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凝血四项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凝血四项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凝血四项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凝血四项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凝血四项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简称凝血四项,是临床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它的准确检测对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初步诊断、指导临床用药、患者术前准备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因素常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现总结如下。

1 标本因素

1.1 抗凝剂的选择及其与血液的比例抗凝剂为109 mmol/L的枸橼酸钠,因枸橼酸钠对凝血因子Ⅴ、Ⅷ有保护作用。枸橼酸钠0.2 ml,血液1.8 ml,按1:9比例,当HCT>55%或HCT<25%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抗凝剂量(ml)=(100%-HCT)×血量(ml)×0.001 85[1]。据报道血液量增加0.05 ml可使凝固时间缩短,减少0.5 ml可使凝固时间延长。

1.2 标本采集采血前患者应处于空腹,平静、放松状态,因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都会引起因子活性及血小板数量上升,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影响检测结果。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过长,采血针头不能太细,要一针见血,以防穿刺损伤或组织液混入血液,促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影响结果。采血后立即将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标本出现凝集或溶血,凝血因子消耗或激活,影响结果。绝对禁止从输液管或输液侧手臂取血,以防药物影响及血液稀释。

1.3 标本的存放与运送标本在正确采集并准确核对后(切忌张冠李戴),需在室温下立即送检,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因子,使PT、APTT结果缩短。血液离体后即开始变化,随存放方式和时间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3]。

2 仪器与试剂

我们使用的是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仪,仪器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环境条件一定要适合仪器的要求,做好仪器的保养与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不要在仪器附近接打手机。试剂应选择匹配试剂,稀释试剂要用去离子蒸馏水。试剂应放4℃保存,复溶的试剂需新鲜配制,否则复溶时间越长对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越大。试剂要在有效期内使用,所用计量器具要准确无误,标本经离心机离心后不应升温。

3 实验人员因素

操作人员的能力及责任心对于结果的准确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仪器性能、能处理常见故障方可上机。同时操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了解影响凝血4项的常见疾病和药物,以免不必要的复查,浪费试剂和时间。操作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和与临床的沟通,对于一些与临床不符、难

肝病患者检测凝血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及作用

肝病患者检测凝血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及作用 发表时间:2015-11-05T15:56:46.6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作者:赵海蓉[导读]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凝血四项检测是判断肝脏疾病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临床上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657700)摘要:目的探究肝病患者检测凝血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及作用。方法以2014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间来我院消化内核治疗的100名肝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时期来本院健康体检的100 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凝固法对PT、APTT、TT、FIB 进行测定。结果慢肝重度患者、重肝存活者、重肝病死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患者的PT、KPTT、TT、Fg 等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重肝病死者的KPTT 值与 存活者异常组相比较有差异,慢肝重度患者的Fg 值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Fg 值与PT、KPTT 及TT 异常率比较有差异。结论凝血四项检测是判断肝脏疾病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临床上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关键词:肝病患者;凝血功能;联合检测【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300-01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是以代谢为主要功能的器官,同时肝脏还是许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器官,当肝脏功能异常时极易引发一定的病变,肝脏病变是临床上最主要的病变,当肝脏出现病变时极易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一旦肝脏凝血功能出现障碍,患者会发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严重者会出现死亡[1],其主要凝血实验指标表现异常,因此,临床上,凝血指标的检测对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本文就肝病患者检测凝血四项指标(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联合检测的意义及作用展开调查,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来我院消化内核治疗的100名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研究对象中肝炎患者21名,肝硬化患者43名,肝坏死患者36名,其中男性47名,女性53名,患者年龄在13-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2.9岁,上述患者入院后均经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检查等方式予以确诊,疾病诊断标准主要参照《传染病学》[2]、《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内科学》[4]的标准。同时选择同时期来本院健康体检的1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上述对照组中男性46名,女性54名,对照组平均年龄在14-72岁之前,平均年龄为59.1±2.7岁,对照组患者中患者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无肝病及其他疾病史、以往无重大疾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仪器与试剂本研究中主要仪器设备为全自动血凝仪(北京赛科希德SF-8000型),配带检验需要的试剂盒(北京赛科希德提供的原装配套试剂)。 1.3 实验方法利用凝固法对PT、APTT、TT、FIB进行测定,操作过程中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首先用血凝检测专用试管(含109 mmol/L枸橼酸钠0.2 ml,浓度为109 mmol/L)采集清晨空腹血1.8 ml,将其轻轻颠倒混匀6次,在3000 r/min的离心机下离心15分钟,然后分离血浆,血浆分离完毕后对其进行测试。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8.0 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研究结果发现,上述研究对象中,慢肝重度患者、重肝存活者、重肝病死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患者的PT、KPTT、TT、Fg等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肝病死者的KPTT值与存活者异常组相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肝重度患者的Fg值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Fg值与PT、KPTT及TT异常率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具体见表1。表1 各型肝炎PT、KPTT、TT及Fg测定结果注: 3.讨论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同时是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的灭活之地,临床上常用凝血指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价,常见的凝血指标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本研究结果发现,慢肝重度患者、重肝存活者、重肝病死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患者的PT、KPTT、TT、Fg等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重肝病死者的KPTT值与存活者异常组相比较有差异,慢肝重度患者的Fg值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Fg值与PT、KPTT及TT异常率比较有差异。可见上述各项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郑素静等人研究结果一致[5],可见凝血四项检测是判断肝脏疾病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临床上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参考文献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总 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 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2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 3s以上异常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 g/L 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 3

