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一)胰岛素抵抗与肥胖

我们知道,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是重要的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的内分泌系统之一。胰岛素可刺激脂肪组织产生瘦素,而血浆瘦素浓度的增加可作用于下丘脑的ob-Rb受体,抑制神经肽Y基因的表达,导致摄食减少和能量消耗,并能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也能减轻高胰岛素血症,继而减少瘦素的产生达到内分泌平衡,很明显,下丘脑的ob-Rb受体对瘦素不敏感,发生高胰岛素血症,导致食欲亢进、肥胖和2型糖尿病。那么,下丘脑的ob-Rb受体为何对瘦素抵抗(不敏感)呢?因为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靶组织(如脂肪细胞)、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血浆葡萄糖不能被胰岛素靶组织(如脂肪细胞)、靶器官摄取而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机体需要保持血浆高胰岛素水平,才能指令靶组织靶器官摄取血浆中过多的葡萄糖合成脂肪储存于脂肪细胞,机体就这样以超重、肥胖的代价降低血糖,暂时维持着糖代谢平衡。因此肥胖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网络失调(主要是胰岛素抵抗)的结果。

肥胖的发病枢纽:从上述可知,肥胖是由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网络失调引起的,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调节网络失调的发病枢纽是胰岛素抵抗。

什么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在胰岛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胰岛素抵抗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必然导致食欲亢进,产生多食症状,于是能量摄入过多血糖升高,由于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发生较晚,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过多的能量被脂肪组织摄取、利用,合成脂肪,于是脂肪细胞膨胀,出现肥胖。脂肪是体内各种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脂肪主要贮存于皮下组织,内脏器官周围、胃肠系膜、肌间质等处,一般来说,脂肪的贮存量约占成年男子体重的10%-20%,成年女子则更多一些。脂肪细胞又是内分泌细胞,它能接受胰岛素信息,又能释放多种内分泌激素,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 还能分泌TNF-α。抵抗素、TNF-α则是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激素和因子。脂肪细胞释放抵抗胰岛素的一系列激素是机体脂肪、体重保持平衡的本能。过量的脂肪细胞又是调节机体脂肪、体重平衡的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网络失调的重要因素。过多的瘦素还是肥胖症致病的激素之一。

如果个体固有的脂肪、体重调定点较高,肥胖就较严重;如果个体固有的脂肪、体重调定点较低,血糖就升得快,所以有些人吃得多也不肥胖,而有些糖尿病患者肥胖不很明显。其原本是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者。

1、压力与肥胖:为什么压力大会造成肥胖呢?首先来看看压力如何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压力是应激源,较长时间承受压力产生慢性应激状态,胰高血糖素升高,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出现胰岛素抵抗,血脂、血糖升高,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使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失调,导致食欲亢进,使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引起能量正平衡,形成肥胖;而肥胖又加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更加肥胖,引发与肥胖相关的系列疾病。《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精神从之”,不然,“气血逆乱,发为薄厥”(脑卒中)。但是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从小就开始追逐名次的“竞争”教育,在教育上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声势,孩子压力大,怎么不发生胰岛素抵抗,造成肥胖症?即使体重正常范围也属“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啊!(第六版《内科学》将“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定义为:“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2、食欲与肥胖:中国饮食原来多素少荤,国医提倡熟食热饮的饮食方式,饮食西方化以后美味可口的高热量、高脂饮食吸引国人,特别是吸引儿童过量进食高热量、高脂肪。人类的食欲本是受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的,如上所述,能量摄入过多,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启动,

下丘脑摄食中枢受抑制而食欲大减,但是作为商业的餐饮业必须千方百计促销,积极激发人们的食欲,促使顾客神经-内分泌网络无法抑制食欲而脂肪、体重平衡失调,这样、肥胖症就发生和发展了。造成肥胖后胰岛素抵抗就更严重,食欲更亢进,更促进肥胖,形成恶性循环。再考察民间流传的各种养生之说大都在提倡吃什么,如多吃绿豆、黑豆汤之类其实等于在提倡增加能量的摄入,名曰养生,实则难免有增肥之效。

(二)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常以大腹便便为富裕、高贵的形象,医学称其为中心性肥胖,属于内脏脂肪堆积。第6版《内科学》指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症的重要中心环节,中心性肥胖通过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参与胰岛素抵抗(IR)的形成和发展。”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已成医学定论。中心性肥胖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可能是:

1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有更强的脂解性),能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FFA。(一)FFA从门脉大量流入肝脏,肝脏脂蛋白合成和糖异化增多,胰岛素输出减少。

