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月 Vol. 2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4

──────────

收稿日期:2003-08-12

作者简介:何宗美(1963-),男,湖南永兴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发表过专著《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等。 - 1 -

?文学研究?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何宗美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对“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客观地揭示李广悲剧的原因;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问题,在“官俸说”、“五斗米道说”之后,提出“口粮说”;对《诗品》将曹操列为下品的问题,发挥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对他说提出商榷。

关键词:李广;陶渊明;《诗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1-0001-07

一、李广悲剧原因辨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传文学巨著《史记》中描绘的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人生悲剧,千百年来一直让人获得一种震撼心灵的强大的审美力量,李广的艺术形象令人生发敬仰之情,成为我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千古不磨的人格美的典范。应该说,对李广的悲剧及其原因、对其人格及其意义,无论是普通世人还是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基本的认识理当是无大异的。但事实亦不尽然。《光明日报》曾发表一篇题为《李广的悲剧》的文章,此文否定李广杰出的军事才能,对李广的高尚人格也持贬斥态度。作者竟然认为:“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并得出结论说:“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1]这种观点粗看起来,似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事实上则是对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一文的误读,更是对汉代名将李广“飞将军”形象的曲解。作者所持的不是一种对历史人物应有的客观公允的科学态度,得出的看法容易给人们造成认识上和审美上的误导。

因此,关于李广悲剧的原因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具言之,至少有三点认识须加以澄清。

其一,“李广难封”的悲剧,其原因是否出在汉武帝不用无为而治的前朝将领和汉朝在战略方针上的转变呢?

事实上,说汉武帝不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1]李广,是说不过去的。因为

李广有20余年(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9年)军事生涯在武帝时期度过,在此期间,举凡大的军事行动几乎没有不用李广的。例如,元光元年以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元光二年李广隶韩安国共将30万大军分五路匿马邑,欲击匈奴;其后四年又以李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元狩二年,再以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进击匈奴左贤王;尤其是元朔元年,在匈奴大举进犯、杀辽西太守、败韩安国将军的情况下,武帝首选的能抵挡匈奴进攻的将领不是别人,而是李广。这足以说明,武帝对匈奴作战的战略方针虽有变化,但并没有因李广是前朝将领而轻视他。

李广历任文、景、武帝三朝将领,他的不赏功、不封侯并非起于武帝,其悲剧命运贯穿他的整个一生。《李将军列传》中开头一段云:“(广)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卷一百九)

此言细加咀嚼,意味深永。它非但不能说明“无为而治”的文帝对李广的重用,而只能说明文帝不过把李广当作“冲陷折关,及格猛兽”的猛夫而已。

其二,历史上被誉为“飞将军”的李广是否只是一名“斗将”[1],而非真正具有大智大勇的大将之材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只须弄清两点:第一是“飞将军”的由来问题。《史记》本传曰:“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又曰:“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

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 2 -

岁,不敢入右北平。”[2]李广以其勇略使强悍的匈奴闻之丧胆,称之为“飞将军”,不敢与之交战。这说明李广是否是“飞将军”,不是由今人主观而定的;视李广为一名“斗将”,完全悖于史实。

第二是这篇传记的材料取舍的特点问题。粗读《李将军列传》一文,李广几次损兵折将,似乎让人怀疑起他的军事才能来。但稍作分析,也就疑窦顿解了。李广自己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2]司马迁选择“上郡遭遇战”等四次战例,旨在描述李广骁勇善战、处惊不变的英雄本色,展示人物屡立奇功而遭遇坎坷、蒙受委屈的命运悲剧。这里运用的是通常所说的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的艺术手法,即写四次“损兵折将”、化险为夷的战例,只是为了表现悲剧人物的需要,而绝不意味李广在与匈奴七十余战中都是吃败仗的。否则,在汉之名将中,匈奴怎么唯独“畏李广之略”,乃至“避之数岁”不敢与之交战呢?试想,若李广仅是一位有勇无谋、“拙于战役

和战略指挥”[1]

的庸将,他的“难封”仅出在他自身的弱点,那么李广的悲剧还有什么深刻的历史意义呢?这种感召千古的悲剧现象不就完全失去了那种对怀才不遇、世道不公深表同情与不满的悲剧底蕴了吗?

事实上,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李广,不仅“勇”的方面,尤其是“智”的方面,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作为“汉之飞将军”的不朽风采;一篇传诵千古的《李将军列传》,正是因为主人公大智与大勇两方面互相映衬,才使其形象具有了扣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上郡遭遇战中,李广运用心理战术,巧妙迷惑敌人,转守为攻,不伤一兵一卒。此正是兵

法上所谓“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

[3](卷中,

《虚实》)的战略战术。再如,右北平之战中,李广的四千骑兵遇上十倍于己的大敌时,他表现出的是沉着机智、胆识过人的大将风度。还有,李广治军虽“无部伍行阵”,“不击刁斗以自卫”,[2]但他实已达到不以规矩而成方圆的治军境界,不能认为这是“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由此斥之“违背了

治军的基本原则”。

[1]

当时的程不识将军称道李广的治军方法,匈奴尤其“畏李广之略”。李广居守右北平时,匈奴竟然“避之数岁,不敢入”,这是不争的事实。像这样一位能治军、能打仗、令士兵爱戴、使敌人闻之丧胆的人物,说其“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1]显然是难以持论的。

其三,李广愤而自杀,是否可以认为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1]呢?

