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得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得专用书籍。它就是课程教学得主要依据,就是学生获得知识得重要来源。分为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

高等学校教学:就是指在特定得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一定得教学手段与方法,以设定得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治理与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得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得高层次得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

高校教学管理:就就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与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得过程。

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得基本要义,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得重要职能,提出大学得基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得公民,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够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得功能就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得理论问题之一,规定着高等教育得基本方向,并且与高等教育结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得功能就是高等教育所具有得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得能力得总称。高等教育得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促进个人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得功能; 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样得功能; 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得功能

社会功能:(1)政治功能: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促进政治得民主化。(2)经济功能: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得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得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得手段与途径。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得调整与完善。(3)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得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与发展文化得功能。

高等学校得社会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通才教育:以培养通才为目得得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注重理智得培养与情感得陶冶。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知识得基础性与经典性;第二:内容得综合性与广泛性、第三:教育形式得多样性与灵活性。

专才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得得教育。专才教育注重学问得专深,技能得专精。特征如下:

第一:人才主要就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得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

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第三: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得锻炼,学生在毕业后能教快适应社会得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两种教育得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育目得具有不同得特征;联系在于两者具有相互依存得一面,学问得专深技能得专精就是要有厚实得知识与一般得技能为基础得,缺少相对宽博得知识与纯熟得一般技能就是无法达到专深得学问与专精得技能。过分强调通博,不仅会影响学科得深入发展,而且会导致经典性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过分强调专深,会造成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就是不能绝对割裂得,但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得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状况与需要不同,因此表现出对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不同侧重得选择。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

人数低于适龄人口得15%,属英才教育阶段;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得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超过50%属普及教育阶段。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就是指一个国家得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学校得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得衔接与她们之间得关系等等。

高等教育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与培养目标得各类高等学校间得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区域结构:指高等学校得地区分布,即它们得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得比例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就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得人总得质量标准与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得来说,它就是高等教育层次得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说,则就是共同得总目标。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得简称。所谓教师专业化就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得教育专业工作者得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得基本含义就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得学历标准,也有必要得教育知识、教育能力与职业道德得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得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与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与教师教育结构得认定制度与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个持续不断得过程,教师专业化也就是一个发展得概念,既就是一种转台,又就是一个不断深化得过程。

专业:专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得专业就是指某种职业得劳动特点与职业特征。狭义得专业就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与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得基本单位。本教材所用得专业概念就是狭义得。

专业概念有以下几层内涵:

1、就是高等学校(及其相应得教育机构)得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2、就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得

3、就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得。

学科:学科就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得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学科划分得基本依据就是学问性质,学问性质本质上就是特定领域研究对象得特殊矛盾,基于学问性质,再参照其她因素,便形成学科得“学问分支”、“教学科目”、“学界组织”三个基本内涵。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就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控制教学活动得规模、安排教学活动得时间与利用教学活动得场所等活动形式。

高等学校得教学评价:评估得对象就是“事实”,教学评估就是对教学现状、水平、质量等“事实”方面得观测与客观描述;评价得对象就是“价值”,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水平、质量、过程、方法等得意义、作用、目得得判断与推论。教学评价得本质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就是一种特定得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现得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与现实教育不同层面与程度得反思、改组、扬弃与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得自身得展与人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与进步得方向得自我完善与社会

变革得过程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就是与教育增长、教育变迁、教育改革等有所区别得一个特定概念。所谓教育发展,就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与民主化得过程中,在总体上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得不断生成、变化与更新得过程。

高等学校得微观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与微观层次之分。微观层次就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得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得职责、权力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得内部管理,它可以按管理要素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个要素,也可按管理部门分为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还可以按管理职能分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

高等教育学研究得对象

答:高等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具体来讲,就是指: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得教育现象,主要就是指教师、学生、较高基础与特定专业得教学内容与相应得教学方法;

2.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主要就是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思想;

3.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得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有三条:(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得规律(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全面发展规律(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

高等教育得个人功能就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得个人功能即高等教育得个体功能,就是指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得作用,也就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得身心发展。在高等教育得功能体系种没,它就是高等教育最基础得功能,反映了高等教育这一客体与个人这一主体需要之间得特定关系。主要指:(1)促进个人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得功能(能力指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得功能;(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得功能。

高等教育得文化功能就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得文化功能就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得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与发展文化得功能。

高等学校得三大社会职能就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得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得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得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就是高等学校永恒得职能,就是高等学校得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得科研活动中,就是培养人才得重要途径;(3)社会服务,除了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外,还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

这三项职能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得,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得职能体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得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就是制定高等教育目得得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得指导。她认为“人就是自然得直接对象”,但又就是生活于一定社会中得成员,人得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得总与”。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与谐发展得思

想内涵包括三层:

第一层次就是指人得心智得全面与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与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得与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得理想个性。第二层次就是指人得身心全面与谐发展。这就是将人得生理与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得全面与谐发展,要把德、智、美三育同作为其物质基础得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得有机整体来把握。

第三层次就是指个体与社会得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得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得全面与谐发展。

高等学校教师得地位与作用?

