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

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

1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自我繁殖及无终极的特点”。在经济学领域,凡勃伦同样强调用缘由(而不是目的)来解释有序不断的变迁,并不求对终期或结局作任何推测的研究,他强调“从发生学的角度把握正在展开的过程,把制度演化当作‘累积因果’的过程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凡勃伦将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的三种机制具体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凡勃伦(1899)认为,“制度是过往进程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因此总是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要求。……因此,制度——包括思维习惯、具体观点和处事态度——(在演进过程中)总是相对保守的因素,这是社会惰性、思维惰性和保守主义的根源”。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内,制度的这种由承袭机制决定的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成为演进的最主要障碍,而制度的变迁则是对这一障碍的突破。凡勃伦(1919)在论及“制度的起源、发展、延续和变异”时认为,尽管“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承袭性累积的进程”,但“每一新的进展都创造了新的条件,这些新条件的出现使总体的承袭过程必然包含变异”,并且“这些新条件本身就是变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既是以前变异因素产生的结果,又是将来新变异产生的原因”。当不断追本溯源到哲学层面上时,凡勃伦(1914)认为人类“天生的好奇心”(Instinctive Curiosity)是产生一切变异的本源。凡勃伦在将变异了的条件因素置于累积因果进程中的思想开启了路径倚赖和路径歧异(Path Divergence)分析的大门,但其对变异本源的阐释则引起一些非议3。

在凡勃伦的理论里,变异机制代表了制度演进的促进因素,而承袭机制则是演进的主要障碍,制度的演进体现的是变异机制对承袭机制的克服。这一论点虽然描述出两机制的一些特征,但却很难称为是深刻有洞见的。事实上,承袭机制的存在正是变异机制存在的基础。如霍奇森(Hodgson,2003b)正确指出的,“制度的持续性使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得以形成稳定预期。制度使人类行为规范化和持续化,造就了合规性思维、预期及行为……在制度与个人的正反馈作用下,制度的维持不仅需个人在制度框架下的行为实现,并且制度本身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正是这种稳定预期才使个体的“天生好奇心”获得现实的实现基础,离开制度规范下的稳定预期,个体的天生好奇心只能流于空想或妄想,而不可能成为促进制度变异的动力(之一)。简言之,凡勃伦对制度变迁的承袭机制的描述以及缘由累积的分析方法尽管接近于后来的路径依赖概念,但他将承袭机制和变异机制简单对立起来,从而未能进一步深入分析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之间的密切关系。

凡勃伦的这一关于机体整体演进的缘由累积思想得到汉密尔顿(Hamilton,1953)的支持。他第一次把达尔文置于制度主义者的行列中,并将这一范式与古典范式相提并论并进行类比:“古典主义起源于十八世纪的牛顿主义,制度主义则是十九世纪达尔文革命的产物”。汉密尔顿强调“经济学是关于过程的研究”,制度经济学的特色就是其对演变的极端重视:“在达尔文主义影响下的学者将社会结构视为累积变迁的结果,并且正在发生着进一步的变迁”;“牛顿主义的变迁概念……基本上是理性的和技术性的;……而达尔文式的变迁则是非技术的过程,是累积性的进展。……未必导向正确或美好的结局”。

3譬如凡勃伦的追随者汉密尔顿就认为这是一个可怕的谬误,相反,如将行为主义哲学(behaviorism)引入制度创新分析,将能获得更好的理论说服力。参见Hamilton, David B. Newtonian Classicism and Darwinian Institutionalism.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53。

二、理论的提出:诺斯

相对凡勃伦和他的追随者而言,所谓的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更象是一个命名错误(Fallacious Nomination):它在理论基础上正好与强调整体演进和过程导向的制度主义传统背道而驰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理性、目的导向和对成本收益的简单数字计算。在对制度变迁的考察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戴维斯和诺斯模型(1979),它就行动团体在时滞存在的条件下的制度变迁利润计算了现值,并勾勒出一个制度变迁的标准流程图;它把制度变迁完全、彻底的新古典主义化了,制度变迁成为与营销策略变更、生产工具改进或投资策略决定一样的完全可计算的商业程序,凡勃伦的累积因果、承袭变异和自然选择,被完全理性的“人为选择”替代,制度变迁被纳入可完全预期和精密规划的牛顿经济学范式中。单就理论的纯粹性而言,D-N模型是十分成功的:它把制度变迁这一因素成功地放置到了既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实现了制度变迁研究的主流化;但遗憾的是这一成功仅仅是理论上的一次幻觉,D-N模型的不切实际,即便其创立者诺斯在创立之时也不得不承认,“现存制度现实地制约着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他与他的合作者在实际考察制度变迁时“在许多方面不得不放弃效率解释并考虑现存制度的保守性”,于是“一有必要就诉诸这一保守原则去解释一套既定的预期”,这一持续不断的干扰使他提出的模型“被弄得支离破碎”(Field, 1981),从而使模型逐渐沦为理论上的空中楼阁。