(二)FFA从胰岛素受体水平引起胰岛素抵抗:

1)FFA增加组织细胞膜的流动性,使镶嵌在双层脂质内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和活性降低。3)FFA增高减弱胰岛素信号,FFA抑制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而抑制IRS-I表达及其活性。

二、脂肪细胞激素失调

1、FFA增加形成大量的脂肪细胞产生大量的肥胖基因蛋白—瘦素(消脂素),脂解增强。瘦素水平增高,减弱入肝细胞胰岛素信号。

2、脂肪增多,使对抗IR的脂联素减少。脂肪增多,其分泌的对抗素也增加。对抗素在胰岛素敏感组织细胞受体上结合,对胰岛素通路的一个或几个位点起作用,引起胰岛素抵抗(IR)。肥胖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三讲的小结

综上《一至三讲》所述,肥胖必然引起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又产生、加剧肥胖,如此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肥胖只是身材难看,治疗不治疗无所谓。要明白,脂肪细胞不仅仅是储存脂肪,还有内分泌功能,同时也是许多激素的靶器官,肥胖是一种可以引发多种相关的严重疾病(并发症)的慢性病。肥胖的病因,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这决定了肥胖病的相关疾病的性质,也决定了肥胖的防治原则。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一)胰岛素抵抗与肥胖 我们知道,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是重要的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的内分泌系统之一。胰岛素可刺激脂肪组织产生瘦素,而血浆瘦素浓度的增加可作用于下丘脑的ob-Rb受体,抑制神经肽Y基因的表达,导致摄食减少和能量消耗,并能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也能减轻高胰岛素血症,继而减少瘦素的产生达到内分泌平衡,很明显,下丘脑的ob-Rb受体对瘦素不敏感,发生高胰岛素血症,导致食欲亢进、肥胖和2型糖尿病。那么,下丘脑的ob-Rb受体为何对瘦素抵抗(不敏感)呢?因为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靶组织(如脂肪细胞)、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血浆葡萄糖不能被胰岛素靶组织(如脂肪细胞)、靶器官摄取而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机体需要保持血浆高胰岛素水平,才能指令靶组织靶器官摄取血浆中过多的葡萄糖合成脂肪储存于脂肪细胞,机体就这样以超重、肥胖的代价降低血糖,暂时维持着糖代谢平衡。因此肥胖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网络失调(主要是胰岛素抵抗)的结果。 肥胖的发病枢纽:从上述可知,肥胖是由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网络失调引起的,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调节网络失调的发病枢纽是胰岛素抵抗。 什么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在胰岛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胰岛素抵抗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必然导致食欲亢进,产生多食症状,于是能量摄入过多血糖升高,由于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发生较晚,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过多的能量被脂肪组织摄取、利用,合成脂肪,于是脂肪细胞膨胀,出现肥胖。脂肪是体内各种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脂肪主要贮存于皮下组织,内脏器官周围、胃肠系膜、肌间质等处,一般来说,脂肪的贮存量约占成年男子体重的10%-20%,成年女子则更多一些。脂肪细胞又是内分泌细胞,它能接受胰岛素信息,又能释放多种内分泌激素,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 还能分泌TNF-α。抵抗素、TNF-α则是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激素和因子。脂肪细胞释放抵抗胰岛素的一系列激素是机体脂肪、体重保持平衡的本能。过量的脂肪细胞又是调节机体脂肪、体重平衡的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网络失调的重要因素。过多的瘦素还是肥胖症致病的激素之一。 如果个体固有的脂肪、体重调定点较高,肥胖就较严重;如果个体固有的脂肪、体重调定点较低,血糖就升得快,所以有些人吃得多也不肥胖,而有些糖尿病患者肥胖不很明显。其原本是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者。 1、压力与肥胖:为什么压力大会造成肥胖呢?首先来看看压力如何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压力是应激源,较长时间承受压力产生慢性应激状态,胰高血糖素升高,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出现胰岛素抵抗,血脂、血糖升高,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使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失调,导致食欲亢进,使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引起能量正平衡,形成肥胖;而肥胖又加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更加肥胖,引发与肥胖相关的系列疾病。《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精神从之”,不然,“气血逆乱,发为薄厥”(脑卒中)。但是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从小就开始追逐名次的“竞争”教育,在教育上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声势,孩子压力大,怎么不发生胰岛素抵抗,造成肥胖症?即使体重正常范围也属“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啊!(第六版《内科学》将“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定义为:“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2、食欲与肥胖:中国饮食原来多素少荤,国医提倡熟食热饮的饮食方式,饮食西方化以后美味可口的高热量、高脂饮食吸引国人,特别是吸引儿童过量进食高热量、高脂肪。人类的食欲本是受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的,如上所述,能量摄入过多,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启动,

