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点

4.3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二、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一)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1、曲线图

2、特点:

(1)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这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2)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甲),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乙);(3)一般而言,被捕食者在整体上的数量多于捕食者。

(4)举例:狼与兔、羊与草、青蛙与昆虫

(二)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1、曲线图

2、特点:

(1)竞争的结果有两种:

图a:争实力相当时,“你死我活”;

图b:竞争实力相差悬殊时,“相互抑制”

(2)举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象和狮子争夺水源等

(三)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1、曲线图

2、特点:

(1)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

(2)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如果分开,则上方不能生存或一方不能生存。

(4)举例:地衣(真菌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四)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1、曲线图

2、特点:

(1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

的更好。

(2)举例: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等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植物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栖息场所有关

2、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二)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情况

1、表现为:大多数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2、原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意义: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

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

1、原理: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过程:准备及取样

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原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或者

简易采集法(解剖针拨找同时放大镜观察),采集到的小动物放入

酒精中,活着的放入试管中】

观察和分类

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4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优势取代,不是“取而代之”)的过程。二、演替的类型

(一)初生演替

1、概念:指在一个从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特点:经历时间长

3、实例: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的演替。

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二)次生演替

1、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特点: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因此生物具有生长快,种子产量大,历时时间短。

4、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

乔木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标准答案)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 A.个体差异最小的B.个体差异最大的C.个体差异最少的D.个体差异最多的 ()2.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等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这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下列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A.甲>乙>丙 B.甲>乙=丙C.甲=乙=丙 D.甲<乙<丙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一项是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 ()5.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明显的群聚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 )6.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7.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 )8 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 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 m3 2 1 000 m3 ②淡水湖泊鲫鱼10000kg 35 3 600 kg ③山地甘草1000kg 20 300 kg ④滩涂沙蚕10000 kg 30 500kg ()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 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关于此图的分 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 ( )10.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1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 A.蚯蚓——标志重捕法 B.鼠妇——目测估计法 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 D.田鼠——样方法 【解析】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C 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哈三中一模)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有关生命系统具有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高大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种群的空间特征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草地的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随机分布 答案 A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森林中有很多种乔木,不属于同一个种群,B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又称K值,C错误;草原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对于个体较小的动物,可借助放大镜观察记数 答案 B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3.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4.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 答案 B 解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doc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 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我国存在的问题: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3)目标:到2010年将使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被森林覆盖,湖泊面积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大大增强。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然跟人体紧密相关,如果把生物中的各个知识点跟人体系统的紧密平衡联系起来,不仅学习有兴趣,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多了一些谈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一 1.如何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的思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4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2.教学目标 (1)群落的概念,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演替的概念; (5)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6)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3)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4.教学方法 讲授+PPT 5.教学过程 【知识点自我巩固】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中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思考1 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有什么变化?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 (2)竞争: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等;②结果:相互抑制 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________。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虫)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生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异,常呈________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近六年高考题考点题型归纳分析--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2012 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此时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影响茶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样必然会对群落的结构造成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结合曲线考查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2012 海南)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正确;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故D项正确。【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类型及定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光能的利用情况等,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教学教材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 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 根瘤菌 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 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 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时间

高中生物达标检测(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下达标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级基础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2019·城厢区月考)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往往不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解析:选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该地区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为森林,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任何植被,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D正确。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2019·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鱼常年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 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5.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群落的演替(必修)

第三节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含义 2、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3、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前预习】 1、群落的演替: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是群落长期的体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 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初生演替):在一个或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 时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 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演替的重要条件。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人类的活动:如等,可使生物群落的面貌改变;人类也可以通过等使群落在人类的干预下按照一定的进程发生演替;人类还可以,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目的是什么?。【共同探究】 知识点一:群落演替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演变现象, 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是群落长期的体现。 2、主要标志是群落在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3、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 “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思考题1】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 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知识点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初生演替) (1)原生裸地:或的裸地,如:等。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填空 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 概念: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样方大小的确定: 选取样方的方法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 计算方法 影响结果的因素 (3)灯光诱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①增长型: ②稳定型: ③衰退型: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种群数量的变化 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概念:(略) 2、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和,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 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 1、两个曲线的对比:①产生条件分别是;②增长特点分别是; 2、③有无K值。 2、环境容纳量:在的情况下,一定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3、种群增长速率: 在什么时候最大: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 应用:①;②鼠害的控制方面。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包括: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 2、类型: ①: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和。 ②: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分布。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2、演替的类型: 大致过程: 两种演替的区别:起点上: 时间上 速度上: 初生演替有、、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有、、上进行的演替。 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最先在裸岩上定居的生物是,该生物能够分泌,从而加速岩石的风化形成。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发生在阶段。鸟类开始明显增多发生在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样做事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的关系,走道路。

