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及太原卷烟厂工业发展史2012.01

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及太原卷烟厂工业发展史2012.01

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及太原卷烟厂工业发展史2012.01
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及太原卷烟厂工业发展史2012.01

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及太原卷烟厂工业发展史

一、历经风雨发展民族经济,当家作主振兴烟草事业

清朝末年卷烟流入我国,当时称作洋旱烟。民国初年,英商在广州、汕头、上海等地设厂生产卷烟,我国仅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一家从事卷烟制造。由于吸食卷烟的人越来越多,卷烟制造成为利润很高的产业。国人设厂制造者甚多,影响所及,内地都纷纷效仿。河南许昌人陈禹祥,以当地产烟叶之便,在石家庄设厂制造。1929年陈集资5万元迁厂至榆次南关路家巷置土地4亩多,开设“华北纸业公司”,次年迁往太原,更名为“华北烟草公司”。

“华北烟草公司”的成功开办,引起山西各届的关注。1929年,由五台人徐一清、马穆斋与东印度公司技工顾泗泉、张学丞(上海人),在太原合股开设“德记烟公司”。同时,山西崞县(今原平)赵一峰也于太原后营坊街创建“福民烟公司”。

1930年,由于各厂受英美烟草公司排挤,销售不畅,华北与福民两厂首先进行合并,邀山西省政府投资,组成一个新的公私合营公司,定名为“晋记烟公司”。1931年阎锡山重掌山西政府,在其“造产救国”名义下,由省政府出面,将德记与晋记合并,改厂名为“晋华卷烟厂”,任命陈禹祥为厂长。同由太原绥靖公置出资15万元,成立晋华烟草公司,专门经销晋华卷烟厂所产卷烟。1932年4月间,晋华卷烟厂和晋华烟草公司合二为一,仍名晋华卷烟厂。至此晋华卷烟厂成为省政府独资经营下的公营企业,其厂址设在太原首义门外东岗村(今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现址)。

1935年2月,晋华卷烟厂机器设备增至121台(部),年产卷烟5万余箱,工业总产值2529万元,成为华北仅次于天津烟厂的第二大烟厂。1937年3月晋华卷烟厂正式拨归西北实业公司。

1937年底日军占领山西太原,晋华卷烟厂被日军第七野战衣浪厂接管,1938年1月24日委托东亚株式会社经营,更名为“军管理山西第十三工场”,1938年4月1日,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等十三个垄断资本集团组成了“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接管了烟厂,改名为帮原卷烟厂。

1945年抗战胜利,太原卷烟厂由西北实业公司接管,恢复原晋华卷烟厂厂名。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5月晋华卷烟厂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原市军管会接管组接管。1949年7月改属山西轻重工业管理处管理,改名太原烟草公司。

1949年11月划归山西省工业厅管理,当年占地13.49万平方米,分东西两厂,年产卷1.08万箱,工业总产值523万元,职工386人,卷烟设备31台,固定资产原值947万元。

1951年7月,太原烟草公司改为市管,直属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业局管理,同年10回改称太原烟草厂。

1958年11月下放由太原市南城区工业管理,1959年9月又收为市管,由太原市第二工业局管理。

1959年,全国工业企业开展“四化”(生产机械化、操作部分自动化、工序连续化、环境卫生化)运动,太原烟草厂发动职工大搞“双革”,对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将以往分散的卷包工序改装成流水线,提高了工效,减轻了人力劳动。

196年,全国卷烟工业现场会在太原召开,太原烟草厂“四化”成果得到大会肯定,受到轻工部的表彰。大会号召全国烟草工业学太原、赶山西,积极推广太原烟草厂“双革”经验。

1962年全国烟草实行托拉斯管理,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成立。1964年1月1日,太原烟草厂改名太原卷烟厂,由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天津分公司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卷烟生产受到影响,托拉斯管理机胸受到冲击。

1969年,托拉斯机构解散,太原卷烟厂改由山西轻工业厅管理。

1969—1982年,山西省农业厅、轻工业厅、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分别参与烤烟的生产管理。

1976年,为减少烟气中有害物质,太原卷烟厂试制过滤嘴卷烟取得成功。1978年12月,太原卷烟厂正式成立专门生产过滤嘴的高级卷烟车间,专门开始生产过滤嘴香烟,改变了长期以

来企业产品结构单—的局面。

1980年,山西省烟叶办事处(简称省烟办)成立。1981年,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批示,山西省农业厅和轻工业厅组成山西省烟叶行产领导组,省烟办作为领导组的办事机构。省烟办由委托太原卷烟广代管改为由省轻工业厅直接领导。