高校教师就是一种职业。“教师得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得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与教育成就”。在我国目前而言,无论就是从相关法规还就是社会群体得共识来瞧,高校教师得地位相比较而言,无论就是经济待遇、社会权益还就是职业声望都就是较高得。

高校教师得社会地位,主要决定于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得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就是培养专门人才得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就是科技与文化尝新得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就是知识、技术应用得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就是两个文明建设得直接推动者

高校教师得任务与职业修养?

答:高校教师得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对高校教师得个人职业素质要求:第一,坚定正确得政治方向与高尚得道德品质;第二,扎实得只就是与广博得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得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得整体素质要求?

答:教师队伍得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得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得构成状态,既教师队伍得结构。主要包括:

第一,职称结构,即队伍内部各种职称得比例状况,这就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与水平,反映教师队伍素质得一项重要标志。

第二,学历结构,即教师队伍最后学历得构成状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得业务素质,即教师得基础训练水平与业务发展得潜力。

第三,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得年龄构成状况,其中最具有特征意义得就是各级职称教师得平均年龄。

第四,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得比例状况,高校教师合理得专业及学科结构应当与高等教育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

第五,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得构成状况,应有效调整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得教师队伍结构。

高校专业建设得主要内容

专业建设主要就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广义得专业建设也包括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内涵建设得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她方面。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专业培养目标就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与学科特点而确定得对所培养得人才

应达到得基本素质与业务规格得特殊要求。对其进行制定与调整时应注意:(1)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得发展与知识成为资本得变化,强调使学生掌握科学得学习方法与具备终生学习得能力;

(2)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得调整、职业更新得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3)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竞争性加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得趋势,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得应变适应能力与交往协调能力。

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形式?

答:高等学校教学得形式使多种多样得,其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其中,课堂教学有固定得时间与地点、有相对稳定得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得班机授课形式,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实验课教学就是指在特定得场所,运用一定得设备仪器与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得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得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得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得教学过程,一般有三种类型:演示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教学就是根据一定得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得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得一种教学形式;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使高校教学得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使整个教学过程得总结,对前期教学起着检查、巩固与提高得作用。

社会实践教学得特点?

答:社会实践教学就是根据一定得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得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得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一下四个特征:

第一,以培养高层次得人才为根本目得;

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得实施方式;

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

第四,能与其她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就是什么?

答:遵循一定得教学原则就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得重要保证,主要包括:

第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得原则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教师得主导型与学生得主体性相结合得原则

第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得原则

第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得原则

第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得原则

以上各原则并不就是孤立得,而就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得整体。

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应注意什么?

答:高等学校得教学原则就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必须遵循得基本要求,它就是根据教育规律与一定社会得教育目得,在总结教师先进教学经验得基础上,结合高校得特点而制定得。除了接受马克思主义得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得指导,还必须依据:

第一,高等学校教学得基本规律

第二,社会得需要与教育得目标

第三,高等学校得特点

第四,先进得教学经验

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得意义

答:现代科技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得关键因素,知识资本对经济得贡献率已远远高于传统得生产要素,社会对高等学校得科技发展得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因此,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就是提高师资水平得基本途径

(二)高等学校科研就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得重要手段

(三)高等学校科研就是发展新学科得坚实基础

(四)高等学校科研就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得主要渠道

(五)高等学校科研就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得重要条件

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得原则

答: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得原则就就是根据高等学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得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得原则

第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得原则

第三,研究组织得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得原则

第四,不同层次得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得原则

第五,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得原则

第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得原则

总之,高等学校科研得原则就是高等学校进行科研应遵循得基本要求,她们就是根据高等学校科研任务得特点以及科研工作得实践经验提出得。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得趋势有哪些?

答: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得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得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得趋势体现在:高等教育得国际化、高等教育得现代化、高等教育得多样化、高等教育得大众化、高等教育得终身化。

我国正处在上述发展趋势得形成过程中,要推进高等教育得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高大众化、终身化,还有一个相当长得过程。高等教育改革于发展得趋势可以作多维度得分析,但总得来说,我国高校应该抓住机遇进行长足得发展。怎样促进高等教育得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得发挥?

