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淮剧论文

淮剧论文

淮剧论文
淮剧论文

淮剧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同时也拥有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现如今,很多地方戏剧不仅不为人知,而且正在逐渐被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担心和思考。而淮剧作为江苏苏北的一种地方戏剧而言在总体上和其它剧种的处境一样,仍然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调查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

江苏北部,特别是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淮剧几乎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江淮这一带地区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田园荒芜,农村破产。许多饥寒交迫的农民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到处沿门乞讨,卖唱求施。因此,一些能说会唱的农民就把苏北地区的劳动号子串编成“门谈词”,沿门逐户,边唱边讨,过那时还无人伴奏,顶多有一只板子敲敲打打,主要是掌握节拍。后来,因外出逃荒中不乏有夫妻搭档、兄妹结伴或姑嫂联袂等种种情况,很快就把“门谈词”发展到两人对唱。有的逐渐配上胡琴再打一把串板,既有简单的过门,也有把握快慢的节奏,听众也就更加喜爱了。随着对唱水平的提高,故事情节的逐步复杂,发展到多角演唱的“三人六对面”阶段。这时不仅有伴奏.而且分了角色和进行简单的化妆,但多是一人身兼多角,用各种声腔来区别,这大概就是淮剧最早的原型了。“三人六对面”时期的唱戏人已不再是沿门乞讨,而是由听戏的负责供饭或为首的筹款给酬。乡村里逢年过节、出会或大户人家喜庆吉日常常请来这些戏班子热闹几天。这样就使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加之它又与这一带的农村社戏——香火戏逐步合流,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并大量吸取了当地民间的器乐曲、民歌小调等等,终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讲究各种艺术效果的一个地方剧种,成了我们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乡音——淮戏。

(二)淮剧的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淮剧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而建国前的淮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香火调时期(1900年前——1927年)主要演唱【香火调】【淮调】等,腔

调高亢,锣鼓伴奏。其中【淮调】的兴起奠定了淮剧唱腔音乐的基础,淮剧形成初期自始至终仅唱此调。

2、老拉调时期(1927年——1939年)男旦演员谢长钰1927年与琴师戴宝

雨合作,借鉴京剧的表现手法,在【呵大咳】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字多腔、韵味醇和的新腔,由戴宝雨用四胡伴奏,因为这是淮剧种第一次有了“拉”

——伴奏的调子,故被当时群众称为【拉调】。其兴起迅速影响了大江南北淮剧唱腔的发展。它形成于上海,又很快传至苏北,成为该时期除淮调外常用的曲调。其发展既是对【淮调】功能的补充,,又为【自由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自由调时期(1939年—1949年)1939年,淮剧演员筱文艳,何叫天等受

京剧的过门有利于表演的启发,在琴师高小毛的合作下,用二胡取代了【拉调】还保留着的“起、落板”锣鼓伴奏,创写了过门,并将在【拉调】基础上初步形成的新腔进行变革,使原来单一的落音多样化,变化了唱腔演奏……从而使淮剧的结构更多变,形式更自由,故被称之为自由调。

建国后,遵照“推陈出新”的方针,一批新音乐工作者调进戏团,进行了抢救音乐遗产、整理传统曲调、尝试男女分腔和新的演唱形式的运用等一系列的继承与创新工作。

1961年春“盐城专区淮剧艺术研究考订委员会”成立,下设以司宏钟为组长的音乐研究小组,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考订工作。这使淮剧得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整理与规范,并得到了较普遍的推广。

1979年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表示新内容的需要,淮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音乐创作、乐队编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淮剧形成早期已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在江苏;另一部分则在上海发展,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这两个部分地发展使得淮剧音乐由曲牌体逐渐成为以板腔体为主、以一些曲牌体为辅的表演形式,其朗诵性、抒情性和戏剧性都有了卓有成效地提高。

今天,在上海有“上海淮剧团”,在江苏有位于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位

于泰州的“泰州市淮剧团”。无论哪个剧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淮剧得振兴繁荣

而努力着,也纷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泰州淮剧团的《鸡毛蒜皮》曾在“文化

部全国戏曲调演评比中”中获九项大奖。上海淮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金龙与

蜉蝣》,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视角,富有震撼力的音乐以及

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内涵,将淮剧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二)、淮剧《奇婚记》的创作特点

(一)、淮剧《奇婚记》的剧本创作特点

淮剧《奇婚记》中因生活所迫一对年龄悬殊的夫妻,在恩情与爱情中煎熬。一个十二岁的姑娘,托婚给一个近四十岁的老光棍。同室八年,这一对"夫妻"竟无半点夫妻之情。年轻的"婶娘"竟与本家"侄儿"谈情说爱,誓结生死同心。这桩桩件件,皆非有误故意猎奇,畸形的年头,奇事不断;崭新的年代,当奇闻流传。此中酸甜苦辣,道它奇也不奇,曲终散场之际,值得回味深思。剧中两人在舞台上表演的闩门、擂门、开门、关门、门里门外等情节时,采用了虚拟的处理手法,将这种时空自由的虚拟舞台表演形式运用到现代戏中,很好地解决了现实生活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淮剧《奇婚记》的音乐特色

