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授课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立体构成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总学时:36 (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4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

总学分:3

二、课程地位

1、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既是独立的基础造型课,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国际上称为“构成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交叉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和专业基本特点,本课程集中研究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立体设计创意的方法。除了理论教学外,授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课程策划、课堂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意思维方法与实践的训练,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和与现代商业活动发展之间以及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2、课程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三次元的空间中,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各种连接方式、设计制作各种立体空间形态,发掘色彩、肌理、质感的潜在作用,并从生活和自然界中提炼、再造出具有生命动力、自由韵律和形式美感的丰富形态,掌握各种空间及形态的正确关系。学习研究有机形体造型的特点,培养学生三次元空间的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设计艺术中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②研究三维实体的形态美,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训练,学习运用立体空间思维在三维空间里组织形态的方法,掌握造型规律,开拓设计思维,锻炼对造型的感受力、直观判断力,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

③培养合理协调眼(观察)、脑(理解)、手(表现)的能力。

④启发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以及由材料引起的重新构思,了解各种材料、技法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与表现,并用抽象的造型语言,表达一定心理感觉的抽象概念,要求作品在使用材料上与表现主题相吻合。

⑤在科学、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蓄丰富的立体形象资料和经验,全面提升艺术修养。

3、相关课程

①先期课程

艺术设计中的任何专业,立体构成先期课程都基本相同,有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设计、字体设计基础等课程。

②后续课程

根据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特点,立体构成课程将直接涉及和影响到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媒体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诸多专业设计课程的方方面面。

4、课程地位

立体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研究三维造型活动的基础学科,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共同组成的构成系列课程,国际统称为“构成学”,是目前国内外艺术设计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设计课程。

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提高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其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构成原理、造型法则和材料性能,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习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在我校艺术设计授课计划当中,立体构成课程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课程进度的异同,一般被安排在二年级一期或二期进行,这样设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依据课程进度的需要,当学生修完一些先期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案设计、字体设计等),具备一些绘画基础、空间概念以及平面设计和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后,自然过渡到对立体思维和造型能力的训练,立体构成训练相对于平面构成训练而言,是从平面思维、两向思维向立体思维、三向思维的转变,体现了质的飞跃;二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有效的衔接先期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专业课程),使各门课程相互链接、融会贯通、循序渐进,形成互动关系,更强调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可见,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设计课程,为了使其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时代性,授课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立体构成课程的侧重点、授课内容和课题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使该课程能满足不同专业的特色需要,从而最大程度体现其广泛的适应性。

在教学环节中,授课教师应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眼光,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力除僵化。基本要求如下:

①对课程讲解清楚,重点突出,应用自如。

②对课程进度和实验等环节的安排合理有序。

③能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④能结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⑤能及时扑捉学生的课堂反馈,有效调节课堂氛围。

⑥引导并鼓励学生应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教学方法

①本课程由授课教师参照我校《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自行拟定授课计划;

②采用由我校教师自编的《立体构成》教材课堂面授;

③配合录象、和多媒体幻灯片进行国内外经典设计作品赏析和本校优秀学生作品观摩;

④授课教师将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参与、启发,及时解决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⑤组织学生先行对作业进行自评、互评和讨论,再由指导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综合点评和总结;

⑥课程即将结束时还要集中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本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以兹鼓励;

⑦精选优秀作品举办观摩交流展。

2、教学形式

①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②媒体观摩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③构成基础与专业设计相结合

④造型观念与综合材料相结合

⑤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主要教材:许超、黄丹编著,《立体构成》,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参考教材:(日)朝仓直巳编著,《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

10月出版;

赵殿泽编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卢少夫编著,《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

许之敏编著《立体构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六、课时分配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

1、作业评价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的作业成果主要通过设计和制作模型来表现,在评价立体构成作业时,评价标准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①概念清晰,表达准确;

②形式美原则的体现与方法的运用;

③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构思是否巧妙;

④对材料性能的挖掘,能否创造性地利用材料;

⑤对构成技法的熟练运用;

⑥注重设计过程。

2、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制。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及课后作业,指导教师对作业进行现场评分。

3、成绩核定办法

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即: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最终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含10%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

八、授课方案

第一章概论

1、教学目标

了解构成教学的起源以及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影响,明确学习立体构成的目的及作用,打破惯用的平面视觉观察立体形态和空间的不良习惯,树立立体空间设计意识。

2、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对立体构成与设计的关系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思想上树立良好的空间设计意识。

2、教学内容

①构成教学的起源

a、德国包豪斯学院创办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其教学核心

旨在把学生从传统的美学意识中解放出来,代之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的思维。

b、现代艺术流派形成及其特点

20世纪初,在印象派画家原始主义神秘感召之下,抽象派先驱们纷纷大胆的阐述个人艺术观点,形成了一股现代意识潮流,促成了最初的现代艺术流派形成,它们分别是: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达达主义和风格主义。

原始艺术——单纯简洁的形象符号,弹性拓朴同胚异象,神秘感,野趣。

立体主义——来自于方块风格几何学模式,追求体积、量感,抽象的空间,拼凑形式。

未来主义——赞美机械世界,而且在革命和战争中看到社会的理性,探索机械化、现代工业技术以及速度的运动美。

构成主义——从立体主义拼帖转化成三度的点线面抽象构成,追求机械美学。

达达主义——达达的精神是对极端受限制的文化的反抗和呐喊,对司空见惯的物体异常并置排列,重新组织形态。其两项重要的革新:一是使用现成品;二是活动雕塑。

风格主义——强调几何形抽象和简化,以数学式结构直线、横线与斜线去追求纯粹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c、现代艺术思潮对当今艺术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崭新的设计理念在挑战传统艺术观念,挑战艺术家自我意识,挑战艺术自身的状态和批评的标准以及受众对于艺术的心理期待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它的出现将视知觉理论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人类求新变异反叛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还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抽象艺术大师队伍,从而促使艺术设计发生根本蜕变,有了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

