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毕飞宇小说《玉米》的女性形象

浅析毕飞宇小说《玉米》的女性形象

浅析毕飞宇小说《玉米》的女性形象
浅析毕飞宇小说《玉米》的女性形象

学号:1203614037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毕业论文

(2016届)

年级2012级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瑞

指导教师姓名张乐林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2016.04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务部

二○一六年印制

I

目录

摘要 ................................................................................................................................................. II 引言 . (1)

一、玉米------权利的追随者 (2)

(一)、权力光环下的玉米 (2)

(二)、传统思想束缚下的玉米 (3)

(三)、丧失权力后的玉米 (4)

(四)、为权力而丧失人性的玉米 (5)

二、玉秀 (5)

(一)、漂亮风流的小狐狸 (6)

(二)、丑陋人性的牺牲品 (6)

三、柳粉香 (7)

(一)、聪颖娇媚的红颜祸水 (7)

(二)、本性善良的苦命人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

《玉米》是毕飞宇最具代表性的中篇系列小说,小说通过对文革时期王家庄的日常生活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在男性霸权压制下的农村女性形象。如泼辣精明、心高气傲却又工于心计、内心自卑的玉米;漂亮风骚、孤弱机灵的小狐狸玉秀;自甘堕落而又命运不幸的柳粉香。

关键词:毕飞宇,《玉米》,女性形象

引言

新生代作家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是他继《青衣》之后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他将写作的视角转向农村女性的既具有代表性又富有争议性的作品,进一步实践了他作品“关注女性命运”的创作趋向。李敬泽在《玉米》(台湾版)的序中说毕飞宇是“当代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在小说《玉米》中作家的笔触伸向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王家庄,刻画了一系列在命运边缘苦苦挣扎的女性在严酷的生活重压下为自己的人生梦想奋力抗争的苦难历程。通过作者对玉米、玉秀、玉秧、柳粉香等女性的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了有着相同的悲剧人生但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将着重对玉米、玉秀、柳粉香等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遭遇和人性的扭曲。

1

浅析毕飞宇的《玉米》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毕飞宇小说《玉米》中的女性形象

一、玉米------权力的追随者

毕飞宇在她的中篇系列小说《玉米》的自序中提到《玉米》的故事写于1971年,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但作者并没有描绘文革的政治、杀戮,而是描写了我们周围最普遍的生活,以文革年代中的中国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王家庄为背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土地上,长出了一株另类的“玉米”。

(一)、权力光环下的玉米

玉米是王家庄村支书的女儿,在那个充满了冷漠的权力至上的年代,作为村支书的长女,自然与村中其他女性不同,她从小就是全村人眼中的“金凤凰”。村里人之所以能给玉米这么高的评价,并不是由于玉米本身的人格魅力,玉米的特权也都缘于父亲是村里最高权力的持有者。因此,她从小就知道生活在权力的庇佑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也正是这样的条件,让她有了心高气傲的资本,形成了泼辣精明,争强好胜的性格。从玉米“绝对不能答应谁家比自家过得好”①,看出她是多么得争强好胜。同时在她的身上有着同龄女孩没有的成熟与精干。就像作者所说:“说起通晓世事,说起内心的深邃程度……长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有时候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说到底成长需要机遇,只靠光阴难以弥补。”②她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在玉米的母亲施桂芳生下“小八子”后,施桂芳的心气全给生趴下了不仅不管孩子还把家也交给玉米掌管。也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让玉米与权力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玉米主动持家,这是她第一次掌权,“玉米并没有持家的权力,但是权力

①毕飞宇.玉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②毕飞宇.玉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一、玉米---权力的追随者

就是这样,你只要把它握在手上,捏出汗来,权力就会长出五根手指,一用劲就是一只拳头。”①在权力的压制下,一向与玉米不和的妹妹玉秀也不得不屈服于长姐的手下,玉米的早熟、工于心计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权力不仅给玉米带来了至高于上的荣耀,还给她带来了一份令人眼红的“爱情”。玉米是王家庄土皇帝的女儿,也正是玉米高贵的身份,村子里的媒婆不敢踏进王家的大门,玉米自己也知道,以她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一般的家庭她也是看不上的,长久以来玉米在村子里的地位更加虚高了。有一个“做官”的父亲,自己嫁的人肯定不能和同村的小伙子们一样。玉米有这种高的姿态自然与她父亲的权利是分不开的,她的眼光高并不是来自女性本身特有的人格魅力。终于在父亲的操劳下,找到了一个相貌不好但有着身份和地位的飞行员彭国梁。当听到彭国梁是飞行员时,玉米就对这桩婚事十分满意了,恨不得自己马上飞到彭国梁的身边。虽然村子里人知道玉米可以找个好人家,但是当他们听到玉米找了个可以“上天入地”的飞行员时,全村人的心有着前所未有的震撼。玉米和彭国梁的爱情也就是在这样高度关注下进行的,玉米对彭国梁不能说爱更不能说不爱,他们的爱情更像是一个“门当户对”下结合的产物,玉米爱彭国梁不是因为他的相貌,而是看上他的身份和地位。这份令人眼红的婚事,也正是由于玉米是村支书女儿身份所得来的,这也就有了后来当王连方垮台后,他们的爱情也随之夭折了。(二)、传统思想束缚下的玉米

从封建社会以来,男性就是一切权利的持有者和享受者,而女性只能在男性的的余晖中苟且生活。在只有男性才可以传宗接代是观念下,所以玉米知道就算自己再精明能干,因为母亲生不出儿子,她在对那些被父亲睡过的女性面前的出击显得是那么的底气不足。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玉米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对父亲权力的依赖,另一方面她从小就感受着母亲的屈辱。终于在母亲分娩时,她心中的屈辱感也一扫而光了,“玉米在门口忙进忙出。她的袖口挽得很高……玉米在忙碌的过程中一直咬着下嘴唇,就好像生下小八子的不是母亲,而是玉米她自己。”②可见“小八子”对于玉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王红兵的出

①毕飞宇.玉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②毕飞宇.玉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35页.

