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202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

语文

2021.5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种植大米。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实际上也很小,所谓“大”只是相对植物微小遗存而言,即用肉眼或低倍显微镜就可以看到;而植物微小遗存则必须通过高倍显微镜才可看见。

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植物微小遗存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孢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壤中长期保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化物,植物产生植硅体很可能是为了防止食草类动物的咀嚼而长期进化的结果。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因此植硅体分析法在水稻考古研究上具有优势。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有机物质,温度超过40度就会变形糊化,如此脆弱的淀粉粒如何能保存在考古遗址中是还需探讨的问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隙深处而得以留存。

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赵志军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验

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古学界曾苦于没有有效的田野方法获取植物遗存,直至1962年美国考古学者斯图尔特•斯特鲁弗采用了水洗遗址堆积土样的方法。这就是被称为“考古发掘技术的一场革命”的浮选法,其原理很简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就通过浮选法获取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栎果、菱角、葫芦籽、柿子核、猕猴桃籽等,这说明田螺山人曾经既从事稻作农业生产,也通过采集栎果、菱角等野生植物获得食物资源。

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去除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然后再制片、观察、研究。植硅体的形态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如植株叶片的扇形植硅体和稻谷颖壳的双峰植硅体是水稻特有的,可据此分析样本是否为水稻的遗存。此外,植硅体分析法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考古研究,如安徽巢湖钻探岩心沉积物中就发现了包括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木本类和硅藻类在内的近20种植硅体,可以根据这些植硅体的组合特点,研究特定时期巢湖地区气候环境的发展变迁。

(取材于赵志军、葛利花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遣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遣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因素多。如果跟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可知荇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菜遗存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樗”(臭椿,见于《幽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1mm的炭屑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

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取材于马永超、吴文婉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各种物质不属于考古遗址中植物遗存的一项是( )

A. 炭化植物

B. 有硬壳的孢粉

C. 植物吸收的液态硅

D. 淀粉粒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植物考古方法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在田野采样阶段,需要提取植物大遗存和微小遗存。

B. 浮选法原理简单,却有效推动了植物考古学的发展。

C. 源自不同种类植物的植硅体,其形态特征也有差异。

D. 植硅体分析法可应用于古植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

3.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淀粉粒可以鉴定植物的“属”,根据植硅体只能鉴定到“科”。

B. 目前对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的分析,其可信度还可进一步提升。

C. 两周遗址中没有荇菜遗存物,可见“参差荇菜”只是文学的想象。

D. 商周时期常见的草木樨属植物因被用作马的饲料而未被文献记载。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地雨水丰沛,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B. 浙江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涉及到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研究。

C. 《诗经》的记录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

D. 兼顾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就能够全面了解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红楼梦》中贾母所吃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是“京西稻”,这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参与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相关情况记录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中。2020年11月,相关部门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与培育“京西稻”有关的皇家稻田遗址。

如果将“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目标定为研究此地是否与皇家培育京西稻有关,那么该考古研究应该经历哪些步骤?请根据以上所有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具体说明。

【答案】1. C 2. A 3. B 4. B

5. ①发掘。②田野作业: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炭化物:将另一部分土样送至实验室用于植硅体研究。③实验室分析:分析可能获得的炭化物是否为水稻遗存;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

④查阅相关文献中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录。

【解析】

【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能力。C.依据原文植硅体才属于植物遗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化物”,故植物吸收的液态硅不属于考古遗址中植物遗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提取”理解错误。只是“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

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不属于提取,曲解文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A.原文是“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遣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没

有明确淀粉粒、植硅体可以鉴定的程度,可知选项曲解文意;不确定是没有,所以结论也不对;

C.“两周遗址中没有荇菜遗存物”错误。是“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菜遗存物”;

D.强加因果。原文为“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推断信息的能力。

A.三星堆出土的是炭化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的是非炭化的稻谷等有机质植物遗骸。推

断错误。

C.文中只是说“提供了参考”,没有确定。推断错误。

D.过于绝对。文中只说“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推断错误。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二和材料三。

根据材料二“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

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

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去除、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等内容,可知该考古研究应先发掘,再田野作业,之后用实验室植硅体分析法分析。

材料三强调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还应参考文献典籍,即需要查阅相关文献。

因为是要确定“御田胭脂米”是否是“京西稻”,故田野作业中要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水稻类炭化物;将另一部分土样送至实验室用于植硅体研究;

在实验室分析中,分析可能获得的炭化物是否为水稻遗存;再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 最后查阅相关文献,要具体查阅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

记录。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 (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徐贻孙书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书,比.欲作书相报,违隔久远,所怀蕴积,措笔不知所.

从。日延月滞,以至于今。

苞尝叹近世人为交,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

信者,察其隐私,亦止借为名声形势。其确然以道相刻砥,见有利,止之勿趋,见有害,勉之勿避,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无有也。顾.念朋好中,独吾子能行此于苞,独苞可行此于吾子耳。

苞与吾子性各僻隘,才用不宜于时,苟逯众人汲汲取名致官,虽.

幸获之,适足以来时患。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传。然所争愈大,则其成也.

愈难。自有载籍以来,志节功业光显耿著之人,累累相望,而文章之传愈久而彰者,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岂其为之者之不众欤?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皆登枝而捐.其本,背源而涉其流。欲抱经穷山,以求古圣贤人之意,而日为事物凌杂所.

困。吾兄居远州部,夙少人事,宜聚古圣贤人之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轥其径途,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人生少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为,则终不可复。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时过而昏,不能复为我用,虽欲不与世愚无知人混混以没世,岂可得哉!

又凡骨肉天属,虽.

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竭吾心而正其道可也;而悲忧穷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取焉。忆在京师,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扼腕欷歔,若无所乐其生。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以隳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书》以自强。吾子勉之!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仍将北游托所知者,旬日间必发,恐吾兄不晓,故留此以报。贱贫屯塞,各竭蹶

以谋其身,非以事故,适然会合,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一朝解手,终不知继见之期,惟各淬厉,毋自同于众人,其义乃不相负。苞白。

(有删节)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比.欲作书相报比:先前

B. 顾.念朋好中顾:关心

C. 皆登枝而捐.其本捐:舍弃

D.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赡:供给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措笔不知所.从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

B. 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适然.会合

C. 虽.幸获之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

D. 则其成也.愈难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

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

B. 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也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C.欲抱经穷山想到深山中读书D. 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况且就算是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指导他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10. 文章三到五段写到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勉,请具体说明这些劝勉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答案】6. B 7. C 8. D

