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目前医院中开展的血脂检查,主要是对血液(血浆)中所含脂类进行的一种定量测定方法。常用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①总胆固醇(Tch或TC)和胆固醇酯(chE)测定。

②三酰甘油(TG)测定。

③脂蛋白组分和亚组分测定。又可再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亦称为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亦称为低密度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亦称为极低密度胆固醇,VLD-C)三类。

④磷脂(PL),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神经磷脂等测定。

⑤非脂化脂肪酸(又称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⑥微量的类固醇激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

⑦载脂蛋白测定。

三、血脂检查指标

1、总胆固醇(TC)

正常范围在5.23—5.69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5.72毫摩尔/升,可视为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女性绝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随年龄增长也有增高趋势。

2、甘油三脂(TG)

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0.56—1.7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1.7毫摩尔/升,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低于0.56毫摩尔/升,称为低TG血症。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素等药物时。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范围是大于1.00毫摩尔/升。

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范围是低于3.12毫摩尔/升。

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是在2.6毫摩尔/升以下。

【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5、脂蛋白(a)[Lp(a)]

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小于300毫克/升。

【增高】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和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

【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6、磷脂(PL)

在肝脏合成最活跃,主要由胆汁和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磷脂还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正常范围在1.3—3.2毫摩尔/升。

【增高】常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另外,他对于未成熟儿(胎儿)继发性呼吸窘迫症出现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7、游离脂肪酸(FFA)

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含量极微,而且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因此,不能凭一次检测结果来评判,要作连续的动态观测。

【正常范围】在0.4—0.9毫摩尔/升。

【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症、肥胖、重症肝疾患、急性胰腺炎等;

【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瘤、脑垂体功能减低、艾迪生病。

四、血脂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在检查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检查空腹血脂时,一定要抽取空腹12小时以上的静脉血,检查的头一天晚上8点以后禁食,不禁水。

(2)抽血前应维持原来规则的饮食,并保持体重恒定,千万不要在检查的头一天晚上参加宴会饱餐一顿,或吃夜宵。

(3)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4—6周内应无急性病发作。

(4)检查时不要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某些降压药物等可影响血脂变化,导致检验的误差。

(5)检查的头一天晚上一定要休息好,娱乐到半夜甚至通宵,第二天早上检查血压高、血脂也高。

(6)血脂检查易受许多因素影响,到医院化验前务必注意上述的几种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学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血流变的检查意义,对疾病有预报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危害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各种参数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 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

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男:14~20 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 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男:10~13 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情况:男:0~21mm/h 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

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

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红细胞变形能力

正常情况:男:3.9~5.0 女:3.0~4.2

降低提示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脏病。

红细胞刚性指数

正常情况:男:7.16 女:7.14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性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功能的基本状况。肝功能检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等的预防和治疗,都是极其重要的。

肝胆功能检查主要项目分类

肝功能检查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反映肝功能损伤的实验:包括血清酶类及血清铁等,以血清酶检查常用,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K—P)、r—谷氨酰基转肽酶(r—GT)等。临床证明,各种酶试验中,ALT、AST能敏感地提示干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其中,反应急性肝细胞损伤以ALT最敏感,反应其损伤程度则AST

较敏感。在急性肝炎恢复期,虽然ALT正常而r—GT持续升高,仍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r—GT持续不降常提示病变活动。

(2)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试验:检测肝脏对某些内源性(胆红素、胆汁酸等)或外源性(染料、药物等)高摄取物排泄清除能力,临床常用检测胆红素定量,总胆红素过高可诊断为黄疸病,如果胆红素进行性上升并伴ALT下降,叫做酶胆分离,即提示病情加重,有转为重症肝炎的可能。

(3)反映肝脏贮备功能的试验:血浆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是通过检测肝脏合成功能以反映其贮备能力的常规试验。ALB下降提示蛋白合成能力减弱,PT延长提示各种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

(4)反映肝脏间质变化的试验:血清蛋白电泳已基本取代了絮浊反应,r—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提示枯否氏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此外,透明质酸、板层素、Ⅲ型前胶原肽和Ⅳ型胶原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脏内皮细胞、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密切相关。

肾功能检查项目

1、血尿素氮(BUN)

