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本文阐述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的涵义,当前中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化学与人文两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感、利用学科交叉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指导使化学与人文自然渗透四方面讲述化学与人文的渗透。

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却有些不尽人意:教育质量不如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对于这些难题,我国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他们发表了很多关余化学教育有关的论文、期刊、专著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些教育专家们是如何看待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这个问题的。

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著作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像《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说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5]。该文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四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三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要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

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

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

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

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

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论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则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献谈了几点体会。首先要上好绪言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要协调师生情感,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然后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后还要做到结合实际开展课外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措施,学习上的成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之努力奋斗。

梁扬眉在《化学教学浅谈》中也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社会科学知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社会科学意识。提高课堂效益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并在教学中大胆的尝试,在已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总结:关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学术枚不胜举,但其中有很多观点、看法都比较相似。并且,很多著作中对具体实施的办法说得比较笼统、抽象,在解决一些问题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最重要的是,缺乏敢于具体实践的人,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靠纸上谈兵是绝对不行的。任何改革事业,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必然遭遇到旧有观念与旧有制度的束缚和抵抗,这是不足为怪的。尽管我们在课程创新进中程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曲折、问题和毛病,但那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危险的问题倒是在于,一些人时至今日仍然冷眼旁观甚至抱残守缺。化学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我们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要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能学到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将更多的“中国制造”改为“中国创造”。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提高,那么化学教育也将不再是难题。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教育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人的灵魂,严格说来就不成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他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抽出的。

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促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树立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他的实质是人性教育〔1〕。

当前部分中学过分强调升学需要,人为的将教书、育人分开,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的分数。教辅材料众多,考试卷子铺天盖地,各种名目的考试从出不穷;

以至学生论为解题工具,缺乏对他人及社会的关心,缺乏对科学家应有的崇敬,没有激情和乐趣。

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自然科学”(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传统观念认为,化学和人文是不相关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有着各自特定的价值取向,所以人文和化学只能在这两类学科中分别得到培养和发展。然而对化学学科许多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发现,人文教育并不孤立存在于人文学科内,化学与人文科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但是我们基层许多化学教师依然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走老路,依然坚持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重视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计算,注重过程与方法、逻辑和推理,力图让学生多快好省的掌握应考知识。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是否帮助学生在其头脑中创建一个属于他的化学世界〔6〕?我们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他们头脑中还剩下多少化学知识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内容,他们对化学教师还留下多少印象?学习化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其实化学是一片广阔无垠、精彩的天地,但我们有些教师似乎正在把它变的干瘪枯燥,变成一堆记忆和计算,逻辑和推理。常听到抱怨学生不肯用功,我们教师应该少些抱怨,应想想是不是我们呼略了学生,呼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因此,我们的化学教育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能成为化学教育的唯一依据和目的;挖掘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使之与科学精神相互补充,达到平衡、共同发展,在化学教育中达到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的爱心、道德品质和行为美无疑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你的“道”不够“精”、不够“深”,不能以一桶水来浇灌无数朵花的时候,学生势必会对你产生怀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中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意“教学相长”达到“学高为师”的水平,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中学教师渊博的知识的涵义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培养起具有钻研精神的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中学教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才能积极丰厚的文化底蕴,用丰厚的积累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用灵活的导引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这样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创造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

化学教师应把教学活动当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方法和形式,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和职业;要把教学当作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要重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不只是想到学生的分数。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关于巢湖水污染问题,关于淮河工业污染问题,关于酸雨的危害,关于“三鹿奶粉”的问题……

化学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促进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