9. 不能特地租货车船前去探望对方

10. ①首先鼓励朋友立志于创作文章以留传后世。②接着写创作文章的关键是自身积累深厚,因此勉励朋友要深入学习圣贤之书。③最后写如何才能好好读书。要珍惜少壮时光:不要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意志消沉,从而影响发愤读书。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顾念朋好中,但想想我的朋友中。顾,但,只是。解释错误。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助词,所字结构;/助词,表被动;

B.“然”,承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C.“虽”,都表假设,即使;

D.“也”,助词,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句末语气助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当其时”为“适时”,不是“时时刻刻”;“浚”,发掘,句中没有译出。句意为“况且聪明智慧,要适时发掘、引导”。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语:特,特地;赁,赁租;存,探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作者从做什么、怎么做、努力做等方面逐层递进劝勉朋友。

第三段,由“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传”可知,作者认为致力于古人所说的著书立说,这样也许可以传之后世。即首先鼓励朋友立志于创作文章以留传后世。

结合第三、四段“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宜聚古圣贤人之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轥其径途,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可知,作者认为不能凭文章流传久远是因为积累浅薄而文气不足;所以要汇集古代圣贤的著作,深入钻研反复阅读,努力探索以找到理解的途径,然后坚持不懈,终能到达目标。即进一步写创作文章的关键是自身积累深厚,因此勉励朋友要深入学习圣贤之书。

第四、五段中,由“人生少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为,

则终不可复”“悲忧穷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取焉……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扼腕欷歔,若无所乐其生。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以隳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书》以自强。吾子勉之”可知,作者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圣人、贤人也对生活的困苦无可奈何,经常沉浸于困苦,就会精神萎靡,就不能致力于钻研学问来提高自己,应该振作起来珍惜时光,发奋读书。即就如何才能好好读书,谈要珍惜少壮时光;不要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意志消沉,从而影响发愤读书。

参考译文:

方苞告白于足下:去年五月中,收到您的手书,先前就想写信回复您,分别太久,心中有很多话要说,提笔却不知如何下笔。一天天一月月地拖延,直到今天。

我曾经感叹近年来人们的交往,虽然号称用道义性命相互承诺,但如果察其私心,也不过利用对方获取声名势力罢了。那些真正以道义来相互鼓励,朋友遇到(有违道义的)可图之利,阻止他、让他不要追求,朋友遇到(有利于追求道义却)不利于自身之事,则鼓励他不要逃避,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的朋友,世间少有。但想想我的朋友中,只有您能这样对待我,也只有我可以这样对待您。

我和您的个性都比较少见,才能也都不适合这个时代,如果要和其他人一样急切地获取名望和官位,即使侥幸得到了,恰恰是以后的祸患。我认为我们能够做到且不用与人相争的,唯有致力于古人所说的立言之道(著书立说),这样也许可以传之后世。但所要争取的目标越大,越是难以成功。自有典籍以来,(所记载的)凭志向、节操和功业闻名于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凭文章流传越久越有声名的,每过几十上百年往往就断绝了。难道是致力于写文章的人不多吗?只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我近来后悔以前所学,都是舍本逐末。想到深山中读书,来探求古代圣贤的意旨,但每天为生活琐事所困扰。您居住在僻远的地方,向来少有烦心的人事,应该汇集古代圣贤的著作,深入钻研反复阅读,努力探索以找到理解的途径,然后坚持不懈,终能到达目标。人生从少壮到衰老,各种人事相互纠缠层出不穷,能够从容不迫用来致力于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大好时光被错过,就不可能重来。况且聪明智慧,要适时发掘、引导,时机错过就会变得昏乱,不能再为我所用,即使不想和世上愚昧无知的人一样浑浑噩噩地死去,又怎能实现呢?

再有,人的身体属于上天,(非人力可为,难免遭遇困苦,)即使是古代的圣人、贤人也无可奈何,只要用心尽力追求正道就可以(忽略这些困苦)了。(为这些困苦)悲伤恍虑而让自己痛苦,君子们不会这么做。想起在京城时,您对我倾诉平生的遭遇,扼腕叹息,好像人生没有乐趣可言。经常这样,恐怕会生病成有其他的问题,精种日渐萎靡,就不能致力于钻研《诗》《书》来提高自己。您要振作啊!

我因为不能养家糊口,仍要到北方去投靠朋友,十天左右一定会出发,担心您不知道此事,所以写这封信告诉您。我们俩生活艰难,都需要竭力谋求生计,如果不是因为有特别的事情,恰好相遇,则不可能特地租赁车船前去探望对方。一旦分手,就不知道何时再见,只能各自磨砺自己.不要让自己与众人一样,这样才可以不违背道义。方苞敬上。

(二) (共6分)

根据要求,完成下一题。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

11. “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材料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___。

12.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案】11. 忧虑

12. 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

看法:这是对待别人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的能力。

“劳而不怨”,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待父母,孔子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对待朋友,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可知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

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赞同就是要尊重任何其他人自主选择的权力,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如果反对,可从做人要真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对待亲人朋友的本分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事奉父母,对于他们一些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里仁》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颜渊》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 (共12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释: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

13. 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 “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 “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

D. “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14. 下阕写到“且教儿诵《花间集》”。以下各组句子,最不可能

....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

A.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 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 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15. 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答案】13. C 14. D

15. (1)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借李广、烛之武等典故,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2)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风格流派的能力。

《花间集》是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这批后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1)“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意思是那些抗敌恢复方略,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对一个爱国诗人而又是战士的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灵,是珍贵的文献。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

(2)“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有谁怜”三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这里作者以李广自况,自有不平之意。此二句借陆游、李广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3)“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意思是自己现在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显然,词人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枫叶”是诗人笔下常见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烘托的是离别

时的萧瑟黯然;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则描写出一片壮阔秋景。

(2)京剧传统剧目《四郎探母》中“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的唱词,唱出了陶渊明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3)学校里的历史爱好者成立了“鉴之”社团。有同学说,这个名字暗含了“以史为鉴”之意,出自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奥运会女足亚洲区预选赛附加赛第二回合中,中国队0:2落后,为扭转局面,教练果断换人,此时换上场的球员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全队逆风翻盘,赢得胜利。

【答案】(1). 枫叶荻花秋瑟瑟(2). 层林尽染(3). 羁鸟恋旧林(4). 池鱼思故渊(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 受任于败军之际(8). 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荻”“羁”“渊”“鉴”。

(二) (共5分)