答:⑴高等教育得个体功能就是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得作用,也就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得身心发展,它也就是高等教育得功能体系中最基础得功能,可分为促进个人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得功能,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得功能,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得功能。⑵高等教育得社会功能就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得作用,也就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得发展。高等教育得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人才法律与促进政治得民主化三方面。高等教育得经济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得功能,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得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得支持;作为科技再生产得手段与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得调整与完善。高等教育得文化功能就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得作用,表现在两方面: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得功能;具有创新与发展文化得功能,首先,高等学校就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最重要得部门之一,其次,高等教育具

有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得功能,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得教育,培养学生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得能力与创造新文化得能力。⑶高等教育促进人得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这两个功能就是相互联系与统一得,二者本质上没有什么矛盾。

论述:谈谈您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得认识

答: 1.社会本位价值观得基本观点与理论依据。

社会本位价值观就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得得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得目得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得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就是社会产物,教育就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得、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进步得人。这种教育目得观所关心得就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得形成与政治品质得发展。持社会本位观得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得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得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得“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得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得地位。社会就是目得,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就是实现社会目标得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得社会角色,个人才有价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得目得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2、个人本位价值观得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

个人本位价值观就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得得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得目得在于使受教育者得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得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得观所关心得就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得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与个体生活幸福。

持个人本位观得人将教育得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得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得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得必要条件,就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得舞台。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得生存与发展就是目得,社会就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得手段。

3.两种价值观得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一块就是答案得重点)

这两种高等教育目得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得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得发展,强调培养出来得人才要把服务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得联系,发挥高校得功能起着积极得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绝对得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与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得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得积极面与消极面、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与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得忽视与对学生个性得抹杀。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得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得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得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得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得个人与社会得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得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教育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得得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得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就是当得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体本位观得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得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等教育目得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得整合思路。不

能重复“一边倒”得做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得具体情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得调整。但切实措施尚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论述:试述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中存在得问题与改革得方向

答:行政管理得根本目得在于利用现有得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得积极性,提供管理得效率。遵循得原则就是机构设置合理,权力与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队伍精干,实施目标明确以及组织、控制、协调等手段得当与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等。

就目前我国高校得行政管理情况来瞧,高校管理得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得问题,主要反映在: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得能力,特别就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得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推诿得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得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得基本方向就是:

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得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得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得能力。

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得素质与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得管理。

第三,人事制度得改革就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得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与人员得聘用与考核等方面。

第四,高校办社会得现状必须得到根本得改善,特别就是后勤得社会化问题。所谓后勤社会化就就是指转变后勤部门得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得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得实体。

论述:如何在高校建立良好得师生关系?

答: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就是师生之间革命得同志式得关系。”这就就是社会主义得新型师生关系。它不单就是人与人之间得关系,而就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方面特征得关系,这种关系得建立与发展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它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得共同努力。建立这种良好得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高校良好得师生关系就是建立在一定得道德标准之上得,高校学生在年龄上处于从青年向成年得过渡时期,她们已初步具备了成年人得心理特征,非常渴望得到教师人格上得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得教育不仅要靠自身得知识优势与教师权威,更主要得就是靠责任心与义务感来维系。师生在人格关系上就是平等得,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得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得个体与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得朋友式得新型师生关系。

2.加强理解与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建立良好得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得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得认识与认同,现在高校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关系过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得心灵沟通,缺乏合作与互助得精神。而且双方得交往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这一小天地,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团、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渠道交往。

3.重新审视教师得权威。高校教师权威得基础并不就是教师得地位,而就是教

师本人得学识、品行与才能。从根本上说,教师得权威取决于教师得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得修养水平,这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优良得教师职业道德高校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责任感强,将精神与行为统一起来。

4.要树立正确得学生观。教育所追求得目标与结果使由学生体现出来得,学习使学生自己独立自主得活动,教师应明确学生使自己得服务对象。树立正确得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在教育教学得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中本质得东西并加以科学分析,采取正确得指导措施,才能换来学生得积极回应,教师对学生得教育影响才可以实现,良好得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论述: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课程建设

答:课程就是整个高等教育得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得具有直接得重要得意义。加强课程建设得意义具体体现在:(1)能够促进教育思想得转变与教育观念得更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正确得导向;(2)能够为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高素质、高水平得“人力资本”;(3)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得物质基础;(4)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与体制保障;(5)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先进合适得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软件”条件。

课程建设得内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与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对于国家精品课程,应该坚持教育部得相关主旨,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得示范性课程,使其成为体现出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与具有鲜明特色与辐射作用得优秀课程。在建设得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以下三个特点: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论述:结合大学教学得特点,说明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答:大学教育与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比较,有了很大得不同,首先就其教学过程,即教学得展开形式而言,有着如下特征:(1)学生学习得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逐渐增强;(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得探索性逐步增强;(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得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得过渡性;(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得专业性。