绍能源、材料、环保、食品、药品等各个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介绍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学习化学的光荣感、使命感;但也要让学生看到负面影响,如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应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要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4〕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感。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的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其中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所以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也是人文教育的方法;科学活动中科学道德是关键的。苏格拉底说:“道德就是知识”。科学道德表现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成果价值的正确认识。如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但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弄虚作假,发现实验现象与规律不符合时,不是去找误差原因,而是编造“理想”的现象与结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不吻合是,要认真分析原因,大胆质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高,肩负的责任越大;使学生明白化工产品对人类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如塑料产品方便人们生活,但是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要使学生学会对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教育学生追求科学的“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体验,可加速智力活动的进行;情感既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认真的准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积极情感;要学会利用化学学科中的美育因素进行美感教育;更要学会运用宜人情景,深化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使学生既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形成良好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情感。〔2〕第三:利用各学科的交叉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化学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它本身不断地变化、发展、完善,另一方面它与其它系统之间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因此化学知识系统与其它学科知识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双基”教学,同时兼顾其它学科基本知识和其技能在化学中的运用。使化学教学即能充分实现化学教学的“双基”目标和能力目标,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而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它们的方法、原理紧密联系。化学与数学、信息科学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化学与人文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有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正确科学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此为宗旨进行教学,将有利于未来从事专业化学的人才勇于探索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化学在复杂工程中的作用,不断开发化学应用的新领域,也有利于非化学专业人才易于理解、接受、自觉宣传和应用化学新成果,使化学成果易于推广,提高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加强指导使化学与人文自然渗透。

新教材不仅把老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改作“练习与活动”,而且增加了大量“动手实践”的新题型。这反映的是一种课程理念的转变—-“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的社会生活实际出

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于人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例如《空气》这一课,涉及了当代社会难题之一——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到空气污染的多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烟雾中的城市、烟尘粉尘污染、农田大气污染、小炼油厂、土法炼焦、市区垃圾焚烧、光化学烟雾等,同时把世界近年发生的典型空气污染公害事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全球空气污染状况和危害的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5〕。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决不能对此忽视。相反,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条件,还要布置一些书本以外的接触社会的“动手实践”活动。如:水的软硬的区别,食盐中碘的检验,食品干燥剂成分的检验等。这些活动无疑是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加深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人文教育的目标,我们应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适应中学化学教育的人文教育的目标,使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并形成科学发展观。中学化学教学的人文化决不是文科化。在化学课程中强调对科学及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重视化学学科教学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HPS)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化学教学人文化的应有之意。具体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需要我们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努力。〔3〕

参考文献:

[1] 高焕祥. 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2] 孙夕礼. 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化学[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 倪娟, 沈健. 论中学化学教学的人文化[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3: 3-5

[4] 黄涛. 黔江区初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1年

[5]徐芸芸、徐新、李争鸣.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

息.2009(20)

[6]陈显春.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5(04)

[7]段戴平、林长春.对化学教学模式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摘要:人类跨进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对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课堂教学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运用网络为新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室、黑板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网络教学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加以运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施教”转变为“导学”,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第三,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和补充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获取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和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并以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