参考值:正常情况:二乙酰-肟显色法 1.8~6.8mmol/L 尿素酶-钠氏显色法3.2~6.1mmol/L。

临床意义:增高: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2、血肌酐(Scr)

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男79.6~132.6μmol/L 女70.7~106.1μmol/L 小儿26.5~62.0μmol/L 全血88.4~159.1μmol/L。

临床意义:增加: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减少: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3 、血尿素

参考值:正常情况:3.2~7.0mmol/L。

临床意义: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

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4、血尿酸

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男149~417μmol/L 女89~357μmol/L >60岁男250~476μmol/L 女190~434μmol/L。

临床意义:增加: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等。

5、尿肌酐(Cr)

参考值:正常情况:婴儿88~176μmmol·kg-1/d 儿童44~352μmol·kg-1/d 成人7~8mmol/d。

临床意义:增高:饥饿、发热、急慢性消耗等疾病,剧烈运动后等。减低:肾衰、肌萎缩、贫血、白血病等。

6、尿蛋白

参考值:正常情况: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正常人每日自尿中排出约40~80蛋白,上限不超过150mg,其中主要为白蛋白,其次为糖蛋白和糖肽。这些蛋白的0.60(60%)左右来自血浆,其余的来源于肾、泌尿道、前列腺的分泌物和组织分解产物,包括尿酶、激素、抗体及其降解物等。生理性增加:体位性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发热、情绪激动、过冷过热的气候等。

7、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

参考值:正常情况:SPI<0.1表示选择性好 SPI0.1~0.2表示选择性一般SPI>0.2表示选择性差。

临床意义:当尿中排出大分子IgG的量少时,表示选择性好。相反,表示选择性差。

8、β2-微球蛋白清除试验

参考值:正常情况:23~62μl/min

临床意义:增高:肾小管损害。本试验是了解肾小管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特别有助于发现轻型患者。

9、尿素清除率

参考值正常情况:标准清除值0.7~1.1ml·s-1/1.73 m2 (0.39~0.63ml·s-1/m2) 最大清除值 1.0~1.6ml·s-1/1.73 m2 (0.58~0.91ml·s-1/m2)。

临床意义见菊粉清除率。儿童纠正清除值=1.73/儿童体表面积×实得清除值儿童体表面积与成人相差甚大,纠正公式为:最大清除值=1.73/儿童体表面积×实得清除值。

10、血内生肌酐清除率

参考值:正常情况:血浆一般情况下成人 0.80~1.20ml·s-1/m2 尿液成人男0.45~1.32ml·s-1/m2 女0.85~1.29ml·s-1/m2 50岁以上,每年下降0.006ml·s-1/m2。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0.5~0.6ml·s-l/m2(52~63ml/min/1.73 m2)时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0.3ml·s-1/m2(31ml/min/1.73 m2)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减退。注意:在慢性肾炎或其他肾小球病变的晚期,由于肾小管对肌酐的排泌相应增加,使其测定结果较实际者高。同样,慢性肾炎肾病型者,由于肾小管基膜通透性增加,更多的内生肌酐从肾小管排出,其测得值也相应增高。

11、尿素氮/肌酐比值(BUN)

参考值:正常情况:12:1~20:1

临床意义:增高:肾灌注减少(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衰等),尿路阻塞性病变,高蛋白餐,分解代谢亢进状态,肾小球病变,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降低:急性肾小管坏死。

13、酚红(酚磺太)排泄试验(PSP)

参考值:正常情况:15min0.25~0.51(0.53) 30min0.13~0.24(0.17) 60min0.09~0.17(0.12)120min0.03~0.10(0.06) 120min总量0.63~0.84(0.70)。

临床意义:肾小管功能损害0.50(50%)时,开始表现有PSP排泄率的下降。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血管硬化症,范可尼综合征,心衰,休克,重症水肿,妊娠后期,尿路梗阻,膀胱排尿功能不全等。

肝功检查基本项目

肝功能检查

(1)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

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ALT 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AST 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2)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

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溶血性黄疸时,可以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

(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长期白蛋白、胆碱脂酶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补充维生素K不能纠正时,说明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肝细胞合成蛋白、凝血因子功能差,肝脏储备功能减退,预后不良。