3

浅析毕飞宇的《玉米》中的女性形象

生, 不仅让王家有了所谓的香火接班人,更多的是他给玉米带来了尊严,所以玉米在抱孩子时“表现出一种切肤的、扯拽着心窝子的情态”。玉米对弟弟王学兵并不是说有多深的感情,而是王学兵能给她带来尊严与价值。在男权的压制下,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女性的价值的体现也是依赖于男性,所以王连方虽然有七个女儿,即使她们再优秀,也不会带给王家任何荣耀。在权力的压制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何尝不是一种缺失,在权力面前,人性尊严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在照料弟弟王学兵的时候满足了玉米潜意识中做“小母亲”的欲望,她认为:“做姑娘的时候早早学会了带孩子,持家,将来有了对象,过了门,圆了房,清早一起床就是一个利索的新媳妇,好媳妇,再也不要低了头从眼眶的角落偷偷打量婆婆的脸色了。”①玉米越是在“小母亲”角色上表现得完美,也就可以看出在她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做一个“贤妻良母”。当王连方倒台后,玉米委身嫁给了郭家兴后,也一直渴望生个儿子,只有这样她的地位才更加坚固,然当她看到玉秀生的是个儿子后,她的内心的人性几乎丧失殆尽。由此可见中国女性在千百年来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影响下对自身命运的麻木接受和戕害。

(三)、丧失权力后的玉米

“在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对投射、显现在玉米身上的男权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 所持的渴望心理能量, 在这一阵又一阵的喧哗与骚动中越聚越大。”②终于, 玉米的这门婚事在日后像掀开了高压锅盖一般, 使潜藏在村里人内心深处的各种合理的或者不正常的情绪爆炸性地激发出来。③人类总是想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更差,所以当王连方不顾一切得睡秦红霞时,人们终于抓住机会,借机推翻了村支书王连方。王连方的倒台对于王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王家一切的特权没有了,随之玉米在村中的地位也在父亲倒下的那一刻土崩瓦解了,她在村里的一切优势也荡然无存了。她的人生也是在父亲倒台的那一刻变得截然不同了。

在愚昧野蛮的氛围中, 懦弱而满怀怨恨的人们往往会变态地“在受难者身上

①毕飞宇.玉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38页.

②曹旭光,《地球上的王家庄”——论毕飞宇笔下的乡村叙事》,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6月.

③李炜,《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黑河教育》,2011.

二、玉秀

获得自己心理满足的快感, 而他人‘落难' 便成为人们的普遍的潜意识企盼”

①。基于这样的心理,村里的人们对王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彭国梁是王连方垮台后玉米最后的期盼,她把他看做是振兴家门的最后希望,同时也是玉米丧失权力后的第一次挣扎,但是由于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上,后天又没有感情基础,彭国梁思想意识上又是那么保守、封闭、愚昧,又加之村民的报复,玉米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在村民中的报复下丧失掉了。彭国梁最终对玉米的抛弃更是体现出了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霸权以及女性的卑微。

(四)、为权力而丧失人性的玉米

在经历种种不幸之后,玉米终于体味出了那种撕心裂肺而又无可奈何之后,她终于明白了--“过日子不能没有权”。此时玉米对权力已经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了,所以最后她把自己嫁给了按年龄可以做他父亲的但手握重权的公社革委会副主席郭家兴。她在床上百般讨好郭家兴,在平时生活中对郭巧巧低三下四,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得到权力,至此玉米也彻底沦为了权力的奴仆。玉米对权力的迷恋向往使她丧失了人性的本真,她为了权力可以牺牲自己,牺牲各种感情。为了得到权力这把“保护伞”,她在郭左面前揭穿玉秀的苦心经营的爱情,当她得知玉秀怀孕时,她的反应并不是对妹妹的疼爱只是狠狠地扇了几脸光,毫无亲情可言,最后当看到玉秀生下男孩时,她竟残忍得将其送走,至此玉米可谓是沦为了权力的奴仆。

二、玉秀

玉米是整部小说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但玉秀却是整部小说中作者最用心去塑造的一个。毕飞宇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作家,她最喜欢的是与玉米,而作为一个男人,他最疼爱的是玉秀”。作者对玉秀的描写虽不及玉米,但是足以让玉秀成为整部小说中最像女人的女性。

①白薇.对苦难的精神超越—现代作家笔下女性世界的女性主义解读[M].第1 版.北京:民族出版社.

5

浅析毕飞宇的《玉米》中的女性形象

(一)、漂亮风流的小狐狸

在七姐妹中,三女儿玉秀是最漂亮的,她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标志美人。玉秀不仅天生漂亮,而且还一天到晚在漂亮头上花心思,每天把自己打扮得乔模乔样的,让人看了都更觉得多了几分浮浪。玉秀知道自己的漂亮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她也非常善于利于自己漂亮的优势,仗着自己娇媚的模样又懂得惺惺作态,在家里深得父亲的偏爱。同时玉秀从小就是一个特立独行、有思想的姑娘,她不相信自己会在王家庄待一辈子,她一直都试图往外爬,但是在那个荒唐的时代里,她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换取明天是极其难的。