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腹型肥胖致IR 的机制 主要有两大方面:脂肪细胞存储信号反馈学说和脂肪转移学说。 1. 脂肪储存信号的过度反馈(图1) :发生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时,皮下脂肪组织储存容量不足,脂肪细胞对脂肪储存信号反馈过度,各种脂肪细胞因子水平发生变化,引起IR。 (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PTP) 的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PTK) 和PTP 通过对酪氨酸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节着胰岛素受体( InsR) 及其底物的活性。肥胖时,脂肪过量储存,为了减少Ins的脂肪合成作用,机体明显使PTP活化,使InsR 及其底物去磷酸化, Ins 信号不能下传,进而导致IR。王淼等[4 ]选取正常对照者和初诊T2DM 患者共16 例,于手术时取内脏脂肪组织,用Western blot 测定PTP-1B 水平。结果发现BMI 正常的T2DM 组(CDM 组) 、超重或肥胖的T2DM 组(ODM 组) 均存在明显的IR ,CDM 组PTP-1B 表达几乎是对照组的3 倍,而ODM 组PTP-1B 表达几乎是CDM组的4 倍。可以认为PTP-1B 表达增多与T2DM 及代谢综合征(MS) 的发病密切相关。 (2) 瘦素抵抗: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肥胖者常合并高Ins血症和高瘦素血症,可伴随InsR 后缺陷所致的IR。瘦素抵抗是引起IR 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认为,发生瘦素抵抗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物-3 (SOCS-3) 增多、活性增强。SOCS-3 是瘦素诱导的瘦素信号转导抑制物, 是瘦素抵抗的标志,并与肥胖的发病有明显相关性[5 ] 。在肥胖瘦素抵抗模型中SOCS-3 水平升高,而SOCS-3 可通过降解In-sR 底物蛋白,抑制Ins 信号转导,导致IR 的发生。章建梁等[6 ] 发现:人体血清瘦素浓

说说“胰岛素抵抗”那些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1770508.html, 说说“胰岛素抵抗”那些事 作者:邢小燕 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09期 胰岛素抵抗作为一个“温床”或“土壤”,滋生了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53岁的刘女士,去年出现糖尿病症状,去医院做了检查确诊,期间一直在吃治疗糖尿病 的药物。上个月,刘女士发现自己血糖升高,于是马上去医院做了检查。刘女生问医生,是不是因为吃的药物失效了?医生告诉她,她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那么,什么是胰岛素抵抗?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预防胰岛素抵抗呢?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腺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在正常情况下,胰岛β细胞会感应机体血糖浓度的变化,如进餐时血糖升高了它会多分泌胰岛素,反之,血糖低时它会少分泌胰岛素,以此来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反应性降低(即不敏感),主要表现在胰岛素的作用靶点例如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 胰岛素抵抗:滋生疾病的“温床” 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不得不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多,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效应。长期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将会引发一系列临床异常: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环节,但胰岛素抵抗可以发生得更早。在病程早期,胰岛β细胞可通过多分泌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随着病程发展,机体这种代偿机制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开始减少,当不能与胰岛素抵抗相抗衡时,血糖不可避免地升高,出现糖耐量异常甚或糖尿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如不能很好解决胰岛素抵抗,还会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 文章目录*一、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二、胰岛素抵抗如何减肥*三、糖尿病的症状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1、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系。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腰围大于臀围的“苹果型”肥胖)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这与脂肪细胞体 积增大,受体相对减少,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这种肥胖者尤其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2、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2.1、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人体复杂过程变得更慢或减少。胰 腺也不例外。有时,当我们变老时,胰腺自然会产生更少的胰岛素。 2.2、脂肪 很多糖友肚子特别大,其他地方胖,成为中心肥胖。因为内脏脂肪和腹部脂肪含量过多。腹部脂肪,胰岛素抵抗,由此产生的高血糖之间存在相关性。内脏脂肪直接影响胰岛素的抵抗。携带额外的腹部脂肪不仅会导致糖尿病,它也可以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 疾病的风险。 2.3、运动 当有人过着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用最少的体力来完成一天 的任务,他们的身体就不会有效使用胰岛素,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锻炼30次,每周五次,用于心脏健康。

