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修辞学复习

修辞学复习

修辞学复习
修辞学复习

修辞学复习

(一)D efinition

1. Choice of words

(1).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Denotation is the specific, direct, and literal meaning of a word.

Connotation is the associative or suggestive meaning of a word.

(2). General words and specific words

appeal to the imagination, a vivid image, more informative and persuasive

(3). Abstract words and concrete words

(4). Long words and short words

2. Choice of sentences

(1) Simple sentences

(2) Compound sentences

(3) Complex sentences

(4) Compound-complex sentences

(5) Loose sentences

(6) Periodic sentences

(7)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

3. Figures of speech

(1) Phonetic figures of speech (choice of sounds)

a.Alliteration

It is the repetition of initial consonant in a sequence of (一系列的) words.

It is good for sound rhyme, musical effect and significant emphasis. It’s a great help to memory. By highlighting the sounds of words, alliteration catches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and makes the idea impressed deeply on the audience and thus easier for them to remember.

b. Assonance ['?s(?)n?ns] 半韵,谐音

It is the repetition or resemblance of vowel sounds in the stressed syllables of a sequence of words, preceded and followed by different consonants as in “late and make”. Assonance also refers to the likeness of sound in a series of words, as in “fair and square”. It’s a partial- or half-rhyme.

It is often used in poetic language to create a musical rhythm for a particular effect of euphony.['ju?f(?)n?] 悦耳之音

c. Consonance

It refers to the repetition of the final and identical consonants whose preceding vowels are different, words like sing—rang, dash—fish.

Consonance, like alliteration and assonance, is often employed in poetry.

d. Onomatopoeia[,?n?(?)m?t?'pi??] 拟声

It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sounding like the thing if refers to.

Onomatopoeia helps make description lifelike, add vividness or vitality to the description and give auditory description to break up a little the visual description that is often felt strenuous to understand. It helps make the implied exquisiteness of the diction more directly to the readers in an auditory way.

(2)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语义修辞格(what is semantic figure of speech?)

a. Simile ['s?m?l?] 明喻

Two concepts or two similar things are imaginatively and descriptively compared because they have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 or in resemblance. The commonest connectives are “like” and “as”.

It’s to draw sharp pictures in the mind through comparisons, to give deeper insight into things, persons and ideas through suggestive association, or to explain abstract, complicated ideas in simple, concrete imagery.

Four basic demands:

?It has simile indicator such as “like”, “as”or “as if ”etc.

?Two things involved in comparison: tenor and vehicle.

?The two things mush b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The two things should be similar in at least one quality.

Classification of Simile:

?Descriptive Simile

?Illuminative Simile

?Illustrative Simile

?Closed Simile

?Open Simile

b. Metaphor

Metaphor uses words to indicate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ir literal meaning--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 so as to suggest a likeness or analogy ([?'n?l?d??] 类比,类似) between them.

Classification

Three requirements for metaphor

Common types of Metaphor

c.Metonymy

Metonymy involve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For example, the name of a referent (指示物,指示对象) is substituted by the name of an attribute or entity related in some semantic way or by spatial proximity or by other reasons.

Sources of Metonymy:

?Body part

?Name of a person

?Name of a clear sign of an object or a person

?Name of a place

?Instrument

?Trade mark or brand

?Location

d. Synecdoche [s?'nekd?k?] 提喻法(以局部代表全部和以全部指部分)

Synecdoche is 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 part is put for the whole,the whole for a part,the species for the genus,the genus for the species,or the name of the material for the thing made.

Types of Synecdoche:

?The part for the whole

?The whole for the part

?The abstract for the concrete, or the concrete for the abstract

?The species for the genus,or the genus for the species

?Name of the material for the thing made:

e. Personification

Personification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attributes human characteristics to impersonal things, such as animals, inanimate objects, or abstractions.

It is usually employed to add vividness to expression.

f. Synesthesia 通感

As a rhetorical term, synesthesia refers to the mixing of sensations or the stimulation of one sense that produces a mental im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a different sense.

Synesthesia generally takes the following forms:

◆Sense of vision mixed with sense of hearing

◆Sense of vision mixed with sense of touch

◆Sense of touch mixed with sense of hearing

◆Sense of taste mixed with sense of hearing

◆Sense of vision mixed with sense of taste

◆Sense of vision mixed with sense of hearing

◆Sense of smell mixed with other sense of modalities

g.Transferred epithet 转移修饰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n adjective properly modifying one noun is shifted to another noun in the same sentence.

Transferred epithet be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evity and vividness.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d modifying and the word modified we can divide transferred epithets into three groups.

◆Parallel relationship

?She sat there with embarrassed delight.

?He's recent kindness was winning a surprised gratitude from the lonely girl.

◆Cause-effect/Effect-cause relationship

?He answered with a delighted smile,

?The warrant officer shook his head in numb astonishment

?The child gazed in wide-eyed amazement

◆Modifying relationship

?He answered with a helpless smile.

?It is the law," remarked the ancient clerk, turning his surprised spectacles upon him.

?The sky turned to a tender Pallet of pink and blue.

(3) Syntactic figures of speech 句法修辞格

a. Repetition

Repetition is a powerful rhetorical device which creates good rhythm and parallelism to make the language musical, emphatic, attractive and memorable.