(二)、丑陋人性的牺牲品

漂亮本来可以是一个女人带来成功带来幸福的优势,但是漂亮对于玉秀来说,不仅没带给她任何幸福,还给她带来一生的噩梦。王连方倒台后,不仅仅是玉米被彭国梁抛弃,玉秀也被曾经沉默的村民们报复,而她的这种报复,对于任何时代的女人来说都是致命的。生性热情机灵的玉秀知道,她失去了比生命还重要的贞操对她来说意味着自己的一生都将活在阴影之中。遭到践踏之后,玉秀的心已经死了,是玉米拉着她在村子里抬起头,但是她希望在这样的时刻多希望有个哥哥来拉她一下,这时的玉秀依旧遵循着只有男性才能依靠的观念。

在玉秀被人糟蹋后,在王家庄受尽了嘲弄,最后她不得不离开村子,到镇上投靠了大姐。如果说在稻厂被轮奸是玉秀人生中第一个悲剧,那么投奔玉米后玉秀的人生道路也依旧是坎坎坷坷悲剧不断。玉秀投奔到大姐后,心甘情愿被郭家兴的女儿当丫鬟使唤,来间接讨好郭家兴以求自己安定。此时的玉秀在心里知道,只有自己有一技之长才可能在断桥镇立足。当她知道唐会计精通算盘时,她就千方百计得接近唐会计,她也想像唐会计那样有养活自己的本事,“玉秀始终希望自己活得更自我、更自信一些,即便遭受惨痛的生活打击,也没有放弃少女时代的追求,学算盘,学普通话透露出玉秀不甘命运拨弄所做的努力。”①但这一切似乎是一个个阴谋,像一张布得很大的网,在人生的路途中等待你不自觉地钻入。

①,彭新萍,《从毕飞宇的《玉米》系列看女性灵魂的扭曲》,北方文学,2012.

三、柳粉香

玉秀想跟唐会计学算珠,但是她不知道唐会计对她热心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她安排玉秀来自己的家吃饭,其实是想给自己的儿子找媳妇。玉秀与高伟的初次见面,因为惨遭蹂躏的记忆给玉秀心里留下不可磨没的阴影,随意当高伟接近玉秀时,玉秀就不知所措地逃走了,这也让玉秀知道自己的一生是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婚姻,然而当她对自己的恋爱婚姻不抱任何希望时,郭左却闯进了她的生活。玉秀看到郭左,她身上那种妩媚风流细胞都被唤醒了,“她是天生的风流种,步子软、骨头轻,一见到男人就走不动”①。郭左回家后玉秀就精神焕发,是郭左点燃了她爱情希望的火苗,在郭左那里玉秀体会到了同龄少女该有的幸福而又不知所措的感觉。“在跟郭左真正的交往中,玉秀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喜欢郭左,另一方面因为背负着惨遭人蹂躏的痛苦记忆,她小心翼翼得与郭左接触,但当郭左得知玉秀失贞之后,郭左在既喜爱又怨恨的心理下占有了玉秀。郭左走了,留给玉秀的是无尽的思念与人生中短暂的甜蜜回忆,但更多的是现实中一生的阴影。”②如果说在稻厂被侮辱是玉秀人生的第一个悲剧,而郭左的离开给玉秀留下的是更深层次的伤害,造成玉秀生活悲剧的是来自传统文化中的贞操观念对她的折磨和桎梏以及她内心深深的自卑感。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玉秀已经从自己本身接受了传统观念对自己的束缚,以至于到后来她是一种自我作践的心态,整个人已经麻木,她明白无论如何挣扎,也摆脱不了生活的遭遇和女性的宿命。

三、柳粉香

柳粉香是整部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女性,虽然她不是整个系列小说中的最重要的主人公,她不是村子里德高权重的人,她也没有玉米玉秀那么显赫的地位,但是她也绝对不同于王家庄的其它女性。

(一)、聪颖娇媚的红颜祸水

少女时代的柳粉香虽然没有玉秀十分标致,但她有特点,皮肤略黑,嘴角有一颗圆圆的黑痣,笑起来更加的妩媚动人,不仅如此,她还有一个好嗓子,这就

①毕飞宇.玉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②余涛.从《玉米》看男权影响下的女性悲剧[J].《文学观察》,2012,(11).

7

浅析毕飞宇的《玉米》中的女性形象

使得她更加具有感染力,她的眼睛也不同于村子里的其他人,活动得很,左顾右盼之中就有一股风骚的感觉。然而娇媚的容颜不仅没有给她带来一个女人该有的幸福,反而被别人称作天生的下作胚子。在乡宣传队的时候,柳粉香就被男人们窥伺玩弄,最终怀上身孕,被男权主导的伦理道德贴上了“下贱”的标签。自古以来“贞操”观就一直是压在女性身上的大山,女性一旦失去贞操就意味着在男性至上的社会中失去了一切。怀有身孕的她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只能嫁给一个自己不爱、身体又有缺陷的男人。嫁到王家庄后,不但没有摆脱之前人生的悲剧,反而她成为了王家庄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人把她当做人,甚至她的婆婆还故意杀死她肚子里的孩子。人们把她看作“母猪”“母狗”,村里的女人不愿和她搭讪,甚至丈夫也不愿和她同床,她实际上一无所有。

柳粉香曾经是一个像玉米一样的心比天高、处处要强的姑娘,她也同样深受男权的伤害。她与玉米、玉秀不同,玉米是主动追求着权力,最终让自己变成了权力的一部分;玉秀是整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是丑陋人性的揭穿者,而柳粉香她不是来自于对权力的依赖和敬畏,她是源于内心对自己对社会的绝望,她能清楚得看清男性想要的是什么,可以说她已经从男权至上的氛围中初步觉醒起来,但是她的这种觉醒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她清楚自己的命运不是由她自身所决定的,她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改变,因为尊严的丧失,她也自轻自贱起来。她用自己的肉体换取王连方这个靠山,然而在柳粉香的内心,她不同于王家庄其他的女人,她对王连方是由些许的感情的。因为王连方在王家庄还算得上是最顺眼的,更重要的是,王连方对自己有感情。从王连方的身上,她能暂时摆脱自己“处处不甘、处处难如人意”的挫败感。然而当连方垮台后,暴露出了他无赖阴险的本性,给柳粉香留下的是“彻底的悲伤”。