诺斯在1980年代以后的研究中开始逐渐脱离新古典范式,转而向制度主义传统靠拢。在1981年的一部过渡性著作中诺斯指出新古典模型在考察经济史中存在的不足和偏差,并认为“历史的变迁与稳定要求有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来说明……这种偏离”。嗣后,诺斯(1990)更为明确地提出“有必要废除作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基础的理性假设”,同时指出,“非正规的制度(文化)影响着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解释,这与个体的限制性行为空间共同构成制度变迁具有高度延续性的基础”。“信仰体系之演变,是共同体集体学习的过程,因而是一种文化适应的累积过程”,而信仰体系及其演变则“通过制度而表达”。他坦承自己之前提出的模型(D-N模型)无法涵盖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无法解释这种“过程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的发生;因此,他和其他一些对既有的制度变迁模型不满的经济学者共同提出了“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概念。

“路径依赖”这一概念从未得到过明确的定义,大家都将其视为无须定义的自明(Self-illustrated)概念:指的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对以往制度形式及变迁历史的高度依赖特点。如戴维(David,1994)指出的,路径依赖产生“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s),这使“次优选择行为成为常态;在解释(当前的制度及其未来的变迁)时历史是重要的”;于是,“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影响整体制度的变迁,使之进入一并非最优选择的特别路径”。一般说来,路径依赖的发生根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David,1994):(1)制度是协同博弈(Co-ordination Games)的解,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多重预期(Multiple Expectations)总是存在的,而这些预期又无一例外地植根于初始条件,于是制度变迁必然是初始条件依赖的。(2)组织内部交流体系编码投资的不可逆性。(3)组织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彼此之间不可避免的交错性和相关性,新目标的附加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因此它

们总倾向于在既定的路径中发展。

诺斯(1990)认为,“‘体现在信仰体系中并由制度表达出来的激励决定了时间进程中的经济成效’,经历时间的信仰体系之演变是共同体集体学习的过程,因而是一种文化适应的累积过程”;“一个社会中的知识存量及其信仰结构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的并且是路径依赖的”;“政策制订者所拥有的、能改变经济发展方向的自由度受制于行为人的信仰体系和制度矩阵,因此成为政策指导的是适应效率而非(资源)配置效率”。

尽管诺斯首先提出并阐述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从而为解释现实世界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可能拥有广阔前景的思路,然而,诺斯的理论止步于揭示路径依赖确实存在,他无法通过将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理论融合在经济学模型里去解释过程理性在宏观领域里是如何运作的;他同样未能洞悉导致路径依赖效应发生的微观基础;这些理论空白为后起的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

三、理论的发展:坎贝尔和瑞哲罗

路径依赖理论在1990年代中期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新古典范式的一种反动。新古典范式不包含任何信息费用或经济行为的组织费用,这使该理论框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路径依赖概念的引入则有助于解决这一缺陷。

莱博维兹和马格利斯(Liebowitz & Margolis, 1995)根据不同程度的可获取信息区分了三个层面上的路径依赖。第一层面的路径依赖指如下状况:行为主体拥有足够的信息,他也知道什么方案是自己的最优选择,然而考虑到完全放弃原先选择的路径将引发若干费用,他实际上进行的是次优(但与既有路径相吻合的)选择。第二层面的路径依赖则源于决策进行时的信息不完全;随着时间的推进,行为主体逐渐发现最初的决策并非最优,但先期投入的资源已成为沉入成本,经济行为只能按次优路径继续展开。第三层的路径依赖则是这样一种情况:行为主体可能意识到存在更优的选择,但还是拒绝其他方案,而坚持具有路径依赖性的选择。如果说前两个层面上的路径依赖在引入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概念后仍可置于新古典范式之下的话,则第三层面的路径依赖在该范式下就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了。如果这种情况只在罕见的条件下发生,则我们可以将之视为理论误差而忽略不计,但不幸的是这一层面的路径依赖是如此广泛的存在,以至于它占据了路径依赖事件的绝大多数。不仅如此,即便在第一和第二层面上,新古典范式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放弃既有路径的费用事实上是难以计算的;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主体据以判定最优选择的信息的获取同样具有选择导向性,信息获取过程同样是路径依赖的:一个特定的决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既定的路径令行为主体相信该选择是最优的。在这个意义上,路径依赖可被视为“真实规则的遵循”(Genuine Rule Following),它显然与新古典范式的收益最大化设定相对立。于是,路径依赖理论被视为新的理论框架的一个起点。

