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101)翰逊诉迈金托什

(0101)翰逊诉迈金托什

(0101)翰逊诉迈金托什
(0101)翰逊诉迈金托什

约翰逊诉迈金托什

Johnson v. M’Intosh (21 U.S. 543)

[案件背景]

1773年和1775年,费城一帮有权势的投资者从弗吉尼亚境内印第安人那里购得了一些土地,尽管1763年英国国王的一项公告和1779年弗吉尼亚议会(Assembly of Virginia)的一项法案都不允许私人从印第安人手中购买土地。合众国独立战争影响了这些投资者对土地的实际占有,他们从1781年到1816年不停地向合众国国会请愿主张权利,但没有成功。1818年,合众国政府将其中的一些土地出让给威廉·迈金托什。这些土地的原来租户就对受让人威廉·迈金托什提起了诉讼。本案上诉至合众国最高法院。

[判决书节选]

首席大法官马歇尔宣布法院的判决:

本案原告声称其诉状中所提到的土地,是由组成the Illinois和the Piankeshaw部落联盟的一些印第安部落酋长同意转让的,第一次是在1773年,后一次是在1775年;问题是,合众国的法院是否承认这种产权(title)?

本案双方一致同意的事实表明,转让这些土地的酋长们有权转让土地,只要他们的权威是由他们的人民赋予的;同样也表明,这些酋长所代表的特定部落正当地占有他们出售的土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庭审集中在印第安人出售给私人的土地产权的权力是否会受到合众国法院的支持。

社会有权规定财产取得和维持的规则,这一点不会且不能受到质疑;尤其是土地的产权,必须承认它完全依赖于土地所在国家的法律;在庭审过程中,我们要审查的,不仅仅是那些抽象正义的原则,这些原则是造物主将它们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创造物——人——的头脑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规制那些人们公认的完全独立的文明国家的权利;而且还要审查我们自己的政府在特定情况中已采纳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判决所援引的规则。

在发现这个辽阔的大陆之时,欧洲列强急切地将(appropriate)它们各自所能占领的领土据为己有。这个大陆的巨大面积给所有列强提供了野心和冒险的充足空间;这块大陆上原居民的性格和宗教信仰给欧洲列强提供了借口,使他们认为自己是比原居民有出众天分的民族,可以主张优越的地位。旧世界的当权者毫不困难地使自己确信,给新世界的原居民赋予文明和基督教信仰,从而换取他们原来享有的无限独立性,就等于给予原居民充分的补偿。但是,列强追求的是几乎同样的目标,为避免殖民过程中列强之间的冲突和随之而来的战争。有必要确立一个被所有列强认可为法律的原则,,以便在他们中间调整他们都宣称的土地获取权。这个原则就是,发现赋予了产权,即某个政府的臣民或官方发现土地,就赋予该政府对抗欧洲其他所有政府的产权,该产权可通过占有来实现。

一旦把其他所有欧洲人都排除在外,必然赋予发现土地的国家从土著手中取得土地并在其上建立殖民地的独占权,并且在上面建立殖民地。这是一种任何欧洲人都不得干涉的权利。所有欧洲人都为他们自己主张这种权利,而且也都同意其他人的这种主张。

至于发现者和土著之间的那些关系,则由他们自己进行调整。这样获得的权利是排他性的,没有其他权力可以干预。

在确立这些关系时,原居民的权利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被完全忽视;但是他们的权利在

很大程度上必然被削弱了。他们被承认为土地的正当占有者,可以合法且公正地主张依然拥有这些土地,并根据他们自己的判断而使用这些土地。但是,他们作为独立的部落联盟对这些土地行使完整主权的权利必然受到削弱,并且他们随心所欲地处置土地,给任何他们想给予的人的权力也被原初的基本原则所否认,这个原则就是:发现赋予发现者排他的产权。

尽管欧洲各国都尊重土著作为占有者的权利,但他们都宣称这些土地的最终所有权(ultimate dominion)在他们手中,其结果就是尽管土著仍然占有这些土地,但发现者们主张并且行使出让土地的权力。所有人都理解这些土地的出让就是将产权转让给受让人,只是要承认印第安人的占有权。

我们认为,美洲从其被发现到今天的历史,证明了这些原则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西班牙获取土地的产权并不只是依赖教皇的授权。它与法国、大不列颠和合众国分别进行边界谈判,证明他也坚持发现赋予的权利。葡萄牙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声称对巴西的产权。法国也把自己对美洲的大片领土宣称产权也是建立在发现之上。荷兰人的主张总是受到英国人的反驳,并不是因为他们质疑发现赋予的产权,而是因为他们坚持他们自己才是对这种产权的正当主张者,他们的主张最终由依靠武力来裁决。没有哪一个欧洲列强有比英国更毫不含糊地完全赞同这个原则。

因而,在这块大陆上取得领土的所有欧洲国家,都宣称自己只要发现了印第安人占有的土地就有排他性的权利来征用这些土地,同时也承认其国家也有同样的权利。那么,美国各州(the American States)反对还是采纳了这个原则呢?