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的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的研究文献综述 周丽萍 (广州市协和中学广东广州510160) 摘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文献,重点阅读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和原电池教学设计的文献,对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进行了汇总。对突破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的教学策略,从新课引入、实验设计、微观分析工作原理以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给出选修4关于原电池教学设计的建议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行适当的科学探究实验,突破双液原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 关键词原电池思维障碍点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以“原电池”为主题进行检索,再以“中学化学”为主题进行二次检索共有63篇文献,其中11篇分析了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43篇涉及原电池的教学设计,4篇是原电池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的研究,2篇是原电池方程式书写的研究,2篇是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关于原电池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1篇是关于国外教材原电池内容的编排特点的研究。笔者重点阅读了有关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和原电池教学设计的文献,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 学生在认知原电池的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点可以参看表1: 表1 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汇总表 研究者题目研究内容 廖小燕、谢祥林[1]《基于学习条件的原电池教学策略》①学生对持续电流的产生需形成闭合回路 这一个物理常识缺乏深刻理解,例如 Cu-Zn-H2SO4这种原电池,不清楚稀硫酸的 作用; ②学生对原电池内外电路的认识不清楚 李啊琴[2]《“原电池”学习中的错误概念及其转化教学初步研究》①不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②电极反应式书写困难 李淑荣[3]《“原电池”学习困难情况调查与教学①电极判断;②电极反应式书写;③阴阳离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共5篇)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本文阐述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的涵义,当前中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化学与人文两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感、利用学科交叉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指导使化学与人文自然渗透四方面讲述化学与人文的渗透。 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却有些不尽人意:教育质量不如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对于这些难题,我国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他们发表了很多关余化学教育有关的论文、期刊、专著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些教育专家们是如何看待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这个问题的。 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著作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像《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说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5]。该文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四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三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要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都面临着巨大变化。本文对当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结构。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显示出在传输知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极大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最突出的就是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这一崭新的教学手段还难以完全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这一先进教学手段效能的发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尽快适应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校组织了结合本校特点,“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观摩课,尝试并推广课堂《教学导图》和《知识导图》,使师生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书写”为“块状书写”。在探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效能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案例理念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绘制知识导图,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笔记”为“块状笔记”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案例描述 一、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知识导图 (一)工具 1、A4白纸一张; 2、彩色水笔和铅笔; 3、课本和相关资料。 (二)步骤 1、上课前老师把上节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把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的复习与记忆。 2、课后导图练习。教师要对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关键词”,“联想句子”范例,“讲述事因”范例,并“设定标准”,让学生画出本节的知识导图。要求每天学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检查导图,规定讲述内容,把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3、每天一张导图,梳理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大声讲述学习内容。 4、每个知识单元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老师用导图把最精华、最重要的内容(包括:语文、英语的句型、短文、知识点、物理定理、化学公式等等所有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梳理知识点。 5、学期结束,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做成彩色的《知识导图》,随身携带,随时学习。这样

化学实验文献综述

化学实验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将通过实验改进及实验的再探究,来弥补初高中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以此来深化化学的学习及提高实验的创造设计能力。关键字:实验探究、实验改进 正文: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化学现象、化学概念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做实验,更应改进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方法、完善实验理论。本文将选取化学教学2011年第11期,第12期来进行汇总。一、化学实验改进与探究的必要性 (1)初高中化学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实验比较复杂,影响教学效果 ②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产生的有毒有害废物由于实验设计的不严谨对实验者尤其是化学教师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如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产生有毒气体)。不利于保护环境和对绿色化学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的宣传。 ③有些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安全性以及实验效果都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④对于化学药品的具体用量没有很明确地说明或表述模糊,浪费了很多药品

(2)化学实验改进的方向 ①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明确药品用量。 ②尽可能的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或能有效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③不产生科学性的错误。 ④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方案的改进,利用有限的资源人人动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3)化学实验改进的基本方法 ①通过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的具体实践,总结实验的成败经验,查找资料,改进实验方案。 ②将学生分成几个创新实验小组,每个组分别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探究,提出方案、实践、改进、总结、评价。 ③教师选择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做改进,提出方案并实践总结。 二、化学实验改进与探究的具体实例 郭超,支维洲,杨嵘,赵越在“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的再改进中,针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介绍了五则该实验的改进方案,改进的共同特点是,巧妙利用空气,实现白磷在密闭装置内燃烧,取得良好的环保效果。蔡惠君老师在“原电池教学中疑难问题探讨”中,结合原电池教学中的实践和感悟,对原电池电极的极化、去极化和双液原电池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等疑难问题谈几点认识,供参考与交流。沈明祥老师在“乙烯实验室制法的改进”中,通