Redundancy is a kind of faulty wording, which results from ideological confusion.

Functions of Repetition:

?Knit the ideas together

?Emphasize an idea

?Generate emotional force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

b. Parallelism

Parallelism is the repetition of syntactically similar constructions of coordinated sentences or phrases.

Parallelism gives emphasis, clarity and coherence of ideas as well as the rhythm of the language.

?Parallelism is often used in persuasive speech. It is either within a sentence or

across sentences, within a paragraph or across paragraphs.

?Parallelism is deeply rooted in our mind. Some people even argue that

parallelism should be grouped into grammar because on so many occasions parallelism is a rule and a must.

?Parallelism is often used together with repetition, either verbally or

syntactically. They make a very formidable pair in forceful writing of any kind.

They help drive home a point.

c. Antithesis

Antithesis is placing contrasting ideas side by side for emphasis and rhythm.

The elements (usually two) are contrary in meaning but similar in form.

Arranged this way, the contrasting ideas provide a sharp and forceful way of measuring difference. Antithesis always gives strength, adds vividness and appeals to the audience's emotion. It results in linguistic brevity and rhythmic harmony.

Ways of creating antithesis:

?The use of antonyms

?The reverse of the word order

d. Climax

Climax is the arrangement of words, phrases, clauses or sentences in ascending order of importance.

Ideas arranged in such a way develop gradually, like climbing a ladder, each idea outweighing the preceding one until reaching the summit.

It is extremely effective in stirring up feelings and emotions, and helps to drive home a point.

?Basic requirement:

◆The progression of thought in climax must ascend at least three steps.

◆Climax is often combined with repetitive devices such as parallelism,

anaphora, epihora, etc.

e. Anticlimax

It is defined as “a sudden drop from the dignified or important in thought or expression to the commonplace or trivial, sometimes for humorous effect”; “a sudden often funny change from something noble, serious, exciting, etc., to something foolish, unimportant, or uninteresting esp. in a sp eech or piece of formal writing”.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involves stating one's thought in a descending order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from the sublime to the ridiculous, from strong to weak, from weighty to light or frivolous.

f. Syllepsis [s?'leps?s] 一语双叙法;兼用法;轭语法

It is a construction in which the word that governs two or more other words means differently when it is collocated with these words separately.

Syllepsis is often used for comic or satiric effect. To produce a witty, humorous or satirical effect, it ought to be original and creative.

Structures of syllepsis:

?one verb+two or more nouns or noun phrases

?He opened the door and her heart to the homeless child

?The senator picked up his hat and his courage.

?He lost his coat and his temper.

?one adjective+two or more nouns

?He had short coat-tails and temper.

?Yesterday, he had a blue heart and coat.

?two nouns+one verb

?At length down went her head and out came the truth and tears.

?Time and her aunt moved slowly.

?one proposition+two or more nouns or noun phrases

?He fought with desperation and a stout club.

?She was serving soup with a ladle and a scowl.

?The businessmen left in high spirit and a Cadillac.

g. Zeugma ['zju?gm?] 轭式修饰法,拈连

Zeugma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word is used to modify or govern two or more words although its use is not grammatically or logically correct with all of them. Structures of Zeugma:

?one verb+two or more nouns

?We ate a bun and a glass of milk.

?The sun shall not burn thee by day, nor the moon by night.

?At noons, Mrs. Turpin would get out of bed and humor, put on kimono, airs, and the water to boil for coffee. (O. Henry)

?one adjective+ two or more nouns

?They went to the graveyard with weeping eyes and hearts.

?one proposition + two or more nouns

?She was dressed in a maid's cap, a pinafore, and a bright smile.

?She left his apartment with tarnished virtue and a new mink.

?two nouns + one noun

?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

?When I and my sorrows are dust

h. Chiasmus

It is a construction involving the repletion of words or syntactic elements in reverse order (a b // b a).

Chiasmus serves different purpos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On many occasions it serves the purpose of being serious or solemn, witty or humorous. It often achieves aphoristic effect.

Structures of Chiasmus:

?Repetition of the words in reverse order

?Repetition of the syntactic elements in reverse order.

g. Rhetorical question

A rhetorical question is one that does not need an answer, for the answer is suggested by the speaker, or presumed by the speaker to be fairly obvious or probably known to the audience. In a sense, it is the equivalent of a statement.

Functions of Rhetorical question:

?Laying an emphasis, or getting the audience to be more involved and

interested.

?Function as a transitional device

?As an emotive device to suggest the speaker's outburst of emotion.

Show a process of reasoning

(4)Logical figures of speech

a. Hyperbole

It refers to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the speaker's description is stronger than is warranted by the state of affairs described, also known as exaggeration or over-statement.

Both hyperbole and understatement have same purpose: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to the subject or the idea so as to lay emphasis on it.

Ways of creating hyperboles:

?By the use of numerals

?By the use of extreme words

?By the use of certain adjectives and adverbs

?By the use of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or adverbs

?By the use of nouns

?By the use of verbs

b. Allusion

Allusion is usually a casual, brief and implicit reference to a famous historical or literary figure or a well-known historical event, which the writer assumes to be familiar to his readers.