②我国构成教育的概况

a、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

b、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为构成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d、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之课。

c、近年来,继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之后,又确立了光构成和动构成,并称五大构成。

③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a、立体构成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是重要的专业基

础课程。

b、通过立体形态的造型训练,培养学习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c、在全面、科学、系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积蓄丰富的立体形象资料和经验,使之更好的为专业设计服务。

④树立立体构成观

a、构成的涵义

具有组合、组装或建造、构造的意思,体现为一种创造形态的行为。

b、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个角度是:立体构成是从形态要素出发,研究三维形态创造规律的造型基础学科;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分解、抽象与重组,从而创造形态造型的过程。在这里,不涉及功能目的,只研究“材料、技法与形态”三者的关系。

c、立体构成的特征

它既具有空间艺术的特点,又具有触觉艺术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形态艺术的特质。

d、树立立体构成观

受传统教学模式单向度和双向度的影响,使人习惯于用平面的视点观察形态,惯于作平面的想象,故而立体意识淡化;对于立体构成的学习旨在改变不良习惯,帮助树立立体构成观念,增强立体意识,养成勤于立体联想的习惯。

3、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特别是构成教学起源中涉及到的现代艺术流派多达六个,代表人物多达十几人,这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比较枯燥、乏味。但是这些流派的一些主张和思想对现代造型艺术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且对本课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如何使枯燥的理论讲述变得吸引,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本章的难点。

4、教学策略

①在正式讲课之前,首先应耐心细致的分析本章的重要性,发现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

后再进入下一环节。

②进行理论讲授时,讲授方式应生动,可以例举一些学生有所了解的名师及作品帮助其理解现代艺术流派的各种特点,例如:用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毕加索、蒙特里安及其作品来引导学生了解立体主义、风格主义及其特点,这比例举他们不了解或完全没听说过代表人物,效果好得多。

③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包豪斯设计学院和现代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并联系相关知识点对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点评和分析,将包豪斯设计学院和现代艺术流派的研究理论,对造型设计乃至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应用价值及意义讲通讲透。

5、教学预习

由于第二章是本课程的重点,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后提前预习第二章的所有内容,结合插图理解立体构成六个要素的概念、定义、关系和特点等,并且适当作思维的延伸和扩展,将自己身边所熟悉的物象或自己过去的一些观察经验与课文内容结合,进行联想、体会和揣摩。

6、课时分配

7、习题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自然形态和物象,用数码相机收集至少20个具有特殊构造形式或视觉意象的空间构成及立体形态。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要素

1、教学目标

①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立体形态的本质,完全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六点要素的概念、关系及特点。

②了解立体形态的创造逻辑,进一步强化形态的空间设计意识,认真体会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之间的关系和和区别。

③研究和学习材料的特性、分类以及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方法。其目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材料的特性,并利用材料表现立体形态、捕捉创造灵感、开发形态的创造潜能。

2、教学要求

本章为立体构成课程的重点章节,涉及的专业名词和知识要点非常多,其中有些内容看似平凡、简单,容易被学习者忽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力求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新观念,将多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准确、清晰的建立在脑海当中;并能以专业的眼光,将各知识点科学合理的应用到造型设计中去。

3、教学内容

①概念要素:点、线、面、体的基本定义及相互关系、转化原理。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点的空间表现为: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

线——线的语言非常丰富,就线的形态而言有粗细、长短、曲直、弧折之分;断面又有圆、扁、方、棱之别;线的材质感觉上有软硬与刚柔,光滑或粗糙的不同;从构成的方法看有垂直构成、交叉构成、框架构成、转体构成、扇形构成、曲线构成、弧线构成、乱线构成、回旋构成、扭结构成、缠绕构成、波状构成、抛向构成、绳套构成等等。

面——在几何学中,线移动的轨迹构成面,也是由块体切割后而形成薄片状态。面的感觉虽薄,但它可以在平面的基础上形成半立体浮雕感的空间层次,如果通过卷曲伸延,还可以成为空间立体造型。

体——在几何学中,将面运行的轨迹定义为体。概念性的体有位置、方向、重量(两度空间中的虚体无重量,三度空间中的实体有重量),是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深度)的三度空间形态,它的形状由面来决定,有占据空间的效能。单个的体可以创造处无数种形态各异的立体造型,而若干单体还可以任意组合成更为复杂的空间立体形态。

②视觉要素:光线、形状、大小、色相、肌理是影响立体物外观的视觉要素。

光线——是人眼感知客观物象的首要条件,光线的强弱、色彩倾向将直接影响到可视物体的清晰度、明暗程度和彩度。

形状——是物体在特殊距离、角度与环境条件下(如光线、空气质量)呈现出来的外貌。以形的外观来区分,可分为几何形、自然形和不规则形。

大小——是指立体物实际可测量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有对比才能分出大小,因而空间及形态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

色相——是立体形态所呈现的色彩相貌,有固有色和加工色之分。固有色是形态或材料本身固有的色彩,加工色是人为对形态或材料进行着色的结果。光源色、环境色、受光方式都会影响色相。

肌理——是立体物外表的质地属性,可分为自然肌理和加工肌理,还有视觉型和触觉型之分。对质感的认知和感性培养,有助于我们从自然肌理中获取灵感,再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和独特美感的人工肌理。

③关系要素:立体物所处的位置、方向和所占据的空间以及重心的稳定是创造空间立体造型的必要条件,亦是其重要的关系要素。

④构成要素:基本形、骨格、造型是立体构成的重要构成元素。

基本型——是构成立体造型的基本单位,它可以是简单的平面几何形体、几何曲面体,也可以是复杂的自由曲面体,还可以是自由、多变的自然形态和不规则形态。

骨格——由多个基本形态组构立体空间造型,必须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组织,这种组织规律就是骨格。因此,骨格的设计决定了立体造型的最终样式。

