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科核医学的临床应用进展

骨科核医学的临床应用进展

骨科核医学的临床应用进展
骨科核医学的临床应用进展

.356.中国骨肿瘤骨病2009年12月第8卷第6期ChinJBoneTumor&BoneDisease,December2009,Vol8,No.6

骨科核医学的临床应用进展

彭京京

作者单位:100035,北京积水潭医院核医学科

通讯作者:彭京京

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骨科核医学是骨科分子影像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骨科核医学临床实践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

骨骼在大体水平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中轴骨和附肢骨。中轴骨包括颅骨、脊柱和胸廓(肋骨和胸骨);附肢骨包括四肢骨、骨盆带和肩带(锁骨和肩胛骨)。在组织水平骨组织形式分为密质骨(皮质骨)和松质骨(小梁骨)。在细胞水平有3种类型细胞: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成骨细胞、由成骨细胞矿化的骨细胞和来源于造血系统的破骨细胞。正常骨可不断生成、矿化和吸收,称为骨的更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和破坏骨质的功能,在骨更新、改造和修复时,其功能最活跃。在分子水平,骨基质主要包括有机成分(约占35%)和无机成分(约占65%)。有机成分由胶原蛋白和糖蛋白构成;无机成分主要有羟基磷灰石、阳离子(钙、镁、钠、钾和锶)和阴离子(氟化物、磷和氯化物)。无机基质中的钙提供骨骼硬度应对压力,有机成分中的胶原纤维为骨骼提供支撑和张力。

2007年6月,国际医学影像界对“分子影像”定义达成的共识是满足以下3个条件:(1)探测到的是反映分子水平的影像;(2)观察的对象是活体,并且可随时间连续动态观察,可以被定量;(3)可以用仪器探测到[女FIECT(SPECT或PET)、MRI、光学影像设备等1的影像。

在骨科核医学临床实践中,99mTc—MDP骨显像的原理是从分子水平反映疾病的病理变化机制,可以用SPECT在体外探测,实质上属于分子影像的范畴。99”Tc—MDP骨显像的原理是显像剂注人体内后,主要沉积在由羟基磷灰石晶体和非晶体磷酸钙组成的骨骼无机成分中,用SPECT在体外探测,其影像可以在分子水平反映人体的病理变化;同理,氟一18的葡萄糖肿瘤代谢显像(18F—FDG)和氟化钠NaF的PET骨显像也将在骨科分子影像的研究与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医疗问题

骨科核医学影像诊断最初用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但骨肿瘤科诊治的患者良、恶性疾病都有。通过核医学检查可将患者予以分类进行专科治疗,如诊断为原发性甲旁亢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到外科手术切除甲状旁腺瘤,继发性甲旁亢患者到内分泌科和肾内科,拟诊为骨髓瘤、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患者到血液内科确诊治疗,诊断为关节疾患者到免疫风湿科或骨矫形科,良、恶性骨病在骨肿瘤科或d,JL骨科治疗。核医学的应用不仅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为医疗资源的有效使用提供了可靠的途径,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在治疗方面,89Sr姑息治疗对于晚期转移性骨肿瘤多发病灶、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综合集成性。只有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医疗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核医学影像在骨肿瘤骨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一、骨科核医学影像诊断

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代谢性骨病

原发性甲旁亢的发病率为每年27/10万,其中

万方数据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9年12月第8卷第6期ChinJBoneTumor&BoneDisease,December2009,Vol8,No.6.357.

80%以上由单发的良性腺瘤所致,其余为良性增

生或多发腺瘤(约占15%),极少数为甲状旁腺癌

(1%一4%)。

甲旁亢患者常以骨关节疼痛、病理性骨折为

首发症状到骨科就诊,最初很多患者误诊为转移

性骨肿瘤或仅看到局部良性骨囊肿(棕色瘤),自

唧c—MDP全身骨扫描应用后,鉴别诊断有了质的

改变。原发性甲旁亢由于骨转换加快,骨骼对骨

显像剂摄取弥漫性增加,呈异常清晰的代谢性骨

病“超级影像”且“黑颅”和下颌骨浓集特征明图3肿瘤骨转移“超级影像”

显(图1)。实验室检查有高血钙、低血磷、甲状旁多发性骨髓瘤属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腺素(PTH)明显升高。常见于50~7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由于

症状繁杂,误诊较多。患者可有高钙血症、肾损

害、感染倾向和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常以骨痛或

病理性骨折就诊。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快,白蛋

白减低,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白蛋

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降低或倒置。免疫蛋白电

泳检查和骨髓穿刺可确诊。

MM骨显像特点为同病异象,有多种表现,

多发热区或冷区,主要侵犯脊柱、骨盆、肋骨、

颅骨和四肢长骨近端。也有MM呈正常骨扫描

图。鉴别诊断有赖于认真采集病史和临床资料的图1甲旁亢代谢性骨病“超级影像”窨整.障.

