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作者张奠宙先生。

原文见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2012年第1期,

现摘录部分精彩语句。

(1)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缺乏数学教育的民族自信。

(2)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具有悠久的数学教育文化积淀,又能全方位地从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国外数学教育中吸取营养。

(3)兼容并包,把国际上的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综合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乃是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

(4)加强基础,培育能力,发展智力。

(5)在加强基础的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

(6)研究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可以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以下5个特征。

①数学新知的“导入”艺术丰富了情境创造的教学内涵。

②“尝试教学”体现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教学特点。

③“师班互动”体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交流。

④“变式教学”化解了重复操作的弊端。

⑤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7)扬长避短、锐意改革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8)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必须以建设自己独立的学生话语体系为目标,拥有自己的核心概念,重新回答数学教育面临的永恒的本质性问题。

原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 注重“导入”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引入新课”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置”,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置现实情

境但是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导入。比如,用“整数的质因数分解”导出“因式分解”、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想导入“合并同类项”、用“连加为乘”导出“连乘为幂”等都是可行的。中国数学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独特的导入方式,除了现实“情境呈现”之外,还包括“假想模拟”、“悬念设置”、“故事陈述”、“旧课复习”、“提问诱导”、“习题评点”、“铺垫搭桥”、“比较剖析”等手段。这些导入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正确的,但是,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经验,大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只能是启发式的“导入”的一种加强和补充,不能取消或代替“导入”教学环节的设置。坚持“导入新课”的教学研究,弄清它和“情境设置”的关系,是我们的一项任务。

2. “尝试教学”。

1980 年代,顾泠沅通过群众性地总结当时的数学教育优秀个案,提出“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策略②,风靡大江南北。小学数学教育界,则有邱学华倡导的“尝试教学法”③,具有全国性影响。他们的经验中都有“尝试”二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创造”。西方相应的理念是“探究、发现、创造”。但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课堂学习中,要在短短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把人类几千年来反复思考、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基础的知识“探究、发现、创造出来”,那是难以做到的。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尝试”,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尝试的含义是,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对,也可以不对;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可以做到底,也可以中途停止。尝试,不一定要“自己”把结果发现出来,但是却要有所设想、敢于提问、勇于试验。让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讲课时,根据自己或对或错的“尝试”进行对照,并通过师生互动,最后把握知识的真谛,这是有效的可以操作的自主学习方式。总之,“尝试教学”的含义较广,它可以延伸为“探究、发现”。“尝试教学”,可以在每一节课上使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则只能少量为之。“尝试教学”,应该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

3. 师班互动。

国外盛行的“分组探究”、“代表汇报”、“彼此讨论”、“教师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形式,但是比较适合于小班教学。如果班上人数超过30 人,分_______组很多,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就难以全面。据曹一鸣等的调查,“师班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④中国的课堂人数相对较多,一般是40 人,多的达60 人。这样的大班上课,用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教学方式十分困难。那么,数学课堂如何避免“满堂灌”,实现师生互动呢?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的数学教师采用了“设计提问”、“学生口述”、“教师引导”、“全班讨论”、“黑板书写”、“严谨表达”、“互相纠正”等措施,实现了师生之间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谐对接,最后形成共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我们注意到,教师提出数学问题时,会要求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或者用口头的数学语言叙述证明过程,或者使用心算得出计算结果。如果一位学生回答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和更正。最后,教师将学生语言的表达,经过提炼形成严谨的书面数学语言,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大声说”的方式,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进行心算演练,而且在讨论中互相补充纠正,教师点拨总结,最后用严谨的书面语言写在黑板上。这是一种和谐的数学语言对接。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美国同行,他对此非常赞赏。小班的合作学习,与大班的“师班互动”,各有短长。不过,大班上课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它仍是主流。

4. 解题变式演练。

变式教学为我国各科教学所采用,但以数学教学中运用更为普遍。尤其是数学解题过程中

采用变式练习,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色。数学的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的某些内涵以及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使数学内容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变式教学使学生做练习时的思维过程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有时可将一道题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为学生提供尝试发展的阶梯;练习题的组合应有利于学生概括各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的角度更换解题的技能和方法。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进行变式练习,要求教师编制成顺序排列的训练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个的阶梯。练习题虽重但不呆板,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新知识。每一个变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味,但是又能夯实基础,实现“在坚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学理念。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循序前进”。在面对成绩中下的学生时,曾经有“小坡度,小转弯,小步走”的“三小”教学法;考试辅导书中大量编制的各种水平的变式练习题,这些都和数学变式练习密切相关。

