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女性解放之路

女性解放之路

女性解放之路
女性解放之路

女性解放之路

——从《阿毛姑娘》看丁玲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内容摘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丁玲高举女性解放的大旗,成为女性解放领头羊,对女性解放作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继承着五四以来个性解放的传统,更多的是将这种个性解放推进到女性解放,并且在这方面做了深刻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阿毛姑娘》入手,结合时代背景,探索丁玲在二三十年代对女性解放之路的认识。作者让阿毛这个朴实的农村姑娘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原本单纯的阿毛出嫁后,处于城乡交界地带,她有机会看到城市的诱惑,她经受了从服饰等商品的诱惑到浪漫情调的诱惑,从物质的吸引到精神的吸引。最后,《阿毛姑娘》是以悲剧结束,在无奈和凄凉中阐释女性解放之路的艰辛,本文试图从阿毛幻想实现的主观可能性和客观条件方面分析其悲剧的原因,不论阿毛本身的主观选择还是现实条件注定逃脱不了男权文化圈定了的陷阱和模式。

关键词:

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男权文化幻想现实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丁玲四岁丧父,跟随寡母在常德长大。1928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出版了《自杀日记》,1930年出版了《一个女人》。她的这些小说,“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比较深刻地表现了“五四”以来新女性的精神苦闷和要求解放的精神。《在黑暗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写了“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显示了她的艺术天才。莎菲的苦闷,是“五四”后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女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无主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更为重要的是丁玲由于幼年丧父使她比较容易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用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描述世界,她描述的女性形象丰满,真切感人。她在这一时期高举女性解放的大旗,成为女性主义的领头羊。以悲悯的情怀和悲剧意识观照女性解放之路,其早期的《梦柯》,《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都反映了女人个性解放的坎坷和必然的悲剧情结。尤其是《阿毛姑娘》更让人体验到一种无奈和凄凉。

一阿毛的悲剧

读了《阿毛姑娘》,总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两个漂亮女人的死和一个华贵少妇弹奏的委婉凄恻的乐音时常萦绕于心头。阿毛这样一个朴实漂亮勤劳的村姑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步步走向死亡,本该是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如此早谢。故事结局是阿毛吞食火柴头自杀身亡,让我们更感其可悲的不是阿毛身体的死亡,而是其未来和幻想的死亡,也就是住在她左边山坡上“苍白脸色的姑娘”的死和住在右边的美少妇所奏出的哀音。如果说在《沙飞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写一个女性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而不得的悲剧,那么在该篇中则写了一个女性追求灵与肉统一的“幸福”生活而幻灭的悲剧。

阿毛,一个漂亮朴实勤劳的村姑,与老爹相依为命,从小就生在那荒僻的山谷,长在那依旧保存原始时代朴质拙野。性格自然憨厚朴实,保留了生命天然的一面,这一切在她出嫁前后的场景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当阿毛老爹说“哈,明天便归我自己来烧了”时,某种感情沉重的压住阿毛的心了,于是阿毛又哭起来,她不忍离开父亲,不敢亲近陌生的生活。阿毛对自己出嫁的简陋也并无任何挑剔。出嫁的感觉是“他只被许多人拿来玩弄着,调笑着,象另外一种人类。对于她丈夫有力的拥抱和鲁莽的接吻,她指坚决地把身子扭在一边,无声的啜泣。”这时的阿毛多像一头不谙世事的小鹿,质朴、单纯、天然。

然而,正是这出嫁把阿毛安置到了城乡交叉的地方,使她从单纯的小鹿一变而成为好用思虑的少女了。城市的诱惑首先源于商品,美丽的布匹抓住了阿毛的心,她埋怨小儿“引诱她去欲望,而又不能给她满足。”出于对物质生活的希翼,她勤劳的去生活,希望的一件长袍。其次,城市的诱惑还源于来旅游的香客丰裕的物质生活,在这容易沾染富贵的西湖边上居住,使她有机会亲眼看到富贵与豪华,她第一次看到一对夫妇上山来给她的印象:“那穿皮领的美人儿,正被写在一个穿有皮领的美男人臂膀间,两任并着头慢慢朝山上走。……他们是那样华贵,连眼角也没有望到她那一边,只是那样慢慢的含着笑一步一步,两种皮鞋和这向往山上踱。不知那男的说了句什么话,女的就笑了,小的那样大方,那样清脆。柔嫩的声音夹在鸟语中,夹在溪水中,响彻了这山坳,连路旁枯萎的小草都笼罩着春的光辉。笑完了,又把两手去互相抚弄那双玲珑的小手套。于是这手套,在阿毛看来就成了一种类似敬神的无上的珍品。阿毛一直送着那后影登了山后,才怅怅的回转头来。”[1]这里面不仅有阿毛对物质(皮领、手套)的艳羡,而且有她对富贵优雅的生活的倾慕:鸳鸯式的爱恋,漂亮女士的举手投足,更确切的说是这种情调吸引了她,在阿毛眼里幸福该是物质上丰裕,精神上和谐,虽然他只看到了享受层面。

另一个促使阿毛充满幻想的因素是住在做边山坡上的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姑娘,她常常斜倒在一个世界上最和善美貌男人的臂膀里,趿着一双嫣红拖鞋,在碎石铺的曲折小径里,铿铿锵锵的漫步……。两人总是那样细细柔柔的谈谈讲讲,然后又拥着,悠悠闲闲得走回去,并且每天她和他都并坐在一张大藤椅里,同樊一本书,或和着高低音共唱一首诗歌。……其实,那女人比阿毛更难过,因为它的肺病很重了。不过在阿毛看来,即使那病可以致死她,也是幸福。可见对幸福幻想的追求达到忽视生命的阶段。

