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心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EHRA2011年心悸诊疗共识

1.临床表现:主观感觉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由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

2.诊断: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

(1)病史: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心悸的诱因、发作与终止的方式、发作时的频率、伴随症状、既往的疾病史等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如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

(3)实验室检查: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

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4)辅助检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电解质、肌酐、血糖、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

(2)心脏评估:心电图、远程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长程心电图监测;

(2)心脏事件记录器

(3)植入式心脏事件检测器;

(4)基因检测;

(5)电生理检查;

(6)结构性心脏病的检查

(7)神经、内分泌检测

(8)负荷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9)冠脉CT或冠脉造影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病因、诱因的处理:处理导致心悸的基础疾病及诱发

因素;

2.健康生活方式;

3.纠正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因素,心理疏导,必要时佐以药物治疗;

4.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植入式除颤器治疗治疗相关心律失常。

(七)出院标准。

症状缓解;快速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严重并发症。

2.严重基础心脏病所致心悸。

3.明确的心律失常。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 路径 (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 (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及职责

关于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通知 医务处发[2014]第9号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各相关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根据医院实际,特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普外科1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吴柏华 副组长:殷秀玲 个案管理员:张立飞 医师医疗组成员:祝凯华、黄超、韩建旭、王丰强 护理医疗组成员:黄丽、冯敏、王舒、顾银星 普外科2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徐本文 副组长:蒋明丽 个案管理员:杨晨曦 医师医疗组成员:周飞、丁辉、殷均山、葛荣忠 牛四龙、黄昌明、任船 护理医疗组成员:仲婷婷、周红娟、蔡红艳、费学娥 妇产科1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董艳 副组长:夏明 个案管理员:汤同会 医师医疗组成员:张松英、张力敏、汪源源、焦艳 鲍明珠、张珍、卢良花、胡芬芳

护理医疗组成员:宋考明、陆金华、王茂芹、魏迁 妇产科2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周东霞 副组长:谢青 个案管理员:赵丹玲 医师医疗组成员:陈晓超、刘爱玲、葛志娟、左罗、仲苏静 程怡、钱兆珠、陈汝英、张红梅 护理医疗组成员:刘玉娟、张林玲、陈祝祝、吴庭 泌尿烧伤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郁全胜、王庆明 副组长:祝雪青 个案管理员:崔勇 医师医疗组成员:陈志永、范建华、陈猛、孙继才、王宗南 张守俊、王湘臻 护理医疗组成员:李姗、方竹雅、陈茜茜、单海薇 五官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张一航 副组长:梁玉伟、李强、潘铮 个案管理员:陆婷婷、刘志元 医师医疗组成员:王亮、王全芝 护理医疗组成员:张晓莉、刘珊珊、徐锦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刘连松 副组长:刘晓鸿

个案管理员:吕茂洲 医师医疗组成员:周大志、杜春雷、章超、李光波、刘冬红 翟晓雷、卢志林 护理医疗组成员:耿芹、张薇、胡美媛、任丽梅 胸心外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郁松 副组长:姜玉 个案管理员:汤井双 医师医疗组成员:汤成刚、周杰、戴绍兴、蒋浩、季中华护理医疗组成员:王园、蒋健、张亚琼、张会进 骨二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吴勇 副组长:赵宏 个案管理员:燕好军 医师医疗组成员:王洪俊、胡绵虎、黄林海、鲍恩虎、张大威 於睿 护理医疗组成员:单苏阳、胡敏利、胡珊、钱芳 心内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周长高 副组长:仲谨、赵守静 个案管理员:马超、胡敏 医师医疗组成员:高新春、葛恒松、李勇、吴开霞、马超 费金雷、蔡东东 护理医疗组成员:蒋捷、李如、李会、臧娟、陈莉

2016临床路径表单-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掌骨骨折(ICD-10:S62.301 ) 行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4005/78.54006/78.54008)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XXXXXXXXXXX医院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掌骨骨折(ICD-10:S62.301) 行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4005/78.54006/78.540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6 2.301闭合性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心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EHRA2011年心悸诊疗共识 1.临床表现:主观感觉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由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 2.诊断: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 (1)病史: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心悸的诱因、发作与终止的方式、发作时的频率、伴随症状、既往的疾病史等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如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 (3)实验室检查: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