历以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特别是解放以后,太原卷烟厂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茁壮成长,其先进的工艺,优秀的管理,优良的品牌,曾一度成为全行业的典范。尤以大光牌香烟在当时曾为山西人的骄傲。大光牌卷烟是太原卷烟厂著名品牌,配方选用河南、贵州、云南等地优质烟叶原料为基础,结合本厂几十年的调配和工艺经验,经老一辈配方师精心配制而成,香气充足,吸味谐调,余味舒适,质量上乘。消费者曾以能买到“大光”抽到“大光”香烟为荣,每逢年节,太原卷烟厂大门外车水马龙,人们排着长队购买大光香烟。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大光牌香烟是山西地方名烟,1981—1985年获得山西省“优质产品”荣誉。

二、改革开放老厂焕发青春,联合重组奔向美好未来

198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分期对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太原卷烟厂被山西省列为第—批重点整顿的企业。1985年初,经山西省轻工业厅组织验收合格。

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同年7月中国烟草公司山西省公司成立,太原卷烟厂成为山西省烟草公司直属工业企业。

黄芪牌香烟是上世纪60年代研制开发的—种具有保健疗效作用的香烟,由黄芪、党参等多种名贵中草药配制而成。1980年和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对配方进行改进后生产过滤嘴香烟,1986年裱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研制新—代保健安全型香烟的要求,太原卷烟厂经过两年多努力,对原疗效型黄芪牌进行改造,并于1989年5月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1992年在中国国际保健美容新产品展示会上获优秀奖。

双头凤牌香烟是1983年开发并投产的新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山西地方名烟,1986年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

晋牌香烟是1990年设计开发的新品牌,在1992年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七五”期间,山西省烟草行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太原卷烟厂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卷烟生产设备,使太原卷烟厂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滤嘴卷烟的生产能力由1985年的5万箱提高1990年的17万箱。

1993—1995年,山西烟草行业坚持以专产专销为中心,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都得到改善和提高。至1996年,太原卷烟厂工业年产卷烟24.5万箱,其中出口卷烟(双龙、万毫)2万箱。“八五”期间,太原卷烟厂累计实现税利13.24亿元。

1998年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全国烟草行业提出的“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的行业指导思想,山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进行了企业重组,太原卷烟厂兼并曲沃卷烟厂,实现工业重组,曲沃卷烟厂改称太原卷烟厂曲沃分厂。次年又根据全局需要取消了曲沃分厂的卷烟生产点,山西卷烟产品全部由太原卷烟厂生产,成为山西省唯一的卷烟工业企业。

1999年,太原卷烟厂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以大光、五台山、金

熊猫、特是福等牌号卷烟为主攻方向,实施品牌工程,在2000年度取得良好的品牌效益。

2000年,在“狠抓基础,稳中求进”的行业工作方针指导思想下,太原卷烟厂全年卷烟产量24.5万箱,工业总产值6.02亿元,工业税利合计2.55亿元。

太原卷烟厂拥有经德国虹尼公司制丝设备为主的制丝线1条,以英国莫林斯公司卷接机和德国期慕门公司、意大利GD公司包装机主为的进口卷接包设备20余台/套,国产设备10余台/套,现已形成30万箱/年的卷烟生产能力,拥有国家指令性卷烟年生产计划25万箱,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5万平方米。经过7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深化企业改革,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总额近10亿元,职工1600余人(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600余人)。主要产品有大光、五台山、特喜、特是福、金盼盼等,其中大光、五台山多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深受广大学费得的喜爱。“六五”以来累计生产卷烟420万箱,实现利税35亿元,连续20余年人均实现税利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山西省税源大户。现年产卷烟25万箱,其中有2万余箱行销全国八个省市。企业连续多年荣获太原市“模范企业”、“先进党委”、“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2002年被评为“山西省模范企业”和“山西省精神文明单位”。

2003年7月16日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山西省公司和昆明卷烟厂在原太原卷烟厂的基础上,共同投资组建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6.67亿元,双方股份比例为55.02:44.98。

2004年11月18日,在第二次股东大会上,原山西省烟草公司所持公司股份转让给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所持有,公司生产计划人事等划归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管理。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理事会。

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是适应烟草行业“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性组织结构调整。

三、精美烟标展现三晋文化,方寸世界显历史沧桑

1、建业篇(1928-1937年间卷烟商标)

1929年,企业名称:华北烟草公司,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美人牌、惠我牌、太平门等。