(二)、本性善良的苦命人

柳粉香少女时代和玉米一样是一个心气旺、处处要强的姑娘。可以说在某种程上,柳粉香和玉米就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当她得知玉米面对突如其来的相亲而没有一件合适的衣服时,柳粉香却主动找来,把自己最喜欢的在宣传队报幕时穿的衣服塞到玉米的怀里,她没有以怨抱怨、自卑自贱,没有冷眼看玉米的笑话,而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玉米“天大的本事也只有嫁人这么一次机会”,不能心高更

四、结语

不能气傲。此刻的柳粉香的内心是多么的凄凉。哀莫大于心死,当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定格,她依然希望处处刁难自己的玉米可以走好人生路,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可以看出柳粉香虽然肉体堕落了,但她的灵魂依然存在。柳粉香作为一个受人侮辱的女性,她并没有选择报复,她没有丧失自己善良的本性。

四、结语

“中篇小说《玉米》系列中对女性刻画是具有代表性的,其描绘的中国特殊年代的富有代表性的女性群像:玉米攀附的是等级社会中的权力;玉秀一半是‘初夜权’的牺牲品,一半毁于她对自己的身价的认同;玉秧的命运折射出的是极权制下,人性的扭曲与变态。”①相比她们而言,柳粉香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进步性,她明白女性只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但她们在面对权利时所变现出来的无奈、自卑和孤立的恐惧感却是相同的。当她们自己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时,只能不断向男权妥协,她们不在是一个有尊严独立的人,而是整个男权中的男性的工具。她们一辈子都要用“少年从父,中年从夫,老年从子”的金科玉律要求自己。所以压在女性身上的“贞节”“生个男孩”等等传统束缚使得她们的人生更具有悲剧性。

读毕飞宇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压抑的、悲观的感觉,读完整部《玉米》系列小说,更是给人一种凄凉悲伤之感。正如当代作家潘向黎所说:“《玉米》是个豪华的中篇,没有人期待它给我们一个世界,但是它给了我们一个世界。”②毕飞宇用悲悯的眼光关注着普通女性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从而变现出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作品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七十年代中国乡村图,还侧面表达出社会现实的冷酷和人情的淡薄下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可以说,《玉米》不仅描写了女性与女性、女性与权力、女性与社会的故事,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描写,更是让我们现在的人去反思女性在人类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女性,如何让真正做到男女平等。

①海若.毕飞宇笔下女性引来的话题[J].文学自由谈,2007.

②钟琴“. 鬼”的纠缠与挣脱的可能———毕飞宇“玉米”系列的解读[J].当代文坛,2003

9

参考文献

[1]钟琴“. 鬼”的纠缠与挣脱的可能———毕飞宇“玉米”系列的解读[J].当代文坛,2003,(03).

[2]白薇.对苦难的精神超越—现代作家笔下女性世界的女性主义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

[3]简圣宁李蓉.一场伤情的女性悲歌-对毕飞宇小说《玉米》的女性主义的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5.

[4]海若.毕飞宇笔下女性引来的话题[J].文学自由谈,2007,(1).

[5]王向东.父权阴影下的女性之痛-毕飞宇《玉米》系列小说论[J].扬州大学学报,2009,(5).

[6]毕飞宇.玉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

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 王彬彬 内容提要 这里的“修辞”不是一个狭义的与“语法”相对应的语言学概念,而指 那种广义的文学性表达的手段、方法、技巧,也就是美国文学批评家布斯在小说理 论名著《小说修辞学》中所说的“修辞”。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把体现在一 部小说中的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视作是一种修辞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作者通过种种修辞性的考量、选择、经营所构造的。本文就是 在这一意义上,谈论毕飞宇小说的修辞艺术的。 1996年,毕飞宇在《作家》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引起广泛注意,收获了如潮的好评。于是,作为小说家的毕飞宇广为人知,《哺乳期的女人》也被视作是毕飞宇的“成名作”。但在此之前,毕飞宇已有很优秀的作品发表。1993年同样发表于《作家》杂志的短篇小说《那个男孩是我》,已是相当精美和富有意味的。它与《哺乳期的女人》某种意义上属同一类型,都写了孩子的难以被大人所理解的心事,写了孩子的孤独、寂寞和忧伤,写了孩子的尊严被大人残酷地蹂躏,写了孩子心中神圣的东西被大人们所误解、所亵渎。或者说,这两个短篇,都写了孩子精神上的“孤苦无告”。而较之《哺乳期的女人》,《那个男孩是我》的内涵似乎更丰富些。就我来说,更愿意把《那个男孩是我》看作是毕飞宇的“成名作”,尽管他并未因此而成名。1994年,毕飞宇在《青年文学》上发表了中篇小说《雨天的棉花糖》。这部作品也是颇为独特和圆熟的。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紧张关系在小说中有着撼人心魄的表现。1995年,毕飞宇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是谁在深夜说话》,十分机智地表达了对历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神秘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几次“偷情”的描写,让历史的神秘性与人生的神秘性形成某种对 照,很是耐人寻味。《那个男孩是我》、《雨天的棉花糖》、《是谁在深夜说话》,都有资格成为毕飞宇的“成名作”。但实际上它们问世之初都悄无声息。直到《哺乳期的女人》出现,人们才知道,在写小说的人中,多了一个叫毕飞宇的年轻人。 大体可以200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青衣》为界,将毕飞宇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在修辞方式上,前后两阶段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前期小说的叙述语言,一般说来典雅整饬而又不失清纯流丽,叙述语调则总是那么庄严端重,是一种“书生气”很重的话语方式。在写小说之前,毕飞宇曾迷恋于诗歌。在前期小说中,偶尔有些句子还让人想到他从诗人到小说家的“身份转型”。例如,“我站在大街上,路灯一拳头把我的影子撂倒在水泥地面”(《叙事》)。这样的句子让人觉得它像是从哪首诗中开了小差,混进了小说里,于是便如一碗绿豆中的一粒红豆,过于显眼。毕飞字开始写小说的时候,被称作“先锋作家”的那个群体,正在文坛上大红大紫,毕飞宇多多少少地、有意无意地,有着对他们的模仿,即便在叙述语言上,也能隐约看出其时的所谓“先锋小说”的影响。《青衣》在修辞方式上有点突变的意味。较之此前的作品,《青衣》的故事性明显增强了,人物形象也更加具