凝血常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临床意义 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平均秒值:(12±1)s:男性:11?13.7s。女性:11-14.3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常。 临床意义: PT延长:先天性因子U、V、%、X缺乏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症、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使用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尿剂等。 PT缩短: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 建议: (1) 显著减少建议检查肝功能。 (2) 检查前应尽量不饮酒,不吃高脂饮食。 (3) 若PT显著增高,应预防出血倾向。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37±3.3)s ,超过正常对照 值10s以上有意义。? 临床意义: APTT延长:先天性因子哑、区、幻缺乏,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幻因子缺乏症;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DIC;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哑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注意事项:时间缩短应预防高凝引起的并发症。 5 . PT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患者PTs/正常参比血浆PTs)ISI] 参考值:0. 8?1. 5之间临床意义:用于口服抗凝剂的 监测,2?3为宜。 注意事项: (1) 如果APTT延长,PT、TT、FIB正常,临床上有出血,建议做凝血因子确定性实验,确定血友病类型;临床上无出血,建议做血浆因子%的促酶活性检查,确定 是否为因子刈缺之症。 (2) 如果APTT PT均延长,TT、FIB均正常,建议做检查确定是否为因子U、V、区、X或多个因子缺乏症。建议做肝功能检查,确定是否为肝脏疾病。 (3) 如果APTT PT TT、均延长,FIB降低,建议确定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物质,否则 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⑷如果PT延长,APTT TT、FIB正常,见于%因子缺乏症和双香豆素治疗早期。 (5) 如果血凝常规与血小板均异常,建议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方面的检查。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48%~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一)参考值 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 凝血酶原比值:0.82~1.15 (二)临床意义 1.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 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 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等。 2.PT缩短: ①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②DIC早期(高凝状态); ③口服避孕药、其它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 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三少或停止用药。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参考值:33.68~40.32秒 (二)临床意义:基本与凝血时间意义相同,但敏感性高。目前所用的大多数APTT测定方法,凡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异常。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虽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25%甲

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敏感性欠佳。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 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 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 倍为宜。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 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 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 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 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 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德国BE-Compact-x常规四项操作步骤 一.B 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 检测方法: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等(具体可用方法数由仪器型号决定) 检测原理:光电磁原理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百科名片 凝血酶 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目录[隐藏] 原理与临床意义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A与INR在肝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PTA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

[编辑本段] 原理与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编辑本段]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0%;重型肝炎PTA<40%[1]。Child-Pugh分级中PT延长1~4s计1分、4~

