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4.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

二、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

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2.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

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和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条件影响。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1.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2.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并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此外,还可以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3.保护幼儿的感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要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②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所传递的内容。

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1

第三节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可以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用正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 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进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 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作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合每天的餐饮食物进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认识要多启发 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 让儿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正确组织好他们的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能力,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可以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

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能力抓住主要对象进行观察。 3.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 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高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帮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最好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儿童。 6.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帮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及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自己在指导儿童观察活动的计划也要不断完善,帮助儿童快速准确地形成自己的观察习惯。 (三)注意发展的策略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多方面注重和培养幼儿的注意。 1.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 幼儿注意的分散,常常是因为无关刺激物的干扰,使注意力分散。活动环境不安静,活动室的墙面布置太花哨,教师上课动作过多,不断大声提醒个别幼儿等等都会影响幼儿注意力。我们应当保持活动地点周围的安静,教室墙面布置要突出主题,教师衣着要大方得体,用眼神或细微的动作提醒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以免影响多数幼儿的注意。受到其他干扰的影响后,要尽快把幼儿的注意吸引到原来的主题上来。 2.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新颖的、活泼生动而又富于变化的材料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比如拼积木,可让幼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一、促动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 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能够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 说出自己的感受,协助他们用准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 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实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 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 作业,让他们理解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 合每天的餐饮食物实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理解要多启发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 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 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协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让儿 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准确组织好他们的 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水平,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

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能够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升他们的观察技能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水平抓住主要对象实行观察。 3.协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升分析水平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升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协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水准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升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表现给儿童。 6.即时总结,即时反馈协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即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即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出现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听觉的发生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 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个体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肤觉(包括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味觉和嗅觉。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 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感受性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即精确地辨别细微的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颜色视觉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认方式不同而互有差异。儿童能否正确辨认颜色,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名称。对于间色(如“淡棕”“橘黄”)或深浅不同的颜色(如“深黄”和“柠檬黄”,“粉红”和“深红”),只要给予明确的名称,学前儿童同样可以掌握。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学龄初期儿童的颜色视觉(主要是差别感受性),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获得显著发展,女孩比男孩一般又要好一些。 听觉关于新生儿最初听见声音的时间,历来存在分歧意见。有些研究认为在出生后5天到24 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有听觉。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要到几个月以后。现在一般认为,新生儿已能对某些声音发生反应,但明显的听觉集中在3个月时才清楚地看出来,即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把头转向声源。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音乐表现出愉快,对强烈的声音表示不安,还能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声音发生分化。60年代以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了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各种反应,如肌肉变化、呼吸紊乱、眨眼以及心律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认为处于35~75分贝范围之内的会话,可以对很小的婴儿起刺激作用。还发现低音比高音更使新生儿感到舒服。大些的婴儿已能较好地辨别词音。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但其听觉感受性一般仍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6至14、15岁期间的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和。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

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

第2章 第1节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理学明确认知概念及其组成,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定义,掌握婴幼儿感知觉的种类及发展;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教学重点:1、感知觉的概念,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2、婴幼儿的记忆发展 3、幼儿的思维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1、多通道感与自我效能感 2、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教学时间:8课时 教学过程: 儿童心理的发展,包含着认知、情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全部过程。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认知、情感、社会化发展的最后成果。 本课程以0~6岁的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主体,重点阐明婴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化发展的内容,也会涉及个性有关因素的知识。 在心理学中,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知识是认识过程的结果。 认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在实际心理活动中,人的认知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过程。为了学习起来方便一些,我们有必要将认知分成:感觉、知觉(统称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具体过程来说明。 第一节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心理学上把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就叫感觉;把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称作为知觉。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无类是鸟类还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发展都遵循着同样的顺序:肤觉——前庭——嗅觉、味觉——听觉——礼觉。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 (一)肤觉 肤觉是一组复合的感觉,包括触觉、温觉、痛觉等。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新生儿对身体接触,尤其是对手心、脚心的刺激十分敏感,其发展水平已经与成人接近。新生儿的触觉很快就分化得很精细。10~12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出舌唇与面颊、下颚等部位刺激的不同。一个月的婴儿通过有节律的吸吮动儿能准确地辨别不同质地的奶头。3个月的婴儿就能分辨出下肢与胸部刺激的不同。 温觉是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新生儿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假如新生儿出生后不马上给他们穿上衣服,他们就会哭闹不安。一般说来,新生儿怕冷不怕热。 痛觉是皮肤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新生儿遭受痛觉刺激时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反应。而且,新生儿的痛觉发展迅速,也就是说对痛觉刺激的反应越来越敏感。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

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

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

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2.1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2.7米;而6~7岁则为3米。如果把6~7岁幼