17. 《红楼梦》续书的第111回,鸳鸯在贾母死后选择了自杀殉主。续书这样安排有何依据?请根据前80回中的相关情节具体说明。

【答案】在《红楼梦》第46和47回中,贾赦要纳鸳鸯为妾,鸳鸯不从,曾说过“我是受不得这样折磨的,倒不如死了干净”,贾母死了,她失去了生存的依赖,又找不到新的出路,因此选择自杀殉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鸳鸯在贾府所有的丫鬟中,她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她的靠山,就是贾母。贾赦自以为自己是荣国府的长子,可以任意所为,他看中鸳鸯想让她做妾,在他看来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可鸳鸯就敢反抗,而且还反抗成功,原因还在于她的反抗有贾母为其撑腰。“自己跟着老太太一辈子,身子也没有着落。如今大老爷虽不在家,大太太的这样行为我也瞧不上。老爷是不管事的人,以后便乱世为王起来了,我们这些人不是要叫他们掇弄了么。谁收在屋子里,谁配小子,我是受不得这样折磨的,倒不如死了干净。”贾母死了,鸳鸯失去在贾府的依靠。因此《红楼梦》续书的第111回,鸳鸯在贾母死后选择自杀殉主的情节是合理的。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麒麟的舞者

我要描述一种从不曾存在的事物,一种传说中的神兽。

我是说麒麟。你见过吗?一个沉默的老人忽然说:“我会让你看见的!”

在老人背后,是一个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村落。

走进村里,只有樟树依然长得到处都是。樟树底下已很少住着客家人了,很多人都搬走了,但这个老人偏偏就愿意住在这里,安静地,又异常固执地,守在自家的老屋门口坐着。

他的客家话很难懂。我知道,那是最纯正的古汉语发音,但我听不懂。他的手在空中比划着,我终于听懂了,他是说麒麟。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如果没有麒麟,你永远进入不了一个真正的客家村。

我也慢慢知道了,只要你走近这个老人,他就会对你叫一声:“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他以为每个走近他的人,都在打听关于麒麟的消息。或许,在他眼里,麒麟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相信,而是信仰。麒麟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客家人走过的每一条路,最早都是麒麟先走出来的。为了逃避东晋和南朝时代无尽的争战与杀伐,一支客家人在麒麟的引领下,从黄河流域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抵达了他们的天命之地——樟木头。千百年来的安居乐业,让他们深信,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平安与幸福,凡是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太平吉祥。然而,现在,忽然有了太多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

老人的眼睛睁得老大:“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说这话时,手一直没停。看他的手,瘦,黑,却特别沉着,灵巧。手中的黄竹,从对面晃过来的阳光,在我眼里晃成金黄的一片。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老人先要用黄竹扎出麒麟的头颅,看起来简单,里

面的讲究

..却实在太多,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再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头皮,还要画上客家人喜爱的鲜艳的图纹……这个过程很烦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看着,想着,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小机关,轻轻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这麒麟,一下子活了!我感觉到一件事物诞生之前的那种刺激,但我不敢叫出声来。老人沉默地看我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地一下,他扯过来一条红布,将麒麟的眼睛蒙住了。

我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头。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我才看到了一只首尾齐全血肉丰满的麒麟……

“我会让你看见的!”

在麒麟的背后,我看见了老人,他的眼里不再是血红,他的眼眶里竟满是泪水。那天,空荡荡的屋场上挤满了从各处回来的客家人。这么多人团团地环绕着一只麒麟,都在啧啧地赞叹;这么多人,都在等待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给麒麟开光!

是时候了。老人点了点头,十几个客家后生便托起麒麟,这是客家人最盛大的仪式。他们来到老人预先选好的一棵古樟树下,供上麒麟和客家先祖的神位。此时,大伙儿都看着老人,老人端起酒,一杯敬天

地;一杯敬麒麟;一杯敬大家。然后,老人沉默地看了众人一眼。唰——老人将蒙在麒麟眼上的红布一下揭开了,顷刻间锣鼓敲响了,一股奇异的力量让我的血液沸腾了一下,我看见了那只麒麟,两眼射着奕奕精光。

这只麒麟将舞过每一家客家人的老屋。老人也是麒麟的舞者。麒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一

家老少出门奉迎

..。此时,你看见那个老人挥动着彩棰,边舞边唱,你不知道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

麒麟舞动的地方,是一个绝对圣洁的禁区。

此时夜空高远明净。突然有一个黑色的身影闯进了禁区,手里拿着一截树棍模仿着那老人的动作扭动起来,唱了起来。等人们反应过来,才发现是一个不知从哪儿流浪来的疯子,一身邋遢的破西服,还滑稽地打着领带。他丝毫不理会众人的惊愕,只管自己狂舞,歌唱。这样的事好像从未发生过,这是对客家人神

灵的亵渎

..!人多手杂,我没有看清是谁出手了,那猛地一击让我惊悸了一下,他一下仆倒在坚硬的地上,他的疯狂之舞猝然终止了。但很快,他居然又爬了起来,又唱又跳。他的舞蹈里除了疯狂,还有血。他的歌声里有血。月光把刚才发生的情景又重新照亮了一次,这一次动作更猛烈了,他瘦小的身子被倒提起来,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他……不会……死吧?我的心在下沉……

这时我看见,老人的眼睛再次变得血红了,他的目光第一次离开他一直虔诚地看着的麒麟,转向了那个疯子。他沉默地看着这个不知来路的疯子,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老人的手,我看见他慢慢地把手伸向那个躺在地上的疯子。我感觉到了这只手的力量,那疯子被他拉起来了,我觉得自己也被他拉起来了,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后来,老人把这个疯子收留了,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我常去那里看老人教疯子手艺。说到这个徒弟,老人开心得不得了:“你别看他是一个疯子,他可用心了,很多事你都不用教,他看看就明白了,他的心眼

豁亮

..呢!”老人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

这就是我要描述的一种真实,那传说中的麒麟不是别的,是一个客家老人。我也真实地感到了这个客家村落的存在。麒麟是客家人的灵魂,麒麟舞是客家人的灵魂之舞。——她的魂还在。

(取材于陈启文同名小说)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里面的讲究

..却实在太多讲究:值得注意、推敲的地方

B. 一家老少出门奉迎

..奉迎:奉承,迎合

C. 这是对客家人神灵的亵渎

..亵渎:轻慢,不尊重

D. 他的心眼豁亮

..呢豁亮:明白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首、尾段写到“我要描述”东西分别为“从不曾存在”和“真实”,貌似矛盾,实际上体现了“我”的认识过程。

B. “我会让你看见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既强化了老人的执着,又与老人制作麒麟的进程相关,展现了情节的发展。

C. 作者大量运用对比,如过去与现在、老人与其他客家人、老人与麒麟、“我”与疯子等,突出了老人与“我”对传统的坚守。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写“我”的所思所感,则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20. 请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