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14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6~18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30~45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 APTT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4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含量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含量减低:可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 影响因素: (1)、抗凝剂:草酸钠、EDTA、肝素不适用。 (2)、黄疸、脂血、重度溶血和冰冻血浆影响结果。 (3)、使用纤溶药物如:双香豆素、链激酶、尿酶等。 (4)、超过治疗剂量的肝素可使凝固延长。 (5)、FDP增加使凝固延长。 (6)、某些药物如避孕药、雌激素有影响。 (7)、标本采集和处理不当有影响。 (8)、妊娠和急性炎症会影响某些测定结果。 乙肝五项检查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大家复习一下血凝常规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标准

YZB 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 YZB/ 活化部分的凝血酶时间 测定试剂盒 (凝固法) 2012-05-03发布2012-05-03实施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 /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要求的格式编制,作为产品质量保障和质量检验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美创新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劲松。 本标准由北京美创新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准。 本标准首次公布日期。

活化部分的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凝固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化部分的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凝固法)的分类及组成、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美创新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活化部分的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凝固法)(以下简称试剂)。该产品是手工或血凝仪测定活化部分的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凝固法)的体外诊断试剂。本产品为淡黄色悬液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YY 0466-2003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ISO 15223:2000IDT) 3 分类 3.1原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氯化钙测定是指血浆加入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及 CaCl2 后凝血因子被激活,血浆凝结时间。 3.2试剂盒组成 A.APTT: 5x4ml (液体) CaCl2: 5x4ml (液体) B.APTT:10x4ml;10x5ml;10x2ml;10x8ml;10x10ml (液 体) CaCl2:10x4ml;10x5ml;10x2ml;10x8ml;10x10ml (液体) C.APTT: 4x4ml;4x2ml;4x8ml;4x5ml;10x1ml;4x1ml (液 体) CaCl2:4x4ml;4x2ml;4x8ml;4x5ml;10x1ml;4x1ml (液体) 4 要求 4.1外观 a) 产品外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标识、标签清晰; b) APTT 应为淡黄色液体,CaCl2 为无色透明液体。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 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 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得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与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得活性增高等情况;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得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得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PT:凝血酶原时间就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Ⅴ、Ⅶ、Ⅹ得缺陷或抑制物得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得用量,就是监测口服抗凝剂得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得缺陷或就是否存在它们相应得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与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就是否缺乏,由于APTT得高度敏感性与肝素得作用途径主要就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g/L 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就是凝血过程中得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得应激反应与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与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就是否正常,特别就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得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一、测定原理: 1、在凝血酶作用下,待检血浆中纤蛋白原变位纤维蛋白。当待检血浆中抗 凝物质增多是,凝血酶时间延长。 二、标本要求: 1、凝血专用管(CTAD管,枸椽酸钠0.109M,蓝帽)抽取静脉血至刻度线, 充分混匀。1000转离心10分钟后2小时内测定完毕。 2、测定量 100ul血浆 三、试剂: 1、STAGO公司原装试剂STA?-THROMBIN? 2、保存条件:2-8℃ 3、使用条件:使用前干粉与稀释液混匀,放入搅拌珠,以保持试剂为混悬 液,条码扫描后放入仪器试剂柜特定位置。 四、仪器和材料: 1、STA全自动血凝仪 2、含有磁珠的反应杯 五、标准和质控: 1、预定标,标准曲线由厂家在试剂中提供。 2、质控品为原装STA-COAG CONTROL N+P两批号定值血浆干粉,保存条件 2-8℃。使用前加蒸馏水1ml,混匀即可使用,试剂开启后在试剂柜内稳定8小时。 编写:伍海波制定日期:2011.12.1

六、操作程序: 1、装卸试剂:F2键打开试剂柜,条码扫描后确认试剂量,放入特定孔(带搅拌珠混匀功能)即可。 2、定标与室内质控:更换试剂批号时仪器根据每批试剂的标准曲线自动定标,24小时室内质控自动测定一次,未通过则仪器会提示报警。 3、标本测定:F1键打开标本柜,输入号码后随机插入标本孔,选择测定项目后关闭标本柜。吸样针加100ul血浆入反应杯,预温240秒后加入50ul TT试剂并开始计时。秒数计算均由仪器根据曲线自动完成换算。 4、传送并核收结果。 5、注意事项: a、血量与抗凝剂比例适宜,离心时间充分以确保血浆中无血小板干扰测定 结果。 b、标本无凝固。 七、计算和参考值 由仪器自动完成,正常参考值:14-21秒 编写:伍海波制定日期:2011.12.1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 秒。与正常对照超过3 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 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详见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 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 秒。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 等。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 g/L。