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4)辅助检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电解质、肌酐、血糖、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 (2)心脏评估:心电图、远程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长程心电图监测; (2)心脏事件记录器 (3)植入式心脏事件检测器; (4)基因检测; (5)电生理检查; (6)结构性心脏病的检查 (7)神经、内分泌检测 (8)负荷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9)冠脉CT或冠脉造影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病因、诱因的处理:处理导致心悸的基础疾病及诱发

乙肝临床路径医师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法 2.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 3.营养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伴有ALT ≥2倍正常值,或B超可见回声增粗,脾轻度肿大。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分析、大生化; (2)乙肝两对半、乙肝DNA、AFP, (3)上腹部B超

2.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肿瘤6项、甲功7项、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抗肝抗原组合、肝纤维化四项,心电图、增强上腹部CT、增强肝脏核磁。 (七)药物选择。 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核苷类药物 2.免疫调节:胸腺肽 3.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治疗: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甘草酸、腺苷蛋氨酸、丹参、茵桅黄、山莨菪碱、皮质醇激素。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凝分析、肝功。 2.乙肝DNA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缓解好转。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或下降的7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存在其它疾病需要治疗,需要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要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的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需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ICD-10:)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一、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 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2016年 临床路径表单(胃息肉),患者版告知单

胃息肉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ICD-9-CM-3:43.41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临床路径告知单(胃息肉) 患者或亲属签字:经治医师签字: 年月日

XXXXXXXXXXXXX医院 胃息肉临床路径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发病特点:多与气候变化有关,或感冒后诱发。 3.关节、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酸痛、胀痛)或肿胀,局部畏寒或发热。 3.理化检查:抗“O”增高,血沉增快。 4.性别与年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约25~31。 (2)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风湿关节炎 (1)全身表现:身体困重,发热(38~C以上),出汗,心悸。 (2)关节表现:四肢或大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均限在大关节或游走发作。肿胀的关节在急性炎症过后可消失。 (3)心脏病变:约一半以上患者可伴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心电图可发现有改变(期前收缩、房颤、传导阻滞、P—R问期延长、心律不齐等)。 (4)皮肤发斑:青年患者常伴有环形红斑、结节性红斑和皮下小结,以四肢内侧、躯干为常见。 2.慢性风湿关节炎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2.证候诊断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1.风寒湿阻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 2.热邪阻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3.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活动不便,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口燥,舌质紫暗,苔腻,脉涩或弦或滑。 4.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5.阴虚内热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

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6年-临床路径表单(胃息肉)-患者版告知单

2016年-临床路径表单(胃息肉)-患者版告知单

胃息肉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ICD-9-CM-3:43.41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 时 间 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 主要诊疗工作□完成询问病 史和体格检 查 □完成病历书 写 □开据化验单, 完善术前检 查 □确认停止服 用阿司匹 林、波利维 等抗血小板 药物至少5 天以上 □上级医师查 房 □评估内镜下 治疗的指征 与风险 □确定胃镜检 查时间、落 实术前检查 □确定治疗方 案,向患者 及其家属交 待手术前、 手术中和手 术后注意事 项 □与患者及家 属签署胃镜 检查及治疗 同意书 □签署自费用 品协议书 □完成上级医 师查房记录 □根据需要,请 相关科室会 诊 □术前禁食禁 水8小时 □上级医师查 房 □完成查房记 录 □行胃镜检查 治疗,酌情 行超声內镜 检查,根据 检查所见采 用相应内镜 下治疗措施 切除息肉 □将回收标本 送病理检查 □观察有无胃 镜治疗后并 发症(如穿 孔、出血等) □病程记录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 规 □二级护理 □少渣饮食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 型、尿常规 □大便常规+ 潜血 □肝肾功能、 电解质、血糖 □感染指标筛 查 □凝血功能 (急查) □心电图、腹 部超声、胸片 □肿瘤指标筛 查(必要时) □其他特殊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 规 □一级护理 □少渣饮食 临时医嘱: □次晨禁食禁 水 □相关科室会 诊(必要时) □ 24小时备血 (必要时)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 规 □一级护理 □禁食不禁水 (检查治疗后) □酌情予静脉 输液治疗 □ PPI治疗 □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利多卡因胶 浆 □术前半小时 静点一次抗 生素(必要 时) □心电监护 (必要时) □术后静点抗 生素(必要时) 主要护理工作□协助患者及 家属办理入 院手续 □进行入院宣 教 □准备次晨空 腹静脉抽血 □基本生活和 心理护理 □进行关于胃 镜检查宣教 □基本生活和 心理护理 □检查及治疗 后常规护理 □治疗后饮食 生活宣教 □并发症观察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得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 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得《室性心律失常得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得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得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一、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缺血性心脏病(ICD-10:I25.0-I25.9)。不包括:心血管病NOS(I51.6), 先天性冠状(动脉)动脉瘤(Q24.5)。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 稳定性心绞痛:表现为胸痛及运动耐量下降。 A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眼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以及其他部位,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B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诉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C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