其实,关于李广自杀的深层原因,只要仔细研读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一文,就会得出明确的答案:李广之死完全是大将军卫青一手造成的,汉武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反映了汉朝高级将军的争权夺利、贪功自私,揭露了朝廷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史载,李广死于元狩四年随卫青出击匈奴的战役后,战前武帝阴诫卫青,不让李广“当单于”;其原因,一以为李广年老,二以为李广“数奇”[2]即认为他命运不好。从后一点看,足见最高统治者的荒唐可笑。卫青压抑李广则早已有之,这次战役中二人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作为此次出兵的主帅,卫青想独揽军功。在捕获俘虏得知单于所居后,卫青亲率精兵追击,并取消李广前将军之职,将其部下并入右将军统领的军队,令其出东道。东道迂回难行,水草少而不便大军屯行,后来李广迷路误期,其实是卫青早就策划好的。当卫青的目的没有达到时,则又想把责任推到李广身上,这实已暴露他欲陷害李广的用心。汉武帝与卫青上下一气,李广深知无公道可讨,“复对刀笔之吏”[2]定无济于事。他引刀自颈,正是对朝廷不公、世道黑暗的抗争。李广死后其子李敢被卫青之甥霍去病借机射杀,汉武帝竟“讳云鹿触杀之”,[2]更是统治者内部压抑、陷害李广及其家人的铁证。

当然,“李广难封”也有个性的因素,那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讷口少言”,“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

辞”。

[2]

他憨厚诚信,不善说漂亮话,不能献媚讨乖,但这不是值得指责的缺点,相反恰体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的人格光彩。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P420)高度评价《史记》的伟大成就,《李将军列传》是突出体现这一成就的光辉杰作。否定李广形象的崇高性,其实是对司马迁史学精神和《史记》不朽成就的某种怀疑,是对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进步价值观的倒置。

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臆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历来传为佳话。“五斗米”究竟指什么?迄今为止说法有二:(1)指微薄的官俸,借称小小的官职,这是较普遍的看法;(2)指“五斗米道”,学者逯钦立主此说。

但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值得进一步探讨,除此之外或有更恰当的解释。

先看第一种说法吧。

对此说尽管提出疑义者甚少,但推究起来并非没有可疑之处。首先,依此去解释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话,不免叫人觉得陶渊明当时的口气中带有鄙视小小县令官职太低的牢骚,这就显然

何宗美: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 3 -

经不起以下的追问:“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为“不愿为了做一个官俸低微的小小县令而向人折腰”,那么,是不是官俸更丰的高官厚禄,陶渊明就愿为之折腰了呢?牢骚出在嫌官职小,这决不是陶渊明。依他的心性,是小官、大官都不屑做的。

再者,这种说法还与陶渊明自己的看法不相一致。从陶渊明一些诗文的措词和情感倾向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一向没有轻视官职小的意思,相反,倒是多次流露出对所任之职的满意。例如:

《归去来兮辞序》:“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故便求之。”[5](卷五

)

《辛丑岁七日赴还江陵夜行涂口》:“投冠旋旧

墟,不为好爵荣。”[5]

(卷三)

《戊申岁六月遇火》:“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5]

(卷三)

《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5](卷四)

《感士不遇赋》:“望轩唐而咏叹,甘贫贱以辞

荣”、“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5]

(卷五)

诗文中反复用到“好爵”、“华轩”、“轩冕”等词来指称自己曾经任过的官职。从措词看,肯定之义显而易见。“辞华轩”、“辞荣”表明诗人不惜辞去尊荣的职位,体现不慕荣华的高洁情操。应知道,舍弃“华轩”、“轩冕”、“好爵”而甘居贫贱,前后的生活和地位落差很大,一般人难以做到,而陶渊明做到了,陶渊明的不同凡俗恰在于此。这样看来,把“五斗米”理解为微薄的官俸、低等的官职,跟诗人自己常说的“华轩”等语也就不一致了。

其实,陶渊明也有平常人的心理。做官不论是物质利益还是个人地位都远非靠自食其力的农人可比,对此他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完全可以设想,陶渊明弃禄归耕前后的心理是存在矛盾的。不理解这一点,不算是真正懂得陶渊明。《晋书·陶潜传》记载,在出任彭泽县令之前,陶渊明曾“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做一个县令,一可以养家,二可以“足

以为酒”,三可“以为三径之资”[6](

卷九十四)

。比起在家做普通农人,地位的荣耀不说,就是物质的收入也是极诱人的。传中还载,陶渊明晚年曾“令一门生二儿共舆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6]这也从反面说明做官还是俸禄可观、地位可羡的。越可羡,越需要超越,陶渊明超越到别人“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之情,说明他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境界不是一次达到并一劳永逸的,超越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有诱惑,有矛盾。

再看,县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俸禄呢?《宋

书·百官志下》载:“县令千石至六百石,长五百

石。”[7]

(卷四十)

至于彭泽令的俸禄,可以从《宋书》、《晋书》、《南史》之《陶潜传》推算出来。《宋书》曰:“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

秔。”[7]

(卷九十三,《陶渊明传》)

二顷合千石,正与《宋书·百官志》“县令千石至六百石”之“千石”合。千石的俸禄已算不上微薄,陶渊明弃官后起初几年生活小康,心情轻松愉悦,与他任彭泽令获得可观的“公田之利”分不开。

对“五斗米”指低微的官俸之解释,学术界已有人提出过异议。

逯钦立《关于陶渊明》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件事,长期以来为后人所推崇,认为‘五斗米’是官俸,‘不为折腰’是不向督邮低头,把陶渊明看作是对抗权贵的人物。经过考查研究,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既然牵连到王凝之,牵连到陶渊明本身的阶级地位、阶级意识,反映了东晋元勋贵族子弟同门阀世族之间的矛盾,那么,折腰与否无非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问题,也就应当重

新估价其历史意义了。”[5]

(附录一)

逯钦立进而释“五斗米”为“五斗米道”,释“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为“我过去不能对五斗米道下腰鞠躬,今天还能诚诚恳恳地侍候乡里小人”。

不过,逯氏的说法同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方说,王凝之确为五斗米道徒,《晋书·王羲之传》载:“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

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

[6](卷八十)

但陶渊明不屑于五斗米道徒王凝之,至少有两个疑点:一是陶渊明为何要不满五斗米道呢?此从何说起?二是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一职,时王凝之正为江州刺史,“起为州祭酒”不得刺史准许是不可能的。

史家所谓“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6]

(卷九十四)

,恐怕也不能像逯钦立先生那样理解为“不堪刺史”。因为此后又有“州召主簿不就”的事情,州里要复召他去做官,说明上司对他还是不错的。而且,所谓“不堪吏职”,其实就是陶渊明自己说的“质性自然,

非矫励所得”[5]

(卷五)