Sources of allusions:

?Fairy tales, Myths, Legends and Fables

?The Bibl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ources

?Historical Figures

c. Understatement

Understatement is a figure in which an idea is deliberately expressed too weakly. It is therefore the opposite of hyperbole.

d. Euphemism

Euphemism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something of an unpleasant, distressing, or indelicate nature is described in less offensive terms, it is the substitution of an

inoffensive or pleasant expression for a more unpleasant one, or for a term which evokes more directly a distasteful or taboo subject.

Its function is to give a better sounding name, to soften the shock of reality or, sometimes, to cover up dreadful facts.

e. Paradox

A paradox is a figure of speech consisting of a statement or proposition which on the face of it seems self-contradictory, absurd or contrary to established fact or practice, but which on further thinking and study, may prove to be true, well-founded, and even to contain a succinct point.

英语的某些警句、格言、谚语中常使用paradox这一辞格,使其说明的哲学道理更生动活泼,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A friend to every is a friend to nobody.

用于文章中,使文章富于哲理,意味深长,有时还可以使文章显得格外幽默、风趣。

In fact, it appears that the teachers of English teach English so poorly largely because they teach Grammar so well

在某些新闻标题或文章题目以及广告中也常用这一辞格,使之不但醒目而且简洁。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about owning it is selling it

f. Oxymoron

An Oxymoron is a compressed paradox, formed by the conjoining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 terms.

?adj. + noun

? a living death

?conspicuous absence

?tearful joy

?jarring concor

?adj.+adj.

?cold pleasant manner

?poor rich guys

?adv+adj.

?dully bright

?mercifully fatal

?verb +adv.

?hasten slowly

?shine darkly

?noun +noun

?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The Effects:

?revealing strong feelings

?No light, but only darkness visible

?showing striking contrasts

?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the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

?having humorous and ironic effects

?I like a smuggler. He is the only honest thief

?playing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roles

?Dudly Field Malone called my conviction a "victorious defeat".

g. Allegory

Allegory is a story in verse or prose with a double meaning: a primary or surface meaning, and a secondary or under-the-surface meaning. Allegory is in essence a figurative representation of some abstract truth by the use of symbolic language. Allegories are effective in teaching or explaining some abstract idea.

(二)C omparison between figures and some questions

1. Difference between metaphor and simile: in simile the comparison is explicit,while in metaphor the comparison is implied.

2. Differences between metaphor and metonymy:

?Metaphor can be converted into simile,while metonymy can not;

?Metaphor appeals to the readers’imagination for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objects in two different domains; while metonymy appeals to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for the association of ideas it provokes within the same domain. ([d?(?)'me?n] 领域;域名;产业;地产)

?The whole world is a stage.

?She is a peacock.

?The kettle is boiling.

?He likes to read Hemingway

3. Distinction between Metonymy and Synecdoche:

?With synecdoch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ngs involved is

part-and-whole: that is,one thing is a part of the other. whereas,with metonymy, the two things involved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Her heart ruled her head.

?He paid the workers $5 per head.

4.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yllepsis and Zeugma:

?They both involve a key word that is used to modify or govern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entence. The key words in syllepsis usually refers correctly to both or all the words it modifies or governs; while, in zeugma, the key word refers correctly to at least one of them.

5. Differences between climax and Anticlimax

?Climax usually needs at least three "steps" up the ladder to achieve effect,

but anticlimax sometimes needs only two steps of descends to gain emphasis.

?Anticlimax is often employed to humorous effects ridicule or satire.

6. Differences between parallelism and antithesis:

7. What is semantic figure of speech and what is syntactic speech?

8. 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分类(翻以前笔记看)

9. I Have A Dream 和Spring 的修辞分析

汉语修辞学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得分:34 1. “刚才仿佛有人探了一下头似的”属于 。 A. 明喻 B. 暗喻 C. 表比较 D. 表不确定 满分:2 分 2. “他的眼光iE 像一把刀,刺得老王缩小了一半。”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A. 夸张 B. 比拟 C. 借代 D. 反语 满分:2 分 3. “姑娘忍不住咬了一下嘴唇,把一个苦笑吞了下去。”使用了拟物手法。 A. 比喻 B. 拟物 C. 夸张 D. 对偶 满分:2 分

4.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是什么句式? A. 长句 B. 短句 C. 整句 D. 散句 满分:2 分 5. 我国最早把“修”和“辞”连用(“修辞立其诚”)的著作是。 A. 《论语》 B. 《孟子》 C. 《易经》 D. 《老子》 满分:2 分 6.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是形容词活用,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游目骋怀的气度。( ) A. 形容词活用 B. 动词活用 C. 名词虚指 D. 数词泛用 满分:2 分 7. 属于事务语体的是( ) A. 广告 B. 新闻

C. 论文 D. 诗歌 满分:2 分 8. 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什么句式? A. 顺装句 B. 倒装句 C. 长句 D. 短句 满分:2 分 9. 下列句子中代词的运用,恰当的是( ) A.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B.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C. 弟弟发来短信说:“他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D.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满分:2 分 10. “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 )。 A. 无生命事物拟人化 B. 有生命事物拟人化 C. .把人拟作物 D. 把一物拟作另一物 满分:2 分 11. 《修辞学发凡》一书把修辞格分为____. A. 二十种 B. 三十种