将这一量的运动融入你的生活中也提高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有助于减肥。 2.4、药物 其他疾病的一些药物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一些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属于这一类。其他的药物,如一些类固醇药物,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3、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胰岛素抵抗不仅可以触发高血糖的发生,而且会使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过高(即高胰岛素血症),而引起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这两方面都会导致造成全身大血管的严重受损,因此胰岛素抵抗是大血管病变发生和加重的根源。因此,防止并阻断大血管病变的关键是有效解除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基础。目前已经有更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十余种代谢疾病相关。这些疾病包括:中心性肥胖、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脂肪代谢紊乱、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冠心病等。胰岛素抵抗是这些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 胰岛素抵抗如何减肥1、服用甲福明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型的肥胖,首先就应该要关注如何解决胰岛素抵抗的现象,很多肥胖者必须要做的一件就是要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现象,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现象是能够改善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 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英语: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产生反应不足的现象,亦即这些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 在脂肪细胞内,胰岛素抗性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进而提高血浆内自由脂肪酸的含量。在肌肉细胞内,胰岛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细胞内,降低葡萄糖的储备,两者共同导致血糖含量的提高。胰岛素抗性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代谢综合征、痛风和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理论结束了用胰岛素分泌不足来解释糖尿病的历史。更真实地再现了人体的复杂性,为行为医学技术进入提供了学术支持。更科学的为指导糖尿病患者运动指明了方向。 二: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原因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大多数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称之为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人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另外还有原因是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TNF-a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 resistin ),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其他如瘦素抵抗和脂联素水平的降低或活性减弱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增多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B细胞内TG积聚过多可造成其功能减退。 三:胰岛素抵抗的监测方法 1.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 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EICT),是目前公认的检测胰岛素抵抗的方法,并被认为是评价其他检测胰岛素抵抗方法的金标准。本方法是测定组织对外源性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快速连续胰岛素灌注使血浆胰岛素浓度迅速升高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改变葡萄糖灌注率而使血糖稳定在基线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可通过抑制肝糖输出和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即阻断内源性葡萄糖一胰岛素反馈,这时葡萄糖灌注率等于外源性胰岛素介导的机体葡萄糖代谢率。具体方法为:空腹12h,抽血测基础血糖、胰岛