论新写实小说

论新写实小说 提要: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以直面现实的勇气还原小人物的灰色生活,以生活流的方式来展现一个个几乎无事的悲剧。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零度叙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写实小说涌上文坛,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一方面作家厌倦了传统现实主义那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创作充满正面色彩和理想主义作品的手法,他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角度;另一方面,由于寻根派小说的远离现实和现代派小说的故弄玄虚,作家和作品正离读者越来越远,作家们为了找回失去的读者,必将寻找新的契入点去关注人生。另外,在八十年代末那个价值趋与多元和混乱的时代,终极理想幻灭,个人生存问题开始凸现;在文学上,新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中心话语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其中一部分作家向民间话语逃逸,于是关注普通人生存的新写实小说出现了。 新写实小说一出现就因其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新写实小说被批评家所抓住的第一个特点也就是其展示了芸芸众生琐细而本真的凡俗生活。新写实小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写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烦琐的生活,生活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命运的大事,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普通人在这种生活中翻滚、随波逐流,尴尬而无奈。评论界一般认为方方的《风景》是新写实小说的发轫之作,《风景》就展示了一幅普通人灰色人生的风景,小说讲述了武汉市贫民区河南棚子中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的生存史,描述了一家人在困厄中挣扎和彼此见的殴斗,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在这里得到一一展示。一家11口人挤在一间13平米的靠近铁路的房子里,火车每隔七分钟一趟,带着震耳欲聋的噪音。大哥15岁工作,因为没有地方住,长年上夜班,二哥三哥十几岁就到火车上偷煤,七哥五岁就开始捡破烂捡菜,他们整日劳碌奔波,过得艰辛而凄惶。家里没有丝毫的家庭温馨,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手足之情,而是相互欺诈。在这里生活没有丝毫的诗意,有的只是生活的沉重和残酷,他们都在艰难地活着。方方总是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剖析着人性中的弱点和病态,她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着这一家人的生活。但最终却是理解认同了这一切。 最能代表新写实风格的是池莉的小说,与方方的冷峻批判不同,池莉对普通人的生存的关注更多地是一种同情和理解,她总是以平静而温和的语调去叙述普通市民社会那艰难而烦恼但也充满希望和温馨的生活。池莉的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描写了人生不同阶段上的尴尬无奈,人们在小说中发现原来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来不得半点浮华与虚饰。生活是严峻的,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充满鲜花与幸福,但生活又是实实在在的,给你以安稳坚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烦恼人生》,正如题目那样,写的是烦恼的人生,小说写了青年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一件件杂乱烦琐的而又不得不去应付的事情,都在纠缠着印家厚,使这一天显得漫长而难耐。这种漫长而难耐的不仅仅指生活本身,而且也指这种生活引起的主人公心里的一连串烦恼,给人以更深的疲惫感。每天都要这样生活着,激情和理想都已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是每天去认真地应付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希望明天会更好一些。小说并没有给人以“面包会有的”那种盲目乐观,但在这种烦琐生活的底层,在主人公踏踏实实的生活的背后,有的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有着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和渴望。 新写实小说就是这样诉说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写了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

浅析毕飞宇小说《玉米》的女性形象

学号:1203614037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毕业论文 (2016届) 年级2012级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瑞 指导教师姓名张乐林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2016.04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务部 二○一六年印制 I

目录 摘要 ................................................................................................................................................. II 引言 . (1) 一、玉米------权利的追随者 (2) (一)、权力光环下的玉米 (2) (二)、传统思想束缚下的玉米 (3) (三)、丧失权力后的玉米 (4) (四)、为权力而丧失人性的玉米 (5) 二、玉秀 (5) (一)、漂亮风流的小狐狸 (6) (二)、丑陋人性的牺牲品 (6) 三、柳粉香 (7) (一)、聪颖娇媚的红颜祸水 (7) (二)、本性善良的苦命人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 《玉米》是毕飞宇最具代表性的中篇系列小说,小说通过对文革时期王家庄的日常生活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在男性霸权压制下的农村女性形象。如泼辣精明、心高气傲却又工于心计、内心自卑的玉米;漂亮风骚、孤弱机灵的小狐狸玉秀;自甘堕落而又命运不幸的柳粉香。 关键词:毕飞宇,《玉米》,女性形象

引言 新生代作家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是他继《青衣》之后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他将写作的视角转向农村女性的既具有代表性又富有争议性的作品,进一步实践了他作品“关注女性命运”的创作趋向。李敬泽在《玉米》(台湾版)的序中说毕飞宇是“当代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在小说《玉米》中作家的笔触伸向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王家庄,刻画了一系列在命运边缘苦苦挣扎的女性在严酷的生活重压下为自己的人生梦想奋力抗争的苦难历程。通过作者对玉米、玉秀、玉秧、柳粉香等女性的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了有着相同的悲剧人生但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将着重对玉米、玉秀、柳粉香等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遭遇和人性的扭曲。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论网络小说的发展前景 (2)资料