汉语修辞学复习题 - 副本 (2)

一、填空题 1、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3、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制约作用。 6、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7、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 8、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 9、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要具备以下条件:意义相关,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平仄,协调。 10、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整齐一致、集中突出、清晰醒目。 11、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12、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13、比喻就是人们平时说的“打比方”。 14、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15、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16、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句。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气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17、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南朝文学家沈约称之谓连珠。 18、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 19、现代汉语中,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20. 宋代陈骙的《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 22.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备的修辞学体系。 23.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 24. 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时代、题旨情景、对象、场合、时间和话语的具体环境。 25. 长句化短的方法主要有:抽出修饰语、运用叠用句、合叙改分述。 26. 修辞主体的修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积累和知识素养。 27.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议对》。 28.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 惟陈言之务去”,即强调词语的新鲜活泼,这是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之一。 29. 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30. 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点。 31. 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2. 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有:意蕴深厚、文字精炼、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鲜别致、。 33. 对偶从意义看,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34. 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是双音节化。 35. 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语音段落是“七音节”式。 36. 四句一组的诗,第一句、第四句一韵,第二句、第三句一韵,中间两句被其他两句所环抱,这种押韵方式叫抱韵。 37.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句式。 38. 大体上说来,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 39. 韵文中的韵类似音乐中的再现,同一类的乐音在句中重复,可使语流具有一种回环美;平仄安排得当,声调平衡交替,声音显得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具有抑扬美。 40. 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41. 把物当作人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某种物当作其他物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物。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汉语修辞学

号:7993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汉语修辞学2008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2.1932年陈望道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3.任何修辞活动,任何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是和作为修辞主体——作者的思想品德、生活积累、分不开的。 4.词语锤炼和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 5.成语具有意义的和结构的的特点。 6.整句和散句是从上对句子的一种分类。 7.按照正常顺序组成的句子叫,改变正常顺序的句子叫。 8.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 9.双声指两个字的相同,指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10.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的方法、手段。 11 “大家都了解他”变成否定句是。 12.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 13.“作为交换,四岁的悠悠也将充当北京动物园的上门女婿。”包含的修辞格是。 14.仿词是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份,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仿词可分为仿词和仿词两类。 15.根据形式的不同,引用可以分为三类,“黄老说,巴金是个十分重友谊、重情义的 汉语修辞学试题第 1 页共8 页

人。”属于。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小题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2分,共20分)1.“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 A.浇灭B.扑灭 C.吹灭 D.毁灭 2.“夜深入静,万籁俱寂,一片明净的灯光热情而温柔地抚着我”是。 A.比喻 B.拟人 C.拟物 D.对偶 3.《国际歌》“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中的“毒蛇猛兽”属 于。 A.明喻 B.借喻 C.暗喻 D.借代 4.“孟蓓气得直瞪对面的辛小亮。谁让她天生一副笑模样呢,像生气,又像笑。”其中的“像……像……”属于。 A.明喻 B.暗喻 C.表比较 D.表不确定 5.“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中的“风樯”指“帆船”,属于。 A.具体代抽象 B.部分代整体 C.专称代泛称 D.特征代本体 6.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属于。 A.直接、缩小夸张 B.直接、扩大夸张 C.间接、夸大夸张 D.间接、缩小夸张 7.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属于。 A.语义双关 B.对象双关 汉语修辞学试题第 2 页共8 页

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

第24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4 No.1 2011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11 —————————————— 收稿日期:2010 - 05 - 10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J10WD62)。 作者简介:李克(1981—),男,山东沂水人,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修辞学。E-mail: keylee_0925@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8911895.html, ① 韦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1921年2月22日出生于美国犹他州,2005年10月10日谢世。布斯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小说修 辞学》(1961)、《反讽修辞学》(1974)、《批评的理解:多元论的力量与局限》(1979)、《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1988)、《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2004)等。 正是在他最后一本著作《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中,布斯提出了“倾听修辞学”。布斯一生都致力推动处于边缘地位的修辞学的发展。“倾听修辞学”(listening rhetoric)更是他一生修辞研究的重要体现,它的提出旨在引起学界对修辞学更大的关注,使修辞学涵盖尽可能多的学术领域。 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 李 克 (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布斯在2004年提出了他的“倾听修辞学”,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倾听修辞学”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历史与政治背景,它的核心观点在于倾听以求同。它的理论体系对大学修辞教育和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布斯;倾听修辞学;修辞教育;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1)01 - 0017 - 05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问世以来,修辞学的发展在欧洲和美国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大体上有十七八世纪的迅猛发展、19世纪的逐渐衰落、20世纪的复兴以及今天修辞学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持续发展。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修辞学的发展仍不甚满意,认为修辞学的发展应该更快,覆盖的学科领域应该更广。美国修辞学家布斯① 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他一生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有文学、宗教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等,但对修辞学研究贡献颇大。他是一位 “通才”,但似乎又比各个领域的 “专才”略胜一筹。[1] 他在2004年著书《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The Rhetoric of RHETORIC: The Quest for Effective Communi- cation),阐述了修辞学当今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倾听修辞学”的说法。这一说法的提出,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倾听修辞学”指出,人与人交际时,要多倾听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少过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这样能避免一些无谓的误解和交际失误,以实现修辞参与者之间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修辞互动,通过相互倾听和理性论辩达到克服分歧、相互说服的目的。 “倾听修辞学” 是一种修辞学的研究思路,也是一种修辞创新。 一、提出背景 (一)理论背景 “倾听修辞学”的理论基础,从远看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近看是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主张。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被认为是关于演讲者、听众和演讲词的著作。在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中,所有观点必须以或然性为基础,修辞交际 中的基本问题是适应听众的问题。[2] 439 布斯同样认为,修辞不能塑造事实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 它会帮助我们发现真理,并重塑我们的信念;[3]14 修辞活动中,应该尽量使争辩双方能相互倾听不仅仅为更进一步的劝说也为找到冲突背后潜藏的共同立场。一旦我们能首先开始倾听并继续听下去,我们此时会比争辩者更胜一筹。因此,事实上,布斯的“倾听修辞学”可以根源于亚氏的“适应听众”的修辞理论。 (二)历史背景 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在西方文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一、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学从筛选、锤炼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必然会涉及到从声音、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安排、润色,必然会涉及到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词语(如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词等,利用词汇的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用法。如果词语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语言交际。例如某中学的化学试题是要求判断正误:“倍比定律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明的。”命题教师拟定的答案是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不少学生坚持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观点。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些学生的观点有道理:“发明”与“发现”不同,因为“发明”是指研究创造出指某种新产品或新方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例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发现”则是指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但它本身却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这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可见,词语的选择在语言的使用中非常重要。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重点讲授了“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第一节、“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第二节、“成语和成语的活用”(第三节三个问题。 二、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提出了四个要求:一、准确朴实;二、简洁有力;三、新鲜活泼;四、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把这四点要求分为两个层级,后两个方面是对词语锤炼的更积极的层级要求。 (一准确朴实