该剧乐曲作者王苏军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人物出发,因时而异,因情而

异。因此,该剧乐曲即保持了鲜明的剧种特色,又增强了浓重的剧情特效;

即传承了淮剧三大主调的基本定式,又吸收融合着其他音乐元素。在对代

表封建宗法势力的家长老田埂,基本上原封不动的采用了淮剧传统的【靠

把调】,同时还运用了“重唱”、“合唱”、“帮唱”等不同形式的伴唱,多层

次的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烘托环境气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全曲优美耐听令人回味无限。

剧中的唱词和音乐突破了传统淮剧二三四或三三四的起句,改为长短句

的大胆创意,这种自由灵活的演唱,给演员的表演唱腔以更广阔的发挥空

间。果然二位表演艺术家扮演田大憨的刘少峰与扮演秋萍的梁国英,在合

唱伴唱声中,通过手式、眼神、身段、调度等表演手法和技巧,真个是默

默相对如梦寐,无声之处胜有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两情

深似海,此情非爱情的爱难爱、舍难舍相拒又依恋的令人同情、扣人心弦、

催人泪下的戏曲功效。在第三场“惊噩梦,苦情诉与谁”中,淮剧艺术家

们唱出扬扬洒洒的“老淮调”,淋漓尽致的道出夹杂不清的“父女情”与“老

夫少妻”恋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三)、淮剧《奇婚记》的文化价值阐述

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这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最好成绩。这同样也代表着淮剧正在逐渐的发展。

(四)、淮剧发展的思考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社会的产物,戏剧文化也不例外。我们不仅是文化的需求者,同样也是文化的承担者。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都不能让任何一种文化在我们的手中流失。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更是没能逃过此“厄运”。很多戏曲的拥护者都偏向老年化,然后作为文化传承的青少年们只占据着极少的比重。淮剧作为传统戏剧的一种,也和其他剧种所处的环境一样,也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如今,在上海由“上海淮剧团”,再江苏有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泰州的“泰州市淮剧团”。无论哪个剧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淮剧的繁荣振兴而努力着。也纷纷获得了可喜得成绩。泰州淮剧团的《鸡毛蒜皮》曾在“文化部全国戏曲调演”评比中获九项大奖。上海淮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金龙与蜉蝣》,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视角,富有震撼力的音乐以及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内涵,将淮剧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更为喜人的是2007年江苏省泰州淮剧团根据鲁迅名作《祝福》改编演出的现代京剧《祥林嫂》,它从原著出发,以女性视角对祥林嫂凄苦一生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刻地挖掘。尤其是剧末祥林嫂临死之前的那场戏:年迈的祥林嫂手拄着拐杖,在瑟瑟寒风漫天飞雪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反问苍天“我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好人却无好结果?”“莫非是从小外婆在骗我,长大姨婆在骗我,私塾先生在骗我,鲁四老爷在骗我……世上男人在骗我,同是女人也骗我,卖福

老头更骗我,骗我骗我却骗我,欺骗我一生辛劳二次嫁夫山(三)村苦女四处颠簸五味俱尝六亲皆无吃(七)尽苦头八方折磨久盼幸福石沉大海的苦命女子却为何……”,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最后带着对生的无望和对死的恐惧在万家灯火、一片祝福声中离开了人世。这一大段唱腔虽然长达20多分钟,但它以“起板锣”起奏,运用了淮剧传统调式“大悲调”,中段运用了无伴奏的清唱,板式多变化,旋律优美,节奏由松到紧、由快到慢,唱词感人,加上演员出色地演唱和细腻地表演,将全剧推向高潮,使人不禁潸然泪下。整段唱腔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拖沓冗长之感。《祥林嫂》一剧曾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西安、郑州等地演出,产生了轰动性的反响并多次获得作曲、导演、化妆等各个方面的多项大奖;其中,“祥林嫂”的扮演者青年演员陈澄是凭借这次演出,在一年之内,先后囊括了“省淮剧节优秀演员奖”、“全省调演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优秀主演奖”、”全国青年演员优秀表演‘红梅之星’奖”以及“全国戏曲梅花奖”等多顶桂冠。这在全国所有的文艺团体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令人赞叹。

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对淮剧的关注,值得我们欣慰。然而如何才能使我国的戏剧文化拥有更加旺盛和长久的生命力是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我们所必须要深思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戏剧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尽管它有很完美的形式、完善的结构。我们不能因盾守旧,对其顶礼膜拜,不能无条件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发散我们的思维,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使淮剧这个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热爱。

淮剧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淮剧团·淮剧 淮剧——海派文化的奇葩 (一)项目简介 淮剧,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淮剧曾称江淮戏,盐城戏或江北小戏,解放后在上海正式定名为淮剧。 淮剧是由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成为戏曲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淮剧创作整理改编演出了众多有影响的剧目,涌现出了以筱文艳、何叫天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为观众所熟悉的艺术家和著名演员。尤其是《金龙与蜉蝣》为代表的都市新淮剧,享誉全国,它所产生的影响已超出一个剧种的范畴,代表了当代戏曲改革的方向。自此,淮剧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上海淮剧团现属: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淮剧进上海已有百年,现被列为上海市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中,淮剧将会再吐芬芳,在艺术上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二)溯源及历史:

淮剧,起源于江苏省盐城、阜宁、淮阴等地区,流行于苏北、皖北、上海市及沪宁沿线一些城市。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淮剧是由田歌、民谣等民间说唱吸收花鼓、莲湘等舞蹈而形成以说唱为主的地方小戏,当时的从业人员均为农民,他们忙时种田,闲时唱戏,是半农半艺性质的活动。凡逢庆丰收的祭祀等,就参与做神会的香伙戏。他们既“念忏”,也搭台唱戏文。还有一些落泊艺人,打着响板挨门卖唱,人称“门叹词”(一说“门弹词”)。自盐城阜宁艺人、香伙“僮子”与淮口(淮阴、淮安)艺人联合演出后,形成新的演出形式,历史上将其称为“三可子”。 徽剧流传到盐阜和两淮地区后,对“三可子”的影响极大,在与徽戏同台演出中,吸取了徽戏的表演技艺,这种同台演出的形式,被称为“皮夹可”,从“皮夹可”的演出形式中,吸收了养料,丰富了剧目,渐渐地朝着戏曲方向发展,逐渐地形成了淮剧艺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淮河洪水泛滥,苏北各地贫困农民,淮戏艺人,纷纷举家逃荒,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涌向上海。 民国初年(1912年)开始,流落在上海的淮戏艺人,为了改善生活,便之五人自由组合演唱淮剧卖艺。 1916年,上海有了首家演淮剧的“群乐戏园”,淮剧开始向剧场艺术过渡。 从二十年代末开始,著名京剧演员高雪樵、赵松樵等先后参加淮剧班同台演出,主要形式为京、淮演员各演折子戏,或间隔安排,也

淮剧论文

淮剧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同时也拥有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现如今,很多地方戏剧不仅不为人知,而且正在逐渐被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担心和思考。而淮剧作为江苏苏北的一种地方戏剧而言在总体上和其它剧种的处境一样,仍然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调查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 江苏北部,特别是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淮剧几乎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江淮这一带地区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田园荒芜,农村破产。许多饥寒交迫的农民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到处沿门乞讨,卖唱求施。因此,一些能说会唱的农民就把苏北地区的劳动号子串编成“门谈词”,沿门逐户,边唱边讨,过那时还无人伴奏,顶多有一只板子敲敲打打,主要是掌握节拍。后来,因外出逃荒中不乏有夫妻搭档、兄妹结伴或姑嫂联袂等种种情况,很快就把“门谈词”发展到两人对唱。有的逐渐配上胡琴再打一把串板,既有简单的过门,也有把握快慢的节奏,听众也就更加喜爱了。随着对唱水平的提高,故事情节的逐步复杂,发展到多角演唱的“三人六对面”阶段。这时不仅有伴奏.而且分了角色和进行简单的化妆,但多是一人身兼多角,用各种声腔来区别,这大概就是淮剧最早的原型了。“三人六对面”时期的唱戏人已不再是沿门乞讨,而是由听戏的负责供饭或为首的筹款给酬。乡村里逢年过节、出会或大户人家喜庆吉日常常请来这些戏班子热闹几天。这样就使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加之它又与这一带的农村社戏——香火戏逐步合流,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并大量吸取了当地民间的器乐曲、民歌小调等等,终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讲究各种艺术效果的一个地方剧种,成了我们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乡音——淮戏。 (二)淮剧的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淮剧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而建国前的淮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苏北小调—淮剧

苏北小调—淮剧 班级:09音乐学三班姓名:张爱光学号:0924210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同时也拥有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现如今,很多地方戏剧不仅不为人知,而且正在逐渐被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担心和思考。而淮剧作为江苏苏北的一种地方戏剧而言在总体上和其它剧种的处境一样,仍然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调查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 江苏北部,特别是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淮剧几乎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 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江淮这一带地区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田园荒芜,农村破产。许多饥寒交迫的农民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到处沿门乞讨,卖唱求施。因此,一些能说会唱的农民就把苏北地区的劳动号子串编成“门谈词”,沿门逐户,边唱边讨,过那时还无人伴奏,顶多有一只板子敲敲打打,主要是掌握节拍。后来,因外出逃荒中不乏有夫妻搭档、兄妹结伴或姑嫂联袂等种种情况,很快就把“门谈词”发展到两人对唱。有的逐渐配上胡琴再打一把串板,既有简单的过门,也有把握快慢的节奏,听众也就更加喜爱了。随着对唱水平的提高,故事情节的逐步复杂,发展到多角演唱的“三人六对面”阶段。这时不仅有伴奏.而且分了角色和进行简单的化妆,但多是一人身兼多角,用各种声腔来区别,这大概就是淮剧最早的原型了。“三人六对面”时期的唱戏人已不再是沿门乞讨,而是由听戏的负责供饭或为首的筹款给酬。乡村里逢年过节、出会或大户人家喜庆吉日常常请来这些戏班子热闹几天。这样就使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加之它又与这一带的农村社戏——香火戏逐步合流,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并大量吸取了当地民间的器乐曲、民歌小调等等,终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讲究各种艺术效果的一个地方剧种,成了我们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乡音——淮戏。 (二)、淮剧的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淮剧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而建国前的淮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淮剧与淮安

