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人教版)练习: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

生物(人教版)练习: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

生物(人教版)练习: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
生物(人教版)练习: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单独成册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

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解析: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阶段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阶段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答案:B

2.(2018·江西南昌摸底)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替方向相同

B.在“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可以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同,A正确;在“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故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森林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被火山岩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使群落结构简单,资源利用率降低等,D错误。

答案:D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捕食会改变水稻的丰富度

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水稻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答案:D

4.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A正确;森林恢复后,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得以提高,B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依据题意可知,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137种)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种数(226种)少,则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较低,C正确;自然恢复林是在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答案:D

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析:该灌木群落随生长进程空间分布会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 项正确;演替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该灌木群落中物种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不是演替所致,而是该灌木群落内的种内斗争、种子的传播等因素引起的,B项错误;一个种群种内竞争(斗争)加剧,不利于集群分布,而均匀分布能降低种内竞争;沙漠干旱缺水,大灌木种内竞争加剧,易形成均匀分布,C项正确;植物通过风吹、动物携带等方式传播种子,如果种子传播能力弱,不能远离母株,易造成集群分布,D项正确。

答案:B

6.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故A正确;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其他植食动物”与金合欢蚁之间是竞争关系,“其他植食动物”与金合欢树之间是捕食关系,故B正确,C错误;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长期共同生活,互惠互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故D正确。

答案:C

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种鸟种群的年龄组成中,幼年占60%,成年占25%,老年占15%,环境条件不变时,该鸟种群密度将下降

B.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表明,K/2处对应的时间为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期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藻类、浮游动物构成了群落,池塘群落中有水平结构,但无垂直结构

D.条件适宜时,群落演替的方向总是朝物种多样性增多、群落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

解析:某种鸟种群的年龄组成中,幼年占60%,成年占25%,老年占15%,为增长型,环境条件不变时,该鸟种群密度将上升,A项错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表明,K/2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期应在此之前,B项错误;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池塘群落中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C项错误;条件适宜时,群落演替的方向总是朝物种多样性增多、群落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D项正确。

答案:D

8.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达到顶级群落时P/R<1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物种逐渐发生改变

解析: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达顶极群落时,P/R=1,此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A错误。

答案:A

9.(2018·宁夏银川质检)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C.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甲为次生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A正确;甲中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虽然相同,但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在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物种,B错误;乙为初生演替,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C正确;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D正确。

答案:B

10.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喷施了一种化学杀虫剂,该生态系统发生了如图所示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甲昆虫与乙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施药后乙昆虫的种群密度下降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D.施药后乙昆虫的种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解析:根据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种群密度的波动情况,甲昆虫的波峰在前,可以判断出乙昆虫捕食甲昆虫,A正确;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C正确;施药后乙昆虫种群中不抗药的个体大量死亡,故乙昆虫的种群密度下降,只有抗药个体才能生存,因此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乙昆虫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正确、D错误。

答案:D

11.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在捕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较多,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D

12.外来物种薇甘菊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罩住其他植物,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野菟丝子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如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

C.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逐渐减弱

D.引入田野菟丝子之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

解析: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大量死亡,种类也迅速减少,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减少,A错误;由于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故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危害,B正确;比较从未入侵到重度入侵的三个阶段,随着凋落物的增加,土壤中的碳储量在下降,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C错误;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种类数在减少,田野菟丝子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使得薇甘菊死亡,物种种类增加,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升高,D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Ⅰ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__,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提高。

(3)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的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

解析:(1)群落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第Ⅱ阶段由于灌木的生长会遮挡阳光,同时和草本植物竞争其他资源,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空间、资源等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被淘汰。(2)森林失火后土壤中仍有植物的根、种子等繁殖体,土壤条件也存在,因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3)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2)次生提高(升高、上升或增强)抵抗力(3)速度方向(顺序可颠倒) 14.(2018·湖南长沙月考)人们常用人工拔除方法控制侵入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科研人员调查了人工拔除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1)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__________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__________保护。

(2)调查红树种群密度时采用__________法,该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__,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

