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体的分类(科学)

物体的分类(科学)

物体的分类(科学)
物体的分类(科学)

《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能按材料种类对物体进行分类;知道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活动;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8个装有相同种类、数量的文具的大书包,探究活动记录卡。

学生:同小组的同学商量,有选择的自带一些喜爱的玩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1、课件展示一间摆放整齐有序、舒适的房间。

(1)师:看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两三名学生谈观后感)

(2)波波的房间又会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波波凌乱的房间)(3)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他的房间吗?(指名谈感受)

(4)你能给波波出个主意吗?(小组讨论)

(5)看到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老师很高兴。谁来告诉老师,你想的办法?(指名回答)2、小结:真棒!你们帮了波波一个大忙,像这样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物体的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活动探究1——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1、小组长把大书包放上桌面。

2、明确活动要求:选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其他同学负责分类。小组合作,按照材料的不同把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3、合作“分书包”。

4、派代表汇报。(投影学生的书本表格若干)

5、观察一下,哪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比较多?

6、小结: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按照材料的不同来分类,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按照颜色、大小、形状、新旧、用途等等的方法来分!(现在,请把桌面的物品轻轻地放回书包里面。)

(2)活动探究2——给小组的玩具分类。

1、谁愿意把自己带来的玩具给大家做个介绍?

2、每个小组都带来了很多有趣的玩具,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你们小组的玩具?(教师巡视,着重指导学生商量好分类的标准)。

3、合作“分玩具”。

4、哪个小组想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怎样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5、评一评。

A、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比较好?(指名回答)

B、哪个同学的发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指名回答,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6、小结分类方法。(板书)(现在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把玩具放好。)

三、拓展延伸——废品的分类回收。

1、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也利用了分类?(播放商店、书店、图书馆等实景影片。)

2、(课件展示一幅照片)你们知道这里哪些物品是可以回收,循环再用的吗?(小组观察、讨论)

3、小组合作,填写探究活动记录卡。

4、汇报交流,幻灯展示若干探究活动记录卡。

5、小结:大家分得很准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主要集中在——金属、玻璃、纸和塑料这四类材料。

四、师生共同总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和你的小伙伴说说!

2、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学了按照不同的方法,把物品分类。老师相信,交上了分类这个好朋友,不但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而且还能保护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美化我们的家园!

五、布置课后实践。

1、回家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2、登陆“小学科学网”,和家人共同设计一个“物品回收利用”的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物体的分类

按照材料的不同:金属、玻璃、纸、陶瓷、塑料、棉绒等

其它的分类方法:颜色、大小、形状、新旧、用途等

九年级科学上册 2.4《物质的分类》教案 浙教版

《 2.4 物质的分类》 【学生任务一】:请你翻开目录,找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在哪一页?【问题1】:为什么能快速找到我们所学的内容呢? 【讲诉】:因为这本书的主编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事先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把科学书分为四章,每一章再继续分节。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分类法,这样使我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问题2】你们能找出分类在生活中的例子吗?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 ——可以让学生回原有知识(对分类的认识) 例如:生物学上的对动植动的分类,科学家如何对动物或植物进行分类?有何目的? 如:脊柱的有无、器官的特征--;种子的有无、胚的特征 【问题3】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 如:更准确,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特点等。---结构决定功能 【问题4】为什么要分类?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自然界中的物质。 【问题5】怎样分类? ——(1)选择标准 (2)仔细观察和研究 (3)分类 【学生任务二】 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等七种物质进行分类。 要求一:分别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