根据结束独立战争的条约,英国放弃了全部权利主张,不仅放弃了对政府的管理、而且放弃了对“合众国的特权(propriety合法主权?)和领土权利”,合众国的领土边界就规定在其中的第二条中。根据这个条约,之前英国拥有的政府管理权力和对土地的权利,毫无疑问地转让给当时的合众国各州。我们之前通过宣布独立而拥有了这些领土,但无论是宣布独立,还是确认独立的条约,都不能给我们赋予更多于此前我们已经拥有的、或者此前英国有权拥有的更多的东西。我们从来没有质疑过这样的说法:合众国或者某些州对该条约规定的边界线内的所有土地拥有明确的产权,只是要承认印第安人的占有权;只有按照宪法上的规定来取消印第安人的这种占有权的政府才拥有排的权力。

特别是,弗吉尼亚(本案争议的土地位于其经特许的领土范围内)于1779年公布了一个法案,宣布她对“经特许经营的本州领土范围内的所有土地,都有从印第安人手中优先购买的排他权。任何人,现在或者以前,都无权从印第安部落购买该领土范围内的土地,除了那些经适当授权为公共目的而进行的购买:本州独立前为了殖民地的用途和利益,以后为了本州的公共福利。”该法案然后宣布,出于购买人的私人用途,印第安人给个人的所有土地转让统统归于无效。

为推行这样的想法,在同时期,弗吉尼亚设立了州土地办公室(land office)以便出售现在构成肯塔基(Kentucky)的地区。当时该地区的印第安人对每一英亩的土地都主张权利并且拥有这种土地,他们像任何民族所表现出的那样,以不屈不挠的勇气维护他们的产权。

各州把各自经特许的领土(其中有些领土是由印第安人占据的)转让给合众国,其转让条件已经载明在转让文书中。这些转让文书表明,各州在转让土地的同时,也将司法管辖权转让给了合众国,同时在转让过程中,各州给予合众国政府一笔生产性基金(a productive fund)。本案争议的土地位于弗吉尼亚经特许的领土范围内,这些领土连同俄亥俄河西北的整个地区都转让给了合众国。这项领土转让的保留条件,只能由土地的所有者才可以给出;其条件包括,“毫无保留地被转让的领土,应被看作是一个公共基金(common fund),为了已成为或应当成为邦联成员的联合各州(United States)的用途和利益”,以及“根据它们在总负担和开支(charge and expenditure)中各自正常的比例,应为上述目的而真诚和善意地处置,不得为其他任何用途或目的。”

转让给合众国的领土被许多好战的印第安人部落所占据;但我们相信,合众国具有消灭印第安人产权或授予土地的排他权,从未被怀疑过。

然后,当时合众国毫不含糊地同意了这个伟大而清晰的规则,通过这个规则,它的文明居民现在拥有这块国土。他们拥有并且主张自己据以获得这块国土的产权。他们像其他人一样坚持认为:发现土地就赋予发现者通过购买或征服来消灭印第安人占有权的排他权;发现也赋予发现者某种程度的主权般的权利,只要人民的境况允许他们行使这样的权利。

现在合众国政府拥有的授予土地和居所的权力,在我们还处在殖民地的时侯属于王室或者经王室授权的人。在我们的法院,无论何种方式取得的产权的有效性,从未进行过质疑。这个权力同样行使在印第安人所拥有的领土上。这个权力的存在必须否定、并且控制任何与之相冲突的权利。在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政府之间,不能同时对同一块土地拥有绝对的产权。绝对的产权,必须是一种排他性的产权,或者至少是排斥其他所有与之不相容的产权。我们所有的制度都承认王室的绝对产权仅受到印第安人占有权的限制,并且承认王室的绝对产权可消灭印第安人的权利。它不能兼容印第安人也拥有绝对的和完整的产权。

我们不卷入这样的争论,在抽象原则上,从事农业、商业和制造业的人们是否有权将猎人从其拥有的领土上驱逐出去,或者缩小他们的范围。征服即赋予征服者的法院不可否认的产权,不论个人对于这项已成功主张了的权利要求的原初正义(original justice),持怎样一种私人性和猜测性的看法。英国政府(当时作为我们的政府)主张对于英国殖民地特许经营范围内所有印第安人占据的土地拥有产权,现在它的这些产权已经转让给了合众国。它所主张的产权也是一种有限的主权,并且也是可以消灭印第安人因占有而取得的产权的排他性权利。这种权利主张通过军事手段在西至密西西比河的范围内得以维护和确立。现在我们拥有的大部分土地的产权,就源于它们。这个国家的法院不能对该产权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或者维护一种与其不相容的主张。

尽管我们不打算为欧洲人适用于印第安人产权的那些原则作辩护,我们认为,这些原则可以在这些已经被剥夺了权利的民族的性格和习惯中找到一些借口,如果这不属于正当理由的话。

征服产生的产权是要用暴力来取得并维持。征服者划定这种产权的范围。然而,对公共意见产生作用的人道情怀(humanity)已经确立这样的一般原则:征服者不能对被征服者进行蛮横的压迫,并且在征服的目标所容许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条件应维持在适合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被融入到获胜的民族之中,成为把双方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政府的臣民或公民。社会新旧成员相互交融,他们之间的差距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民族。只要这种结合是可行的,人道情怀就要求,而且一个明智的政策也要求:被征服者对财产的权利应不受损害;对新臣民的统治,应与原来的臣民平等对待;随着他们安全感的增强,就可以逐渐消除割裂他们与传统的纽带并用暴力强迫他们与陌生人结合在一起所带来的痛苦意识。当征服结束之时,作为被征服者的居民可以与征服者混合在一起,或者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而被安全的统治时,即使征服者也不能不理会公共意见,公共意见会把这些约束强加于征服者。征服者不能忽视这些约束,否则就会伤害他的名声,危害到他的权力。