过10分钟。D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有关,休息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疼痛发作的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一般在较长时间内(>3个月)大致不变。 陈旧性心肌梗死:过去有心电图或其他特殊检查诊断的心肌梗死,但近期没有症状。 2.心电图表现:静息心电图通常正常,当胸痛伴ST-T波改变符合心肌缺血时,有助于心绞痛诊断。极量或亚极量运动试验(平板或踏车)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进行危险分层。 3.心肌损伤标记物/辅助检查: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 4.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静脉推注或滴注药物行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主要表现为病变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心室壁节段活动异常(超声心动图)或缺血区心肌放射性核素摄取减低。 5.CT和磁共振显像CT造影,尤其应用64排或以上CT时,能较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的解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阴性预测价值较高,但对狭窄病变及程度的判断仍有一定的限度,是否作为冠心病的筛选工具尚未定论。磁共振显像在冠状动脉病变检出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悸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ACC/AHA/ESC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助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症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

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证,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24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养心定悸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临床路径制度(2018最新版)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 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

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心悸临床路径.

— 47 —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 Myerburg ≤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 A 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 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超声 (6)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 TA、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3)阴阳两虚证: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4)痰瘀互阻证: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5)气滞血瘀证: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6)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2)耳针疗法 4.护理:起居、饮食、情志方面护理措施。 —48 —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1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封丘县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并同药剂、检验及财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临床路径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科室实施路径疾病病种:

封丘县人民医院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各科室: 临床路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流程图附后): 一、患者住院后病房经治医师首先对患者时行检诊。经治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个案管理员及科主任。 二、符合准入标准的,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登记,经治医师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在长期医嘱中下达“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护士在病房护士工作站录入“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注:“进入临床路径”该条医嘱不收费) 三、相关护理组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医嘱和相应的护理版临床路径为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环境、制度等)、健康教育、正确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的落实等。 四、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不能空项。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相关护理组完成护士版临床路径表。如果患者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经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临床路径的原因。 五、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院时,经治医师要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逐项登记该患者信息,有无变异等,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的患者信息也要登记,并注明退出原因。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最全版)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最全版) 一、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x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内科学(第八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高血压指南(JNC8)及欧洲动脉高血压管理指 (ESH/ESC)。 1.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定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见表1)。

表1 血压分类水平和定义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寻找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按心血管风 险分层(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 膜病变、糖尿病; 4.除外各种继发性高血压。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x11),3级高血压或需 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 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流行性感冒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流行性感冒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流行性感冒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ICD-10:J11.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编撰专家组,2011年版),流感流行或非流行时期出现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或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具有以下1种或1种以上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患者,可以确诊为流感: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实时RT-PCR和RT-PCR方法); (2)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阳性(可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法),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3)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 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住院治疗标准:①妊娠中晚期妇女;②基础疾病明显加重;③符合重症流感诊断标准;④伴有器官功能障

碍。 (2)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1.101流行性感冒疾病 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生化检查(含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电解质等)、血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3)病原学相关检查:鼻、咽拭子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分离培养、血清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对照);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气分析、胸部CT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