淮剧与淮安 淮剧流行于苏北盐城、淮安一带,还有宝应、兴化等扬州部分地区,流行的地区绝大部分属当时淮安府管辖,因此定名淮剧。起源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 淮剧表演面对的观众,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农民和劳苦大众。因而淮剧的剧目不同于其他剧种,如国粹京剧主要以帝王将相等历史人物和宫廷生活为背景。越剧是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而黄梅戏则以神话色彩的天上人间生活为背景。淮剧没有过多侬言细语的爱情故事,而是以家庭悲欢离合构思出生动曲折的情节内容,以劝人为善的伦理道德为主题。淮剧的形成过程中,正是苏北人民遭受水、旱、蝗虫以及兵荒马乱等天灾人祸,在此背景下孕育了淮剧悲苦的特色。因此其他剧种没有像淮剧这样悲得真切,悲得自然,悲得呼天抢地。所以深受低层观众欢迎。 据有关资料记载,淮剧的传统剧目有“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上述的剧目中淮安的地名多次在淮剧的唱词中出现,从中便可看出淮安既是淮剧的发源地,同时又是明清时期千里运河线上的水陆枢纽。 淮剧《牙痕记》说的是淮安城东安家村的安文亮在六合做教书先生,辞馆回家路上病倒在仪征破庙中,无钱看病仅靠八岁儿子安寿宝乞讨度日。安寿宝为治好其父的病,卖自身到珠宝商人柳半城家中做义子。其母顾风英知晓后,后悔莫及便沿途从仪征、扬州、高邮到淮安寻儿,故唱词中有“臣妇本是淮安人,随夫辞馆回故乡。路过仪征丢路费,我夫得病难动身,八岁娇儿名寿宝,为父治病卖身……”这样的倾诉。 淮剧《蔡金莲告状》剧情内容:福建泉州书生王文勇、王文虎兄弟俩是官宦子弟。父母去世后,家中又遭火灾,沦落到祠堂栖身。王文勇奔京赶考,得中状元征守边关九载。后被朝廷派往两淮,就任府官。而王文勇妻子蔡金莲及弟弟王文虎留在家中,王文虎却遭到巳有婚约的老丈人诬陷被关押官牢。后蔡金莲千里

当代淮剧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解读

淮剧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解读 郭璐 (江苏淮剧博物馆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淮剧是苏北地区极具特点的剧种,自建国以来,淮剧几经起落,时至今日,依然广为流传。但新时期文化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逐渐萧索,淮剧作为经典的传统文化,其发展现状令人担忧。通过对当前淮剧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解及分析,细致解读淮剧文化,从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及整体性的艺术审美,看传统文化在新型社会的发展,并对振兴淮剧,发展淮剧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促进淮剧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 【关键词】淮剧发展状况文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674-3520(2018)04-页码-页数近年来,淮剧的发展呈现逐渐萎缩的状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态势锐增,特别是生活的快节奏、快餐式文化流行以及审美和欣赏水平不同,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本土文化趋向边缘化,淮剧即典型代表。淮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载体。 淮剧的发展现状 1.缺乏对淮剧文化的了解 1时代在进步,淮剧文化却逐渐淹没在各种快餐文化中,当前已经很少人知道淮剧文化的内容,甚至很多年轻未曾听说过淮剧剧种。通过对淮剧的发源地江苏盐城地区调查发现,当地人们不知道淮剧的人数竟然有高达百分之四十,而日常生活中会听淮剧的人数仅占百分之十左右。究其根源,现代社会流行音乐以及其他多种娱乐方式盛行,不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欣赏水平,而且通俗易懂,再看淮剧,其文化中蕴含的一些内涵是现在年轻人不理解也理解不了的。 2.了解淮剧的方式比较单一 喜爱淮剧的人往往只能通过专门的视频或者戏曲节目了解淮剧文化,还有较少的一部分是因