但是居住在这块国土上的印第安部落是凶猛的野蛮人,以战争为业,以丛林为生。允许他们拥有这块国土,就是把这块土地变成荒野;把它们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来统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凶猛勇敢且情绪高昂,随时准备以武力为其独立而抗争。

这种状态的必然后果是什么?欧洲人处在这样的压力下,要么放弃这片国土、放弃他们对这块土地的高傲的权利主张;要么以暴力实现那些主张,采取的原则要适合于不可能与之融合、不能作为独特的社会进行统治的民族;要么依然与这些民族相毗邻,使自己和他们的家庭面临被屠杀的永久危险。

在不可避免的频繁而血腥的战争中,白人并不总是侵略者。欧洲人的政策、数量和技艺

占有优势。当白人向前推进,印第安人必然后退。与从事农业的人们毗邻的地区对印第安人不再适合。争夺转入更茂密和更原始的丛林中,印第安人也进入这个领域。王室最初主张产权的土地,不再由它的古老居民所占据,根据主权权力的意志,[土地]被人们分配和占有,他们要么是直接从王室手中取得权利,要么是间接地从王室的受让人或代表手中取得权利。

调整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关系的法律和应当在总体上调整这些关系的法律,不适用于印第安人的这种情形。寻求某种新的、不同的规则,以便更好地适用于事情的真实状态,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可能被提出的规则都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然而,无论发现将已有人居住的国家变成战利品的借口显得何等放肆,如果在开始时即宣称这个原则,之后又维护它,如果根据这个原则获得一个国家并且保持它,如果共同体的绝大多数财产权来源于此,这个原则就成为这个土地上的法律,并且不可质疑。附随的原则也同样成为法律,即印第安人仅仅被认为是占有者,当然要保护他们和平地占有他们的土地,但是他们没有资格把土地的绝对产权转让给他人。尽管这个限制可能违背自然权利以及文明国家的惯例,然而,如果它是这个国家据以建立的制度不可分割的部分,反映两个民族的真实条件,那么,它可以得到理性的支持,并且肯定不能被正义的法院所否认。

这在本院并不是新问题。在Fletcher v. Peck案中,法庭认为,有必要注意到印第安人的产权,尽管在被合法消灭之前有权得到所有法院的尊重,但不能被认为可以完全对抗州对自己领土的法定所有权(seisin in fee)。该判决意见完全符合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以来所有欧洲政府所承认的原则。绝对的最终的产权不得不被看作是通过发现取得,它只承认印第安人的占有权,发现者拥有的产权是排他的取得权。

在这个问题上,还要考虑另外一个观点。王室的产权,无论可能是什么,只能通过王室的让与而获得。如果一个人为其自己的利益可以消灭印第安人的产权,或者换句话说,也许购买这种产权,他仍然只能得到印第安人拥有的那种产权。即使承认印第安人可以改变他们的法律或者惯例,允许个人从公共财产中分割出他们的份额,并且单独持有,那依然是他们领土的一部分,依赖于他们的法律所赋予的产权而持有。这种授予产权的有效性来自他们的意志;并且,如果他们选择收回授予,对土地进行另外的处置,合众国的法院不能介入以保护产权。从印第安人那里购得其领土内的土地的人,只要他尊重购得的产权,就将他自己与印第安人结合在一起;他在印第安人的保护下持有产权,受他们的法律的约束。如果他们废除土地授予,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庭可以修正和宣告这样的行动无效。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原则,可以将本案与这种土地转让的行为区别开来:给一个印第安土著出让土地,从而使他有权单独持有一块特定的土地。

既然这样的土地转让不能将印第安人与他的部落分开,也无法赋予他一种我们法院能从他们的部落的产权中区分开来的产权,而且他获得的产权仍然可以从其部落手中被征服或者被割让的,那么,我们感觉不到有什么法律原则,可以使法院有权说:因为本案涉及的购买是一个[印第安人的]陌生人进行的,就引起了不同的后果。

根据合众国和印第安部落的和平条约,原告主张的产权属于这些部落,包含有本案争议土地的地区已经被割让给合众国,没有保留任何他们的产权。这些部落曾经与合众国展开过战争,也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利来废除他们给合众国公民的任何土地授予。他们把那些地区割让给合众国,而没有任何保留,这就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假定,即他们认为给合众国公民出让土地是无效的。他们把这种财产割让给合众国,而在割让这些土地前,他们一直共同使用这些土地以及其他的土地,现在,对这些土地的任何企图都是在建立自己的产权而反对合众国拥有的产权。

我们有理由认为,英国国王在1763年的公告已经被认为是对原告主张的产权的进一步否决。通过那个公告,为了让印第安人使用“位于从西部和西北部流入海的那些河流源头以西的土地和领土”,王室将其置于自己的统治和保护之下,并且严格禁止所有的不列颠臣民

对保留地进行任何形式的购买、殖民或者占领。

人们认为,有这样一个普适法(universal law)的原则,即如果无人居住的土地被许多个人发现,他们不承认与任何政府有联系,也不效忠任何政府,这块地方成为发现者的财产,至少他们可以使用这些土地。他们获得一个共有产权。整个土地的产权属于全体社会。它根据社会的意志而被分割和分配,意志是由社会整体来表达,或者是由社会整体授权表达的机构来表达。