甲旁亢骨病诊断后,可以做颈部超声检查定位甲状旁腺瘤,用SPECT进一步做99“Tc—MIBI双时相甲状旁腺瘤显像(图2),有助于对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瘤特别是异位甲状旁腺瘤的定性定位诊断,为手术切除甲状旁腺瘤提供依据。

图2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瘤

2.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

骨髓转移导致骨骼摄取显像剂弥漫性增加的“超级影像”(图3)需与甲旁亢代谢性骨病鉴别。肿瘤骨转移“超级影像”特点为病灶的高摄取主要位于中轴骨和近端四肢骨,可见点状放射性浓集病灶。

3.多发性骨髓瘤(MMl

4.畸形性骨炎(Paget病)

畸形性骨炎是以单个骨或多骨的骨小梁粗糙、硬化和膨胀性改变为特征的骨重塑过度异常的疾病。虽然骨代谢增加,但病变骨非常脆弱,常伴有畸形或骨折。患者常因四肢长骨疼痛或继发骨性关节炎就诊。’C—MDP诊断灵敏,可确定Paget病的范围、程度。

畸形性骨炎骨显像的特征:(1)受累骨的全部或大部分呈显著的放射性浓集并均匀分布;(2)常为多骨受累;(3)受累骨增大和变形,病灶边界整齐;(4)四肢骨病变几乎总是源于关节端,向骨干进展;(5)病灶多年缓慢变化。

5.骨软化和佝偻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骨痛和肌无力。假骨折是特征性的核医学影像学表现,表现为局部放射性浓集区。对代谢性骨病的患者追问病史(消化道疾病、肾病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6.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

肥大性骨关节病是一种疼痛性骨膜炎,可以是原发性,也可以继发于各种病理状态,继发病

变主要为胸腔内病变。肥大性骨关节病以骨膜新万方数据

.358.中国骨肿瘤骨病2009年12月第8卷第6期ChinJBoneTumor&BoneDisease,Decemb—er2—009,Vol8,No.6生骨形成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疼痛性骨膜炎,对

肺门肿瘤患者做骨扫描时应认识肺性肥大性骨关

节病,与转移癌“超级影像”相鉴别。骨扫描特

征:四肢长骨“双条征”。

7.骨纤维结构不良

骨纤维结构不良又称纤维异样增殖症,X

线平片的特异性表现可明确诊断,典型者股骨呈

“牧羊杖”样改变。全身骨扫描用于观察病变是单个骨或多骨。

8.肾性骨病

肾性骨病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关,长期慢性肾功能减退造成体内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代谢性骨病,实验室检查肌酐、尿素氮、甲状旁腺素升高。肾性骨病PTH升高,属于继发性甲旁亢。骨扫描呈代谢性骨病的表现。

二、核素骨显像在骨病的其他应用

骨科不但用骨扫描来鉴别诊断疾病,还用于评价疾病的范围、程度,随访治疗后的疗效。如应力性骨折,骨损伤修复、成骨细胞活性的增加,皆可导致骨显像剂99llll'c—MDP的摄取增加。用三时相骨显像观察假体,可评估假体松动或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1.X线不易明确诊断的骨折

脊柱压缩骨折导致椎体高度的轻微降低(骨扫描表现为条状浓集)和骶骨机能不全性骨折(“H”形或蝴蝶征)以及肋骨骨折(骨扫描表现为点状浓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除了股骨颈骨折外,常出现椎体骨折,全身骨扫描的阳性表现有助于这类骨折的诊断;根据核素浓集程度,骨扫描还能区分新鲜与陈旧骨折。

2.应力骨折与疲劳骨折

与机能不全性骨折不同,应力性骨折是指发生在正常骨局部反复压力负荷所致肌肉附着处的骨折。急性应力骨折做三时相检查可见血流增加和局部充血,延迟相中可见骨皮质摄取增加。骨扫描对运动相关效应力骨折为首选诊断影像。

3.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

OA骨显像表现与其他情况相鉴别非常重要,因为很多老年肿瘤患者的骨显像随访,全身骨显像发现骨性关节炎(图4),表现为放射性分布增高,必须与转移性病变相鉴别。对比平面扫描,SPECT/CT对腰骶部病灶的检出率可提高20%~50%。

4.慢性下腰背痛

骨扫描前位像可见L5椎体局限性放射性摄取增高,经cT图像融合观察:异常部位与骨赘相对应,超出椎体前边缘

图4胃癌术后1年腰腿痛随访:腰椎和双膝骨性关节炎

成年人下腰背疼痛的病因有很多,恶性肿瘤、感染、骨性关节炎首选x线平片、CT、MRI等影像诊断。排除恶性肿瘤、感染、骨关节炎的人群中,下腰背痛常常是自限性的。严重下腰背痛3~6个月则需要做骨扫描。骨显像,特别是图像融合的局部断层显像在分辨导致下腰背痛的良性骨关节病方面有价值。

5.其他

骨显像在术后持续疼痛的关节假体松动、感染等骨病的应用中提供了一种功能性评价的方法,可发现其他局部检查容易漏掉的全身性问题。

三、骨显像在肿瘤诊断与随访方面的应用

1.软组织肿瘤与骨肿瘤

全身骨扫描检查肿瘤骨转移病灶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影像,检出多发、广泛骨转移病灶。骨扫描单发恶性病灶的诊断需认真阅片,遵循临床一影像和病理三结合的诊断原则。术前无论是表现为“热区”或“冷区”病灶的骨扫描,都要紧密结合病史分析临床资料。

2.转移性骨肿瘤的随访与疗效观察

骨扫描发现骨转移瘤治疗后病灶数目减少或放射性摄取活性减低提示对治疗反应有效。对于放射性增加的判断应注意除外骨扫描图的“闪耀现象”(有效治疗后原有病灶暂时性放射性增加)。PET可以解决“闪耀现象”的问题。PET可评估肿瘤对化疗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3.转移性骨肿瘤骨痛89SrCI治疗前后的全身骨扫描

放射性核素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明SrCI是一种好方法,适用于多发成骨性转移和不适宜手术、放化疗的晚期肿瘤。将镇痛治疗的89SrCl直接静脉注射治疗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成骨性骨转移所引起的骨痛,利用89SrCI发出的射线(明Sr为纯p放射剂,射线长度3—4

into),定位于转移性浓集

万方数据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9年12,q第8卷第6,11明ChinJBoneTumor&BoneDisease,December2009,Vol8,No.6.359.(’T可见右胫骨上端骨肉瘤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包块cT显示右肺上叶异常病灶一骨肉瘤肺转移?