造成阿毛命运悲剧的不仅有其自身对上述两个美少妇艳羡而产生的幻想,而且有促成的现实条件。其一是三姐出嫁,三姐嫁给了一个国民革命军中的军爷做小,尽管最初大嫂、阿招嫂议论中又鄙视三姐的微词,但三姐再回来,穿着一件闪光的肉红色长袍,一双雕花皮鞋,虽然不是高跟,但走路的姿势也随着好看多了。特别是连髻子也剪去,光溜溜的短发,贴在头上,垂在鬓旁,那意气,比什么都变得使人惊诧。对此阿毛的态度是:她把三姐的骄矜,看得很自然,并且想,如若她有三姐的那些好衣服穿,那她的气概,将也会变成三姐那样了。这件事影响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因为她好用心思,而发现了钱的作用,譬如三姐近来很享福,不就是因为丈夫有钱的缘故吗?从前还能把这不平归之与天,觉得生来如此,把命运看为天定,还可以消极的压制住那欲望。然而现在阿毛不信命了。现在她把女人的一生,好和歹一概认为系之与丈夫。假设三姐不给军爷去做小,而嫁到她生长的那山谷去,那三姐还能较近些什么呢?再譬如自己不是嫁给种田的小

二,那总也不至于像这样为逛山的太太们所不睬,连三姐也瞧不起的穷人了。

其二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聘阿毛去做模特,这不仅促成阿毛梦幻破灭而且促成阿毛身体受到摧残以至于死亡。阿毛幻想走出去是第一步,然后享受“幸福”生活,包括灵的也包括肉的。阿毛从小生活在荒僻山村既没有接受传统教育也没有接受现代教育,自然认为乐意去就积极表态,这是天然的,但是这受到传统观念很深的婆婆、公公、丈夫的阻挠,而且给予强了的肉体惩罚。

二悲剧反思

阿毛是不幸的,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转。”([2]阿毛命运悲剧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使她自身性格造成的。第二是传统的文化秩序使然。

就第一点来看,阿毛本身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爱慕虚荣、耽于幻想,将自身幸福寄托于他人。他看到的是有钱人的外在表现,雍容华贵的服装,优雅的气派和浪漫的情调,艳羡那些华美女人,羡慕三姐的“享福”。但与幻想的他却认为女人的一生,好和歹一概系之于丈夫。他虽然也是女人,但他看轻女人,同时他就把一切女人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所以阿毛总是那样想“假设他(小二)也正是属于哪一流穿洋服、拿手棍的人就好了。”越是这样,她就越幻想,对那穿着阔气、气概轩昂地加以无限崇敬,对他们的结伴女人,则是嫉妒,或拿来和自己比,看是否应不应该有两种不相等的命运,慢慢的,她就在幻梦里越陷越深。现实和幻想的脱节使她不再心甘情愿的去劳动,越来越懒。刚开始养蚕时,阿毛从清早起来到睡觉,都是阿毛在那里换桑叶。她把所有希望都建筑在小二身上,但是慢慢地她觉得这希望比梦还渺茫。小二爷也更给她鼓不起希望。失去了凭籍,一切就都灰心了,鸡蛋不是桑叶不换。显然,生活在梦里的人不愿管现实生活里的事。然而,她的梦幻是漂浮在云迹的衣饰、钱、享受,不是一种全面的人生,也不是真实的人生,而是众人所说的“彼岸”人生。

就其第二点来看,阿毛从一个天然荒凉的山谷,嫁到一个西湖边的葛岭,一个勤劳起家的陆家,本来应该是十足的幸福,但这是城乡交叉的地带,可以见到城市的奢华,可以见到风流倜傥的香客和他们臂腕里的美人,这打开了阿毛欲望的闸门,给阿毛的白日梦,提供了温床。但是,这里仍然是稳固的旧文明的社会秩序,既然嫁于陆小二为妻,便理应受公婆、丈夫的监管。与小二的简单的少有情调的婚姻使阿毛幻想破灭,但还得依从人家的调理,做女模特不成,并且遭受来自婆婆和丈夫体罚,这在彼时彼地是理所当然的公理。

阿毛的悲剧和自己最初给自己的定位密切相关,耽于幻想的阿毛,出于对衣饰的艳羡,物质享受的崇拜而假象自己就是那美丽的女香客,让梦想和现实的裂痕越来越大,而自己的现实条件又不允许,他没有《梦柯》里梦柯那种相对的自由,最重要的是她没有对人生追求的正确态度,她看不起女人,把一切女人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男子的好和歹,是否富有是男子自己创造的,二女人则把一生的命运系之于男子。这一观点,就今天看来仍有人同意或信仰。不少农村进城的打工妹,被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充满诱惑的霓虹灯所打动而释放开想象的欲望,她们恐怕有不少走上了象梦柯一样的路,而更有一些是被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弄得不知所措,象阿毛一样。

阿毛死了,死在幻想和现实的夹缝之中,住在左边山坡上的女人,脸色苍白娇美,在阿毛看来是所谓最幸福的女人的死暗示了阿毛幻想的死,住在右边的右邻,阿毛所艳羡的少妇,深夜在弦上弹出了高亢、激越又非常委婉凄恻的声音。又进一步去阐明,无论阿毛,左边的娇美女人,右边的少妇的“幸福是不久的,终被死所骗去,现在她仿佛又以为根本就无所谓幸福了,幸福只在别人看去或羡慕或嫉妒,而自身是始终也不能尝这甘味。死前阿毛终于发现了这一真理,人总是在彼岸的世界里才有幸福可言,此岸的世界却难以觅得。如果说,左边娇美女人的死是阿毛理想的破灭,精神上的死亡,那么活着的阿毛只能把形如槁木的活尸带走以追求”幸福“,她选择吞食火柴头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解放之路