如果发现并拥有了这块土地是根据既存政府的权威,而移民们也承认这个权威,那么同样可以说:发现是为了整个国家而进行的,这个土地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而对于无主土地(vacant soil)的处置,是由拥有处置国家领土这种宪法权力的政府机关进行,法律将所有无主土地赋予了这个机关。

根据英国宪法理论,所有的无主土地属于王室,因为它代表了国家。将这些土地授予他人的排他权属于王室,这是王室特权的一部分。就像已表明的那样,这一原则在美洲如同在不列颠岛一样得到完全的承认。我们拥有的所有土地开始是由王室授予的;在殖民地建立帝国政府,从未被认为削弱王室在该殖民地经特许经营的范围内授予土地的权利。对这个原则的进一步佐证就是已经提到的王室在弗吉尼亚授予了大量的特许经营的土地,王室依然有权授予在已经建立起殖民地的土地。在弗吉尼亚,正如在不列颠统治的其他地方,承认王室对无主土地拥有完整的产权。

在王室权威而言,无主土地和已由印第安人占据的土地没有什么区别。都承认印第安人占据的土地的产权属于国王,这种产权只承认印第安人有占有权,国王有权给别人授予这种产权。因此,当时公告所指的土地,是国王有权授予的土地,或者是保留给印第安人的土地。

根据英国宪法理论,王室在大不列颠与外族的政治关系方面的特权是非常广泛的。由于印第安人的特殊形势,有必要认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是附属的、在某些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人群,他们占据了大不列颠主张权利的国土,然而他们太强大,且太勇敢,以至于成为让人恐惧的可怕敌人。这种罕见情形迫使应采取维持和平的手段;通过安抚他们对其财产的恐慌而保证与他们的友谊。通过限制白人侵犯而实现这一目的,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殖民地从来没有否认这种权力属于王室。

(毛国权译曹宇校)

[问题与思考]

1、马歇尔认为,在本案中不仅要审查“抽象的正义原则”,而且要审查“我们自己的政府

已经在特定的情况中采纳的那些原则”,这似乎意味着马歇尔要在自然法的立场和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之间寻找出路。请仔细分析本个案件,讨论马歇尔究竟采取哪一种立场?为什么?

2、在本案中,马歇尔重申了欧洲人在北美取得土地的根本原则,即“发现原则”,就本案

而言,什么是“发现原则”?“发现原则”是不是排除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产权?对于欧洲人在北美发现的土地,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分别在同一块土地上分别享有的权利是什么?在中国明清时代的江南,有一种土地制度叫做“一田两主”,我们目前的土地制度也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请问,这些对于一块土地上“一束权利”

(a bundle of rights)的之间的安排,分别有什么不同?

3、本案中,马歇尔使用了“完整的主权”(complete sovereignty)和“有些的主权”(limited

sovereignty)两个概念,请问这两个概念分别指的是什么?

4、如果说“发现赋予发现者某种主权般的权利”,那么,印第安人是北美土地的最早居住

者,可以说是这块土地的最早“发现者”,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这块土地的完整

主权?

5、《旧约·圣歌》中,耶和华通过大卫王告诉他的选民:“我将把异教徒的土地给你们供

你们居住,而且把地球上最远的部分也供你们拥有。”而在《联邦党人文集》第2篇中,联邦党人认为:“独立的美国不是由分散和彼此远隔的领土组成,而是一个连成一片、辽阔肥沃的国家,是西方自由子孙的一部分。上帝特别赐给它各种土壤和物产,并且用无数河流为它灌溉,使它的居民能安居乐业。上帝乐于把这个连成一片的国家赐予一个团结的人民——这个人民是同一祖先的后裔,语言相同,宗教信仰相同,隶属于政府的同样原则,风俗习惯非常相似。”根据本案判词所提供一些线索,请问这句话与本案中所谓的“发现原则”有什么关系?

6、对于美国建国的历史,我们熟知的故事是“五月花号”盟约。一群清教徒在迁居北美的

“五月花”号船上,以上帝的名义订立盟约,发誓要在弗吉尼亚建立一个法治和正义的政府。今天,如果说在一架飞往纽约的航班上,所有的人签订了这样一个类似的盟约,以真主或者其他的名义,要在纽约的某个地方,比方说人烟稀少的长岛,建立自己制定法律来管理自己的主权国家,在理论上是可以的吗?为什么?

7、在洛克的《政府论》(下)第27节中,洛克认为:一个人“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

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了他的劳动,在这上面参加他自己所有的东西,因为是它成为他的财产。”在第32节中,洛克进一步指出:“土地的所有权也是和前者(指果实和野兽——引者)的一样取得的。一个人能耕耘、播种、改良、栽培多少土地和能用多少土地的产品,这多少土地就是他的财产。这好像是他用他的劳动从公地圈来的那样。”如果按照洛克的理论,那么,印第安人对自己生活的土地为什么不能拥有财产权(property)?在本案的判决意见中,马歇尔指出,“我们不卷入这样的争论,在抽象的原则上,从事农业、商业和制造业的人们是否有权将猎人从其拥有的领土上驱逐出去,或者缩小他们的范围。”这是什么意思?与洛克的理论有着怎样的关联?