论网络小说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网络小说 (二)网络小说的现状 (三)网络小说的前景 (四)网络小说进军影视业的“忧患” (一)什么是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的定义: 网络小说是指利用网络如BBS、Web界面连载发表的小说,与一般的小说比起来,网络小说的语法会更近口语并充斥网络流行语。另外除了文字内容,利用符号图案排版等进行变化也是其特色,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要形式。网络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可以包含所有在网络上发布和流传的小说,但从网

络小说起源的狭义层次上,主要是指由网络写手创作并首次在网上发布,进而流传的小说形式。网络小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的男生看的小说,被泛称为男频;另一类是女生看的小说,被泛称为女频。男生看的小说大多追求从身体到权利的强大,而女生看的小说大多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而这两个类型的小说的强大取决于网络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 网络小说的特色: 网络小说与一般的小说形式有些许不同,它比较宽松的文体使的内容包含很广泛,仙侠、玄幻、网游都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正规的小说形似所不能包含、容忍的小说一般都可以算做网络小说。(或者可以用另一种解释,在网络上首发的就是)绝大多数网络小说是以快餐文学为定义,大都情节冗长,很大一部分情节不符合常理逻辑,有时情节还很虐,口水话多,结构枝枝蔓蔓,内容有时相互矛盾,缺乏经典之作。虽然也不乏有脱颖而出的杰作,但是,很多网络写手写作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赚钱,这使得网络小说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失去了文学性,难以被文坛认同。 造成这些弊病的原因:一是网络小说的写作成本太低,从读者到作者很容易,很多缺少文化修为的人大量涌入;二是以字数多少为盈利模式,导致作者重量不重质;三是作品大都是即时更新,而不是先写好再发表,读者催促作者更新,一般每天至少更新几

论传统写实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区别

论传统写实小说与新写实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区别 叶帅 摘要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十九世纪开始广泛的应用与世界各国的写作之中,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旧称写实主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小说即新写实小说。两类小说的典型人物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塑造的,这些典型人物也是为读者深深回味的对象。本文将主要从路遥的《人生》与揭开新写实小说之幕的方方《风景》入手,试论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区别。 关键词传统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典型人物 一、“本质论”与“非本质论”的典型人物塑造 恩格斯对“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现实主义最主要的创作方法是反映客观现实,但是它们所反映的现实是生活中的部分真实,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路遥《人生》中对主人公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巧珍爱情中的细节并未进行细致描写,包括巧珍在遭到高加林抛弃后回到农村决定嫁给马栓的过程和高加林走后村子里父母乡亲的生活变化,都未进行视角的观察与深入。《人生》的笔墨主要诉诸于高加林人生的两起两落,从高考落榜生到乡村教师,从乡村教师被撤职到田间种地,又从田间转入城市做记者,最后又因“走后门上任”被撤职回农村的波折起伏的人生变化。新写实小说则大多以社会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客观真实的再现人生,写的都是零零碎碎身边的琐事2。新写实小说侧重于描写最普通的小人物的生活,尽量淡化社 1摘自1888年4月初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信 2摘自金仕霞《新写实小说的“新”》

会背景中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冲突。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在芸芸众生中塑造典型人物,这一点是和传统写实小说的重要区别。如方方《风景》中描写生活在武汉最底层“河南棚子”一家的琐碎事,他们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的父母,性格不同儿女的成长、职业、婚姻;没有大起大落的事件也没有震撼心灵的功绩。 这即体现了传统写实小说典型人物的“本质论”和新写实小说典型人物“非本质论”的区别。传统写实小说以重大事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质”即是可针砭时弊的生活内容,“本质”即是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的。而“非本质”是人琐碎的日常事物,没有社会内容的家庭纠纷,新写实小说从芸芸众生中获取典型人物,关注的即使这部分的“非本质”生活。 二、塑造典型人物的“美”与“丑” 文学艺术追求美,以“美感”建立文学,浪漫主义对美极度推崇。现实主义对美的理解远比浪漫主义开阔,但基本看法没变。传统写实小说或多或少在小说中有意识的塑造“美的”人物。如路遥《人生》中虽有高明楼这类为个人利益违反国家政策并且以权谋私的反面人物,但也塑造了善良温和心中充满爱的巧珍、朴实爱孩子的德顺老汉、老实朴素爱子的高家父母等大量极美的人物。这些人物代表了人间最真挚的爱和善良。而在新写实小说中读者很难看到令人感受到“美”的事物,充斥于他们作品中的是大量的“不美”甚至“丑”的东西。像方方《风景》中的“母亲”这一形象,生了八个儿女却对他们的成长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没有一丝关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涂脂抹粉与男人关系暧昧,颠覆了母亲在在文学中“爱与美”的形象。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追求一种诗性语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移置语境,使语言陌生化,颠覆词语的常规义,使读者在遭遇文本的时候产生一种审美张力;二是使用悖论式语言,使语言有了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毕飞宇;陌生化;悖论语言 在当代文坛中,毕飞宇的小说的语言是颇具特色的。简单地说,他的小说追求语言的诗性。”诗性语言有它的特征,那就是模糊的精确,开阔的精微,飞动的静穆,斑斓的单纯,一句话,诗性语言在主流语言的侧面,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当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一加一不是小于二就是大于二,它偏偏就不等于二。”[1](毕飞宇语)这种语言的诗性,毕飞宇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自觉追求的,尤其体现在他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从而实现”对日常语言有组织的强暴”和词语间有意的悖论组合来实现其语言的诗性。 一、语言的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换言之,一切极为熟悉的动作、言谈都会沉入无意识的领域,这是我们感受的一般规律而自成习惯。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比如步行,由于我们每天走来走去,我们就不再意识它,也不再去感受它,而步行就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自动化运动。但当我们跳舞时,舞蹈就是一种感觉到了的步行,它不仅使我们专注于舞蹈的步伐,姿态即舞蹈本身的东西,而且由此唤起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新颖之感。如果说步行是一种惯常化,那么舞蹈则对于步行就是一种陌生化,因为正是舞蹈打破了步行的惯常化,破坏了步行的机械性和自动化,使我们由此而感觉到舞蹈本身的活力,并把舞蹈作为舞蹈来感受,从而带来艺术享受。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日常语言、实用语言就好象巧克力从自动化机器里抛出来的,实用语言经常使用那些司空见惯、呆板僵化的话语形式,仿佛在麻痹我们注意力。而艺术语言恰恰相反,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阻挠、变形、扭曲、施加人为暴力的结果,就是说,是对普通语言的陌生化。”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程序’陌生化’程序,是复杂化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2] 毕飞宇的小说多通过置换语境,颠覆词语的常规意,实现其对语言的陌生化。 例1:乐果忍受不了丈夫说话时那种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样的时刻乐果往往