综合实践 淮剧之乡说淮剧

淮剧之乡说淮剧 宝应素有淮剧之乡的美誉。淮剧中有两大流派,即所谓东路艺术和西路艺术,其西路艺术就源于宝应,查一查新编《县志》便可看到,一百多年来,许多民间艺术家,在这块园地中不辍耕耘,为淮剧的孕育、催生和成长、革新灌注了心血和汗水。也许因为是“乡音”,宝应人不但爱听淮剧,也爱唱淮剧,尤其酷爱原汁原味的老淮调。 时序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剧在宝应城乡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观众,青年爱好者也不在少数。曹甸、西安丰、下舍、射阳湖一带,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不少乡村干部可以粉墨登场;水泗乡村村有业余淮剧团,生旦净末,行当齐全,服装道具,样样俱备,农闲搭台,能唱整本大戏,难怪人们把这些乡镇称作“戏窝”。文化部门举办“里下河业余歌手大赛”,农村来的青年歌手多唱淮剧选段,其投入的程度和艺术效果皆不下于同台参赛的通俗歌曲和摇滚歌曲。 行家们说,淮剧的味道是什么?是“苦”。把这种“淮味”表现得酣畅淋漓的又全凭一个“唱”字。我以为此言极是。无论上早已登上艺术殿堂的淮剧表演艺术家,还是终身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他们的功夫都在一个唱字上,他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唱出生活的苦味来。人们可以从淮剧的声腔中听到祖母的号哭,外公的抗争;母亲的哀叹,父亲的愤懑;人世的不平,步履的艰难……一切都无遮无掩,直白坦荡,亲亲热热地爱,咬牙切齿地恨。祈告则磕头捣蒜,诅咒就跺足捶胸,痛不欲生时能一口气推出上百句,宣泄胸中的积郁,控诉世间的冤屈,呼天抢地,撕心裂肺,悲声不绝,唏嘘不已,乃至泣下…… 淮水茫茫,黄河浩荡。多少次夺去江淮平原的桑田,带走里下河的文化。死者矣矣,生者扶老携幼流徒他乡,这就是淮剧产生的时空背景。戏剧家们考证出淮剧源于“香火戏”、“童子腔”、“门叹调”、“打雷雷”,这是不错的,不过还需要再前进一步,前两者是贫苦农民对神的乞求,后二者是他们对人的求助,对大自然的抗争和改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剧种的哭腔与苦味了。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淮剧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盐阜地方戏剧“淮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地区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升华,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悠久历史沉淀、内涵博大精深的多种特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而在我的身边,中国传统文化时刻都在影响着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丰富的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引导着我们生活形态。特别是我们的家乡戏——淮剧,让我产生了好奇和探究,也让我有了新的认知。以前,每到逢年过节,县市或者外地的淮剧团来到这里演戏,即是乡民们的大日子,其火爆情形是一年之最。天还未擦黑,四乡八村的人们就往镇里赶,人人穿得喜气洋洋。演员们在后台紧张上妆,乡民们在镇里的两条主街上进行难得一次的交流,互相感叹柴米油盐和小猪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演出开始后,本来喧闹无比的礼堂里静得连根针掉下都听得见,卖葵花子和炒花生的小贩挤在最后一排,看得津津有味。而今,淮剧现在它正在以醇厚嗓音唱出我们盐城特有戏曲的篇章,演绎着盐阜人民的点滴岁月。 淮剧,原名江淮戏,建国之后,始称淮剧,是中华民族丰厚

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今,淮剧已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江淮之间的淮阴、盐城、扬州地区和沪宁沿线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安徽滁县、浙江长兴等地。此外,在合肥、武汉、南昌等地亦曾留下过演出足迹。它基于“门叹词”(又叫“门谈词”或“门弹词”,是曾流行于苏北城乡沿门卖唱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发展。初为一人击板而歌,继而为二人对唱,后与香火戏合并而成“三伙子”(清代名“火班”,又叫“呵大咳”),不久,又吸收了淮安流行的“秧田工鼓调”,逐渐形成为“江北小戏”,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戏。在与徽班合演时,吸取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一些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熟,称“江北大戏”。1912年左右,艺人何孔德、陈达三、骆云卿等首次将江北戏带到上海街头演出,并于1914年在闸北太阳庙建立第一个江北戏院,使淮剧正式立足于都市。曾演出《三戏白牡丹》、《关公辞曹》、《鹊桥相会》等剧目。 淮剧产生于民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具有质朴粗犷的艺术特点。方言念唱,特色鲜明。 江淮文化是淮剧艺术的母体。一部淮剧艺术发展史,伴随着江淮先民开发江淮平原的农耕史;伴随着苏北沿海的盐民们从煮海烧盐到筑池晒盐的盐业史;也伴随着当年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文化运动发展史。淮剧,有着表现现代生活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和南下的八路军在盐城会师,建立了苏北抗