林德伯格和坎贝尔(Lindberg & Campbell, 1991)立足于美国八个不同经济部门的管理制度演变进程的考察,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描述渐进式演变的模型,并得出与诺斯的论点十分相似的结论:

制度变迁的渐进特性主要植根于历史给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它们制约、甚至可以说是规定了制度的后续变迁。L-C模型首次把个体对制度的认识状况进行参数化处理,从而使该模型从根本上区别于完全理性和信息无成本的D-N模型,这标志着路径依赖理论作为异于传统新古典范式的新生理论开始显露其特点。然而L-C模型只是将变迁主体对制度现状和成因的认识和判断简单地设置为一个参数,而并未深入探析该认识和判断的形成过程,这就使得他们取得的理论突破未能受到来自理论或实证的更有力支持。坎贝尔(1995)在后续的研究里试图弥补这一缺憾,在充分吸取其他研究者(Powell & DiMaggio 1991; Thelen & Steinmo 1992; Scott 1994)的理论发现后,坎贝尔探讨了变迁主体对制度的认识和判断的形成过程。他认为,现存制度内生出对其自身的评判框架和制度内个体与制度自身的互动模式,这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变迁主体如何定义其面临的问题、潜在的利润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变迁主体的这些认识最终决定了制度变迁方向。坎贝尔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变迁发生之前变迁主体偏好的形成过程,而非变迁本身,更非(如新制度经济学家)变迁的目的。他认为,“变迁主体的偏好形成可理解为一个连续统一体(continuum),它时而十分稳定,时而高度动荡,取决于制度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及变化状况”。简言之,制度与制度变迁主体之间形成一个正反馈环,在此作用下,变迁主体的偏好高度依赖于现存制度。制度变迁不仅是高度路径依赖的,而且具有“即时”(Bricolage)4特性:规则和惯例对主体的偏好形成诚然有很大的影响,但当前的综合制度背景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坎贝尔指出,“个体受极其有限的信息状况及高度不确定性限制,其行为更多考虑到制度上是否可行(institutional acceptable)和文化上是否适当(cultural appropriate),而非成本-收益分析,于是,个体通过如下方式构建新制度:将已存在的制度性规范、惯例及概念扩展到新的行为领域”。坎贝尔的即时信息因素从更本质的层面上探讨了路径依赖效应的信息根源,从而打开了新古典范式完全理性的“黑盒子”;而其对变迁主体偏好形成的论述也体现了演化经济学重视过程的特点,从而使其进一步区别于新古典的“目的导向”(target-oriented)模式。如果说诺斯对路径依赖效应的描述包含了对新古典范式的反动的话,那么,坎贝尔的富有启示的研究则基本上实现了另辟蹊径的目的:在坎贝尔那里,路径依赖理论已成为对新古典范式的一个更富现实解释力的理论替代。我们不难发现,坎贝尔的理论其实暗含了范勃伦的累积因果精神,从而更趋近于缘由累积解释内核。

如果说坎贝尔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探讨延续了旧制度主义者的总体分析思路,从而为路径依赖理论构筑了一个抽象分析框架的话,那么瑞哲罗(Rizzello)的研究则为将路径依赖理论的最终系统化奠定了基石:他把路径依赖理论引向奥地利学派传统,从而为该理论寻找到了微观基础。

瑞哲罗(1995a)秉持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传统,尽管他宣称(事实也是如此)他的理论“在(立论)基础上反对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的主流框架;在实际操作中采取渐进发展而非均衡的方法”,

4按,坎贝尔使用的bricolage一词是很难翻译的,其意如下:Something made or put together using whatever materials happen to be available(美国传统辞典),即“拼凑物品、使用手头现成材料制成或拼凑成的物品”,但坎贝尔在运用这一术语的时候侧重于其信息方面的含义,这就涉及到不完美信息的根源问题,换言之,以往的制度变迁进程决定了当前的制度性信息(已编码信息)的特性,这一特性又成为制度继续变迁的“手头现成材料”,于是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性。——当然,坎贝尔在信息方面的展开是十分有限的,参见Campbell “Mechanisms of Evolutionary Change in Economic Governance: Intera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Bricolage”,收于Magnusson & Ottosson(1997)编的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一书中。