(1)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

(2)我觉得自己也被他拉起来了,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21. 请概括小说中写了哪些关于“疯子”的内容,并联系全文分析写这些内容的作用。

【答案】18. B 19. C

20. (1)“我”为这项传统艺术难以传承感到忧虑,眼神越来越暗。而客家老人扎麒麟越来越专注投入,随着麒麟头制作接近完成,越来越喜悦,眼睛越来越亮。

(2)看到疯子搅乱麒麟舞被打,善良的“我”为疯子的安危担心,内心下沉。老人伸手救了疯子,也让“我”不再为疯子担心。

21. 内容:搅乱麒麟舞被打时被老人救下来;成为老人的徒弟,是制作麒麟技艺的继承者。

作用:(1)搅乱麒麟舞被打时被老人救下来:拓展了作品的内容(引发了新的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老人救疯子的情节,在老人看来,真正的“圣洁”不仅是对仪式的虔诚,更是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悲悯与尊重,展现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揭示了老人不仅是麒麟的制作者,更是麒麟精神、客家人之魂的体现者这一主旨。

(2)成为老人的徒弟,是制作麒麟技艺的继承者:展现了老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呼应前文中扎麒麟、舞麒麟后继无人的情节,使故事完整;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民族之魂最终得以传承的欣慰。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词语含义的分析能力。

B.奉迎:此处是敬辞,虔诚地迎接。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我’与疯子等,突出了老人与‘我’对传统的坚守”错误。文中没有将“我”与疯子进行对比,同

时,文章所反映的是老人对传统的坚守。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1)中,将“我”和客家老人的眼神进行了对比,从前文“现在,忽然有了太多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这个过程很烦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的眼神越来越暗,是因为制作麒麟这一传统艺术已经没有传承人,“我”为这项传统艺术难以传承感到忧虑,眼神的“暗”代表了“我”的忧虑。而老人“眼睛越来越亮”,文中“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小机关,轻轻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这麒麟,一下子活了”体现了客家老人对制作麒麟的专注和用心,以及麒麟头制作接近完成时的喜悦。

(2)从上文“这一次动作更猛烈了,他瘦小的身子被倒提起来,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他……不会……死吧?我的心在下沉……”可知,“我”的心下沉是因为疯子跳舞被打,而且感觉他受伤很重,善良的“我”为疯子的安危担心,在看到老人伸手救了疯子,我为老人的善良而感动,也为疯子的获救而放心,所以,“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内容的概括及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从文中“突然有一个黑色的身影闯进了禁区,……只管自己狂舞,歌唱”“那猛地一击让我惊悸了一下,他一下仆倒在坚硬的地上,他的疯狂之舞猝然终止了……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老人的手,……那疯子被他拉起来了”“后来,老人把这个疯子收留了,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等内容可概括出:疯子搅乱麒麟舞被打,老人伸出援手将他救下,老人将他守卫自己的关门弟子,成为制作麒麟技艺的继承者。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引入疯子这一人物,对疯子进行了大段描写,让疯子引发了新的矛盾,从而拓展了作品的内容,这部分的作用可从情节和主旨方面来分析。从情节上来看,推动了情节发展。疯子的引入,呼应前文中扎麒麟、舞麒麟后继无人的情节,让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从主题上分析,老人对疯子出手相救,展现了老人对麒麟精神的深刻领悟——真正的“圣洁”不仅是对仪式的虔诚,更是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悲悯与尊重,从而揭示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也体现了老人不仅是麒麟的制作者,更是麒麟精神、客家人之魂的体现者这一主旨。制作麒麟技艺找到了传承人,这一传统文化仍将传承下去,而疯子所展现出的对于这一文化传统痴迷则是老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暗示与象征,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民族之魂最终得以传承的欣慰。或表述为:客家的麒麟舞只能传给一位外来的疯子,而客家人自己却纷纷离开,对比

意味强烈,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民族之魂面临传承困境的忧虑,深化了主旨。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语言基础运用

①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技术的冬奥会速滑场馆。

②该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中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③它的使用,不仅能够为冬奥会比赛提供温度稳定、厚度均匀的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冰面,还可以使国家速滑馆的碳排放量接近于零。④同时,国家速滑馆还配有一套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制冰产生的废热可用来.除湿、冰面维护、提供生活热水等。

2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删去“冬奥会速滑”,表达更简洁且语意不变。

B. ②句中“先进”和“环保”两个词语的位置不能互换。

C. ③句中“可以”可改为“用以”。

D. ④句中的“来”应该改成“在”。

23. ③④句中有三个画波浪线的短语,其中有一个需要修改,请找出并将修改后的短语写在答题卡上。【答案】22. B 23. 维护冰面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之简明及准确的能力。

A.“冬奥会速滑”是修饰限定“场馆”,不能去掉;

B.因下文③句“不仅……,还……”,先说先进,后说环保,与之照应,故不能互换位置;

C.“用以”表目的;“可以”后是结果。此处不是目标,不能改。

D.改成“在”后应在结尾加“等方面”,否则就不能搭配了,不能改。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④句中“冰面维护”为主谓短语,而“除湿”和“提供生活热水”都是动宾短语,并列短语结构应该一致,故应该为“维护冰面”。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24. 同学们就“阅读名著与学习写作的关系”展开讨论,请你结合《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红岩》等作品中的一部或几部,谈谈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150字左右。

【答案】我们可以从名著里借鉴一些优秀的写作手法,比如《老人与海》里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圣地亚

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马诺林”是人类精神力量生生不息的象征,“大马林鱼”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为具体的实物,以此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比直接表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更为意蕴丰厚。在写作中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作文显得更意味深长,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因此,阅读名著对写作有指导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鉴赏名著的写作技巧并学会运用其指导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议论

关键词:找到“阅读名著”与“学习写作”之间的关系

写作对象:发表观点

写作要点:简要叙述某名著中的某一写作特色或方法,论述如何将这种特色或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去,以此指出“阅读名著”和“学习写作”之间存在的关系,即阅读名著可以指导日常写作,可以从名著里获得灵感,学习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的手法、积累词句等。

答题关键:务必对所列名著中某部或某几部的写作技巧很熟悉,然后结合情节、主旨等,分析这种写作技巧对表现主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实际写作运用中如何把握此技巧。

25. 学校组织高三年级参加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春游,向同学们征集小组活动方案。你会如何设计?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方案及设计意图。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高三年级春游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了解家乡,拥抱自然,健康同行。

二、活动目的: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开拓视野,欣赏家乡山水,培养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备考的紧张心情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身体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意志在活动中得到磨练。