13--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专题导读 2012年第9卷第16期 药品评价 13 Guided Reading 肥胖以及2型糖尿病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和健康问题。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人体肠道菌群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为定植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数量众多,种类复杂。正常成人的肠道菌群总重量约1~2kg ,数量至少达1014个,是人体细胞的10倍,包含的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数量的150倍。主要位于大肠。根据细菌16S rRNA 序列分类,含有细菌500~1000种,主要包括9个门,即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 a c t e r o i d e t e s )、放线菌门(A c t i n o b a c t e r i a )、梭杆菌门(F u s o b a c t e r i a )、变形菌门(P r o t e o b a c t e r i a )、疣微菌门(Ve r r u c o m i c r o b i a )、蓝藻菌 门(C y a n o b a c t e r i a )、螺旋体门(Spirochaeates)、VadinBE97菌门和另外一种古菌——史氏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其中大部分属于拟杆菌门(G -菌)或厚壁菌门(G +菌)(共约占90%)。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 与正常小鼠相比,完全清除肠道菌群后的小鼠摄食量增多,但体内脂含量却明显减少;植入正常小鼠肠道菌群后,摄食量减少,体脂含量却明显增加。由于无菌小鼠的耗氧率明显减少,提示体脂的减少并不是由于能量的消耗增加所致,而是因为能量摄入减少。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宿主的能量代谢:①大肠中的肠道菌群能将不被小肠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膳食纤维、抗性淀粉等)发酵,使其降解成短链脂肪酸,为宿主提供能量。 R elationship of gut microbiota,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 的关系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内分泌科 李焱 梁绮君 中图分类号 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2)16-0013-03关键词 肠道菌群;肥胖;胰岛素抵抗 万方数据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HOMA-I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ulin-sensitive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Results of the REACTION study Jieli Lu a ,b ,1,2,Yufang Bi a ,b ,1,2,Tiange Wang a ,b ,1,2,Weiqing Wang a ,b ,2,Yiming Mu c ,2,Jiajun Zhao d ,2,Chao Liu e ,2,Lulu Chen f ,2,Lixin Shi g ,2,Qiang Li h ,2,Qin Wan i ,2,Shengli Wu j ,2,Guijun Qin k ,2,Tao Yang l ,2,Li Yan m ,2,Yan Liu n ,2,Guixia Wang n ,2,Zuojie Luo o ,2,Xulei Tang p ,2,Gang Chen q ,2,Yanan Huo r ,2,Zhengnan Gao s ,2,Qing Su t ,2,Zhen Ye u ,2,Youming Wang v ,2,Huacong Deng w ,2,Xuefeng Yu x ,2,Feixia Shen y ,2,Li Chen z ,2, Liebing Zhao a ,b ,2,Meng Dai a ,b ,2,Min Xu a ,b ,2,Yu Xu a ,b ,2,Yuhong Chen a ,b ,2,Shenghan Lai aa ,2,Guang Ning a ,b ,?,2 a Key Laboratory for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 of Ministry of Health,Rui-Jin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E-Institute of Shanghai Universities,China b Shanghai Clinical Center for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Department of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Rui Jin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c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China d Shandong Provincial Hospital,China e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hina f Wuhan Xiehe Hospital,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g University of Guizhou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h University of Haerbin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i University of Luzhou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j Xinjiang Kelamayi Peoples Hospital,China k University of Zhengzhou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l University of Nanjing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m University of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n University of Jilin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o University of Guangxi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p University of Lanzhou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q University of Fujian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r Jiangxi People's Hospital,China s University of Dalian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t Xinhua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u Zhe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a v University of Anhui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w University of Chongqing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x Wuhan Tongji Hospital,China y Wen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z Qilu Hospital,University of Shandong School of Medicine,China a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Baltimore,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72(2014)388–394 ?Corresponding author at:Shanghai Clinical Center for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Department of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Rui Jin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197Rui-Jin 2nd Road,Shanghai 200025,China.Tel.:+862164370045x665340;fax:+862164373514. E-mail address:gn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1770508.html, (G.Ning).1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article.2 All authors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all aspect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freedom from bias of the data presented and their discussed interpretation.0167-5273/$–see front matter ?2014Elsevier Ireland Ltd.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1770508.html,/10.1016/j.ijcard.2014.01.073 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Dir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j o u r n a l h o m e p a g e :w w w.e l s e vi e r.c o m/l o c a t e /i j c a r d

胰岛素抵抗及各种评估方法优缺点比较

胰岛素抵抗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李光伟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从理论上说胰岛素抵抗很普遍,但实践中判定胰岛素抵抗并不容易,因为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而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不仅受靶组织对胰岛素反应敏感程度(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而且受机体产生胰岛素量(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换言之,即胰岛素敏感性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那些能“排除”胰岛素缺乏影响的测定葡萄糖代谢能力的方法,才能准确地评估真实的胰岛素敏感性。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文献中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中能“纠正”或“排除”胰岛素缺乏“干扰”的能力相差悬殊,加上胰岛素测定方法精确性和可重复性的限制,实用价值也不尽相同。 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胰岛素敏感性评估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一、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 1.几种复杂的胰岛素敏感性测定1)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下称正糖钳或clamp):这一技术由defronzo1979年创立,经同时静脉输入胰岛素和葡萄糖,使体内胰岛素达某种特殊浓度(纠正胰岛素缺乏)。同时调整葡萄糖输入速度使血葡萄糖水平稳定在4.48~5.04mmol/l,频繁取血测定血糖及胰岛素浓度2小时,计算稳态情况下单位体表面积(或每公斤代谢体重)每分钟代谢葡萄糖的量。这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测定机体胰岛素抵抗的“金标准”。血浆胰岛素浓度接近100μu/ml时维持正常血糖所需的外源葡萄糖不足150mg?m-2?min-1时为胰岛素抵抗。它以同时输入外源胰岛素及葡萄糖的方法避免了“内源性胰岛素缺乏”(如在糖尿病病人)及“低血糖”(如在胰岛素耐量试验中)对胰岛素敏感性测定的影响,成为在糖耐量正常、糖耐量低减及糖尿病人群均可信赖的技术。任何其他胰岛素敏感性评估方法都不能与之相比拟。但这种测定十分昂贵费时,在国外大型研究中心也只用于少量病例的研究。有些研究者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随意延长血糖测定间隔时间,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会大受影响。(2)微小模型(minimalmodel)计算公式:这是另一较为公认的胰岛素敏感性测定方法。该法需要取血32次,将血糖值输入计算机数学模型中进行计算。这种方法在科研中应用较胰岛素钳夹技术更为广泛。主要缺点是取血次数太多,且测定的胰岛素敏感性受胰岛素缺乏(即β细胞功能衰竭)的影响。与任何涉及静脉葡萄糖耐量的胰岛素敏感性测定法一样,minimalmodel需有足够的内源性胰岛素才能正确评价胰岛素敏感性(s1)。在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者中,是胰岛素缺乏而非胰岛素抵抗使糖清除率下降,此模型会低估胰岛素敏感性。这一种缺点即使是在1986年增加甲磺丁脲(tolbutamide)300~500mg注射后也不能克服。所以1990年又修正该法,给糖耐量正常者输胰岛素0.02u/kg,给糖尿病患者输0.05u/kg试图纠正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对准确测定s1的影响。但是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程度不同,一律给予0.05u/kg的剂量似欠合理。关于取血次数,1993年以来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减少为22点,14点,13点,12点的试验。结果显示取血次数低于14个点时所测定的s1与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的m值(胰岛素敏感性指标,每分钟代谢每公斤体重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率)相关性在2型糖尿病明显变弱。结果是这种减少次数的模型仅能适用于非糖尿病人群,常规用于糖尿病人群前需进一步研究。微小模型及clamp技术都因复杂、费时、价格贵,在群体研究中较难使用,必然要在某些领域让位于一些较为简便、经济的评估方法。这就是为什么近20年来有近20种指数陆续显露头角的原因。 2.几种简单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1)空腹血胰岛素:在非糖尿病人群空腹血胰岛素是很好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它与clamp测定m值密切相关,相关系数0.7~0.8,曾应用于国外许多著名的研究,为学者们广泛接受。而在糖尿病人群,因有胰岛素分泌缺乏,此时降低了的空腹血胰岛素水平已不再能代表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2)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比值及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值:美国著名糖尿病专家caro著