并且对新古典范式也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从而同诺斯和坎贝尔等人在关注制度的渐进性方面取得了共识,但其“目的并非在(主流)经济学之外另立体系,并推翻所有传统观点”,相反,他(1995b)对制度变迁的分析仍是以新古典主义的需求-供给框架作为蓝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他对该框架做了如下修正:(1)根据西蒙(Simon,1956)的有限理性观点修正了模型的需求方面,去除了不切实际的完全信息和充分理性假设,从而否定了简单的利润最大化计算方法,而将“满意”树立为决定个体决策取向的标尺。他指出,一旦个体预期制度的创新或变迁(对比现有制度)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满足(而非最大的利润),则该创新或变迁就可能发生。(2)立足于以哈耶克(Hayek,1952)为主要代表的主观主义方法论(Subjectivist Approach)修正了模型的供给方面,指出跨代知识积累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人们总是根据自身的特定经历来诠释所获得的信息、并创生出新的概念,因此客观的制度变迁根源应从主观个体的“心理维度”(Psychological Dimension)中去寻找。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路径依赖获得了基于微观个体的解释:制度变迁“受其特殊个性影响,受其既往的经历影响,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环境形成的特殊正反馈影响,受个人学习过程影响,最重要的是,还受知识获取的主观机制影响”,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作用下,变迁的最终结果就将是“基于(制度)内生信息积累过程的”、“以适应已有传统和既往经历为前提的”,因此,这个变迁结果就将是“高度路径依赖的”。简言之,在这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变迁个体的心理维度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性,这决定了整体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不仅如此,制度的创新(innovation)也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因为创新的发生来源于“新观念、新计划和新行为方式的出现,而后三者显然是路径依赖的;只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和过程理性影响才使得相当程度的自由意志得以显现”。瑞哲罗在考察个体行为和思维的路径依赖特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西蒙的个体有限理性观点首次被用来解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由个体心理维度暗含的)信息的不对称性被放置到引人注目的高度,从而确实为路径依赖理论找到了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然而他对哈耶克以及奥地利传统的亦步亦趋使他未能进一步深入探讨个体心理维度的路径依赖特性如何导致整体制度变迁的同样特性,而只简单地根据主观主义和过程理性的假设直接推得,在考虑到集体行为逻辑悖论5时这一理论推演显然存在明显缺陷。简言之,瑞哲罗在微观层面上的分析深刻而令人信服,但在将微观结论向宏观层面扩展时未能获得更好的理论支持,从而使其最终结论的获得略显草率。

四、理论的实证检验

对路径依赖理论的实证检验集中于以下命题:路径依赖是如何发生的;在形形色色的制度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作用下,发展又是如何实现的。于是,政府政策和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的“国家特色”等因素在理解路径依赖的发生机理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一旦我们把政策更改发生或新的

5奥尔森(Olson, 1980)指出,在排他性集团利益存在(而这总是存在的)的前提下,分利集团之间的零和博弈不可避免,因此,在一个较大的范畴内,个体理性的加总远不能就此构成集体理性;集体理性不能成立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共产品外部性的特点,它使个体无法对之进行有效收费,由此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搭便车现象使个体在理性基础上失去进行公共产品发明、生产和推广的激励,于是个体理性的存在导致集体的瓦解(公共产品的稀缺必然导致集体的名存实亡)。参见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政治势力出现等因素纳入考察范围之内,则变迁主体与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与一般的决策条件实证研究不同,对路径依赖理论的实证检验主要验证决策机制是如何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的。

伯格德尔和奥斯特兰(Bergdahl & Ostlund,1995)集中探讨了制度变迁中次级规则的作用。他们考察了欧盟达成欧洲货运共同政策协议的过程,分析了达成该协议的目标和现实收益,从中试图找出,是什么因素打破了长达30年的议会锁定状况。他们指出,达成一个统一协议的最大障碍在于各国在表决中必须一致通过;而该协议则是在以下背景中被提出的:欧洲单一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已被通过,该法案确定了欧盟决策的多数通过准则,是欧盟各国旨在防止个别国家为保护自身利益阻挠联盟整体战略规划而特别确立的;多数通过准则的存在就使得一致通过这一障碍得到解决,协议只需获得多数赞同即可通过并付诸实施。通过这一案例,伯格德尔和奥斯特兰探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以及在此进程中不同层级的制度及蕴涵其间的不同路径依赖效应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指出合理辨析不同层级制度的不同作用对于理解真实制度变迁是十分重要的。