造型——千变万化的造型是创造新形态、新空间、新视觉的核心。即使是外观完全一样的基本形,也可以因为骨格的变化,创造出无数种空间立体造型。

⑤机能要素:主要由物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两部分构成。在创作过程中,当物理机能与心理机能达到完美统一时,才能创造出美观、实用、新颖的立体形态或空间造型。

物理机能——主要是指稳定(包含平衡、重心、接触面积三个因素)与强度(包含材质、形状、尺度三个因素),只有这两方面因素得到保障,才能保证立体形态或空间造型在功能上的可靠性与实效性。

心理机能——主要是指立体物的外在造型影响观者所产生的内在心理感受,诸如量感

(内力、运动感、生长感、反抗感、扩张感等)、色彩感、空间感(创造紧张感、强化纵深、空间流动感、创造场性等)和错觉感(利用光影、重叠、视点变动等)。心理机能的产生能赋予设计作品独特精神内涵。

⑥材料要素:立体构成作品的产生最终要以材料表现示人,在三维立体造型中,对材料的研究与使用非常重要。材料的种类很多,各种材料的材质、性能、形状会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了解材料的分类、属性、特征,对固有色以及相应的加工方法的运用显得尤其重要。

a、加工方法

破坏与解构——是对原型原材料的初加工,也称“减法创造”。这是人的有意识行为,形成一种特殊效果,给人的视觉新刺激。

组合与重建——将简单形体或是破坏、拆散后的材料重新连接组合,创造一个新的整体造型,这种手段也称“加法创造”。

变形与扭曲——这是将规则的实体造型或原材料进行异化变形处理,使单调冷漠的形体变成复杂生动的形态,使平面形态变为曲面形态、凹凸面的形态,让立体造型更为丰富。

b、制作工艺

纸类材料——纸是最便利、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定形性和可塑性,价格便宜,工艺简单,是学习立体构成的理想材料。纸的制作工艺有折纸、纸雕和纸塑三种。

泡塑材料——泡沫块是立体构成练习中最方便的材料之一,适宜用切、削、挖、插等方法制作各种块体形态和组合空间造型。

布料及绳材——各种布绳材料都是软性材质,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软雕塑”造型。表现手法有折叠、褶皱、镂空、包缠、剪切、抽纱、编织、系结、缠绕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手段,可以体现出二点五维半立体浮雕感和三维立体的装饰造型。

竹木材料——竹、木、藤是天然的造型材料,其优点是既有强度,也有柔韧性,外表美观。由于竹木是有机体,故制作时要注意适应材料特性,其制作工艺主要有弯曲法、缠绕法、拉伸法、层叠法、穿插法等,作品完成后可保留材料的固有色,也可上蜡或喷漆以防霉腐。

泥石材料——泛指雕塑泥土、水泥、石膏粉、滑石粉、橡皮泥等使用较为方便的材料。这些材料除了固有的加工成型工艺外,还可以与其它材料混合使用,使立体构成的造型充分体现出综合材料的表现力。制作工艺主要有揉、擀、搓、拉、捏、削、雕、刻、拓印等等。

金属材料——金属有光泽、有磁性、有韧性、有较强的视觉感,造型变化丰富,也精致

美观。金属材料的成型是以线、棒、条、管、板、片等型材为主。加工的工艺基本有五种,即切割、弯曲、打造、组接、抛光。金属材料作品不宜制作太大,追求的是小巧精致之美。

玻璃材料——外观晶莹剔透、光泽度高,成型后效果非常好。常用的玻璃材料有清玻、彩玻、镜面玻璃、有机玻璃(一种透明塑料板)和各种玻璃成品(如药瓶、容器、灯泡等)。制作工艺有切割(玻璃刀)和粘接。

废旧材料——是指现代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物,如:包装盒、袋、各种瓶罐、布头、塑料的边角料及五金材料、报废零件等等。这些废弃物的形态结构、材料肌理和视觉语言常常能触发我们创作的动机和灵感,成为立体构成、雕塑装置中的“宝贝”,成为后现代艺术里的经典“垃圾文化”。所以,我们在收集材料时,首先要到废品收购站或工厂去寻找材料,寻找灵感。制作工艺可视材料的属性参照前面的内容。

4、教学难点

①构成中的点、线、面、体都是相比较而言的,绝不能妄加论断的定义。

②在概念要素中,要严格区分平面二度空间与立体的三度空间中的点、线、面、体,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③视觉要素中的形状与形态的概念容易混淆,要明确形≠型、形状≠形态。

④由于机能要素主要从物理、生理及心理等角度来探讨构成的内在因素,因此常常被学习者所忽略,熟不知这是引导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创造强大功用、寻找新感觉的重要依据。

⑤材料的运用涉及到很多领域,对材料要素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性能以及加工和组构的方法,在用材料表现空间造型的训练过程中将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其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挖掘材料的潜质并创造性的运用于设计。

(其中第2、3条的难点主要难在更新观念方面)

5、教学策略

①采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本章内容所涉及的内容以理论为主,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既是学生“熟悉”的,又是学生“陌生”的,例如:点、线、面、体、空间、形状、位置、方向、空间等名词,都是学生在学习基础绘画(素描、色彩)期间就耳熟能详的,通常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开始分散。事实上,立体构成中的这些概念要素与学生所了解的平面中的概念要素,虽然名称完全一致、意思基本相同,但体现的的方式或外在表现却大相径庭、极易混淆,这也就

所指的“陌生”之处。

所以,课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实施一定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除了语言描述、例举实例、图示说明、开展讨论以外,教学中还应准备一些示范道具、进行现场小实验和适当的穿插一些师生互动活动,这样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清晰的理解概念,而且能使课程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原本枯燥的内容,并且记忆深刻。

②师生互动环节设计

例1:结合示范道具讲解

授课内容——视觉要素中“形状的概念”;(需结合第一章第四节“立体构成的特征”第三部分“形态艺术”中“形态的概念”进行对照、分析。)教学难点——形状≠形态;

关键词——形状,形态,距离、角度与环境条件,空间(二度、三度),形状从属形态;

操作方法——提问,演示,讲解;

具体步骤——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块贴有正十二面体石膏模型的素描画的画板靠黑板放置,再将一件正十二面体石膏模型放置在讲台上;(石膏模型的视点、角

度尽量与画中一致)

教师问:“画中的石膏模型和讲台上的石膏模型的形状是否相同?”