的意思,通俗的说法就是天生不习惯做官那一套。

逯氏的看法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其目的不外找些理由尽量把陶渊明往剥削阶级的范围内靠,从而适应当时阶级分析观点的需要。而且,他把“不为折腰”说成是陶渊明任江州祭酒时的事情,大概依据的只是史书中“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一句话。此外,他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

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 4 -

里小人”的解释,主观添加的内容太多,句意上解不通。总之,把“五斗米”说成“五斗米道”,立论缺乏依据,是难以成立的。

那么,“五斗米”到底指什么呢?真正的答案,还应到陶渊明的诗文中去找。

考陶渊明的生平,他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镇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每次在任时间都极短,且每次都是迫于生活而不得不悖于本性的。

《饮酒》其十九回忆初任江州祭酒时写道:“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

里。”[5]

(卷三)

《饮酒》其十亦云:“在昔曾远游,直到东海隅。道路迴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更有余。恐此非名计,

息驾归闲居。”[5]

(卷三)

《归去来兮辞序》有更详细的表白:“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

平生之志。”[5]

(卷五)

诗人在上述诗文中反复申诉了这样几层意思:(1)诗人的质性是不愿做官,耻于做官的;(2)由于“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家境,诗人又一次次不得不被迫“投耒去学仕”,为此,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深感无奈;(3)诗人的所为屡屡违背诗人的质性,使他产生一种强烈的“志意多所耻”之感,并为“深愧平生之志”而怅然不平。

据此,我们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不难作出一些新的思考:比如,从狭义讲陶渊明没有向督邮折腰,从广义讲他折腰过没有呢?用陶渊明自己的意思来说,他无疑是折过腰的,诸如“违己交病”、“志意多所耻”、“深愧平生之志”云云,说明他的内心有强烈的矛盾,有深刻的愧疚之情。应该说,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不只体现在折腰与否,而主要体现在他一生能始终保持不愿折腰的心性。他的一生可由彭泽令弃官归田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迫于生计,他不得不一再做官——做官就不免要向人折腰,这种心情在陶渊明心中恐怕并不是到任彭泽令时才会有的;后期甘于贫贱,不再过“违己交病”的日子,亦不再有身心分裂的矛盾,因为他完成了由“深愧平生之志”到虽穷困而不违己折

腰的自我超越。

到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深意也就昭然可晓了。“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为何一再违已学仕、愧于平生呢?他自己说得很清楚,即不外乎因为“畴昔苦长饥”、“冻馁固缠己”而“耕植不以自给”。《饮洒》其十说:“此行谁所然?似为饥所驱”,所以才有“倾身营一饱”之举。自问自答,其意甚明。也就是说,他的被迫做官,为的是“口腹之役”和举家老小的“生生所资”。所谓“口腹之役”和“生生所资”,换言之就是“五斗米”;反过来说,“五斗米”也就是“生生所资”的口粮。

这种解释,不仅较为合乎陶渊明诗文中的自我表白,而且从句意上讲,也能说得更为通畅些。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句子中,应该说,“为五斗米”表示的是原因或目的,“折腰”表示的是行为;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能为了五斗米即“生生所资”的口粮而违己做官向人折腰。若依“官俸说”,全句之意则成了“不能为了做一个官俸低微的小县令而向人折腰”。显然,“不为折腰”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此。

三、也说《诗品》中曹操的归品问题

文学史上的曹操,是开建安文学一代风气的杰出诗人。可是,在钟嵘的《诗品》中却把他列为下品,后世论者颇有异议。有关此中原因的分析,学界至今仍聚讼不一。为此,对这一学术公案有必要再作一番疏理。

指责钟嵘列品不公的言论中,清人王士禛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带经堂诗话》卷二曰:“钟嵘《诗品》,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踳谬不少。嵘以三品铨叙作者,自譬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乃以刘桢与陈思并称,以为‘文章之圣’。夫桢之视植,岂但斥鴳之与鲲鹏耶?又置曹孟德下品,而桢与王粲反居上品。他如上品之陆机、潘岳,宜在中品;中品之刘琨、郭璞、陶潜、鲍照、谢眺、江淹,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下品之徐干、谢庄、王融、帛道猷、汤惠休,宜在中品。而位置颠错,黑白淆伪,千秋定论,谓之何哉?”王氏列出他以为位次“颠错”

的诗人达16人之多,

由此否定钟嵘取法“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以三品铨叙作者”的做法。文中特别提到“置曹孟德下品,而桢与王粲反居上品”的不合理性,认为“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王士禛这一看法,影响极其深远,一直沿引至今。

应该说,《诗品》将汉魏至齐梁122位诗人按其诗之优劣、成就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品,在思想方法上难免犯有粗疏化、简单化的错误,一些诗人的归品也的确存在位次“踳谬”、“颠错”之处。

何宗美: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 5 -

但一般说来,品次升降往往是在比邻的两品之间出现,比如上品与中品、中品与下品彼此间作些调整,则并不奇怪。钟嵘在《诗品序》中明确指出:“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定裁,请寄知者尔。”[9]其所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允许后人见仁见智;二是“方申定裁”,惟有“知者”能之,而不可轻意妄断。

在归品高下问题上,曹操的情况最有特殊性。钟嵘将其列为下品,后人则以为“宜在上品”,分歧竟如此之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呢?在此,先举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1)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嵘《诗品》以丕处中品,曹公与睿居下品。今或推曹公而劣子桓兄弟者,盖钟嵘兼文质,而后人专气格也。然曹公

才力实胜子桓。”[10]

(卷四)

(2)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匹也。子建则隐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之意。钟嵘品诗,不以‘古直悲凉’加于‘人伦周、孔’之上,岂无

见乎?”[11]

(卷二)

(3)今人钱钟书《谈艺录》:“记室评诗,眼力初不甚高,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故最尊陈思、士衡、谢客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远,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

于时习而已。”[12](P93)

三种观点中,许氏以钟嵘主“兼文质”而非“专气格”之说释之,刘熙载认为钟嵘的“无见”在于重“人伦周、孔”而轻“古直悲凉”,钱先生归咎于其“眼力初不甚高”和“囿于时习”。但是,客观的事实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

