱到,一一道来”。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从众多的材料中检索筛选,进行整体性阅读。 3.寻找异同。“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设计突破口时,还可以就不同课文或同一课文的不同部分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寻同比异。如教学初语六册一、二单元“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和“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时,均可用“比较异同”作为突破口,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理解文章个性特色,把握其共性特征,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寻同比异的范围很广,可以就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体裁样式、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作比较,也可以一篇文章的词语、标点、句式、选材、构思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选择突破口来组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胆魄和眼力。“胆魄”来自于对教学艺术的执著追求,“眼力”来自于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如何评价说课

如何评价说课 在教学实践中,说课经常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其一,说得过于简单,仅仅交代几个教学环节和呈现的内容;其二,内容逻辑混乱;其三,缺少“说”的味道,给人感觉像是上课或是做枯燥的报告。说课应该让别人明白你所说的内容,清楚你想在课堂上做些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此外,说课还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同行能够听下去。 优秀的说课,至少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突出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在说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说课的灵魂。虽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需要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设计也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理念,但备课中的理念往往是一种内隐的东西,发挥着潜在的作用与影响。而说课则不然,说课中的教学理念是突出的、外显的,因为说课不仅要说出其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即不但要说教什么,怎么教,而且要说出为什么。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便缺少了分量,缺少了深度,也就失去了最关键的亮点。 2.诠释教学思想 从说课的陈述形式看,它不限于对教学设计或教案的简单说明解释,它不是教案的复述,此其一。其二,说课也不是上课的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反映教师如何将教学思想运用于该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策略等的设计中,因此,更加注重的是教学理论的诠释。所以,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清晰、完整地表达出相关的教学思想和自己的教学观点与思路。 3.体现教学能力 从说课的整个过程看,好的说课对教师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向现代科研型教师转变大有裨益。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进一步掌握和树立新课程改革观;教学设计的展现,可以使教师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解释教学现象;教学效果的预期或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都通过说课充分表达出来。 4.展现教学境界 创新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应该具有创造性。说课者对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可以通过说课呈现在同行面前,这种创造性体现在说课者对教学准确而独到的理解,对教学环节别具一格的安排和设计,对教学策略颇具匠心的运用技巧等上面。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听课评课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听课评课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听课评一、评课及其意义评课,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一位教师正常情况下,一辈子应该听课 1000 节左右,也得评课 1000 节左右。 大凡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都很重视听课、评课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一辈子坚持每天听课 2 节,听完课后还要认真的分析、评议。 评课,就是根据课程标准,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评课也称课堂教学评价,它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的理念: 教育思想,通俗的说法,就是教育的观念,对教育的认识,或对教育的主张。 教育思想人人有之。 教育思想有层次之分: 教育认识、教育观念、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 1 / 8

教育理念也称为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 教育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追求,一种信仰。 所以,可以说,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化、信仰化的教育观念。 教师一定要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它是教师的主心骨。 先进的教育思想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评好课的前提。 所以,评课者要评好课,首先必须研究教育思想。 在评课中,评课者只有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用超前的课改意识去分析、透视每一节课,才能对课的优劣做出客观、正确、科学的判断,才能给授课者以正确的指导,从而促进授课者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揭示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发展。 若用传统陈旧的、僵化的教育思想去评课,不仅不能给授课者以帮助,反而可能会产生误导。 2、有利于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师素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的一个学科,同样的一节课或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的表现出的教学风格则不同。 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精雕细刻,把课上得天衣无缝;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大刀阔斧,紧紧抓住重点难点,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善于归纳推理,用逻辑思维本身的魅力把学生吸引进去;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运用直观、形象、幽默的优势,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充满学习的乐趣。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同一个班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教师上课,有不同的表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On the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new curricu lum concept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树思语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 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 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 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 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 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 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 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 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 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 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 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 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 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 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 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 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 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 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 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 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 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

如何说课及说课的基本要点

如何说课及说课的基本要点 一、什么是说课 1.定义:所谓“说课”就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有准备地在某一特定的场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针对某节课、某个专题或某个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内,向其他同行较为系统地口头阐述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教学预设及其设计的理论依据。 2.表现方式: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述为主,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为辅、以教育科学理论以及教材为依据,以同行教师或评委为对象,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必要时还可由听者评说,讨论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和师训活动。 3、前提条件:⑴ 说的课必须是自己亲自上的或自己备的课;⑵说的内容必须有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其理论依据。两者必须同时具备。 二、说课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说课活动考察被评估学校和被评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学能力

和教学水平;同时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说课的作用有哪些? 1.说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2.说课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3.说课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说课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⑴说课标?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 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 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课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课 XX市渭滨学校陈伟(整理定稿) 一、评课的重要性: 有人把老师上课比作“画龙”,把评课比作“点睛”,“龙”因“睛”而腾飞,很形象,同时道出了评课的重要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 二、评课原则 1、概括的讲,评课时,一定要冲破传统和世俗的观念,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注重实效,实事求是,即要把优点说够,给人以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以启迪。同时还要避免话语霸权,提倡学术对话,尤其是注意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鼓励与支持。 2、要形成一种新的听课、评课的文化,也就是评课的基本原则。第一要事实求是,说真话,是优点就说优点,是缺点就说缺点。第二严格要求,严是爱。第三,学术自由,看重争论。批评是教学研究的灵魂,没有专业的高度和批评的眼光,就事论事的,一团和气的评课,是“无效”评课。 三、好课的标准 标准,有效评课的坐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评课,也必先有一个标准。评课时用这个“规矩”来衡量课的质量。但是,由于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锱铢必较”