5. 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重视概念的理解、证明的过程、解题的思路,提倡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这些都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理念。1980 年代,徐利治正式提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论,用来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学。这一构想,迅速在中国数学教育界获得热烈反响,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除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想类比”等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之外,还使用“数形结合”、“化归方法”、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关系—映射—反演原理以及“几何变换”、“等价转换”、“逐步逼近”、“特例解剖”等解题策略。至于“变量替换”、“待定系数法”、“十字相乘法”等具体解题方法,一向都有,现在更加丰富起来。最可贵的是,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是付诸实践,成为每一个中国数学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师普遍具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将数学思想方法用于解题,并能够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不仅会解题,而且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熏陶,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一道多么亮丽的教育风景!到现在为止,西方的数学教育界还没有提出能够直接与“数学思想方法”相对应的数学教育研究领域。至于“过程性”教学目标的提法,则比较笼统。

6. 解读“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查查国外的教育文献,没有一种教育理论是支持“熟能生巧”的。即使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熟能生巧”,国内的教育文献,也鲜见于著述。教育界似乎把“熟能生巧”等同于“死记硬背”了。那么,“熟能生巧”为什么是正确的呢?大数学家华罗庚有诗云:“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始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⑤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一次《焦点访谈》节目中说:“做数学,要做得很熟练,要多做,要反复地做,要做很长时间,你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你就可以创新了。灵感完全是苦功的结果,要不灵感不会来。”⑥研究数学如此学习数学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的教育理论忽视这一点,是不明智的。数学教育应该率先总结“熟能生巧”的规律。具体说来,“熟能生巧”有以下教育内涵:1. 记忆通向理解。2.速度赢得效率。3.严谨形成理性。4. 重复依靠变式。此外,“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等传统格言,在基础训练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中国视野。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用“数学双基模块”的三维图示⑦下图)作一个概括。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的尝试活动,将主要的基本知识基桩经过配套连接,成为一条“数学基本知识链”,然后通过“变式”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熟能生巧,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得到数学能力的升华,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学生的数学结构正是由一个个的“双基”模块叠加、耦合、连接所构成的。这里出现的元素,都是中国特色的。如何对待“数学基

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在1960年代搞“新数学”运动,强调创新,却忽视基础;于是在1970年代提出要“回到基础”;1980 年代提出“问题解决”的口号,再倡导创新发展;2008 年的口号是“为了成功打好基础”⑧。这是美国的“翻烧饼”式的折腾。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也是在儒家文化、科举文化、考据文化的传统上,经过正反两方

面的实践所形成的。此外,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并非一成不变。“双基”可以发展。例如提出增加“数学基本活动”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四基”,也是可行的。但是,“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数学教育的改革,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废弃传统,不“以洋非中”。(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安淑华