PET显像可见肿瘤葡萄耱代谢旺盛,中心坏死PET.显-像可见骨肉瘤右肺转移病灶葡萄糖代谢异常摄取病灶

PET/CT图像融合清晰显示骨肉瘤的功能代谢一解剖图像

图5骨肉瘤的PET/cT图像(显像剂”F—FDG,

设备:符合线g,各SPECT/CT)

病灶,对转移性骨肿瘤所产生的剧烈疼痛有缓解疗效。治疗后患者骨痛症状减轻,骨显像的好转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有效的评价指征。

4.原发性骨肿瘤的图像融合诊断优势

骨扫描对骨肉瘤和Ewing肉瘤的诊断非常有帮助。骨肉瘤转移至胸部,经SPECT断层能够区分并确定肺或骨的转移部位,骨肉瘤的功能性肺转移灶也可浓聚骨显像剂(99“Tc—MDP作为分子探针)而显影。

PET/CT图像融合诊断:骨内瘤肺转移病灶的融合图像

图6图5同一患者胸部PET/CT图像

用18氟一葡萄糖肿瘤代谢显像(18F~FDG)也可示踪骨肉瘤(图5)及其复发、转移(图6),并可作为疗效观察的一种定性、定量方法。

在骨科疾病的诊断中,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和PET/CT)将核医学与其他断层影像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功能解剖影像融合和定性定量诊断。

(收稿日期:2009.03.10)万方数据

骨科护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骨科护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目的探究骨科护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进入该院骨科实习的6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主体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人员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32名;对照组成员实行常规教学法,观察组成员实行案例教学法,对比两组成员的考核成绩及教学方法评价结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操作成绩、理论成绩及病历书写成绩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自主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及教学方法满意度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护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各项考核成绩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及文献检索能力,值得在临床教学领域使用及推广。 标签:骨科护理;案例教学法;应用效果 作为兼顾互动性及开放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无法脱离事前周密策划及准备的支持,主要通过向学生发放特定案例用于提前阅读实现学生间广泛讨论得出活动交流经验,并且案例教学倾向于将理论知识与新兴观点、以往经验及知识信息相结合,碰撞学生思维,确保其得到启发[1]。同时,案例教学中案例不止是用于阐明事实的实例,更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以事实为基础所编写的例子,适用于课堂分析及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得出讨论结果,进一步增强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2]。从目前我国骨科教学水平来看,轻实践重理论情况相对严重,尤其是骨科护理教学中理论知识涉及方面较少,客观上要求教师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鉴于此,该文重点探究骨科护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进入该院骨科实习的6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人员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32名。其中,对照组32名成员均为女性,最大年龄为30岁、最小年龄为22岁、中位数年龄为(26.5±5.3)岁;观察组32名成员均为女性,最大年龄为31岁、最小年龄为23岁、中位数年龄为(25.6±5.2)岁。结合上述资料发现,两组成员各项资料中年龄及性别等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备研究对比的纳入机制,并且两组成员均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以提前了解实验内容及实验流程,该实验得到医院及学院批准同意。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成员实行常规教学法,即教师紧扣教学任务及教学大纲向学生讲解具体内容,学生自行记录知识要点。观察组成员实行案例教学法,即:①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深化教学印象,教师以全面掌握丰富医学资料为前提条件,仔细筛选教学案例突出案例呼应教学内容的作用,全面整理源自临床一线的病例资料,将教