首先,历来治《诗品》者大多认为,钟嵘论诗要言不烦,立论精辟,比如评曹操曰:“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9]

(《下品》)

评曹植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9]

(《上品》)评陶渊明曰: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又协左思风力”[9]

(《上品》)

等,无不一语中的,得其肯綮,故不能说他“无见”或“眼力初不甚高”。

同时,钟嵘论诗强调“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9]

(《序》)

,欣赏气韵生动、风骨骏爽的诗作。他赞赏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

跨俗”[9]

(《上品》)

的诗风,肯定刘琨“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9]

(《中品》)

的风格,故不能说他只“兼文质”而不重“气格”。

此外,钟嵘论诗还一再批评用典之习,反对声病

之说,指责颜延之“喜用古事,弥见拘束”[9]

(《中品》)

、任昉和王融等人“拘挛补纳,蠹文已甚”[9](《序》)

也不满陆机“尚规矩”、“有伤直致之奇”[9]

(《上品》)

以及谢灵运“颇以繁芜为累”[9]《上品》)

,故又不能说他“囿于时习”即所谓不能摆脱当时流行的形式主义的拘囿。

责备钟嵘列品不当的人,大多忽视了《诗品序》这篇作为全书纲领的诗论,忽视了《诗品》的体系性质。《诗品序》云:“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病利,凡百二十人。预此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定裁,请寄知者耳。”[9]这段话中至少说明了这么几点:(1)《诗品》最突出的特点是“止乎五言”,也就是说它是一部五言诗专论,五言诗以外的其他作品皆不在《诗品》品评之列;(2)钟嵘对五言诗的品评,其宗旨是“辨彰清浊,掎摭病利”,持论甚严;(3)“预此流者,便称才子”,钟嵘精选出120余位人物皆为五言创作中较有成就的诗人,所以虽有上、中、下三品之别,但对下品诗人并无贬低之意——所谓下品,乃优秀诗人中之第三品,亦被视为“才子”之列,受到钟嵘的充分肯定。

明白了《诗品》“止乎五言”的性质,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建安七子中入《诗品》的只有刘桢、王粲、徐干、阮瑀四人,而孔融、陈琳、应瑒等人连入品的资格也没取得,这是否该责备钟嵘的疏忽呢?当然不能。因为孔融等人虽文名极大,但作诗并不多,尤其很少作五言诗。又如鲍照,这位被沈德潜称其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

未有”[13]

(卷十一)

的杰出诗人,其艺术成就为“元嘉三大家”之首,钟嵘却把他归入中品,位居谢灵运之下。原因是鲍照在诗歌领域的成就主要在七言乐府上,作为“止乎五言”的《诗品》列其为中品,应该是较为合理的。

这样,曹操的情况实际也已不言自明了。众所周知,曹操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继承《诗经》传统创作的一些四言诗,《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是其名篇,沈德潜说他“于三百篇外,自开

奇响”[13]

(卷五)

明确指的是“曹公四言”。刘熙载所谓“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七子,未有匹也”云云,亦当在诸如“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类的诗句中表现得最鲜明、最突出。假如把他“自开奇响”的几首四言名作抽出,曹操作为建安时期的一位诗人也就非常逊色了,恐怕很难与曹植、王粲、刘桢等人比肩。

正是由于《诗品》是一部五言诗专论,所以钟嵘给每一个诗人的列品分等,表明的实际是他的五

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 6 -

言诗创作成就以及他在整个五言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的“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14]不同,钟嵘认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

也”[9]

(《序》)

。刘勰主张“原道”、“宗经”、“征圣”,其文学观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故推《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为正体;钟嵘论诗重“滋味”与“吟咏情性”,故推五言为诗歌发展进程中最具生命力的体裁。钟嵘虽然认为四言诗“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但又指出“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

焉”[9]

(《序》)

。着眼于文学发展的新视野,从诗歌形式的发展必须适应日趋繁复的社会生活,真实表达人们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的观念出发,钟嵘充分肯定五言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者耶?”[9]

(《序》)

从四言过渡到五言,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钟嵘论诗能摆脱历来把以四言为主体的《诗经》奉为诗歌典范的旧观念,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的时代性、进步性,他把作诗以四言最为出色的曹操列为下品,是他重五言而轻四言的诗歌审美趋向的体现,同时也是其进步的文学发展观的体现。

当然,对曹操这位在促进四言诗向五言诗过渡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著名诗人,钟嵘的态度仍是积极肯定的。《诗品序》中就曾两次提到曹操的文学成就和重要地位,曰:“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9]文中已认识到曹操在开创建安文学“彬彬之盛”新气象时的核心作用。又曰:“故三祖(曹操、曹丕、曹睿)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

此重音韵之义。”

[9]

但由于曹操尚处在四言诗走向五言诗、乐府民歌走向文人乐府这一转变过程中,故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存在“文或不工”、体制粗杂、重音乐效用轻语言创造等缺点。今本《曹操集》中二十余首诗中,纯四言者六首、纯五言者四首,其它皆为杂言;句式、章法上明显有《诗经》重章叠句的痕迹,同时也保存乐府民歌的不少特点,多属前人所谓“登高必赋,被之管弦”的作品。所以“韵入歌唱”之同时,也存在“文或不工”之处,读其作如《气出唱》、《精列》、《陌上桑》等皆可知。

概括起来,钟嵘《诗品》列曹操为下品的道理已十分清楚了:从钟嵘方面说,他论诗重“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最为“详切”、最有“滋味”的五言诗,而轻“文繁而意少”渐为诗歌发展潮流所淘汰的四言诗。《诗品》所录所论,一概“止乎五言”,就性质而言它是一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从曹操方面说,他虽是开建安诗风的杰出诗人,诗歌成就为后人高度评价,但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短歌行》之类的四言诗,五言诗虽也有《蒿里行》、《苦寒行》等名作,可纯粹的五言诗仅存四首,其他作品皆为四言过渡到五言过程中形制尚不够成熟的杂言。在当时“五言腾跃”、彬彬为盛的背景下,在整个五言诗发展长河中,曹操仅以“古直”而“甚有悲凉之句”的寥寥几篇五言诗确立他在《诗品》中的上品地位,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朱东润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原书综论,重在五言,曹公之作,必改列上品,