三、活动路线:(徒步)学校——北河——凤凰山——凝翠谷——北河——学校。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

这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微写作,要求学生设计春游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路线、活动流程、注意事项等等。其中活动目的应当体现设计意图,比如与“春游”有关,可以设计成徒步春游,目的是亲近自然,关注健康,也可以以了解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当然作为高三年级,也

可以以缓解备考压力为目的。在介绍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加以介绍,做到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注意字数限制。

26. 高考就要来临,请你以“致高考”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受。要求:感情真挚,

有感染力。150字左右。

【答案】参考答案:

致高考

高考,

人生的第一场战争,

我以最佳状态去拼。

如果我赢了,

大学里,

再好好地历练本领。

高考

人生的第一场战,

我以最佳状态去拼。

如果我输了,

也没有什么丢人,

只要有追求,

心中就会有春天。

高考,

人生的第一场战争,

但它不能决定整个人生。

人生的前途、幸福

不是都写在大学,

只要心中有太阳,

走到哪,

哪里就有光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设置的情景是“高考就要来临”,高考就要来临,面对这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考生自然感慨万千,写作当然有话可说,因此在写作内容上,可写自己面对高考时的所见、所感。比如写同学一起备战高考上晚自习的场景,借以表达自己对高考充满信心,或表现“恰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或表达高考让我欢喜或让我忧等真实的感受。

题干要求“以‘致高考’为题”,那微写作的题目就限定为“致高考”。

提干要求“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受”,从表达方式上看,应选择描写加抒情,或者只选择抒情一种表达方式。从表现手法来看,可选择多种修辞,比喻、排比等修辞均可考虑使用,这样以增强表达效果,如“高考,人生的第一场战争”,运用了比喻修辞,把高考比喻成战场,形象的表现高考的紧张气氛和它在我们人生中的位置。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7. 有位航海家说:“风总是偏爱那些知道风向的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答案】例文:

胜利偏爱敢拼的人

竞技场上,勇于挑战困难的选手是真正的强者。生活中,胜利也偏爱敢拼的人

世界杯少了意大利队,让不少布冯的球迷伤心不已,或许意甲联赛年度最佳球员的称号能抚慰他们的心,毕竟这是该奖项近20年来第一次颁给门将。布冯在领奖时却说,自己知道意大利队为什么输给瑞典队了,因为他站在这里意味着球队没有未来。

在世界足坛,这种故事并不鲜见。2018年世界杯官方海报的主角——苏联传奇门将列夫·雅辛被称为“门神”。据统计,他曾在一年间共扑出过98个点球,也是至今为止唯一获得欧洲足球先生荣誉的守门员,可“门神”也没能力保球队在世界杯上取得骄人战绩。

不同的故事道出了相同的难题——拥有一位世界级门将,对球队来说是幸福还是不幸?一方面,优秀的门将确实能够威慑对方球员,杀敌于无形,给球队带来安全感。另一方面,如果门将经常上演“世纪大救援”,队里的其他球员就不得不反思了。毕竟门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即使常有“神发挥”也只能力保不失球。所以其他球员该拼还得拼,得直面挑战,担起自己的责任。

不止足球场,在需要团队配合的竞技项目中,每位队员都得直面挑战、敢闯敢拼。前不久,中国男篮红队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与韩国队一战中,核心球员丁彦雨航遭遇严防,年轻后卫孙铭徽利用突破和三分球帮助队伍打开突破口。随后王哲林、阿不都沙拉木也都有不俗表现,多点开花为队伍带来胜利。

202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 语文 2021.5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种植大米。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实际上也很小,所谓“大”只是相对植物微小遗存而言,即用肉眼或低倍显微镜就可以看到;而植物微小遗存则必须通过高倍显微镜才可看见。 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植物微小遗存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孢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壤中长期保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化物,植物产生植硅体很可能是为了防止食草类动物的咀嚼而长期进化的结果。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因此植硅体分析法在水稻考古研究上具有优势。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有机物质,温度超过40度就会变形糊化,如此脆弱的淀粉粒如何能保存在考古遗址中是还需探讨的问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隙深处而得以留存。 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赵志军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验

2021届北京高考语文:写作专题含答案

写作专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1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 (1)同学们就“阅读名著与学习写作的关系”展开讨论,请你结合《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红岩》等作品中的一部或几部,谈谈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 (2)学校组织高三年级参加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春游,向同学们征集小组活动方案。你会如何设计?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方案及设计意图。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高考就要来临,请你以“致高考”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有位航海家说:“风总是偏爱那些知道风向的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反转,指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或对事物的认识产生颠覆性转变。请以“反转”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合乎情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2.(10分)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3.(50分)略 北京市东城区2021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满怀理想的人为改变个人或国家的命运而努力。请结合《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中的某一个人物,谈谈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要求:人物、情节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2)2021年“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即将发布,现有“合、驰、济、安、长、通、韧、互、同”九个候选汉字。你认为哪个汉字最有可能成为年度汉字?请简述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3)高中三年,我们常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循环往复,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看似单调寻常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别样的自然风景。请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你眼中的风景。要求:描写生动,感情真挚。150字左右。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1936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与新生的谈话会上,这样问学生:“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八十五年后的今天,这两个问题依然值得每一位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三同学认真思考。请以“人生两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请以“我愿全速奔向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3. 略

【九年级】北京西城区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九年级】北京西城区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 版) 内容预览: 北京市西城区202118年初三二模试卷 语文 2021. 6 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六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泌(mì)翘首(qiào)贻笑大方(yí) B.伫立(zhù)炫耀(xuán)高瞻远瞩(zhǔ) C.膝盖(xī )憎恶(zēng)谆谆教诲(huì) D.胆怯(qiè)颈椎(jìng)惊涛骇浪(hà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典籍收藏在我国渊远流长,早在商代就有了图书馆,至魏晋时期藏书之风大为兴盛。 B.在正月十五元霄佳节,人们除了挂红灯、放焰火外,还要猜灯谜、舞龙灯、耍狮子。 C.陶家村村前的这条河上当初是没有这石桥的,客商往来要用大乌竹做成的船来摆渡。 D.在表达悲剧主题方面,日本的《源氏物语》与中国的《红楼梦》真有异曲同功之妙。