(3)对比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即__________、密度最大的物种即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人工拔除互花米草会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__________,导致群落发生快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活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就地保护。(2)调查红树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取样时要随机选取多个样方,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3)物种数代表丰富度,密度最大的物种代表优势种,分析表格数据,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人工拔除互花米草会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导致群落发生快速的演替。

答案:(1)物种就地(2)样方随机取样(3)物种丰富度栖息地演替(或次生演替) 15.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解析:(1)选取样地时应随机进行。伴随着地震后的演替过程,该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将逐渐增加,但恢复群落含有的有机物总量仍低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分析柱形图,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原始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3)根据柱形图中的数据可计算得出,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为55.0+36.2+3.8=95(g/m2),恢复群落的总生物量为10.9+6.5+1.6=19(g/m2),因此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占原始林群落的比例为19/95×100%=20%,原因是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相比,恢复群落土壤成分变化较大,故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答案:(1)随机植被类型S2(2)次生丰富度(或“多样性”)光能(3)20恢复力(4)土壤土壤微生物

[课时作业]单独成册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

1.(2018·甘肃天水段考)下列有关遗传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B.测交实验对推理过程中提出的假说进行了验证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出现3种基因型和2种表现型

D.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解析: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A错误;测交实验对推理过程中提出的假说进行了验证,B正确;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且产生的后代个体均存活且数量较大时,后代可出现3种基因型和2种表现型,C错误;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雌配子中D∶d=1∶1,雄配子中D∶d=1∶1,但雌雄配子的比例不是1∶1,D错误。答案:B

2.(2018·河北廊坊监测)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2性状分离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①②B.③④

C.②③⑤D.①③

解析: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F1产生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F2性状分离比是3∶1,亲本杂交后代均为显性性状,该实验中并未对F2进行测交。

答案:D

3.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C.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解析:豌豆是严格的闭花受粉植物,只能自交,所以隐性植株上所产生的F1均为隐性个体,而玉米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所以隐性植株上产生的F1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正确。

答案:C

4.若某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后代个体足够多,则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解析:

基因型组合为aa×aa。选项B,若后代全为显性个体,则亲本中至少有一个是显性纯合子,基因型组合为AA×__。选项C,若后代表现为显性个体∶隐性个体=1∶1,则亲本一方为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基因型组合为Aa×aa。选项D,若后代表现为显性个体∶隐性个体=3∶1,则双亲均为杂合子,基因型组合为Aa×Aa。

答案:B

5.如果猫的尾形中弯曲对正常为显性,现有两只尾形弯曲的猫交配,下列对后代中尾形及其数量的判断正确的是()

A.如果后代中有尾形正常的猫,则尾形正常的猫在后代中的比例可能大于50%

B.如果后代中有尾形正常的猫,则尾形正常的猫在后代中的比例最多不超过25%

C.如果后代中有尾形正常的猫,则尾形正常的猫在后代中的比例最多不超过50%

D.如果后代中有尾形正常的猫,则尾形正常的猫在后代中的比例最多不超过75%

解析:弯曲对正常为显性,两只尾形弯曲的猫交配,如果后代有尾形正常的猫,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所以后代中可能有尾形正常的猫,也可能有尾形弯曲的猫,理论比为弯曲∶正常

=3∶1,但题中只是两只交配,子代数量比较少,故后代也有可能均是尾形正常的猫或尾形弯曲的猫。A 正确。

答案:A

6.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 3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 A.18

B.716

C.78

D.14

解析:假设等位基因为A 和a ,Aa 自交一次子代Aa 所占比例为12,AA 和aa 比例都是14

。只有Aa 自交子代才会出现Aa ,故后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2×12=14

。F 3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2×12×12=18

,A 正确。 答案:A

7.(2018·广东中山段考)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其基因型频率TT 为40%,Tt 为40%,tt 为20%,后来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 的频率分别是( )

A .50%和50%

B .50%和60%

C .60%和75%

D .60%和80%

解析:由题意知,感染锈病之前,该种群中TT =40%,Tt =40%,tt =20%,T 的基因频率为40%+40%÷2=60%;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 全部死亡,TT ∶Tt =1∶1,即TT =50%,Tt =50%,此时基因T 的频率为50%+50%÷2=75%。