奥托松(Ottosson,1995)考察了与欧洲其他各国都大相径庭的瑞典铁路国有化的过程。他指出,尽管旧制度学者(OIEs)和新制度学者(NIEs)对政策因素都未予足够关注,政策制定过程及该过程发生的变化对解释制度变迁仍是十分重要的。奥托松讨论了政策和市场的相互影响,强调了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瑞典铁路国有化过程中,正是这些行为主体提出了新的国有化议案,改变了国内私有的铁路部门的制度环境,从而为最终的国有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安德松-斯考格(Andersson-Skog,1995)比较了斯堪德纳维亚各国电信部门的发展状况。他发现,从短期角度看,不同的制度背景在解释其发展模式时似乎不起作用,——这似乎为新古典学者“制度无关紧要”的论断提供了支持;——然而,一旦我们放宽时间尺度,就会发现制度背景的初始差异在这一部门的后续发展中逐渐显露出来,并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北欧各国的发展模式自1890年代起开始分歧,一战之后各国的差异更为显著;但在电信行业的发展模式中各国一开始并未显示出明显区别,这说明不同的制度背景可以(或确切地说,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导致相同的发展模式。然而,不同的规制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机遇,从而从长远角度看决定了不同制度背景下的相同发展模式最终必然走向分歧:在一些国家,某一变迁的促发必须以变更某些规制为代价才能获得,这将引发大量的谈判和更改立法费用;而在另一些国家,相应的规制并不存在,变迁可以无阻碍地进行,规制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开始相同的发展模式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日益显露出区别。

李瑟(Lyth,1995)考察了欧洲第一个航空业规制系统IATA6演变过程中政府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规制变迁的高度路径依赖效应。李瑟把这一课题的考察放在一个相当宽泛的时间尺度下进行,他深入分析了一战以后各国的实际立场,阐明了各国捍卫本国工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

6即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它建立于商用航空运输开始出现的1919年,基本上是一个欧洲俱乐部(唯一例外是1938年加入该协会的美国潘航空公司)。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IATA在1945年被改组为私人商业联会,并开始对全球航空运输的价格进行控制。由于战后大多数国家的航空公司被国有化了,而激烈的价格竞争意味着一场国际贴补大战,因此多数政府乐于看到由IA TA来对业内价格进行控制。

阐明了IATA得以建立的制度背景。二战的爆发使各国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而航空主权更是居于国家主权的核心地位,这一背景使得IATA的价格垄断职能得到空前强化,该组织在欧洲航空业的地位也日益加强。事实上,由于各国政府的支持,IATA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价格卡特尔之一,它使国际航空运输业长期高度稳定,并维持一个居高不下的价格。随着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和美国经济的繁荣,政治利益逐渐退居幕后,经济利益在跨国关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1970年代自由化浪潮的兴起,新的、更加自由化的跨国航空规制主要在美国推动下开始建立,而其主要的障碍则来自IATA。尽管在日益激烈的美国航空业竞争之下对IATA的价格同盟进行坚持被证明是困难的,因此旧规制得到了较大的修正,出现了许多新的规定;但李瑟发现,这些规定更多体现了原有规制的精髓,而非如其发布时宣称的旨在将航空市场引向自由化。简言之,就长期角度而言,来自美国的长达40年的竞争压力和政治压力只是带来制度内的变化,而非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看似完全不合时宜了的IATA规则只是得到修正以使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并未被废止。

上述的四项实证研究从不同侧面论证了路径依赖效应的重要作用及其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它们把抽象的理论探讨具体化到个案分析中,论述了政府政策、发展模式、制度背景变更和国家特色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制度变迁并使其呈现出路径依赖特性的。可以说,关于路径依赖效应的实证研究不仅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在不同层面上丰富了路径依赖理论本身,并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提供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思路。

五、结语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超越了传统的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理论,它将着眼点放在演变过程中,强调历史的作用,从而使其与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分析模式和简单的成本-收益计算方法区分开来。然而,不应否认的是,该理论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要使这一潜力巨大的理论资源成为新古典范式的有力挑战者并最终取而代之,大量的后续研究和进一步的理论拓展将是不可或缺的。

主要参考文献:

Andersson-Skog, L.(1995), ‘The Making of National Telephone Networks in Scandinavia: The State and the Emergence of National Regulatory Patterns 1880-1920’,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138-PP154.

Bergdahl J. & Ostlund, J.(1995), ‘Institutions as Determinant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Case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EEC Transport Policy’,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155-PP167.

Campbell, J.(1995),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ole of Ideas in Political Economy’,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Campbell, J.(1995), ‘Mechanisms of Evolutionary Change in Economic Governance: Intera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Bricolage’,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10-PP32.

David, P.(1994), “Why are Institutions the ‘Carriers of History’?: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V ol.5, No.2. 1994.