3.下列句子中加点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造化之功,说明自然环境对 人格形成有巨大影响。 B.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期 而艰巨的工作。 C.炎帝被黄帝打败后,炎帝手下身经百战的名将刑天杀到天庭,指名要与黄帝单打 独斗,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D.“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文化比较研究,外国学者的观点对于 我们认识自己是有益的。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咱们赶快回家,”妈妈对儿子说:“你爸爸做好饭在家等着我们呢。” B.农贸市场上的蔬菜真丰富,洋葱,花菜,胡萝卜,青椒……应有尽有。 C.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醉酒驾车要被刑拘的规定在现实执法中能否落实? D.《阅读与鉴赏》杂志近期发表了张老师《读〈荷塘月色〉有感》一文。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我们头顶五六丈的上空,发出一声可怕的霹雳,天空被彻底震裂了,震碎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霹雳的威力之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这棵大树依然挺立着,烈日烤灼着它,干渴折磨着它,然而它没有倒下,它坚韧 而顽强地活着。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这棵大树所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它的 坚韧和顽强。 C.天边几颗调皮的星星,时隐时现,似乎在不知疲倦地和月亮捉着迷藏。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星星时隐时现的情态。 D.看着眼前的木槿,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半截了,还开花!土埋半截了,还开花!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木槿的顽强精神,表达了作者的震撼与赞 美之情。

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丰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 高三语文 2023.04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提起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家会想到什么颜色?银装素裹的白,冰天雪地的蓝,抑或是浓重大气的红?其实,北京冬奥色彩远不止这些。北京冬奥设计团队基于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体系的挖掘,对三个赛区城市色彩的分析,并融合当代时尚潮流,最终设计完成了一套冬奥色彩系统。这套色彩系统包含主色、间色、辅助色三部分。五大主色取名为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五大间色取名为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三大辅助色为墨、金、银。这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颜色,展现出北京冬奥会一幅幅绝美的“色彩盛宴”。 和北京冬奥一样,2023年央视春晚也有一套专属的色彩系统。根据色彩系统设计和应用特点,可分为“寻色”“拾色”“弄色”“舞色”等四个阶段。整个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来自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追寻。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色彩,每一种颜色皆如诗如画,韵致斐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诗意和对未来的寓意,也蕴含了中国人的时空观和生命观。对色彩的追溯不仅可以让我们能够找到文化根源,发现文化底色,还能通过“寻色”来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

的向往。色彩系统的“拾色”阶段则须遵循上述理念,从中国传统色中提炼并组合出五种具有吉祥寓意的主色。这五种主色分别为吉祥红、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如意蓝。同时,每种主色可延展成8种延伸色,最终形成40种可应用色板、10套配色模版。“弄色”阶段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依托现代视觉技术,对色彩不断测试、校准、调整。最后通过“舞色”阶段表演者的演绎,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春晚当日霸榜热搜、刷屏网络的节目《满庭芳国色》,就属于“舞色”阶段。梅红、月白、青骊、凝夜紫、远山黛……舞为语,曲为韵,节目赏心悦目,让观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到了中国文化无限丰厚之底蕴。 其实,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色的追捧,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国风口红频频断货,其中的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传统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贡献的智慧……身处快节奏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历经岁月积淀的色彩才是最高级的,直入人心的。 对于中国传统色,我们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对中国人来说,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切口。当我们置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色流转于自然万物,也定格在绘画、器物、建筑中,很多人得以捕捉到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感,感受到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取材于代依莎、范昕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8 作文(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8 作文(原卷版) 1.(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青年人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须执着、专一,不可半途而废,如此,方能终成大业;也有人认为,青年人确立了奋斗目标,也不必做茧自缚,可因时更换,顺势调整,这样才能不负此生。 对于以上意见,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见解与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真正厉害的人,早把人生调成了这三种模式:①“静音”模式:调成“静音”模式的人生,让我们专注提升自己。②“闯关”模式:人生就是一场“打怪升级”的过程,每天都精力充沛。③“飞行”模式:学会与自己独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正值青春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2023·福建福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 天,可以指天道、命运。如孔子在颠沛间感悟到传承文化的“天命”;荀子则发现事在人为,提出“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落其在天者”;更

有毛泽东道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天,也可以指自然宇宙。“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是屈原对“天”的追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苏轼诗意的吟唱;当今时代,频发的极端天气、神秘的太空之迷等都引发人们深思…… 作为21世纪的青年,你对“天”有怎样的遐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 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2023·福建·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Ⅱ中,梁晓声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①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指出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②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 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③松下幸之助择用人才总说,首先选用看升国旗就流泪的人。 ④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

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语文 2023.5 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基础・运用(共14分)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了解文物考古知识,走近中国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最美国宝我推荐 年级举办“我最喜爱的文物”推荐活动,你为此撰写了以下推 荐词。 我想推荐的文物是西汉“中国大宁”铜镜(右图)。铜镜作为 古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与服饰、妆容一起演yì ()着国人对美的追求。这面铜镜之所以赢得世人瞩目,不仅 因为.它轻巧实用且纹饰繁复精美,还因为其纹饰中有吉xiáng ()的铭文。这面铜镜边缘刻有篆字,其中的“中国大宁,子 孙益昌”八个字表达了祈.盼国家___①___安定和子孙___②___昌盛 的愿望。 1.对推荐词填入括号中的汉字和加点字的读音进行判断,下列说法 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演yì”在此处意思是“展现”,“yì”写作“绎”。 B.“因为”在此处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为”读作“wèi”。 C.“吉xiáng在此处意思是“吉利”,“xiáng”写作“祥”。 D.“祈盼”在此处意思是“恳切盼望”,“祈”读作“qǐ”。 2.现己查到“中国大宁,子孙益昌”中“大”和“益”的词典义依次为“程度深”和“更加”,要根据语境调整成更为顺畅得体的解释,填入文中横线处。下列各组备选解释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极其②越来越 B.①极其②多一些 C.①极力②越来越 D.①极力②多一些 活动二文物考古微研究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要哽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