(一)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从来不把人当人看待的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秩序,三纲五常伦理束缚着人的精神和肉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存天理,灭人欲。妇女地位更是低下,在家从父,无父从兄,出嫁从夫,无夫从子。这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都能看到,《窦娥冤》里的窦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杜十娘,《祝福》里的祥林嫂,一遍遍重复着女性的悲歌。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阶段,从传统到现代经历的深刻的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翻译作品携带着新思想渗入中国现代文学之中。民主自由观念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个性解放在文学作品里异常鲜明,这一时期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新思路。社会环境为丁玲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丁玲就是沿着个性解放之路探索,并且是走的更远的一位。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丁玲的家庭条件,她四岁丧父,对丁玲来说是不幸,也是福音,父亲没有了,父权制下对女性的压制、歧视、虐杀的概率大大降低,她的个性和心理欲求受到较少的钳制,并得到较为自由的绽放。的确,当时深闺大院里的小姐们把外在强制性规定内化为自我的价值取向,并心安理得地成为男性的“力比多”投射的对象。相比之下“她真是幸运的多,健康的多,也热烈的多。”[3]早年丁玲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她以为无政府主义的含义就是反家庭主义的女权主义,其主张是使每个妇女摆脱家庭关系并置身革命的外部世界中。这是颠覆世界既有秩序的大动作,这需要投入者坚毅果敢的人格力量以及一生的奋斗。瞿秋白曾评价她说“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可见她在追求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执着。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4]丁玲很执着的在这条道路上艰难探索着,寻找着……

(二)男权解构与重读

极力诉说阿毛的悲剧,探索着女性解放之路,这里边阿毛的幻想未必不是丁玲的幻想。就是这一幻想,用女人的心理思维,这是颠覆男权,并进行叛逆思维的开始。因此仅仅把《阿毛姑娘》看作是一篇个人的悲剧是不够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是大多数女人的悲剧,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丁玲内心深处价值取向的体现。这在第二章第二节里有所暗示,当阿毛洗衣服时,看见那美少妇,这时,其他女人也“尖着声音向上回报”。说明其他女人和阿毛在心理反应上是一样的。阿毛暗思,“那不是什么稀奇东西,也许成百成千的在她们那个社会里就同阿毛所在的社会,有不少象阿毛、象三姐的人。”女人没有选择或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道路,把自己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命运系指于男子就决定了她们

寻找幸福的艰难,即使她们嫁给“军爷”或嫁给“穿洋服,那手棍”的人,也摆脱不了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女性一直是男人的奢侈品,是画家的模特,诗人的缪斯,是精神的慰籍,替男人生儿育女,使他们的文秘和助手。”[5]作者深知女性解放的艰难,无论是未经开化的女性还是知识女性都一律在抗争中走向失败,阿毛用年轻的生命殉了幻想之道,梦柯用堕落换得物质丰裕精神空虚的明星生活,莎菲在追求灵肉统一的爱而不得的情况下选择了“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这都反应了颠覆男权和女性解放的艰难,但是不管阿毛、雪珂还是莎菲的结局如何,这里面都藏着丁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隐含了丁玲在这方面的可贵尝试。《阿毛姑娘》较早地体现了丁玲站在女性立场上,用女性的眼光来看世界,用颠覆男权话语的语言描述世界。当然她也看到了这过程不但有解构的艰难,而且有重建的艰难,这来自社会,来自男人,也来自女人本身。

(二)社会解放和女性解放

虽然“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个性解放”和“自由追求”的观念异常鲜明。但其精神意向和行动实践,话语能指和所指的背离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而言则是对于传统文化先在性角色派定的无意识的因循与认同,让其社会主体的意向性追求难以实现。张爱玲认为:“女人如镶在屏风上的鸟,死也死在屏风上。”[6]在这一点上,丁玲有难能可贵的超越,如果说张爱玲描述的女性世界给人是苍凉和无奈的话,那么丁玲给人的是幻想和挣扎。丁玲没有像第一代女作家那样没能走出女性文学的狭小格局而使创作陷入停滞,也没像某些作家那样服从于政治指归而丧失主体性。她一直把女性解放和社会解放作为追求,在两者间寻找平衡。丁玲在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是非常明显的:梦柯应验了《娜拉出走以后》的结局,要么堕落,要么回家。她成了所谓“天香国色”和“闭月羞花”的女明星,但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依然是别人“以希望从她身上,得到各人所以捧的欲望的满足,或只想在这种欲望中的一点浅薄的快意吧。”的受动者,有钱男人的玩物而已。莎菲女士的结局自然也让人无奈和遗憾。阿毛是最让人痛心,她的梦只是在幻想阶段就被扼杀了。她们的悲剧并不仅仅是性格悲剧、个人悲剧也社会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是社会杀死了她们害苦了她们,是大家都认同的文化限制了她们。单就阿毛而言,无论从社会所给的条件,还是从个人地认识能力都决定了阿毛走自杀之路的必然,实际上,她自己的选择也无非是男权文化圈定了的陷阱和模式,享受男人的财富做男人的陪衬和他者。也就是说,丁玲想告诉我们的是女性解放不仅社会条件不允许,而且生活在旧环境里的女人也不具有真正自我解放的能力。女性解放和社会解放融合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会不会导致社会解放淹没女权解放,这也是困扰丁玲的问题,但是丁玲在这方面的探索,却使她成为女性解放这条路上走的最远的人,并且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女性意识的形成以及后来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丁玲选集》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8:96

2、[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44.

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魏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125

4、[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9.