宁能举五言之诗,为之佐证。”[15](P69)

本文之所以要发挥朱先生观点,是因为他的观点虽最中肯綮,但一直被文学史家和《诗品》研究者所忽视。对照朱先生的见解,现列出几种文学史的观点以供商榷:

(1)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钟嵘)在划分等级的时候,甚至把开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这些地方,显然和他序中所说的风力与丹采并重的观点并不符合。”[16]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至于他(钟嵘)把曹操、陶渊明、鲍照等杰出作家反而列入中品或下品,既忽视了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理解他们高度的艺术成就。”[17]

(3)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魏晋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中,曹操被列为下品,陶渊明、鲍照被列为中品,这使后人深为不满,多致讥刺。不过,这也有时代风气的因素(如祟尚渊雅,反对切直,即是一种传统的文学观),不仅是作者个人的问题。”[18]

三《史》对曹操等人的归品不公,看法众口一词,对其中原因则各持一端。其实,除陶渊明的情况另当别论外,曹操列为下品,鲍照列为中品,既不存在“和他序中所说的风力与丹采并重的观点并不符合”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既忽视了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理解他们高度的艺术成就”;论其“时代风气的因素”,则又不止是“崇尚渊雅,反对切直,即是一种传统的文学观”而已。根本的一点,当是由《诗品》“止乎五言”的性质与体系所决定的,是由钟嵘论诗推崇“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全新的文学观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 黄朴民.李广的悲剧[N].北京:光明日报,1998-04-17.

何宗美: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孙武.孙子[M].百子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3.

[4] 鲁迅.鲁迅全集(九).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 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9] 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 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1]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 沈德潜.古诗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5]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23.

[17] 余冠英,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36.

[18]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76.

Three Literature Problems in Wei and Han Six Dynasties

HE Zong-mei

(Chinese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holds different views on the words “It is the lack of self-knowledge when LI Guang committed suicide for anger and shame”, and reveals the tragedy causes of LI Guang objectively, puts forward “grain ration” after “official salary” and “way of five-dou rice” as to TAO Yuan-min’s not bending for five-dou rice, and also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on ranking CAO Cao inferior in Ranks of Poems, which carries forward the opinion Mr. ZHU Dong-run.

Key words: LI Guang; TAO Yuan-min; Ranks of Poems

责任编辑、校对:于生存

- 7 -

汉魏六朝文学思考题

汉魏六朝文学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体物大赋 2、汉赋四大家 3、纪传体 4、《史记》的互见法 5、《汉书》 6、《古诗十九首》 7、建安七子 8、建安风骨 9、左思风力10、潘陆11、玄言诗12、颜谢 13、田园诗14、《文心雕龙》15、《水经注》16、《诗品》 17、徐庾体18、《玉台新咏》19、永明体20、《世说新语》 21、宫体诗22、骈文23、志怪小说24、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 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枚乘《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4、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和手段。 5、汉乐府诗有哪些艺术成就。 6、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8、简述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9、简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说明陶渊明诗的风格特色。 10、简述陶渊明的词赋、散文创作。 11、鲍照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有着哪些特殊的贡献? 12、简述“永明体”新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诗人。 13、以江淹《别赋》为例具体分析骈赋的形式特点。 14、简析《搜神记·干将莫邪》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15、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情况。 三、举例论述题 1、举例论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2、班固评述司马迁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试加诠释与简要评价,并举例说明此种写作原则在《史记》中的体现。 3、举例论述《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在反抗封建礼教时的异同之处。 4、试比较三曹诗歌创作的不同。 5、举例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6、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7、南朝民歌语言运用上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之。 8、举例论述谢眺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9、举例论述《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四、作品 《项羽本纪》《上邪》《孔雀东南飞》《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归去来兮辞》《蒿里行》《短歌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郁郁涧底松》《少无适俗韵》《结庐在人境》《种豆南山下》《野外罕人事》《精卫衔微木》《登池上楼》《对案不能食》《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西洲曲》《敕勒歌》

民间文学模拟试题三份

模拟试题一答案 民间文学模拟试题(一)试题一试题二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 1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2 ) 2 、“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河水淘沙渐渐深。”这首民歌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3 ) 3 、从唐宋开始,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称之为。(3 ) 4 、1920 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看作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2 ) 5 、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的分野,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之别。(3 ) 6 、史事传说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它的侧重点在记事。(3 ) 7 、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他们提出了层累的历史观和民族的神话史观,对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些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扎实细致的考证和辨析,因而形成了著名的神话学派。(3 ) 8 、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机智人物。(2 ) 9 、清代诗人黄遵宪将民歌比作。(2 ) 10 、是相声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2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 1 、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1 )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2 )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3 )岭南民歌和神话传说 (4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 2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进行创作。 (1 )口头语言 (2 )书面语言 (3 )民间语言 (4 )方言 3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民间文学 (2 )通俗文学 (3 )话本小说 (4 )评话 4 、盘古神话是一个()母题。 (1 )太极图 (2 )人鱼互生 (3 )宇宙卵 (4 )世界末日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

2016年1月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6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13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井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渝朱涂均无分。 1.在艺术上,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 A.特指的 B.泛指的 C.固定的 D.指定的 2.有较强的喜剧、幽默意味,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现象的是 A.民间传说 B.民间小戏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3.《尚书?无逸》对民间谚语的解释是 A.“谚,俗所传言也” B.“谚,俗语也” C.“谚,俗言也” D.“俚语曰谚” 4.“王大姐头戴两朵花(美)”,这个谜语类型是 A.字谜 B.事谜 C.物迷 D.动作谜 5.中国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出现在 A.前秦时代 B.两汉时代 C.三国时代 D.唐宋时代 6.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集体性的关系是 A.传承性等于集体性 B.传承性受集体性制约 C.集体性受传承性制约 D.集体性不利于传承性的形成 7.原始人解释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是 A.人类起源神话 B.宇宙起源神话 C.洪水再生神话 D.文化文明神话 8.被称作是汉籍中最著名的“古今语怪之祖”的是 A.《淮南子》 B.《抱朴子》 C.《左传》 D.《山海经》 9.南朝乐府民歌共四百多首,主要保存在 A.《乐府诗集》 B.《诗经》 C.《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D.《楚辞》 10.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结构上高于变化,以上下两节句式来表现的格律体民歌是 A.信天游 B.花儿 C.四句头 D.爬山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迭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来涂均无分。 11.迁徒史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以民间各民族的世系谱牒为时间线索 B.以沿途迁居为空间线索 C.以迁徒原因、活动为叙述内容 D.展现各民族或各支系的族群命运 E.与部族、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相关联 12.民间传说的特征有 A.可信性的内容 B.传奇性的情节 C.箭垛式人物形象 D.意境忧美生动 E.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试题和答案集锦2