Field, A.(1981) ‘The Problem with Neoclassic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 Critiqu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orth/Thomas Model of Pre-1500 Europe’, Explan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8(April), 1981.

Hamilton, D.(1953), Newtonian Classicism and Darwinian Institutionalism.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53.

Hodgson, G.(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odgson, G.(2003a)‘The Hidden Persuaders: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Economic Theor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7, 2003.

Hodgson, G.(2003b),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Liebowitz, S. & Margolis, S.(1995), ‘Path Dependence, Lock-in, and History’, 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1(1).

Lindberg, L. & Campbell, J.(1991), ‘The Stat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Governanc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edited by Campbell, Hollingsworth & Lindber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Lyth, P.(1995),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uropean Air Transport, 1910-1985’,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168-PP185.

Magnusson, L. & Ottosson, J.(1995), Introduction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lward Elgar, Cheltenham, 1997.

Ottosson, J.(1995), ‘Path Dependence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The Case of the Nationalization of Private Railroads in Interwar Sweden’,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186-PP196.

Rizzello S.(1995), ‘The Endogenous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oronto University.

Rizzello, S.(1995),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Path Dependency’,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98-PP118.

Simon, H.(1956),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Veblen, T.(1914), 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Macmillan, 1914.

Veblen, T.(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in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1899.

Veblen, T.(1919), 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uebsch, 1919.

