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社会学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渊源流变

第三节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体系和方法第二章从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

第二节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三节新经济社会学在全球的发展

第四节新经济社会学的意义和研究动向

第三章经济行动

第一节经济行动:经济学的观点及其局限

第二节经济行动的结构

第三节结构与经济行动的诠释

第四节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章交换行为

第一节什么是交换行为

第二节不同学科视野中的交换行为

第三节交换行为的微观制约机制

第四节交换行为的宏观制约机制

第五章消费行为

第一节作为社会行为的消费行为

第二节个人特征、家庭与消费行为

第三节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第四节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消费行为

第六章经济制度

第一节经济制度: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第二节制度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制度的起源

第四节制度变迁

第五节关系网络与制度分析

第七章企业与产业组织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第二节企业内部关系

第三节产业组织与产业区域

第八章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形成、功能与类型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第四节职业流动

第九章社会资本

第一节社会资本的理论起源、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三节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社会资本的分析范式、功效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社会资本的测量与评估

第十章文化、网络与经济

第一节文化与经济

第二节新经济社会学中的文化分析

第三节信任的经济学意义

第四节网络与新经济社会学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小组报告与课堂参与。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朱国宏、桂勇,2017,《经济社会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熊彼特,1954/1996,《经济分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3、亚当?斯密,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4、斯威德伯格,2003,《经济学与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5、刘世定,2011,《经济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执笔人:傅春晖教研室主任:

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消费社会学教学大纲19

《消费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011210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考核方式:考查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消费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消费与经济、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消费需要与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及消费方式等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消费社会学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使学生逐渐关注现实的消费热点问题,并能使用相关的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消费社会学》是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应要求学生先修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宏观)。 三、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18×2=36 学时分配表 章节标题学时分配(讲 授)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4 第三章 消费水平3 第四章 消费结构3 第五章 消费方式4 第六章 消费者行为6 第七章 消费市场与消费热点2

第八章 劳务消费2 第九章 闲暇消费与旅游消费4 第十章 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消费教育2 第十一章 加强对消费的调控和引导4 四、讲授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消费 二、生活消费的两重性 三、消费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 二、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四、比较的方法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消费需要的内容与地位 一、消费需要的内容及其分类 二、消费需要的层次性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 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 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 掌握城市化的类型 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 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重点 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对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定义 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citification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2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 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 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础知识整理

1 统计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层涵义。 2 统计学,即统计理论,是指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研究、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以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为研究领域,以研究和阐明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方法为内容,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3 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4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独立的统计科学,并且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5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6 统计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某一相同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叫做总体,即总体。统计总体的特点: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7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独立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可相互转化) 8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例如某企业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工业设备的种类、个人的性别、年龄、工种、工资等。总体单位和标志有关系,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它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数量特征的,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9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特征的。它在实践中一般有两种理解:⑴反应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某种数量特征的概念⑵反应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统计指标有3个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11 统计指标的种类 1)统计指标按其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 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示为总量指标、绝对数,它的数值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例如:人口数、企业数、商品销售额等)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性质和数量关系,表明总体的内容构成、比例、发展变化速度和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现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它的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例如:人口的性别构成、出生率、死亡率、物价、人口密度、职工平均工资、每亩粮食产量等) 2)统计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3)统计指标按其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可分为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 13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2)目的性(3)联系性(4)统一性(5)可比性 15 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全面统计报表 非全面调查包括: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以及非全面统计报表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3)按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是为了了解研究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多属于一次性调查,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 4)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分为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和问卷法 16 课本38页与课本44页(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 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 (1)行为者。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 (3)经济行为的约束。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5)分析目的 (6)使用的方法 (7)知识传统 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第三章 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6,组织中权力的另一问题是公司中的“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 7,有学者视群体动力学现象为“信息瀑布”,借助于所提供的信息,使私有信息公有化,从而改变另一些人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8,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即所谓“有限理性”。学者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行动者不能克服的困难,因而追求理性最大化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十二章 社区讲义

第十一章社区 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社区与社会》————藤尼斯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集镇、村落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区”乃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在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他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社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 ●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简述论述