汉魏六朝文学 试题部分: 一、填空 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思考题

先秦两汉六朝文学思考题 1.神话是怎样产生的? 2.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一些什么社会问题? 3.什么叫《诗经》的六义?国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是怎样的? 4.《左传》和《战国策》都是什么样的?它们的思想倾向和文章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5.《孟子》与《庄子》的文章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两篇作品加以比较说明。 6.屈原都写了些什么作品?《离骚》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对它任何评价? 7.贾谊和晁错都有哪些代表作?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文章风格又有什么不同? 8.枚乘与司马相如都有什么代表作?对他们的作品如何评价?试结合两篇作品加以说明。 9.《史记》的体例是怎样的?各种体例之间的关系如何?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是什么? 10.《史记》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如何? 11.汉代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12.《孔雀东南飞》主题的社会意义。

13.什么叫建安风骨?曹氏父子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14.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5.左思、鲍照都有些什么代表作?各举出一篇来加以分析。16.南、北朝的民歌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有什么显著差异,试结合作品予以说明。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著名的文学批评论著?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唐代文学习题: 第一章:1、沈宋和文章四友对五律定型做出了什么贡献。 2、初唐四杰的创作有哪些新变化。 第二章:1、试比较李白和王昌龄绝句的不同之处。 2、王维山水诗和社会风气的关系。 第三章:1、杜甫律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四章:1、大历诗人的心态与诗风之间的关系。 2、韩愈诗歌的险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3、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五章:1、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什么? 2、韩愈的记叙文有些什么特点。 第六章:1、唐传奇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2、什么是变文? 第七章:1、李商隐诗歌中的意境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杜牧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民间文学概论试题-推荐下载

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1-08-01 14:17:37) 分类:学习资料汇编 标签: 文化 一、单选题 1、关于杨家将与契丹人作战的传说可归为( C ) A、农民起义传说 B、起义英雄传说 C、反抗外来侵略传说 D、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2、1846年,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的英国考古学家名叫( B )、 A、阿兰?邓迪斯 B、威廉?汤姆斯 C、马林诺夫斯基 D、斯密斯?汤普森 3、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它长( B ) A、10多万行 B、50万行以上 C、20余万行 D、30万行以上 4、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5、河北农村流传的表述农民传统婚姻观念的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在内容的类型上可归为( B )、 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 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 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D、其它 6、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中属于( D )、 A、精神民俗 B、社会民俗 C、物质民俗 D、语言民俗 7、段成式《酉阳杂俎》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集,记录了大量民间故事、该书出现于( A )、 A、唐代 B、先秦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代 8、有一种评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攻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这种评书的种类名称为( D )、 A、世情书

B、袍打书 C、神魔书 D、短打书 9、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 C )、 A、岔断型幽默 B、情感释放型幽默 C、干涉型幽默 D、含蓄型幽默 10、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11、许多地方在结婚仪式上都念诵撒帐歌,如"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等,这种歌谣属于( D )、 A、法术歌 B、情歌 C、节令歌 D、礼俗歌 12、蒙古族讲述牧民武装起义反抗达尔汉王的黑暗统治与军阀暴政的民间叙事长诗是( B ) A、《钟九闹漕》 B、《嘎达梅林》 C、《召树屯》 D、《十五从军行》 13、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14、侯宝林,薛宝琨等认为相声的名称经历了( A )的演变过程、 A、从"像生"到"像声",再到"相声" B、从"像声"到"像生",再到"相声" C、从"相生"到"像声",再到"相声" D、从"学像生"到"乔像声",再到"相声" 15、中国的狗耕田型(两兄弟型)故事首见于( B )、 A、《山海经》 B、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C、晋代干宝《搜神记》 D、晋代陶潜《搜神后记》 二、多选题 1、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其表现有( B、C、E)等 A、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 B、童话多具有超自然的境界,充满浪漫的想象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月 Vol. 2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4 ────────── 收稿日期:2003-08-12 作者简介:何宗美(1963-),男,湖南永兴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发表过专著《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等。 - 1 - ?文学研究?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何宗美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对“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客观地揭示李广悲剧的原因;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问题,在“官俸说”、“五斗米道说”之后,提出“口粮说”;对《诗品》将曹操列为下品的问题,发挥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对他说提出商榷。 关键词:李广;陶渊明;《诗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1-0001-07 一、李广悲剧原因辨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传文学巨著《史记》中描绘的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人生悲剧,千百年来一直让人获得一种震撼心灵的强大的审美力量,李广的艺术形象令人生发敬仰之情,成为我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千古不磨的人格美的典范。应该说,对李广的悲剧及其原因、对其人格及其意义,无论是普通世人还是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基本的认识理当是无大异的。但事实亦不尽然。《光明日报》曾发表一篇题为《李广的悲剧》的文章,此文否定李广杰出的军事才能,对李广的高尚人格也持贬斥态度。作者竟然认为:“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并得出结论说:“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1]这种观点粗看起来,似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事实上则是对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一文的误读,更是对汉代名将李广“飞将军”形象的曲解。作者所持的不是一种对历史人物应有的客观公允的科学态度,得出的看法容易给人们造成认识上和审美上的误导。 因此,关于李广悲剧的原因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具言之,至少有三点认识须加以澄清。 其一,“李广难封”的悲剧,其原因是否出在汉武帝不用无为而治的前朝将领和汉朝在战略方针上的转变呢? 事实上,说汉武帝不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1]李广,是说不过去的。因为 李广有20余年(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9年)军事生涯在武帝时期度过,在此期间,举凡大的军事行动几乎没有不用李广的。例如,元光元年以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元光二年李广隶韩安国共将30万大军分五路匿马邑,欲击匈奴;其后四年又以李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元狩二年,再以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进击匈奴左贤王;尤其是元朔元年,在匈奴大举进犯、杀辽西太守、败韩安国将军的情况下,武帝首选的能抵挡匈奴进攻的将领不是别人,而是李广。这足以说明,武帝对匈奴作战的战略方针虽有变化,但并没有因李广是前朝将领而轻视他。 李广历任文、景、武帝三朝将领,他的不赏功、不封侯并非起于武帝,其悲剧命运贯穿他的整个一生。《李将军列传》中开头一段云:“(广)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卷一百九) 此言细加咀嚼,意味深永。它非但不能说明“无为而治”的文帝对李广的重用,而只能说明文帝不过把李广当作“冲陷折关,及格猛兽”的猛夫而已。 其二,历史上被誉为“飞将军”的李广是否只是一名“斗将”[1],而非真正具有大智大勇的大将之材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只须弄清两点:第一是“飞将军”的由来问题。《史记》本传曰:“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又曰:“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