所谓“准确朴实”,就是用得合适,具体表现为:其一、准确地反映人和事物的特点。其二、突出主题或重点。其三、适合交际语境,用得得体。其四、突出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贬义则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中性词虽无褒贬色彩,但它与可以通过与褒贬色彩相对而获得修辞自效果。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词语的锤炼主要是对同义词语的选择。同义词语用得好,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就是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以少驭多、言简意赅的目的。“简洁有力”,并不是机械地排斥对词句的修饰,而是要注意避免干巴巴的堆砌。只要与题旨情境相适应,适当地选用一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词语,更有助于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总之,“简洁”是就语言手段和意义的联系而言的,使用语言时并不一定需要堆砌许多词藻,简洁的语言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根据题旨情境来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三新鲜活泼 所谓“新鲜活泼”就是要注意选用能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能一下就抓住读者和听者的词语。要使语言新鲜活泼,就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 (四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使用语言时取得交际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即语言要具体形象,描写事物则使之活灵活现,色彩分明;模拟声音则真切可感,悦耳动听,以期收到绘声绘色的效果。如果是抒发感情,则要力求将爱憎、悲喜、激昂、柔婉、庄重、诙谐等感情溢于言表,打动读者和听众。

2018年电大汉语修辞学期末考试资料附全部答案

2018年电大汉语修辞学期末考试资料附全部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修辞是依据题旨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2.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3.成语的修辞作用是意蕴深厚、文字精练、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颖别致。 4.我曾看过一幅对联:“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一句使用了引用、对偶和顶真的修辞格。 5.叠用的修辞特点是整齐一致、集中突出和清晰醒目。 1.标志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陈道望著的《修辞学发凡》。 3.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在音韵学中称为双声,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在音韵学中称为叠韵。 4.长句是指句子的形体长, 词语的数量多,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5.从内容着眼,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运用了对偶(正对)和比喻辞格。 7.“不占不贪,理得心安”中的“理得心安”的用法属于成语活用方式中的易序。 1.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4.“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5.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6.现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四类,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7.“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语音段落是“ 2+2+2+1 ”式。 8.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1.“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3. 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4.“推敲”这一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中。 5.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7.“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这段解说词的押韵方式是排韵。 8.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1.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陈骙著的《文则》。 2.在撰文时对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和生 动形象。 3. 押韵是韵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 征。 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辞格。 5.“他写的字看上去龙飞凤舞的”中的 “龙飞凤舞”的用法属于成语活用方式 中的易色。 1.“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 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 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2.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文 则》。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书面语句:指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的 句子,广泛用于各种语体。 2.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 后一字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便 使得音调和谐优美。 3.对偶: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 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 两个句子或词组。 4.回文:回文是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 同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 之间的关系。 5.修辞格: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 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 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 化的方法、手段。 1. 修辞: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 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的一种活动。 1.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 效果规律的科学。 2.散句:散句是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 不齐的句子。 3.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就是否定句 中先后运用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为双重否 定句。 4.夸张:夸张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加以 夸大或缩小。 5.顶真: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 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 递下接。 2.别指: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 体借用来改指某一事物,这种成语活用 的方式叫别指。 3.排比: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 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词组,可 以说它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4.交韵:四句一组的诗,第一、第三句 一韵,第二、第四句一韵,这种押韵方 式叫交韵。 5.仿词: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 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这种修 辞方法叫仿词。 1.语境:即语言环境。宏观的语境指特 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微观的语境指语 言本身的具体环境,即说话写文章时特 定的对象,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以 及一定的题旨。 2.易色: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 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叠用:叠用是一些基本结构相同,并 有意识的叠用某个或某些词语的句子, 词组。 4.四字格: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 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 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2.整句: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 整齐的句子。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单句中的某个(些) 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某个(些)分句颠倒 了通常的顺序,这样的句子称作倒装句。 4.双关:双关就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 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 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所谓言 在此而意在彼。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 的。 5.拈连:拈连就是两个事物连着说时, 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 连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 物。 三、判断题(下列各个说法,正确的画 “√”号,错误的画“×”号,每小题1 分,共5分) 1.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的出版 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2.“春雪舞津城”中的“舞”用的不好, 应改为“落”。(ⅹ) 3.副词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但表示 情态的副词一般修饰的是单音节动词或 形容词。(ⅹ) 4.“解放军把土匪打得夹着尾巴逃跑 了.”一句使用了比喻辞格。 (ⅹ) 5.“阴谋鬼计”“计日程功”“情不自尽” “坐无虚席”四个成语都有错别字。 (ⅹ) 1.“老气横秋”“老牛破车”“老弱残兵” 都是成 语.(√) 2.“津城如画,游人如潮”是对偶句中 的正 对.(√) 3.“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的春天最美 丽”“让我们拥抱春天吧”这里用的都 是拟人辞格.(ⅹ) 4.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后 一字运用的韵母相同的字,以便使得音 调和谐优美.(ⅹ) 5.“我们写文章切忌不要胡编乱造”,这 句话说的对.(ⅹ)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晋陆机的《文赋》把文章分为( D、 十种)文体。 2.解放后,我国第一部论述修辞的专著 是(B、《语法修辞讲话》)。 3.《易?乾卦?文言》中提出了“修辞立