要求二:请你另外设计两种分类方法并说明依据 【讲述】——科学家在给物质分类的的时候还可以从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 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类有何优点?——组成为内部结构,较为准确;组成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有利于全面认识物质。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将大自然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混合物与纯净物 【问题6】如何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区 别 ①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 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系 () ?????????→←????????? 不同物质简单混合 用物理方法过滤,结晶,蒸馏 或化学方法分离 纯净物混合物 (二)又将纯净物分为两大类:单质和混合物 【问题7】如何区分单质和混合物? 单 质 化 合 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 类 金属、非金属 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如:CH 4、C 2H 5OH 等 联 系 ?????????→←?????????某些不同单质通过化合反应某些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单质化合物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问题8】如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单质按性质不同分 金属 和 非金属 : 金属如铁,铜、镁等; 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见课本) (1)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金属一定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非金属石墨也能导电,也能导热。 (3)金属在常温下,除汞是液态外, 一般都是固态。非金属在常温,除溴是液态外,一般都是气态或固态 。 2、氧化物:由 两种元素 组成.其中一种是 氧元素 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 和 非金属氧化物 : 金属氧化物如CuO 、Fe 2O 3、Ca O 、MgO 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 、CO 2、H 2O 、SO 2等。 【问题9】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下科学给物体分类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一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周围 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 一、基础达标练 1.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2.选择题。 (1)给物体分类时我们不会用到( )。 A. B. C. (2)在比较物体的重量时不会用到( )。 A. B. C. (3)这三种物体可以分成一类,是按照它们的( )分的。 A. 大小 B. 形状 C. 重量 3.读图题。 用笔圈出每行中与其他类别不同的物体。

二、能力提升练 4.实践分析。 将下列蔬菜和水果分类。 5.活动探究。 给下面的物品分类。 (1)按形状分类,都是球形的一组是( )。 A. ①⑤ B. ③⑦ C. ①③ (2)把这些物品按轻重分类时,小欣认为⑦是重的,小浩认为⑦是轻的,你认为( )。A. 小欣是对的 B. 小浩是对的 C. 他们认定轻重的标准不同(3)按照大小分类,小欣认为⑨是大的,她分类的标准可能是认为比( )大的都算是大的。 A. ② B. ⑥ C. ⑦ 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达标练 1.【答案】×;×;√

【解析】【解答】每次分类只能按照一个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即使按照大小分类,各组选择的标准物也可能不同,这就会造成相同的物体,有人认为大,有人认为小。将物体编 号有利于按顺序对物体进行分类,避免重复和遗漏。 2.【答案】(1)C (2)B (3)B 【解析】【解答】(1)给物体分类时要用眼睛观察,用手记录,嘴不会参与;(2)比较物体的重量时会用天平进行测量;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手掂来粗略比较;(3)乒乓球、橙子和足球的大小、轻重都不同,但他们的形状相同。 3.【答案】 【解析】【解答】 二、能力提升练 4.【答案】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归纳与整理]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3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 (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一年级下教科版科学《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天津市红桥区跃进里小学陈杰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分类和利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分类和利用》教案 (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可以分为3个课时: 第1课时:物质分类的方法(初步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重点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第2课时:常见的物质(能够系统的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主要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第3课时:区别金属与非金属(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应用分类法吗? 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 ——可以让学生回原有知识(对分类的认识) 例如:生物学上的对动植动的分类,科学家如何对动物或植物进行分类?有何目的? 如:脊柱的有无、器官的特征--;种子的有无、胚的特征 如:更准确,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特点等。---结构决定功能 二、新课: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1.为什么要分类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自然界中的物质。 2.怎样分类 (1)选择标准 (2)仔细观察和研究 (3)分类 要求: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等七种物质进行分类。 出示:P46图2-1 要求一:分别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 要求二:其它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交流结果: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黄色:氯气 紫红色:高锰酸钾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初三化学物质的分类练习题(最新整理)