5《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67

6《张爱玲文集·茉莉香片》[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54

参考书目:

《丁玲选集》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二次印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奥]弗洛伊德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与谢野晶子与中国妇女解放_牛水莲

702010·4 摘要: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在西方人的解放、个性解放思想潮流影响推动下,日本与中国的女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用她们手中的笔唱出女性的悲欢哀乐。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的表现女性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追求恋爱与婚姻的自由,批判旧的道德和家族制度等等思想的论文与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五四新文化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与谢野晶子贞操观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经济独立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革命勃然兴起,成为报刊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旧道德最大的受害者是广大妇女,妇女问题自然地成为思想文化界关注的重心。这些杂志的主编大多数热心于妇女问题,大量介绍国外的妇女解放思想,积极地发表文章讨论妇女问题,为国人打开眼界、拓展思维提供了契机,从而提高了国人的认识,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有关妇女解放的思想言论,20世纪初期(1918—1926)被先后翻译发表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报刊上,如《新青年》、《妇女杂志》、《妇女周报》等,并于1926年2月结集出版了《与谢野晶子论文集》一书,与谢野晶子的思想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并对中国的妇女解放产生了影响。 与谢野晶子有关妇女问题的评论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是1918年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周作人向中国的读者介绍说:与谢野晶子是“现今日本第一女流批评家;极进步,极自由,极真实,极平正的大妇人。不是那一班女界中顽固老辈和浮躁后生,可以企及,就是比那些滑稽学者们,见识也胜过几倍。” 并且还认为“中日的国情,差不多完全相像,其中尤其如家族制度, 重男轻女等等,几乎在同一的模型中。所以我们虽然说这集中所收的论文,是特别为我们———————————————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BWX009 。 与谢野晶子著,张娴译:《与谢野晶子论文集·序》第i 页,上海开明书店刊印1926年版。 牛水莲 与谢野晶子与中国妇女解放※

女性解放之路

女性解放之路 ——从《阿毛姑娘》看丁玲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内容摘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丁玲高举女性解放的大旗,成为女性解放领头羊,对女性解放作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继承着五四以来个性解放的传统,更多的是将这种个性解放推进到女性解放,并且在这方面做了深刻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阿毛姑娘》入手,结合时代背景,探索丁玲在二三十年代对女性解放之路的认识。作者让阿毛这个朴实的农村姑娘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原本单纯的阿毛出嫁后,处于城乡交界地带,她有机会看到城市的诱惑,她经受了从服饰等商品的诱惑到浪漫情调的诱惑,从物质的吸引到精神的吸引。最后,《阿毛姑娘》是以悲剧结束,在无奈和凄凉中阐释女性解放之路的艰辛,本文试图从阿毛幻想实现的主观可能性和客观条件方面分析其悲剧的原因,不论阿毛本身的主观选择还是现实条件注定逃脱不了男权文化圈定了的陷阱和模式。 关键词: 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男权文化幻想现实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丁玲四岁丧父,跟随寡母在常德长大。1928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出版了《自杀日记》,1930年出版了《一个女人》。她的这些小说,“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比较深刻地表现了“五四”以来新女性的精神苦闷和要求解放的精神。《在黑暗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写了“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显示了她的艺术天才。莎菲的苦闷,是“五四”后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女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无主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更为重要的是丁玲由于幼年丧父使她比较容易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用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描述世界,她描述的女性形象丰满,真切感人。她在这一时期高举女性解放的大旗,成为女性主义的领头羊。以悲悯的情怀和悲剧意识观照女性解放之路,其早期的《梦柯》,《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都反映了女人个性解放的坎坷和必然的悲剧情结。尤其是《阿毛姑娘》更让人体验到一种无奈和凄凉。 一阿毛的悲剧 读了《阿毛姑娘》,总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两个漂亮女人的死和一个华贵少妇弹奏的委婉凄恻的乐音时常萦绕于心头。阿毛这样一个朴实漂亮勤劳的村姑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步步走向死亡,本该是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如此早谢。故事结局是阿毛吞食火柴头自杀身亡,让我们更感其可悲的不是阿毛身体的死亡,而是其未来和幻想的死亡,也就是住在她左边山坡上“苍白脸色的姑娘”的死和住在右边的美少妇所奏出的哀音。如果说在《沙飞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写一个女性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而不得的悲剧,那么在该篇中则写了一个女性追求灵与肉统一的“幸福”生活而幻灭的悲剧。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微专题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知识梳理】 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 1.背景 (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 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创办女性刊物来扩大宣传,专门探讨妇女解放和妇女问题。