修辞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三种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上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辞趣:所谓辞趣指的是即利用各种语言文学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话语文章的情韵。它是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及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或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辞趣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趣、音趣和形趣。(“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就是指意趣而言的:第一,它是一种言语现象;第二,非辞格;第三,富有表现力。“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是就音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词语的音调;第二,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是就形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字形图符、书写款式;第二,能体现出某种情趣。) 互文(举例): (1)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举例:①单句互文:例如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烟"与“月" 同在上,“水”与“沙弦同在下,笼与被笼,不容偏向。应当是互文相足,合起来解释成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岸边的浅沙。”这是七言诗,因字数的限制,所以运用 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②对句互文:《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便也是互文的体现。刚健:刚健是言语风格类型中的一种,刚健是刚强、雄伟的文体。在句式选择上,刚健风格宜选取字数少、结构简单、节奏快的短句;在修辞手法上,也较多的使用排比修辞文体;在语音上,常常使用入声韵。刚健常常和柔婉形成一对。 语体:①语体是人们受交际因素的制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运用民族语言所形成的具有某些基本的、共同的言语表达特点的言语类型,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言语形式。②语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这个核心是内在的语言构成方式。③边缘是不断变化的,语体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核心受到侵蚀,会出现某些变化,是相对动态的。 修辞:(1)修辞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活动,它出现于语辞形成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种活动;(2)这种活动是一种调整或适用活动,一种针对情意内容而调整语辞的活动,即不一定是修饰,更一定不是离开意和情的活动;⑶这种活动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们“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⑷这种活动的对象是包括所有的语辞,而不是单指纸头上的文辞,更不是单指华巧的文辞;⑸这种活动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⑹这种活动所必须适合的是题旨情境;⑺这种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语辞”与“情意”之间的充分切当,做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辞就情发,就意修辞”而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处理必须靠调整来实现。 辞格:在符合语言表达常规的基础上,运用一些在词语、句子组合及语义实现上有所“违规”的表达手段,来取得特定的修辞效果,这种在言语行为中对语言规则或语言运用规则进行有效偏离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价值的固定模式,这就是辞格。辞格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辞面或辞体,另一部分是辞里。 论述题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20分) 1、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西晋陆机的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3、1932年陈望道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语言包括、、三个要素。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作用。 6、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7、句子的格式简称。 8、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 9、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要具备以下条件:意义,结构,字数,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协调。 10、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 11、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比一般句式具有和。 二、选择题(共20分) 1、“辞达而已矣。”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2、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语出自()。 A.《文心雕龙》 B.《文则》 C.《文选》 D.《文赋》 3、我国最早提出“修辞格”这一名称的学者是()。 A.孔子 B.刘勰 C.唐铖 D.陈望道 4、“沙漠之舟——骆驼”属于比喻中的()。 A.明喻 B.借喻 C.暗喻(喻体-本体) D. 暗喻(本体-喻体) 5、“孟蓓气得看瞪对面的辛小亮。谁让她天生一副笑模样呢,像生气,又像笑。”其中的“像……像……”属于()。 A.明喻 B.暗喻 C.表比较 D.表不确定 6、“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 A.无生命事物拟人化 B.有生命事物人化 C.把人拟作物 D.反一物拟作另一物 7、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中的“道是睛无却有睛”属于()。 A.语义双关 B.谐音双关 C.对象双关 D.风景描写 8、“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属于()。 A.正对、严对 B.正对、宽对 C.反对、严对 D.反对、宽对 9、“国破山河在”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A.平起平收 B.平起仄收 C.仄起平收 D.仄起仄收 10、“玲珑、苗条、星星、看看”这些词语分别属于()。