A. 要使氯酸钾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无氧气生成 B.高锰酸钾受热放出氧气,同时还生成锰酸钾和催化剂二氧化锰 C.催化剂只能加快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D.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11. 下列各类物质一定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是( ) A. 化合物B.混合物 C. 单质D.氧化物12.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 A. 经过净化后的空气B.水煤气 C. 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D. 固态碘升华后的碘蒸气 13. 下列几组物质中,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 A. 铜、氧化铜D.冰水、汽水 C. 碘酒、酒精 D. 蔗糖、氯化钠 1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干净的空气 B.火药 C.高锰酸钾 D.含镁12%的氧化镁15.水是纯净物的特征是: () A. 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B. 能溶解许多物质 C. 具有固定的分子组成 D. 在4℃密度最大 16.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铁和硫酸铜反应后的上层清液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蜡烛主要成分)充分燃烧后除水以外的另一种生成物 17.在氢气和水中都含有() A.氧元素 B.一个氢分子 C.氢元素 D.两个氢原子 18.分别给纯净的氯酸钾,纯净的高锰酸钾加热产生氧气,在下述情况下,试管内存在的固体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氯酸钾正在分解产生氧气时 B.氯酸钾完全分解放出氧气后 C.高锰酸钾正在分解产生氧气时 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放出氧气后

19.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因为空气是混合物,所以可以用物理的方法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氮气 和稀有气体 B. 因为液态氮和氮气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 C.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剩余物是混合物 D.天然气是一种混合物 2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Fe2O3B。SiO2C.Al2O3D.CaO 21. 除去密闭容器里空气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份,最好选用哪种物 质在容器里燃烧( ) A. 碳B.硫C.磷D.铁 22. 区别氯酸钾、硫粉、高锰酸钾、碱式碳酸铜这四种药品最为简便的方法是( ) A.加热分解B.观察颜色C.溶解于水D.测定物质的密度 23.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OMg B.氧气O2C.氯酸钾KClO3D.硫化锌 SZn 24. 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 ) A.高锰酸钾中含有氧气B.高锰酸钾中含有催化剂 C. 生成的二氧化锰促使高锰酸钾生成了氧气 D.高锰酸钾分解出的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汇集成了氧气 25.经分析某物质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该物质( ) A. 一定是氧化物B.一定是纯净物 C. 一定是混合物D.无法判断 2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含量最多 的金属元素是,能在空气中自燃的白色固体物质,其组成元素是;石 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可能含有的元素是。蔗糖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发现生成了水滴,留 下了黑色的碳,说明蔗糖的组成元素是。(用元素符号填空)27、判断题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案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

物体的分类(科学)

《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能按材料种类对物体进行分类;知道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活动;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8个装有相同种类、数量的文具的大书包,探究活动记录卡。 学生:同小组的同学商量,有选择的自带一些喜爱的玩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1、课件展示一间摆放整齐有序、舒适的房间。 (1)师:看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两三名学生谈观后感) (2)波波的房间又会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波波凌乱的房间)(3)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他的房间吗?(指名谈感受) (4)你能给波波出个主意吗?(小组讨论) (5)看到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老师很高兴。谁来告诉老师,你想的办法?(指名回答)2、小结:真棒!你们帮了波波一个大忙,像这样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物体的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活动探究1——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1、小组长把大书包放上桌面。 2、明确活动要求:选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其他同学负责分类。小组合作,按照材料的不同把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3、合作“分书包”。 4、派代表汇报。(投影学生的书本表格若干)

5、观察一下,哪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比较多? 6、小结: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按照材料的不同来分类,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按照颜色、大小、形状、新旧、用途等等的方法来分!(现在,请把桌面的物品轻轻地放回书包里面。) (2)活动探究2——给小组的玩具分类。 1、谁愿意把自己带来的玩具给大家做个介绍? 2、每个小组都带来了很多有趣的玩具,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你们小组的玩具?(教师巡视,着重指导学生商量好分类的标准)。 3、合作“分玩具”。 4、哪个小组想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怎样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5、评一评。 A、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比较好?(指名回答) B、哪个同学的发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指名回答,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6、小结分类方法。(板书)(现在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把玩具放好。) 三、拓展延伸——废品的分类回收。 1、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也利用了分类?(播放商店、书店、图书馆等实景影片。) 2、(课件展示一幅照片)你们知道这里哪些物品是可以回收,循环再用的吗?(小组观察、讨论) 3、小组合作,填写探究活动记录卡。 4、汇报交流,幻灯展示若干探究活动记录卡。 5、小结:大家分得很准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主要集中在——金属、玻璃、纸和塑料这四类材料。 四、师生共同总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和你的小伙伴说说! 2、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学了按照不同的方法,把物品分类。老师相信,交上了分类这个好朋友,不但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而且还能保护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美化我们的家园! 五、布置课后实践。 1、回家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2、登陆“小学科学网”,和家人共同设计一个“物品回收利用”的活动方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优质课 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2.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3.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4.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 小组: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 全班: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提问:老师想去买点水果,你觉得哪张图片里摆放的水果,更方便老师挑选呢?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播放课件) 2.回想一下,你曾经有给自己的东西分过类吗?说说你是怎么给他们分类的?(出示课题:给物体分类) 二、探究 1.描述物体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之前研究过的材料,今天我们也要来给它们分分类。但在分类前,老师想先请大家来描述一下它们都有哪些特征?(板书学生说的特征) 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2.小组讨论。 (1)小组讨论决定:选择其中一项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请一个小组向全班示范如何分类。 (3)交流如何更好的进行分类(教师适时引导要对物体进行“编号”)3.小组活动 (1)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活动手册上。(明确实验要求)(2)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教师适时指导) 三、研讨