医院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

医院检验科检验项目一览表 检验项目(组合)名称项目内容(英文缩写)/备注报告时间血常规(三分类)WBC、RBC、PLT、HGB、HCT等18项+3个直方图30分钟 1小时血常规(五分类)WBC、RBC、PLT、HGB、HCT等26个项目+五分类+异常淋巴 细胞、幼稚细胞提示+5个散点图 三分类血常规+CRP WBC、RBC、PLT、HGB、HCT等18项+3个直方图+CRP 40分钟血型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20分钟网织红细胞计数(Ret)1小时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1小时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1小时异常红细胞形态检查1小时红斑狼疮细胞检查(LEC)5小时一氧化碳(CO)定性测定30分钟红细胞比积测定(HCT)30分钟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激光法)1小时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根据需要进行特殊化学染色3天凝血四项PT、APTT、TT、Fib 1.5小时D-二聚体测定1小时尿液分析+镜检尿化学分析11项+镜检5项30分钟尿妊娠试验10分钟尿沉渣镜检WBC、RBC、管型、结晶等30分钟尿本-周氏蛋白定性检查30分钟尿隐血10分钟

检验项目(组合)名称项目内容(英文缩写)/备注报告时间尿寄生虫30分钟乳糜试验30分钟粪便常规颜色、性状、RBC、WBC、虫卵等20分钟粪便隐血试验(OB化学法)10分钟粪便轮状病毒检测20分钟胸、腹水常规检查颜色、透明度、李凡他试验、WBC等30分钟脑脊液常规检查CSF 颜色、透明度、潘氏试验、WBC等30分钟精液常规检查(手工法)颜色、性状、液化时间、活动率、活动力、精子数等 1.5小时前列腺液常规检查颜色、性状、卵磷脂小体、淀粉颗粒、精子等30分钟阴道分泌物检查WBC、上皮细胞、清洁度、霉菌、滴虫等30分钟 30分钟阴道五联检PH值、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 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 痰液常规检查颜色、性状、WBC、结晶等30分钟各种穿刺液常规检查颜色、透明度、WBC、RBC等30分钟血流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测定,红细胞流变特性、HCT、ESR等3小时离子6项K、NA、CL、Ca、TCO2、P 1-3小时急诊生化14项UREA、Cr、TBIL、ALB、CK、ALT、AMY、GLU+离子6项1-3小时肝功能5项ALT、AST、TBIL、DBIL、LBIl 3小时肝功能10项TP、ALB、GLB、GGT、LDH、ALP+肝功5项3小时肝功能15项TBA、CHE、HBDH、GLU、ADA+肝功10项3小时心肌酶谱5项CK、CK-MB、LDH、HBDH、AST 3小时血脂4项CHOL、TG、HDL、LDL 3小时血脂7项APoAⅠ、APoB、LP(a)+血脂4项3小时血糖1项GLU 3小时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静脉采血患者血标本300例,觀察其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并对影响四项检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溶血、脂血、血液凝固不良、采血量不足、小凝块等均是导致凝血四项结果偏差的重要原因(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能够受到抗凝剂使用、采血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加强控制静脉采血过程及时间。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凝血四项是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检查之一,目的在于对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观察,减少术中大出血现象。凝血四项是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常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对手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患者情况: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 2.65±5.21)岁。 1.2方法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生产公司:日本sysmex公司),使用质控品与试剂均为进口配套产品。 患者晨起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枸橼酸钠109mmol/L,抽出血液后,将之放入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枸橼酸钠:血液为1:9。查看血液样本体积,是否出现溶血、止血及血块等现象。 抽血完成后分别在1、2、4h随机抽取50份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将剩余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三组,3000r/min离心机离心5、10、15min,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测结果显示,放置4h血液标本相较放置2h标本APTT更长(P<0.05)而TT更短(P<0.05),其余各项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