第13卷第4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V ol.13, No.4 2004年11月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Nov., 2004 收稿日期:2004–07–26 作者简介:安淑华,女,江苏南京人,博士,主要从事数学学科教学论研究.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安淑华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摘要:数学教育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我国多年来数学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国的数学教育的重点偏重了“数学”,忽视了“教育”.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制度,采用在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制度. 关键词:数学教育;改革;课程标准;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4)04–0010–03 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课本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2004年夏天,通过与不同地区的数学教育同行的交流以及参观听课,我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特撰此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数学教育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数学教育改革.例如,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NCTM (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协会)一系列标准大纲(例如教学与课程标准,评价标准,老师培训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NCTM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来3套标准合并为一套,并且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之成为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新认识,数学教育这个传统上被认为仅仅和数学有关的学科,逐渐发展为一门跨教育和数学及其它学科的综合领域.数学不再被认为是一门仅与数形有关的学问,它被认为是一门有规律、有序的实验学科.数学知识不再被认为是早已存在的不变真理,在等待人们去发现、去学习,它被认为是可构建、可创造、可变的人类活动.人们可以用手工活动来学习数学.例如,我们的母亲(或者祖母)也许从来没有学过数学,但是她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绣出(或者剪出)相当复杂的、美丽的几何图案,她们实际上是在构建或者说是在做数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具有其普遍意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可以学数学,人人可以建构数学.所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强调数学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英数学,而是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大众数学. 另一方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新的标准和大纲,老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他们是引导启发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促进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联系学前知识,联系各种手工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来建构数学知识,老师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学习数学.例如为了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能成功地学数学,美国的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研究设计了一系 列新的数学教学法,并且结合实物、手工活动及结合实际生活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及创造性. 此次回国交流,笔者也听到一些关于国内有关数学教育改革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些争论都属于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对待数学认识的新理念,自然促进了新标准、新课本的出台,也促进了数学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现代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影响下,任何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使数学教育改革不断地反省,探询正确的方向.例如,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曾经历了一场“数学论战”.2000年初,超过200个数学家联合起草的一封关于反对数学教育改革的信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这封信在美国激起了一场支持与反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强烈的持久论战.反对改革者认为新的数学是“Fuzzy Math ”,这种数学缺少深度,水分太多,而改革者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他们认为孩子们可以从看、做、联系、探索等各种方式中获得数学知识.在数学改革的课堂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常被用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老师用实物、手动活动,联系数学的概念使数学变得更实际、更有意义、更易懂,但是在这种数学课堂中,创造性能力的教学法往往可能伴随着削弱基本技能、基本过程的熟练及精确的竞争能力.究竟哪一方是正确的,谁将赢得这场“数学论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将受益于数学教育改革.因为数学教育改革代表着多数孩子们的利益,所以它最终会为人们所理解和欢迎. 2 中国数学教育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还是数学上 数学教育包括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数学”和“教育”.把“数学”还是“教育”放在首位,区别了一个国家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我国多年来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可以观察到,中国的数学教育,其重点是放在“数学”上,而不是在“教育”上.这表现在我国的数学教育还是以传授严格的数学定义、公式、算法为主,强调严格的练习速度和熟练程度.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奥数班和补习班使得学生、家长、老师把数学教育放在攻克数学难题、偏题上而不是放在培养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 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 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

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1、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答:数学教育学虽是一门年轻学科,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数学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数学 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相关的理论。 1、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质量的数学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数学师资队伍,需要 数学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肩负数学教师培养的任务,数学教育学是其中一门非常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发展。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通过学 习数学教育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有效 实施。通过数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调和能力。 4、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5、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数学教育学的意义。数学教育 学的结构及其相关学科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虽然三论是互相关联的,研究其中的一论必然会影响另外两论。但是,这三论中,学习论是基础,它提供给课程论与教学论必要的心理学根据,教学论是学习论与课程论的直接体现者。 数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大致分为三部分: 1、基础部分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数学思想史、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数学,除了包括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的旧三基外,还要包括拓扑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的新三基,除此之 外,还应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几何基础、集合论以及一些传统的初等数学。 总之,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应该是广而博,并在一个分支上有较深入的了解。 数学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分支如何由孕育、成熟到发展,如何由粗糙到精确,其间的思想是如何发展,从而对研究数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启示。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是 用高观点研究初等数学的一门课程。换句话说,是把初等数学置于现代的,统一的观点下来研究,从而对初等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数学方法论,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和讨论数学 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教育学,包括教育论与教学论部分,属于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这里指普通心理学,它主要研究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学,包括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两部分,并以形式逻辑为其重点。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原理,几种常用的程序语言以及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教学原则以及课件的编制等。以上是研究数学教育学的必要的基础,数学教育学主要是研究下面的核心部分。 2、核心部分其中包括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 3、拓广部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评价、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数学教育学。数 学教育评价,包括一般的评价概念、数学课程的评价、数学教学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通过评价选择适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数学教育史,包括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 别是对一些代表人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从而对当今的数学教育有所启示,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它是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分析被教育者身心发展对教育条件的依存关系,探讨学生在教育条件下,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比较数学 教育学,它是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数学教育;在研究其各自的经济、政 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点,发展规律以及其总的趋势,进行科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作者张奠宙先生。 原文见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2012年第1期, 现摘录部分精彩语句。 (1)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缺乏数学教育的民族自信。 (2)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具有悠久的数学教育文化积淀,又能全方位地从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国外数学教育中吸取营养。 (3)兼容并包,把国际上的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综合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乃是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 (4)加强基础,培育能力,发展智力。 (5)在加强基础的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 (6)研究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可以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以下5个特征。 ①数学新知的“导入”艺术丰富了情境创造的教学内涵。 ②“尝试教学”体现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教学特点。 ③“师班互动”体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交流。 ④“变式教学”化解了重复操作的弊端。 ⑤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7)扬长避短、锐意改革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8)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必须以建设自己独立的学生话语体系为目标,拥有自己的核心概念,重新回答数学教育面临的永恒的本质性问题。 原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 注重“导入”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引入新课”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置”,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置现实情