显微外科在骨科的应用

显微外科在骨科的应用 三、周围神经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随着显微血管技术的进步,显微周围神经外科有了新的进展。在显微镜下,可以准确地判断周围神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并可解剖出每一神经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无疑可使神经缝合进行得更为精细,可以从神经残端分离出各个神经束,进行神经束膜缝合,从而更准确地对合与修复。由于缝合的精确性及密接性,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防止结缔组织从周围侵人或血液流人缝接处的间隙,避免过多剥离而引起术后神经水肿,有利于神经纤维再生,而获得较满意的神经传导恢复。 DMJiHnoBa 1974年的实验证明:神经缝合时断端有张力者,断端间形成较长的瘢痕,延长了神经再生的时间,降低了神经再生的速度,甚至发生缝合处不连接,而缝时无张力者,神经能重建其完整性,并恢复受累肢体的功能。1975年Teizfis等的实验结果说明:无张力的端对端缝合,所获的神经再生效果最好,而神经修复处受高度牵引者,只有极少址的轴索出现生长活动? 因此,认为神经缺损段较长者,为减少缝接处的张力,偌进行自体神经移植。1972年Millesi报道用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地进行202次束间移植,移植材料为自体腓肠神经和隐神经,可克服巨大神经的缺损。 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包括神经束间松解术、神经束膜切开术及神经缝合术(包含神经束间移植)。本节仅对神经缝合术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提出讨论。 (一)周围神经显微缝合术的基本要求 神经缝合术有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术及显微外科的束膜缝合术。前者术后疗效为50%? 70%。后者优良率达88.9%,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缝接神经的优点是:①准确地分辨神经断端受损部分,可彻底切除受损神经与瘢痕组织,为神经再生创造有利条件。②手术操作精确、轻柔,可以准确地穿缝神经束膜,不致刺人神经束内,损伤神经纤维(图55-1-25)。③可清楚观察神经表面营养血管及神经束走向朝神经断端神经束分布,有利于将两个断面上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束做相应的对合缝接。缝合后可使神经束不外露,外膜不内翻。④微型无创缝合针线的表面光滑,组织反应小,可减少瘢痕形成,有利于神经再生。各学者对神经缝合有不同的观点:①认为外膜缝合优于束膜缝合;②认为束膜缝合优于外膜缝合;③认为不论何种缝合法,只要在手术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彻底切除瘢痕,束膜面对合精确,均可提高疗效;④认为应根据不同神经的不同节段,分别采用束膜或外膜缝合。 为提高周围神经缝合的疗效,有些学者研究了周围神经干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束的分布状况和鉴别方法,认为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感觉与感觉、运动与运动神经束的对应缝合,其疗效最好。否则,如将感觉与运动神经束错位对合则将导致完全失败。鉴别感觉和运动神经束的常用方法有二:一为生物电刺激法,此法分辨近侧端时,只适用于局部麻醉病人,而对全身或区域阻滞麻醉病人使用有困难;分辨远侧端时,伤后早期尚可观察出肢端肌肉收缩反应,而晚期则肌肉无收缩反应,难以鉴别。二为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虽可分辨感觉和运动神经束,但因操作时间长,且对神经损伤时间较长者不易着色,无法分辨其神经束的特性,因而在临床上未能推广使用《有的学者进一步研究神经干自然分束的解剖特点,主张根据周围神经在四肢不同部段,按其自然分束的特点分别采用束膜缝合与外

【2020年整理】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各种“组学”、“工程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从原始的“经验化治疗”、“同类疾病统一治疗”发展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病因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1]。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是在体准确识别病因靶[2]。因此,多种影像技术(设备)融合的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并将在未来20-30年内继续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根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0年普查结果,参考近期文献和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重点介绍PET/CT 和PET/MR的技术进展。 关键词:核医学,PET/CT;PET/MR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第一章融合影像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3) 第二章 PET/CT设备的发展 (3) 第三章 PET/MR融合技术 (4) 3.1 PET/MR与PET/CT的比较 (4) 3.2 PET/MR的临床价值 (4) 3.3 PET/MR的技术难点与要求 (5) 五、关于融合设备未来的预测 (5)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融合影像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1.以PET/CT为代表的融合影像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材料、制造、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断为PET/CT技术发展注入活力;生物技术、药学、医学的进步,使PET/CT的科学和临床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分子影像显示体内疾病靶分子的能力,源于所选用的分子探针。各种“组学”、“工程学”发现的病因靶,经过处理、筛选,与信号源连接形成分子探针,能够在体内与病因靶动态结合,同时能释放信号用于测定和成像。多种物质可作为信号源(如纳米粒子、微泡、发光物质与磁物质等),但以放射性核素,特别是正电子类核素标记技术最成熟。其发展快、应用广、效果肯定,是PET/CT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条件。分子探针是融合影像技术今后的主要发展重点之一。 3.PET/CT的价格较高,必须严格适应证,充分考虑价格益比。大量数据证明,通过PET/CT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和及时监测疗效,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为国家和社会节省卫生资源。多项大样本(数万例)研究证实,PET/CT对各种肿瘤的临床决策影响率均超过30%。目前国内PET/CT服务价格偏高,无医疗保险覆盖,阻碍PET/CT推广。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循证医学证据,适当降低收费,争取医疗保险支持,对中国PET/CT事业发展十分重要。 4.知识结构和人员素质是保证融合影像诊断准确性的基本条件。PET和CT的融合产生了影像判断的革命性转变。根据图像模式的转变,拓宽相关影像专业知识,重视使用、操作、判断的规范,特别是对所有相关技术人员的不断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临床路径,结合医疗保险是确保PET/CT技术健康发展、正确使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PET/CT设备的发展 提高采集速度,最大程度利用分子探针的信息,减少处理的复杂性,改进同步采集能力,制造最大程度发挥PET/CT技术潜能的设备,并通过融合、多探针方式满足临床不同需要,是PET/CT在今后15-20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 1.改善探测元器件。探测器负责捕捉正电子湮灭光子、能量转换及光电转换,并输出电脉冲,是PET的“眼球”。 晶体:将高能光子转变为可探测的低能光子。理想的晶体性能包括:入射光子阻滞率高、初级闪烁光子量大、光衰减快、光子输出量高、能量合适、光衰减小等。早期的碘化钠、锗酸铋等,均未满足上述需求。 光电元件:将晶体输出的低能光子转化成电信号。光电倍增管的型号增益达106-107倍。线性好,技术成熟。近年来还有位置敏感型、多道型等上市,在3-5年内,PMT任可以保持主力地位,但PMT存在工作电压高、体积大、速递慢、易受磁场干扰等缺点。 理论上讲,光电元件与晶体块最好是1:1配置,因工艺和价格显示,PMT无法达到这一配比,所有才有组块式,anger式和四分式等设计。 2.获得更多测量信息。探测器输出的幸好,经过分析、甄别、校正、最后通过图像重建实现成像。这一过程中电路、程序可以加以改进,以提高整机性能。 TOF技术:是通过测定湮灭光子到达对向放置探测器的时间差别判定湮灭事件位置的技术。根据光速(2.9*108m/S)可以换算出:光子到达时间差1ns=29.9cm空间差。 作业深度:与晶体不垂直的高能射线可能斜穿透数个晶体后才能被吸收,其吸收点与实际入射点位置信息偏离,成为作用深度。利用入射光自在晶体不同深度作用产生的点扩展函数,可以确定作用深度。