8、就阐述“发现原则”的正当性而言,马歇尔有没有采取基督教学说或洛克的财产学说,

而是反复强调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暴力征服,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这是不是意味着马歇尔认为,正义产生于暴力?法律的正义基础与通过暴力建立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9、注意本案中马歇尔使用的修辞手法,就修辞而言,马歇尔是否赞成“发现原则”?可是,

就法律的判决结果而言,马歇尔是否以“发现原则”作为法律依据?马歇尔在几个地方有意无意地强调法院对于国家法律的服从,为什么?

10、在另一个涉及印第安人的案件Cherokee Nation v. Georgia (1831)中,马歇尔指

出,“印第安人与美国的关系类似于被监护人(ward)与他的监护人(guardian)之间的关系。他们寻求我们政府的保护;仰赖它的仁慈和力量;为补救他们之需而向它呼吁;

称呼总统为他们的伟大之父。他们和他们的国土,被外来民族、包括我们自己看作是完全处在美国的主权和统治之下;任何获取他们的土地、或者任何与他们建立政治联系的企图,都将被所有人认为是对我们领土的侵犯和敌对行为。”马歇尔认定的美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与他在本案中的主张有何不同?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 (英文)名称: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学科概况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它伴随着人类最早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开始而萌生。古代的测量器具尽管简单,但也基本具备了测量单位、标准量和标准量与被测量比对过程等测量的基本属性,如我国氏族社会已有“结绳记事”、“契木计时”的记载;大禹治水时使用了准绳与规矩;公元前221年,我国秦朝已形成量值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器具;《汉书·律历志》中用“累黍定尺”和“黄钟律管”对长度进行了定义,其中用发出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之长来定长度标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创造,这种方法与几千年后的今天,世界上采用光波波长定义长度基准,从基本原理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此外还产生了朴素的测量方法,如利用平行光投影的相似现象间接地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而产生了以测量单位、标准量、测量量值与被测量值转换关系为基础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如日晷和浑天仪等。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尽管该学科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处于学科的萌芽阶段。 直至1898年国际米制公约建立,初步形成了以米和公斤等为基本计量单位、相应的计量标准器与测量仪器、量值溯源方法与测量理论;进而衍生出作为该学科理论基础的测量误差理论和计量学等,学科基本理论框架初步形成。随着近代测量科学与仪器技术的学术价值和实验价值显著提升,近代测量科学逐渐从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近代科学的重

要基础学科之一。门捷列夫曾有著名论断:“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是科学的基础”。 现代测量学是前沿科学领域中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测量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性进展和新原理仪器的发明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这在历届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中得到集中体现。到2011年为止,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项目总数为352项,获奖总人数为547名,直接因测量科学研究成果或直接发明新原理仪器而获奖的项目总数为37(占 1 0.5%),总人数为50(占9.1%),如电子显微镜、质谱仪、CT断层扫描仪、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同时69%的物理学奖、75%的化学奖、92%的生理学和医学奖都是借助于各种先进的高端仪器完成的。 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一直与和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等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发展与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次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都会推动仪器科学与技术产生跨越式发展。传统仪器科学与技术以牛顿力学、电磁学、经典光学、热力学、化学等为理论基础,建立了长度、力学、热工、电磁、光学、声学、电子、时间频率、电离辐射等计量测试专业与相应的测量仪器技术产业。 现代仪器科学与技术以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现代光学、电子学等为理论基础,同时借助于现代新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超导技术等,使仪器科学与技术进入以量子计量为标志的新阶段,如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原子频标计量技术、基于电子隧道效应的扫描隧道显微仪器技术、基于量子化霍尔效应的电参量计量技术研究等相继迅速取得突破,并发展成为新的仪器技术,进而促进仪器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与众多相关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特

哲学内涵 (简单版)

“探索规律”中的哲学内涵 建始花坪民族小学杜万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为更好的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本人认为,在应对挑战过程中,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因此,本文将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新编实验教材88-92页“探索规律”(以下简称“探索规律”)这一新增特色内容进行哲学分析,尝试运用哲学思维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探讨对象的相关概述;二、剖析“探索规律”中蕴含的哲学思维。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文章所探讨的对象。 一、探讨对象的相关概述 探究对象是任何文章写作的基础,“探索规律”就是本文的探究对象。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常被运用在合情推理中, 所以低年级阶段就可以设置专门的单元或活动板块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正是基于此,人教版一(下)数学新编实验教材88-92页的教学内容应用而生了。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例1-例7内容呈现出从图形变化规律开始,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接着数字变化规律的探究趋势,而且教材内容的设计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探索规律”教学中有两大主要

目标,目标一是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列物品。且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目标二是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图、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且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字排列的规律。 二、剖析“探索规律”中蕴含的哲学思维。 对于探讨对象,我们有了基本的认识,接着文章将从中发掘该内容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哲学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包括认识知识世界的内容(如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应用哲学思维认识教材、指导教学实践,数学教学质量会提高地更好更快。因此,下文主要简述“探索规律”所渗透出的基本哲学思维,启迪老师教学中应用哲学思维教学。 (一)真理的观点。例1-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例4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等等。这些例题都反映出教师带领学生探讨规律的共同特点。数学领域的规律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是该领域该阶段的真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在探讨过程中领略思考的美、体验实践的美、执着追求的美、探寻真理的美。 (二)意识能动作用。人具有强大的意识能动性,能透过现象认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党课讲稿(39页)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利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 那么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的层面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需要哲学来武装。哲学的精髓怎么理解的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