学生答:“相同”;

(将讲台上的石膏模型稍作调整,使其与画中不一致)

教师问:“现在这两者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答:“不同,因为讲台上的石膏角度变了”,“因为一个是平面的,一

个是立体的”,“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

教师:“画中的石膏模型明明有体积、有虚实、有空间,为什么你们会认

为是平面的、假的呢?”

学生答:“画中的石膏虽然有体量感,但它是表现在平面的画纸上的一种感觉,不是真实存在的体积和空间”;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应当适时鼓励),那谁能说出形状和形态的区别

呢?”

通常这个问题会让学生感到似是而非,难以准确表达,学生的表现不外乎

以下几种,没有提前预习的常常抓耳挠腮:“嗯……,区别在于……”

“啊……,可能是……”;提前预了的稍加思索:“形状是指外形,形态是

指……”“可能形状指的是平面,形态指的是立体”等等,显然后者的回

答已经有些接近。

教师(面对后者)问:“那你能说说形状与形态的关系吗?”

学生(茫然):“……”。

这种表现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人们过去习惯把形状、形态统称为形状,

意识中形状=形态,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会令人无所侍从。

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借

助教学道具将两者的概念及关系以最精炼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形状是指

物体在某一特定距离、角度与环境条件下呈现出来的外貌或外部轮廓(指

着素描画),仅代表物体的某一个面向;而形态是指物体在各种角度所呈

现出的外貌或形状的综合体(手举石膏上下移动,左右转动),是物体多

个面向的集中表现。可见,形状≠形态,形状从属于形态。”

然后,教师(继续补充):“作为一名从事造型设计的专业人员,必须严格

区分两者之间的概念,将其准确的运用于设计。”

效果评价——民意调查结果表明,结合教学道具讲解设计理论,直观形象,容易理解,记忆深刻;学生感兴趣,注意力不易分散,课堂井然有序。

例2:结合小试验讲解

授课内容——机能要素中“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材质、形状、尺度是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但也不是绝对的,不要凭主观经验妄作决断;

关键词——材质,形状,尺度,受力方式,强度;

操作方法——实验一: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一根铜丝和一根缝衣线;

教师问:“这是两种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材料,你们认为得哪一种强度高”;

学生(毫不犹豫)答:“铜丝”;

教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教师将铜丝和缝衣线分别发给两个同学:“请你们在这两种材料上任选一

点反复折曲”,很快铜丝被先行折断,缝衣线却完好无损。教师再示意这

两位同学对手中的材料施加拉力,结果缝衣线立刻断了,而铜丝却完好无

损。

教师:“虽然材质是影响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个实验表明在受不同

作用力的情况下,看似坚硬的金属材质不一定比看似柔软的材质强度高;”

实验二:教师再拿出一张信纸,左手握住信纸较短的一边将纸平举而起,

很快信纸的右边自然呈现出无力下垂状;教师再将纸竖立在讲台上,试图

使纸直立起来,但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教师:“由于纸张较薄,自身的强度不够,毫无疑问,在缺乏支撑或无法

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状况”;

这时教师在纸的中间对折了一次,再次将纸竖立在讲台上,纸果然直立

住了;教师又在纸的内侧对折了两次,将纸围合成立柱式后竖立在讲台

上,纸站立的更加稳当了;教师再次将纸的表面反复折叠成瓦楞状,左

手握住纸较短的一边将纸平举而起,这次纸的右侧不但没有下垂,反而

显得十分平稳有力,教师往纸面上加了一支粉笔、再加一支……,连续

加了五支粉笔后,纸面仍然没有变形、下塌;

教师说明:“这个实验表明,强度与形态截面的形状有关,即使是同一种

材质,承受压力时,空心的材料比实心的负荷的大,折曲状的表面比平

整的表面强度高;”

教师总结:“通过这组实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从理论上看材质、形状、

尺度固然是影响物体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但它们仍然要受到许多外因

的牵制,设计时要视具体情况科学运用,不能凭借以往的经验盲目判断。”

教学评价——调查结果表明,结合实验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学生感兴趣、热情高,教学效果好。

6、教学预习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虽然在先期课程中我们对形式法则已经有所了解,但立体构成中的形式法则更有其特殊性,预习时要注意对美的感应以及形式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要掌握其实质,在充分考虑心理及美感效能的同时,还应考虑将统一性、材料的性能和立体空间感建立在材料、加工、组构等物质基础上。

7、课时分配

8、习题

结合本章材料要素中介绍的加工方法和制作工艺,安排学生先行将第五章第三节“面构半立体”的内容自习一遍,并在课后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

题一:限定切折构成

以一切多折、多切多折、不切只折的方法,完成8个限定切折构成。(材料为白卡,尺寸不限,大小以装裱在8开纸上为宜。)

题二:板式构成

以纯粹折叠构成或切折构成的形式设计一版式构成作品。(材料为白卡、彩卡,尺寸不小于8开,要装裱在自制的装饰框匣中。)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教学目标

形式美法则是一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美学的参与有利于基础向设计的推进,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再到实际运用中去探索、验证和推进,

从而提高其对立体形态和空间造型的审美判断力及设计表现力。

2、教学要求

运用构成艺术形式的多种原理,初步掌握多样化构成法则,学会艺术形式的多种表现法并结合设计加以理解和认识;懂得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从而扩展艺术与设计的新形式法则。

3、教学内容

①单纯化

单纯的含义是指构造材料少,造型结构简洁明朗,并非是简单和单调的意思。因为简单和单调的形体缺乏造型语言和内涵,而单纯美的形态能创造出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变幻莫测的立体造型。如:包豪斯时期设计的几何型简洁化的产品,为什么至今还受消费者的欢迎?“”(宜家家居)的产品造型,也是延续这个单纯美的意旨设计的。