“中国模式”

中特:结合中外评论探讨“中国模式” 一什么是“中国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话题为国际主流学术界所高度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呢?有以下几种观点可借鉴。第一种观点提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包括五点:一是独立自主,二是改革创新,三是实践本位,四是以人为本,五是和而不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 当前热议的“中国模式”概念,主要是是一些国外学者、政要以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立足点,以非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对我们取得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探究和概括。认识、探究的客观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即“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表达: “中国模式”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换言之,“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 西方有媒体指出: “当代中国一直是个令西方感到困惑的问题”。“西方人还是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真正繁荣起来,除非它采纳西方式的民主”。“中国模式”可以归结为“专制加经济发展”。新加坡有媒体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 一种允许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力量的政体; 在保持政治体制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新加坡一位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就是其政治稳定与经济改革的特殊结合; 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与经济上的自由化。”总之,政治上的保守、专制与经济自由,是西方学者政要赋予“中国模式”的总体内涵。 对比所谓的“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一贯主张首先实现民主政治,才能实现并保障经济的发展。但中国没有采取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开辟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新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违背了他们的教条,因而感到迷惑甚至疑心重重。应该指出,一些西方人士还保留着陈旧的偏见,用单一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并谎称这是一种“专制”。 结合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

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

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中国因素 ——胡伟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 作者:胡伟史天健编辑:魏晔玲来源:人民网日期:2008-12-16 30年来中国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逻辑是:政治领导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思想解放运动助推了改革;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释放了市场的力量;经济转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力量又拉动了政治的制度化、文化的世俗化和社会的多元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转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走向,引出了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讲演者小传 胡伟 1964年生,政治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政治学会、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政治学会、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编委等。曾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访问或任教。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上百篇。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年来魂萦梦牵的渴望。鸦片战争后,面对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古老的大门被打开,无奈地选择了现代化道路。从此,实现现代化,再造中华辉煌,成为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懈追求。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而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取得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都远未取得的成就,谱写了中国现代化最伟大的篇章。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有广泛共识。问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样一个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文明古国为什么能够迅速成为世界现代

数学教育评价重点

1.数学教育评价:运用系统的方法,全面收集和处理数学教学教育活动,行为之中的各种信息,从而做出价值评判和改进教育决策的过程 2.数学教育评价主要涉及:数学课程评价、数学教学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评价 3.评价要素:评价对象、评价标准、方法与途径 4.数学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评价、数学教科书评价、数学课堂实施评价、学生数学学业评价 5.数学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诊断功能、甄别选拔功能、激励改进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 6.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首在建立评价目标全面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分层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新体系。 7.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按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按评价基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按评价内容: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按评价分析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8.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学生、教师、学校是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 9.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点:基本理念: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10.数学学习评价的含义: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收集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运用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有关证据,并根据这些证据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或某个课程或数学计划作出判断的过程。 11.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1、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2、手机有关资料,改善教师的教学3、对学生数学的进步和成就进行评价4、改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5、修改项目方案,包括课程教学计划等。 12.数学学习评价的类型:1、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2、数学能力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4、数学学习过程评价 13.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变形和处理数据;会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14.思维能力:指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的进行表述。 15.空间想象能力:是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只管形象;能正确的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 16.学生数学学业成绩评价:学校根据数学教育教学目的,确定一定的标准,借助于考试考查,测验等多种手段,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变化及结果做出评价的过程。 17.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变化:具体是指。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产生或者即将产生的思想,学业,行动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发展趋势。 18.学生数学学业成绩评定的类型与方法:量化的方法:(百分制法,标准方法,分项评分法)质性的方法:(观察,访谈,自我反省,成长记录袋) 19.评价学生某个模块的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20.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能测量出纸笔测量所不能测量出的技能,他比较适合于评定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科之间内容整合的能力及决策,交流,合作等能力 21.数学学业评价的方法与趋势: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22.数学教师评价:就是指以数学教师作为评价对象,以数学教师所从事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的具体内容,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评价目