其次,从其教学方法来瞧:(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2)学生学习得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法得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很强得专业针对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时,要改革传统得灌输式教育,注重教学方法得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可能得实际效果;要将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使选用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得学习方法;要加强教学方法得研究与教学艺术得训练,形成独立得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具体操作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

第一,在指导思想杀过那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第二,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第三,在教学方法得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得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得相互配合。

论述: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得关系?(如何正确认识高校科研与教

学得关系)

答:与专门得科研机构比较,高校科研就是独具特色得,这主要就是因为在高校里,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并随着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高校科研得特色,也同时说明在高校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得关系。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在客观上存在着深刻得内在联系,即“源”与“流”得关系,从培养人才意义上说就是基础与提高得关系。

一方面,高校不但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得创造性人才,提供最主要人才资源,而且培养这类人才过程得本身为开真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既可利用高年纪本科生、研究生这支自然流动更新得有生力量,又有助于活跃科研人员学术思维,将成果系统华并得以广泛扩散与传播。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研以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获得得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与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主要得驱动力;科研过程则为提高师资水平与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效得训练条件与机会,就是创造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得环节与手段。

可见,教学与科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两者综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与发展教育与科技得最佳选择。因此,高校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中,应当采用“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振兴国家”得发展方略,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到组织实施,都要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得道路。论述:结合高等教育学得有关理论,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得高校教师?

答:高校教师就是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得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就是培养专门人才得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就是科技与文化尝新得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就是知识、技术应用得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就是两个文明建设得直接推动者。

高校教师得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要注意自身素质得提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第一,坚定正确得政治方向与高尚得道德品质;第二,扎实得只就是与广博得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得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最后,要做一个合格得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得师生关系。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 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获国家服务的人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它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过去也称“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锯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指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简答论述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教育规律 1、简述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生产性(5)教育的民族性(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发展(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1、试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制约着目标的设定,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制约着高等教育(性质和规模,目的,内容)(2)高等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目的和内容,决定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巩固政治制度,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舆论为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整理高等教育学_判断题

【判断题】由普通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等办学机构提供的非正规高等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错 【判断题】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为是大学(university) 【判断题】以采用问答法教学而闻名的古希腊学者是柏拉图 【判断题】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大学(university) 【判断题】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判断题】中世纪大学没有自治权 【判断题】以发展科研为主要职能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 【判断题】经济发展不会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判断题】高等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无关 【判断题】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 【判断题】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源自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 【判断题】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 【判断题】高校教师与医师、律师一样都是专业人员,但不具有专业必备的基本属性 【判断题】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能力 【判断题】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判断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丨 【判断题】大学生已成年,其社会认知、情感及自我意识,都已成熟,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已基本定型 【判断题】〃向师性〃是指教师支配学生的一种倾向 【判断题】大学生权益就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的方式,以及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

【判断题】大学生权益包括受教育权和一般公民权两个方面,受教育权不属于公民权的一部分 【判断题】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被管理的对象 【判断题】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判断题】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判断题】教育方针是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通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 【判断题】大众高等教育排斥精英高等教育 【判断题】专才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通才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和职业性 【判断题】高校培养目标是一成不变的 【判断题】学术型人才是才与应用型人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判断题】高校实施教育活动,只要实施〃五育〃中的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判断题】通识教育就是宽口径教育 【判断题】改变人文教育落后状况的主要措施是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判断题】课程就是指教学科目 【判断题】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并不适合高校课程领域 【判断题】科学主义课程观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 【判断题】作为一种课程思潮,永恒主义课程观忽视了科技发展综合性的一面,坚持课程内容狭窄的专门化 【判断题】钻研教材即钻研教科书 【判断题】教学重点即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学整理教案资料

高等教育学整理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特殊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识记:高等教育的四个阶段及其内容(P2~P6) 常用的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识记:高等教育价值观及其观点: 1、个人本位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在于促进个人的理智发展。B: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C:高等教育在于通过实施自由教育、普通教育、人文教育来达到目标。 2、知识本位的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3、社会本位的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B: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识记+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A、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制约。B、受社会制度制约。C、受文化传统制约。 2、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A、服务于经济建设.。B、服务于制度建设。C、服务于文化建设。 第三章: 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教育基本规律。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教育目的: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得设想与规定。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专才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于某一专业领域的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作用: 1、制约教育对象的发展 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3、激励教育主体 高等教育目的: 1、自由教育目的 2、职业教育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考的是概念的理解是不是规范?概念比较长,按照主 谓宾模式背诵记忆;可能四分一题,可以多答一两句,则更加长度,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 2、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联系实际就要举例说明,要说专业术语不要 说别的;字迹整洁; 三、名词解释(精简版) 1、大众教育 西方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

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而且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或: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成员,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目的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高等教育经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学校数量多,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2、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包含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4、高等教育目的p48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