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叫做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面就需要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它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领导干部第三项工作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对你所选的对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如何对你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呢?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里面就是个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哲学问题。 领导干部做的第四项基本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这个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涉及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地理学一级学科全面介绍

0705 地理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为您权威解读地理学一、学科概况 “地理”一词始见于我国的《易经,系辞》(公元前551- -479年)和古希腊的《地理学》(公元前275- -193年)。至今,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远古至18世纪末的古代地理学主要探索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有关测绘方法,或描述性地记载地理知识,以及当时已知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代表性著作,在中国有《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梦溪笔谈》等,在西方有埃拉托色尼和斯特拉波分别撰写的《地理学》以及由托勒密著的《地理学指南》等。 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冯·洪堡的《宇宙》和卡尔·李特尔的《地学通论》标志着古代地理学的结束和近代地理学的开始。近代地理学阶段是地理学内部学科不断分化、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时期,强调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因果关系研究。这一时期,地理学界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主要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控制作用。但在同时,维达尔·德·白兰士提出了或然论或可能论,认为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可能的范围,人类在创造其居住地的同时,又

按照自身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另外,在这一时期,区域地理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地理学从静态定性描述走向动态定量分析,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达到预测预报的目的。与此同时,伴随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与日俱增,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逐步走向结合。 地理学已经形成了四个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强调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探讨自然要素在地球表层的相互作用;区位传统——强调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的空间组织;人地关系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域传统——是第二和第三个传统在特定区域的结合。当今的地理学在不断创新传统研究领域的同时,日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区域响应、人地关系的区域综合、全球变化与资源、环境和灾害的关系、新型的和谐人地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新命题。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这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学科分类与代码 共设5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 学科分类代码是基于一定原则对现实科学体系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并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表述出来且赋予代码的一种学科。《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科学发展、教育、科技统计、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鉴于学科分类在科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联合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际组织与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学科分类体系标准化工作,纷纷制定相应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 《学科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disciplines。 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 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 3. 相关术语: 3.1 学科: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3.2 学科群: 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4. 分类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4.2 实用性原则: 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4.3 简明性原则: 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 4.4 兼容性原则: 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 4.5 扩延性原则: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 4.6 唯一性原则: 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5. 分类依据: 本标准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方面进行划分。 6.编制原则: 6.1 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

领导干部学习哲学应当掌握哪些哲学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学习哲学应当掌握哪些哲学思维方式? 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一般而言,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是战略思维的根本,科学预见是战略运筹的前导,机遇意识是战略思维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加强哲学修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拓展知识面,用丰厚的知识积累作为战略思维的材料;崇尚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还要善于利用外脑。 党员领导干部要站在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深入学习、全面阐释、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11个方面: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对当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关系的恶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学会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解释来进行深入思考。二是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掌握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是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运用事物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这一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法则,正确认识矛盾、辩证地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四是学习认识论关于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观点,掌握提高主体认识与再认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五是学习真理一元论的观点,掌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途经和方法;提高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自觉性。六是学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内容及要求。七是学习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掌握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八是学习阶级、阶级矛盾的观点,掌握初级阶段以及现阶段阶级斗争特点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九是学习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观点,掌握“四大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指导方针。十是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掌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切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最后,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身价值的观点,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看,党员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理论联系实际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比如,如何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引发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食品、药品、生产等领域发生的安全事故问题等等。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的着眼点聚集到研究和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具体办法。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力解决“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问题。正确的世界观,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级学科(中文)名称: 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ical 一、学科概况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进入17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做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进入19世纪之后,生态学得到很快发展并日趋成熟。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初期,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生态学著作与教科书。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关于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 要发展,出版的专著有《植物社会学》;《实用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等。由于各地自然条 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成为生态学学科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生态学越来越融合于环境科学之中。特别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显得突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1 世纪的生态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未来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向解决社会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如果说21 世纪前生态学和生态学工作者主要是指出问题和提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到了21 世纪生态学则是转变到对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索。当代生态学研究愈来愈注意与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相结合,并成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当生态学介入生产和社会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与政策、经济、法律以及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甚至进入哲学领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二、学科内涵 生态学诞生于19 世纪后半叶,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两者协同进化的规律,学科的核心理论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间及其生物的集合体间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进化的关系并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各类生态系统,对人类而言,这些生态系统都具有服务功能。关于生态学基本理论常因生命层次的不同而异,从系统的层面上,通用的理论主要是相生相克理论、系统开放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理论等。目前,生态学仍处于新理论不断创建和发展中,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物质多级利用理论等都对本学科乃至相关学科具有指导作用,已经成为许多新兴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具有进化观、整体观、系统观、层次观的显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010101)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010101)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方面: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团结敬业,立志把自己的理论研究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硕士研究生: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在专业研究领域应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并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在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上具有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学科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是在良好的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60年代,刘林元教授的《唯物辩证法与社会调查》一文就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70年代,胡福明教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对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的核心学科,“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骨干学科,同时也是财政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7名。主要研究方向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5.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6.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科学逻辑。 本学科的鲜明特点是,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学解读,致力于对马哲史作原创性的研究;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作原创性的研究;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剖析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中出现的最新理论问题。本学科治学严谨,研究视域开阔,且在学术资料的掌握方面处于学界领先水平。出版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如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卷)、张异宾教授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回到马克思》、刘林元、姚润皋教授的《跨越世纪的征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侯惠勤教授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唐正东教授的《斯密到马克思》等。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本学科点已经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镇”。“九五”期间,本学科点(与北大合作)获得了国家社科唯一的一个重大委托项目“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哲学思想”。近五年来,本学科点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成果奖20次,在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50多篇,本学科点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在教学方面,近五年内,本学科点有两位教师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两本教材分别获得“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和“江苏省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点培养的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就获得过包括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在今后几年中,本专业将通过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推动本学科点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迈向新台阶。预期成果是,在马哲史的研究方面,以《马恩全集》新国际版为基础,出版一套关于马恩哲学思想的系列研究专著,并运用最新的学术资料,出版一套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研究丛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出版一套国内最早的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在马克思主义哲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韩庆祥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讲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级层面上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发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局的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是用哲学来武装的。哲学的精髓怎么来理解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解释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边就需要通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精神实质如何理解,这里边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