答案:C

8.豌豆花的位置分为叶腋和茎顶两种,分别受T 和t 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TT 和Tt 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2∶1。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其子代中基因型为TT 、Tt 、tt 的数量之比为( )

A .7∶6∶3

B .9∶2∶1

C .7∶2∶1

D .25∶10∶1

解析:由于两者数量比例为2∶1,则TT 占2/3,Tt 占1/3。TT 自交后代都是TT ,占2/3;Tt 自交后代基因型有三种:1/4TT 、1/2Tt 、1/4tt ,则后代群体中TT =2/3+1/3×1/4=9/12、Tt =1/3×1/2=2/12、tt =1/3×1/4=1/12,因此子代中基因型为TT 、Tt 、tt 的豌豆数量比为9∶2∶1。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2018·江西赣州模拟)羊的毛色有白色和黑色之分。若现有两只白色羊交配生下了5只小羊,其中1只黑色,4只白色。请根据你所学的遗传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两只白色羊产下1只黑色小羊,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作________。

(2)由题干可推知,羊的黑色和白色哪种是显性性状?________。

(3)如果用A和a分别表示控制羊毛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上述两只白色羊的基因组成依次为________,其产下的黑色小羊的基因是________。

(4)基因组成为Aa的雌羊产生的卵细胞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解析:(1)变异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两只白色羊,产下一只黑色羊,说明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属于变异现象。(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两只白色羊交配产下了一只黑色羊,说明羊的白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3)如果用A和a表示控制羊毛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黑色羊的基因组成是aa,这对基因是由亲代双方各自提供一个,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两只亲代黑色羊的基因组成都是Aa。(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基因组成为Aa的雌羊产生的卵细胞含有的基因可能为④A或⑤a。答案:(1)变异(2)白色(3)Aa、Aa aa(4)④或⑤

10.牛(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的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黑毛和棕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控制牛的有角(H A)和无角(H B)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公牛体内H A对H B为显性,母牛体内H B对H A为显性。

①有角公牛和有角母牛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②现有多对杂合的有角公牛和杂合的无角母牛杂交,F1中公牛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母牛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若用F1中的无角公牛和无角母牛自由交配,则F2中有角牛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2)已知M与m这对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分别控制牛的黑毛和棕毛,如果牛毛色对应的基因型有5种,则该对基因位于________(填“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如果多对纯合黑毛母牛与纯合棕毛公牛交配,子一代均表现为黑毛,子一代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由此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推出该对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要检测有角黑毛公牛的基因型,可让该公牛与________交配,如子代中均有角且母牛均

为黑毛,公牛均为棕毛,则该有角黑毛公牛的基因型为________。

解析:(1)①由题意知,控制牛的有角(H A )和无角(H B )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公牛体内H A 对H B 为显性,母牛体内H B 对H A 为显性,因此公牛中,有角基因型是H A H A 、H A H B ,无角基因型是H B H B ;母牛中,无角基因型是H B H B 、H A H B ,有角基因型是H A H A 。②杂合的有角公牛的基因型是H A H B ,杂合无角母牛的基因型是H A H B ,二者杂交后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 A H A ∶H A H B ∶H B H B =1∶2∶1,在公牛中,H A H A 、H A H B 表现为有角,H B H B 表现为无角,在母牛中,H B H B 、H A H B 表现为无角,H A H A 表现为有角,因此F 1中公牛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角∶无角=3∶1,母牛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角∶无角=1∶3。F 1中的无角公牛的

基因型是H B H B ,无角母牛的基因型是H B H B 、H A H B ,前者占13,后者占23

,用F 1中的无角公牛和无角母牛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 B H B ∶H A H B =2∶1,只有基因型为H A H B