1929年,企业名称:德记烟公司,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大子、正太、模范、三星、恒山等。

1929年,企业名称:福民烟公司,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博土等(主要为手工卷制)。

1930年,企业名称:晋记烟公司,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三晋、雁六关、五台山、汽车等。

1931—1937年,企业名称:晋华:卷烟厂,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三晋、大子、太行山、五台山、去冈、大丰包、大粉包、模范、国术、雁门关、汽车、洗心、晨钟等。

这一时期的山西卷烟商标呈现出种类繁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特点,作为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诞生地,三晋大地存在着蔚为壮观的历史景观,名胜古迹如闪烁的繁星,照耀着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晋华卷烟厂在弘扬民族文化,创立自己的卷烟名牌上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风雨篇(1937-1945年间卷烟:商标)

1937—1945年侵华日军占领了太原卷烟厂,生产军用与民用两种卷烟,首先

保证日军使用(厂名军管理山西第十三工场),只有20%左右的产品属于民用(厂名太原卷烟厂)。这时期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黎明、协和、幸福、旭、富士、顺风、荒鹫、望、新山西、苍穹、厚生等。

这—历史时期,从卷烟商标名称而言,可以看出日寇别有用心。日寇为了加强其“东亚共荣”的宣传,制造一种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所谓祥和氛围,利用烟标进行其丑恶的政治攻势,企图从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渗透,从统治上进行同化。

3、解放篇(1945-1949年间卷烟商标)

1945-1949年,企业名称:晋华卷烟厂,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胜利、顺风、禹门、厚子、云冈、大子、五台山,解放等。

194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太原晋华卷烟厂专门设计了新的卷烟品牌胜利牌(咖啡色)香烟。

1949年,解放后的太原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在战后重建,晋华卷烟厂也不例外。人民政府接管烟厂后,受苦受难的工人群众重新获得了新生,他们积极协助整顿,恢复生产。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启迪后人,褒扬解放太原牺牲的烈士,晋华卷烟厂专门设计生产了解放牌香烟,以此来纪念太原解放日——1949年4月24日。(此卷烟商标现被收藏人士视为难得的珍品)

4、旭日篇(1949-1978年间卷烟商标)

1949年生产卷烟牌号有胜利、顺风、禹门、五台山、解放等。

1950年为了纪念解放战争胜利,太原烟草厂设计了新胜利(黄色)香烟;1951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地方国营太原烟草厂重新设计了胜利(红色)香烟;从大团结、跃进、向阳花、卫星、勤俭等卷烟商标的名称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庆祝新中国成立以及人民欣欣向荣的喜悦心情。

1951年——1962年太原烟草厂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双塔寺、大团结、双塔、晋太、好收成、云冈、迎泽、大光、锦花、跃进(斗烟丝)、天龙、金光、胜利、八宝等。

1962-1966年太原卷烟厂由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天津分公司管理,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经济、处处红、白兰、风竹、好收成、顺风、迎泽、太行、红樱枪、富强、大福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太原烟草厂的双塔牌香烟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用烟。

1966—1978年太原卷烟厂生产卷烟牌号有向阳花、太行、红叶、红星、卫星、支农、处处红、勤俭、胜利桥、晋阳、太原、黄芪、孔雀、竹叶青等。

5、振兴篇(1978-2004年间卷烟商标)

1978-2004年太原卷烟厂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南极星、白兰、晋太、万年青、黄芪、卫星、呈祥、大光、汾水、孔雀、南极星、处处红、五台山、云冈、迎泽、雪球、美人蕉、晋太、白兰、顺风、君子兰、鹿、云雀、三环、合作、牧笛、双头凤、菱角、银杏、山里红、2000、晋叶、富、春芽、吉、虎、雁门关、丰、春潮、吉字、大喜、党参、膺头、古并、梅山、美达、双头凤、唐明、大前门、大槐树、利多来、农庆、双花、红翔、福玉、金地、晋烟、金山庄、北岳、贵宾、金炉、红双塔、金熊猫、丽妹、梦佳丽、桃园情、特是福、天盛、太阳石、烟王、富和、花想容、双龙、特喜、万豪、盛世、登科、安泰、汾河、炎帝、关帝、金盼盼、大河、紫气东来等。

2003年7月16日,太原卷烟厂与原昆明卷烟厂实行改制重组,成立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山西昆烟公司),使太原卷烟厂历史走向新的起点,随着行业牌号整合、联营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增长,企业综合效益指数2003年底在全国156家卷烟生产企业排名第29位。主要产品有紫气东来、大河、大光、特是福、金盼盼、关帝、云烟、红山茶、春城、大重九等。