单纯美的原理是:构成要素“少而精”。一方面将复杂的结构简洁化、秩序化,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心理比较容易识读秩序化的形态;另一方面是将主要的结构特征突出化、强调化,这样可以引人注目,增强视觉感,这也是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

②重复

重复是指某一个单元有规律性的反复或逐次出现时所形成的一种富有秩序性节奏的统一效果,表现为和谐有序的单纯之美,是构成中最基本、最和谐的表现形式。

重复构成的原理是:寻求适宜的规律、秩序和组成要素。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重复的造型容易相互呼应产生和谐美,但对“度”把握不当易陷于单调或流于杂乱。

③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追求的是富有变化的秩序美,是艺术设计中的总原理。

多样同一的原理是:把复杂的“感觉效果”形成统一。即除了在视觉上对造型的结构大小、色彩强弱、材料组成的整体风格进行分辨之外,还要准确把握由各种要素的特殊个性形成的“感觉”,使各种多样复杂的因素统一在一个完整、明快、圆满的意境之中,这是出色完成设计作品的动力。

④节奏与韵律

“节奏如筋骨,韵律似血肉”是指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有序的曲调,在节

奏的强化之下产生情调,唱之润之,琅琅上口,形成“韵律的美”。节奏与韵律原本是音乐名词,运用于构成则是指有规律的变化影响观者情绪的一种设计形式。

节奏与韵律的原理犹如音乐上的大调、小调,大调庄重、激昂,表现雄伟、壮丽的主题情调;小调轻快、欢悦,表现优雅、抒情的主题情调。由此看来,在造型视觉艺术中,大调稳定的符号在形体上表示方形、柱形、正圆形,在线性上表示直线与粗线的含义;小调不稳定、跳跃、变调的符号,在形体上则表示锥体、多面体和有机体,而在线性上则表现为曲线、斜线。由这些点、线、面、体的符号形象,在节奏的约束之下,造型中表现出静态、动态的趋势,也就形成了“旋律”。

⑤比例与秩序

比例与秩序是使物体显得有美感的两个具连带关系的因素。比例是尺度,指形体中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秩序是依据视觉法则将少数或多数凌乱的基本形态,组织为有条理的群体形态,可理解为理性的组织规律在形式结构上所形成的视觉条件。它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常用的有根号数列比、等差数列比、黄金分割比等。

比例与秩序的形式原理是:通过数列比和分割比的计算得出恰当的比例关系,创造良好的秩序性,产生齐整规律的美。

⑥平衡

所谓平衡就是稳定的意思,是指如何处理各造型要素,使它们在相互调节上呈现出安定的状态,主要有对称和匀衡(稳定)两种形式。在多种平面设计中都要求体现平衡之美,立体造型更是如此。

平衡的原理是:不单追求视觉上的平衡感,还要强调现实中的安全感和稳定感,所以在立体造型中平衡美的意义是双重的。

⑦强调

是指有意加强某部分的效果,使其在整体中形成吸引视觉注意力的焦点,主要有特异、夸张、孤立等几种形式。

强调的原理是:通过适当夸张,更好地突出主题和重点,让视觉一开始就注意到最主要的部分。运用强调手法要有节制,只能突出夸张一个重点,不能滥用,否则会喧宾夺主,以致失去审美价值。

⑧对比

对比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性的美感。在立体造型设计中,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在各类专业设计方面,运用对比法的例子就更加举不胜举。

对比的原理是:通过矛盾双方的相互衬托使形态生动、活泼、个性鲜明。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过于强调刺激缺少调和,形体空间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因此,运用对比的形式法则时,要适当的辅以调和因数,使之适度。

4、教学难点

①形式美法则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经验的总结,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并无太大难度,难点在于实际应用时要掌握其实质,懂得灵活变通,切忌生搬硬套。

②教学中的另一难点还在于:引导并鼓励学生应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创造更多美的形式和规律。

5、教学策略

本章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两步教学”。即第一步(本阶段)用2课时解决理论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媒体观摩相结合,将理论理解准确、分析透彻;第二步(学习第四章的阶段)是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去进一步的推敲、验证和创新。

6、教学预习

预习第四章的全部内容,并收集和整理出与之相关的资料及图片。

7、课时分配

8、习题

结合本章介绍的各种形式美法则,安排学生先行将第五章第四节中的柱体和多面体的构成原理自习一遍,并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

题一:柱体

运用已掌握的造型及加工方法,设计制作一柱体构成。(要求能体现一定的造型及形式美感,材料为卡纸,尺寸不限)

题二:多面体变异

任选一多面体作为基础进行再造。(要求造型独特新颖,具有现代感、空间美感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材料不限。)

第四章形态要素的造型形式

1、教学目标

本章节主要是在研究和学习前三章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赋予抽象的立体形态以艺术感染力和魅力。主要是对立体形态设计的构造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探究形态构成的可能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感受力、设计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训练立体思维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2、教学要求

①对不同形态加以多层次、多视角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体验不同形态的视觉语义与心理感应,以达到更深一层的认识;

②根据点、线、面、体四个基本形态要素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构成方法、加工手段,创造出新颖的立体空间造型。

③力求在开发思维、艺术审美及提高动手能力上有新的突破。

3、教学内容

①点的构成

点是形态要素中最小的形态,组构造型的表现力较弱,所以纯粹以点构成的立体作品极少。但点的形态常常以辅助、添加、陪衬或点缀等方式广泛的应用在其它形式的构成中,尤其是综合构成。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 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 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作业布置 无