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导写及佳作点评

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导写及佳作点评 【作文题】 退出朋友圈,卸载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这使人们离这个世界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本题的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列出“退出……”“卸载……”两个具体行为;第二部分提出了论题:前述的行为的结果(或本质)是离世界更近还是更远呢?材料根据现象提出论题,旨在探讨现代信息语境中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审题过程中,同学们应该首先直面论题。人们的这些行为使他们离世界更远还是更近了呢?如果答案是“更远”,那么远离的可能是“朋友圈”“软件”“引擎”的相关世界;如果答案是“更近”,那么可能是指另一层意义上的“世界”。至此我们发现,“远近”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世界”,“世界”也是这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 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人们的行为对象,由此归纳出行为主体的意图和心理特征。“朋友圈”“社交视频软件”是现代人社交的主要信息平台,在这个虚拟的社交网络内,人们主要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表达个体的切身感受。这是经他人所描绘的“世界”,难免带有“片面”“主观”的特征。“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这两种工具都会为了更好地提供“人性化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过滤、选取、排列信息,然而这种推算通常基于“大数据”预选用户偏好,因而很容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陷阱。同时,信息世界本身还具有的虚拟、驳杂、流变、喧嚣等特征。 正是这些特征,使得人们选择了“退出”与“卸载”的行为,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离一种的“世界”更近,另一种的“世界”更远——他们希望通过离开虚拟世界而走向真实世界:远离网络亲近大自然、回归社会生活;远离片面的、主观的世界,关注整体的、多元的世界;远离因喧闹驳杂而浮躁焦虑的世界,靠近因平和而沉稳宁静的世界。这样一个自主取舍的行为,表现了人们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觉知,他们意识到了个体与世界关系的异化,为了免于信息世界带来的侵占,他们尝试通过一种主动舍弃的姿态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赋予了自己消极的自由。 分析完行为以及成因之后,同学们可以对这一行为进行自己的评判,“退出”和“卸载”是否能够达成人们的期望?这是一个从“应然”到“实然”的思考。人们自认为“退出”和“卸载”的行为应该会远离网络世界因而靠近真实世界,但是,这一结论隐藏了一个大前提——网络世界不属于世界的一部分。然而,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信息时代已然来临,电子化、智能化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如果否定了变化中的世界,无疑就否决了“世界”本身。退而言之,即使人们退出了网络世界,他们是否就能远离信息时代的喧嚣与骚动?以隔绝之法求亲近之事,很可能只是缘木求鱼。 最后,同学们可以尝试做出自己进一步的思考,这里推荐以下三个方法:1、抓住材料中的核心词“世界”进行再思考;2、对“人和世界”的关系做辩证思考;3、将材料放入现实情境中进行深入思考。 这是一个怎样“世界”? 真的存在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吗?柏拉图构想了一个“理念世界”,并认为相较于变化不定的现实,这才是永存的真实世界。我们每个人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体验和经验的综合,或者说,对个人来说,他唯一真正知道的世界是由自己的感官和认识所创造的世界。虽然这被很多哲学家称为表象世界,但却是一个人最真切意识到的世界。我们创设了它,我们也困囿于它。因此,世界到底是如何的,取决于它唯一的创造者——人们。 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为何还有“远近”?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就身于世界之内,那么“远近”的标准似乎

2021年北京市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写作

2021年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2021 东城二模】 25.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将“为了,我”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是一首叙事诗。请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略 【2021 西城二模】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青春的含义,可以是责任,是担当,是慷慨激昂;还可以是勤于思,是精于业,是一棒又一棒的薪火相传。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你用什么来诠释“青春”的含义? 请以“在迎接建党百年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观察下图,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略 【2021 海淀二模】 23.请你以“我的中国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或书写你自己的现实生活,或发挥想象虚构故事。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略 【2021 丰台二模】 五、写作(40分)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相向而行,就是与对方迎面而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不同的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差异多大,只要彼此心相通,不停步, 相互包容和解、协商合作、取长补短,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的道路。请以“相向而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假如有一种“读心耳机”,能够让佩戴者面对他人时听到对方的心声,你会怎样使用它呢?使用后会发生什么呢?请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略 【2021 石景山二模】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在考场上,我们接触过“金庸”“老舍”“新闻”“足球”“动物”“理想照耀中国”等不同的主题;在课堂上,我们接触过新知识、新的学习方式;在“社会 大课堂”或旅行途中,我们接触过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文化……每一次接 触新事物,都会带给我们新奇的体验、感受或思考。请以“接触”为题,写一 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你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题目,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略 【2021 顺义二模】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无论在何时何处,正义与力量总能撼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安静时,经常会感受到这其中的一声声深情的呼唤,这呼唤催人奋进,促人成长。请以“我听到了深情的呼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有很多珍贵的事物在受到损害后,我们都感到非常惋惜或者痛苦。假如有一天你掌

2021高三二模金山作文题解析及范文(看别人生活与生活给别人看)

2021高三二模金山作文题解析及范文(看别人生活与生活给别人看)(5篇佳作60--62分) 原题回放:有人说,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现象类 关键词:看别人生活生活给别人看 总述材料:题目跟秋考作文题相似,写我们对这话的看法。我们可对材料中的“有人说”进行质疑,可以赞同,也可以否定甚至作补充。我们留意到材料中“误区”二字,所以,我们要思考常规问题:为什么要看别人生活?有何利弊?为什么要生活给别人看?这又有何利弊?这两者有何关系?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漂亮标题 ①看与被看中寻找自我②身在纷杂,心向纯净③款款独行,努力生活 ④颜色不一样的烟火⑤偶尔欣赏,认真生活⑥逍遥镜外,活出真我 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⑧莫为他人困,自可摘星辰⑨仰望星空,活出真我 素材积累 1.要从别人的生活中找出例证,参照与证实我们自己的生活;于是我们便也须为别人的观瞻而生活,极力要使自己的生活具有成功的参照性。我们互相窥探着,互相关切着,互相为了对方建设家庭--王安忆 2.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尼采 3.在一番激烈抗张之余,当濒临绝望之际,倏然返回自我的人,即可认清自己和世界,进而改变自己的所有本质,超越自身一切的痛苦,进入无比崇高、平静、幸福的境界。——叔本华 4.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蒙田 5.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海明威 6.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蒲柏 7.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求、安全

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真题高考模拟 高中联考期中试卷 期末考试月考试卷 学业水平同步练习

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解析)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活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6.4%~10.8%。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虽已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2021高三二模长宁作文题解析及范文(方法与问题)

2021高三二模长宁作文题解析及范文(方法与问题)(4篇佳作62--65分) 原题回放: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学到或总结出一种作文审题方法,但面对一个新的作文题时,却发现原来的问题仍未解决。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却往往发现,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题。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题目类型:现象类案例型 关键词: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总述材料:材料先提供一个案例,再归结为一种现象,然后要我们谈认识和思考。这案例是我们分析问题的起点,提出的现象是我们深入讨论认识和思考的方向。我们要抓住“对此,你怎么看”中“此”所指代的“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间题的方法,最后却往往发现,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题”。这是引导我们思考写作的方向。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人们总热衷于寻找未必能很好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是否我们不要找方法?显然不对。是否一切都按方法做?也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至此,我们还要厘清材料中两个概念:“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界定概念 1.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是事物的共性,是规律,是普遍性。 2.解决好某一个问题:是事物个体、是差异,是特殊性。 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事物的普遍性即共性,事物的特殊性即个性。共性寓于个性当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为什么会出现拥有很多方法却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题?