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第3部分物质科学(二)第4课时物质的分类(精讲)试题

第4课时 物质的分类 ,微课导图) 物质――→从物质的种类分) ,核心知识) 纯净物和混合物(九上P54-57) 命题点1 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b)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有固定的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无固定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 特征 一定条件下,有固定的 熔点、沸点及密度 无固定的熔点、沸点 表示 可用化学式表示 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实验突破粗盐提纯 1.实验用品 (1)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量筒、托盘天平、砝码、坩埚钳、剪刀。 (2)实验药品:粗盐(含有不溶性杂质及氯化钙、硫酸钠、硫酸镁等可溶性杂质)、蒸馏水。 2.实验装置及顺序 解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操作顺序不能颠倒。 3.实验步骤

称取粗盐,加入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因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得到的液体可能呈浑浊状态) (2)过滤 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引流到漏斗,进行过滤;若滤液仍浑浊,应重新过滤。 (3)蒸发 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 4.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__加速溶解__。 (2)过滤时,用玻璃棒__引流__。 (3)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__使受热均匀__。 (4)蒸发结束,用玻璃棒转移固体。 5.分析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1)粗盐的两次称量数据不准确。 (2)对粗盐的溶解程度判断不准确。 解读:实验操作不当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有:①溶解搅拌时液滴溅出;②蒸发时液滴飞溅;③转移时有部分精盐沾在蒸发皿上。 6.实验拓展: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 (1)实验思路: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MgCl2除去;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Na2SO4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可以将氯化钙除去。由于试剂过量,它们变成新的杂质,其中NaOH、Na2CO3可以用稀盐酸除去,氯化钡溶液可以用Na2CO3除去。 (2)实验步骤:粗盐加水溶解→过滤掉不溶性杂质→加入过量试剂(①氯化钡溶液→②碳酸钠溶液→③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加入稀盐酸→蒸发(①②③试剂位置可以互换,但碳酸钠溶液必须在氯化钡溶液之后,否则过量的氯化钡无法除去)。 7.实验中涉及的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取氯化钠的仪器:药匙。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③若将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则固体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④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纸片上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应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⑤称量固体时的误差分析:砝码破损、称量时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使用了游码)均会导致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2)过滤 一贴:滤纸紧贴__漏斗壁__;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__漏斗边缘__; ②过滤时液体液面要低于__滤纸边缘__; 三靠:①漏斗末端紧靠__烧杯的内壁__; ②玻璃棒末端紧靠__三层滤纸一边__; ③倾倒待过滤液的烧杯口紧靠__玻璃棒__。

九年级科学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练习题

九年级科学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练习题 2.1.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分类的方法,会根据纯净物的颜色、状态及组成将物质分类。2、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注意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3、了解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会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带来的快乐。 【预习范围】从41页到43页 【学讲互动】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自主预习】————— 物质分为和。纯净物是指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分为、和。纯净物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单质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的_______,根据其性质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化合物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的_______。