中医王婷肥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人类肥胖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有若干因素需要考虑,如遗传、神经系统、饮食生活习惯、代谢紊乱。特别是能量供需失调,以及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等。具体发病机制是一致的,即饮食能量入量多于机体消耗量,形成过剩,过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机体,脂肪组织增多,形成肥胖。 一、遗传因素 肥胖常与遗传有关。据统计,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10%;双亲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为50%; 双亲均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高达70%。同卵孪生儿在同一环境成长,其体重近似;即使在不同环境成长,其体重差别也小于异卵孪生子之间的差别。肥胖患者不但肥胖具有遗传性,而且脂肪分布的部位及骨胳状态也有遗传性。肥胖的遗传倾向还表现在脂肪细胞数目和(或)细胞体积增大。 二、饮食、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因素 肥胖者往往有饮食增多史,食量较大,喜食甜食或每餐中间加食引起能量过剩。在同等热量情况下,有睡前进食及晚餐多食的习惯。体力活动过少或因骨折、结核、肝炎或其他原因而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尤其人到中年以后,体力劳动量逐渐下降,常常脂肪壅存在腹部与臀部。大部分人停止有规律的运动以后即发展成肥胖。此外肥胖者之能量消耗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别,休息及轻微活动时动用能量较正常人少;同样饮食情况下合成代谢较正常人亢进;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造成能量消耗较少,引起肥胖。 社会环境改变和肥胖发生有一定关系。解放前,由于生活水平低,肥胖发生率很低。解放后,随着生活改善,肥胖发生率急剧增加。家庭教育与儿童肥胖有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或一家中最小子女容易肥胖。主要原因是错误认为婴儿喂养越胖越好,小孩从哺乳期就营养过度;过分溺爱,养成不良习惯,如零食尤其是糖果甜食太多;不必要的营养药物刺激食欲,增大食量;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现已公认儿童营养过度是造成儿童及成年后肥胖的主要原因。 三、下丘脑与高级神经活动 饱食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内侧核,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外侧核,它们之间有神经纤维联系,在功能上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动物实验证明,这两个中枢受机体内糖、脂肪及氨基酸的影响。所以当下丘脑病变或体内某些代谢改变时可影响食欲中枢发生多食,产生肥胖。这是下丘脑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单纯性肥胖时多认为下丘脑有功能性改变。