让传统淮剧 论文

让传统淮剧艺术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 建湖庆丰镇马庄小学张浩 当教育部提出让戏曲走进课堂这一重大命题的时,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回答这一命题,我想切实的结合地方人文,发扬传统文化,挖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为家乡的戏曲-----淮剧,提供传承、发展的土壤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苏北平原上的建湖庆丰来说,真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灿烂辉煌的一笔。刘少奇、陈毅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乔冠华从这里背起行囊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起航;华中鲁艺曾悲壮的为新中国付出生命;这里还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当淮剧、建湖杂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时候,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育者,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充分的利用这一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得到进一部的升华和提炼,让学生从根本上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自觉传承我们的传统艺术。以下便是在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启示和感悟。 一、从历史出发,让学生了解家乡淮剧艺术。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空的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发自反而肺腑的去热爱。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离新中国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有点遥远,如何让学生去走进这段历史。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在音乐课上我大胆的让学生欣赏相关影片,尤其当放到我们盐城电视台曾拍摄的电视剧《喊魂》的时候,学生沸腾了。剧中人物的语言就是我们身边的语言;剧中描写的故事是曾发生在我们这个地区的真事。同学对这一段历史感到特别的凝重,他们会在课后去寻访村里的老人,去听红军老爷爷讲述;他们回去鲁艺烈士殉难碑前,去凭吊先人的功勋;他们更珍惜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从而他们会为生在这一方红色的热土上而自豪。继而,我们再把家乡的艺术引入课堂,比如我们的淮剧。 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欣赏音乐能使人的想象插上翅膀,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潜能。乐圣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大发明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也就是说,课堂上适当的音乐欣赏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及文化课知识方面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淮剧艺术的现状与传承保护

淮剧是江苏省三大代表剧种之一。2008年入选国家非遗,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淮剧产生于民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经过几代艺人的薪火相传,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与审美价值,是我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独特的艺术奇葩。 我省现有建制的淮剧团13个,盐城是淮剧的故乡和发源地。在全市830万人口中,淮剧与全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休戚相关。目前在我市境内有淮剧专业团体6个,分别为江苏省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及建湖、阜宁、射阳、滨海县淮剧团,还有一个专门从事淮剧艺术研究的江苏省淮剧博物馆。 一、淮剧艺术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江苏省淮剧团和江苏省淮剧博物馆,是传承和保护淮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主体。多年来剧团坚持面向群众演出,是全国现代戏演出基地。改革开放后演出的《打碗记》《奇婚记》等多部现代戏,获得过中宣部、国家文化部等多项大奖。近年来演出的现代戏《太阳花》《唢呐声声》《宝剑记》《祥林嫂》等,连续五届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节目。在演出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省淮剧团每年坚持演出达200多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陈澄,连续多次随中国文联代表团赴西欧、香港、澳门等地演出。2016年10月,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省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淮剧《小镇》,获第十五届中国文华大奖,并于12月30日亮相习近平总书记等七常委出席观看的新年戏曲晚会,由此实现了淮剧艺术从高原向高峰的登攀,也圆了盐城广大艺术工作者多年孜孜追求的梦想。 与省淮剧团一样,盐城市淮剧团同样演出成绩丰硕,创作演出的《菜籽花开》《半车老师》《送你过江》等现代淮剧,先后获国家、省艺术节大奖,成为国家艺术资金重点扶持剧目。阜宁县淮剧团《十品半村官》获省第三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射阳县淮剧团瞿学凡获2019年上海白玉兰奖,其它如建湖县、滨海县淮剧团也取得不俗的成绩。 二、我市在发展淮剧中实施的保护措施 2008年淮剧被列入国家非遗,由此揭开了全面保护淮剧新的一页。为了保护淮剧这一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就淮剧的传承保护做了一系列工作。主要体现在政府、剧团、民间三个方面。 一是出台政策扶持淮剧。市政府每年下拨专项资金100万用于淮剧的传承保护,明确省淮与淮剧博物馆为保护基地。从2012年春,市政府在市区的核心区域聚龙湖畔,兴建总投入达2个亿的文化艺术中心综合体,一个容纳可千人座席的现代化剧场,新建2100多平方米的淮剧专业博物馆,正常开展淮剧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 二是做好淮剧人才培养。一方面将主创人员送出去进行培训,与知名导演、编剧等采用签约办法,引进高层次艺术力量加盟淮剧新作品打造;另一方面做好新生力量培养,与盐城高等师范开展联合办学,财政每年对参与培训学员补助学杂费和生活费。各县对淮剧新人的培养也出台相应政策。 三是推进淮剧保护传承。为扶持淮剧事业,全市各淮剧团主动与一些企业与企业家联谊,为淮剧艺术发展争取资金。在重点地区和学校,开设淮剧课,让传统淮剧走进校园。目前在建湖、阜宁等地,有80多所中小学将淮剧引进课堂教学。 三、必须重视淮剧发展的瓶颈问题 淮剧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在我市虽说得到一定的发展与保护,省、市淮剧团与各县淮剧团也相继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由于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移,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直接影响演出市场的开拓和淮剧的生存发展,结合调研我感到市、县专业淮剧团普遍有五盼: 一是期盼出台具体的政策文件。传承保护淮剧,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地方还停留在领导重视层面,说起来重要,执行起来也完全看一任领导的意识。现仍缺乏一种真正的保护传承长效的法规文件。我们期待能有一部保护性法规文件,在淮剧的传承保护方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保护路径,发展举措,在各级领导层中形成共识,出台保护的具体办法,不因领导的变动而变动,让淮剧文化成为我们的根与脉。已经实行改制的团体,由事业转为企业客观上对人才缺乏吸引力。期盼有明确的政策扶持,让现有演职员安心、放心、凝心聚力为淮剧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期盼有培养淮剧的专业学校。艺术在于传承,培养艺术顶尖人才和优秀的演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尤其在今天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没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支撑,是很难打好基础、促进人才成长 淮剧艺术的现状与传承保护■王蔚蔚 剧影月报戏剧论坛 30