形成性评价在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在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3-12T09:28:16.7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1期作者:唐炬 [导读] 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骨科接收的本科实习生中纳入40名为对象, 唐炬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骨科接收的本科实习生中纳入40名为对象,用教学方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名,两组实习生分别接受传统教学(对照组)、形成性评价教学(观察组),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出科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的基本操作(68.59±3.21)分与理论知识(18.05±1.32)分考核成绩以及总分(86.95±2.56)分,相较于对照组的(60.11±2.15)分、(12.70±2.60)分、(73.52±2.14)分均高,P<0.05。结论: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时,使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出科考核成绩。 【关键词】骨科学;本科生;临床教学;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1-0106-01 近年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更多的教育内容偏向于课程实践,骨科学临床教学工作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的效果,本次研究则旨在对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随机数字表法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骨科接收的本科实习生中纳入40名为对象,用教学方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名。对照组实习生中男女比例是13:7,年龄在23-25岁之间、均值是(24.06±0.93)岁;观察组实习生中男女比例是12:8,年龄在21-25岁之间、均值是(24.12±0.75)岁。两组实习生的性别比例和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骨科学临床教学,内容是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告知其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的意义与目的,将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告知学生,且给学生讲解各方面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适当的临床示教,让学生对示教内容仔细观察,随后指导学生练习各项操作;教学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出科考试,内容包括各项基本操作考核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观察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法进行骨科学临床教学,此教学法强调教学反馈,主要是在学生的练习操作过程性中,教师密切观察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并将每个学生的错误情况记录详细记录。待练习操作完成后,让学生自己讲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再组织其他学生一同讨论,从而对容易犯的错误进行总结,提出各方面注意事项。学生把操作期间的难点和疑问告诉教师,再由教师为其指出改进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操作进行点评和纠错,再对学生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答疑。随后让学生再进行练习,提醒其练习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上次出现的错误情况,使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力得以加深。学习到第4、8周时,开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测验,注意将前期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知识的进行测试,共计进行2次课堂测验。随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实习生的教学效果,根据实习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判断,此次考试内容包括基本操作与理论知识考核,基本操作考核分值总计80分、理论知识考核分值总计20分,总考核成绩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整理,以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统计学软件分析得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两种不同教学方式进行骨科学临床教学得出的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的基本操作与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以及总分,相较于对照组的均高,P<0.05;见表1 3讨论 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临床课程上学习尤为关键,该过程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这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 传统临床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考核是在学习完成时进行考核,加上其平时的表现,但这并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反馈,学生容易出现学习懈怠或者疑问不能及时得到解答、练习中存在的错误也不能及时被纠正。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法能够对上述不足之处充分补足,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出科考试成绩,这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习生以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法进行骨科学临床教学,结果显示实习生的基本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核、总分均比对照组高,可见实习生的学习成绩与效果提高。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在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陶黎阳,吴菁华,黄冲,等.形成性评价体系在五年制本科《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构建[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3):482-485.