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

浅论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周莉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12班学号:1225 [摘要]:琼瑶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她的作品便风靡了两岸,并部部都经改编拍成凄美的电影或电视剧。她的作品以爱情为主,同时也塑造了众多不凡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琼瑶女性美丽大方悲剧深情 台湾女作家琼瑶笔下的小说世界是现实生活一个奇幻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其小说中的女性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传达出作者对高尚人格的赞赏与肯定。同时,这些女性人物身上又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琼瑶自己的个性特征。甚至可以说,她们是这位富有古典主义气质的女作家的化身。一.古典美丽 纵观琼瑶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兼有古典与浪漫的个性气质,她们又都遭遇了诸多的不幸,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她们没有退缩,也没有害怕,而是表现出坚强的人格力量。然而,悲剧命运总不会轻易放过这些美丽善良的女性,或让她们伤痕累累,或让她们孤独终生,给读者留下一声声沉重的叹息。而这些女性绝大部分都外表美丽,才华横溢,符合传统道德思想观和审美观。同时,她们又敢于冲破封建道德伦理的束缚,在爱情的驱使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唱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情赞歌。《人在天涯》中的高忆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她虽生在异国,却又有着中国姑娘特有的美“黑色的,像四段般光亮的长发,中间分开,从面颊两旁自然的披泄了下来,垂在肩上,一对温柔沉静的笑意盈盈的眸子”。“最特殊的他还是她浑身上下带着的那抹恬静与温婉的气质”,这种气质也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 琼瑶笔下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的。她们可以是长发飘拂,轻灵如梦,不言不语,安静得如一幅水墨画,却在不经意间吸引了人们视线的女子;她们也可以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短发,声音响亮,眼眸闪亮得耀眼的靓丽女子。也有的时候,她并不直接描写女子的美貌,但从那些女子的举手投足、浅颦轻笑、机智聪慧中,或仅仅是从她们的名字中,便足以让你感觉到这些女子一定拥有着美丽的外表。在琼瑶的笔下,那些女子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拥有着最为美丽的灵魂和人格。她们是骄傲的。这种骄傲是人格上的一种骄傲。如197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秋歌》中,棚户之女芷筠与富商之子殷超凡相爱至深。但贫富的悬殊,使殷父百般阻拦,妄图以50万重金买断。芷筠却不为所动。 二.深情浪漫 琼瑶笔下的女性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是兼具着新时代女性的浪漫气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她们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一切的追求幸福爱情。对琼瑶笔下的女子来说,爱是拥有对方的一切和让对方拥有自己的一切;反过来,她们的爱又是放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当她们失去爱人,或者失去她们所爱的人的爱时,最有可能选择的,便是封闭自己,如《聚散两依依》中的贺盼云,在丈夫去世之后,黑色成了她所有的色调,她不笑,不多说话,将自己关在了一个安静沉默的世界里,自己走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走进来。又如《失火天堂》中的许曼婷,她出生在名门望族,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门第观念,她爱上了一个下人的儿子,在遭到封建家庭的极力反对之后,毅然决然的同自己心爱的人出走,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网络小说议论文

网络小说议论文 导语:网络小说是依托网络基础平台,由网络作家发表的小说。它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小说类型。网络小说风格自由,题材不限,发表阅读方式都较为简单,主要体裁以玄幻和言情居多。下面是关于网络小说的优秀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网络小说议论文1: 我微张的眼睛,瞳孔紧紧地盯着眼前的荧屏,聚焦在那一排排的文字上。“魔法玄幻,武侠修真,科幻灵异,历史军事……” 小说文体源自于宋元两代的话本小说,然后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为小说体系,文化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后的明清时代更是将这一种文化的发展带上了顶峰,而随后的明清时代更是将这一文化带上了顶峰,震惊中外的四个大名着就是出自于此,而且至今在古典小说领域也未有人能够超越,在接下来的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作家。再往后,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大批网络作品涌现,如玄幻文学(起点为代表)、新言情(晋江和红袖为代表)等等,也