化学论文文献综述Word版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18]、印度的M. Kandaswamy 小组[19]、美国的Michael K. Chan小组[20]都曾发表过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3. Schiff碱的合成方法 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直接合成法和分步合成法,分步合成法得到的产品无论是在产品产率上,还是在产品纯度上都较直接合成法理想。当反应活性低或选择性不好,用前述两种方法合成的产物不稳定或者产率低时,可选用模板合成法。所谓模板合成法就是将金属离子作为模板试剂加入到羰基化合物中与胺类化合物反应的一类合成方法。如在合成二羰基化合物和多胺的Schiff碱配体及其配合物时多采用此方法。当合成的Schiff碱在反应溶剂中溶解度很小,上述三种合成方法均不适用时,一般采用逐滴反应法,即向胺类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活泼碳基化合物溶液的一种方法[21]。这些合成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Schiff 碱金属配合物,它们各有优缺点。 4. DNA的组成及结构[22-26] 核酸是生物体中重要的大分子,它不仅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还是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变异等生命活动都与核酸密切相关。因此,核酸是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分子。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由核苷(包括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根据戊糖是D-核糖或D-2-脱氧核糖,将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类。DNA的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图1.1)。 图1.1 DNA碱基的结构 脱氧核苷酸之间由3′, 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形成单链,称为DNA的一级结构。基因的表达取决于DNA的一级结构。1953年,Watson和Crick在前人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综述

教师教育中信息化培训的策略 天津师范大学教科院李凤来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方式、教师角色都将发生改变。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紧要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很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任务驱动式、支架式等。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培训策略自然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素养;任务驱动;做中学;单元作品集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在“给学科教师的信”中说,今天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这一比例将越来越高。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师们都在寻求帮助,以期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他们的课堂中去。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实际意义。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理论以及学习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它们的推动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非线性的信息呈现方式、时空开放性和广泛的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未来教师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一、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显著特征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和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图(图1)如下: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不同植物中过氧化氢酶催化效能的实验探究

不同植物中过氧化氢酶催化效能的实验探究 学号:2010011097 姓名:邓海英 【摘要】过氧化氢极不稳定,遇热、光、粗糙表面、重金属及其他杂质会引起分解,同时放出氧气和热量。实验室通常利用过氧化氢的不稳定性,使其在二氧化锰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快速分解获得氧气,但用二氧化锰等作为催化剂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研究表明,动、植物组织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也可在该酶的作用下分解放出氧气。本文将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蔬菜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能进行实验探究比较,寻找优良生物催化剂。 【关键词】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 分解 催化效能 1、问题的提出 实验室中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制取氧气: 此法具有以下优点:(1)该反应无需加热,常温下即可发生,适用的装置多而简单,操作简便,可行性大。(2)反应速率较大,速率便于控制,原料来源广泛,效果好。(3)反应后的产物是水和氧气,无污染,能耗少。 多种现行教材增设了H2O2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化学催化剂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氧气,如:MnO2、Cr2O3、Ag2O、Fe2O3、CuO等。这些催化剂的催化能力不同,孙丹儿、殷莉莉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比较探究[1]。虽然有些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较好,但总的来说,仍存在以下不利因素:(1)制作复杂。化学催化剂一般要在载体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文献[1]中加载催化剂需要12小时。(2)成本较高。上述催化剂按500克算,多则几百元,少则几十元,给教育资金短缺的农村中学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3)还需要到专门的的试剂商店采购,费时费力。(4)污染环境。反应后催化剂不易回收,一般用完后丢弃,造成浪费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为了克服以上不利因素,在绿色化学的指导思想下,本人在催化剂方面做了一些实验探究。 二、文献综述 (1)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又名双氧水,分子式为H2O2,结构式为H—O—O—H,相对分子质量为34.01。 过氧化氢分子中的过氧键—O—O—,在不同的酸碱溶液中有四种氧化电势[2]: 所以过氧化氢既是氧化剂,也可以是还原剂。过氧化氢极不稳定,遇热、光、粗糙表面、重金属及其他杂质会引起分解,同时放出氧气和热量。实验室中还利用过氧化氢的不稳定性,使其在二氧化锰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快速分解来制取氧气。