POSSUM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POSSUM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POSSUM系统是一种预测外科患者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工具,广泛应用于围术期安全性研究。自提出以来,POSSUM系统在骨科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适用性。查阅文献,国内外骨科专家关于POSSUM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有少量学者将POSSUM系统应用于脊柱疾病方面。大量研究表明,改良POSSUM系统具有优良的预测并发症发生率的能力,P-POSSUM系统对术后死亡率具有准确的预测价值。本文对POSSUM系统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性回顾与总结。 标签:POSSUM系统;骨科;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 外科患者围术期安全性评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目前国际上多采用APACHE Ⅱ、POSSUM(the 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系统及ASA评分系统预测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术期风险,de Cássia Braga Ribeiro[2]的研究表明,POSSUM系统的预测价值最大。POSSUM系统自提出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在骨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为此,有必要对POSSUM系统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进行回顾与总结。 1 POSSUM系统的建立、改良与发展 1.1 POSSUM系统的建立 POSSUM系统即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是由英国学者Copeland[3]于1991年依据患者术前12项主要生理学参数及6项手术严重性因素提出地预测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一种围术期评分系统,每个因素按其不同程度分为1、2、4、8分。随后经过验证并与当时流行的APACHE Ⅱ评分系统进行比较,表明POSSUM系统对外科手术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4]。其预测术后死亡率的公式为:LnR/(1-R)=-7.04+0.13×PS+0.16×OS;预测并发症发生率的公式为:LnR/(1-R)= -5.91+0.16×PS+0.19×OS,其中PS,即生理学评分(physiological score,PS),OS即手术评分(operative score,OS)。这一时期的POSSUM系统回归方程采用指数分析法,但Copeland并未就此说明理由,同时由于指数分析法不是标准的统计方法,限制了POSSUM系统的大规模推广[5]。 1.2 POSSUM系统的改良 后继英国学者Whiteley等[6-7]在应用POSSUM系统回归方程对Portsmouth 地区1485例外科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时,发现预测术后死亡率明显高于实际观察值,这种现象在低危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其认为错误的指数分析方法是导致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为此,Prythereh等人采用标准的线性统计方法,在保持原有POSSUM系统12项术前生理因素及6项手术严重性因素指标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 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 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基于案例分析法(CAM)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案例分析法(CAM)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3-29T15:00:07.1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作者:蒋雷鸣杨俊冯超群雷阳刘人 [导读] 探讨案例分析法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观察此方法的教学效果。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案例分析法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观察此方法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6—2017年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93名,随机分为观察组45名,对照组48名,观察组采取案例分析法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成绩、对课堂的接受程度。结果:观察组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的课堂接受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案例教学法在进行课堂授课后,学生的成绩和对课堂的满意程度较以往有所提高,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骨科;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226-02 案例分析法[1]是指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理论情况下,通过老师按照其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指导,结合教学大纲,选择并利用经典案例,设定一个实战环境,要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并思考,再集体合作,最后由一部分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回答,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经典的教学方法,最早哈佛大学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2],在此方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法律、经济、医学等有实践操纵的课程来说,此方法应用的较为广泛,因其能带来的直观感受,可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贴近真实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方法,笔者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93名2016—2017学年临床专业,学制为五年的应届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对中医骨伤科学的要求(包括理论和实践学时等)均相同。随机分为观察组45名,对照组48名,其中男生36人,女生57人,年龄20~22岁,平均21.4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进校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演示、病案讨论,归纳总结重点和难点,告知学生方法后,由学生把控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对照组采用传统教授方式,纯理论讲解。 1.2.2成绩形成评价成绩由百分制构成,其中理论考试(60%),临床技能(30%),考勤(10%)。理论考试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教研室教学组外的专家按照教学大纲,从题库中选取并进行评阅。临床技能亦由本教研室内教学组外的专家评分,每名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选题: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包括诊断、手法复位、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并发症等。满意度调查表,分为5个等级,按照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选取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勤成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生物材料在骨科的应用进展(1)

生物材料在骨科的应用进展(1) 生物材料是指“以医疗为目的,用于和活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材料”,包括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在骨科应用的生物材料按其性质主要分为,医用金属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现就其应用综述如下。 1医用金属材料 骨科生物金属材料是指能够植入人体,治疗骨骼疾病、替换骨组织,恢复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生物惰性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度,金属材料是骨科中应用最多的植入材料,广泛用于骨科的各类疾病的治疗,金属作为一种植入材料一般要求是:①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和抗疲劳性能;②有极好的耐腐蚀性能,无磁性;③材料必须无毒、无致癌性与过敏反应;④应具有良好的光洁度[1]。现在常用于临床的医用生物金属材料主要包括医用不锈钢、钴基合金、医用形状记忆合金等。 医用不锈钢:根据临床对硬度,韧度的要求,医用不锈钢的材料有多种,最好的不锈钢合金是316L型,一直作为器具材料广泛使用。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质,易于加工制造且价格便宜,但同钴基合金相比有较大的局部腐蚀敏感性[2],主要用于接骨板、骨螺钉、人工关节等。

合金类:主要包括①钴基合金:钴基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抗蚀性,适于长期应用于体内承载条件苛刻的植入,是目前医用金属材料中最优良的材料之一,已列入ISO国际标准,但缺点是机械性能低于不锈钢,而且加工困难、产量低、价格贵,常被选择为永久性植入材料。多用于骨折固定和制作人工关节。②钛合金:具有优于前两种材料的机械性能,质轻,组织相容性良好,生物界面结合牢固,在机体内有极高的惰性和抗腐蚀性,是理想的植入材料,缺点是耐磨损性差和难以加工。钛合金微型钢是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的首选内固定物[3],目前对膝、髋等大的人工关节多使用钛合金。③如钴、镍、铬及钼合金,是通过多步骤精制而成的一种新型植入材料。其抗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与锻造的钴铬合金相似,机械强度大,具有不锈钢和钴铬合金的许多优点,作为骨折内固定物有广阔的应用前景。④镍钛记忆合金:该材料有形状记忆效应,其理化性能表现为强度高,耐磨、耐腐蚀、无磁、无毒等特点,而且其硬度和刚度跟人体骨组织最接近,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生物内固定植入材料。 金属材料普遍的缺点是植入人体后,长期存在人体,金属中某些元素离子进入人体组织液、血液、器官,如铬、镍离子对人体具有致敏作用,甚至诱导机体发生癌变,另外长期受力的金属还会发生金属受力疲劳和内部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远期手术的失败等问题。是其普遍缺陷。

核医学影像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核医学影像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 国家卫生计生委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说明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计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计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核医学影像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 第一章核医学总论 1.核医学定义与内容 (1)定义 (2)内容 (3)发展简史 2.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1)示踪剂的概念 (2)示踪技术的原理 (3)示踪技术的优点 (4)示踪技术的缺点与局限性 (5)示踪实验的设计 (6)示踪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应用 3.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 (1)显像原理 (2)脏器或组织摄取显像剂的机理 (3)显像条件及其选择 (4)显像类型 (5)图像分析方法及要点 (6)图像质量的评价 (7)核医学影像及其他影像的比较 第二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1.原子及原子核 (1)原子结构 (2)原子核结构 (3)结合能