2003年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1732万元,实现税利49135万元,其中利润5332

万元。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排名由2003年上半年的全行业第46位跃居第29位。按照新的发展规划,公司投资3亿元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改,2006年新的联合工房竣工。

2007年3月新一届公司领导班子继往开来,确立“改革年”奋斗目标。

2008年山昆公司进入“管理年”、“效益年”,推出一系列市场定位准确、资源配置合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品牌,主要有福牌系列、云烟系列、红山茶系列、红河系列、紫气东来系列等。全年生产卷烟29万箱,实现工业总产值20.5亿元,税利12.5亿元,利润2亿元,成为山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型产业,为山西经济的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见证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钻心:升华思想,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新的起点、新的希冀。新的耕耘让我们用真诚的火花将生命的激情点燃;让我们在激流奋进的改革大潮中勇往直前,为烟草企业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谱写最新最美的诗篇!为打造“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奏出最华美的乐章!

孟永强 2011年11月26日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 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 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中医学概论新选.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 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

第一章 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史 一、A1型题(第1~62题):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创建于 A.1860年,英国 B.1888年,伦敦 C.1809年,英国 D.1860年,德国 E.1890年,圣多马 2.我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建于 A.1907年,广州 B.1865年,湖南 C.1921年,上海 D.1922年,北京 E.1888年,福州3.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最早名为 A.中华护士会 B.中国护士会 C.中华护士学会 D.中华护理学会 E.中国护理学会 4.南丁格尔就读的护士学校是 A.圣托马斯医院护士学校 B.凯撒斯威斯护士学校 C.克里米亚护士学校 D.沙弗诺城护士学校 E.佛罗伦萨护士学校 5.南丁格尔著有 A. 《医院札记》 B. 《护理》杂志 C. 《护士进修》杂志 D. 《护理研究》杂志 E. 《中华护理》杂志 6.护理专业化开始形成于 A. 医院护理 B. 自我护理 C. 近代护理 D. 家庭护理 E. 现代护理 7.中华护士会成立于 A.1835年广东 B.1888年福州 C.1909年江西 D.1921年北京 E.1922年上海 8.自1964年起,中国护理界的群体性学术团体改名为 A.中华护理学会 B.中华护士学会 C.中华护士会 D.中国护士学会 E.中国护士会 9.1948年,WHO对健康的定义不包括下列哪项 A.躯体没有疾病 B.有完整的生理状态 C.有完整的心理状态 D.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E.有社会适应能力 10.“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A. 罗伊 B. 恩格尔 C. 奥瑞姆 D. 马斯洛 E. 莉迪亚 11.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南丁格尔的努力,使伤兵的死亡率从50%下降到 A. 4% B. 2.2% C. 4.4% D. 5% E. 2% 12.国际红十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是在 A. 1907年 B. 1910年 C. 1920年 D. 1953年 E. 1912年 13.国际护士节定于 A. 南丁格尔诞生日 B. 南丁格尔获奖时间 C. 南丁格尔去世时间 D. 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时间 E. 以上都不是 14.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中的七分养实质是 A. 护士 B. 护理 C. 护理患者 D. 护理教育 E. 护理改革 15.明代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扁鹊 B. 李时珍 C. 孙思邈 D. 陈子明 E. 华佗 16.我国护理事业的兴起是在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鸦片战争时期 D. “五四”运动前后 E. 解放战争时期 17.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药方》,宣传和首创了 A. 消毒技术 B. 饮食技术 C. 导尿术 D. 观察病情 E. 以上都是 18.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特点是 A. 医护双方是合作的伙伴 B. 重视整体、忽视局部 C. 重视高等护理教育 D. 护理从属于医疗 E. 实施整体护理 19.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特点是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着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着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 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一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一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的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采用相同的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性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 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 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 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 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 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兰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周梅琳 概述 中医护理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外科精义》 ■《侍疾要语》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贡献 ■《千金方》等在妇儿科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之展望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并不断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形成了极为系统、缜密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与养生保健手段,其属生命科学范畴,独具中国医学特色。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但必须以人类求生本能为先导,而中医理论的形成,必脱胎于医疗经验。 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则可发现,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哲学思想为依托。 “医学经验”与“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及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中医护理学基础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及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三个基本特点,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 各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 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着,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8、《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之下设有府、史、徒、士,各有专任。 9、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表示身体出现不适或功能障碍。 10、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时期医疗水平的宝贵史料。

中医发展历史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步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 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表、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辩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 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