(4)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

主要包括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等,这些指标可以协助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5)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肝脏能合成Ⅲ及因子a链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机能中起重要作用。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均减少,临床可出现牙龈、鼻黏膜出血,皮肤淤斑,严重者可出

肝功能检查

现消化道出血。一般,最早出现、减少最多的因子Ⅶ,其次是因子Ⅱ和Ⅹ,最后出现,减少最少的是因子Ⅴ。

A、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值为11~15秒,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急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PT正常,严重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病人PT明显延长。P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较敏感的指标。

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正常值为80%~100%.其临床意义同PT

C、肝促凝血活酶试验(HPT)

是测定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之一,能敏感而可靠地反映肝损害所造成的凝血因子Ⅱ、Ⅶ、Ⅹ合成障碍。临床检测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其HPT降低。病情越重,HPT越低。当肝病发展到肝细胞功能衰竭时,其HPT均显著下降,一般多低于0.5.若HPT逐渐依次恢复,则预后良好。

肝功能检查最新项目

近期有关部门新增五项肝功能检查最新项目[1],具体如下:

1、甘胆酸(CG):当肝细胞受损或胆汁淤滞时,血液中CG含量就明显增高,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ALT等更敏感,能早期发现轻度肝损害,对区别慢性肝炎病

肝功能检查

情严重程度有帮助。

2、铁蛋白(SF):在肝内合成并储存,肝细胞炎症反应可使SF合成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可使SF释入血中,SF上升程度与肝细胞受损轻重呈平行关系,但在严重低蛋白血症、缺铁性贫血可明显降低。

3、前白蛋白(PA):对早期发现重症肝炎及慢性肝损害有一定意义。病愈重值愈低。

4、转铁蛋白(TF):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转铁。急性肝炎时TF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则可低。其他多种感染时TF降低,而缺铁性贫血和妊娠末期TF升高。

5、胆汁酸(TBA):是肝排泄的主要有机阴离子,其代谢情况主要受肝脏控制,当肝功能损害时,其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因此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

肝功能检查能反应什么?

肝脏的生理功能极为复杂,因此肝功能检查种类繁多,医生常选择几种有

肝功能检查

代表性的肝功能项目来了解肝功能,如蛋白质代谢功能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球蛋白比例)、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包括血液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红素)、肝脏染料排泄试验以及各种血清酶检查。

但是肝功能检查也不是万能的,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肝功能检查的敏感程度有一定限度,而且肝脏代偿储备能力很强,因此肝功能检查正常不一定没有肝病,另外,肝功能检查中的有些指标缺乏特异性,所以肝功能异常也不一定就是肝病。此外,血清酶的活性是一项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但它不反映肝脏功能,酶的指标只是对肝细胞完整性的估计。总之,肝功能检查只能作为诊断肝胆系统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要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还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象学检查等,全面地综合分析。

肝功能检查应注意什么?