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共同起源:能量过剩引发肝脏胰岛素抵抗

近几十年来,西方化的饮食结构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 导致我国肥胖与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大幅度上升。 一系列国外大型和长期随访研究表明,T2DM的风险随着体 质指数(BMI)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女性尤为明显[1-3]。反之,T2DM患者的肥胖发病率也明显增高。中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研究组2013年的研究数据表明,与总体人群相 比,T2DM人群肥胖的比例呈近2倍的增加[4]。从这些研究 我们看到肥胖人群患T2DM的风险明显增高,T2DM或血糖 异常者也更容易产生肥胖,并且二者同样都是心血管事件 的高危因素,因此,便引出一个思考:肥胖和T2DM是一个 相似的过程,还是有显著差异,两者的发病过程之间有什么 联系? 一、肥胖与T2DM的共同起源 1.降糖治疗悖论:降糖同时增加体重:肥胖与T2DM是否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许多肥胖患者并没有T2DM,T2DM患者中也有体重正常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强效激动剂,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Kahn等[5]的研究显示:单药治疗情况下,相比于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罗格列酮在4年的时间里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胰岛素抵抗也明显改善,但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体重。Holman等[6]研究表明,不管是双相、餐时还是基础胰岛素都可以很好地控制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等,但同时这三种胰岛素也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患者的体重。通过TZDs和胰岛素等治疗策略的悖论来看,它们在改善血糖控制的同时却加重了肥胖。另外,Roux-en-Y胃旁路术(RYGB)术后,早期即出现胰岛素抵抗快速显著下降,并且这一改善效应持续到术后1年,但与体重关系不大[7]。减重手术的代谢获益最初认为是术后体重大幅度下降所致。但后续研究表明,在RYGB术后1周,胰岛素敏感性在体重下降之前就已有明显改善,并且有趣的是,对照组肥胖患者在限制热量饮食(同RYGB术后低热量流质饮食)后胰岛素敏感性也明显改善,尽管体重无明显变化[8]。无论是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还是低血糖指数饮食,HbA1c的改变均独立于体重的变化[9]。另一些研究也表明,体重降低可能并非是改善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所必须的,尽管体重下降更有助于控制血糖[10]。这些研究均提示:肥胖和T2DM之间密切相关,但也存在明确的差异,体重改变和血糖控制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一致,二者可能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2.高热量的摄入可能是肥胖与T2DM的共同起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减重手术可以显著改善甚至治愈T2DM[11]。减重手术主要通过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热量摄入,并调节肠道激素水平,从而达到降低体重和改善代谢的目的。而限制热量摄入可以显著改善T2DM患者β细胞功能,减少肝糖生成,提高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0,12]。快速的能量负平衡可以逆转胰岛β细胞和肝脏胰岛素抵抗。Lim等[12]给予T2DM患者8周低热量饮食,每周检测其血糖、胰岛素和BMI等指标。结果显示,限制热量摄入后第1周,患者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即恢复到正常水平,肝糖生成呈现出与空腹血糖同样的快速下降趋势,而肝脏甘油三酯的含量则呈现出与BMI类似的改善趋势。随访至第20周时(干预于第8周结束)受试者的体重较干预后增加明显,而其HbA1c维持稳定。试验中血糖对热量摄入的快速反应以及血糖与BMI改善速率的不一致提示,高热量摄入本身而不是继发的肥胖导致了血糖升高,高热量的摄入可能是肥胖和糖尿病的一个共同起源。 3.肝糖输出量增加是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肝脏在血糖的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T2DM患者空腹血糖升高和肝糖输出增加密切相关。Mitrakou等[13]发现,口服葡萄糖后,在正常人对照组中,肝脏的内源性葡萄糖产生率快速降低,而在T2DM患者中,肝脏的内源性葡萄糖产生率并没有显著 ·综述· 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共同起源:能量过剩引发肝脏胰岛素抵抗 杨茜邹大进 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6.02.0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0738)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本文要点 ?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目前,其共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肝脏对高能量物质负荷的反应以及肝脏的自我保护机制参与了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 ?高碳水化合物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免于物质负荷过重,肝脏为了阻止无机磷丧失维持肝内磷酸盐稳态并阻止肝内ATP的消耗及免于糖负荷过重导致肝糖不耐受(肝胰岛素抵抗) ?高热量摄入可能是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共同起源