最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负责人:曹文忠所在单位:恒口镇中心校 课题参与人员:何爱明、张先勇、张为民、李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探究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来促使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 2、初三化学教学现状的需要。初三化学教学内容涉及“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十九个二级主题,教材内容有十二个单元,内容庞杂,学完教材内容需要近80学时,而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各科学习、复习任务繁重。再加之我区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厌学氛围浓厚,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好多实验无法做,有的教师干脆不做实验。所以只有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提高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学习目标。 3、教育发展现状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学实施能力中,要求教师能恰当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有效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目前,市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倡导教学改革,探讨如何落实“高效课堂”,这给本课题的研究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也使得研究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通过开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对我区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化学教师走出误区。 2,通过课题研究,能带动我区初中化学教师更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理念,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明确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3.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较大的转变,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序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促进我区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国内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以2000~2016年国内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献为例

2018年第2期教育与装备研究环境建构 国内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研究文献综述 —以2000?2016年国内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献为例 何彩霞姜丽莉 摘要:对2000?2016年期间国内29篇有关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能力构成、测查方法、提升策略三个维度概述了国内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研究进 展,并从在职中学化学教师培训的角度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师;化学实验教学能力;文献综述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 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启迪科学 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 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作为化学教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将化 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 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中学化学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其 化学实验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2],是决定化学实验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很大 程度上关系到化学教学的效果。那么,中学化 学教师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研究现状如何?如何 提升教师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笔者就国内中学 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研 究,期望能够为有效开展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教 学能力提升培训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 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以“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化学实验教学技能”为检索词,选择“全 文”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检索的结果进行筛选,选取文献题 目中含有“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化学实验教 学技能”的文献共计29篇(见表1),以此作为 研究样本。 表1文献数量的分布统计 年度篇数 文献类型研究对象人群 硕士论文期刊论文化学师范生化学教师201641331 201531212 20142221 201241323 20112111 20103321 2009111 2008111 2005111 200421111 2003111 2002222 200111 2000222 合计297221910 何彩霞,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姜丽莉,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高级教师。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2015年度重 大科研课题(课题编号JYZD201506)的部分成果。 —25 —

中学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5852641.html, 中学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化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基本观念体系的重构——中学化学定义的视角. 《教育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8期.陆军. [2].新课标下中学化学高效探究教学设计与研究——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1期.李玲.王强. [3].化学仿真实验平台在高师中学化学教法实验中的应用. 《化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8期.黄红梅.严海林.冉鸣. [4].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 《化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1年9期.宋心琦.胡美玲. [5].利用知识竞赛实现中学化学STS知识的有效教学. 《化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娄珀瑜.晏志军. [6].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连续性问题情境的类型研究. 《化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1期.任宝华.王磊. [7].北京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及发展. 《化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8期.王磊.胡久华.刘克文.魏锐.周瑶.周冬冬. [8].实践取向的高师“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化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6期.毕华林.姜言霞.亓英丽. [9].谈中学化学教研论文的学术性和学术性追求. 《化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期.王亚玲.张弛.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阅读材料1.7 :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 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 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 问题。如图所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模式主要集中在I区,强调个别化教学,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II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 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IV区)。位于III区的教学模 式是从传统的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 于中心的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育系统。 01个体主文CI 何罢艰解情量学习I 案砂习I电孑绩效吏博柔统 智驰辱怖象统戟学殍询Array 图1.4.1 信息化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考察信息化教学模式,看看它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下表中按教育形式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分类,并概括了各类模式的关键特征: 二、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简介 (一)个别授导 个别授导(tutorial )是经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 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一学生应答一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多媒体方式下,个别授导型CAI的教学内容 呈示可变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并可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二)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CAI模式,此类CAI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 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 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景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