Wolfe, A.(1924)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

奥尔森(Olson, 1982)《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卢瑟福(Rutherford, 1994 )《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诺斯(North, 198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诺斯(North, 1990)《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加句型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青钱柳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青钱柳研究进展 摘要:青钱柳系胡桃科青钱柳属,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乔木植物,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研究发现其树叶具有许多生物活性。本文对青钱柳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树种培育、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关键词:青钱柳;生物学特性;繁殖;有效成分;生物活性;价值;研究进展。 1. 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分布 1.1 生物学特性 青钱柳(Cylocaya palirus)又名铜钱树、摇钱树,为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该属仅有青钱柳一种,是集用材、绿化、茶饮保健、药用治疗于一身的珍稀树种。其树形象柳树,果实如古铜钱,约10个果实串生在一起,层层叠叠,颜色碧绿,故名“青钱柳”。叶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 片,革质。花期3~4月,单性,雌雄同株,雄柔荑花序2~4条成1束集生在短总梗上,雌柔荑花序单独顶生。果序轴长25~30厘米,果实有革质水平圆盘状翅,顶端有4枚宿存花被片及花柱。10月果实由青转黄时采摘,去翅混砂贮藏。冬播或春播,种子外壳坚硬,播种前需用温水浸种2~3天,每斤种子2800粒左右,每亩播种约20斤【1】。 我国从1970年开始对青钱柳进行药用开发研究,结果表明,青钱柳具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压、减肥、抗肿瘤、抗衰老、抗过敏、清热解暑、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尤其对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疗效【2】。青钱柳叶含有丰富的矿质营养素,在水中可溶解10% 以上的元素有钾、镁、锌、锰、硒、镍、铜和锂,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和尿糖,可治疗糖尿病。 1.2 生长环境 青钱柳树大喜光,幼苗稍耐阴,喜生于温暖、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黄红壤。适生于湿度较大的环境,在土壤干旱瘠薄的地方生长不良。青钱柳根系发达,每年有大量的凋谢物,分解速率高,是良好的肥料树种,与常绿针叶树种混合造林后,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能充分发挥涵养水源的功能。青钱柳常与银鹊树、大叶楠、青冈、紫楠、浙江柿、香槐、柳杉等混生,组成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3】。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三十年来高校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in the nternal pressure within the gas.不断提高密封容器内气体的温度,会使气体的内压力不断增大。(形容词转译成副词) 机电类专业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文体,与非专 业英语文体相比,具有词义多、被动句多、词性转换多、非谓语动词多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由专业文献的内容所决定的。因此,专业英语的翻译应注重一些技巧,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的搭配和词类转换等。需要指出的 是,专业英语翻译技巧很多,要掌握它们,还需要反复实 践,不断地摸索经验,在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意思和逻辑关系,综合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达到准确无误。参考文献: [1]武力,赵栓科.专业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魏羽.汉英专业翻译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潘尔艳.论专业英语翻译的若干特点[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3):127-128. [4]张琦,杨诚先.现代机电专业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9,41-43. [5]徐存善.机电专业英语[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12. !!!!!!!!!!!!!!!!!!!!!!!!!!!!!!!!!!!!!!!!!!!!!!!!! 2012 年 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131期 Jun2012 [摘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制度架构,使高校治理制度变迁形成路径依赖的效应,其路径依赖 性表现为制度变迁的强制性、渐进性和滞后性。未来高校治理改革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必须基于 一个历史的初始条件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既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也要放眼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不断引入新的增量因素,努力克服路径依赖的自我增强机制,使制度变迁方式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化,逐步满足各高校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分工合作、和谐共治的新型治理结构。 [关键词]高校治理;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007-03三十年来高校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唐洁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一、高校治理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 大学治理由公司治理的概念衍生而来。 在公司治理理论中, “股东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最具代表性。 大学较之公司拥有更多、更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大学治理的核心工作是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社会与大学、学 术共同体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政府集大学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社会力量难以介入。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 政治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大学治理也历经变迁。 (一)改革开放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发轫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简称《决定》)颁布,《决定》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拉开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序幕。 《决定》 认为:“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强调“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 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 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 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积极性和能力” 。《决定》对于高校治理结构变迁的意义体现在调整两种关系上: 1.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把全部基础教育权责与高等教育部分权力下放,由地方政府承担,以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决定》指出:“实 行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中央部门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要优先满足主办部门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发挥潜力接受委托为其他 部门和单位培养学生,积极倡导部门、 地方之间联合办学”。如浙江省根据《决定》的精神,调整和改革高校领导管理制度:面向全国的高校,继续由中央有关部委和 国家教委主管;省直接举办的高校,由省政府领导、省教育委员会直接管理;面向市(地)的高等师范学校, 实行省、市(地)双重领导,以市为主管理;省级有关部门办的高校,由有关部门管理;由市(地)办的高等专科学校,由市(地)领导管理。实行这种领导管理体制后,调动了中心 城市、 省级部门和各地区的办学积极性,但也存在管理上7··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 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 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 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 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 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 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 1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卡宾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应用化学 卡宾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前言 近年来,对于同性质催化剂研究的成功,大大推动了各种配位体结构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其中一个惊人的成果便是对氮杂环卡宾(NHCs)的应用,因为此类卡宾有很强的σ-共价键。自从卡宾作为一种中间配体被发现后,在有机化学中就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1950年skell等人就开始了对卡宾的研究[1]。1964年Fischer等人将卡宾引入无机和有机化学中,金属卡宾在有机合成和大分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1968年ofele和wanzliek先后报道了N-杂环卡宾金属络合物I[3]和II[4](图1-1),但他们仅限于金属络合物的研究。1991年Arduengo第一次分离得到游离的N-杂环卡宾III[5](图1-1)以后,N-杂环卡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二十年来,N-杂环卡宾的金属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已得到广泛应用。 图1-1 即使NHCs的结构可以粗略的被改变,但是任何的结构改变始终与其同系物含磷杂环卡宾相去甚远。我们现已知道很多种稳定的芳香族卡宾,但是它们不是勉强与金属配位体结合,就是使金属混合物更加易碎。在最近五年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卡宾,例如含碳卡宾的络合物(非NHCs),它的特点是稳定性比σ-共价键更强。它们的合成路线,化学特点以及稳定性,电负性,协调性,和催化性能,常常人们的用来与氮杂环卡宾比较。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介绍了几种新型卡宾:二磷杂环卡宾、胺磷杂环卡宾。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制备方法,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 2 二磷杂环卡宾 2.1 二磷杂环卡宾的发展史 二磷卡宾与NHC其中一个主要不同点便是NHC的两个N原子被P取代,成为一个含有双P原子的杂环卡宾(PHCs).[6]一些文献中有提到对PHCs的稳定性和合成的困难表示焦虑,但它们也认为PHCs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范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农村小学生解答应用题难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生姓名: 杨红学号: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学习层次: 本科年级: 12秋指导老师: 高井坪职称: 副教授教学点: 湖口九江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目录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1三、论题的研究方法……………………………………………………………2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2五、参考文献……………………………………………………………………2六、论文提纲……………………………………………………………………5七、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81.宣传自己的事自己管的思想………………………………………82.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班规的自觉性……………………………83.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94.制定学生自主管理机制…………………………………………………11八、建立合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121.要建立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全员制…………………………………122.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123.树立典型…………………………………………………………………13 论文提纲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 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则必须依靠良好的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是实现自主管理的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