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的客观实际要做出科学的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统一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第三项工作,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要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那么如何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这里边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的一个哲学关系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第四项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要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是一道上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边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所以领导干部要处理好自己所面临的各项工作,一点儿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在这里,我就觉得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哲学虽无浅用,但有深用;哲学虽无近用,但有远用。所以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我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哲学就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将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当中,那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

0301法学一级学科简介

0301法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法学 (英文)名称: Science of Law 一、学科概况 法学是高等教育中最早的专业之一。世界上早期的大学,如博洛尼亚、巴黎、牛津、剑桥等,均有法学专业。随着法治理念的成熟和全球性推广,法学教育始终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中国的法学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私塾性质的法学教育,至汉唐时期已经相当发展。不过,正规的、职业化的法学教育则出现于清末民初。近代中国法学始于19世纪中叶,继受了诸多西方法律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学经历了引进初创(1949-1957)、遭受挫折(1958-1966)、恢复重建(1978-1991)、改革发展(1992—)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飞跃发展,形成了从大专、本科到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完整的法学教育体系,以及包括法学学士、法律硕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在内的多层次的高等法学教育学位制度体系;法学学科日臻完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法学法律人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法学研究繁荣发展,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学教学质量提高,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日益系统化,培养方法不断改进,不同层级、类型的法学学位定位逐渐清晰、衔接日益合理,法学教学活动与科研、司法考试、法律实践、职业发展等联系更为紧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诊所式教学和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方式得到逐步推广。

二、学科内涵 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1)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法。这里的“法”包括通常所说各种意义的法:从法的形式角度说,包括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从法的体系角度说,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等法律部门;从时间角度说,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现代法和当代法;从空间角度说,包括本国法、外国法、本地法、外地法;从历史类型角度说,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从一般分类角度说,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从表现形态角度说,包括动态法和静态法、具体法和抽象法、纸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现实法(如实际生效的法)等等。(2)法学还要研究各种“法的现象”,即基于法产生的各种现象,如立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的起源、发展、移植、继承、现代化;法律秩序、利益、正义;法律观念、思想、制度、事实、规律等等。(3)法学还要研究“与法相关的问题”。法和法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同其他事物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这些相关问题可以更好的研究法学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法学学科分为五个子项,分别是“理论法学”、“法律史学”、“部门法学”、“国际法学”以及不属于前述四类的统称为“法学其他学科”。理论法学的子学科包括:法理学、法哲学、比较法学、法社会学、立法学、法律逻辑学、法律教育学、法律心理学及理论法学其他学科等;法律史学的子学科包括: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制度史及法律史学其他学科等;部门法学的子学科包括:行政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工科0970 巴聪3090101748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内涵现实意义价值 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人”这个概念,马克思提出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是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历史联系的。“主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方面变革对象,一方面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上述的哲学价值论指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然这里的价值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绝不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价值等意义。它同时指出:只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才有价值,满足的程度越高,价值也越大,这里的主体指的就是人。因此,对任何客观事物价值的评价,最终结果必须和人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指的个人,由于个人具有主观随意的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并不一样,这里的人应该理解成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 曾经我国为了实现高速增长,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一种物本的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甚至可以忽视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损害。这样片面的发展观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产生提高增长速度的作用,但在长期上造成了腐败、权力滥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发展观。原因就是它正好与上述价值观背道而行,把GDP放在了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却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健康。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发展