氧化物是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_______元素的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和 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_______的化合物;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_______的化合物。盐是电离时,能产生离子和离子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一般是指由除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也包括少数的含碳化合物,如、等。 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含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和;不完全燃烧时会有产生。 —————【突破点拨】————— 按要求分类: 按颜色分类: 有色: 无色: 按状态分类: 气态: 液态: 固态: 按组成分类: 同种元素: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分类 教案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5教学过程 5.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4.给物体分类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 本节课将之前研究过的物体集中起来,引导孩子当面对大量物体时,怎样表述是简短有序的?分类便是一种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材料:提供玻璃珠和塑料杯,旨在让孩子能根据是否透明进行分类;提供方形、球形等物体,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提供大小例外的橡皮、螺母、木块,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提供的物体由塑料、玻璃、木头、金属等简单材料组成,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材质进行分类。提供一定数量并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孩子按多个特征进行分类,而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例外,结果便例外。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例外的物体有例外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例外的物体表现例外。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时,很自然地会根据所学物体属性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可以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例外的特征,可以把物体分成例外的类别;

3.知道根据同一特征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会例外。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经历用例外特征进行分类的过程,产生对更多物品进行分类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分类给生活带来的便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比较过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乒乓球、小木块、大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玻璃珠、塑料杯、小螺母、大螺母、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 2.提问:超市物品浩繁,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是因为什么 3.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便当我们寻找所需物品 4.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 二、探索:给物体分类(预设15分钟)

九年级化学上册 物质的分类专题训练 人教新课标版

物质的分类专题训练 [知识网络构建]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 物质化合物 混合物 [考点整合] 考点1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由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水、氯酸钾等。 (2)混合物由种不同的物质组成,如空气、碘酒、石灰水等。 注意:“干净”是“很卫生”的意思,因此,干净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矿泉水不是纯净物,而属于混合物。 考点2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指由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铁、氧气等。 (2)化合物是指由种或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氯酸钾等。 注意:单一的物质是指只含有一种成分的物质(即纯净物),它不一定是单质。 考点3氧化物 (1)氧化物是指由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提醒大家] 1.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 含氧化合物是指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它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IO3属于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氧化物是指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一定属于含氧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属于氧化物,也属于含氧化合物。 例1 下列关于氧化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B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C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D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2.混合和化合 “混合”是几种物质简单地混在一起,各物质仍保持各自的性质,相互之间没有发生化 学反应,形成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而“化合”是几种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变成了一种物质, 原来的几种物质在组成或性质上都发生了改变,其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例2 下列有关物质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化合物 B .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C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而混合物中可能只含有一种元素 D .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针对训练] 1.(2010上海)黑火药是由木炭、硫粉和硝石按一定比例配成的,它属于( ) A .混合物 B .化合物 C .氧化物 D ..单质 2.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炼油厂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得到汽油、 煤油、柴油等。由此推断石油属于( ) A .单质 B .混合物 C .纯净物 D .化合物 3.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 .氢气、干冰、冰水混合物 B .天然气、煤、石油 C .液态氧、氯化氢(HCl )、洁净的空气 D .稀有气体、酒精、纯碱 4.(2010泰安)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 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 .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B .①单质、③氧化物 C .①单质、③化合物 D .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5.(2010南京)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Al 2O 3 B .HgO C .HNO 3 D .H 2O 6.鸡蛋壳中Ca 3(PO 4)2、Mg 3(PO 4)2约占2.8%,这两种物质都属于( A .单质 B .混合物 C .氧化物 D .化合物 7.下列四组物质中,均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氧气、氧化钙(CaO )、四氧化三铁 B .水、二氧化硫、高锰酸钾 C .空气、氧化铜( CuO ) 、五氧化二磷 D .干冰、氧化镁(MgO )、二氧化锰 8.(2010年上海)用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代表氧原子。表示氧化物分子的 是( ) A .. 9 ) 包含关系 并列关系 交叉关系 A .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 .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 .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10.(2009河南)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 A .食盐 食醋 B .生铁 氢气

最新整理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