的公牛表现为有角,则F 2中有角牛所占 的概率为16

。(2)由分析可知,如果牛毛色对应的基因型有5种,则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如果多对纯合黑毛母牛与纯合棕毛公牛交配,子一代均表现为黑毛,子一代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不能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 染色体上,应该对子二代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的性状进行统计,观察在雌雄个体间的比例是否相同进行判断;有角黑毛公牛的基因型为H A H A X M Y 或H A H B X M Y ,让该公牛与多只有角棕毛母牛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由于有角棕毛母牛的基因型是H A H A X m X m ,因此如果子代中均有角且母牛均为黑毛、公牛均为棕毛,则该有角黑毛公牛的基因型为H A H A X M Y 。

答案:(1)①H A H A 、H A H B H A H A ②有角∶无角=3∶1 有角∶无角=1∶3

16

(2)X 染色体 不能 多只有角棕毛母牛 H A H A X M Y

11.(2017·高考江苏卷)人类某遗传病受一对基因(T 、t)控制。3个复等位基因I A 、I B 、i 控制ABO 血型,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A 血型的基因型有I A I A 、I A i ,B 血型的基因型有I B I B 、I B i ,AB 血型的基因型为I A I B ,O 血型的基因型为ii 。两个家系成员的性状表现如图,Ⅱ3和Ⅱ5均为AB 血型,Ⅱ4和Ⅱ6均为O 血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Ⅱ2基因型为Tt 的概率为________。

(2)Ⅰ5个体有________种可能的血型。Ⅲ1为Tt 且表现A 血型的概率为________。

(3)如果Ⅲ1与Ⅲ2婚配,则后代为O 血型、AB 血型的概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4)若Ⅲ1与Ⅲ2生育一个正常女孩,可推测女孩为B 血型的概率为________。若该女孩

真为B血型,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1)由Ⅰ1、Ⅰ2正常而Ⅱ1患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Tt,则Ⅱ2的基因型为1/3TT、2/3Tt。(2)因Ⅱ5为AB血型,基因型为I A I B,则Ⅰ5至少含I A与I B之一,故可能为A血型(I A I A、I A i)、B血型(I B I B、I B i)、AB血型(I A I B),共3种。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Tt,Ⅱ3的基因型是1/3TT、2/3Tt,产生的配子为2/3T、1/3t。Ⅰ3的基因型为tt,则Ⅱ4的基因型是Tt,产生的配子为1/2T、1/2t,则Ⅲ1为Tt的概率是(2/3×1/2+1/3×1/2)/(1-2/3×1/4)=3/5。Ⅱ3的血型(AB 型)的基因型是I A I B、Ⅱ4的血型(O型)的基因型是ii,则Ⅲ1为A血型的概率是1/2,故Ⅲ1为Tt且表现A血型的概率为3/5×1/2=3/10。(3)由题干信息可推知,Ⅲ1和Ⅲ2的基因型都是1/2I A i、1/2I B i,产生的配子都是1/4I A、1/4I B、1/2i,则他们生出O血型ii 孩子的概率是1/2×1/2=1/4,生出AB血型孩子的概率是1/4×1/4×2=1/8。(4)Ⅲ1和Ⅲ2生育正常女孩为B血型的概率,等同于Ⅲ1和Ⅲ2生出B血型孩子的概率,由第(3)问可知,Ⅲ1和Ⅲ2产生的配子都是1/4I A 、1/4I B、1/2i,则Ⅲ1和Ⅲ2生出B血型孩子的概率为1/4×1/4+2×1/4×1/2=5/16。该正常女孩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与该女孩是否为B血型无关,由第(2)问可知Ⅲ1的基因型是3/5Tt、2/5 TT(产生的配子为7/10T、3/10t),Ⅲ2的基因型是1/3TT、2/3Tt(产生的配子为2/3T、1/3t),则他们生育的正常女孩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与生育正常孩子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相同,即(7/10×1/3+3/10×2/3 )/(1-3/10×1/3)=13/27。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2/3(2)33/10(3)1/41/8(4)5/1613/27 12.(2018·河北唐山模拟)黄瓜是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果皮颜色(绿色和黄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甲乙两同学分别从某种群中随机选取两个个体进行杂交实验,请回答:

(1)甲同学选取绿果皮植株与黄果皮植株进行正交与反交,观察F1的表现型。请问是否一定能判断显隐性?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同学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实验二:上述绿色果皮植株做父本、黄色果皮植株做母本进行杂交,观察F1的表现型。