0101 片剂

0101 片剂 片剂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圆形或异形的片状固体制剂。 中药还有浸膏片、半浸膏片和全粉片等。 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与口崩片等。 含片系指含于口腔中缓慢溶化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含片中的原料药物一般是易溶性的,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或局部麻醉等作用。 舌下片系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药物经舌下黏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舌下片中的原料药物应易于直接吸收,主要适用于急症的治疗。 口腔贴片系指粘贴于口腔,经黏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口腔贴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通则0931)检查。 咀嚼片系指于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剂。 咀嚼片一般应选择甘露醇、山梨醇、蔗糖等水溶性辅料作填充剂和黏合剂。咀嚼片的硬度应适宜。 分散片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分散片中的原料药物应是难溶性的。分散片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 分散片应进行溶出度(通则0931)和分散均匀性检查。 可溶片系指临用前能溶解于水的非包衣片或薄膜包衣片剂。 可溶片应溶解于水中,溶液可呈轻微乳光。可供口服、外用、含漱等用。 泡腾片系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产生气体而呈泡腾状的片剂。 泡腾片中的原料药物应是易溶性的,加水产生气泡后应能溶解。有机酸一般用枸橼酸、酒石酸、富马酸等。 阴道片与阴道泡腾片系指置于阴道内使用的片剂。阴道片和阴道泡腾片的形状应易置于阴道内,可借助器具将阴道片送入阴道。阴道片在阴道内应易溶化、溶散或融化、崩解并释放药物,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作用,也可给予性激素类药物。具有局部刺激性的药物,不得制成阴道片。 阴道片应进行融变时限检查(通则0922)。阴道泡腾片还应进行发泡量检查。缓释片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片剂。缓释片应符合缓释制剂的有关要求(通则9013)并应进行释放度(通则0931)检查。 控释片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的片剂。控释片应符合控释制剂的有关要求(通则9013)并应进行释放度(通则0931)检查。 肠溶片系指用肠溶性包衣材料进行包衣的片剂。 为防止原料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对胃的刺激或控制原料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可对片剂包肠溶衣;为治疗结肠部位疾病等,可对片剂包结肠定位肠溶衣。肠溶片除另有规定外,应进行释放度(通则0931)检查。 口崩片系指在口腔内不需要用水即能迅速崩解或溶解的片剂。 一般适合于小剂量原料药物,常用于吞咽困难或不配合服药的患者。可采用直接压片和冷冻干燥法制备。 口崩片应在口腔内迅速崩解或溶解、口感良好、容易吞咽,对口腔黏膜无刺激性。除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口崩片外,口崩片应进行崩解时限检查(通则0921)。对于难溶性原料药物制成的口崩片,还应进行溶出度检查(通则0931)。对于经

0714统计学一级学科简介

0714统计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统计学 (英文)名称:Statistics 一、学科概况 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时代,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联的。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城邦政情”阶段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撰写“城邦政情”或“城邦纪要”,其内容包括各城邦的历史,行政,科学,艺术,人口,资源和财富等社会和经济情况的比较,分析。“城邦政情”式的统计研究延续了一两千年,直至进入17世纪--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鼎盛时期,以威廉·配第1676年提出的“政治算术”的经济测度和约翰·格朗特于1662年提出的人口变动测度方法为标志, “城邦政情”才逐渐被"政治算数"这个名词所替代,并且逐渐被演化为“统计学”。“政治算数"阶段与“城邦政情”阶段的分界标志是统计方法、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的结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方式更加注重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统计学”阶段是在"政治算数"阶段出现的统计与数学的结合趋势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十九世纪末,欧洲大学开设的"国情纪要"或"政治算数"等课程名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统计分析科学"课程,它的出现是现代统计发展阶段的开端。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统计学的基础形成时期,形成了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统计学基本框架。十九世纪初,数学家们利用概率论逐渐建立了观测误差理论、正态分布理论和最小二乘法则,使得现代统计方法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拉普拉斯1802年和法尔1861年在欧洲各国统计机构

广泛开展的经济社会调查活动中分别提出了抽样调查概念与技术;比利时的凯特勒于1835年至1846年间将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与正态分布理论引入社会经济数量研究的开创性工作。这些实践活动为统计学建立了一个基于数据或然性特征的研究框架。20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统计学进入理论体系化发展与成熟时期。高尔顿于1886年和皮尔逊于1920年提出相关系数,用数学公式刻画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发现了回归现象。皮尔逊(1900)提出拟合优度检验,刻画观察现象与科学假说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们能够根据观测评价假说的合理性,对假说进行统计检验。费歇尔(R A Fisher,1922)提出方差分析方法,刻画和分析多因素对结果变量的主作用和交互作用。自提出相关系数和回归建模以来,统计学蓬勃发展了一个世纪,在数据相互影响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至此,围绕着以数据为核心探索数据规律特征、关系和变化及实际应用为目标的统计学方法论科学体系逐渐形成。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使得统计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科学成为现代统计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为工具的复杂数据的规律认识正在向集成性、可视性、有效性、稳健性、可信性方向发展。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数据或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大量产生,数据分析已成为科学研究发现的基础、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企业有效经营的支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更加复杂,与之相关的数据规模和数据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各种现象和科学规律都蕴藏在观察和试验数据中,对数据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数据本身,复杂问题分析数据的获取,大规模数据的组织、处理和分类都会影响到模式和关系的稳健性。因此,统计学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从数据的生命历程中提供复杂数据研究范式和标准语言已成为当代统计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因此,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对统计人才分析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在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政府与经济管理、金融与保险、生物医学与医药卫生、

一级学科及分类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 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本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本目录与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9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6种。各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是∶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法学,5个一级学科,31种学科、专业;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文学,4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种学科、专业;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3种学科、专业;农学,8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医学,8个一级学科,54种学科、专业;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9种学科、专业;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1 4种学科、专业。 三、本目录中有16个二级学科带"(含∶)",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它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科学技术史(分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 四、本目录中部分学科、专业注明可授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位,此类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 五、本目录中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的代码分别为二位、四位和六位阿拉伯数字。 01 哲学 0101 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