1、肝功能检查[2]前不能进食,不能喝水,必须保持空腹,空腹时间一般为8~12个小时。

2、肝功能检查前一晚不可饮酒,不能吃辛辣食物,不能吃油腻食物,必须以清淡为主。

3、肝功能检查前一晚不可熬夜,不能服药,否则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检查异常。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常规分析 项目参考值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 [3.9-10×10^9/ L] 儿童 [5-12×10^9/L] 新生儿 [15-20×10^9/L ] ●增加: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尿毒症、严重组织损伤、传 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手术创伤后、 急性出血或溶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肾移植术后排斥等。●减 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 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 肿瘤化疗后、放射线及镭照射后、非白血病性脾功能亢进、化学物质如铅、 苯等中毒、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淋巴细 胞(LYMPH%)[0.2-0 .4] ( LYMPH#)[0.08 -4×10^9/L] ●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风疹、腮腺炎等)、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 咳、结核等)、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肾移植术后等。 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淋巴细 胞可相对增多。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 免疫缺陷病、严重化脓性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 胞(MONO%)[0.03-0 .08] ( MONO#)[0.08- 0.9×10^9/L]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某些白血病(如粒细胞 缺乏症的恢复期等)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中性粒细胞(NEUT%)[0.5-0. 7] (NEUT#)[2-7×1 0^9/L]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如汞、铅等的外源性中毒以及尿毒症等内源性中毒)、恶性肿瘤、 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等,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 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氯化锂等。●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疟 疾、流感、布氏杆菌病、麻疹、抗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中毒、X线及镭照 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度感染、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过 敏性休克、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嗜酸细 胞(EO%)[<0.07]嗜 酸细胞计数 (EO#)[<0.5×10 ^9/L] ●增多:最常见于寄生虫病(如肠道钩虫感染、肠外血吸虫等感染)、变态 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等)、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 皮炎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直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某些恶性 肿瘤(如肺癌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 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减少:临 床意义较小。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 期等)等。 嗜碱细胞(BASO%)[<0.05] BASO# [<0.03×10^9/L ]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等。 红细胞(RBC)●增多:见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URO): 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胆红素(BI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阳性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常在0.2g/24h.不超过1.5g/24h)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妊娠与妊娠中毒症,膀胱炎等。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其中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009-05-10 19:41 常见化验检查得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口测定 红细胞计数(简写RBC) 1、正常值 男性:400?550 万/mm3 (4、0—5、5X1012/L) 女性:350?500 万mm3 (3、5_5、0X1012/L) 新生儿:600?700 万mm3 (6、0—7、5X1012/L) 2、临床意义:红细胞讣数最常用得就是做为检查贫血得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 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岀现红细胞增多。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如:妊娠中、后期得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口测定(简写Hb) 1、正常值: 男性:12?16 克(120—160g/L) 女性:11 ?15 克(110—150g/L ) 新生儿:17?20 克(170—200g/L )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讣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得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讣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口细胞总数(简写WBC) 1、正常值

成人:4000~10000/mm3 (4—10X10g/L ) 6 个月至2 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X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X10g/L ) 2、临床意义: (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就是检查体内感染得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就是化脓性感染。在急性大出血、严重得损伤与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还有白血病与某些恶性肿瘤,口细胞均有增多。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得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得减少。 口细胞分类讣数(简写DC) 1、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简写\) 杆状核:3?5% 分叶核:55?63% 嗜酸性粒细胞(简写E):l?3% 嗜碱性粒细胞(简写B) :0?1% 淋巴细胞(简写L):25?35% 单核细胞(简写M): 3?8% 2、临床意义: ⑴嗜中性粒细胞得增多或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得临床意义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得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或其她过敬性疾病,如:食物过敬、接触过敬、药物过敬等、寄生虫病如蛔虫病以及某些皮肤病等。减少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伤寒,或在使用某些激素得治疗期间。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放疗、化疗后得病人。 (4)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或某些特殊急性传染病。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或急性感染得恢复时期。

常用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值范围

目录 1.肝肾胰功能 (3) 2.心脑血管/糖脂病 (9) 3.风湿过敏/免疫功能 (13) 4.肝炎/病毒标志物 (15) 5.凝血/血液病项目 (18) 6.肿瘤标志物 (21) 7.甲功/激素项目 (23) 8.血气分析项目 (26) 9.血细胞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测项目 (27) 11.尿液、体液检测项目 (29) 12.细菌学检验项目 (31) 13.检验项目分类、代码及收费一览表 (33)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2008.7.22

序 实验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发展成了”检验医学”,检验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科室,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定格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重大作用,并成为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检验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都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如何合理选择检验项目,使其发挥临床最大的功效是每个医师必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具体诊疗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医师有针对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尽量选择对某种疾病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项目,另一方面还应对该检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意义及干扰检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深入理解,掌握检验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疗程的变化。 考虑到临床一线医师工作的繁重及实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本院检验科编写了这本《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手册》,手册涵盖了本院检验科开展的大部分检验项目,尤其最近开展的新的检验项目,对项目的具体临床应用情况以及临床意义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希望该手册有助于本院临床医师选出最佳、合理、经济实用的检验项目和合理应用检验结果诊疗疾病,同时也希望该手册有助于本院“精品医学中心”的建设。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李蜀光 2008.7.22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