民间文学试题

中国民间文学 一、多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采录的原则是()。 A.全面搜集 B.忠实记录 C.科学整理 D.失事求似 E.主观加工 2.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典籍主要有()。 A.《世说新语》B.《山海经》C.《楚辞》D.《淮南子》 E.《笑林》 3.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印度 E.日本 4.民间谚语的分类()。 A.时政谚语B.生活谚语C.农业谚语D.风土谚语 E.情感谚语 5.民间传说的类别主要有()。 A.人物传说 B.包公传说 C.风物传说. D.习俗传说 E.难老泉的传说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6.民间文学 7.神话 8.英雄史诗 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如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9.生活故事 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又称为“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其基本特征是:以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为主人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用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有着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浓厚的现实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0.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1.传说与神话、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时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1分)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1分)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传奇效果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但只作为辅助内容存在。(2分区别在于: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1分)第二,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存在。(1分) 4、一、奇特的幻想和浓郁的生活特性;(2分)二、泛指性或通称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是含糊、不确定;(2分) 12.复述“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中的任意一个传说(孟姜女、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四、论述题(20分)

7两汉文学概述

两汉文学概述 1、学习要点: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大致描述两汉魏晋南北朝几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主要作家概况及创作倾向,学习汉乐府民歌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2、学习重点: 汉赋与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史记》的“史家笔法”。 一、社会背景 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汉。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

朝,史称“东汉”。 二、汉赋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 司马相如简介: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

民间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包公传说突出他铁面无私,诸葛亮的传说则突出他的聪明机智,却很少描绘他们的外貌,这在传说艺术中叫做() A、传奇色彩 B、历史性 C、粗线条刻划人物 D、纪念物 2、《虎丘塔为什么是斜的》是一则()传说。 A、风物 B、史事 C、人物 D、土特产 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谁的故事?() A、七仙女 B、李老君 C、鲁班 D、石敢当 4、"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拉姑娘,请女婿,小外孙女你也去。"这是一首() A、劳动歌 B、仪式歌 C、儿童游戏歌 D、情歌 5、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诗歌盛会称为() A、歌圩 B、耍歌堂 C、三月街 D、花儿会 6、"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这首民歌用的是什么手法?() A、叠字 B、重复 C、双关 D、比喻 7、谜语:"山月随人归",打一明朝作家,谜底:归有光。败笔是() A、底面相犯 B、浅露 C、谜面不成文 D、闲字无着落 8、"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歇后语 9、谜语一则:广州市灯谜协会(打一日用品商标),谜底:虎头牌,主要毛病是() A、闲字无着落 B、谜面不成文 C、底面相犯 D、浅露 10、《大风歌》的作者是()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11、《敕勒歌》是()的民歌。 A、朝鲜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满族 12、《爱尔兰歌谣札记》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列宁 C、拉法格 D、恩格斯 二、多项选择题。(两个以上) 10、清代作家吴趼人从民间笑话、寓言中汲取养料,创作的优秀走品有() A、《俏皮话》 B、《笑林广记》 C、《新笑林广记》 D、《粤风续九》 E、《古遥谚》 14、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民间故事分类法有() A、以神为主的分类法 B、按情节、母题分类 C、以著名故事的题目来概括类型 D、以序号称谓来表现民间故事 15、民间童话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A、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浓厚的浪漫色彩 B、有曲折的情节和美满的故事 C、主人公为通称人物,类型化,没有特定的背景 D、把动物人格化 E、有固定的表现手法,如三段式中间插韵语等 16、下列对民间歌谣的判断正确的有() A、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的 B、口头韵文作品 C、用途最广 D、最富于相象 E、不需人物形象 17、谜语应具备的特点有() A、知识性 B、疑难性 C、独创性 D、趣味性 E、文学性 三、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1)

汉代文学 第一章汉代散文 一、《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汉高祖(前206)-----汉惠帝刘盈(前194)-----吕后(前187)-----汉文帝刘恒(前 179)-----汉景帝刘启(前156)-----汉武帝刘彻(前140) 三、“黄老之学”:汉初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 学派以《老子》为依据,认为虚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是无为的,人效法“道”也应该无为。因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适应时势,顺其自然。 高祖、文帝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又作《治安策》)、《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五、晁错的政论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说景帝削吴》 六、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异同: 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 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 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 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 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 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 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 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贾谊的政论文是文学性的政论 文,晁错的政论文是实用性的政论文 第二章《史记》 1、《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2、“李陵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路博德因杅将军公孙敖李绪 3、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 列传(70) “天子称本纪”;“时势主宰者” 《秦本纪》、《项羽本纪》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自序》) 《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自序》)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