中学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中学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摘要: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却有些不尽人意:教育质量不如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对于这些难题,我国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他们发表了很多关余化学教育有关的论文、期刊、专著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些教育专家们是如何看待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这个问题的。 中国化学教育的起步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比较晚并且是比较落后的,如今,中国的化学教育都普遍存在着这些现象: 1.重科学,轻科学素养 2.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 3.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联系社会实际 4.重言教,轻物教,忽视身教,缺乏师生互动 5.重学科,轻学生 6.重书本,轻历史,忽视发展 7.重传习,忽视探究和创新 8.重课内,轻课外,忽视活动 9.重粉笔加黑板,轻多媒体[8] 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学生们学得痛苦,老师们教得懊恼。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著作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像《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说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5]。该文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四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三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要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论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则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献谈了几点体会。首先要上好绪言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要协调师生情感,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然后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后还要做到结合实际开展课外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措施,学习上的成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之努力奋斗。 梁扬眉在《化学教学浅谈》中也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社会科学知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社会科学意识。提高课堂效益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并在教学中大胆的尝试,在已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总结:关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学术枚不胜举,但其中有很多观点、看法都

信息化教学模式综述-6页文档资料

信息化教学模式综述 一、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与教学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的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教学表现方式。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 2.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即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它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的设计,教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 3.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又称“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该模式是以“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理论核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

控制。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学者如苑永波、钟志贤、南国农等从不同视角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定义。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信息化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特征,并涉及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的学习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其各自特点见表1。 表1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论”原理在信息化教育下的应用。“三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将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知识媒体―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而这个交流过程应注重教学信息的数量

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动力下,我国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具规模,对教师的培训、内部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也不断完善。教学资源无论从媒体种类、内容数量还是从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震撼性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资源种类丰富,它包括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这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板书和笔记,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填鸭式”教育,学生能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下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同时,现代化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使学生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那么,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就要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制定出不同特点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更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因材施教,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模式包括: ·讲授型模式 讲授型模式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多样性和互动性,它提供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教学资源,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丰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 ·任务型模式

教师将所学习的新知识放置在问题任务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构型模式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学生构建对知识理解的初步概念框架。教师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随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把教学的责任由教师逐步向学生转移,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容易接受,促使其理解,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合作型模式 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教学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专题,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协作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在自由讨论区、博客、留言板等对专题进行交流,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强调了学习的个体化,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科学的思维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思维和智慧的群体共享[3]。 ·情景化模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教学游戏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毫无疑问,这个新时代的主题是竞争,要想提高我们个体的竞争力,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教育形式多样,在公立学校为主的今天,又随之兴起了各种民办教育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同,但是归根结底都属于学校教育。从古代至今我国一直以学校教育为主,古代的太学、书院甚至于私塾都是学校的一种,学生通过接受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比如:既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又要具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的时代;既要学会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又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培养自己个人能力。因此,每个个体必须达到共同的关键、必要、重要的素养,即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命脉中的重要学科,对当今的科技迅速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003年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简称“化学核心素养”),而其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根据化学基础知识收集证据,进而进行推理分析并建立化学知识模型验证推理结论从而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本文是对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主要从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化学核心素养基本概念辨析、调查问卷、教学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一线教师将核心素养落实进化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证据推理教学方式的特点 2018年即将实行文理不分科制度,也就是采用新型的3+X制度,不难看出就是要培养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是对之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另起炉灶,而是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传统的化学课堂就是以教师为主,教师采用讲授法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记笔记的方式识记知识内容。在化学核心素养提出之后,教师应该转变身份,转变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制作合适的教案,从主导者转为参与者。 化学这门课与别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进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方面也不尽相同,当今化学教学缺少的就是实验探究教学,如何更好的开展实验探究性教学是值得化学老师深思的问题。化学学科无论是必修知识内容还是选修知识内容,都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在进行科学探究之前,我们可以先对研究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在根据“证据推理”批判假设的正确性,因此可以说“证据推理”是化学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催化剂”,在化学教学中对于探究性知识运用证据推理学习模式是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进课堂的一个重要举措。 3、目前学生对化学模型教学方式的认识现状 研究表明,当代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中的化学模型知识认识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其中一种最常见的误区是认为模型是真实存在的,而事实上化学模型只是为了方便研究化学问题而人为制定的,是虚拟的可变化的模型。另一种常见的误区认为一种化学问题只能由一种模型解释,而事实上只要是符合模型认知规律就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