(4)放射性与放射性核素 2.核的放射性衰变 (1)α衰变 (2)β衰变 (3)β+衰变 (4)电子俘获 (5)γ衰变 (6)内转换 3.放射性活度 (1)放射性活度定义 (2)活度单位 (3)放射性浓度 4.衰变规律 (1)衰变规律 (2)衰变常数 (3)半衰期 (4)递次衰变 5核反应 (1)核反应概述 (2)核反应分类 (3)核反应遵从的守恒定律(4)反应能 (5)反应道 (6)核反应截面 (7)核反应产额 (8)回旋加速器实现的核反应(9)反应堆实现的核反应 第三章电离辐射与剂量学

生物材料在骨科的应用进展

生物材料在骨科的应用进展 [摘要] 生物材料在骨科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用于骨组织修复与替代的材料主要有医用金属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等。 [关键词] 生物材料骨科应用 生物材料是指“以医疗为目的,用于和活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材料”,包括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本文总结近年来用于骨组织修复的骨科生物材料的种类以及其在骨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医用金属材料 骨科生物金属材料是指能够植入人体,治疗骨骼疾病、替换骨组织,恢复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生物惰性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度,金属材料是骨科中应用最多的植入材料,主要用于制造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物,广泛用于各类骨折的治疗。医用金属材料要求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极好的耐腐蚀性能,无磁性;无毒、无致癌性与过敏反应;良好的光洁度[1]。现在常用于临床的医用生物金属材料主要包括医用不锈钢、钴基合金、医用形状记忆合金等。 1.1医用不锈钢:医用不锈钢的材料有多种,最好的不锈钢合金是316L型,比重约是人体骨骼的2倍,一直作为器具材料广泛使用。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质,易于加工制造且价格便宜,但同钴基合金相比有较大的局部腐蚀敏感性,主要用于接骨板、骨螺钉、人工关节等。 1.2 合金类:主要包括①钴基合金:钴基合金包括钴铬钨镍合金、钴铬钼合金[2]。其优点是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较好,乃腐蚀性比不锈钢高40倍,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材料之一,已列入ISO国际标准,但缺点是机械性能低于不锈钢,而且加工困难、产量低、价格贵,常被选择为永久性植入材料。多用于骨折固定和制作人工关节。②钛合金:具有优于前两种材料的机械性能,质轻,组织相容性良好,生物界面结合牢固,在机体内有极高的惰性和抗腐蚀性,是理想的植入材料,缺点是耐磨损性差和难以加工。钛合金微型钢是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的首选内固定物[3],目前对膝、髋等大的人工关节多使用钛合金。③镍钛记忆合金:该材料有形状记忆效应,其理化性能表现为强度高,耐磨、耐腐蚀、无磁、无毒等特点,而且其硬度和刚度跟人体骨组织最接近,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生物内固定植入材料。 金属材料普遍的缺点是植入人体后,长期存在人体,金属中某些元素离子进入人体组织液、血液、器官,如铬、镍离子对人体具有致敏作用,甚至诱导机体发生癌变,另外长期受力的金属还会发生金属受力疲劳和内部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远期手术的失败等问题,是其普遍缺陷。并且,当前的金属生物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正常骨组织并不十分相称,这会导致应力遮挡效应,这样的后果是对新生骨组织产生和塑性的刺激减弱,并使内植物的稳定性下降,且必须在患者充分痊愈后行二次手术将其取出。多次手术会增加医疗过程中的费用且会造成患者死亡率的上升[4]。镁相关材料作为轻金属、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且具有生物活性的骨科内植物材料的有美好前景。 2 医用高分子材料 2.1非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具有稳定性好,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而且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对机体不产生明显毒副作用,主要用于制作组织工程软、硬组织,人工器官等。如硅橡胶是含有硅原子的各种合成橡胶的总称。其优点是耐高低温,透气性好,便于清洁,耐腐蚀性,具有良好的生物惰性。可用于引流管,人工腱鞘,还用于防止粘连。高密度聚乙烯:其用于制造人工髋臼的分子量多在200~500万左右,其摩擦系数低,约为0.03~0.06,抗冲击性强,耐磨性强,年磨损率约为0.1~0.2 mm,是目前国际上普遍用于制造人工关节的较好材料。聚酯、聚酰胺(尼龙):主要用于人工肌腱,人造血管,手术缝线。聚甲基丙烯三甲酯:即骨水泥,主要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如人工关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的临床应用

---------------------------------------------------------------范文最新推荐------------------------------------------------------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的临床应用 在骨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为骨折,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到外部巨大创伤及交通事故所致,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行业及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从而导致我国骨折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严重影响了患者身体健康。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以前临床上常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但由于该种护理模式仅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照料,未对患者心理进行护理,因此不被临床应用[2]。因此,本文对2016至2017年收取的骨科患者进行客观的研究,并选择一项合理的护理方法,详情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本院骨科患者,收取例数为100例,收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20日期间,将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每组分别有5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无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者。排除标准:伴有意识障碍及语言障碍者。观察组患者年龄在(43.21±1.54)岁,年龄范围上限值:72岁,下限值14岁;男女性比例各占32例、1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3.58±1.85) 1 / 6