淮剧研究性知识小结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班级:高一(16)班年度:2009-2010 编号: 课题名称建湖淮剧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起止日期2009.9.1—10.25 组长孙迎荧成员郭双双、薛中举、吴国栋、陈惠怡指导教师周娟 组员分工情况搜集整理资料孙迎荧完成时间9.1----10.20 撰写研究方案郭双双完成时间9.18 撰写开题报告薛中举完成时间9.20---9.28 撰写结题报告陈惠怡完成时间10.20---10.25 其它工作吴国栋完成时间9.2----10.20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1.了解家乡历史文化,了解家乡史增强对历史的切身感受。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积极性。 拟采 用的 研究 方法 查阅地方志、书籍、历史档案、网上资料;问卷调查表;实地参观采访 拟利用的研究资源《江苏戏曲志?淮剧志》,《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需要 的帮 助 参观和采访盐城淮剧团及其领导和成员 预期成果1.召集组员,开始课题研究的指导 2.组织实地参观和组员交流会 3.鼓励组员将研究心得撰写成文 指导教师意见高一(16)班学生撰写的建湖淮剧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发展现状课题内容贴近身边生活,对淮剧的尴尬局面提出解决方法,结构完整,层次鲜明。 负责人(签字):周娟 专家 组意 见负责人(签字):

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建湖淮剧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简要背景说明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移,淮剧已处于濒危状态。这就为学生直观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样,我们就从建湖现存淮剧历史出发开始探索。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本地历史的学习进一步增加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增强做建湖人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在学习中学会科学求实的探索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今后建设家乡提供必要思想准备和兴趣铺垫。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①实地调查:全体成员 ②访问专家:郭双双、薛中举 ③上网查询:孙迎荧、吴国栋 ④书面资料查阅:全体成员 ⑤总结论文:陈惠怡 ⑥活动召集:吴国栋 2.活动步骤:分三阶段实施 阶段:时间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一9.20---9.28 实地调查获得史实遗迹资料 二9.1----10.20 资料查询获得能借鉴的资料及专家建议 三10.20---10.25 成果汇总写出研究小论文 3.计划访问的专家:校内2位:历史老师音乐老师;校外多位:建湖淮剧团工作人员一人;淮剧爱好者数人 4.活动所需的条件: 图书资料:江苏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等资料 交通工具:公交车自行车 其它:计算机网络 5.预算成果:论文、调查报告、照片 研究性学习论文 淮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建湖是淮剧的故乡。淮剧与建湖人民相生相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它植根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 一、建湖淮剧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建湖旧属盐城县西乡,明清以来属淮安府,民主革命后期由盐城划出立县。 自古以来,盐淮地区的盐工、船工、农民、渔民在劳动过程中,习惯随口唱田歌、秧歌、牛歌、号子,以吐积气,以鼓劲力,经长期传唱衍化,形成若干民间小唱。嘉庆前后起,盐淮逃荒者多以云板击拍,沿门清唱民间小唱行乞,谓之“门叹词”。建湖冈西人李玉花等人受徽班影响对门叹词艺术在内容、形式、曲调上不断改革创新。约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诞生了一个以门叹词艺术为主体的戏曲剧种――“盐淮小戏”,又称“三可子”。 在苏南江淮戏大发展的同时,苏北盐淮地区的三可子班社则被日、伪洗劫一空。1940年后新四军、八路军在盐淮地区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据地,大兴群众文艺,“三可子”艺人重组班社,创演大批现代戏,宣传抗日,“三可子”易名“淮戏”。1943年后,各乡镇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其时建湖三区的小学教师顾鲁竹是比较出色的编剧,二区成立了教工剧团,文教区员王荫、周炽炎等参加演出。1945年7月,建湖高作区西北乡举行以淮剧为主的文艺会演,有十三个乡镇剧团,二百六十多人参加,历时三天,盛况空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大喜日子里,历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艰苦创业近半个世纪的“三可子”(江淮戏、淮戏)终于取得了正名――“淮剧”。1953年起,国家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戏曲工作的指示》,各地淮戏班社就地登记,进行了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工作,1954的7月,建湖县淮剧团成立。 1961年春,盐城专区成立了“淮剧艺术研究考定委员会”,对淮剧传统艺术作全面地挖掘、研究与考定。尤其是对于淮剧的舞台道白唱腔的标准用语问题作了明确的考定。盐淮地区各地方言差异很大,素有“北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盐城,又名盐渎、万河之都。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市内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同时,盐城东临黄海,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占全省总长的56%,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苏东海洋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海盐文化 在盐城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一座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 盐城,以盐命名,海盐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是盐城的文化之根。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斗争、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首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共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艰苦节俭。以煮盐为业的盐民,面对宽阔之大海,在风吹、日晒、卤蒸、烟熏等十分艰苦的劳动中,在贫困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熔铸出了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耐苦耐劳,艰苦节俭的基本性格特征。《隋书?地理志》谓:“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好俭约”;崇尚武力,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毅力。盐民的劳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身分地位十分低下,常年遭受官府盐商的压榨欺凌,从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其斗争性也无比坚强。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就是具有坚毅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在“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状况下,仍旧坚守平江城十个月有余;仇恨贫富不公,向往均平生活。平均主义思想在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阶级社会中,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广大盐民在苦难中看到达官贵人和盐商巨富们过着“食肉被纨”、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产生平均主义思想是十分自然的。张士诚起义军在进军路上,常常“劫富济贫”,“开仓赈民”;封闭保守,分散性强。海天茫茫荒漠滩涂的生产环境,闭塞的交通,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靠天吃饭,低效能、低收入、小富即安的经营状况,造成了盐民的封闭意识和散漫习性。这在张士诚身上也有反映。他打下江南后,不能联合其他义军,直捣元廷巢穴;又先后拒绝了朱元璋、陈友谅的联合要求,满足于割据称王,终至败亡。 其次,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民俗民风。如歧视妇女的情况较少。这与盐民烧盐,劳动强度大,不仅男人干,还要女人帮着干的情况有关系。如过年时有居民家中挂管仲画像,侍奉香火;这是由于盐官盐商普遍尊崇春秋时的齐相管仲为盐业祖师;如烧盐要靠晴天晒灰,晒盐更离不开阳光。故留有敬神做会、烧香拜太阳的习俗。 2、淮剧杂技 淮剧和杂技是盐城市地方文化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盐城是淮剧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淮剧又称为江淮戏,是一种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源于清代,在江苏盐城、阜宁、淮安、清江市的民间流行,是一种说唱形式“门叹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可以是一个人单唱,也可以两个人对唱,后来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形成“三伙子”。后又