鸦片战争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前言: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状况及原因 经济上不独立。《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 政治上被排除在外。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了规范男女行为的理论基础。“女位正乎内,男位正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使得女性被禁锢在家中,服侍于人,料理家务。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红颜祸水”,所谓妇人干政就要产生祸乱。正因如此,无论是家政还是国政,妇女都是被排除在外的。 文化上被排除在外。一般人家的女子是不会接受教育的,觉得只要会女红,没必要读书识字。当然也有些书香门第的小姐,或者因为家人支持,或者自己爱好,文学造诣很好。例如蔡文姬,李清照。 对于传统礼教只能被动接受。古代的女子没有婚姻自主权,一切听从父母;没有人身权,经常成为买卖的对象。尤其宋明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女子贞洁过分强调;“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从思想上对女子进行奴化教育。 第一篇:鸦片战争爆发后争取妇女权利的历程 传教士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大批洋教士涌入中国,带来了西方较为开化的妇女观。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办女学,兴西医,倡节制,开展一系列与妇女改良有关的社会活动。他们还对中国的缠足恶习进行猛烈抨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戊戌变法拉开了妇女运动的序幕,开创了妇女运动的新时代:维新派将形体解放和思想解放是为争女权的基础,并强调妇女解放和国家兴亡密切相关。他们提倡男女平等,兴办女学,发起不缠足运动。在他们的影响下,部分妇女开始觉醒,她们成立女子团体,例如,兴爱会,要求平等,参政议政(尽管这点呼声比较微弱)。 辛亥革命风云中的觉醒:这一时期以妇女的自我觉醒自我行动为主导。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不少妇女拿起大刀长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例如,北方妇女用红灯照和义和团联合写揭帖。另外在辛亥革命中,不少妇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秋瑾。 因此,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男女平等被列入共同纲领,并提出了妇女在省议会中有参政议政权利的主张。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奋斗目标转移到参政上来,掀起了妇女参政议政的高潮。 五四运动的洗礼:这场运动的爆发唤醒了广大妇女的民族危机感,最早投入这场运动的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学生。这场运动既表现了女性的极大进步,也使女性得到锻炼,广大女性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姿态。他们冲破男女有别的封建网罗,争取男女社交的公开;彻底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争取男女教育平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争取男女就业平等,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第一个中共党小组成立,中国妇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逐步解放的过程。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张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的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地位又出现了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述,试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做一个性别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以求引起学界对男女平等的问题的更大程度上的讨论。 关键词: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7-02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长时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中国妇女,开始了他们获得平等的历程。大跃进时期,妇女成为国家建设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半边天”;改革开放时期,妇女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民主参与的程度较高,经济上表现为妇女就业数量增加、就业领域扩宽、创业能力增强,文化教育方面表现为男女两性在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进行可行的保障。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意义开始被质疑,出现了“女工回家”的呼声。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干预的退缩给妇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妇女在市场面前与男性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1],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失业率的增加、两性收入差距扩大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女性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再一次拍打至弱势化和边缘化的岸边。因此,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历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与讨论,本文试图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并尝试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对妇女解放历程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关妇女解放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妇女解放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郑也夫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性与社会权力夺取的之间的一致性,力量和金钱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男性社会地位就越高,智力和知识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女性社会地位就也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专横而缺乏理性的男性意识形态,即将男女的差异评判为一种对立的二元划分,男性的特征被认为是优越的,男性的统治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据此,他认为,我国在智力与经济对权力与生产的决定作用上,在社会物质财富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妇女的解放是动用行政力量造就的,是一种非自然的结果,是超前的,而这种超前的运动的后果便是“使中国社会失去了男子汉,也失去了自己的女性”。而市场经济使得女性重新被排挤出市场,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是遵循合理高效原则的结果[2]。 刘伯红则站在完全相对的立场上,对郑也夫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她认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并不完全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女性意识的苏醒,是商品经济发展赋予人主体意识和妇女接受教育、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产物,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她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公平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是强固社会公允,克服社会不平等,补偿因市场而造成的失衡,是保证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机会公平”[3]。 孙立平在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中,提出减少妇女就业的数量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正处于一种后工业化阶段,一方面,家务劳动没有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男人全心全意的在外面工作,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上是打乱了社会中的角色分工,结果是造成社会功能的紊乱以及其他种种问题[4]。这种观点同样体现了当代中国男性知识分子重建社会性别等

浅谈女性解放困境的表现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05 级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 班别05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0511******** 姓名冯月娇成绩 阅卷老师签名: 注:1、总分100分。 2、考试课外完成。 一、结合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作品谈谈你对女性解放困境的认识。(100分) 答: 浅谈女性解放困境的表现 女性解放问题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在全世界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 妇女解放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境,阻碍了妇女解放的进程,那么女性解放面临困 境有哪些呢? 首先是自身的困境。自古以来,封建统治在长达千年的巩固与完善中,建立 起一个庞大而坚实的文化基础,它以各种形式对女性进行道德评论,从而教育并 塑造了合乎其统治理想的女性,形成一种典型的男性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女 性始终接受着男性文化教育,男性统治秩序深入她们的思想内层,成为她们自身 道德观、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她们的思想产生了自觉对男权文化的认同, 她们没有自己的存在意识,只是以为男人生活、以男人的好恶作为自己的生活准 则,形成了她们生命的全部内容,这不能不说是女性的一种悲哀。像巴金《家》 中的鸣凤,她就是一个自学遵守男权社会意识条约的女性,她没有自己的思想意 识,只是顺从封建社会男权社会思想,成为典型的“女奴”形象。无数女性在苟 安与不平等的现状中做一个麻木的“女奴”,有时当她们有这种走出男权樊篱的 思想时,她们只是简单地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希望男性偶尔的良心发现,并 没有鼓起勇气用自己的力量去突破男性禁锢的困境,这种只有思想而没有行动的 行为,永远只会使女性处于社会的弱者地位。正是由于女性自身的意识问题,她 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女性的解放步履蹒跚。 其次是生存困境。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社会太男权太欲望化, 欲望化的社会现实造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们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社会资源更 多地掌握在男人手中,使女性处于从属、被动的位置,并且,在经济地位上,女

浅谈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

浅谈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 04级历史王慧1053404099 【摘要】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激荡,在辛亥革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妇女进入了一个近代化的新时期。伟大的中国女性在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话剧,显示了中国妇女独特的魅力和巨大力量。本文试从政治、教育、婚姻、服饰等方面出发简单论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 【关键词】政治、教育、婚姻、服饰 中国的女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地位及其的低下,常常被一些封建的伦理和思想紧紧的束缚喘不过气来,只是男子的附属品,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当时的女子就是这样依靠男子来生活,小时靠父亲,大了靠丈夫,老了靠儿子,根本没有政治,婚姻自由等任何权利。然而斗转星移,在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萌发,伴随着欧美风雨的催化下,解放慢慢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 一、政治思想: 传统道德要求妇女不问国事,恪守妇道,而这一时期的妇女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是对政治角色的追逐了。清朝末年,面对强国对本国的觊觎,本国皇室的腐朽衰落,救国成了不仅是男性的光荣任务,也成为了妇女们的崇高理想和实践的最高角色目标,此时的中国妇女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对于政治的参与热情空前的高涨起来。 当时的《女子世界》杂志大力宣传救国存亡的爱国思想,指出当时中国已到了最危急的紧要关头,“什么俄罗斯、英吉利、德意志等国,个个都似出林之虎,张牙伸爪,扑将过来,将千年昏醉的睡狮乱咬,弄得鲜血直淋……气息只存一线”1号召妇女们担负起国民应尽的责任。这些宣传政治性强,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对妇女投身到政治爱国救亡的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初的拒俄运动,反美拒约运动,保路运动,救蒙运动等救国运动中,先进的巾帼英雄们怀抱大志,现身救国,毫不退却。1901年,中国爆发了反抗沙俄妄图霸占我国东北的拒俄运动,上海爱国人士在张国集会,力主拒俄。青年女子,薛锦琴慨然提出“今日救急之法,当上下合为一气,以国家事为己身之事,并要求撤换谈判大臣。”1905年4月反美拒约运动逐步在全国展开,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一些女性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发挥着自己最大的余热。1905年7月,上海女性上百人聚集起来,商讨反美办法。先进的女性不仅投身于反帝运动中,还积极参与资产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运动中。1905年后,女界又活跃于各地的保路运动中,为反清政府变相出卖路权的行径,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两省女界展开集会演讲,集资认股,组织团体,通电请愿等一系列活动。1907年11月,上海女界保路会和女国民拒款工会宣布成立,带领江浙女界进行“拒绝外款,为保主权”的斗争。但是激进的革命妇女大多以同盟门会或光复会为依托,从事反清活动。据统计,参加 1《女子世界》,1904。

