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国学经典小抄--经典语录

2011国学经典小抄--经典语录

第一章信仰(10句)

(一)阅读、翻译并理解下面10句经典语录:

1.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P1 2.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P1

3.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P2

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P2

5.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程颐《二程集》) P2

6.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死弃而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刘向《说苑·辩物》)P3

7.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P3 8.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P4

9.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P4

10.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P5

(二)掌握天与自然、天人合一、P7敬鬼神而远之的基本内涵P8。

(三)了解“子畏于匡”、P9 “子险于宋” P9、“季梁谏追楚师” P10、“司马季主论卜” P11四个经典故事内涵。

第二章仁德(11句)

1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P14

12.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韩非子《韩非子·解老》) P14

13.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王守仁《大学问》) P14

14.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P15

15.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P15

1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P16

17.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P17

18.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P17

19.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之?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周易·系辞下》)P18

2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P18

21.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P19

(二)掌握道德仁爱的基本内涵,理解仁爱、仁德、以仁德为本的职业观。P19

(三)了解“叔向贺贫”、P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24 “超越物己之喜悲,胸怀天下而忧乐” P25三个经典故事第三章中庸(18句)

2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P28

2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周易·系辞上》)P28

24.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 P29

2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 P30

26.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P31

2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 P32

2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P33

2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P33

30.孟子曰:“伯夷,圣之清也;伊尹,圣之任也;柳下惠,圣之和也;孔子,圣之时也。”(《孟子·万章下》) P34 3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P35

32.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

何?”(《论语·子罕》) P36

3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P36

34.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P37 3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P38

36.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P39

37.为政之道,以不扰为安,以不取为与,以不害为利,以行所无事为兴废起敝。(吕坤《呻吟语·谈道》)P39

3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P39

3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十九章) P40

(二)掌握中庸与整体思维、中庸与阴阳两端、中庸与中和、中庸与时中、中庸与无为的基本内涵。

(三)了解“孔子论弟子”P42、“揠苗助长”P43、“蝜蝂背物” P44 、“种树郭橐驼传” P44、“梓人传” P45五个经第四章知识(6句)

(一)阅读、翻译并理解下面6句经典语录:

40.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P49

41.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墨子《墨经·经上》)P49

4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 P50

4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P50

4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 P51

45.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P51 (二)掌握知识性质与来源P53、知之可能与限度P53、真知的基本内涵P54。

(三)了解“轮扁论读书” P54、“卜妻为裤” P56、“杀龙妙技” P56 、“道之所在”P57四个经典故事内涵。

第五章学而(12句)

4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P59

4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P59

48.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P60

4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诸也。”(《论语·述而》)P60

5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P61

5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P61

5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P61

53.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P62

54.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P62

55.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P62

5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P63

5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P63

(二)掌握学习理念P64、学习态度P66、学习方法P67、为教之道的基本内涵P68。

(三)了解“孔子师郯子”P70、“孔子师项橐”P71、“孔子学琴”P72 、“孔子问礼于老子”P72、“不耻下问”P73、“韦编三绝”P73、“因材施教”P74七个经典故事内涵。

第六章择业(12句)

58.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P76

59.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P77

60.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 P77

6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P77

62.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礼记·大学》) P78

6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P78

64.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P78

6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P79

6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

无入而不自得焉。(《礼记·中庸》) P79

6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P80

68.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P80

6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P81

(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择业观念,理解人生战略P81、择业原则P83、职业道德P84、职业态度P86、财富观念P87的基本内涵。

(三)了解“居善地”P89、“无之以为用” P90、“陶渊明从吾所好” P90、“冯谖先义后利” P91四个经典故事内涵。

第七章顺逆(6句)

7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所迷,其日固久。(《老子》第五十八篇) P92

7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P92

72.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P93

7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坤》)P93

74.穷也乐,达也乐,穷达如春夏秋冬,穷达一也。(《吕氏春秋》)P94

7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P94

(二)掌握顺逆的观念,理解反者道之动P95、恒与自强不息P95、乐观进取P96的基本内涵。

(三)了解“荆人失弓”P97、“祸福相依”P97、“宋人献玉”P98、“司马迁自强不息”P98、‘禅师心有恒乐”P99、“陶渊明安贫乐道”P100六个经典故事内涵。

第八章人事(17句)

76.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P101

77.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P101

78.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P102

79.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周易.系辞下》P102

80.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汲郑列传》)P102

8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P102

82.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P103

83.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P103

8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P103

85.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P104

86.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周易·谦卦》)P104

87.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P105

8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P105

8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第六十三章) P105

90.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孙子兵法·军形第四》)P106 91.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P106

92.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旷,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荀子·议兵》)P107

(二)掌握为人做事之道;理解做人之孝、忠恕、和而不同、以直报怨、谦虚,做事之本末、易胜、诚敬有恒的基本内涵。P107-110

(三)了解“狄仁杰望云思亲”P110、“齐景公问晏子”P111、“逢蒙学射于羿”P112、“司马错论伐蜀”P113、“王孙满观秦师” P114、“赵威后问齐使” P114六个经典故事内涵。

第九章为政 (10句)

93.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P116 94.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P116

95.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P117

96.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

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天道》) P118

97.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P118

98.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P119

99.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P119

100.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P120

101.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P120

102.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P120 (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之道的内涵;理解允执其中与全面发展P121、无为而治P123、礼法合制P125、为官P126的基本内涵。

(三)了解“宥坐之器”P128、“萧规曹随”P129、“汉代礼法兼用”P130、“名相寇准与水晶饼”P130四个经典故事内涵。

第十章理想(22句)

10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P133

104.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P133

105.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千金要方》) P136 10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P136

107.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P137 108.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能不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P137

109.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P137

110.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P138

111.《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家人卦》) P138

112.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P139

11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学》)P139

114.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P140

1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中庸》第二十章) P140

11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P141

11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P142

118.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P142

119.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P143

120.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P143

121.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荀子·议兵》)P143

122.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P144

123.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 P144

(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理解养生P145、修身P146、齐家P146、治国平天下P147、尽人事听天命P148、内圣外庸的基本内涵P148。

(三)了解“病入膏肓”P149、“五不足恃”P150、“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P151、“皇帝问路”P152、“但问耕耘” P152、“人皆可尧舜” P152、“卖油翁” P153七个经典故事内涵。

附录一:“国学经典123句语录”作家简介

简要了解孔子、老子、孙子、P157曾子、子思、墨子、孟子、P158庄子、韩非子、荀子、吕不韦P159、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戴德、P160孙思邈、张载、程颐、P161朱熹、王守仁、吕坤P16221位名家的生平、代表作和主要主张。

说明:此部分内容可参见文字教材相关简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