立体构成教案 (1)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立体构成 教案

立体构成 教师:杜晓坤 第一课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造型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的立体意识,为后几课学习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和分析 【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的认知 一、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此前学习的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的构成,而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的构成,三维造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也大幅度的扩展了三维造型的表现领域。 三维造型具备一定的力学结构。例如建筑 立体造型的形态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类型 二、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 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各种形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形态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可以说是一切形态的根源。刚刚我们有提到立体造型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造型的表现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同一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形态。比方说,当我们面对群山和大海时,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近看则可以看到某种单个形态的面貌,甚至它的肌理,都会给你一定的美感;而剖视某些自然形态,更会发现很多奇妙有趣的造型。自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形,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的石头。一类是规律形,其形态虽然变化丰富,但是可以预测。剖视鹦鹉螺,贝壳的螺旋轮廓线,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形成的对数螺旋线。线叶茅膏菜卷曲的叶子、美洲变色蜥蜴的尾巴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螺旋。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从中学习造型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自然的巧妙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例如:飞利浦公司借鉴鸟的躯体造型设计的摄像头、根据海星造型设计的壁灯、根据被切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授课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立体构成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总学时:36 (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4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 总学分:3 二、课程地位 1、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既是独立的基础造型课,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国际上称为“构成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交叉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和专业基本特点,本课程集中研究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立体设计创意的方法。除了理论教学外,授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课程策划、课堂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意思维方法与实践的训练,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和与现代商业活动发展之间以及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2、课程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三次元的空间中,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各种连接方式、设计制作各种立体空间形态,发掘色彩、肌理、质感的潜在作用,并从生活和自然界中提炼、再造出具有生命动力、自由韵律和形式美感的丰富形态,掌握各种空间及形态的正确关系。学习研究有机形体造型的特点,培养学生三次元空间的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设计艺术中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②研究三维实体的形态美,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训练,学习运用立体空间思维在三维空间里组织形态的方法,掌握造型规律,开拓设计思维,锻炼对造型的感受力、直观判断力,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 ③培养合理协调眼(观察)、脑(理解)、手(表现)的能力。

最新立体构成教案

精品文档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如果从基本形态而论,又可将立体分成块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三大类。

立体构成教案 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 3)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4) 5)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立体构成教案

第一课《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时间:第一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展示立体构成作品,引起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 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做好笔记) (一)构成与立体构成 1.起源: 1)1919年4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 2)伊顿(瑞士人)创立了“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2.概念

1).构成:造型、组合、形成、构造。 2).立体: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二)立体构成的分类 点的立体构成 线的立体构成 面的立体构成 块的立体构成 1、点的立体构成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 立体构成里的点线面为点材,线材,面材,不为点线面,因为立体构成是立体的,强调空间感。他们是构成形体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立体形象的材料和空间特征,所有立体形态都是由点材,线材,面材和块材基本要素加工组合而成的。 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 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立体构成中的点材有乒乓球、玻璃碎片、小木块、豆子、米粒、纽扣、瓶盖、各种珠子等等。 2、线的立体构成 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线材构成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

(完整版)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 教案 2017 年-2018 年第一学年度) 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和手 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 求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 了解构成的含义 4. 熟悉构成的源流 5. 形态构成的基础 6.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 教学基本内 容 纲要1) 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 变迁 2) 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 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1)艺术与技术结合(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 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构成》教案知识讲解

《立体构成》教案 1、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2、学时学分:72学时 3、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4、指定教材 胡介明主编《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教学参考书 《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新编《立体构成》邱松辽宁美术出版社 6.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7.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传统讲授。 8.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课堂表现,考勤要求。 9.学习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欣赏国内外构成作品,来体现构成思想和造型语言在现实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课题训练,培养学生造型的构思能力,立体感觉提高表现技巧。10.辅导答疑:随堂答疑 11.本课程的其它要求 上课时应关掉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时不得讲话,不得低声耳语,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重视当堂测试、课下作业、调研报告、市场调查、课程评论等方面的比率作用。 一、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1、本章教学时间: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立体造型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去组合出不同的立体造型,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材料和空间的运用上展开广泛的探讨和研究。3.本章教学重点: 从侧重技法训练转为培养立体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视觉的感知能力。从美学角度出发,将立体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 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邱松辽宁美术出版社

三大构成____教案

三大构成教案 第一章三大构成应用概述 课程概述 三大构成包括平面、色彩及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主要是研究平面设计中如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按美的法则构成,设计出所需的图形。色彩构成主要讲授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的作用与三要素,色彩的配制及色彩与心理,情感。立体构成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并提高学生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设计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认识与了解平面构成的设计元素、形式法则。 2.掌握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形及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对孟塞尔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懂得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4.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5.通过学习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6.能理解与把握对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重构的每一种构成理论特点,以及在实际的设计中的运用。 7.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懂得立体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及不同材质的使用。 【教学难点】 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能用视觉艺术的专业眼光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和表现事物。 难点在于学生摆脱常规的视觉束缚,培养学生有构成的视角看待事物的习惯。 【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第三节形式美的法则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第一节重复构成 第二节近似构成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第一章概述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房屋、家具、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立体的,立体就是具有三维的空间和形态。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三维世界。 构成是指组合、拼装、构造的意思。立体构成就是在在三维的空间中把具有三维形态的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构造,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首先是理解并运用形式美的基本原理,立体构成不是简单的拼装,组合,而是在审美的要求下有目的的进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学习立体构成的指导原则。 其次,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是研究探索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强调功能第一性的设计专业课程,没有具体的功能要求和经济要求,是纯粹形式美的探索。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宽泛的思考方法和创造意识。为现代设计积累有效的立体造型规律。 立体构成训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造型方法。立体构成的过程是对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构成理论的探讨研究,也是实践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不同的物质材料,以及材料的结构、加工工艺、技术等都为立体构成积累了大量的立体形态的资料和方法。 所以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空间造型的基础学科,是进行立体造型设计的专业基础。 二、立体构成的沿革 构成意识最早萌芽在风格派(De stijl)和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运动中,1918年,荷兰的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强调几何单体的组合造型。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前卫艺术和设计运动,被称为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成效果。 构成教育的形成发展却在包豪斯学院。包豪斯(Bauhaus)学院是以建筑为主的设计学院,在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格罗毕乌斯(gropius)把魏玛的工艺学校和美术学校合并而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 1921年,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凡.杜斯伯格(van dusiboge)来到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也带来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现代设计思潮,致力于科学和艺术、工业和生活的结合,反对约翰.伊顿(johannes ltten)为代表的神秘主义的旧教学体系。并且在康定斯基(kandinsky)、保尔.克里 (paul klee)、莫霍里.那基(moholy nagy)三位杰出的造型大师的共同参与下架构起构成教学的课程体系。 三、立体构成的教学 我国的构成教育起步比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在国外设计思潮的影响下,构成教育也逐步进入我国。首先广州美术学院的尹定邦开设了色彩构成,随后陈钰盛和辛华泉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教学。 到20世纪80 年代末,构成教育经过十年左右的培育,已在大专院校普及,并以确定了三大构成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构成教学与其他美术基础教学不同,它不是简单的美术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构成理论的系统学习,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与风格,培养严谨的创造性思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篇一: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 教师:杜晓坤 第一课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造型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的立体意识,为后几课学习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和分析 【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的认知 一、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此前学习的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的构成,而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的构成,三维造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也大幅度的扩展了三维造型的表现领域。 三维造型具备一定的力学结构。例如建筑 立体造型的形态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类型二、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 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各种形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形态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可以说是一切形态的根源。刚刚我们有提到立体造型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造型的表现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同一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形态。比方说,当我们面对群山和大海时,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近看则可以看到某种单个形态的面貌,甚至它的肌理,都会给你一定的美感;而剖视某些自然形态,更会发现很多奇妙有趣的造型。自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形,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的石头。一类是规律形,其形态虽然变化丰富,但是可以预测。剖视鹦鹉螺,贝壳的螺旋轮廓线,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形成的对数螺旋线。线叶茅膏菜卷曲的叶子、美洲变色蜥蜴的尾巴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螺旋。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从中学习造型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自然的巧妙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立体构成优选教案—详案.docx