1、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 2、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 4、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 5、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 LDH 正常参考值 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 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 6、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 7、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 ?5.5 X 10 的12 次方/L(400 万-550 万个/mm3) 女:3.5 ?5.0 X 10 的12 次方/L(350 万-500 万个/mm3> 新生儿:6.0~7.0 X 10 的12 次方/L(600 万-700 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男:120 ?160g/L(12-16g/dL)。女:110 150g/L(11- 15g/dL)。儿童:120 ?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X 10 的9 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X 10 的9 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丄疾』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舌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血气分析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血气分析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pH或[H+]酸碱度 【正常参考值】 7.35 ~ 7.45 或(35~45mmol/L) 【异常结果分析】 >7.45为失代偿碱中毒 <7.35为失代偿酸中毒 PaCO2二氧化碳分压 PCO2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反映肺通气的指标,正常平均为5.33kPa(40mmHg) 【正常参考值】 4.65 ~ 6.0 kPa(35~45mmHg) 【异常结果分析】 CO2轻度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当达到7.31kPa(55mmHg)时则抑制呼吸中枢,有形成呼吸衰竭的危险。PCO2增高表示肺通气不足,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降低为换气过度,为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 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 SB指体温37℃时,PaCO2为5.33kPa(40mmHg),SaO2100%条件下,所测得血浆碳酸氢盐的含量,正常为22~27mmol/L,平均24mmol/L。因SB是血标本在体外经过标化,PaCO2正常时测得的,一般不受呼吸因素影响,它相当于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为血液碱储备,受肾脏调节。被认为是能准确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测得的碳酸氢盐含量。正常人SB和AB两者无差异,但AB受呼吸和代谢性双重因素的影响。 AB与SB的差值,反映呼吸因素对血浆碳酸氢盐(HCO3-)影响的程度,呼吸性酸中毒时,受肾脏代偿调节作用影响,HCO3-增加,AB>SB;呼吸性碱中毒时,AB<SB;相反,代谢性酸中毒时,HCO3-减少AB=SB但低于正常参考值;代谢性碱中毒时HCO3-增加,AB=SB但高于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 22 ~ 27 mmol/L(SB或AB) 【异常结果分析】 AB升高既可能是代谢性碱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酸中毒时肾脏的代偿调节反映。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AB最大可代偿升至45mmol/LAB降低既可能是代谢性酸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结果 二氧化碳总量 TCO2是指血浆中所有各种形式存在的CO2的总含量,其中95%为HCO3一结合形式,少量为物理溶解的C02。它的浓度主要受代谢因素的影响,呼吸因素对TCO2也有影响。【正常参考值】 24 ~ 32 mmol/L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为了方便朋友们查询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特此整理如下:(如有与下列正常值有差异者,请以所在医院的正常值为准) 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 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 临床意义: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 临床意义: (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 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临床讲解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 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 临床意义: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 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汇编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英文缩写 A/G