岁,年龄范围上限值:72岁,下限值15岁;男女性比例各占33例、17例。将两组骨科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临床资料实施对比,对比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未发生明显差异,可实施对比,采用P大于0.05表示。1.2方法。1.2.1对照组本组骨科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基本的心理护理干预等。1.2.2观察组骨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患者发病突然,且加之受到的创伤较严重,从而导致患者产生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促进骨折尽快恢复[3]。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向患者讲解有关骨折的相关知识,如发病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预后情况等,使其能对自身疾病有初步的认识,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还可通过邀请恢复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力性,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以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2)生活护理:由于骨折患者行动不便,且身体机能较差,部分患者缺乏自理能力,因此,应对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干预[4]。即按时更换患者床单及被套、温湿度调整适宜、按时开窗透气。此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制定一份合理的饮食干预,并叮嘱其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清淡等食物,有利于促进患者骨骼尽快愈合,缩短患者病程[5]。对于病情恢复较好者,应鼓励其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并于早晚帮患者肩胛部及腰椎部位进行按摩,使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并发症护理:由于患者伴有下肢静脉血栓、便秘、压疮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并发症的护

核医学及技术发展史

核医学: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可定义为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进行医学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提供身体内各组织功能性的变化,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早期,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实验核医学:主要是发展、创立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利用射线示踪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包括核医学自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核医学:利用核医学的各种原理、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机体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功能结构的变化,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提供病情、疗效及预后的信息,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 核医学的特点: 1、方法灵敏、简便、安全、‘无创伤’ 2、反映体内的生化与生理过程 3、同时反映组织和脏器的形态与功能 4、提供动态的资料 5、提供定量的、准确的资料 6、高特异性 核医学影像设备是向人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俗称同位素药物),使带有放射性核的示踪原子进入要成像的组织,然后测量放射性核在人体脏器内的分布成像,以诊断脏器是否存在病变和确定病变所在的位置;X射线和超声成像设备则是从外部向人体发射某种形式的能量,根据能量的衰减或反射情况来成像,表征组织情况。 核医学影像检查ECT与CT、MRI等相比,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显像属于功能性的显像,即放射性核素显像。

2、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史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时发现,铀矿能使包在黑纸内的感光胶片感光,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也是后来人们建立放射自显影的基础。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1898年,马丽·居里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此后又发现了钚和钍等许多天然放射性元素。

核医学影像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16页

2010年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 核医学影像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 (2008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说明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 核医学影像物理师专业考试大纲 第一章核医学总论 1.核医学定义与内容 (1)定义 (2)内容 (3)发展简史 2.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1)示踪剂的概念

(2)示踪技术的原理 (3)示踪技术的优点 (4)示踪技术的缺点与局限性(5)示踪实验的设计 (6)示踪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应用3.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 (1)显像原理 (2)脏器或组织摄取显像剂的机理(3)显像条件及其选择 (4)显像类型 (5)图像分析方法及要点 (6)图像质量的评价 (7)核医学影像及其他影像的比较第二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1.原子及原子核 (1)原子结构 (2)原子核结构 (3)结合能 (4)放射性与放射性核素 2.核的放射性衰变 (1)α衰变 (2)β衰变

(3)β+衰变 (4)电子俘获 (5)γ衰变 (6)内转换 3.放射性活度 (1)放射性活度定义 (2)活度单位 (3)放射性浓度 4.衰变规律 (1)衰变规律 (2)衰变常数 (3)半衰期 (4)递次衰变 5核反应 (1)核反应概述 (2)核反应分类 (3)核反应遵从的守恒定律(4)反应能 (5)反应道 (6)核反应截面 (7)核反应产额 (8)回旋加速器实现的核反应

核医学重要概念、技术及重要原理

1核医学的概念、内容、发展史 概念: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内容: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史:1934年Enrico Fermi发明核反应堆,生产第一个碘的放射性同位素。1936年John Lawrence 首先用32P治疗白血病,这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疾病的开始。1937年Herz首先在兔进行碘[128I] 的甲状腺试验,1942年Joseph Hamilton首先应用131I测定甲状腺功能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943年至1946年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转移。1946年7月14日,美国宣布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进行临床应用,开创了核医学的新纪元。1951年Benedict Cassen 发明线性扫描机。1958年Hal O.Anger 发明Anger照相机。1959年Solomon A.Berson 和Rosalyn S. Yalow创建放射免疫分析。50年代,钼[99Mo]-锝[99mTc]发生器的出现。70年代单光子断层仪的应用和80年代后期正电子断层仪进入临床应用,使影像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核医学发展简况:1956年王世真从苏联回来担任教师,培养了首批核医学的专业人才。后来,国家决定苏州医学院和吉林医科大学开设放射医学和核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人才。1980年前后,全国大型医院才陆续设置核医学科,1982年全国较大医院(地市以上)均设核医学科,本学科才发展起来。1980年全国成立核医学会,1981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华核医学杂志》,现在全国有核医学近100个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多个。 2核物理基本概念: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稳定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强度、半衰期 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数。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3放射性核素来源。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分类、特点、要求 来源: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generator)淋洗获得:1、反应堆裂变产物、分离纯化131Te(n, γ) 131I; 2、加速器15O(α, d)18F; 3、回旋加速器; 4、发生器(“母牛”)99mMo-99mTc(钼-锝)113Sn-113In(锡-铟)。定义:凡引入体内用作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类:体内放射性药物可体外放射性药物;按用途分: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示踪剂);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特点:1.具有放射性;2具有特定的半衰期和有效期;3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要求:合适的半衰期;高纯度(化学和放化纯);高比度;无毒、安全;合适的射线和能量。 4放免分析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质量控制指标?放免分析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放免分析与免放分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