正常体重指数腹型肥胖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摘 要 正常体重指数腹型肥胖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 抵抗的相关性 研究生:阿依努尔.木合它尔 导师:伊力多斯 副教授 摘要 目的:在正常体重指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探讨腹型肥胖者各项血脂水平、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干综内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共1713例,其中体重指数正常的T2DM患者297例,以按照腰围分为腹型肥胖(163例)及非腹型肥胖(134例)两个组。收集所有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采取t检验比较两个组血脂、血压、HOMA-IR、HOMA-β有无统计学差异;并采用多元直线相关分析腰围与各项血指指标、血压、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1)腹型肥胖组TG、TC、LDL-C、SBP、DBP、HOMA-IR均显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腹型肥胖组HDL-C显著低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协方差校正BMI后仍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HOMA-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腰围、BMI与TG、TC、LDL-C、HDL-C、BP、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5),且腰围的相关系数比BMI大;与HOMA-β无相关(P>0.05)。结论:在BMI正常的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患者比非腹型肥胖患者表现出更显著的胰岛素抵抗。腰围与胰岛素抵抗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其相关性高于BMI。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体重指数;腹性肥胖;胰岛素抵抗

TUDCA改善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杂志》先行版,2010年6月3日在线发表 牛磺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肥胖男性和女性肝脏和肌肉而非脂肪组织胰岛素敏感性 Marleen Kars1, Ling Yang2, Margaret F. Gregor2,B. Selma Mohammed1, Terri A. Pietka1, Brian N. Finck1, Bruce W. Patterson1, Jay D. Horton3, Bettina Mittendorfer1,G?khan S. Hotamisligil2, Samuel Klein1 1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肥胖医学系人类营养中心暨Atkins学术中心,邮 政编码63110 2麻塞诸塞州波士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遗传学与复杂疾病医学系,邮政编码02115 3得克萨斯州达拉斯UT西南医学中心内科学系,邮政编码75390 页眉标题:TUDCA与胰岛素活性 通讯作者: Samuel Kein,医学博士 电子邮件:skle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1770508.html, Clinical trial 注册编号:NCT007719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1770508.html, 投稿日期:2010年3月2日,收录日期:2010年5月21日 本文为已被《糖尿病杂志》收录发表论文的电子版,尚未交付排版。《糖尿病杂志》发行方“美国糖尿病协会”对由此版本文稿或任何第三方编辑版本中任何错误或遗漏而造成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最终经发行方确认的版本将在未来的一期《糖尿病杂志》印刷版和在线网络版(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1770508.html,)上刊登。 版权所有美国糖尿病协会 2010年

腹型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探析

腹型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探析 发表时间:2017-06-12T16:20:05.4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作者:夏连丽陈晓蕾 [导读] 由此可以看出,腹型肥胖是一种容易引发各类并发症的疾病,一旦确认患病,需积极及时进行治疗。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观察腹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血酸,胰岛素及血糖血脂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腹型肥胖并伴有高尿血酸症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选取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9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两组血酸,胰岛素及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体重,BMI(体重指数),血酸,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及胰岛素水平与BMI(体重指数)呈正相关性(P<0.05),与体重无直接关系。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与BMI(体重指数)及体重无相关性。结论:腹型肥胖患者容易引起尿酸升高,诱发高尿酸血症,同时由于胰岛素降低,血糖升高,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需及时进行治疗。 关键词:腹型肥胖;高尿酸血症;胰岛素;糖尿病 腹型肥胖不同于一般的肥胖,前者属于代谢类疾病,临床上治疗腹型肥胖的方法有很多,大多以中药汤剂,针灸,手术为主,因西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停药后易反弹且出现各类副作用,大多数病人不会选择西药治疗,中医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副作用少,且对尿酸,胰岛素水平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因此成为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1]。本文对腹型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进行腹型肥胖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试验组,腹型肥胖诊断标准依据WHO提出的亚洲成年人肥胖标准,即男性腹围>90cm,女性腹围>80cm,另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男女比例为51:39,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为(32.87±6.14)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8:42,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为(30.57±7.6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试者清淡饮食3d,与抽血前12h空腹,采取清晨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尿酸及胰岛素(FINS)水平。尿酸正常水平为男性149~416μmol/L,女性89~357μmo1/L,超过该范围则判定为高尿酸血症。通过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建立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公式为:HOMA-IR=(FBG×FINS)/22.5。同时测量两组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备用,用于研究血糖,尿酸,胰岛素水平与体重及体重指数的关联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体重,体重指数;观察两组尿酸,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并分析尿酸,空腹血糖及胰岛素与体重,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IBM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值检验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各项指标变化 两组受试者的体重,体重指数,尿酸,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等指数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的各项指标 *表示P>0.05,#表示P<0.05, 3. 讨论 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许多人久坐缺乏锻炼,腹型肥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发病率越来越高。腹型肥胖是指脂肪对聚集与腹腔及其周围,引发的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且伴有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极大的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患者生活

相关文档