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_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_张奠宙

REN MIN JIAO YU 人民教育2010.2 JIAOXUE 教学RE DIAN YU ZHENG MING 热点与争鸣 编者按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命题?因为越是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处,越发现这 个问题的重要。“继承与创新”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对什么应该继承、什么应该创新的判断。在改革中,“传统”似乎一直是被打压的对象,“传统”就是应当被革命的事物的代名词。论起理来,大家也都觉得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可是具体说来,什么才是我们今天应当发扬的“优良”传统,却讳莫如深。追根溯源,是我们对传统抱有偏见,对“优良”传统的内涵还没搞清楚,对真正的传统缺乏很好的归纳、审视和总结。在“课程改革再出发”之际,我们很有必要在以前诸多争论的基础上,对这个具有本原性的问题做一个彻底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开诚布公的对话渠道,一个健康的学术争鸣环境。如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本期话题:究竟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 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 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 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 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注重“导入”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引入新课”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 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 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置”,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置现实情境。但是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导入。比如,用“整数的质因数分解”导出“因式分解”、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想导入“合并同类项”、用“连加为乘”导出“连乘为幂”等都是可行的。中国数学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独特的导入方式,除了现实“情境呈现” ———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 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 ●张奠宙 36

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

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 作者: 中华民族在近60年当中,取得了令全球注目的一个成绩,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而且我们现在看到,关于中国模式,或者大家说的一种北京共识,这样一些议论,我们也在各大报纸或者是网络上也经常见,受到全球各界的关注 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海外用的比较多,而在国内用中国道路等用的比较多。在海外,我想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对普通人来说,他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现中国的产品,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对于企业界来说,他突然发现他做生意的对手或者伙伴都是中国的企业,因为中国外贸现在世界第二位了。对于学界、对于政界来说,中国崛起这个方式,西方不太理解,也不太认可,也没有想到,所以有很大的好奇心,而在整体上来说中国模式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模式与传统西方模式有着一定的区别,现在中国模式的程度引起了全球各界的研究与讨论,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中国模式到底与西方模式有什么不同与共同点。 中国模式有八大特征: 第一、它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比较强势、比较有效的政府,它能够制定一种比较长期的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长远战略和政策,而且有能力把它付诸于实践。 第二、它有一个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一切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先试验,然后再逐步推广。 第三、集中精力关注民生,特别是把老百姓最迫切的要求像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第四、在稳定、改革和发展三方面的关系上,处理的比较好,也就是说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和发展。 第五、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大家知道,我们的制度实际上有不少的问题,它绝对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们模式就是以现在制度出发、从现在体制出发,利用这个体制来运作,同时不断改革自身的体制,而不是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全部推倒,结果他自己也失败了。而且从过去这个体制整个地服务于一种追求乌托邦转变成一个追求现代化,追求改善民生。第六、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不是求一步到位,而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有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的过程。 第七,我们的经济模式,现在给它明确定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里面有市场经济的因素,它支配资源的效率很高;另外我们有社会主义因素,也就是说保证社会总体的公正。 第八,我们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人家好的我们都学,中国现在实际上是世界上意识形态框框最少的国家之一,只要是好的东西我们都学,但是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以我为主,不是盲目地学。 中国模式有文化的支撑,是文化的觉醒,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竞争,最激烈的是发展标准的竞争,中国历史所储藏的智慧,在新世纪的发展潮流中定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他们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讨论,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了政治上的偏差、经济上的失误,尊重民意,坚定地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这是中国改变旧模式形成新模式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望子成龙注重教育穷则思变的优良传统,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华人,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2018年秋西南大学数学教育评价主观题