经济评论 2006年第2期ECONOMIC RE VIEW No 12 2006 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 Ξ 刘和旺 摘要: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经历了从“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到“制度变迁 的路径依赖”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诺思逐渐认识到他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差别及路径依赖现象的认知-制度-经济层面的传递机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政治过程影响制度选择,制度变迁是一个适应性学习的过程,制度的非效率是历史的常态。 关键词:技术变迁 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 报酬递增 一、关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的探讨 路径依赖的经济学讨论最早可追溯到大卫?保 罗(A.David Paul )于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随后,谢林(Thomas C.Schelling ,1978)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又提出了“互动性行为”(interactive behavior )问题,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大卫?保罗和阿瑟(W.B.Arthur )用路径依赖方法来研究技术变迁, 它才引起经济学界广泛的关注。保罗(1994)认为某一过程的路径依赖后果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佳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改变,即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自我强化趋 向” (U.Witt ,1993)。阿瑟(1989)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中的报酬递增与路径依赖的关系上,并指出一种技术的市场份额不仅依赖于偏好和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依赖于报酬递增而导致锁定效应(lock -in )的历史小事件。① 他认为,技术通过两种机制显示报酬递增:首先是用中学,技术被采用得越多,由此获得的经验越多,它们被改进得越多,从而被采用得越多;其次是网络外部性或协调外部性。历史小事 件和报酬递增的联合作用,导致了劣等技术占主导地位和锁定效应的发生。 诺思(D ouglass C.N orth )是从技术变迁领域引入路径依赖方法进行制度研究的第一人。继他之后,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十分活跃,例如Stark (1992)、Cam pbell (1991;1996;1997)、Hausner (1995)、G rief (1994;1997)、Piers on (2000;2004)、Caroline (2001)、青木昌彦(2001)和A.爱伦?斯密德(2004)等都参与了此项研究活动。他们大多认识到制度变迁(演化)受到制度遗产、集团讨价还价的能力、有限理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且试图解释或揭示制度变 迁的路径依赖的形成机制。② 近年来,哈佛大学的皮尔森(P 1Piers on ,2004)的新著《时间进程中的政治学:历史、制度和社会分析》与诺思(2005)的新书《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都试图揭示历史变迁的动态过程中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生成或传递机制,代表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最新发展水平,引起了相关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 诺思作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领军人物,国内学者多热衷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来解释诸如企业改革、诚信建设和经济发展等问题。虽然姚洋(2002)、刘汉明(2003)、秦海(2004)和周业安(2005)等都注意到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但是,对于诺思是如何提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它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如何认识和评价诺思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等问题,少有较为系统 4 6Ξ本文的写作得到了我的导师顾海良教授的精心指导,笔者也感谢匿名评审人对论文初稿所提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当然对文中存在的问题,文责自负。

文献综述写作要点

文献综述写作要点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和句型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Effect of oninProgress b)in 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d)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 ? ?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研究支持2 研

文献综述模板范文

海南大学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芦荟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初探 学号: 20070124035 姓名:张宇博 年级: 2007级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系别:化工系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教师:陈祎平(教授)/梁振益(工程师) 完成日期: 2011 年3月30日

前言 浸渍法是在提取时将中草药溶解于溶剂中,以使其有效成分浸出、提取出来。选取溶剂时依照相似相溶原理。但浸出率较低,如果用水溶解,提取液还会发霉变质,因此注意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渗漉法是将中草药粉末先装在渗漉器中使药材浸渍24~48h膨胀,然后不断添加新溶剂,使其自上而下渗透过药材,从渗漉器下部流出、收集浸出液的一种浸出方法。经典液体色谱技术分离量大,载样品多,操作方便,设备简单,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量分离组分,是进行天然产物常用的方法。 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人类越来越青睐于绿色的健康产品。含有芦荟及其有效成分的产品是众多健康产品中的佼佼者。对芦荟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多种多样的芦荟产品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但国内很少有高附加值芦荟产品的生产与推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芦荟的相关报道与研究,为芦荟产品的研发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文献参考。。 鉴于化学农药本身固有的缺点和人们不合理的长期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天然物质中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杀虫物质,以开发新型的杀虫剂。从植物中筛选杀虫活性成分,开发出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又有人称之为“中草药农药”,由于其来源于天然的生物,具有与环境良好的相容性,易降解,残效期短,不污染环境,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其研究和开发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农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途,己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杀虫植物的抽提物可以直接用于防治害虫,或者与其他农药复配使用以提高药效和安全性,或者以杀虫活性物质为模板,研制和开发新型的杀虫剂。 芦荟作为百合科中的一个属种,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有着较强的市场开发潜力,具有生命力强,药用价值高等特点,有良好的产业开发利用前景,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将会给人类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杨芳 () 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 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 编辑本段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小编收集了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一】 概述,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 原则, 是对0岁至入小学前儿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 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趋势, 简述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并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将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综述如下。 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 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