①若实验一后代有性状分离,即可判断________为显性。

②若实验一后代没有性状分离,则需通过实验二进行判断。

若实验二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绿色为显性;

若实验二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黄色为显性。

解析:(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出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代未表现出的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甲同学选取绿果皮植株与黄果皮植株进行正交与反交,观察F1的表现型,不能判断出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因为当显性亲本为杂合子时,后代的表现型均为绿色和黄色。(2)①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则出现的新性状类型

为隐性性状,亲本具有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根据题意,实验一绿色果皮植株自交,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即可判断绿色果皮为显性性状。②若实验一后代没有性状分离,则说明亲本的绿色果皮植株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则需通过实验二进行判断,即用实验一中的绿色果皮植株做父本、黄色果皮植株做母本进行杂交,观察F1的表现型;若实验二后代全部为绿色,则绿色为显性;若实验二后代全部为黄色或黄色∶绿色=1∶1,则黄色为显性。

答案:(1)不能因为显性亲本为杂合子时,后代的表现型为绿色和黄色,因此无法判断显隐性

(2)①绿色②全部为绿色全部为黄色或黄色∶绿色=1∶1

13.某二倍体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其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若该植物的某种群中,不同花色的植株比例为红色(AA)∶粉红色(Aa)∶白色(aa)=5∶3∶2。据此回答:

(1)种群内的各个体之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不存在生殖隔离。

(2)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是________。粉红色花植株自交所得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该植物纯合矮生品系的一棵幼苗,对其喷施赤霉素后,其成熟株高与高茎品系相当。对此现象的解释存在两种假设:一是赤霉素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二是赤霉素只改变了表现型。请设计实验对其加以验证。

解析:(1)生殖隔离是指种群内的各个体之间不可以杂交,或可以杂交但产生不可育后代。

(2)A基因频率=5/10+1/2×3/10=13/20;粉红色(Aa)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Aa、aa,所以表现型为红花、粉红花和白花。(3)若要验证题述两个假设,则应收获该植株自交所得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种植,观测成熟植株的高度。若仍出现株高与高茎品系相当的植株,则符合假设一;若全为矮茎植株,则符合假设二。

答案:(1)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

(2)65%(0.65)红花、粉红花和白花

(3)收获该植株自交所得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种植,观测成熟植株的高度。若仍出现株高与高茎品系相当的植株,则符合假设一;若全为矮茎植株,则符合假设二。

2020年高考生物同步练习: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 (2018·南通调研)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演替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D. 人类活动不会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退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可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 食物链(网)越来越简单 B.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 C. 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3. (2018·南京、盐城一模)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 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 C. 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 D. 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4.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 研究池塘群落不包括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 D.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5. (2018·通泰扬徐淮宿二模)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 B. 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 C. 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 D. 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

6. (2018·扬州一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 B. 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 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 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7. (2018·清江中学)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C. 鲢鱼、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 D. 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8. (2019·南京四校第一次联考)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 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J”型增长 D. 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 9. 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 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49 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B.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 C.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 A.蚯蚓——标志重捕法 B.鼠妇——目测估计法 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 D.田鼠——样方法 【解析】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C 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保持,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3.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加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增加并趋于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做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基础 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过程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能演替成森林 7.森林火灾使甲地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两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8.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9.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裸露的岩地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哈三中一模)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有关生命系统具有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高大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种群的空间特征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草地的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随机分布 答案 A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森林中有很多种乔木,不属于同一个种群,B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又称K值,C错误;草原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对于个体较小的动物,可借助放大镜观察记数 答案 B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3.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4.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 答案 B 解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生物课后巩固作业人教版必修344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课后巩固作业(十二)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内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3.(2011·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4.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 A.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 C.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D.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减少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D.不论哪种演替,最先出现的都是地衣 6.如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步分析讨论问 题。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4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2.教学目标 (1)群落的概念,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演替的概念; (5)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6)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3)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4.教学方法 讲授+PPT 5.教学过程 【知识点自我巩固】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中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思考1 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有什么变化?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 (2)竞争: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等;②结果:相互抑制 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________。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虫)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生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异,常呈________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练习题2012.11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 2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3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5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 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 A.a、b、c、d B.b、c、d、a C.c、d、a、b D.c、b、d、a 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 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7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 是() A.m·2T B.m·220 C.2T/20 D.m·23T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9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1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增后 D.相对稳定 11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1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4.3群落结构和演替课后练习