用“淮剧”触动儿童心灵激活传统文化

用“淮剧”触动儿童心灵激活传统文化 近年来,习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为学校推进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园从幼儿出发,用适合的方式,从课程架构、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探索与研究。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基于价值追求,激活传统文化 两办和教育部发布文件中都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强多元支撑,推进戏曲进校园。我们的家乡戏“淮剧”,是水乡建湖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地域文化的优势为淮剧艺术走进校园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发展规划,创新实践路径 (一)拓展教师视野,营造“浓郁”环境。 每学期我们的老师都要参加专家指导、邀请家长助教、参加社会实践、展示淮歌弹唱、分享学习故事、开放特色活动。 1.我们向淮剧专家学习气沉丹田、声音贯顶的发生方法,让注入真情实感的唱腔和身段更有韵味。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他们来园助教。 3.我们带着孩子走进淮剧团、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遇。 4.每学期教师展示一次淮歌弹唱。 5.我们利用周前会会后的时间,分享淮剧“学习故事”和淮剧“微课程”。 6.每学期我们都会对同行、家长、社会开放一次特色活动。 (二)立足儿童视角,点燃“戏曲”热情。 我们通过淮操、区角活动、传统游戏、集体教学、江淮小戏苑活动、经典故事、淮歌、特色节目,来点燃幼儿的“戏曲”热情。

1. 淮操:每天的淮操,孩子们最喜欢边唱边做,稚嫩的淮腔淮调总是充斥着整个操场。淮剧区角活动:孩子们每天在班级的淮剧区角,做头饰、唱淮剧、搭戏台,玩的很是投入。这是亲子制作的“淮剧故事盒”,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扫一下二维码,听一听大(二)班吴瑄小朋友和妈妈用自己制作的淮剧故事盒讲的故事“包拯断案”。这个来自于淮剧灵感的头饰、乐器、道具是我们老师的杰作,这个作品在教育部组织的自制教玩具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户外传统游戏:跳花竿、滚铁圈这些传统游戏,也深受孩子们喜爱。 2.这是每周五开展的一节淮剧集体教学活动。 3.投放了乐器和戏曲服装等材料的江淮小戏苑,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 4.我们每个季度都会各推出一篇教师、幼儿、亲子的中国经典故事视频二维码,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让孩子知晓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常识,并努力践行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 5.每学期学唱的三首淮歌是我园的传统项目,我们定期进行丰富和调整,这些轻快的淮剧小调加上幼儿能理解的歌词,使孩子很容易就喜欢上了淮剧。 6.每年的特色节目都是以“淮剧”为创作元素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的表演真的是有板有眼,或许将来的淮剧名家就在这里呢。 三、重视课程建设,多元互动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下面让我们从《小小戏迷初长成》这个“淮剧微课程”出发,与儿童一起研究,从他们的视角展开淮剧探索实践。 (一)潜移默化多元互动 来到江淮小戏苑,有孩子发现了水袖,可是“没有水,为什么叫水袖呢?”孩子们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资料,有的走进了社区。班上有个叫轩轩的小朋友,淮剧动作活灵活现,他想让淮剧票友爷爷,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