麦克卢汉的新修辞学理论

麦克卢汉的新修辞学理论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媒介在人们的理解中只不过是传播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媒介的感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与通常的理解存在着差异的。只有正确的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的概念,才能理解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本文认为,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媒介即是讯息包含着这样含义:一,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影响很大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二,媒介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在指导大众传媒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媒介讯息麦克卢汉传媒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理解媒介》一书,这本书的出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该书中麦克卢汉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媒介的概念,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都使人体的延伸;人类世界将会成为“地球村”。这些观点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其中,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很多人对这个观点认识不清,不明白作者的真正的含义和作者提出这个观点的角度。对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进行正确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大众传媒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理解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首先要正确理解麦克卢汉思想中媒介的概念,这样才能够准确的理解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和通常的媒介的概念是有着区别和联系的。 一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是人类器官延伸的一切工具和技术,广义的可以理解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工具。 对媒介的定义是大同小异的,一般认为媒介就是人们传播信息的工具。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类器官的延伸,换个表达法就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就是媒介。在这里逻辑上是成立的。同时,麦克卢汉在书中提到了26种媒介,其中包括货币、时钟、游戏、武器等等。在这里麦克卢汉的媒介是和传统的媒介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于,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的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一些活动,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一种外化。比如,麦克卢汉认为游戏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和制度一样,游戏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正如技术是动物有机体的延伸一样。游戏和技术都是抗刺激的媒介,或者是适应专门化行动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行动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的行动。游戏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成为一种文化准确可靠的模式。”(《理解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 2001 第291页)“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是群体知觉的延伸,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同上,第301页)“游戏是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游戏是传播媒介。”(同上,第303页)在这里麦克卢汉把游戏也看作一种媒介,是一种间接的媒介,它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游戏是传播

汉语修辞学考试要点

汉语修辞学考试要点 1. 修辞的准则是 把握对象 、 保持自我 、 适应语境 、 明确前提 、 选择视点 ,但在这些准则之上,还有一个更 高的原则,那就是 得体性 。 2. 所谓拍马屁拍到马腿上去,往往是由 个人联想意义 造成的。 3. 修辞与逻辑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看,两者既有 对应统一 的一 面,又有 矛盾对立的一面。 4. 比喻的运用原则是:第一要 贴切 ,第二要 注意创新 。 5. 有人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6. 修辞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适合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包括背景,场 景和句境,广义的语言环境包括说话时的地理,人文,宗教,题旨等 等因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话.词语 句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看它的使用地方.普通的词语可以产生很 好的修辞效果,这是因为这个词语适合那样的语言环境. 7. 举例说明成语活用的方式(不少于三种) 8. 成语的活用方式由以下几种:(1)易字,指更换原形中的某个这,如: 望洋兴叹——望书兴叹;(2)谐音,指变体和原形中如:一往情深—— 一网情深;(3)拆用,指把成语原形拆开使用,如:根深叶茂——根深 才能叶茂;(4)易色,指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同;(5)易序,改变 成语原形成份的次序,如:心安理得——理得心安;(6)别指,成语原 形指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 9. 填空 1、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 四字格 ,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2、 韵律 是汉语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从《诗经》起到后代的诗词没有不押韵的,可谓“无韵不成诗”。 3、叠音又称 叠字 ,指相同字(音节)的重叠。叠音是汉语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 4、成语是我国民族语言的瑰宝,具有意义的 整体性 和结构的 凝固性 的特点。 5、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 《 修辞学发凡 》 ,作 者是陈望道 。 6、比拟就是( 拟人 )和( 拟物 )两种表达方式在 修辞学上的统称。