出现了大批网络作家,玄幻领域如萧鼎、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血红、梦入神机等,言情领域如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等……但是,网络小说与以前的小说来比,真的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吗众所周知,小说分为三大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而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却又源自于真人真事,可谓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网络小说呢有一位人这么说:“只要有一部电脑,并能够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变成电子文本,他(她)就可以在网上发表文章,在所有的bbs网站或,他(她)就可以注册为“作家”,这并不需要他(她)有多么渊博的知识,更不需要他(她)有多么扎实的遣词造句的技巧以及多么成熟的文字风格,只要可以在键盘上敲出字来,他(她)就是作家了。有人说,网络写作好比卡拉ok,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物之一,它具有强烈的自娱自乐的特征。”身为学生党的我也曾经被小说所吸引,每天都捧着个手机,行也看,坐也看,卧也看,立也看,可谓是纯正的低头党。其实那一段时间我的国语成绩也还算不错,但是,由于一阵子痴迷于网络小说导致了我的国语水平不断地下降。作文中我们讲究的是各种各样的描写,而小说

汉语言当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当代现代文学 第一部分(1~~44)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故事新编》 2.论鲁迅创作于西方现代文学 3.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4.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5.《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6.《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7.《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8.论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9.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10.戴望舒诗歌研究11.卞之琳诗歌研究12.何其芳诗歌研究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13.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14.张爱玲小说研究15.孙犁小说研究16.汪曾祺小说研究17.论穆旦的诗18.论钱钟书《围城》19.论贾平凹的散文20.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21.论余秋雨的散文22.论余华的小说23.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24.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25.舒婷诗作简析26.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7.评王安忆的《长恨歌》28.评铁凝《玫瑰门》29.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30.论王朔的《动物凶猛》31.论韩东的诗歌写作32.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33.我读海子的诗33.昌耀诗歌研究34.

重读寻根小说35.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2.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36.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37.阿来小树的叙事艺术38.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想象39.90后小说研究40.网络文学之我见41.生态文学研究42.新市民小说研究43.官场小说研究44.新世纪文学审美形态研 第二部分(1~~83) 1.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3.论阿Q性格 4.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5.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6.论左拉对矛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7.论里尔克对冯至诗歌的影响 8.论冰心体 9.论曹禺的《雷雨》10.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11.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12.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13.论戴望舒的诗14.论徐志摩的诗15.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16.论感觉派17.论钱钟书的《围城》18.论上海文化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19.论满族文化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20.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21.论海派22.论京派22.论九叶诗人24论孤岛文学25.论解放区的文学创作26.论“赵树理方向”27.论老舍的《茶馆》28.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9.论寻根文学思潮30.论新写实小说31.论新历史文学32.论朦胧诗33.论北岛的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0685639.html,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作者:陈子谦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看似文风质朴,实其自有风韵。微妙的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 本全新的语义,自然而娴熟的赋予谙熟的公众话语新鲜的活力,在小说文本中对其个人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宣叙,同时建立起了自身话语伦理的体系。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分析了毕飞宇 小说的语言艺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从传统意义上讲,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追求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他对文字有近乎天赋的敏感。毕飞宇对小说语言艺术的追求在语言风格上自有高度。这对于高中生的阅读以及学习是非常好的课外教材。 一、公众话语的个人解释 在最初命名事物时,人们习惯接受传统意义上的话语规则,即公众话语。公众话语因有其成规而造成一定的局限性。毕飞宇则打破了这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其独特的语言视角给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毕飞宇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生动地解释被概念化的语言,使僵化的语言重新复活,赋予了话语反讽的力量,这些同时也正是构成毕飞宇小说语言张力最为关键的因素。 例如“樂果忍受不了丈夫说话时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吵到这个份上,苟泉就会摔着门出去,以不说话这种方式与小市民进行斗争。当然,农民最终是要向小市民投降的。农村包围了城市,农民也只能靠拢市民。”而类似“农村包围城市”之类的政治话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毕飞宇此文此句的移用,则使我们感觉另有一番天地。别致的移用,看似质朴实而掷地有声的语句,却是毕飞宇语言的一大特点。 毕飞宇就像是他笔下的一地玉米田,“长势喜人,郁郁葱葱”。《玉米》的发表对毕飞宇而言似乎是预示着其写作的高潮,而在批评界看来,这未尝又不是个新开端。人们逐渐发现毕飞宇的作品提供了“多价”的小说文本,他时常使用意识形态性话语,使得其语言叙事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换句话说,毕飞宇个人话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乃是其对意识形态性公众话语独特的移用而构成的不可替代的毕飞宇语风。[1]而这高频出现在毕飞宇小说中的独特语风,即为毕 飞宇对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写作方式、传播途径、接受特征等方面显示出崭新的特点。本文力图在信息网络、社会巨变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文网络文学的起源、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藉此对网络文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分析网络及网络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三部分为网络文学对传统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冲击。第四部分探讨网络文学的特质,分析网络文学的缺陷。第五部分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第六部分为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现状、特性、缺陷、前景 一、引言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文化意识,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或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一波一波的网络阅读和出版狂潮显示着今日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对网络文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色,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开始有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至今,网络文学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是否已经走上正途或已取代了传统

新写实小说

第十三讲新写实小说 下次课阅读文本: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 19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一、概念 新写实的概念出现于1989年第3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它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以一种放逐理想、解构崇高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生活的“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以求达到展示生活的“毛茸茸”的状态。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平庸世俗的小人物构成了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二、背景 1.话语转变 国家话语——民间话语 公共话语——个人话语 1980年代后期,商业主义盛行和传媒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遭遇空前的挑战,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精英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中不得不被摒弃。因此,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2.王朔现象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文学事件,就是所谓的“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的流行、大规模地进入影视传媒及对于王朔作品的争论。王朔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立足于市民立场来把握社会历史,这为历史批判的精英主义传统划上了一个历史界线。王朔的小说开启了一个抛弃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市民社会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旅程和言说方式。这样的开端未免充满了过犹不及的极端色彩和快意宣泄,它所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