反思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

--反思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初具规模保护种族和救国救民的目的。无疑,现代女权主义的出现,开了先例,在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对妇女解放之后。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有一些陷阱或现代女权主义的误解,这是不利于实现妇女的权利,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它的存在。因此,它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反映了现代女性主义,揭开本义妇女权利和妇女权利的人权,为了使妇女的权利继续发展。 1。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表达框架内保存的中国种族和拯救中国民族 在中国,这是改革派的男性组,这是第一次出来与妇女解放的想法。这是由女性加入改革派的女性群体和女性知识分子在20世纪出现。他们去形成现代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全貌。将内容物非常复杂。但它们可以被概括为以下: 首先,现代女权主义来时,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和国家,对濒临灭绝时,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成为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回顾谈妇女解放,人们可能会发现,妇女的缠足,教育,甚至婚姻都与维护中国的比赛,使国强的目标。为什么解除绑定脚?“为了挽救国家,挽救中国的比赛是必不可少的;拯救中国的比赛,这是必须做的做法是有害的比赛做的做法损害了比赛,没有什么是更重要的不是解脱脚。“为什么妇女的教育?“由于妇女教育涉及的兴衰,国家的生存和死亡。”为什么婚姻自由?因为自由的女性的婚姻加上教育使国强?总之,妇女解放的目的是不是对女性自身,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形成整个外边框的女权主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女权主义这个边界内,有其独特的属性和中国属性。 其次,维护种族和国强的框架下,中国的女权主义主张平等责任和平等的权利。维护种族和国强的实现需要妇女的参与。为什么呢?逻辑很简单。妇女的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贡献与职责关联。因此,这是必然的逻辑要求女性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也有不同的女权主义思想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责任关注细微的差别。设计的女性角色为“好妻子和好母亲”,然后“母亲的女性公民。”女子组第一组男性追求的形象设计的男性,后来就发展成“女国民”显然,在差异存在“男性至上主义”和“性别平等”的形象“的好妻子和好母亲”和“母亲承担了开放式,特色鲜明的男性至上主义的女国民”之间的较量?而女性国民的形象?展示了寻求性别平等的理想。尽管差异的树荫下,问责的国家是一样的。正如金毅强调,“爱国主义和拯救世界的是妇女的责任。”女性组给予全力支持这个想法,他说:“女国民”作为男性公民,应当承担同样的义务。他们提出了明确的口号:“每一个女人都是她的国家负责,”在寻求平等权利和平等责任的过程中,出现在所有方面享受平等的更为极端的想法。秋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很感兴趣,在男性的服装......在中国,女性被压抑的想法,男人是强和妇女是弱的,我真正想要的是作为一个男人强。为了这个目的,我真的想让自己像一个人,然后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心。“ 第三,维护种族和国强的框架下,中国的女权运动特别强调对女性的独立和能力。所有的人,尤其是女性群体,在当时举行,这将是非常困难的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读取和写入,艰难的生活没有知识或技能,或者他们经济不是独立的,有没有相关的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妇女不应该急于寻求权利,而是他们应该寻求改变自己,所以,他们应该有能力获得的权利。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1911年革命后,引起广泛关注妇女参与国家事务的认识和判断。欧林佩芬曾经说过:“什么是中国女性缺乏野心,但独立性,不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但学习如何参与。”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收购妇女权利的,应事先由提高自己的能力。 2。反映了现代中国女性妇女权利的陷阱:

近现代社会变迁 ---女性的解放

近现代社会变迁 ---女性的解放 【摘要】 以往女性史研究,大都偏重于特殊女性人物史、近代妇女解放、近代妇女运动等方面。而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史研究的深入,近代女性解放史开始涉及近代女性的习俗、教育、婚姻、就业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下,吸收了西方新史学研究方法,在继续研究上层女性和知名女性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城乡普通女性史的研究。这些新的视角大大拓宽了女性解放史的研究领域,更加丰富了女性解放史学的内容。 【关键词】近代女性解放社会变迁 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包括政治革命家和文化革命者,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陈独秀、胡适,全都从不同程度指出,必须重新认识女性,必须改变对女性社会角色的传统界定。在当时,关于女性解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缠足、女子教育、女性权利、女性就业和女性的休闲娱乐这几个方面。 在传统中国社会,女性缠足始于南唐,盛于明清。缠足可以说是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下,男性审美观逐渐发展的结果。它使女人成为了时代审美的牺牲品,同时,女性因缠足而导致其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大大下降,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理念。在近代,随着国门被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西学也随之东渐。外国人认为缠足是中华文明野蛮一面的体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女人的小脚成了中国落后和耻辱的标志。在鸦片战争以前,已有西方传教士反缠足言论的出现,鸦片战争以后,更多的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妇女缠足的习俗加以批判,他们或是从基督教义出发,将缠足视为违反自然的野蛮风俗,或从西方医学的科学角度斥责缠足对女性身体健康的伤寒,以及其对国家富强所产生的坏影响。这些观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改革家们,他们认识到缠足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块绊脚石。1890年,中国最早的反缠足会成立,该会成员均为男性,他们主张不为女儿缠足,不为儿子娶缠足的妻子。1897年6月,由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等人酝酿的上海不缠足总会正式成立,而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于是,在20世纪早期,出现了中国天足妇女的比例逐渐上升的情况。到1930年以后,只有在一些人口分散的偏僻地区,还有女子缠足的现象存在。 在戊戌变法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主导着中国的女子教育观。而后随着甲午战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而“欲强国,必由女学始”。1898年6月,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经正学堂,在上海诞生。1907年,清政府批准建立女子教育系统。到1910年时,全国已有女子学校四万多所,学生160万人。到1919年,女子学校数目增至13.4万所,共有学生450万人。虽然入校接受教育的女性人数仅为男性的七分之一,但这仍显示了女子在受教育机会方面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1920年以后,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开始增加,到1935年,全国共有招收女生的专科院校、综合大学及师范院校6000所。这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女性工作者。而在农村,这一变化则缓慢得多,据20世纪30年对中国农村家庭的一次普查,受过教育的女性与农村女性