早期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2.1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2.7米;而6~7岁则为3米。如果把6~7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发展程度作为100%,则5~6岁儿童为90%,而4~5岁为70%。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敏锐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和6~7岁的幼儿视觉敏锐度的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应当注意视觉敏锐度的发展。例如,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不要让幼小儿童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上课时,也不要让他们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 有实验证明,幼儿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如“猜中”类型的游戏),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学前初期可以平均提高15%~20%,学前晚期可以提高30%。 2.辨色能力:幼儿的辨色能力有如下发展趋势。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如橙色与紫色、橙与黄、蓝与天蓝等,往往出现困难。同时,也难以完全正确地说出颜色的名称。 幼儿中期的大多数幼儿已能区分基本色与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能够经常地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认识颜色。画图时还能运用各色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能经常正确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言语形成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始祖普莱尔(W,Preyer,1842—1897)所著的《儿童的心理》一书,其英译本题为《幼儿的感觉与意志》。该书记述了他对自己小孩的系统观察。他每天观察3次,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从初生到3岁末,作出了“完全的日记”。该书的主要部分是研究幼小儿童的感觉。 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初生到两岁称为认知发展的“感知运算阶段”,认为这是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依靠从感官得来的信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如果儿童不能用感官接触到某个客体,即不能看到、听到或接触到等等,儿童就不去寻找该客体,即认为它不存在。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以感知和思维相比,感知在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可以说,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幼儿的思维活动虽然已

经有所发展,其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比如,在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中,幼儿对物体长短、大小,对液体容量的多少等等的判断,往往根据直接感知的形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常常受感知所左右。 同样,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此外,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幼儿感知的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神经生理学的材料也证明了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如果幼儿期发生皮层视觉区域的功能障碍,会影响思维活动的发展,而成人的这种障碍,只影响视觉的分析综合活动,不影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也有一定意义。感知的反馈,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够促进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一) 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在思维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一种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来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的问题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实际动作,思维受动作支配。幼儿前期儿童的思维就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具体的、形象的;能够脱离实际动作,借助于表象,即依据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具体形象思维已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支配行动,开始具有比较独立的性质,但往往容易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依靠词所标志的概念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以抽象的概念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通过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思维方式。 儿童的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明显发展 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例如,幼儿虽能对5+2=7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与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五个皮球加上两个皮球,或计数自己的手指才算出“7”来的。 幼儿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时儿童能够凭借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感知水平的抽象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舍弃其非共同属性的过程。概括则是在思想上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人们通过抽象和概括,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幼儿初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往往只是对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的概括;或者只顾把相同属性抽出而不顾不同属性的剔除。它们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也就是在感知水平上进行抽象概括。表现出下列现象。 (一)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幼儿视觉、听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发展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育?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年龄越小,视力越好,此话对幼儿来说,并非如此。对4~7岁幼儿视敏度进行调查,测量幼儿能看出某同一圆形图上缺口所需的平均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结果是不同的:4~5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米10厘米;5~6岁则为2米70厘米;6~7岁则为3米。可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觉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据实验研究,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根据丁祖荫、哈咏梅于1983年作的幼儿辨色能力的研究,曾得到以下结果: (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 (4)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的幼儿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这种个别差异并非天生不变,实际上,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据研究,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8岁比6岁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几乎增加一倍。 2.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这种现象往往为人们所疏忽,但“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分析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分析 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包括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和。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

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即精确地辨别细微的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

5~6岁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1) 五六岁的幼儿分辨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已能正确地区别混合色和不同深浅的颜色,能对光谱中全部颜色和它的名称紧密地联系起来。 (2) 触摸觉的差别感受从五六岁的幼儿才开始发展起来。如幼儿用两手来比较两个同样体积而重量不同的小盒子。3~4岁幼儿往往认为重量是一样的,而5~6岁幼儿就能指出哪一个重些,哪一个轻些。 (3) 五六岁的幼儿时间知觉有所发展。不但能辨别“昨天”和“今天”,也开始能辨别“前天”、“后天”和“大后天”。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4~6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龄前期。这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也在逐步发展。这时脑生长不如前几个阶段快,但发展较为迅速。6岁时脑重量为成人的90%,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加长,神经传导更迅速和准确。由于脑的日益成熟,加上外界经验的增多,大大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孩子4岁能说很多话,5岁说的话已接近成人,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达出来。在满6岁后,能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语言,具有认识字母,会拼音,会辨四声,会写字的能力。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目标: 学习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难点: 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1课时 过程: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而且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态。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对事物的反映不是指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感知觉的关系 1.共同之处: 1)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发生,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2.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只需要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器官共同的活动。 3)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三)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2.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 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3.感知觉虽然是低级的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材料。 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 (四)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 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4.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 为有一定的意义。 ?感知的返回传导: 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使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感觉? 2.什么是知觉? 3.感知觉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