生化全套参数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生化全套参数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血糖【正常值】3.6—6.1mmol/L 【临床意义】对于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不足或过多有鉴别意义 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2.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值】24--32mmol/L。【临床意义】对于判断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碱中毒有一定意义。 3.尿素氮(BUN)【正常值】2.8—8.2mmol/L。【临床意义】判定肾功能。增高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减低。 4.肌酐【正常值】44---135μmol/L。【临床意义】对急、慢性肾炎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5.尿酸【正常值】150--440μmol/L。【临床意义】增高:临床多见于痛风、急性及慢性肾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6.钾【正常值】3.5--5.1mmol/L。钠【正常值】135--147mol/L。.氯【正常值】95--108 mol/L。【临床意义】判定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7.钙【正常值】2.1--9mol/L。【临床意义】判定甲状旁腺机能,维生素D缺乏症,骨肿瘤,多发骨髓瘤有意义。 8.总蛋白【正常值】60-80 g/L。白蛋白【正常值】35--55g/L。【临床意义】可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诊断、鉴别诊断意义。 9.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5.5--19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正常值】1.7—6.8μmol/L。【临床意义】诊断、鉴别诊断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心血管疾病、中毒时升高 10. 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8—40U/L【临床意义】对肝胆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变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11. 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5--40 U/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塞时升高,肝病及其它脏器炎症时也常增高 12. .r--谷氨酰转移酶或转酞酶(r--GT)【正常值】8--53 U/L。【临床意义】肝胆系统病变特别是肝癌时明显增高。 13. 肌酸磷酸激酶(CK)【正常值】25-195U/L。【临床意义】骨胳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心肌梗塞时显著升高。 14. 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115--220 U/L。【临床意义】心、肝、肺等组织急性损害时明显增高 15. .碱性磷酸酶(AKP)【正常值】42--140 U/L。【临床意义】阻塞性黄疸、肝炎、肝硬化、肺癌、骨肉瘤、肿瘤骨转移等明显升高。 16. 胆碱酯酶(CHE)【正常值】4.2—12.6 ku/L。【临床意义】有机磷中毒,严重而广泛的肝实质性损害时减低。 17. 淀粉酶(AMS)【正常值】0--103 U/L l。【临床意义】诊断胰腺炎、胰腺癌的主要指标之一。流行性腮腺炎甲期,胰腺附近的胃穿孔,也常增高。 18. 总胆固醇【正常值】2.9--6.0mmol/L。甘油三脂【正常值】29. --6.0mmol/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了解体内脂代谢情况,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甲状腺机能减退等诊断有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AST 正常参考值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GG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ALP 正常参考值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LDH 正常参考值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IBIL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4~10),(单位:10^9/L) 淋巴细胞计数(LY) (参考值:0、8~4、0),(单位:10^9/L) 中间细胞数目(Mid) (参考值:0、1~0、9),(单位: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参考值:2、0~7、0),(单位:10^9/L) 淋巴细胞百分百(LY%) (参考值:20~40),(单位:%) 中间细胞百分比(Mid%) (参考值:3、0~9、0),(单位:%)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参考值:50~70),(单位:%) 血红蛋白浓度(HB) (参考值:110~160),(单位:g/L) 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红细胞压积(HCT) (参考值:37~50),(单位:%)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参考值:80~95),(单位: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27、0~31、0),(单位: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320~360),(单位:g/L)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 (参考值:11、5~14、5),(单位:%)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参考值:35、0~56、0),(单位:fL) 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70~11、0),(单位:f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15~17),(单位:%) 血小板压积(PCT) (参考值:0、108~0、282),(单位:%) 白细胞(WBC)计数 增多: (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个人得白细胞总就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就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得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与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

1、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 2、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AST 正常参考值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 3、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GG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 4、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ALP 正常参考值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 5、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LDH 正常参考值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 6、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TBIL 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 7、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DBIL 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 8、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电解质 钾K [正常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休克、组织挤压伤、低醛固酮血症、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等。 减低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和胰岛素、钡盐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钾饮食等。 钠Na [正常参考值]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垂体前叶肿瘤、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脱水、中枢性尿崩症、过多输入含钠盐溶液、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减低见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消化液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应用利尿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毒症的多尿期等。 氯Cl [正常参考值]:以氯计96~106.7mmol/L [临床意义] 增加:氯化物摄入过多,肾衰少尿期,换气过度,碱中毒,尿路阻塞等。 减少:稀释性低钠血症,长期应用利尿剂、脱水剂,重症糖尿病,剧烈呕吐或腹泻,肾衰多尿期等。 离子钙(Ca+) [正常参考值]:2.10~2.85mmol/L [临床意义] 增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生、腺瘤、腺癌、第三性),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骨性病变,骨肿瘤,尿毒症,阿狄森病,柯兴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非溶骨性恶性肿瘤,特发性高钙血症等。 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维生素D缺乏,婴儿手足搐搦症,肾衰,脂痢,急性胰腺炎,阻塞性黄疸,长期禁食,静脉内高营养疗法等。 血糖 [正常参考值]:3.9~6.11mmol/L。 肾功能 1、尿素氮(BUN) [正常参考值]:1.7~8.3mmol/L 2、肌酐(CRE)[正常参考值]:44~131μmol/L 血淀粉酶 [正常参考值]:0~100 IU/L 尿淀粉酶:[正常参考值]:0~460 IU/L [临床意义]: 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2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 淀粉酶值在严重坏死型者,因腺泡严重破坏,淀粉酶生成很少,故其值并无增高表现。如淀粉酶值降后复升,提示病情有反复,如持续增高可能有并发症发生。有时腹膜炎,胆道疾病,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胃大部切除术后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