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

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 (2008-12-23 13:58:41) 朱安和张幼仪两张不同命运的比 较 摘要: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一个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过程。解放妇女思想运动是由男性提出发动的,缺乏女性的主体意识,因而具有明显的“男权”特征,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朱安和张幼仪不同命运的比较,在回顾了中国妇女解放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向妇女“我要解放”转变的必然性,以及对当代妇女解放思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解放妇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思想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等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民族危难时期的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更是中国的有志之士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思想运动不仅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更是对统治中国人民千余年的封建思想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些冲击和挑战中对女性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在承认女性家庭价值的前提下,对女

性社会价值的明确和高扬,以及由此引发的男女平等、女性学校教育的开展、女性的“出走”等一系列实践,更是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讨论和思想混乱,解放妇女的运动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女性史研究或者说社会性别史研究在这时期也达到了高潮。 从女性史研究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以来的女性史研究历程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性史其实就是一部“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史。当然这样概括从历史学的角度讲,难免犯以偏概全的学术上的错误。但是从中国女性争取自由、平等和社会地位、权利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女性的解放和自身的发展以及妇女自我意识的提高的确经历了这样一种转变。那么这种转变对于女性群体的发展,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当前的女性研究或者说社会性别研究有哪些影响社会又该创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性别文化环境来促进这种转变、迎合这种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当前男女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家庭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女性在当前的家庭和社会上到底有着一种什么的地位,她们自己又是如何给自己的这种地位以定位的以及当代女性在自身解放和争取权利的道路上出现了哪些问题和思想误区等。本文试图从朱安和张幼仪的不同命运比较中来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作业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2-3-14 21:12:31 浏览:246 评论:0 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在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但是女人不能有自己的权力,要一心一意跟一个男人,男人就可以移情别恋,女的就不可以。在家中就要听一家之主(当然是男人)的话,男人就可以把女人休了,但女人就不能向男人提出离婚。古代,女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的早亡也要一生守寡,做寡妇,女人不可以向男人吆喝、打男人等,女人不能跨出家门,男人就可以闯南闯北,参加 政治活动,女的不可以。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近现代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呈现出众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妇女解放问题不是由资产阶级人士提出,而是由无产阶级的女工运动发起;妇女解放运动理应由劳动知识分子与女工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同一类型的国家,妇女解放运动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妇女解放是国际性、世界性、全球性的问题;各阶级、各政党都利用妇女问题和纪念国际妇女节为其政治斗争服务,使妇女解放运动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妇女解放运动是群众性的自我解放运动等等。 以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大事记 近代 1900年1月8日大型百货商业机构———先施公司在香港开张。公司采用西洋流行的女子售货方式。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天然足会旨在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1907年3月8日女子教育合法化。1907年7月15日女民主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中山亭就义,时年31岁。1912年1月7日孙中山接见女子参政同志会代表林宗素等,允许女子有完全参政权。1919年5

从建国初期中国画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解放-最新文档

从建国初期中国画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解放 1 建国初期的中国画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面前有不少中国画家感到彷徨,他们一部分是在师傅带徒弟的旧传统的社会下生活过来的,因此还保留着中国画传统的思想意识。例如,秦仲文、邱石冥、吴湖帆等艺术家。而另一部分则是接受了西方的艺术教育影响的中国画家,立志用新的艺术手法来改良中国画,比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虽然这两部分艺术家所选择的艺术道路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不熟悉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文艺政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马列主义的艺术观的了解也才刚刚开始。[1] 这种现象的产生由于当时的国情是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并且与外部世界隔绝。因此,国家和集体的建设任务主要依靠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进行集体性劳动。而相对于旧的传统而言,动员女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她们的地位是首要的任务。例如,建国初期出台的《婚姻法》、大范围的对劳动妇女进行识字教育、普及生产生活知识都有利于她们响应政府的号召,及时了解有关政策,从而转变为集体劳动者,为社会生产生活也尽到自己的一份力。[2] 2 《九州无事乐耕耘》的创作背景 按照徐悲鸿的艺术经历,可将其艺术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初

期,1915年,20岁的徐悲鸿来到上海,以画插图和卖画为生;早期,1916年到1923年,徐悲鸿分别去日本和法国学习美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精研素描,这时期的素描和油画作品有很多保留至今;中期,1925年到1949年,这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几乎他所有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作品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晚期,1949年到1953年,受建国初期国情的需要,徐悲鸿在文艺领域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政务繁忙加上身体每况愈下,其创作的作品数量锐减,这幅《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他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因此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徐悲鸿一直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绘画技巧的精良之处从而对中国画的现状进行改良,而不应一味摹古,并且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因此这幅画亦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3] 此画横幅尺寸为150×250厘米,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并且这幅作品体现出其强烈的爱国精神,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此图的题材、构图、造型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描绘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呈现出普通生活中所流露的人情味,以及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力。 3 画中妇女的形象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女性形象中劳动妇女形象具有 一定的典型性。这个时期的主流媒体镜头下有三类典型“美