《立体构成》 教案(2017 年-2018 年第一学年度) 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与要求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教学基本内容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纲要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 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 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 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 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0670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Stereoscopic Composition 课程总学时/学分:40/2.5(其中理论讲授16学时,课内辅导16学时,实验8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动画 一、课程简介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讲述立体构成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使学生从理性的角度了解如何在三维空间中根据不同的立体构成的视觉形态要素、构成原理、造型法则和材料性能,创造和美化形象,结合立体构成的作业训练,使学生掌握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艺术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要掌握立体构成定义及其形成,分清结构素描、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关系,特别是要了解和训练如何从平面演变成空间观察思维的方法; 2、重点掌握概念元素重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相应的体构成形式,吃透属性材料形态元素和空间的概念,重点作业训练线立体构成和面立体构成; 3、必须掌握形式要素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方法,了解形式法则的视知觉规律,重点是利用形式法则到立体构成设计的训练; 4、要理解和掌握平面到半立体、多面体转化的相关知识,掌握版式构成和异面体两种构成规律,重点在于组合和排列的过程中材料形态的加工技术制作技巧及空间组合想像力; 5、理解和掌握从平面到柱体的转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围合式柱式结构变化规律,对柱体的柱端、柱面、柱体棱线的立体加工使之具有丰富变化; 6、理解块立体的形体塑造原理,通过分割、组合掌握塑造形体的方法和规律,重点是块单位组合排列规律变换具有的作创意思维业训练; 7、要理解材料要素的属性及加工技术技巧,回顾形式美的法则,要侧重在利用材料要素对综合构成和仿生构成的创意思维训练上。

《立体构成》教案---新版

《立体构成》教学设计方案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如果从基本形态而论,又可将立体分成块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三大类。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有创意的立体造型优质教案

立体造型 一、教材分析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以简单的造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由于雕塑独特的形象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美的享受。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体。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表现身心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的表现意识,又不受写实的束缚,可以更好的实现他们的感性认识。教材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雕塑和中国的现代雕塑《夺》,引导学生比较抽象雕塑与写实雕塑作品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立体造型的兴趣。对两件抽象纸立体造型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凑、搭建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表现力,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小小艺术家。 书中的制作步骤图详细地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图中的另3件作品和“想一想”的提示语在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形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通过对雕塑照片的感受和老师的引导

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构成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了解雕塑作为艺术带给我们的美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都可以成为小小艺术家。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然后组合成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难点:使学生独立完成纸立体造型的创作,有创意的完成相同的形状通过卷折、剪、粘贴、组合技法表现的一件纸立体造型。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四、教学过程 整理纪律:1分钟(这是华老师第一次和大家正式的上课,希望我们的小朋友都能用最好的状态跟老师一起来进行这堂课,老师要看一下哪些下小朋友表现好,哪个大组最快进入状态)先发一张模板纸,然后比赛剪纸,谁剪得快,只给2分钟的时间,到时候必须停下来。

平面构成教案+

平 面 构 成 教案 授课班级:213/214 授课时间:2017下学期

构成基础 课程编号 总学时:60 适用专业:室内设计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构成基础》是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是以非具象性的抽象思考,对造型要素进行分解和构成的研究。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它是以观察、分析、表现走向探索,想象、发现与创造的历程,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和新媒体潮流,并为设计创意的表达、交流和实现提供良好的媒介。 除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之外,重点训练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造型意识和审美趣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平面构成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一、概念要素 二、视觉要素 三、关系要素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重复构成形式 二、近似构成形式 三、渐变构成形式 四、特异构成形式 五、发射构成形式 六、肌理构成形式 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第三章色彩构成 第一节色彩构成概述 一、色概念 二、色表现 三、色彩构成概念 第二节色彩的本质 一、光源 二、光与色 三、色彩的产生 第三节色的属性 一、彩的范畴 二、色彩三属性 1、度(Valuc) 2、相(Hue) 3、彩度(Chroma) 三、色立体 第四节、基本配色法 一、同类色配合 二、邻近色配合 二、邻近色配合 四、互补色配合 五、中性色配合 第五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一、色彩对比的概念: 二、色彩对比的种类与基本规律:(1)同时对比: (2)顺序对比 (3)色相对比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室内设计学分:2.5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1、设置目的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2、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课程的难点: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333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五、课程内容: 概述(1学时) 内容:形体与空间、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 要求:重点是对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的理解 第一章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2学时) 1、空间立体的基本形态及其感情特征 2、空间立体构成美的形式法则 内容: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平衡与秩序。 要求:重点是多样与统一 第二章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8学时) 内容:概念、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 要求:重点是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 1、(1)、软知线材及框架 (2)、软质线材的构成: 木框架的软质线材构成 木托版金属框架构成 软质线材的壁饰构成 (3)、硬质线材构成: 单体造型组合 转体组合框架组合 2、重点、难点 334