1.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寻求某一类问题方法的速度,或许赶不上问题层出不穷的速度。 2.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我们都在寻找普遍的方法来执简驭繁,结果是方法越来越多,却总还会遇到老方法不能应对的新问题。 3.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为了所谓高效,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方法技巧,它们在解决一般问题时还是行之有效的。 4.很多情况下,我们明知方法有局限性,但仍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它,因为方法即使不能应对所有新情况,也能指导我们应对大多数的已知情况。再说,个体的无限变化,也都是在类别的有限之下。 5.在全新的问题面前,旧经验、旧方法的失效意味着新的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拐点已然到来。 6.有时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是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经验、规律对于个别、特殊亦有其意义和价值。 三、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 1.拥有许多方法却解决不了某一个具体问题,不说明方法的无用,更说明现有方法的不够,我们需要破坏性创造。 2.我们要明白:如果这个世界真有一种万能的解题方法,那就是面对问题,你自身具备解题能力。 3.方法多而未必能解决某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沉浸在方法套路中,要直面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这也许正是将引发整个领域认知革新的关键问题,或可能是见识到问题的真相,已有的方法可能是在有限经验内的是一种有待证伪的猜想。 4.知识是不断更新、迭代,方法也是这样的。学习或总结一种方法,本身是值得推崇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所以说方法无罪,这是原始的工具论,我们要反思自身,寻求破解之道。 5.新的方法总是基于旧的理论,我们要学会变通。我们不能把所有问题当作一成不变的模板来解决。问题总会层出不穷地出现,方法也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我们要解决曾经没能解决的问题。 6.总有新的变化和挑战,我们不仅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方法,更应该用新的方

2021届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1届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1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语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18分)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1】得,剖刑而莫邪【2】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3】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错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非劫之以形势,非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夫是之谓暴察之威。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4】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谓狂妄之威。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 子发【5】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既,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6】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取材于《荀子·强国》)注释:【1】火齐:火候。【2】莫邪:古代宝剑名。【3】劙:割。【4】讙敖:喧嚣。【5】子发:楚国令尹。【6】僇:羞辱。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范正刑范:铸剑的模子B.举错则时错:错误 C.不可不孰察也孰:仔细D.耻受赏之属耻:使……感到羞耻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剖刑而莫邪已发诫布令而敌退B.其诛不服也审楚发其赏 C.则无以有其下是以百事成D.古者明主之举大事子发之致命也恭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国不敢婴也敌国不敢侵犯 B.礼乐则修礼乐制度美好 C.非劫之以形势(如果)不是用权势去威逼他们 D.为善者劝做好事的受到劝阻

北京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红楼梦》阅读)

北京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红楼梦》阅读) 一.东城区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共5分) 17.《红楼梦》第29回中,贾母认为贾宝玉、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你如何看待贾宝玉、林黛玉二人关系?请结合《红楼梦》中从两个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二.丰台区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共5分) 17. 有关袭人的评价,历来有争议。清代涂瀛评价:“袭人者,奸之近人情者也。”与此截然 相反,脂砚斋对第二十一回回目中“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直接批注为“当得起”。袭人是“奸” 是“贤”,你如何看?请以至少两个事例加以阐释。 三.房山区 17.在《红楼梦》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凤姐展现了她卓越的理家才能,请结合 此回内容与原著其它情节,借凤姐的理家表现分析其理家之才。(5分) 四.朝阳区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共5分) 17.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了众多女子的美,请你选取其中一位女子,说说她具有哪 种美。要求:结合原著,至少举出一处情节加以分析。(5分) 五.顺义区 17.晚清李庆辰《醉茶志怪·说梦》中有辞赋一篇,为“代怡红公子吊黛玉之作”,下面是其中写林黛玉的句子: ①伶仃辞故里,聊投渭馆(舅家)以栖身 ②仿繁英之凋谢,一抔净土,锄成舍北花坟

③观梅赏雪,闺帏擅名士风流 ④床头回首,犹呼浊玉之名 ⑤炉面飞灰,尽毁香奁之稿 (1)请任选三句,分别写出该句在《红楼梦》中对应的情节(3分) (2)第④句中,“浊玉”指的是谁?“浊”字有什么含义?(2分) 六.昌平区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共5分) 17.《红楼梦》里多处写到了“扇子”,如“宝钗用扇扑蝶”“晴雯撕扇”“贾赦夺石呆子之扇”等。 请从上述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概述相关情节并对人物作简要分析。(5分) 七.海淀区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21题。(共6分) 21.《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写到了色彩。这些色彩或由景而生,渲染环境气氛;或借衣饰居所,烘托人物形象;或见于诗词曲文,寄托思想情感……请从原著中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八.西城区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6.《红楼梦》续书的第111回,鸳鸯在贾母死后选择了自杀殉主。续书这样安排 有何依据?请根据前80回中的相关情节具体说明。(5分)

2021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昌平区2021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2021.05 本试卷共8 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络及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促使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发生变化,阅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选择的多样化导致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相应改变。鉴于屏读的日益普及,并对纸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教育研究人员对纸读与屏读这两种阅读方式进行过比较研究。 所谓纸读,即纸质阅读,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的阅读方式,是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具有不可替代性、便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目前仍然占据阅读的主流地位。自造纸术诞生以来,纸质阅读就成为高品位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是因为纸读不只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或信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纸读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是屏读不可企及的。触翻、听声、闻香、视读、品味是纸读的五感。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介质,那些散发着油墨气息、装帧精美的纸质书刊给人美的享受。二是阅读的舒适性能给阅读者带来宁静感,从而抑止浮躁,养成人的书卷气质。书本的温润厚重能让人趋于理性,从而更深沉、更成熟,因而纸质书刊更能打造一个安抚社会浮躁心灵的文化空间,给人以阅读过程的文化体验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三是纸质书刊的公信力和权威度相对较高,要读那些内容深刻、震撼心灵、提升境界的高品质书刊,真正要获取文化、思想时,许多读者依旧首选纸读。 屏读就是屏幕阅读,是一种电子阅读。屏读是以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子阅读器等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更重视学习时的及时反馈与沟通交流。屏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们从纸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屏读方便快捷,读物来源极其丰富、渗透率高,内容获取、存储、摘录与整合方便,并可与他人即时分享与互动。在屏读时,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全都消失了,阅读由个性化阅读转向泛在阅读、协作阅读和社会化阅读,其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阅读。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读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屏读快捷、互动、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优势,也要在长篇幅的文章阅读、深度阅读、沉淀自我时拿起一卷钟爱的书籍。在数字环境中,为了获取信息、增进理解、扩充知识,我们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迥异的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便在充分享受数字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