的客观标准,只能是相对的“观其大略”性质标准。关于性质标准,教育教学专家这样描述: A、余文森教授: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就是好课。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课,就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 B、叶澜教授: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即一有意义、二有效率、三生成性、四常态性、五有待完善。 C、于永正老师:成功的课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成功的课是让学生有憧憬和梦想。 D、2004年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就什么是体现新理念、实实在在的好课初步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二是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四是教学方法要得当;五是教学效果要好。专家们认为这不仅对语文课,其他学科的课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 四、评课的策略 策略(一) (1).评课活动内容的生成要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 评课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评课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评课活动只有对一线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她的伟大复兴,务必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深入学习、理解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等等。显然,如果不根治这些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这充分说明,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一次班会活动课上,我谈到了座右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时,抛砖引玉地举证了一些受座右铭激励、造就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它们进行汇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起到相互激励、监督、鞭策的作用,同学们从不同座右铭中学习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工作、如何惜时、如何处理人

新课改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 现在全国全面采用新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新课改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与之相适合。 3000年前的一位哲学家就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今日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学习不再是一种可怕的负担,而是一种能够表现自我、掌握新知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带领学生成长的真正的园丁。 一、教材变了:从“繁、难、偏”转向自由发挥 新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传统教材中存有的“繁、难、偏、旧”的问题,如今有了明显改变,教材也比以前更贴近现实生活。新教材少了指令性任务,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教师来说,无论从教具的制作,还是到相关素材的积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新课程更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课本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新课程也让师生在彼此交流中一起成长。新课程更强调综合性,也更具挑战性。要求贯通各科知识。师生一起寻找答案,平等的交流,这种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方式变了:从机械灌输变为准确引导 以前拿到教材,我想的是,我该怎么教,怎样把教材参考上讲的知识点教学生学会。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一篇课文,想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学才有兴趣?从教师以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个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是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引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思

如何说课及说课要点

说课 昌图县教师学校中学部化学教研员杨智超(摘抄整理)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指讲课教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在一定场合说说对教学课题从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 二、为什么要说课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说课时,教师不但要说清“教”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即新课程理念、标准有什么要求、有关的教育理论是怎样阐述的等理论依据。为了说清这一类问题,说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和资料。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达到由理性认识向创造性认识升华的境界,从而提高提高教师素质,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长期坚持说课,必然促进教师的理论学习变得越来越广博而深刻,理论应用变得熟练而有效,从而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产生飞跃性的变化,即由经验型教师逐步变为理论型教师、科研型教师。 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的结合 备课、讲课是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而说课侧重于理论,运用教学理论分析、阐述备课、讲课的目的要求和程序。要说好课,就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说课的全过程。这就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为适应“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习大量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说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说课”为“课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 3、有利于营造教研气氛 说课活动往往和评课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说,发挥了说课教师的作用。通过评,又使教师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课者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评课者也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共识,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说课者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听者从中得到比较、鉴别和借鉴,得到案例示范和理论滋养两方面的收益。从而营造了较好的教研氛围。 三、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相同点:(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不同点:(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于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3)目的不同。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与反思 思想指导行动。 新课程需要新思想。 新思想才能产生新行为。 一、十一年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从2001年6月7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一年。十余年的新课程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哪里?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2、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新课程改革的经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先生认为:“我国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致力于一系列课程教学概念的重建,卓有成效地介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并从实践层面不断汲取鲜活的经验”。“短短三年来,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我国得到重建。比如说,我国教育界的‘课程’概念已经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一线教师的认识明显地经历了四个关键词的演进过程:‘预设→生成→预设和生成→预设为了生成’。显然,这种课程概念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越了灌输‘现成知识’的‘预设论’ 新课程改革的教训: 程少堂先生作为中学教学一线教师,基于亲身体验,“试图用辩证的眼光,对小学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训概括为: 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 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零零碎碎的、毫无启发性和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满堂动”: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所提倡的“活动”形式主义化,于是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还美其名曰“动中学”、“做中学”。“满堂放”就是满堂放课件,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一是装点“门面”的多媒体教学;二是“翻版式”的多媒体教学;三是多媒体用得过多过滥。“满堂夸”即满堂表扬。有的校长和教师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夸奖,无论学生的表现值不值得表扬。 “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虚假地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虚假地合作”: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讨论中的“三陪”———陪听、陪说、陪造气氛。“虚假地探究”: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中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虚假地渗透”:有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尽管有些教师这样做得还很卖力,但效果却既空洞又无力。

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课改

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体系,我县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成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从2019年九月份开始在全县五年制转六年制小学的起始年级实施了课程改革。2019年九月开始在全县所有小学的起始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式、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方面都应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课改对我们来说即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此一年多来我们在课改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首先,要转变观念: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

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