29、绩效考评法是指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绩效管理的需要,针对教师所承担的工作,运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其工作结果和工作表现进行考评。 30、绝对性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教学评价类型。 31、终结性评价是在学完某门课程或者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性水平较高的测试盒成绩评定。其覆盖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可以采用考试方式,也可以采用实习作业方法进行。 32、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或者功能的程度。通常定义为:在一次测量中,与测验目的有关的有效变异系数与测验总分变异数的比率。 33、数学教师评价是指以数学教师作为评价对象、以数学教师所从事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水平,作为评价的具体内容,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评价目的的专门的教育评价活动。 34、数学教育测量是把数学教育行为与事先设计的标准行为进行系统化比较,然后赋予数值的整个过程,是针对数学教育效果或者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业各方面的发展、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予以测量和描述的过程,旨在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数量事实。是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事实判断。 35、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 36、考生状况;考试环境 37、运算量;思考量 38、数学能力;数学学习态度情感 39、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学生数学学业评价 40、访谈;成长记录袋 41、学生成就;成长记录袋 42、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3、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44、定性描述;价值判断 45、定性描述;价值判断 46、评价标准;如何评价 47、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数学教师评价。 48、一道试题的效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试题内容是否超纲( 知识点可源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而不拘泥于教材) ; (2)试题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 (3)试题在理解上是否存在歧义; (4)题型结构、分数结构是否合理(包括主客观题分数的比重是否合适) ; (5)题型的选择是否适当; (6)是否存在学生的解答方法与试题的考查目标偏离太远的现象; (7)是否存在偏题、怪题、陈题; (8)是否存在某个无价值的障碍而影响了对许多有价值内容的考查; (9)每道试题的考查目标都是否是清晰的; (10)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开放性试题本意等。 49、数学教学设计评价的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准确; 内容选择是否合理; 教学内容分析是否深入、具体,是否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数学教育基本定义

基本定义 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至少有来自于九个方面的考虑:知识经济、社会关系、家庭压力、国际潮流、考试改革、科教兴国、深化素质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科技进步。 历史沿革 基础数学是多数古文明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古希腊,罗马帝国,吠陀社会和古埃及。在多数情况下,只有足够高地位,财富或等级的男性孩童才能接受正规教育。 数学教育图书 在柏拉图把文科分成三学科和四学科的划分中,四学科包括数学的算术和几何领域。这个结构在中世纪欧洲所发展的经典教育的体系得到了延续。几何的教育基于欧几里得的原本。商业的学徒,如石匠,商人和借贷者需要学习和他们的行业相关的这种实用数学。第一本英语的数学教科书由Robert Recorde出版,从1540年的艺术的基础(The Grounde of Artes)开始。在文艺复兴时期,数学的学术地位下降了,因为它和手工业和贸易紧密相关。虽然在欧洲的大学里继续教授数学,它被视为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的辅助。这个趋势在十七世纪得到某种逆转,阿伯丁大学在1613年建立数学主席职位,随后有牛津大学在1619年建立几何主席职位和剑桥大学在1662年设立的卢卡逊教授。但是,数学一般不在大学之外教授。例如牛顿在他在1661年进入剑桥三一学院之前没有受过正规数学教育。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基本的数字技能,如描述时间,数钱和简单算术,称为新的城市生活的基本能力。在新的公共教育系统中,数学成了从幼年开始的课程的中心部分。到二十世纪,数学成了所有发达国家的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但是,多样和变化着的关于数学教育的目的的思想导致所采用的内容和方法几乎没有任何整体上的一致性。 教学目的 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文化和国家中,数学教育试图达到不同的目标。

中特之“中国模式”的论述

“中国模式”观点综述 中华民族在六十年的人民共和国期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60周年国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领导干部竞选考试可能会涉及相关内容,现将有关观点整理如下。 关于“中国模式”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原因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则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关于近年来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原因,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关于“中国威胁论”方面的论点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自2001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的新的论调又在国外盛行,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疑问说,中国这个亚洲奇迹中的最大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Gordon G.Chang)则提出,“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而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长期以来,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国际舆论界一种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的格局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空间活动,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灾害,显示出的中国“举国体制”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肯定和赞扬。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尚存许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能够给世界留下如此众多和非同凡响的奥运遗产,光用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解释,而“举国体制”无疑是这一切奇迹中的关键。还有学者认为,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项目、事件,往往可以形成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形成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在这次奥运会中,单单是出动这么多的人力就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企及。中国有13亿人口,这样的资源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还有,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财力方面的投入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达到的。 三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古代 1官报 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 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 2 小报(非官报) 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 3京报 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 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 代表报刊 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 2外文报纸 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 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 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 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 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 (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 写作原则及其意义 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 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