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7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热点剖析】 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 1.背景 (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妇女没有财产继 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 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 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 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 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 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 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

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妇女解放 由于发韧期和发展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的妇女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问题, 不是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性别问题。它主要是个社会问题, 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心理等方方面面。 如果没有社会思想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更新, 没有整个民族的争自由、求解放的胜利, 妇女的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年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阐释与传播,都是由活跃在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仁人志士们来进行、完成的秋瑾、孙中山以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瞿秋白、毛泽东等等, 是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鲁迅就曾对妇女解放运动作过精辟论述“我以为妇女应该不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 而不断地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男子, 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 ??至于女子, 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 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四’这是对当时 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的精辟分析,为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提出了正确的思路。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男女双方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以实现婚配, 它作为伦理规范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这种包办的婚姻断送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幸福生活, 酿造了无数殉情的悲剧。作为对当时西方民主思想的召唤的回应, 世纪初中国妇女要求解放的第一声呼号便是婚姻自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走出封建家庭的牢笼, 走向社会, 参与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队伍中去。 从新中国成立到年代末, 中国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无论在主观或者客观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情况, 这些新情况无疑地影响和制约了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妇女解放理论建构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妇女解放理论构建主体的地位、理论素养及其思想状况与工作状态等等。过去中国人民没有得到解放, 妇女解放理论构建主体也无法获得解放, 所以只能从被压迫的社会地位来论妇女解放, 只能从理论上去探讨妇女解放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以及具体的方式和途径等等。新中国成立后, 过去的理论已付诸实践, 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此基础上思考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必定是充满了自豪、自信激情。其次, 妇女的解放既已成为现实, 那么, “进一步解放”的重点自然就转移到如何通过人民民主政权这个杠杆, 把解放成果落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即将妇女解放的思想与理论转化为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政令、政策, 最终体现为全社会每一个劳动妇女的权利与义务。再次,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开展, 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者们的思路已不仅限于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还同时思考世界妇女的解放问题不仅在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 也同时思考这些经验的世界意义及其输出的途径与方式, 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体现为对整个世界革命的关注的所谓“国际主义心态”和“全球一片红”的乌托邦式的革命激情相呼应。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妇女在争取解放的道路上, 首先要面对的是历史的规定性和承载着历史传统的现实性——国情。随着国家、民族和阶级的解放, 妇女作为一个受压迫深重的群体也同时获得了解放。因为中国社会和整个当代的人类社会一样, 是从遥远的父权制社会中走过来的。由父权制社会产生的男女性别上的不平等长期存在着, 而且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这种不平等不断被强化。在人们反对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斗争中, 妇女一直是作为重要的群体参与到斗争之中。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 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第27卷第5期 2006年1O月 韩山师范学院 JournalofHanshanNormalUniversity V01.27No.5 Oct.2006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 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关威 (惠州学院政法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五四新文化时期是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是妇女解放运动得到广泛深入 发展的时期.许多开明人士从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解放的立场出发,对传统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中违背 理性的规范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提出了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原则和主张.对于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 迁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发生的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正是时代风云变幻的一定反映.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时代风云;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D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06)05—0080-06 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生,引起了中国社 会,思想,伦理,观念等最广泛深刻的一场变 革,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妇女解 放运动的强势推进,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亮 点,成为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个里程碑.针对传

统社会规范对广大妇女的严重摧残,激进人士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鼓舞下,大力提倡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对贞节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 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迁.本文所述当时发生在几个女子身上的故事,就是社会剧烈变革过程的真实反映. 与谢野晶子: 《贞操论》激起千层浪 中国传统社会中,在以"三纲五常","三从 四德","贞孝节烈"为核心的封建社会规范的严 密控制下,广大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妇女问 题当中,首先是妇女受到性压迫,性禁锢的问 题,其突出表现是针对妇女的片面贞节烈观念. 这种观念反映了在理学思想影响下男女两性关系的极端不平等.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人士大力 倡导妇女解放,首先对严重压迫妇女的片面的贞节烈观念提出严厉批评. 1918年5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4卷 5号刊登了周作人翻译的日本与谢野晶子的文章《贞操论》.与谢野晶子是日本着名作家,女权主义者.《贞操论》是与谢野晶子关于女权问题的重要文章.文中认为:"道德这事,原是因为辅 助我们生活而制定的.到了不必要,或反于生活 有害的时候,便应渐次废去;或者改正.""贞操 应是人人遵守,人人实践的行为准则;不能只要 求妇女守贞操,不应以贞操为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1]㈣.这篇译文发表后,随即引发了一场关 于贞操问题的大讨论. 1918年7月,胡适在《新青年》5卷1号发

论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

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 目录: 序言 (1) 一、天下子女姊妹群 (2) 二、早期维新派的妇女观 (3) 三、空前的不缠足运动 (4) 四、维新女志士的社会实践 (5) 五、婚姻家庭问题 (7) 六、新时代的开始空前的妇女解放高潮 (8) 七、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论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 序言 女子,“女子”这两字包括一段极长的悲哀历史。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深受重重压迫。她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禁锢在家庭之中,经济上不独立,只能处处依赖男子。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下,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更不要说社交自由、婚

姻自主、参政议政了。孔子早就提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观点。妇女都处于被统治的最底层。女子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过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①的生活。 这种状况的改变是从资本主义文明的进入开始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主张也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新教徒中,很多人明确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而且决心投入一场十字军运动,以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② 这以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不断上升,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在严重冲击封建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动摇着封建社会对妇女地位的规范。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彻底怀疑和批判封建专制时代的各种意识和行为。 关键字:女子、思想、解放、进步、觉悟 一、天下子女姊妹群 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这场运动中,洪秀全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③。在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女子同男子一样分得均等的土地。太平天国还禁止买卖婚姻、禁止纳妾、买卖奴婢,设立过女营、女军、女官。还曾开过女科,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在这里,洪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