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解析】

【详解】

(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

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和亲、会盟;藏族

(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2)材料二“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2分)

材料一:毛泽东说:“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材料二: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从临朝称帝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27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其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武则天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

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第三种。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一分为二。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它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因是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贞观遗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武则天虽然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但是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一分为二原则,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也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夸大和缩小人物的功过。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1)材料一: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

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5.“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请思考:

①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③这种政策有什么影响?

④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维护清朝统治

(2)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3)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进程。

(4)启示: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使国家落后。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启示是: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使国家落后。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6.小作文。图片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在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根据图片所反映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写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反映图片之间的联系。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题目:宋代商业的繁荣;论述:宋代商业尤为发达,当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临安人口超过百万,店铺林立,有早市和夜市,国内外商客往来不绝,货郎走街串巷,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会子出现。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是一个小论文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论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仔细观察题干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当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人物栩栩如生,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临安人口超过百万,店铺林立,有早市和夜市,国内外商客往来不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会子出现。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7.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

(2)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

(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真是个长远的策略,使得天下的英雄为科举考试耗尽才华,头发都变白了,因此“长策”指的是科举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统治者,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

(3)依据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可见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于社会进步。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人物开创了怎样的社会局面?为此,他在用人政策、政治制度、赋役制度等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主要措施?

(2)材料二中人物的统治史称什么?有何历史意义?她为扩大统治基础和发展社会生产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人物又开创了怎样的鼎盛局面?唐朝对外实行怎样的政策?它的疆域四至如何?

【答案】(1)贞观之治;用人政策: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读;政治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合并州县;賦役制度: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贞观遗风;为唐朝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

(3)“开元盛世” ;比较开放;东至安东,西讫安西,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图片1可知:他是李世民,他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合并州县,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开创了贞观之治。

(2)根据所学和图片2可知:这个人是武则天,她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为唐朝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和图片3可知:这个人是李隆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鼎盛局面。唐朝对外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它的疆域广大,东至安东,西讫安西,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点睛】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主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9.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对外交往对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探讨从唐朝到清朝的对外交往史可引起我们的深思。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1)指出材料一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答案】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带回大量的佛学经典;鉴真东渡,把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指的是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唐太宗时玄奘西游,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显著的例子是鉴真东渡,把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坚忍不拔、坚持理想和信念的精神。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

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消灭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大业;说明宋初科举选士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大意相同即可)

(2)目的: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评分说明:答出一点且大意相同即可)(3)读书风气盛行(大意相符即可);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等。(评分说明: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据所学知识,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发动战争,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大业;由材料一“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由此说明了宋初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

(2)依据材料二“材料二历以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有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甫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反映了宋太祖“大笔一挥”导致很多文人进入仕途,目的是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

(3)依据材料三“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可以看出,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结合课本所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教育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等原因,导致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7年2月27日,“延平王神驾赴台巡境”活动在位于“郑成功祖地”的福建省安市石卉镇的郑成功庙前举行,此次是大陆郑成功神驾首次到台湾巡游会香昏,石井郑成功祖庙主委郑永芳分绍说,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是台湾民族尊崇的“开台圣王”,”郑成功驱逐何夷、开发宝岛、教化惠民的丰功伟绩,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一直被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

(1)树料中驱逐荷夷的“荷夷”指哪个国家?

(2)阅读上述树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条清晰)

【答案】(1)荷兰。

(2)观点: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论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开发宝岛,教化惠民,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发展。所以说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结论: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值得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驱逐荷夷的“荷夷”指荷兰。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依据题干材料信息“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是台湾民族尊崇的‘开台圣王’,郑成功驱逐何夷、开发宝岛、教化惠民的丰功伟绩,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一直被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可知,题干提炼出的观点可以为: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开发宝岛,教化惠民,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发展。所以说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值得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陆续传入西方,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出现改变了欧洲只有教士和贵族才能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它们的出现摧毁了封建城堡,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它们的发明导致了美洲大陆的发现,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正因为如此,西方近代科学之父法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指出改变世界面貌的第三种科技发明。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1)指南针

(2)参考示例:观点1:科技发明(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或科技发明(创新)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明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四大发明并陆续传入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使用,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的发

明使用又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因此,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1825年英国斯蒂芬森设计成功蒸汽机车,并投入使用,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火车的使用为社会提供便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与市场联系更加密切,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

观点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论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元时期,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沿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期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阿拉伯人又将指南针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四大发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可知,指的是在宋代用于航海的指南针。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观点1:科技发明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论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明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四大发明并陆续传入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使用,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使用又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因此,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1825年英国斯蒂芬森设计成功蒸汽机车,并投入使用,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火车的使用为社会提供便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与市场联系更加密切,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

观点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论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元时期,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沿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期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阿拉伯人又将指南针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

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四大发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义资本家指挥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三: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手工作坊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请简述理由。

(2)材料二中工场手工业是什么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请简述理由。

(3)结合材料三回答:13、14世纪以来,农村和城市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新变化?

【答案】(1)不是;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资本主义性质的;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农村:租地农场、富裕农民;城市:手工工场、市民阶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可知,这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可知,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可知,随着欧洲生产的发展,农村中出现了租地农场,产生了富裕农民;城市中出现了手工工场,形成了市民阶层。这些均是推动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

14.历史事件的考证需要多角度,这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历史全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请正确填写示意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

A:;

B:;

C:。

(2)观察示意图,其中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和。

材料二: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比较客观?说一说你的理由。

材料三: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材料四:隋朝时,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4)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大运河申遗的理由。(至少两条)

【答案】(1)A:涿郡;B:洛阳;C:余杭。

(2)黄河与淮河。

(3)第三首诗更客观。因为前两首诗只是强调了大运河导致隋朝的灭亡,而第三首诗既写了大运河让隋亡,又强调了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比较客观。(言之有理)

(4)理由: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带来了很大

的经济效益;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写两条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为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因此示意图A点是涿郡;B点是洛阳;C点是余杭。(2)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其中通济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

(3)材料二中胡曾和宗元鼎对大运河的评价是片面的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没看到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材料二中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全面的即对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也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由此可知,第三首诗更客观。因为前两首诗只是强调了大运河导致隋朝的灭亡,而第三首诗既写了大运河让隋亡,又强调了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比较客观。(言之有理)

(4)根据材料三“……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材料四“隋朝时,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可知,大运河申遗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写两条得分)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隋朝在历史上的重大贡献之一,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这也是大运河申遗的主要理由。同时大运河的修建也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5.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一胡曾《咏史诗.沛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一皮日休《汴河怀古》(1)根据材料一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图中B点)为中心,请分别写出南北起止点;A(北):

C(南):

(2)根据材料一的图片,请按由北至南的顺序写出大运河的四段?

(3)阅读材料二回答,胡曾和皮日休对大运河的态度不同,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答案】(1)北:涿郡;南:余杭。

(2)由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3)同意皮日休的观点:胡曾的只看到了大运河的消极影响,较为片面;皮日休既看到了大运河的消极影响,也看到了大运河的积极影响,较为全面。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故A是涿郡;B是洛阳;C是余杭。

(2)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一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由此可知图片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3)依据材料二胡曾的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其大致意思是千里长河的开凿,导致隋亡的波浪而来。反映了胡曾大运河的开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态度;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强调了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次两句强调了大运河的开凿的作用可以跟禹相提并论。由此可见皮日休看到了大运河开凿的两面性,他的评价较为全面,客观。既看到了大运河加重人民负担的弊端,也看到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巨大作用,因此同意皮日休的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