汉魏六朝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 摘要:《古诗十九首》蕴含着汉末文人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他们不平凡的魅力,一字一珠间显真情,他们用不同的心境看待生活,对待悲欢离合,有不一样的感受。 关键词:乐府觉醒精神 一、《古诗十九首》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汉末诗人的关注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生活在汉末建安前,这是一个正直废放邪狂炽结的历史时期,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精神也相对低落。十九首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一对爱的渴求,二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因而在无形中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 如在《行行重行行》之一、《青青河畔草》之二、《凛凛岁云暮》之十六、《孟冬寒气至》之十七、《客从远方来》之十八这些诗中,无不流露出思妇的相思之苦。拿《行行重行行》来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两个人分别了,而且越离越远,一个"生"字写出了两个人被活活拆开(什么原因分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痛苦之余,主人公进行了反思:我们究竟能不能再见面?但结果令他失望,道路又艰险又漫长,会面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主人公不甘心这种结果,他想到了胡马和越鸟的故事,鸟兽尚且如此依恋,不忍离去,我们就难道不如鸟兽吗?不由的心里宽慰了些,但还是为痛苦所折磨,日渐消瘦,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还是先放在一边,保重好身体,静静的等待相见的那一天吧.这首诗把思念者的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写的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古诗十九首》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三、《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生存时代的联系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因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这一个惨雾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内宇宙进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既然是荣枯变幻、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

一、大纲说明: 本课程就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得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得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通过该课程得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得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得了解,对民间文学得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得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得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得珍惜、热爱之情与保护民间文学得责任感、使命感。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得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得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 本考试大纲得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得基本知识与理论,内容涉及到 民间文学得含义、性质;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得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具体得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得鉴赏等方面。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得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得理解与运用能力。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得主要内容与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得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 【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识记:民间文学得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得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得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得关系 识记:民间文学得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得含义。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得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得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得搜集、记录与整理 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成就与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得方法搜集整理身边得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神话 识记:神话、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日月神话、开辟神话、洪水再生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 话、民族起源神话等关键概念。著名神话得基本情节。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标准答案

2005年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卷答案一、 1、旧 2、金 3、《礼记》 4、泰 5、君为轻 6、书 7、五服 8、乐府 9、关羽 10、孝文 11、王右军 12、清明节 13、唐 14、郦道元 15、朱雀 16、利玛窦 17、非 18、乾隆 19、1905 20、恒 21、泼水节 22.宣 23、郭沫若 24、优生 25、澳门特别行政 二、 26B 27B 28C 29A 30C 31A 32B 33D 34D 35A 36C 37C 38A 39A 40D

41A 42A 43B 44C 45D 46A 47A 48C 49D 50B 三、名词解释 1、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2、格律诗——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也成为今体诗、近体诗。其名称是相对于没有固定格律的古诗而言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严格的格律,所以叫格律诗,格律诗自唐代成熟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全篇的句数与字数固定,其次是押韵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再次是其有严格的平仄格律,格律诗所谓的格律也就是指这一点而言的;最后是也有一些修辞要求,如对仗与用典等。 3、《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编年体史书,书名为宋神宗所赐,意在为历代统治者提供统治的借鉴。此书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办些,全书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记载翔实,条理清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其文字简洁传神,叙事生动,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4、晋商——凡旧时山西省(古代晋国)籍的从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早在春秋时期,古代晋国就已出现了商贾,到明代中叶,随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萌芽和兴起及商品交易的发达,山西商人以善于经营商品交易的智慧和才能,逐渐形成了一股以地域关系、乡土纽带为特征的商行帮会群体。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北方商行帮会集团。到清中叶,晋商逐步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而其中的巨头太平尉、王两家是与清王朝寿命相始终的仕商结合型大家族,刘、杨两家是清末民初与列强资本主义人侵搏争而兴起的民族资本家,他们都为中国商行创造了巨额商业财富。 四、论述题 1、答: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并对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也概莫能外,而作为中国文学的正宗的诗歌更是蒙受其沾溉,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A,对格律诗的形成起了作用。佛教传入后,由于其佛经诵读梵呗之声,使得中国人发现了汉语四声的特点,经过永明体作者的努力,汉语四声的特点终于成为诗歌艺术zhog 极为重要的一环。汉语诗歌在文人手中,脱离了音乐,但诗歌本质上要求要有规律,于是,通过文字本身的特点来体现韵律成为诗歌的当务之急,而四声的发现则满足了这一要求。于是,人们理清了汉字的平仄关系后,格律诗也就呼之欲出了。 B,扩大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创造空间。印度人士最富于想象力的民族,尤其是在佛教中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秦代的作品,比较有文学色彩的是李斯所作的(《》)、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的(《》)。 2、()最有名的作品是散体大赋,也曰体物大赋。其创作流传至今的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3、文学史上认为西汉()所作的《七发》是()向体物大赋转变时期的作品。 4、东汉体物大赋的代表作家为()和张衡,其代表作分别为《两都赋》和(《》)。 5、东汉()所写的《同声歌》,其《四愁歌》三章,为现在最早的()。 6、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7、(),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8、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9、汉代初期,骚体赋也称抒情小赋,最早的进行创造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贾谊所写的(《》)和(《》)。 10、文学史上认为西汉枚乘所作的(《》)是骚体赋向()转变时期的作品。 11、东汉体物大赋的代表作家为班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和《二京赋》。 12、我国最早的完整的()为项羽宠爱的美人()所作。 13、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14、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15、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左思、左芬与()、()。 16、汉代初期,骚体赋也(),最早的进行创造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所写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17、文学史上认为西汉枚乘所作的《七发》是()向()转变时期的作品。 1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19、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20、司马相如最有名是散体大赋,也曰体物大赋。其创作流传至今的有六篇赋,那就是《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21、王褒的(《》)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写()的作品,此赋对后世颇有影响,经汉代马融《长笛赋》的继承发扬,到了唐代,又出现了白居易的《琵琶行》。 22、东汉末著名的抒情小赋作家是()和(),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归田赋》和《刺世疾邪赋》。 23、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24、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25、()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26、东汉末著名的抒情小赋作家是张衡和(),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归田赋》和(《》)。 27、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28、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