《汉语修辞学》复习资料

《汉语修辞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文则》。 2.“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3.标志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4.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5.我们要学好修辞,一定要学好语音、词汇、语法等有关知识,这样才有牢固的基础。 6.人们如果巧妙地利用语境的某种特殊条件进行修辞活动,就能使语言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7.语境即语言环境宏观的语境指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微观的语境指语言本身的具体环境,即说话写文章时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一定的题旨。 8.“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 9.“推敲”这一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中。 10.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11.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12.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某一事物,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别指。 13.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14.有一则新闻《珠漂队骑“虎”难下》,报道珠江漂流队在贵州广西被困于虎滩一带,这里作者运用了成语活用方式中的别指。 15.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联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 16.“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炼句成。”作者是宋代的陆游。 17.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词组,可以说它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18.“水质污染,鱼虾绝产,生物植物罕见——昔日白洋淀今安在?”这个反问句表示感叹。 19.“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运用了双重双否的句式。 20.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 21.整句和散句是从结构形式上对句子的一种分类。 22.四句一组的诗,第一、第三句一韵,第二、第四句一韵,这种押韵方式叫交韵。 23.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24.叠音又称叠字,指相同字(音节)的重叠。叠音是汉语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 25.大体说来,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 26.“一石击起千层浪”的语音段落是“2+2+2+1”式。 27.现代汉语中平声指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和去声。 28.“家书抵万金”的平仄情况是平平仄仄平 29.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是。 30.“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这段解说词的押韵方式 是排韵。 31.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32.“人穷志不穷”的修辞格为拈连。 33.“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顶真。 34.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这种修辞方法叫仿词。 3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年轻人交友要慎重。做到既善交友,又交善友。 二、单项选择 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于(B )。 A、《论语》 B、《左传》 C、《文赋》 D、《文心雕龙》 2.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是以(B)的出版为标志的。 A、《文心雕龙》 B、《修辞学发凡》 C、《语法修辞讲语》 D、《修辞概要》 3.解放后,我国第一部论述修辞的专著是(B)。 A、《修辞学发凡》 B、《语法修辞讲话》 C、《现代汉语修辞学》 D、《修辞概要》 4.西晋陆机的《文赋》把文章分为(D)文体。 A、五种 B、八种 C、九种 D、十种 5.主张“言必近真”,提出“拨浮华,采真实”,倡导“文约而事丰”的专著是(C)。 A、《文赋》 B、《文心雕龙》 C、《史通》 D、《文则》 6.提出消极修辞应该做到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将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的专著是(D)。 A、《文心雕龙》 B、《语法修辞讲话》 C、《修辞概要》 D、《修辞学发凡》 7.“推敲”这一典故出自唐代诗人(A)的诗中。 A、贾岛 B、韩愈 C、李白 D、杜甫 8.下列爱护草坪的说法中,比较有艺术性的是(D)。 A、严禁践踏,违者重罚 B、请勿践踏草坪 C、请爱护草坪 D、足下留青 9.《易·乾卦·文言》中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观点。其中,“修辞”的意思是(C)。 A、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B、修饰文辞 C、修治文教,即修治文化教育 D、说话 10.针对某些调查组,在茶叶上市时节以调查为名到茶农处“吃喝带”的现象,某报刊以“茶农怕来调茶组”为标题写了一篇报道。这一标题是利用语境因素中的(D)来提高表达效果的。 A、题旨情趣 B、场合 C、时间 D、话语的具体环境 11.“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选自(A)。 A、刘勰《文心雕龙》 B、陆机《文赋》 B、陈骙《文则》D、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2.“百里改诗”的典故是说(B)。 A、贾岛 B、任蕃 C、李白 D、郑谷

修辞学

浅谈修辞学发凡 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先生对修辞学两大分野的划分的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些还不甚完美的地方。《发凡》对积极修辞的划分很细,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角度,共分四大类38个小类。但是有些辞格,我们认为不是很合理,例如:省略、错综、节缩、倒装这些辞格,不应划入修辞范围内。这应当是属于语法或其他方面的内容,总之,不应作为修辞手段。还有像示现、呼告、避讳这三种是否属于辞格,是否应划到修辞学范围,我们认为还是有待于商榷和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次,对修辞格的定义,有些很模糊,例如《发凡》对“比拟格”的定义虽然没有说错,但绕来绕去容易把人绕糊涂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述法?比方说“拟人”就是将人所具有的思想、动作和行为赋予物;而“拟物”则是将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某一特性赋予人。这样,不仅简洁得多,而且也便于理解,便于操作。 再次,我们认为《发凡》还存在这样一些欠缺之处,比如:消极修辞的论述单薄不充实,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与积极修辞的篇幅不成比例。篇章结构因格无定局没有涉及;具体辞格的归类、解说还有可商榷之处,例如,感叹、警策不应单拿出来;讽喻应归入比喻;示现和摹状不应单设格;跳脱和倒装不是辞格;设问不应单设,等等。这些不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发凡》的某些论述,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发凡》在论及修辞技巧时说“技巧是临时的、贵在随机应变,应用什么方式应付当前的题旨和情境,大抵没有定规可以遵守,也不应受什么条规的约束。”[14]在论及积极修辞如何适应情境时说:“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15]对于修辞行为如何适应题旨清境,《发凡》认为无规律可以遵循。此说显然同修辞学要现代化、科学化、精密化的要求有距离。 综上所述,虽然《发凡》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说,它的“功大于过”。也就是说它所取得的成就,及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重大成果,还有他对修辞理论的非凡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也说了,只有有欠缺才会有前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有不足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出现。所以,我们承认《发凡》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在《发凡》的理论的基础上,在它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新理论。我们也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的丰硕成果。 总之,陈望道以《发凡》的出版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功在创新,功在历史;《发凡》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端,引导着中国现代修辞学在科学形态上更其日趋完善,功在当代,功在将来。 虽说我读书已十年有余,对于修辞这个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因而心中一直疑惑,修辞学的理论到底研究什么?与写作有什么联系?对语言有什么影响?然而,此次通过修辞学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了解了一些修辞学的理论知识,关键是使我有机会接触了陈望道先生的这本《修辞学发凡》(下文简称《发凡》),这部书堪称是现代修辞学奠基之作,的确给了我很多理解修辞学理论的启迪。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发凡》是最完整的好书,有了这部书,修辞法上的问题差不多都已头头是道地解决了”。我想此书的贡献也不仅仅在于留给我们很多的精辟见解和重要理论,更在于为我们系统地学习修辞学理论提供了方向,引领我们在该领域更好地探索和创新。 本书共分12章,从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开始,到介绍修辞学的几个发展时期结束。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