(完整版)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马媛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

力,即能熟练应用各种元素进行平面设计,提高审美和对设计元素的解读能力,形成新的设计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概念与意义、基本要素、形式美法则以及表现方法等。 二.教学章节: 1. 平面构成概述 2. 平面设计的门类、元素和形象 3. 点、线、面构成 4.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5. 构成的形式种类 三.授课计划:平面构成共3周48学时, 四.授课地点:9 号楼9603画室 五.授课方式:课堂理论讲授、辅导写生实践 六.授课内容: 1. 构成的起源 1919 年德国建筑师格罗佩马斯创建了“国立魏玛建筑学校”,这就是著名的“包豪斯(bahous),包豪斯顺应工业社会的发展,致力于纯美术与应用视觉艺术的研究,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建立起了现代工业设计的新体系(就是包豪斯学院成立),也是现代教育史上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充分展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造型设计的新形态。包豪斯设计学院贯彻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建筑设计为中心,以艺术设计综合化为手段,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在不断深入实践的教学中寻求现代工业相适应的教育途径,包豪斯的设计基础是其核心内容,现代造型和设计教育,主要是教育内容。 1921 年,荷兰“风格派”艺术运动领袖温?杜斯伯格来到 魏玛,驱散了包豪斯的神秘主义烟蒂, 反对神秘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旧教学理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 目的: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了解立体造型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提高设计能力。 要求:1、了解不同材质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材质的构成规律。 2、充分运用不同材质的不同特征设计制作有创意的作品。 作业:1、线材(软、硬)、面材(板式、柱式)、块材(石膏、苯板等)练习 2、不同材质组合设计制做(装潢:庭院沙盘或小区沙盘设计 制作服装: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制作) 概述 立体构成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及美学规律,阐明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按照构成材料的形态分为: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第一章线材构成 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分为软质材和硬质材两种。 构成特点:是通过线群的积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多个面的组和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 表现效果:具有半透明的形体性质和较强的韵律。 构成方法:以框架为基础。

第二章面材构成 面材是长、宽两度空间的素材,从结构上分为:板式结构(包括仿生结构)、柱式结构、几何形单体结构(包括多面体的变异结构)、群聚结构(包括单体集聚结构、面群结构)。 构成特点:1、将面材加以刻划、切割和折屈,形成面材包围的空间立体造型,是一种折面构成。 2、将类似形的面材重复叠加形成的造型为面群结构。 表现效果:具有平薄和扩延性。 构成方法:折屈和切割、粘合和插接。 第三章块材构成 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立体量块实体,按素材分为石膏、苯板、雕塑泥等。 构成特点:最有效表现空间立体的造型,具有量感。 构成方法:添加法、削减法。

概述 立体构成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及美学规律,阐明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按照构成材料的形态分为: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基本形态及感情特征 一个物体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这就是它所占据的三度空间。立方体是最基本的形体之一,此外还有更为复杂的组合体,其形态有圆有方、有平有滑、有凸有凹等,归纳有如下几种: 1、平面几何体 以四个以上的平面,以其边界直线互相衔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封闭空间;或立方实体,皆可谓平面几何形体。如三角锥体、长方体……表现特征:形体表面为平面,棱线为直线。简练、大方、庄重,稳定性强。 2、几何曲面体 是由几何曲面构成的方块体或回转体。如圆球、圆台…… 表现特征:秩序性强,严肃端庄又有曲线变化,是家用器皿等设计的理想造型。 3、自由曲立面体 其立体造型包括:自由曲面体和自由曲面所形成的回转体。如电熨斗、异型酒瓶等。 表现特征:既有优美活泼,又有较强的秩序。

立体构成教案设计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专业必修课。是艺术领域中研究空间造型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在设计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利用材料进行模拟构造,创造纯粹的形态造型,从而引导学生从形态要素的立场出发,熟练掌握三维形体的造型规律,为以后的环艺和工业设计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后续课为《包装设计》;本课程所属的二级学科是艺术设计学,研究对象为立体元素和空间构成设计,主要方法为熟悉、掌握立体空间的造型规律,以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国内外应用动态、前沿理论,理解三维空间设计元素的组织规律,掌握三维空间中点线面的构成法则,使学生具备空间设计能力以及室内外、景观设计的应用能力。为下一步进行视觉传达、环艺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教学,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能胜任在设计研究机构、设计公司及高等院校从事设计开发、教学科研等工作。 三、教材教参 教材:《立体构成教程》,愈爱芳,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教参:《立体构成》,李刚,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立体构成》,文增,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四、教学方式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示范,自习和讨论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时数

根据《山西大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修订)》,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讲授12学时,实践24学时。具体如下: 理论教学:理论12学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2课时)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及起源 1、概念:立体构成也称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和视觉为基础,以结构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审美,进行组合拼装,构造,从而创造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全新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2、起源:“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浩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西方绘画领域:立体主义;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包豪斯:三大构成 二、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三、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 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习性、稳定与轻巧 四、立体构成的材料表现 第二章半立体构成(2课时) 一、半立体概念 半立体构成是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形态,又称为浮雕,是三维空间的半立体状态。 二、半立体构成方法 1、由平面形态转变为有厚度的立体。 2、采用正负形与图底分离后再进行立体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