社会学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 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的学生K 默顿创立了( C ) A. 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 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B ) 4. 阶级产生的根源是(C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C.私有制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D ) A.理解角色 C.期望角色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C )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A.孟德斯鸠 圣西门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 功能主义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A ) A. 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 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C )A.2—10人 B.2—20人C.2—30 人 D.2—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B ) 《社会学概论新修》 A. 正向社会化 B. 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B.领悟角色 B.伏尔泰 C.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C ) A.未成年人B.成年人C.离轨和犯罪者D.老年人 13. 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D )。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C ) A.社区 B.群体C傢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C )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7.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8.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B ) 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 19.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20.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A ) A.孔德B.斯宾塞C.韦伯D.马克思 2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经济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 ? 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嵌入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社会网、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动力性要素、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强关系、弱关系、市场、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类型、市场体系、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交换模式群体、企业的市场性、企业的社会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生产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和联系 ?2、社会学家是如何认识交换行为的。 ?3、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有何关系? ?4、简述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 ?5、简述社会网的连接。 ?6、比较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 ?7、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8、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9、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征 ?10、简要叙述劳动力市场如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出现。 ?1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 ?12、简述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13、试述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4、简述礼品经济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述网络分析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2、应用社会网分析某一具体经济生活现象 ?3、简要比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的异同。 ?4、试析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5、试述社会网在经济生活中运用。 ?6、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 ?7、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经济社会学A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社会学 ?1、现实的需要 ?2、学科建设的需要 ?3、研究者个人的需要 ?帕森斯、斯梅尔瑟 ?二、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定义: ?斯梅尔瑟的定义:(1)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1.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 2.波兰尼著有《大转变》。 3.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2)行为理论。(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4.新经济社会学有两个基本的社会学假设:一个假设是认为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行为;另一个假设认为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5.中国经济社会学重建的特点:(1)移植性(2)应用性(3)学科性 6.有限理性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但这种理性有时有限的”。 7.科尔曼的“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8.社会优化::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如果双方自愿交换没有外在影响的资源,双方均能获得较多的利益,没有任何一方被伤害。如果这种交换发生在非竞争的结构中,交换率将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在这种结构中,所有使双方获利的交换完成后,便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社会优化(或称帕累托优化)。 社会均衡:是一个由所有参与人组成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给定战略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行动者可以单独行动,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种均衡。两者的异同:74 9.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假设上的:第一,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假设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10.第一个对社会资本做出系统分析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 11.两种类型社会资本定义视角: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封闭网络中的信任、互惠和规范网络;另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开放网络中的信息和影响力。 两种视角的共同点与区别: 区别: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即个人所投资的社会资本可能使他人收益,而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投资。前者关于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假设前提——封闭型和紧密性是社会网络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认为松散网络和不同社会网络之间的桥梁对促进信息流和影响流具有关键作用;前者侧重团体内部关系,体现为“联结”形式的社会资本,后者侧重于团体外部关系,体现为“桥梁”形式的社会资本。 共性:它们都突出了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特性:社会资本不是被个人所占有,而是存在于两个或多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资本能促进行动绩效,无论是对于个体行动而言还是对于集体而言。二者的分歧实际上是一种互补:流通于集体和封闭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素是信任,流通于个体和开放网络中是信息。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摘要:西方的新社会经济学对经济市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了描述经济市场的运作机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目前,我国对经济市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济市场的研究成果,其会对我国市场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析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总结新经济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且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研究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源于社会网络分析,学术的传承涵盖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新经济社会学通过经济的方法来对社会进行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社会人是在经济问题逐渐复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有利依据,避免了人们一味追求利益而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新经济社会学主要通过网络理论研究及组织理论研究来研究社会发展趋向,在连接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但是社会经济学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初,通过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而形成。西方的新经济社会学不能够把离散的经验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是一味地注重经验研究。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

性逐渐表现出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主要从研究社会方面对经济学进行扩展。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以及方法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个新生的学术流派,许多特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伴随格林兰诺维特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同时诞生,主要是指用组织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新经济社会学得以迅速地发展,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是分不开的,新经济社会学的逐渐兴盛是结合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多门研究成果。当今社会,教育、婚姻、犯罪等领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许多领域的研究导致研究者忽视了基本概念,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歧,新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的主题上,关于经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还没有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表明,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要去做,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要不断吸收与借鉴政治、文化等学科的思想,为了主题研究获取全新的发展动力。尽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兴趣与研究视角,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势必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经济社会学所研究的领域 1.网络领域研究。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网络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是与社会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社会现实与个人行动之间所存在

行政管理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行政的词源 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行政”这个词,有着很广泛的含义。 “行政”一词在中国古书中最早见于《左传》,在此书中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的记载。因此从词源上看,“行政”一词是指执行政策和政令的意思。在国外,英文中的“行政”一词是“administration”,它来源于古希腊语。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国家权力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行政就是指推行和执行政务的意思。 (二)行政概念的三种涵义 现代行政管理学所讲的“行政”概念,确切地说,来源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从西方的学术传统来看,“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近代,从英国的洛克开始,就着手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提出政府要实行分权制。在他所著的《政府论》中,他首次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法国的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思想,即政治学上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 【例】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马基雅维里 【答疑编号0120001】 答案:B 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现代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行政学首先是由美国的政治学家提出来的,如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等人。他们主张研究行政学的起点是把行政与政治分离开来。按照他们的说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例】从严格意义上说,首先提出真正的行政学的是() A.法国的政治学家 B.美国的政治学家 C.英国的政治学家 D.意大利的政治学家 【答疑编号0120002】 答案:B 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活动就是管理活动。如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s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即著名的POSDCRB七功能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即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既包括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包括非政府公共机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仅仅指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并非所有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都是行政,只有政府行政机关对公共事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