第3.4节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要求: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群落的演替(Ⅰ) 基础知识梳理:Array 一、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 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研究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二、群落的特征: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2)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丰富度随海拔的增高而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 (二)种间关系 1、比较分析种间关系

例1、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 .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 .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 .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2、 区分: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存斗争(如图) 其中A : B : C : D : 【易错提醒】 (1)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灭绝,只是两者通过捕食关系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 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灭绝。 (2)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取决于竞争双方的个体大小,而是取决于空间和食物的重叠范围。 (3)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存。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 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 现象) (1)形成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 有关。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②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动物的分层现象 动物的分层与植物创造的多种多样的 及 等有关。 (2)垂直结构的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背熟) 2、群落的水平结构 (1)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的生长特 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 ) 种 群 数 量 %

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新题培优练] [基础达标] 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K”表示)逐渐变为B(以“K”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 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 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 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 解析:选A。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 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高中生物达标检测(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下达标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级基础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2019·城厢区月考)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往往不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解析:选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该地区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为森林,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任何植被,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D正确。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2019·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鱼常年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试题(高中复习必备)

备考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2.下列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A. 森林 B. 草原 C. 荒漠 D. 苔原 3.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 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 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4.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 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5.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 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 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 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6.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现将此两种象鼻虫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象鼻虫种群数量(以两种象鼻虫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 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5.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D[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A、B、C正确,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一般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错误。]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 D.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C[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除了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之外,还有共栖等,C 错误。] 3.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 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 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约为(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偏小,造成种群密度偏大,A错误。] 4.(2019·河南周口高三期末)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 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 川泥光裸岩地 3.地衣苔藓草本植物森林 4.消灭兴起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当前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再是每家每户以种地为生。绝大多数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少数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开垦荒地变果林,有的改造洼地成鱼塘,以及在林中放养土鸡和野鸭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这种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____________ ______。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出生率不断降低,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有从___________型向__ _________型转化的趋势,所以全国性二胎政策放开。 (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3)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4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 _法,调查土壤中某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真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 _等资源的能力。 (4)若当地发生火灾,林木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年在烧焦的土地上长出了杂草,这属于群落的______ ______演替。 (5)某种小型食肉动物新迁入当地,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其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 3、(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能量摄入后的去向,其中C代表_________。湖泊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同一个蜂巢中蜜蜂居住的蜂房不同,不能体现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草原年初时野免数量为l 000只,年末时为l l00只,其中新出生200只,则野兔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水稻的均匀分布是_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 (3)某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曲线中表示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点,图中K________(填“是”或“不是”)表示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4、(4分)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5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湿地剖面示意图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 (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规划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群落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5、(4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圣天湖湿地公园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等功能,为白天鹅等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请回答: (1)圣天湖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演替,反映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进行。 (2)某同学欣赏了湿地公园中绿苇环抱、鸟语花香的美景后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使用价值。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荷花、芦苇、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经调査发现,该湿地公园中某植物近五年的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原因是_____。(至少答两点)若该植物为引进的外地物种,很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下列有关群落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A.当外界环境条件不再发生变化时,群落的演替也将不再进行 B.人类活动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将形成森林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Word版含解析)

1.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D[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A、B、C正确,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一般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错误。]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

D.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C[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除了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之外,还有共栖等,C错误。] 3.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 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 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约为(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偏小,造成种群密度偏大,A 错误。] 4.(2019·河南周口高三期末)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 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原来有差别而已,D错误。] 5.(2019·哈尔滨六中高三模拟)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个森林中落叶松的集群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样方法既可调查种群密度也可调查群落丰富度 C.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群落丰富度的提高 D.演替是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