4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

I I I I 适用学科高中生物适用年级高二 I I I I ■■ 「■■■ 「J I 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 L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J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J_____________ 知识点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 2. 种间关系 I 3. 群落结构的形成与分析 I I 4. 演替的类型和原因 |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4.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 5.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 1.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i i 2.群落的演替过程 I I : ?■ I?■ I?■ I Ml ?■ I■?■ I Ml ■?■ I?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使用建议: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

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 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 有哪些差别?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二、知识讲解 考点使用建议水平在研究导学生理解群落物种组念时,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后者是从比群落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 和相互作用。由此引出在群落水平上科学家要研究哪些问题 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一一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 种间关系 群落的演替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冋题群落的空间结构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解答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生物群落的结构 1、群落 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a .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 .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生物因素: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定义:同种生物之间发生的一些有利于捕食或者防御敌害的行为。 种内互助 社会性群聚:有分工合作,如:蚂蚁、蜜蜂的群居生活。 分类 ①.种内关系 非社会性群聚:无明确分工合作,如鱼类等。 定义: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资源、配偶等发生矛盾 种内斗争 的现象。 实例:成鱼捕食幼鱼(大鲈鱼吃小鲈鱼)、蝌蚪肠内排出有毒物质。 意义:种内斗争对个体的生存不利,但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种族的延续。 ②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如:狼与兔、牛与草。 但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2)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 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体内寄生:如蛔虫、绦虫(生活于人或动物的肠道内,并直接吸收肠道内的营养物质)。 分类 体表寄生:如虱子、跳蚤、菟丝子。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 a 、地衣:由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组成的共生体。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两种生物结合为一体,失去一方,另一方则不能独立生存。 b 、白蚁与鞭毛虫:白蚁为鞭毛虫提供有机营养,鞭毛虫分泌纤维素酶供白蚁分解纤维素。 c 、大豆与根瘤菌: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为大豆提供可利用的氮素。 d 、人与大肠内的大肠杆菌:人为大肠杆菌提供有机物,大肠杆菌能合成V B12和V K 供人体使用。 4、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 青 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 ①森林中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 下降而减弱,森林中在不同的层次高度上分布有不同的植物。 ②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温度制约, 温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 ③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 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地形的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的影 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 分布。

群落的演替练习题教材

知识点一演替的类型 1.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了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等,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答案A 解析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3.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 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形成后的特点。 4.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答案C 解析火山喷出的岩浆温度很高,足以杀死当时岛屿上的所有生物,所以为初生演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越来越高,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群落的演替过程。该海岛上的陆生动物很难与岛外环境中的动物交流,所以不用考虑迁入和迁出。

“群落的结构”知识点详解

“群落的结构”知识点详解 一、知识梳理 二、知识拓展 1.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 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群落的物种组 成和优势种 丰度 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度。 测定方法: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特点: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度有差别,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优势种 概念:群落中,少数种类的生物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产力对群落 产生重大影响,这些种类常被称为群落的优势种。 识别特征:①个体数量多,通常会占有竞争优势; ②常常在群落中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 群落结构 形成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 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类型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 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 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化。 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 的充分利用。 物种在群落 中的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 和。它不只是说明物种的具体栖息地,还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所以生态位远比栖息地复杂。 完全重叠:当资源不足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会把另一物种完全 排除,即竞争排除原理;当资源丰富时,有竞争关系的两个物种,可以共存。 部分重叠:当资源不足时,重叠部分由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占有; 当资源丰富时,有竞争关系的两个物种,可以共存。 群 落 类型 形成原因:当多个种群利用同一资源或同共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 现生态位重叠。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知识点1 群落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1.群落的概念:从种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往往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研究范畴:群落的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2 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受环境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常用统计物种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取样器取样法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3.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提醒】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知识点3 种间关系

【提醒】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 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现象垂直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群落的演替》 教案设计

学校盖章立项课题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利用白居易的诗以及火山爆发的视频提醒学生群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系统,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演替。 (二)新课教学 一、演替的类型: 1、演替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演替的种类: 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最先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者草本植物定居在裸岩上? 2、苔藓和地衣生存在同一个环境中,它们之间是有什么样的种间关系?在竞争中,谁更占优势? 为什么? 3、森林阶段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吗? 提示: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 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 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b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

教学过程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等。 二、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 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提示: 1.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总而言之,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老师指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4.4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